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河
抚河,鄱阳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上游因流经广昌县盱江镇而称盱江,东汉时中下游称汝水。隋朝废郡立州,临川郡改为抚州,故名抚河,位于江西省东部。
抚河发源于广昌县、石城、宁都三县交界处的广昌县驿前镇灵华峰(血木岭)东侧里木庄,干流自南向北流,经广昌、南丰、南城、金溪县、临川区、丰城市、南昌县、进贤县,在进贤县三阳集乡三阳村汇入鄱阳湖。主河道长348千米、纵比降0.111%。流域面积200平方千米以上一级支流10条,其中500平方千米以上一级支流4条分别为黎滩河、芦河、临水和东乡水。
流域范围地处东经115°35'~117°09'、北纬26°30'~28°50'之间,流域面积16493平方千米,呈菱形,涉及江西省抚州市的广昌、南丰县、临川区等11县(区),宜春市的丰城市,南昌市的南昌、进贤县,赣州市的宁都县和福建省光泽县共计16个县(市、区)。东邻福建省闽江,南毗梅江,西靠清丰山溪、沂江、乌江,东北依信江,北入鄱阳湖。
抚河流域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夏长、春秋短,无霜期274天。多年平均气温17.8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42.1摄氏度(1971年)、最低气温零下12.7摄氏度(1991年),相对湿度79.2%。夏季风向偏南,冬季风向偏北,春秋季风向多变,平均风速1.8米每秒。
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65.8亿立方米,4~6月径流量占全年50.7%,4~9月径流量占全年72.1%。干流上游受武夷山脉影响,支流临水上游受相山山脉影响,形成两个暴雨高值区,4~6月多受北方干冷空气与南方暖湿气流交绥影响。形成高空切变线和地面静止锋,出现长时间暴雨天气,形成全流域性洪水,24小时最大暴雨200~500毫米,一次隆雨过程300~900毫米之间。抚河干流78.6%的洪水发生在4~6月,特殊年份7~9月受台风影响出现暴雨洪水。历史上1876年、1912年发生全流域大洪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82年、1998年发生全流域较大洪水。一般洪水每3~5年出现一次,较大洪水10~15年出现一次。多年平均年输沙量152.5万吨,年内输沙量集中在4~6月,占全年68%;输沙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输沙量365.9万吨(1998年),最小年输沙量27.1万吨(1963年)。流域含沙量上游大于下游。
名称由来
抚河,古名汝水,隋开皇九年(589年)置抚州后遂称抚河。干流上游名称多变,大致是:龙井河一驿前港一盱江一吁江。上游龙井河流经广昌县驿前镇后称驿前港,纳塘坊河,过赤水镇后便称盱江。在广昌境内纳尖峰港、头陂港、长桥港、苦竹港和洽村港后入南丰,称吁江。盱江和吁江本名盱水,后为吁水,明代称江,但常盱、吁混用,或因地而异。今广昌作盱江,南丰和南城作吁江。明正德《建昌府志》载:“……城外东南与黎水合为大江,清明可见,故名盱江。吁,大也,江面自南丰后逐渐宽阔,故名(吁江)。”清同治的《广昌府志》又载:“广昌,盱水发源之处也……《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曰,日始出为盱,旦气清明之意也。”可见,广昌称盱江是取水气清明之义;南丰和南城称吁江是取江水宽阔之义,都有道理。
干流概况
河道走向
抚河发育于武夷山与零山之间的谷地,河长349公里,抚河以龙井河一驿前港一盱江一吁江为源河。龙井河发源于广昌县县的血木岭(广昌、石城县、宁都县三县交界处灵华峰东侧里木庄)干流自南向北,经广昌、南丰、南城、临川、南昌市、进贤等县市区,在进贤县入青岚湖,再入鄱阳湖。集水面积17186平方公里,占鄙阳湖流域的10.6%,流域遍及广昌、南丰、南城、宜黄县、祟仁、乐安县、资溪、金溪县、黎川县、临川区、抚州、东乡区、进贤、南昌县、南昌市等15个县市。通常以南城万年桥和抚州市为界,分为上、中、下游:上游158公里,流经低山丘陵区;中、下游共191公里,流淌于平原地区。
上游
抚河干流自广昌南部,自南北流,汇集五条小支流后达到广昌县城。广昌县以上称为盱源。抚河昔称吁江。《说文》云:‘旧始出曰吁旦”,有气清明之意。《建昌府志》从《集仙传》《城渠》作盱江,改吁为盱已失其原义。广昌县城经清代咸丰四年(1854)甲寅大水,历史上谓“水打广昌”,城池建筑,塌无存,现代市区,仅是昔日之城北一部份。广昌县至南城县河段称为盱江,又称汝水,出南城县境以下始称抚河。干流过广昌县城,于中坊桥右岸纳长桥水,干流北至长生桥,于左岸纳入洽港水,过甘竹,于左岸罗家堡纳入洽村水,遂进入南丰县境,河逐渐增宽到约400米。
