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语
赣语是中国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又称赣方言,也叫江西话,古称候语,属汉藏语系,为汉族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语言。赣语的共同点是:古代的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为送气的清音。
赣语主要分布在江西省中、北部的赣江中下游和抚河流域及鄱阳湖地区,以及与之毗连的湖南省东部、湖北省东南部、安徽省南部和福建省西北部。此外,在陕西省南部也有一些赣方言岛。赣语的主体在江西,使用人口约5300万,加上外省分散赣语人群,使用赣语的人口在7000万,约占中国人口的5%左右,世界排第三十位。
赣语内还可分9片: 昌靖片、宜浏片、吉茶片、抚广片、鹰弋片、末资片、洞绥片、大通片、怀岳片。
发展历史
赣语历史悠久,是唐宋以前中原移民的中原话和赣地先民语言相互融合的产物,形成于汉朝,定型于唐宋。自上古至有周一代,江西省一直都是三苗等赣地先民的活动区域。到了周代的春秋战国时期,赣地先后隶属吴、越、楚的统治,其居民自当是使用古越语和古楚语。
源头
赣语的源头可以追潮到东汉末至三国两晋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分裂的大规模移民。以上是借助于地理历史沿革、移民史、考古发现、人类基因等成果对汉语方言作了新角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说服力。
古代
从赣语地区的地理变迁和历史沿革以及移民有关情况来看,赣语的发展变化可以作如下解释。
赣语主要在江西北部、中部,上古时这些地方属吴越楚等。据史载:江西省故扬州之域,春秋属吴,又居越,再属楚。秦始皇设九江郡。汉初改九江郡立淮南国、孙吴,刘启置豫章郡。刘彻时属扬州部刺史的九江、豫章郡。三国属吴,晋复置扬州,豫章隶焉。游汝杰先生认为上古南方汉语只有楚语,原先说非汉语的吴越江南各地最初也是被楚国收服的,原始吴语也应由楚语分化而来。而楚语则跟中原汉语区别不大。我们认为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今天在南方各方言的最底层仍保留着相同的楚语痕迹。
早在西汉,赣语就已经开始初具规模了。赣语的发展历史主要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是秦汉,在秦国统一六国之后,由于经济政治上的需求,组织了一系列、强制性的人口迁移,赣语由此开始萌芽。在两晋南北朝的270年中,出现了7次南下移民的高潮。这时赣语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汉语方言。
晋以后,江西大致保留着相对稳定的大行政区。晋朝末,永嘉丧乱,北方地区人口避战乱大举南迁,至东晋、南朝三百年间陆续迁至今长江下游皖南、苏北、赣北、赣中一带的江南地区。北方南下的侨民久居之后完全变成当地正式居民,南北人民实现了真正的融合。而人口的融合必然会带来不同语言或方言之间的融合。在这种情况下,汉末至唐初,北方移民的中原音与当时的方言吴语、楚语进行了复杂组合,在鄱阳湖平原发展并形成了赣语的前身一原始北片赣语。这种新融合而成的新的方言,既有北方方言的某些特点,又保留了当地世居人群原有的江南方言特点。
晚唐五代十国至宋初,客家先民(主要部分属于上述古赣语区居民,小部属于第一次南迁后留在颖淮汝汉诸水间的居民,后者也有补充到赣语的(罗香林1975,蓝小玲1999)。从这一点上说,客家先民与赣语区先民宗同源,所以刘纶鑫(1999,16页)说:“客家人与赣人往往是同宗的,他们同一先民的后裔”)为避黄巢战乱,迁入赣州市、闽西山区(即客家第二次大移,详见前文),为适应新生活即山区生活的需要,在封闭的环境中他们在吸收原山区方言及民族语言的某些成分上发展创新了所带来的古赣语,使成为客家方言。
晚唐至宋的北方居民移居赣中、赣东南,形成了原始南片赣语。最后原始南片赣语和北片赣语相互作用形成了现代赣语,这大致发生在江西省经济、文化都非常繁荣发达的宋元时期。
宋以后至明清的江淮移民和闽粤客家移民所操的江淮方言和客家方言深刻地改变了赣方言的面貌,使今日赣方言与其他南方方言相比呈现出与北方方言关系更为密切,而内部特征又极为复杂的状况。
