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部
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始置于南北朝时期,隋唐以后成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下辖四司,掌“天下礼仪、祭享、贡举之政令”,长官为礼部尚书。
中国古代设立礼官的时间已久,但一直未有礼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始设礼部,但其制不详。西魏权臣宇文泰仿周朝设立“六官”,其中以“春官府”负责朝廷礼仪事务,礼部隶属于“春官府”,北周沿用其制,后改礼部为司宗,大司礼为礼部。
隋朝建立后,改革北周官制,在尚书省设立六部,礼部为其中一部,礼部之下又设礼部司、祠部司、主客司、膳部司四司,分司礼仪、祠祭、外交、学校等事务。唐沿隋制,只将礼部划为六部的后行之一。宋初由礼仪院代替礼部,赵顼元丰改制后恢复原制。金海陵王完颜亮改“三省制”为“一省制”,礼部仍隶属尚书省。元朝时礼部自成一部,下辖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司。明初礼部隶属中书省,为其六部之一,后朱元璋废中书省,礼部成为独立的机构,下辖四司与元相同。清代沿明制,礼部设置与职能不变,至清朝末期,清政府以典礼院行使礼部职责,礼部被罢置。礼部的正副长官分别为礼部尚书、礼部侍郎,从隋朝到明朝,他们的品级基本未变,分别为正三品和正四品,清朝时礼部官员品级有所提升,其中礼部尚书为从一品,礼部侍郎为从二品。
自隋朝起,礼部的职能大体相同,基本都是下辖四司,主管礼乐、祭祀、朝会、外国朝见等事宜。受中国文化影响,日本、越南、新罗等国都曾仿效“三省六部制”设立职能类似礼部的部门。
名称
周代时,《周礼》以“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为指导思想,设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建立了一套相当系统完整的官僚统治体系,其中以春官掌管国家礼制。北周宇文泰时仿周礼设六府机构,其中春官府掌礼仪、祭祀等事宜,其下有属官司宗中大夫,礼部下大夫,太史中大夫等。;北周保定四年(公元564年),宇文邕改大司礼为礼部。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杨坚确立礼部为尚书省下的六部之一,礼部名称、职能确立,后历代相沿。唐武后光宅元年(公元684年)至李显神龙元年(公元705年),礼部曾改名为春官,后遂以“春官”为礼部的别称,除此之外,礼部还有青官、春官氏、春曹、容台等别称。
历史沿革
背景与形成
中国古代设立礼官的时间已久,但一直未有礼部。《周官》中记载主管礼制的是大宗伯,大宗伯的副职为小宗伯。秦汉时期设有“礼官”主持朝廷礼仪、祭祀之事;西汉时设尚书客曹主管太子宾客、少数民族事务。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始设礼部,但其制不详。西魏时期,礼部隶属于尚书省十二部之一,后权臣宇文泰仿周礼实行六官制,即皇帝以下设置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的六府机构,其中春官府掌管制订国家各项礼仪,主持祭祀仪式,守护宗庙陵墓,撰写皇帝诏命,修撰国史以及音乐、卜、祝,僧、道等方面的事务,礼部隶属于“春官府”。春官府长官为大宗伯卿,佐官为小宗伯,属官有司宗中大夫,守庙中大夫、礼部下大夫,太史中大夫等。宇文邕保定四年(公元564年),宇文改礼部为司宗,大司礼为礼部。以礼部下大夫为长官,下设小礼部上士,辖典瑞、典服、司寂、司玄、抬礼、司等官厉。掌内外九族之差及玉器衣服之令,法门道士之法。
隋朝确立
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的中央机构,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其中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其下设六部二十四司主持日常行政事务,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部、祠部、主客、膳部四司。隋制规定礼部司掌管礼乐、学校、仪式等事;祠部司掌管祀祠、天文、 卜、医药、赠赐等事;膳部司掌管牲牢、酒、膳蜜等事;主客司掌管前代帝王后代及藩属外国朝贡等事。礼部的正副长官为礼部尚书与礼部侍郎,品级分别定为正三品和正四品。
各朝沿用
唐朝
唐朝沿袭隋朝“三省六部制”,礼部仍为尚书省下六部之一,正副长官的品级也与隋相同,其下仍设四司,即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其中礼部为四司中的头司,其名称与本部相同;另外三司称为“子司”。此外六部之间有高低之分,吏、兵二部为“前行”,户、刑二部为“中行”,礼、工二部为“后行”。李隆基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以后,礼部又兼掌贡举,并成为中唐以后礼部最重要之职掌。
唐朝礼部的名称前后有变化,李治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唐高宗将六部二十四司名称全改,其中“礼部”改称“司礼”;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武则天改“礼部”为“礼部尚书”;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唐李显李显将武则天所改官名全部恢复。五代十国沿袭唐朝旧制。
宋朝
北宋前期沿袭唐制,礼部仍属尚书省。但是礼部不掌本部事,“凡礼仪之事,悉归于太常礼院”;“贡举之政”,则归贡院。赵顼元丰改制后,二十四司增为二十八司,其中吏部七司,户部五司,礼部四司未变。元丰新官制礼部下辖的礼部、祠部、主客、膳部四司,职掌礼乐、祭祀、朝会、燕、学校、贡举、册宝、印记、图书、表疏及祥瑞之事。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赵构令礼部兼领主客司,祠部兼领膳部。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赵昚赵复诏并行四司之事。宋时礼部官员的品级略有变化,礼部尚书仍为正三品,礼部侍郎变从四品。