干流至白舍,左岸纳密港水,干流东北向流至章坑,于右岸纳入石咀水。石壁头以下,过南丰县城至杨家港于右岸纳沧浪水即进入南城县境。干流北至中国圆田螺石,于右岸纳上唐水。南城县以下到石壁头,有九剧水于右岸来汇。城以上为抚河上游,河长158公里,河宽约200~400米,两岸林木稀少,水土流失较重,河床日渐淤高拓宽。枯水时期,河床大片沙洲相接,水流分散,广昌县一带尤为严重。
中游
南城县城东北1公里处,右岸汇入黎滩河。抚河干流自南城县至抚州市77公里为中游,河谷渐宽,河宽400~600米,其间先后于右岸纳入汝水、金溪水,左岸纳入梦港水。抚河干流至抚州市千金陂,右岸分出道一支,绕中洲圩北行,于邹阳湾回到干流。汊道上原有小支流三汊港与东乡水相通,1935年堵塞。抚州市以下7公里许,有临水于左岸来汇。
下游
抚河过临川区后称为下游,于进贤县三阳入鄱阳湖,干流长114公里,河宽增大,最宽可达900米。台地发育,有大片红壤,阡陌相连。临川区至进李家渡41公里间,水流较集中,航道较深。干流过临水口,下至城前圩,于右岸接纳东乡水。
东乡水口下首柴埠口,有汊道分出,原称汤家港,沿干流右岸西北行,于进贤县文家港回到干流,1935年封堵。1958年兴建赣抚平原工程时在柴埠口建成东干渠进水闸、船闸,干渠长30.2公里,部分利用原汤家港水道,灌溉抚河下游东岸农田10.5万亩。并利用跌水建成张王庙水电站,装机容量5000千瓦,尾水直入青岚湖。干渠还利用作航道,直通温家圳与浙赣铁路和公路联成水陆联运网。柴埠口以下5公里,1958年兴建赣抚平原综合开发工程焦石拦河坝、总干渠进水闸、船闸等。除引抚河水灌溉赣抚平原120万亩农田外,还使抚河船只经船闸进入赣抚运渠在南昌市县市汊进入赣江,沟通赣江与抚河水运。抚河焦石坝以下,原在左岸王家洲、箭江口各有分支西流,旋合旋分,一部分水由此西行,沿丰城市、南昌两县边界与丰城县境内清丰山溪水流相串通,于南昌市郊注入赣江;一部分向北分合数次,水流极为紊乱,常涝渍成灾。1958年兴建赣抚平原综合开发水利工程时,抚河下游干流在港人工改道,东流经青岚湖入鄱阳湖,并让出抚河故道,导泄清丰山溪,免受赣、抚洪水干扰,以及配合其他工程措施,基本解除平原洪涝灾害,并使抚河入湖水道缩短50公里。王家洲分汊已于民国26年封堵。箭江口汊道,1964年为分泄抚河特大洪水建有八孔箭江口分洪闸,设置分洪滞洪区。
河道特征
流域地势东南高而西北低,面向鄱阳湖倾斜。依地势与河道状况划分;广昌县至南城间河段为抚河上游,古称盯江,又称汝水。河宽约200~400米,平均坡降0.7‰,河床组成以砂砾为主。两岸山丘多为红砂岩,风蚀颇剧,林木稀少,泥沙下倾,河床淤积,高与岸齐,船筏难行。南城至抚州74公里河段为中游。在南城县城以下1公里处,有联通闽修的重要支流黎滩河来汇,主河长103公里。盱江与黎滩河汇合后始称抚河。
中游河宽400~600米,平均坡降0.4‰,两岸仍多红砂岩丘陵台地。河中有小卵石滩和大沙洲。中游河段还有汝水(又名芦河)、金溪县水、梦港水等较大支流汇入。
干流在流过抚州市后进入下游河段。河宽约600~1000米,平均坡降0.18‰。在抚州以下7公里处,有抚河最大支流临水来汇。临水由崇仁水、宜黄水合成,两水共长282公里。干流过临水口后,又接纳较大支流东乡水等河水,河床进一步拓宽,最宽处达900米。两岸为冲积台地,田畴广阔。干流越过柴埠口以后,抚河进入江西省最大的平原―赣抚平原。1959~1960年建成的赣抚平原综合开发水利工程使抚河下游改变了面貌。在抚州以下36公里处的焦石村,1座长420米、高7米的大坝拦河而立,把抚河截为两段。为了引水灌溉,兼利航运,在焦石大坝以上开辟东西两大干渠:东干渠在柴埠口建进水闸,河水从柴埠口进入,分两支渠系灌溉东岸农田,其中一支利用跌水建成张王庙电站,尾水通过温家圳,直入青岚湖,全长30.2公里;西干渠在焦石坝上首左端,长65公里,河水从焦石进水闸流入,经东方红船闸至市汊船闸10公里人工运河,在市汊流入赣江。焦石坝以下水流分散,小部分汇合清丰山溪后返回抚河主流,大部分通过南昌市县境象湖陆地后,在南昌市注入赣江。1959年赣抚平原综合开发水利工程实施后,下游干流在茌港人工改道,正面堵塞,抚河东出青岚湖,于三阳会军山湖入都阳湖,使抚河出湖水道缩短50公里。
航道航运
抚河,是仅次于赣江的江西省第二大河。主源在闽赣相交的武夷山脉荣华峰东侧黎木庄,流经广昌县、南丰县、南城、金溪县、抚州、临川区、进贤、南昌等县市。自河源到原河道入湖处八字,全长387.5公里,河长30公里以上的支流有27条(连干流在内为28条)。1959年焦石拦河大坝建成后,焦石至武阳断航,河水改道经土坊、青岚湖入鄱阳湖。自河源至改道后的出口处―三阳镇349公里,流域面积为17000平方公里。