赣州市历史上,本为百越之地,公元前334年,楚威王南征,大败百越,赣南纳入楚国范围。秦始皇时在赣南设南楚县,属九江郡。赣南至此有行政管理机构。汉代在赣南设赣县区、于都县、及南野县,属豫章郡。三国时,孙吴在赣南设5县,并有了相当于今地区一级的行政管理机构——南康郡。从方言看,秦汉之时应属于《方言》中所说的“南楚方言”,南北朝直至客家先民迁人前应属于“侯语”。由于有百越族后斋(含奋族),民族语言上则有百越语。客家先民大量涌人之后(据《客家风华》709—710页),五代十国至宋初赣州市有5县几乎同时建县,可见移民人迁数量很大),带来的古赣语对当地语和百越语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
近现代
1949年中国基本统一之后,中国大陆开始加大中国语言统一工作的力度,赣语作为一种地方语言因而处境堪忧。中国大陆政府为了“推广普通话”而严格限制在公众场合中使用地方语言。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频繁,以及广播 、电视等媒体的快速发展,赣语受到北方话的冲击越来越大,以致现如今年轻一代有一部分人已经不能使用纯正的赣语,甚至不再会使用赣语。另一方面,中老年一代因为未受过汉语训练,通常在说普通话的场合会夹杂浓厚的赣语腔调,从而形成饶有趣味的“塑料普通话”。近年来中国各地要求保护本土语言文化的呼声越来越大,赣语也逐步走上大众传媒。
地理分布
江西大部
江西境内的赣语区主要分布于赣北、赣中、赣东、赣西一带,面积和人口占全省的四分之三,是江西境内第一大汉语方言。包括南昌市及所辖的南昌县、新建、安义县、进贤;九江的湖口县、庐山市、都昌县、德安县、永修县、武宁县、修水县、鄱阳湖、瑞昌市;宜春市及所辖的丰城市、香樟木、高安市、奉新县、靖安县、宜丰县、上高县、万载县;新余市及所辖的分宜县;萍乡市及所辖的莲花、芦溪、上栗县;景德镇市及所辖的乐平市;上饶市的铅山县、横峰县、弋阳、万年县、鄱阳县、余干县;鹰潭市及所辖的贵溪市、余江区;抚州市及所辖的东乡区、崇仁县、宜黄县、乐安县、金溪县、南城、黎川县、资溪、南丰县、广昌县;吉安市及所辖的吉安县、吉水县、峡江县、新干县、永丰县、泰和县、安福、永新县、井冈山市、遂川县、万安县。
湖南东部
赣语主要分布在湖南东部,包括岳阳市市区、临湘市和岳阳县、平江县华容县的部分,长沙市的浏阳,株洲市的醴陵市、攸县、炎陵县和茶陵县,衡阳市的耒阳市和常宁市,郴州市的永兴县、安仁县和资兴市,邵阳市的洞口县以及绥宁和隆回的北部。
湖北东南部
现今湖北的东南一隅都是赣语的范围。这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移民运动。作为文化的天然载体,移民对于语言的扩散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湖北的赣语主要分布在大冶、咸宁市、嘉鱼、赤壁市(原蒲垢市)、崇阳、通城、通山、阳新、监利市,属于赣语区大通片
安徽西南部
安徽省的赣语主要指通用于皖西南大别山南麓和沿江两岸的安庆市、岳西、潜山、太湖、宿松、望江、怀宁、东至县、贵池市西部及东南角等8个市县的方言。当地人传说,他们的祖先大概是在明初由江西省的“瓦西坝”成批迁徙此地定居的。
方言岛
●福建省
闽浙赣交界处的盘亭乡,散布着三种方言岛,深坑和上黄处村一带与江山市世八都话连界的“正字”,即北方方言岛,即旧志所称“北乡枫岭、深坑、筋[通,著’]竹等村纯操正音,别无上音。”上黄处、下洋坑两村的少数自然村(约20户)保留着祖上带来的“下府话”,即国南方言(近于泉州市口音)。闽赣边界的界牌村,有百来人所说俗称“麻山话”,是为赣方言岛,近于抚州、南丰县口音。
●浙江
据曹志耘《南部吴语语音研究》列示的赣闽浙赣语方言岛。浙江省州市常山县的二都桥、宋、狮子口、白石、球川、龙绕、同弓、钳口、芳村、东鲁、新昌、芙蓉、毛良坞、招贤、五里、东案、大桥头、青石等18个乡镇共526个村,以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移民为主。讲的正是从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移植过去的赣语。浙江的赣语方言岛还分布于衢江区的沟溪乡直坞村、石果乡麻蓬村、下郑乡下铺村和苑村等17个村。
