王垓,字汉京。清顺治己丑年(1649年)考中进士,康熙二年(1663年),曾奉旨出使琉球王国,出色地完成了使命。并著有《使琉球记》,记载了其出使琉球的经过及琉球国的风土人情等。
人物简介
王垓,字汉京。少年时家境贫寒,然而读书非常刻苦,曾以教书授徒养家糊口。清顺治己丑年(1649年)考中进士,授行人,掌传诏、册封等事宜。
基本介绍
琉球在福建泉州府东海中,位于日本九州岛同中国台湾岛之间,包括大隅、吐噶喇、奄美、冲绳县和先岛五组群岛,面积约4600平方公里。十四世纪时,琉球分中山、山南、山北三个小国,十六世纪初叶,为其中最大的中山国国王尚巴志王所统一。随即派遣使节,远涉重洋,向中国进贡,请求中国保护。朱高炽洪熙元年(1425年),明政府派使臣册封尚巴志为中山王。此后,琉球王国不断派使臣来向中国进贡,每次国王易位,都要求明政府予以册封,颁发印信。
明朝末年,琉球国王尚贤王遣使臣金应元来中国请封,因战乱滞留福建省。至清顺治三年(1646年)始至北京市,但因已亡明朝的敕印未能缴回,因而遣使来中国,将明朝加封的敕印缴还,同时请求清朝皇帝对中山王世子尚质加封。顺治帝当即命兵科副理官张学礼、行人司行人王垓为正副使节,捧诏印,去琉球国颁布诏书,加封尚质王为琉球国中山王,并赐给王印及锦缎等。张学礼、王垓奉旨到达福建后,因当时清朝尚未收复台湾省,海氛未靖,交通受阻,因而未能成行。
清康熙帝元年,皇帝再次颁诏,仍着张学礼、王垓等出使琉球王国,完成敕封事宜。翌年,王垓等从福建省入海,一路上饱受风雨侵袭,潮水颠簸,终于到达琉球。琉球国中山王尚质对于中国使者的到来非常感激,当即取出当地特产象牙、玛瑙等相赠,王垓等对此婉言谢绝,同时,极力宣扬中国皇帝对琉球国的关怀,表达了中国与琉球世代友好的愿望。尚质对中国使者的高风亮节十分钦佩,以厚礼相待。王垓除完成颁诏的使命外,还对琉球的风俗民情等作了较详细的了解。
自王垓等出使琉球后,琉球国不断派使臣前来进贡,并派遣王室子弟及留学生来中国入国子监,学习中国文化及礼仪。
清光绪五年(1879年)日本派军队侵占琉球王国,并将其改为冲绳县。清朝虽多次与日本国交涉,但由于清政府的软弱和日本军事力量的强大,迫于日本的压力及地理的原因,琉球与中国的关系中断。尽管如此,王垓等对促进中国和琉球的友好关系,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王垓出使回归后,迁升户科任职,在平定“三藩之乱”时,曾苦心会计,以保证军需。后典试浙江省,由于处事公道,不循私情,使一批江南名士得以考中。在分巡宁绍时,海寇时常登岸劫掠骚扰,王垓督促地方官整修防御工事,严密防守,确保了百姓的安宁。后来,卒于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