抚河水系,历来成为开发赣东经济的天然水道。航道的治理也为历代所关注。早在宋朝元右年间(1086~1094),江西转运使张商英曾治理抚河上游盱水航道,虽因水势荡沙,不时壅塞,但春夏可通舟,秋冬可行竹筏。中华民国,江西水利局对抚河有过多次查勘,并进行过局部性整治。据1936年《江西年鉴》载:抚河水系的进贤、宜黄县、崇仁县、金溪、南城、南丰、黎川县、广昌等中上游河段的干流和支流曾进行过挖浚、筑坝、疏港、凿滩、筑堤、修坡等治理,总工程量有139297市方。抗日战争期间,为了维持赣东地区与省内外的物资运输,计划疏浚黎滩河,以保持闽赣物资流通,疏浚南城至温家圳航道,以联通浙赣铁路,开辟温家圳箭江口至丰城小港口45公里航道和打通抚河支流临水与赣江支流乌江,以沟通赣、抚两河联运,并有过实地查勘。然徒有计划和查勘,却无力付诸实施,航道自然状况依然如故。据1941年水利部门查勘,载重5吨的帆船可在广昌白水镇至新建八字垴间航行,中水位时临川至新建八字垴可通行20吨以下轮船。赣闽之间的唯一水道黎滩河,春夏时水深0.5米,雨季可达1.0米以上,洪水时可达3米以上,枯水浅滩水深不足,只能走小船,不能走吃水较深的抚船。
建国以后,抚河航道得到了有效治理,水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1953年以前,南城至抚州间河段浅滩23处,最浅水深仅0.1~0.3米;抚州至温家圳港是抚河水运密度最大的河段,该河段的货物运输量占到抚州地区水运量的80%左右,由于航深不足,船舶常常搁浅。航道部门对这两段航道进行编篱打桩、轻便导流和筑坝整治,加深了滩口水位,船货基本畅通。1957年以前,南城至抚州河段全年通帆船,枯水期可通行载重7~8吨的船舶。抚州以下至大河口河段全年通轮船;下游6条汊道―拓林至三阳、罗余渡至麻丘镇、箭江口至南昌市、三江口至下邓铺、舒家湾至王家洲、武阳渡至天王渡,均可季节通木帆船。黎滩河、宜黄水、崇仁水等支流,经过清障、炸礁、疏滩等航道治理,大都为集运粮食、木竹等物资发挥作用。由于航行条件改善,行驶在抚河的船舶大量增加。仅南城、浒湾、抚河、温家圳等港口就有拖轮、驳船、客班轮近20艘,木帆船约1500艘。1953年抚州地区水运货物量占水陆货运总量的93%以上,1957年的水运货物总量达到58.5万吨,充分显示了抚河航道对赣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
1958年以后的20多年间,为了抗御水旱灾害,党和政府组织人民群众在抚河流域开展了以防洪、排涝、灌溉为主,兼顾航运、发电的大规模水利建设。农田灌溉的大量引水,枯水期沿岸往往引走2432个流量,致使抚河枯水期无法通航。洪门水库建成后,黎滩河基本断航。赣抚平原综合开发工程枢纽渠首焦石大坝建成后,上下游之间船舶不能直通,上游淤积严重,河床抬高2'3米。主流入湖通道堵塞。赣抚河航道由于水土流失,河床淤积,闸坝碍航,全流域通航里程由1227.5公里减到1979年的871公里。
源头介绍
抚河发源于广昌县县驿前镇姚西村的血木岭,《汉书地理志》和郦道元的《水经注》均有记载。最高处为灵华峰,海拔991米。山上怪石嶙刚,且多隙,泉水从中喷沫而出,汩汩作响,至血木岭汇成竹管细流,开成源头活水的抚河第一流,顺着山谷形成两股溪流,一经里木庄,一经罗家地,汇成山涧小溪,流经十华里至木头坑合流,先后形成五潭七瀑布。飞瀑珠帘高挂,一泻三折。
溪流经龙井、天井里形成驿前港。又环绕驿前镇,穿过高虎脑、杨溪乡等地,在赤水的石咀头与塘坊港汇合,始称江(旴江为抚河的上游)。旴江在广昌境内穿越驿前、高虎脑、杨溪、赤水、旴江、甘竹等6个乡镇,接纳11条港、69条溪条溪流之水,总长78.95公里,流域面积1568.5平方公里。旴江在甘竹镇罗家村流入南丰县境,再经南城接纳黎川县河,经抚州接纳宜黄水、乐安河等,形成抚河,注入鄱阳湖、长江。
因血木岭长有许多野生的中药鸡血藤,山下有“里木庄”、“木头坑”等地名,加之崇山峻岭,坡陡路曲,故取名“血木岭”。三字既概括了抚河发源地的山川地貌、植物特色,又点出古驿道的险峻曲折。
水系介绍
抚河发源于广昌县驿前镇血木岭灵华峰,海拔991m,与石城县、宁都县相邻,上游由千善港、长桥水、古竹港、尖峰港、头陂港、石梁港、塘坊港等小支流汇合而成。向东北流经广昌县,再北流至南城县、抚州市临川区,在抚州市下源村附近纳入宜黄水和宝塘水之前称为盱江,之后称为抚河。经丰城市、进贤县、南昌县之后分为两支。右支入青岚湖,左支流入金溪湖之后向北流经余干县,分两支汇入鄱阳湖。
主要支流
抚河较大支流有黎滩河、临水、云山河等。
上游支流