●陕西
据调查,陕南地区有七个赣语岛,其中四个分布在商洛市,三个分布在安康市。最大的商丹赣语岛,根据1990年的人囗普查数据,赣语使用人口为17万人。另外鹘岭以南的山区,赣语使用人口约9万人;柞水县东部的五个乡镇,赣语使用人囗约6万人;镇安县西南的木王镇,赣语使用人囗约1万7千人;中原镇及东镇乡部分,使用人囗约1万5千人;汉滨区西南的牛蹄乡,赣语使用人口8千人。有意思的是,商南县人囗不到23万,其中17万人说赣语,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赣语县。
语言系属
赣语的系属一直都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基本上可以归为二类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认为赣语是汉语的一种“方言”。中国大陆的学术界因历史、文化等因素而多持这种观点,这多出于学术宣传、政治考量、民族感情等诸多因素。
第二种观点认为赣语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海外语言学家在做汉语言学研究时就把赣语和其他汉语分别作为单个语言研究。因为从语言学角度上看,凡是互相之间不能通话的,均应列为不同语言。而赣语和其他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口语上对话人是无法沟通的。因此有学者认为,这些不同的汉语基本上是“语言和语言”的关系,而非“方言和方言”的关系。对照世界上对语言的分类,即同源词的百分比例未达到80%以上即列为不同类语言。譬如,分属不同语系的中文和日语之间的同源词汇在47.5%,而赣语和北方官话之间的互通词汇仅为46.9%,由此可见,如果以“同源词”作为指标来衡量语言的话,赣语和北方官话之间的差异已远甚于“方言”之间的差异。
语片划分
中国东南一带多为丘陵地貌,这造成了现代社会以前交通的不便,人们之间交流受到限制,因而古汉语在南方衍化生成了现如今的各类汉语,即使划分为同一汉语的内部各方言之间也存在相当的差异。赣语区地貌多以山地丘陵为主 ,因此赣语有“三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的夸张说法。
新中国语言地图集》对赣语的分片分为9个方言片,分别为:
昌靖片
《新中国语言地图集》对赣语的分片。这一片共11个县市。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 新建县 永修县 德安县 星子县 都昌县/湖口县安义县武宁县* 修水县。(地名+“*”表示境内还有别的汉语方言存在)
特点是:入声多数地方分阴阳,阴入调值高,阳入调值低。多数地方声母送气与否影响调类分化。
宜浏片
《新中国语言地图集》对赣语的分片。共15县市。江西省:宜春市*分宜县 宜丰县*上高县*新干县 新余市 奉新县*樟树市 靖安县*高安市*铜鼓县*丰城市 万载县 湖南省:浏阳市*醴陵市*。(地名+“*”表示境内还有别的汉语方言存在)
其特点是:去声都不分阴阳,大部分地方入声不分阴阳(分宜、萍乡市无入声,丰城、万载入声分阴阳)。除新余市外,声母送气与否不影响调类分化。
吉茶片
《新中国语言地图集》对赣语的分片。共18个县市。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吉水县峡江县泰和县*永丰县*安福县莲花县萍乡市上栗县,芦溪县永新县、井冈山市*万安县*遂川县湖南省:县茶陵县*炎陵县。
其特点是:绝大部分地方没有入声(永丰例外),去声不分阴阳(茶陵、邹县例外)。“八、发”等字韵母多读[ae]或[e]。“插秧”多说“蔚田”(赣语区其他地方一般说“栽禾”)。
抚广片
《新中国语言地图集》对赣语的分片。共12个县市。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 宜黄县 乐安县南城县 黎川县 资溪县 金溪县 东乡区进贤县 南丰县 广昌县。
其特点是:古透定母今开口洪音韵字读[h]声母,多数地方来母齐齿呼字读[t]声母,与端母读法同。阴去(或去声)调大都读降调。入声调值大都是阴入低,阳入高。
鹰弋片
《新中国语言地图集》对赣语的分片。共12个县市。江西省:鹰潭市 贵溪市 余江区 万年县 乐平市 景德镇市*余千县 鄱阳县 彭泽县 横峰县 代阳县 铅山县。