辽金
礼部在西夏、辽朝均有设立,其制不详。金朝完颜亶天会十三年(公元1135年),参照唐、宋、辽制,同时融人女真族特点,实行三省六部制,设立尚书、中书门下、门下三省,礼部属尚书省下的六部之一。金熙宗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礼部开始分治,其下设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下辖惠民司。其中尚书为正三品,侍郎为正四品,郎中为从五品,员外郎为从六品。 完颜亮完颜亮正隆元年(公元1156年),海陵王革去虚设的机构,创立一省制度,即以尚书省为全国唯一的最高政务机关。尚书省之下设左右司、六部,礼部仍属尚书省管辖。金朝的礼部管理范围很宽,包括礼乐、祭祀、燕享、学校、贡举、图书、天文、漏刻、医卜、释道等。
元朝
元朝仿金朝实行“一省制”,设中书省统掌全国政务。孛儿只斤·忽必烈二年(公元1261年)六月,礼部为中书省下的左三部之一。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单独立礼部,次年又合为吏礼部;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定制,确定礼部自成一部,下设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等宫,官员品级与金朝相同。辖侍仪司、拱卫直都指挥使司、仪风司、教坊司、会同馆等机构。元成宗铁穆耳元年(公元1295年),又增设尚书至三员,并开始主管专门接待藩国贡使的,后成为定制。
明朝
明初沿元制,礼部隶属中书省。起初朱元璋仅设四部以掌钱谷、礼仪、刑名、营造等事务,后朱元璋命李善长等仿照前代制度建六部,以分理庶务,礼部为六部之一。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废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国政,礼部成为独立的机构,其下设礼部尚书一人,礼部左,右侍郎各一人,辖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司,四司由郎中,员外郎掌事。礼部下辖还有铸印局、教坊司等。礼部官员品级有所变动,明初与元朝一样,尚书为正三品,侍郎为正四品;朱允炆朱允时(公元1398年—公元1402年在位),改礼部尚书为正一品,侍郎为正二品;朱棣继位后恢复旧制。
清末罢置
清沿明制,礼部为独立机构,下辖典制、祠祭、主客,精膳四司。清代以贝勒领礼部部务,下设承政、参政,启心郎、额哲库等官。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始改为礼部尚书,礼部侍郎,礼部郎中等,并规定尚书满、汉各一人,左、右侍郎满、汉各一人。礼部官员品级在清朝有所提升,其中礼部尚书定为从一品,左右侍郎清初为三品,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定为从二品。
清朝在礼部四司之外,附设有铸印局、会同四译馆及乐部公署等,其中铸印局掌铸造皇帝宝印及内外官员印信;会同四译馆掌接待各藩属、外国贡使及翻译等事。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光绪帝将原设之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并入礼部。礼部内部机构中添设承政、参议二厅,仪制、太常、光禄三司及礼器库、礼学馆。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四月,清政府成立责任内阁。五月,责任内阁颁布新官制,设立制、叙等局,撤除吏部。六月,将礼部改为典礼院,成为清政府专管朝廷坛庙、陵寝之礼乐及制造典守事宜,并掌修明礼乐、更定章制的机关。
组织结构
海外影响
受中国文化影响,日本、越南、新罗等国都仿“三省六部制”设立职能类似礼部的部门。
日本
日本大化革新(公元646年)期间的大和朝廷,仿照唐朝三省六部制,设立二官八省制。二官是掌宫中祭祀和全国神社的神官,和掌全国政治的太政官。太政官下设八省,中务省、式部省、治部省、民部省、大藏省、兵部省、刑部省、宫内省。其中治部省相当于礼部,掌管姓氏、继嗣、婚姻、祥瑞、丧葬、国忌、外国使节、僧尼等事务。治部省下属机构有雅乐、玄蕃寮、诸陵司、丧仪司。
越南
阮朝有文字记载且确凿可信的古代历史可以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即受中国西汉至五代十国封建中央政权千余年直接郡县辖治的“北属时代”,以及10世纪脱离中国直接统治、独立建国,但长期与中国保持宗藩关系的“自主时代”,历经吴、丁、前黎、李、陈、后黎、阮朝等自主封建王朝。这些王朝的官制深受中原王朝的影响。如在李朝(公元1009年—公元1225年)时,就建立了一个以中央决策枢纽机关统领六部、以至地方行政长官的等级化行政体系,礼部为六部之一。到黎朝时期(公元1428年—1788年),官制全面中华化,礼部为六部之一职能更具体。
朝鲜半岛
新罗王朝景徳王(公元742年—公元756年)时,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后,仿效隋唐制度,在中央行政机构方面设三省六部。在中央设执事省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执事省下便设有礼部。
高丽(公元918年—公元1392年)时期,仿唐宋制立三省、设六部,即吏部、 兵部、 户部、 刑部、 礼部、 工部。礼部作为六部之一其职掌分工与唐宋时礼部职能类近,只是礼部下未辖四司,仅辖礼部司与贡院,其下设判部事、 尚书、 侍郎等官职。
李氏朝鲜王朝(公元1392年—公元1910年)时期,李朝承高丽旧制,实行东西两班制,六曹与议政院共同协助国王维持中央政府的日常运行。其中六曹为吏曹、户曹、礼曹、兵曹、刑曹、工曹。礼曹职能类似于礼部,其下设有稽制司、典享司、典客司三个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