黎滩河:古时以为它源出黎川县福山,并传水自黎汾祖墓旁出而名黎川、黎水、黎河,近代称黎滩河,亦称黎滩水。集水面积2478平方公里,主河长103公里,主源发源于武夷山西侧黎川王虎关,并有北、中、南数支在黎川县城以上作扇形分布。中间一支二源,水量较大,来自甘竹、黄土关二处,北支来自湖坊,南支来自仙峰德胜关,以南支水道较长,河长23公里。黎滩河下游,1958年兴建大型南城县洪门水库,控制集水面积2376平方公里,总库容12.14亿立方米,装机容量3.75万千瓦。水库两岸有茶亭水、桐埠水、竺油水、浔溪水于右岸,龙安河于左岸注入库区。
龙安河,源出闽赣边境牛寨北坡,于钟贤入洪门水库,河长57公里,在宋家洲受支流下村水,河长36公里。
茶亭水,源出福建省光泽县南山西麓,经暖水入江西省境,过茶亭、资福于港口入洪门水库,河长51公里。
桐埠水,源出资溪和福建省光泽两县边界关刀.山,河长30公里。
竺油水,源出南城、资溪两县边界桃木坞,于竺油入洪门水库,河长30公里。
汝水,亦名芦河,许坊以上有南北二源,主流在南支名石峡河,源出资溪县大旭山北麓,北支名高陂水。二支许坊会合后,西流经黄狮渡、彭家渡于里詹入抚河,主河长58公里。
金溪县水,源出金溪县城东清华庵,河长30公里,于右岸疏山汇入抚河。浒湾上首,1958年建成金临渠,灌溉抚河东岸金溪、临川区两县农田17万余亩。
梦港水,发源于临川区、宜黄县界雷公岭南坑,水流过荣山、河埠桥至东馆纳腾桥水后于左岸下聂汇入抚河,河长42公里。
洽港水,又名青桐港,河长35公里。
长桥水,源出武夷山西侧,广昌县、南丰、建宁县三县之交凉伞炼,自东西流,河长38公里。
洽村水,又名瞿溪河,发源于南丰县军峰山南侧,过洽村至姜源汇仙人石瞿溪西来溪水注入盱江,河长37公里。
石咀水,发源于南丰县南端,广昌县边界溪岭,自南北流,过石咀、杨田、折西北入盯江,河长31公里。
九剧水,源出闽赣边界九斗峰、紫云峰西侧山岭间。自南北流,经太和、双田、于石壁头注入盱江,主河长40公里。
沧浪水,源出南丰县鸡公山,过路头岭、八都圩、洽湾于右岸注入盱江,河长40公里。
上唐水,发源于南丰县千头峰,河长30公里。
密港水,源出黄山军峰山南,过池渡东南流入盱江,河长35公里。
中游支流
临水,亦名临川,由崇仁河(崇仁水)与宜黄县水二源流会合而成。因二源流较长,会合后的临水很短,故应取二源说,在表中权把稍长的崇仁河作为正源。祟仁河由西宁水和相水会合而成,其中相水较长大,但传统上却以连接较顺直的西宁水作为正源。宜黄水由宜水和黄水会合而成,以稍长的黄水为正源。黄水因古人以为它发源于宜黄黄土岭而名;宜水因古时水清且凉,适宜漂白葛布而名。它们都发源于宜黄西华山,相向而行,最终又合而为一成宜黄水。崇仁河与宜黄水在临川西渡会合成临水,北行约10公里便至抚州市临水口注入抚河。临水连同源流公陂河一西宁水一崇仁县河,全长165公里,集水面积5140平方公里(包括宜黄水的集水面积在内)。
宜黄水,集水面积2360平方公里,由宜水与黄水于宜黄县城会合后称宜黄水。主河黄水发源于宁都县、宜黄两县边界宜黄县境龙源山间,自南北流,河长153公里。黄水水源过东陂至鱼山,左岸纳入源出乐安县县界宜黄县甘草嶂东麓的黄陂水,河长30公里。在二都又纳入源出洪岭的兰水,河长35公里。再下至宜黄县城,于右岸接纳宜水。宜水发源于南丰、宜黄两县边界军峰山西侧,河长60公里。宜黄水宜黄县城以上集水面积共1462平方公里。宜黄县城以下,水道弯曲,于右岸卢家受源出芙容山梨溪,河长33公里,经卢家过龙骨渡、上顿渡后与崇仁水会合,会合后称临水东北行12公里注入抚河。
西宁水,上游称公陂河,发源于永丰、乐安两县边界大盆山,过坪下左岸纳入龚坊水、山水、航桥水经公溪镇进入崇仁县。
相水,发源于乐安、宜黄、宁都三县交界的鸭公嶂东麓,自南北流,称谷岗河。经谷岗、相山、张坊直抵崇仁县城上首与西宁水相会,主流长106公里。
孤岭水,源出崇仁县南大坑岭北侧,三支源流会于左坊,北流过贯桥,至南岸圩注入宝塘水,河长46公里。
下游支流
云山河,也称南北港、东乡水,有两条源流,均发源于金溪县秀谷镇附近的金窟山(分别是金钱岭、雄岚峰),东乡县马圩合流,河流经双塘与陈坊两地,故名双陈河,古称齐港水。该河过临川入东乡后,当地又名南港、南河。至玉溪纳东乡水,再流转入临川,过罗家渡,绕唱凯联圩,经云山寺西至城前注入抚河。集水面积141平方公里,河长117公里。
人文地理
抚河之水,以临水为宗,合其他大小支流而成,临水源于崇仁的巴山,汝水发源于闽赣边界武夷山西麓(今广昌县县驿前镇),源头有两个:一个是姚西村的龙井(古称血木岭),另一个是横路村的瑶古前,它的源头林茂水丰,银泉飞泻,涓流淙淙。汝水的源头经铁树坳、穿崖山、出峡谷,纵横广昌中部,逶迤北流至南丰县,与南丰水相会称为盱江,盱江北流至南城,有黎川县的黎滩河出飞猿岭(今洪门水库附近)在万年桥附近注入,然后北流至梁安峡进入临川区境被称为汝水。汝水过石门合金溪清江水,北至疏山下东受金溪水,西受左港水,至浒湾称驮山有锦溪水注入。汝水经淞湖至下马山有梦港水注入,至抚州城西郊区,因崖多石阻,流速减慢,形成一个小湖泊,称为瑶湖,在瑶湖附近,唐时曾因春洪冲决堤岸,形成一支流北过孔家渡。从此支流横溢,至流枯塞。