其特点是:“渠他”读送气清音[k]或[tc](江西赣语区其他地方几乎都读不送气音),余江、代阳、铅山例外。
未资片
《新中国语言地图集》对赣语的分片。5个县市。湖南省:耒阳市 常宁市 安仁县 永兴县 资兴市*。
其特点是:“搬班”两字同音(赣语区其他地方几乎全都不同音)。安仁、永兴、资兴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少数字读不送气音。
洞绥片
《新中国语言地图集》对赣语的分片。共3个县。湖南省:黄桥镇、金田、杨林、高沙镇等说湘语的除外绥宁县*南部说湘语除外隆回县*南部说湘语除外。
其特点是:“搬班”两字同音(赣语区其他地方几乎全都不同音)。安仁、永兴、资兴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少数字读不送气音。
大通片
《新中国语言地图集》对赣语的分片。共16个县市。湖北省:大治市 咸宁市 嘉鱼县 赤壁市 黄石市 崇阳县 通城县 通山县 阳新县 监利市*湖南省:平江县*临湘市*岳阳市 岳阳县*华容县浏阳市。
其特点是:有六个声调。古平声去声按古声母清浊分别分化成今阴平和阳平,阴去和阳去。古上声全浊声母归阳去,清声母和次浊声母字今读上声。古入声今仍读入声,不分阴阳。入声字的塞音韵尾脱落,读成开尾韵。有少数地点略有例外。
怀岳片
《新中国语言地图集》对赣语的分片。共10个县市。安徽省:怀宁县 岳西县 潜山县 太湖县 望江县 宿松县 东至县*石台县*池州市*贵溪区部分地区 青阳县。
其特点是:古入声和上声的全浊声母字今读阳去。说“我的”,不说“我筒”。
语言特点
语音
赣语多数地区的语音特点有以下6点:
1、古全浊声母字不论平厌,今读多数为相应的送气、清音声母。
2、古晓、厘合口字和非组字今读都是f声母。
3、古泥、来母字(n、I)今读逢细音都能区别,逢洪音多数地方相混。
4、摄口韵不多,管的字也较少,多数来自古合口三等韵,少数来自非合口三等韵。
5、古流摄字多数读为en、ien等复合韵母。
6、声调多数为6或7类,去声多数分阴阳,入声有的分阴阳,有的不分阴阳。
声母
赣语南昌话的声母共有19个音素,如下表:
韵母
赣语韵母可分为“开韵尾”“闭韵尾”“促韵尾”三类,以南昌市赣语为例共有67个。
声调
赣语各方言大体上都继承了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调的分类。小部分近江地区的四声因古清浊分类而再分阴、阳二类。
赣语地理分布相对集中,声调演变却十分复杂。赣语声调数目有3、4、5、6、7、8、9、10八种。大多地区去声分阴阳,古全浊上和浊去合并为阳去。鄱阳湖西侧送气分调地区声调为5-10个不等;赣语腹地地区为5-6个或6-7个;鄂皖闽境内的赣语声调多为6-7个;吉茶片声调3-6个,以4-5个为常见。
语法
赣方言内部比较一致,和别的方言不同之处比较少,但也有特点,例如:公公(祖父)、婆婆(祖母)、姑爷(姑夫)、姑娘(姑母)、日上(白天)、柱头(柱子)、拐子(痛子)、拘礼(客气)、来记(忘记)、(缝衣)、旋磨风(旋风)、结壳(结疤)、瓷(缸)、闪(傻)、踏(蹲)、绪(铜钱)、藻(浮萍)(菜睡)、住(看守)。
有些常用词赣方言各地有不同说法,以南昌市、高安市、临川区三个距离不远的点为典型。
在省内边缘地区和中心地带之间词汇的差别更大,以南昌、平江、邵武为典型。
在赣方言内部比较一致的语词里,有些词和南方诸方言不同而和汉语相同。例如:眼睛、舌头、坏、洗澡、啃、舔、鸡蛋、老鸦等;有些词和几种南方方言相同而和普通话相异,例如:年(去年)、落雨(下雨)、颈(脖)、椅(站)、厨(拉)、寻(找)、走(逃走)、讲古(讲故事)、鸡(闺鸡)、莫(别)、我个(我的)、放到(放着)等;有些词和客家方言共有,例如:月光(月亮)、屋(房子)、当昼(中午)、衫袖(袖子)、鼻公(鼻子)、话事(说话)、转去(回去)、屋下(家)、爷(父亲)、老弟(弟弟)、跌(遗失)、几多(多少)、几久(多久)等;有些词和湘方言一样,例如:患(儿子)、女(女儿)、郎(女婿)、脑壳(脑袋)、灰面(面粉)、洋泥(水泥)、小酒(醋)、划子(小船儿)、狗公(公狗)、狗婆(母狗)、天干(天旱)、心子(馅儿)、妹子(妹妹)、毛(没有)等;有些词和吴方言相同,例如:霍闪(打闪电)、姆妈(母亲)、手节头(手指头)、蛮好(很好)、团近(附近)等。赣方言和南方诸方言词汇的交叉与它的语言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赣方言通行地域较小,四周受到湘、吴、客家、闽诸方言的包围,赣江流域和鄱阳湖周围无天童阻隔,历史上和邻近地区的交往也较多,因此,词汇受到各方言的渗透。
