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西道,唐朝置行政区划名。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江南道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江南西道治洪州,领宣、饶、抚、虔、鄂、江、洪、袁、吉、、朗、岳、潭、衡、郴、邵、永、道、连诸州,共19州。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为了加强国防建设,唐朝根据山河形势、地理方位,将全国划分为十个道,分别是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十道。有史学家称,十道的划分是中国地方建制史上的创举,尤其是北方诸道的规划,对唐朝的国防极为重要。
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全国原来的10个道扩展为15个,且有了固定的治所,道从监察区变成了行政区性质,原江南道被一分为三。唐代的江南西道,管辖今江西、湖南的大部分区域,以及安徽、湖南、重庆、广西的小部分区域。从这一年开始,作为行政区的“江西”正式得名——这里的江西,不再是秦汉时期的“长江以西”,而是“江南西道”的简称。此后,大部分诗文中提到江西,基本上指的是江南西道区域。
简介
江南西道,是唐朝的一个道。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依据自然地理形势和着意加强冲要地区军事力量的要求,李世民将全国分为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等10道。
随着唐代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军事形势的变化,“道”地广土阔,所辖各地情况差异很大,中央难以有效管理监察,于李隆基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根据一方州县的多少、经济文化发展的程度以及对地方加强管理之需要,在10道的基础上析分为15道,即从原关内道分出京畿道,河南道分出都畿道,山南道分为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江南道又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江南西道治所洪州,辖境包含今江西省、湖南省大部及湖北、安徽南部地区(除徽州)。
地理特征
江南道大致调整为宣歙、江西、湖南3个观察使辖区,江西与湖南之间就以罗霄山脉为界,与今天湘赣边界完全一致。同时,江西与宣歙、鄂岳、浙东、福建省、岭南东道等观察使(节度使)辖区之间也全部以自然地势的分水岭为界。和今天的赣皖、赣鄂、赣浙、赣闽、赣粤边界也毫无二致。
行政区划
背景
史书记载
在《旧唐书地理志》中,这13州都写在“江南西道”之后。比较新、旧《唐书》地理志的记载,二者各有短长,但《新唐书》更接近实际一些。二书的地理志总序中,都写明开元二十一年分15道之中有黔中道。旧志是排列出15道名称,新志则写为:“开元二十一年,又因十道分山南、江南为东、西道,增置黔中及京、都畿。”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后,湖北南部设鄂岳道,湖南设湖南观察使,江南西道只剩今江西省。从此江西省被称为江西,历时一千二百余年未变(宋朝称江南西路、元朝称江西等处行中书省、明朝称江西布政使司、清朝称江西省)。
管辖范围
江南西道采访使管辖范围,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包括宣、池、洪、江、鄂、岳、饶、虔、吉、袁、信、抚、潭、衡、永、道、郴、邵等19州,相当于今江西全省及湖南、安徽、湖北的一部分。此外还有一个黔中采访使,辖治大致相当于今贵州省地域的黔、辰、锦、施、叙、奖、夷、播、思、费、南、溪、溱等13州。
所辖州详细信息
江南西道所辖的各州详细信息如下:
宣城市:辖宣城、当涂、溧水、溧阳、南陵、泾县、绥安、秋浦县。
洪州:辖豫章、建昌、新吴、高安、丰城、豫宁县。
饶州:辖鄱阳、余干、新昌、乐平、弋阳县。
抚州:辖临川、崇仁、南城、南丰县。
吉州:辖庐陵郡、太和、新淦、安福、永新县。
朗州:辖武陵、龙阳县。
郴州市:辖苏仙区、安陵、资兴市、平阳、宜章县、庐阳、临武县、南平县。
参考资料
卯寨的文化愿景.《青海日报》.2024-02-26
江西没有存在感?来看这些江西冷知识.澎湃新闻.2024-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