自唐至明,有些愿为百姓做些好事的州守县官,屡修千金坡,以遏支流水往主流。主流经城东拟砚台下抱城流往西北,至吴家渡有发源于城西北五里困箕树下的连樊水汇合,连樊水比其他各路水比重都大,古代郡中鼓角楼取连樊水充漏刻时最为准确。清代临川区文人李来泰有诗云:“要说连樊宫漏水,隔廉长听午时钟”。过西北数百步又合临水,临水在未与汝水汇合前,沿途已在崇仁县境合宝塘水、西源水、西宁水、罗山水等支流,至白鹭流注入临川县境,东至龚家渡与宜黄水汇合,汝水和临水汇合后称为抚河,经东北金,玉石台过虎头洲至萧家渡,有千金坡支流在此汇入主流,以下至柴埠口附近有东乡水及青山峰溪等支流汇合,到李家渡为总出口。抚河至王家洲附近的箭港分成两支,东支为主流,经温圳镇北过谢家埠,古时乘舟赴省多在此登岸,后过茬港于三阳,北过八字脑注入波阳湖,西支为支流,经潭岗,万舍等地在南昌市抚河区注入赣江,整个干流长379.5公里,流域面积17.000平方公里,流域呈叶形,抚州就象叶上的主胍,其他支流就象附在主脉上的支脉。一九五八年赣抚平原工程兴建,下游改道由上坊青岚湖入波阳湖,改道后干流全长309.5公里。
抚州以南城以上河段为上游。上游多浅滩峡谷,河道狭窄,常有小盆地穿插期间,曾巩曾付赋诗赞美两岸风光:“黄柑巧缀星垂槛,香稻匀翻雪满瓯。”盱江以下进入丘陵地带,河床渐宽,多丘陵台地,盱水进入梁安峡(即石峡),峭壁苍苍,峡门高挂,“舟入似无罅,涛生欲喷雪”,又一番远知千壑之势的壮观奇景。汝水出抚州城郊北便是下游,这时江流开阔,波光粼粼,夹岸村落棋布,田园阡陌,正是:“碧浪粼粼见浅沙,丹枫林里二三家,舟横渡口渔翁醉,梦觉满江芦荻光”(谢逸诗),好一派水乡秀丽景色。
抚河江面上成梁跨水,作揖通舟,穿过较为著名的大桥有顺化、南丰县、太平、万年县、文昌、梁家渡等大桥。古时从石门至温家圳共约230公里,沿途设义渡37个,平均七里一津渡,南城等是重要漕运港口,在那陆上未有动力机车作交通工具的封建社会里,帆船是当时主要交通运载工具,抚河终日船帆如梭,实为赣东地区交通的动脉。
抚河流域是江西省的风水宝地,它的资源十分丰富,干流和支流蕴藏发电量约有31万千瓦,各主流的崇山峻岭中,木林参天,并埋藏有钨、、铜、煤等珍贵矿藏,宽广的赣抚平原,土地肥沃,是我省得天独厚的粮仓,盛产大米、棉花、油料、杂粮及柑橘、甘蔗等经济作物。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抚河进行改造,开发和利用,在上游,兴建了蓄水量达4亿多立方米的大型洪门水库,各支流还建有中型水库19座,小型水库更是星罗棋布,遍地开花,这些水库不仅有效地减轻了洪水对中下游两岸的威胁,而且可用以灌溉农田和发电,提供水产场所。抚河下游兴建的赣抚平原工程可使200多万亩农田受益,解放初期,抚河是赣东水上交通的大动脉,全市绝大部分县都设有船运站,为过往船只提供服务。由于抚河下游人工渠的开发,水上运输量猛增,各种运输轮船穿梭于抚河。
千金陂介绍
据道光三年(1823)《临川县志》记载:汝水自盱来,达于瑶湖,斜直孔家渡,地平土疏。唐时,初决一口,其后支港横溢,正道湮淤。上元间,守臣尝建华陂,以遏支而行正。大历中,刺史颜真卿继筑之,名土陂。贞元中,刺史戴叔伦继位,名冷泉陂,又立均水法,筑堤数十,……咸通九年八月,刺史渤海李公凿冷泉故基,自文昌桥直抵南洲铺上口,凡九百七十余丈,尽出其沙与积壤,萦东盘委,望之若带。又于其上横截汝水,置千金陂,南北百二十五丈,于十年夏告成,……自此水复故道。(卷六《水利志》)
这是历代临川地区方志文献中,最早一次有关抚河决堤的灾害记录,这次决堤发生于唐朝中期,对当时临川地区的影响巨大。抚河右岸决堤,偏离故道,另辟蹊径,原本抚河应是绕城向北与临水汇合,再向西北注入赣江,但决堤后的抚河不再绕城,而是直接向北经孔家渡(驿)汇入抚河下游河道。随后百余年间,虽历经数任刺史修筑,但都未能根治,水患不断。直至唐咸通九年(868年),刺史李渤重新组织人力物力修筑,历时近一年时间,“高其土与江口平”又“尽出其沙与积壤”加高河岸附近的地势,再“横截汝水,置千金陂”,最终方使抚河重归故道,造福一方。
在这次治河复道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无疑是千金陂,“当咸通以前,千金堤未立,汝水不得至郡城下。”正是千金陂的修筑,才使得抚河改道回归,绕郡城北与临水汇合。这条用石块砌成的长坝,像一条巨龙卧在水中,用“龙身”挡水以抬高水位,减缓流速,将水引入灌区。千金陂的修建,不仅实现抚河重归故道,在汛期,也可起到分洪泄水的功能,且为灌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堪称抚州的“都江堰”。难怪后人有诗赞曰:“黄塘滩口水如梭,尽道新开复古河。东岸结茆与酒店,西津簇火起渔歌。”
自唐代以后,抚河中游的治河防灾水利工程,大都围绕千金陂实施,而历代政府对千金陂的维护情况,与抚河临川段的水害,息息相关。