词汇
名词
“积/仔”,其位于名词后,一般用来表示“小”的意思,类似汉语中的“子”、“儿”。由于赣语中拥有相当数量的单音词,所以极其丰富的“积/仔”尾词便与之互相补偿以更好完善表达内容。例如:仔(锅)、刀仔(刀儿)、新娘仔(新娘)、旧年仔(“去年”)、两块仔(二元左右)。由此可观之,汉语中不加词尾的词语在赣语中带上了“仔”尾,普通话中带“儿”尾的词语在赣语中亦是以“仔”结尾,甚至连时间名词赣语中亦就能加上“仔”尾。
“头”,赣语中的“头”尾亦使用得非常广泛,普通话中不带有词缀的,或带“子”尾、“儿”尾的词语在赣语中都可能以“头”作尾,其使用范围包括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数量词性、方位词性等语素。如:日头、望头、小头、块头、里头。
“佬”,加在名词或动宾结构后面,表示成年男子,偶含不敬意,例如:耕田佬、赌钱佬。当位于形容词或地名后,大多都带有轻蔑的意思,例如:傻佬、苏北佬。
“婆”,与“佬”相对,但含义更广,可表示雌性动物(包括鸟纲和哺乳纲),亦可以指成年女性,亦时有轻蔑义。例如:鸡婆,女客婆,讪婆。
“哩”,相当于汉语的“子”,亦写成“俚”“仂”。例如:老妈俚。
“阿”常常作为名词的前缀。例如:阿公、阿婆、阿香(人名)。
“老”的用法主要有三种,一用于排行,如:老大、老细;一用于名词性语素前,如:老妈子、老鸦、老鬼;一用於姓氏前,含有尊敬意。例如:老王、老黄。
代词
人称代词:赣语的人称代词有单复数之分,复数有“俚”“人”等表示方法,其有如:第一人称为偶,复数为偶俚;第二人称为,复数为倷俚;第三人称为,复数为佢俚。对于汉语中的“们”可加在表示人的名词后面以表达多数义,如:同志们、同学们。赣语却不具备此功能,“俚”等只能置于人称代词后。
指示代词:赣语的指示代词有近指、远指两种方式。近指用“个”,远指用“许”。“个”相当于汉语的“这”,“许”相当于普通话的“那”。例如:个只——这个、许滴子——那些。对于表示方式的指示代词,赣语则使用“咁样”、“哼样”,这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这样”、“那样”。例如:咁样啷得正(这样怎么可以?);莫哼话!(不要那样说!)
疑问代词:
形容词
赣语中的形容词前常会附加“仄声字”以加强语义的表现强度。例:“寡淡”、“鳖腥嗰”。有时候可以将属格介词“嗰”置于形容词和名词之间,以表达更高级的含义。例:“好人”→“咁好嗰人”。赣语形容词的生动形式很有特色,下面进行部分列举。(C代表形容词)
1.正式的双音节和多音节形容词:AC式:乌黑嗰煤块;AAC式:绷绷紧;CCV式:急急跳
2.补充式的双音节和多音节形容词:CAA式:矮笃笃
3.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半重叠式:AB-AABB:老骜骜烈烈要吃亏嗰;AB-A头B脑:昏头颠脑;AB-A里AB:茅里茅根嗰字
4.陈述式的多音节形容词:NCC式:眼鼓鼓
5.单音节形容词:CC-减弱式:听偶慢慢子话!
动词
赣语拥有极其丰富的动词,其表意深刻且鲜明。例:“”→曲指敲击、“”→用棍状物捅。赣语并不需要改变动词本身以表达时态的不同,而只需要加一些缀词即可。例:“佢去过哪只国家?”为了表达动作的结果,赣语可以同时使用两个动词。例:“听得转”“等下着”。
数量词
赣语的称数法对于百位以上的数词会省略次一级的数目。例如:“一百三”是为一百三十、“二万九”是为二万九千。再者部分量词的功能性比较强,可以代替其他的量词与名词或动词进行组合。如“万能量词”——“只”,它可以和相当数量的名词搭配。例如:一只人、一只猪。再比如动量词“道”,可以是“望一道”,或“一道桥”。赣语的数量结构亦很有特色,一般来说,当数量结构的数词是“一”时,“一”可以省略。例如:等下细谈。
赣语还有一些数量词的特殊组合:
1.量词+把:这个结构表示概数。比如“只把”表示“一两只”的意思,主观认为少。例如:“只把人”意为几个人
2.量词+把+子:这个结构同上面一样,亦表示概数,但主观上认为很少。例如:餐把子饭算什哩?(吃几餐饭算什么?)