抚河缺口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2010年6月22日凌晨消息,据江西省省防办报告,6月21日江西全省26条河流超警,抚河、信江等河流发生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6月21日18时30分左右,江西抚河干流右岸唱凯堤(防洪标准20年一遇,保护耕地12.29万亩,人口14.43万人)发生决口,暂无人员伤亡报告。国家防总在已向江西省调运冲锋舟130艘、橡皮舟290只、救生衣5000件等防汛抢险物资的基础上,再次紧急向江西调运冲锋舟118艘、橡皮舟680只、复合型防汛抢险舟3艘、专用机油267箱、便携式查险灯1580只。并在已派往江西3个工作组和专家组的基础上,再次加派专家组。武警江西总队紧急出动710名兵力、43台车辆、21艘冲锋舟,武警水电部队出动170名兵力、14台车辆驰往唱凯堤抢险。
整治
防洪工程
抚河下游自古以来修建许多圩堤,两岸的干堤主要有抚西大堤、东岸的唱凯联圩、抚东大堤、南昌县长乐联圩等。
抚西大堤,座落在抚河下游西岸,南起临川区焦石街,经王家洲至南昌县饶坊山脚,全长22.94公里,与赣东大堤共同保障赣抚平原地区的安全。
临川区唱凯联圩,位于临川区境,抚河干流东岸。堤线南起湖南乡下马山,沿抚河干流至千金陂中洲分汊,经云山桥、周博巷、三叉港至华溪乡沙湖詹家村止,全长82公里。其中沿抚河堤段长47.5公里。保护面积82.7平方公里,唱凯、华溪等6个乡拼地12.03万亩,人口13.32万人。
进贤县抚东堤,位于抚河下游东.岸进贤县境,南起柴埠口,北至梁家渡堑岭山,全长40.13公里,保护进贤一县李渡镇、文港、前途、泉岭、张公、长山、罗溪、温家圳等乡镇12.4万人、15万亩拼地和浙赣铁路、南抚公路。
南昌县长乐联圩,1958年兴建赣抚平原工程时,由旧长乐、北防洪堤联合而成,定名为长乐联圩。其后又不断联并抚河左岸南河等35座小圩,形成长乐大联圩。联圩位于南昌县东部,东滨鄱阳湖,西、北至抚河故道右岸,南至抚河新洪道左岸,圩区面积274.71平方公里,保护农田26.7万亩,人口20.45万人,赣抚平原工程二干渠、四干渠尾部及其支、斗、农渠贯穿圩内,形成纵横交错的灌溉网络。
分洪工程
箭江口分洪闸位于抚西大堤中段南昌市县黄马乡新村,由省水电厅勘测设计院设计,赣抚平原工程指挥部施工。1962年11月动工,1963年初建成5孔。同年10月国务院以国计字669号文件批复.箭江口分洪流量控制不超1200立方米每秒。按照以上批复,将箭江口分洪闸原设计12孔改为8孔。1964年4月建闸工程全面竣工,共完成土方56.6万立方米,石方2.17万立方米,混凝土2.15万立方米,国家投资600万元。
箭江分洪滞洪区抚河箭江分洪洪水,于岗前会合清丰山溪水流归抚河故道,经八字脑入都阳湖。分洪区内抚支左右岸堤线长共50.34公里,均按照抗御20年一遇洪水标准加高加固,如丰城市的段潭围、南昌的三江联圩、棠墅港围等。并规定箭江分洪时,清丰山溪洪水下泄量控制在1500立方米每秒,多余部分在丰城鸦丰、白土、石滩等联圩内滞洪,滞洪区面积80平方公里。分洪区滞洪区圩堤虽经多年培修加固,但多数圩堤未达设计标准,箭江口分洪流量控制在600立方米每秒,分洪区还会造成一些灾害。据调查1982年6月17日分洪,分洪区圩堤决口17处,淹田12万亩。
河道整治
抚河尾闾分出许多支汊。主要支流东岸有汤家港,西岸有王家洲支汊和箭江。西岸支汊进入赣抚平原腹地又分出11条河汊,迁回曲折,盘旋于平原,与清丰山溪水交会.水流紊乱,行水不畅,常泛滥成灾。民国24年,于东岸柴埠口堵汤家港支流。26年堵西岸王家洲支汊。1958年兴建赣抚平原水利工程.封堵主要支汊箭江口,并建箭江口分洪闸。还堵支并流许多小河汊,在抚河干流茌港进行人工改道,使赣抚平原内洪渍水流归抚河故道,解决了平原的洪涝灾害。
古代陂堰
崇仁县宝水渠,渠首位于崇仁县城西南4公里相水下游的万金陂村前,相传始建于隋朝。渠自巴陵门外引西宁水,绕城大小南门,会石庄、冷坑诸山溪,灌溉两岸良田。宋代捐募万金重修,改称万金陂。明代沟渠淤塞,灌溉效益大减。1963年县人民政府改建,控制集水面积598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6万亩,实灌农田4.5亩。
宜黄梓博陂,.据省公安厅民国档案记载:“宜黄县河下游梓陂、博破,名虽有二,实为一陂,西岸距航埠5里许有博陂,东岸距秋溪10里许有梓陂,二陂相距约7里,以水圳而分别称博陂、梓陂。唐武德年间(618~626)抚州市刺史周法猛用红石砌筑滚水坝一道,东岸开渠40里,西岸开渠30里,两岸引水灌田5万余亩。”明宣德七年(1432),崇仁县丞潘原清整修梓陂。随毁。民国35年,宜黄人水利专家黄育贤及江西省水利局先后察勘梓博陂,见河底尚有块石,两岸仍有水渠,江西省参议会曾通过决议重修,但未实施。1956年,省人民政府水利局兴建宜惠渠,灌溉原梓博陂灌区农田6万余亩。