3.量词+子:这个结构中的量词只能是不定量词,即“滴”、“多”等,偶尔也用动量词“下”,量词前也可以加上“一”,量词也可以重叠,也是主观认为少。例如:有滴子眼喽。(有点指望了。);个系吓下子佢。(这只是吓吓他。)
4.量词+打+量词:这个结构相当于汉语的“一+量词+一+量词”,比如“碗打碗”的意思是“一碗一碗”,主观上人为多。例如:佢屋里崽女帮打帮。(他家里儿女成群。)
5.量词+似+量词:这一结构普通话里没有相应的说法。比如“年似年”的意思大致为“一年左右”,主观认为比较多。例如:头发烂得根似根。(头发烂得没多少了。)
副词
赣语的副词通常置于动词前,但部分情况也可以置于其后。例:“吃一碗凑。”对于“动词+得+补语+宾语”或“动词+不+补语+宾语”等语法结构,赣语中则习惯使用“动词+得+宾语+补语”或“动词+宾语+不+补语”。例:“吃得饭进”→“吃得下饭”,“吃饭不进”→“吃不下饭”
介词
•关于时间、地点:到,相当于汉语的“在”“从”。例如:徛到偶个首。(站在我这儿。)
•关于被动、处置:
1.“拖”,相当于普通话的“被”、“给”。例如:偶拖渠嘞口。(我被他咬了一口。)
2.“”(俗作“拿”),相当于普通话的“把”,但这一使用方式不是十分典型。例如:搦个钵饭吃去。(把这碗饭吃掉。)
联系词
在表达状态或是性质时,赣语不常使用“系”。例:个只楼好高。而在名词之间则使用“系”。例:佢系爷,倷系崽。再就是为表示强调,赣语可使用“系”,后面通常接连语气助词。例:佢系整了。(他没有救了!)
语气词
赣语中有丰富的语气助词来加强语句的表现力度,更简单直接地表达不同的语气。如:吃饭哈。(商量)、吃饭唦!(要求)、吃饭啵?(询问)、吃饭啊?(疑问)、吃饭啰!(高兴)、吃饭咯!(恳求)、吃饭喔!(心烦)、吃饭喽!(催促)、吃饭呃!(应承)、吃饭不嘞/哩?(诘问)。
敬语
赣语中的人称词汇除了以上“文法”章节里所提及的人称代词以外,还有诸如敬语、谦辞、昵称等诸多词类。敬语中的一大部分都使用于书面语,但口语中亦会使用,例如:“贵宝店”、“府上”、“台甫”、“大号”、“好意走/好生走”等都是日常生活经常使用的词汇。至于口语中亦有一套敬语体系,例如:称呼长者为“师傅”、“老爷子”;称呼妇女为“孺人”;称呼成年男子为“大兄”、“老弟”、“老坐”;称呼成年女子为“大姐”、“妹子”等等,对于木匠更有“博士”的雅称。与此同时,谦词诸如“敝姓”、“舍间”,谑称诸如“何老”、“秧子”、“雀子”等亦使用在赣语当中。
詈语
辞是所有人类语言共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各种语言都有自己独有的表达方式。赣语中詈辞的使用或而一针见血,或而婉转含蓄,无论何种方式都能够非常生动地表达出说话者的语义。主要的詈语表达有下列几种方式:
1、比喻:赣语詈辞最常使用比喻的事物有如动物、什物、妖邪鬼怪等负面形象,例如:猪兜(愚蠢的人)、猴精(机灵活跃的人)、老棺材(老年男子)、冬瓜(矮个儿的人)、饿死鬼(吃得很多的人)、老妖精(花枝招展的老年女子)等。
2、借代:最经常使用的借代方式是以人身体的某些部位来替代人,如:贱骨头(不识抬举的人)、锥子屁豚(好动坐不定的人)等,这些以骨头、屁股替代个人带有明显的轻贱语义。更有甚者会以男、女性器替代个人,如:好吃屄(吃个不停的人)、侲卵(愚昧的人)等,但此类粗俗表达现一般不为多数人所接受。
3、藏词:有些詈辞表达初听起来难以察觉其粗鄙之意,只有联想推理之后才能知其本意,如南昌话中的“夹沙糕”一词,自此表面没有半点鄙意,但若想之糕点夹有沙砾必会硌人,使人难以下咽。将“夹沙糕”用于个人是指其为人古怪,周边的人难以与其相处,如此“夹沙糕”这一表达则显得惟妙惟肖了。藏词还有种重要的途径就是歇后语,如“蛇钻屁眼都扯”是形容人懒惰之极,即使身临险境都不愿意行动半步。
特色词汇
赣语存在相当数量的单音词,例如:颈(脖子)、迹(痕迹)、掐(节省)、谷(水稻)等等。赣语的状况大体上则是单音词和多音词并用。单音词基本上都是赣语早已故有的,多音词则大多是借用于现代汉语。此外,赣语不但有固有单音词和借用多音词的并用,其固有词还有新旧两种说法,例如词素的位置却与其相反,例如:欢喜(喜欢)、私自(自私)、牢监(监牢)、宵夜(夜宵)、齐整(整齐)、陀螺(螺陀)、气力(力气)、口胃(胃口)、机司(司机)、紧要(要紧)、闹热(热闹)、张慌(慌张)、面前(前面)等等。
赣语的亲族词汇除了书面语中使用的“祖父”、“母亲”之类的正式用语以外,还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白话体。