临川区千金陂,《江西通志》及有关文献:抚河干流原在临川瑶湖渡向西流与临水会合,唐朝中期决口,正道淤浅。上元年间(760~761),郡守兴建华陂以塞支行正,后陂毁。大历三至六年(768~771),抚州刺史颜真卿继筑土塍陂,又废。贞元年间(785~804)刺史戴叙伦又筑冷泉陂。咸通九年(868),刺史李渤扩挖冷泉故道970丈,望之如带,故名带湖,作输水渠道;再横截抚河干流筑滚水坝,名千金陂,南北长125丈,打木桩叠薪柴实以巨石,十年(869)夏完工,引水入渠,灌注新旧农田共百余顷,开荒无数顷。宋、明、清各代多次重修,汤显祖为此作《千金堤赋》。千金陂最后一次重修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中华民国千金陂仅留部分残迹。建国后1957年,省水利厅兴建金临渠,灌溉农田17万多亩,千金陂原灌区为其中段的一部分。
引水灌溉
宜惠渠,位于抚河支流宜黄水,渠首在临川区秋溪乡洪坊村五圣岩下的古代梓陂遗址处,集水面积1611平方公里,宜黄水由宜水和黄水两支合成。宜建1952年,省人民政府水利局派员勘测并设计宜黄水下游引水灌溉工程,1953年月,中南水利部批准贷款50万元,因当地对工程有疑虑而推迟施工。后经三次修改计划,1955年7月确定改为无坝平渠引水,9月抚州专署成立宜惠渠施工指挥部,副专员宋玉岗任主任,地委农工部副部长谭风歧任副主任,组织崇仁县、临川两县35个乡、42个村7800余人进行施工。1956年月竣工受益。进水闸建于秋溪乡洪坊村,单孔宽2.3米,设计引用流量6.1立方米每秒。干渠长19.2公里,大部分沿古梓陂渠遗迹开挖。支渠12条共长53.4公里。1970年冬,增建连城节制闸,共7孔,启闭机启闭。据省水利厅统计,全部工程共完成国家投资约100万元。整个灌区包括宜黄水下游东西两岸的临川区秋溪、连城、河东、河西及抚州市城西5个乡,共灌溉面积6.4万亩,流灌面积占90%。
金临渠金临渠灌溉金溪县、临川两县及抚州市农田,始称临川渠,195748月动工,1958年3月竣工举行放水典礼时,省长邵式平亲自为进水闸剪彩命名为余临渠。设计灌田17.14万亩,实灌面积略有超过,是省境内最大的无坝引水工程,也是全省单位工程造价低、建设速度快、效益好的一座中型引水工程。金临渠位于抚河中游东岸,灌区南起金溪浒湾镇,北至临川城前圩,长50公里;西濒抚河圩堤,东接丘陵,宽1~10公里;古代千金陂灌区,为金临渠灌区中段的一部分。渠首设于疏山附近,采用一首制。主要项目有:无坝引水渠首一座,包括进水喇叭口、导水墙、河床铺石等河道整治工程,以及进水闸、引水渠等。渠系主要建筑物有:浒湾节泄闸,下马山溢水堰,下马山节制闸,临川渡槽,瑶溪跌水,三汊港节泄闸,千金陂倒虹管等。渠系分布及断面流量,按行水、配水、供水的受益面积采取干、分、支、斗、农渠五级渠道。干渠一条长35公里,分渠3条,支渠10条,斗渠45条,农渠114条,共长327.5公里。
赣抚平原是江西省最大的灌区,是一座灌溉、排涝、防洪。结合航运、发电、供水等综合开发的水利工程,在江南也是最早最大的平原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20万亩。总干渠自抚河西岸引水,设计最大进水流量123立方米每秒。全长70公里,其中王家洲闸至岗前20.5公里,为利用抚支故道,其余均为人工开挖渠道。渠系上建王家洲节制闸、岗前溢水坝及渡槽、天王渡节制闸、莲塘渡槽等建筑物,先后跨过清丰山溪排洪道及莲塘排渍道,直接灌农田19.7万亩。下分6条干渠。在焦石以上1.5公里抚河东岸柴埠口建进水闸及东干渠,东干渠循抚河支汊故道经周坊、过文港,开挖渠道至温圳镇,流经李家渡、文港、温圳、大塘、架桥等乡,渠长30.2公里,灌溉农田10.5万亩。电干渠自周坊分水至罗溪,渠长18.5公里,其中周坊至张王庙10.2公里为灌溉、排渍、发电共用渠道,设计流量50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可至75立方米每秒。灌溉前途、张公、罗溪、云桥、民和等乡及红壤站农田5.3万亩。
蓄水工程
截止1990年代,流域内大、中型水库有两座:
洪门水库,是抚河流域的大型水库,总库容12.14亿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3.74亿立方米,死库容1.68亿立方米。其主要任务是补充抚河中下游赣抚平原灌区和城乡工业用水和发电,总装机3.75万千瓦。坝址在黎滩河下游南城县洪门镇以上2公里处,控制集水面积237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25.2亿立方米,分别占抚河干流李家渡站以上集水面积的15°0,和径流量的190。大坝为黏土心墙土石坝,最大坝高38.7米,坝顶高程107.5米。500年一遇洪水设计洪峰流量为6890立方米每秒,洪水位103.72米;可能最大洪水校核洪峰流量13000立方米每秒,洪水位107.26米。水库正常蓄水位100米。1958年7月至1962年4月始建,1962年4月,由于国民经济调整停工缓建。1964年5月至1978年4月复工续建。1983年9月补强加固全部完成。
东乡幸福水库,位于东乡县城以北约5公里,控制集水面积40.6平方公里,总库容4820万立方米。原设计灌溉农田8.6万亩,随着东乡县城工业和人口发展,逐步改为城市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水为主。自1957年9月动工,至1958年4月竣工。
水电工程
流域内水电站分布较多,截止1990年代,中型电站有一座。
洪门水电站,位于东部抚河支流黎滩水下游河段的峡谷区、南城县洪门镇上游2公里处,是洪门大型水库枢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水电站厂房为地面式厂房,装机5台共3.75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1.23亿千瓦时。发电主厂房长62.6米,宽12.9米,高12.8米,设有5台水轮发电机组,每台机组容量75.00千瓦,装机容量共37500千瓦,机组最大水头27.5米,设计水头26米,单机最大引用流量37立方米每秒。于1958年7月开工,1969年7月第一台机组发电,至1970年6月,先后共有四台机组投产,1978年4月第五台机组投产。电站的发电尾水,补充赣抚平原水利工程的工农业用水。
为保证农田水利建设顺利进行,抚州市举全市之力,围绕唱凯堤、中州堤的除险加固、城西排涝站的建设、除险水库加固、灌区工程建设、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水利基础管理工作等几个方面全面开展堤防、水库、灌渠、泵站及陂坝的除险加固和更新改造。
抚州市在整合包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积极争取中央和省更多的资金投入的同时,采取“向上争一点、财政筹一点、重点城建项目挤一点、银行贷一点、市场融一点、民间集一点、建设单位垫一点”的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先行启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市、县两级还压缩了一批城市建设项目,新增了一批水利建设项目,其中市本级就压缩了城建项目16个,挤出资金5亿多元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为了尽快争分夺秒把因灾造成的损失补回来,把因灾损毁的水利设施抢修回来,抚州市在全省率先下发了《全市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意见》,确保实现今冬明春“投资20亿元、投工1800万个、修复水毁坍塌渠道2000公里、新建大中型灌渠及配套工程200公里、完成渠道清淤6000公里、新开工和续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00座、完成机电泵站更新改造500座”的目标。
环保行动
抚河是江西省第二大河,是养育赣抚大地人民的“母亲河”。紧紧围绕“保护母亲河——抚河”这个主题,突出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重点开展活动,每年突出一个主题,每年瞄准一个中心目的,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视察调研为基础,以检查采访为抓手,以整改落实为保障,以群众满意为目的,一年接着一年做,一次接着一次干,积极推进抚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空气、饮用水源、抚河地表水等指标都达到国家标准,市城区空气质量全年保持在二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在三类以上,达标率100%,跨市区界面水质符合国家三类标准。
参考资料
江西省河长办公室.江西省水利厅.2024-03-04
档案叙说抚河源流.抚州市档案网.2018-12-15
江西抚州投入十亿元整治抚河大堤.中国新闻网.2013-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