表资料来源:
语言关系
客语
汉语方言的分类,学术界一般都以李方桂先生在《中国境内的语言和方言》(1937)的分类,把汉语分成官话、吴、湘、闽、粤、客六大方言,当时采取赣客不分的看法,后来(1948)认为赣客之间仍有分别的必要,所以又把赣语独立出来。此后,学界大多以此分类,区分汉语为官话、吴、湘、闽、粤、客、赣七大方言区,包括周法高(1955)、袁家驰(1960)、詹伯慧(1981)、丁邦新(1982)等先生的看法。其中提出比较强烈质疑的有罗常培(1950)认为赣语古浊塞音、浊塞擦音现在都读送气清音,与客家语无别,所以赣客应属同一组方言。但袁家驿(1960)却从词汇的比较,认为赣语接近吴语、湘语,而语音与吴湘差异很大,所以赣客必须分开。
湘语
湘语与赣语是两种不同的汉语方言,它们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但是,湘语与赣语又具有很多一致的特征,二者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徐通铸先生(2001:463-466)曾利用斯瓦迪士编制的百词表测算过汉语7大方言的同源百分比,用以说明汉语方言之间接近性的程度。统计的结果是长沙话与南昌话最接近,同源百分比最高,为88%,比同源百分比最低的(北京与厦门市为56%)高出30多个百分点。可见以长沙话为代表的湘语和以南昌话为代表的赣语的接近性程度相当之高,关系十分密切。这是从同源关系的角度对这两大方言的密切关系所做的分析。导致湘语与赣语关系密切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两大方言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接触关系。湖南与江西在地理上比邻,在历史上湖南曾接纳过大量的江西移民,造成了湘语与赣语的互相接触与互相影响。诚如唐作潘先生所言:我们现在的湖南人大都来自江西,湘语的语音、语法、词汇都与赣语有许多共同的地方。
吴语
历史上江西常被称为“吴头楚尾”,因为春秋时期这里曾经是吴楚争雄之地。唐代设置江南西道,宋代改属江南西路,江西一直在其中。而且江西曾经是商业大省,矿场丰富,又处岭南到中原的交通要冲,如此曾对区域经济产生过重要影响,只不过海运发达之后地位不保,影响式微。其次江西的移民来源与其他江南地区一致,大量属于北方士族南迁,江西既是北方移民的接纳地,也是北方移民移往它处的中转站。再从吴语与赣语的比较来看,赣语词汇存有不少古吴语底层成分, 说明吴语和赣语之间具有语言发生学上的共源关系。
徽语
徽语跟赣语在语音上的关系还表现在赣语对徽语的影响,这种影响具体表现在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的今读上。江永《音学辩微·榕村等韵辩疑正误》说:“即如吾婺源县人呼“群、定、澄、亚”诸母字,离县治六十里以东,达于休宁县,皆轻呼之;六十里以西,达于饶,皆重呼之。”所谓“轻呼”即不送气,“重呼”即送气,可见至少在三百年前,徽语祁门、黔县、屯溪、休宁等地的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清化后还是不送气的,而婺源以西的赣语则是送气的。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徽语今读已见上述,对休片的无规则分化,认为“送气音是赣方言影响的结果”。因为所受影响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所以哪些字声母送气,哪些字声母不送气,各地也不尽一致。不过这种说法难以解释休片东部的绩款片全浊声母今读全送气的事实。
古汉语
北方的汉语随着历代北方汉族的南迁,又与南方各地的土著居民语言融合,以北方古汉语为主体,形成后世各种南方方言。汉语南方各大方言中吴语、湘语、粤语、赣语、平话的直接源头应是古代北方汉语,是直接从古汉语分化的。闽语和徽语则是从吴语分化的,客方言是从赣语分化的,可以说是次生的。上述各大方言除了徽语形成的历史尚不明确以外,其他方言都是在南宋之前就形成了,至此南方各方言的宏观地理格局已基本奠定。汉语方言表面上看起来纷繁歧出,细究起来却有相同的源流,这就是古代北方的汉语,所谓“雅言”。语音上听起来差别大,但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语素”是基本一致的。古代汉语从北方跟着移民扩散到南方各地,同时吸收本土语言成分,形成不同的汉语方言。
交叉方言
赣语和南方诸方言词汇的交叉与它的语言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赣语通行地域较大,四周和湘、吴、客、闽诸方言接壤,赣江流域和鄱阳湖周围无天堑阻隔,历史上和邻近地区的交往也较多,因此词汇渗透到各方言。
语言传承
近年来赣语研究的重要著作也有不少,综合研究的著作如《赣方言概要》(陈昌仪,1991)《客赣方言调查报告》(李如龙等,1992)、《客赣方言比较研究》(刘纶鑫,1999)、《赣东北方言调查研究》(胡松柏等,2009);赣语语音研究的著作如《江西赣方言语音研究》(孙宜志,2007)《湖南赣语语音研究》(李冬香,2005);赣语词汇研究的著作如《南昌方言词典》(熊正辉,1994)、《黎川方言词典》(颜森,1995)、《萍乡方言词典》(魏钢强,1998),《赣方言特征词研究》(曹廷玉2002);赣语语法研究的著作如《大冶方言语法研究》(汪国胜,1994);赣语单点研究的著作有:《黎川方言研究》(颜森,1993),《安仁方言》(陈满华,1995)、《浏阳方言研究》(夏剑钦,1998),《常宁方言研究》(吴启主,1998)《宿松方言研究》(唐爱华,2006)《抚州方言研究》(付欣晴,2006)《南昌方言研究》(张燕娣,2007)《都昌阳峰方言研究》(卢继芳,2007)《铅山方言研究》(胡松柏,2008)《芦溪方言研究》(刘纶鑫,2008)、《耒阳方言研究》(王算袭等,2008)。此外还有大量关于赣语研究的单篇论文,包括期刊论文和硕士、博士论文。通过这些研究著作,使赣语更完整的传承下去。
语言保护
为进一步保护与传承赣州话,2023年5月23日,赣州话保护与传承基地揭牌仪式在赣州市大公路第一小学清水塘校区、赣州市厚德路小学厚德路校区分别举行。这标志着赣州语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翻开了新的篇章。
赣州话是赣南地区的主要方言之一,具有独特的音韵和文化内涵。然而,随着汉语的普及和社会发展,许多年轻人对赣州话的使用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了方言流失的现象。为了保护这一宝贵的语言资源,赣州市社联、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和章贡区社联共同开展了赣州话保护与传承工作。活动中,专家学者分别从民俗、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剖析了赣州话的由来,以及赣州话的发展近况,并就如何进一步传承和发扬赣州话提出了新的思路。与会嘉宾们说着一口流利的赣州话,展示了赣州话的独特魅力。老师和学生们纷纷表示,赣州话是赣州人独有的浪漫,将积极参与到赣州话保护与传承的工作中,让赣州话在未来的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资料
赣语.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1-20
赣方言.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1-20
赣方言的特点 赣方言的特点是什么.天气网.2023-12-05
通城语言.湖北通城网.2023-12-05
全国七大方言之一的赣语分布范围及特点.今日头条.2023-12-05
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湖南省人民政府.2023-12-05
安徽省介绍.搜狐网.2023-12-05
地域文化的活化石——陕南赣语现象.美篇.2023-12-05
科普互动|方言保护.首都师范大学秘书学系.2023-12-08
赣语/词汇.维基教科书.2023-12-08
影响江南文化历史演进的四大元素,其中之一深刻影响江南重商传统.今日头条.2023-12-08
汉语方言是如何形成的?.今日头条.2023-12-08
赣方言.科普123.2023-12-08
赣州话保护与传承基地揭牌.今日头条.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