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姓
隆姓是中华姓氏之一。隆姓渊源较多,主要说法有源于春秋时期隆邑、毋将氏、姬姓、苗族十二宗,蒙古族满都拉图氏源于满族爱新觉罗氏等。隆姓人口以前主要居住在河北省、山东省交界处以及东北地区,历史名人有明代御史隆英、明代令尹隆成等。现在主要居住在山东,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庆市,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隆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六十八位,现今人口约十三万,排在三百九十一位。
隆氏族人早期主要活动在山东一带,汉、唐时在河南省地区发展,并以南阳郡为郡望。汉朝时期,有匈奴族人汉化为隆氏者,至今大多分布在西北。清朝乾隆时期,有一支龙氏族人因避祸改姓为隆氏,主要居住在河北、山东交界处。而满族隆氏则多居于东北地区。苗族隆氏则世居于湘西的花垣县凤凰县吉首市古丈县保靖县等地。
姓氏源流
隆(Lóng)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春秋时期鲁国隆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根据史籍《姓氏考略》上的记载,隆邑,原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属地,故址在今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一带,一说在山东省泰安市乡城,有待进一步考证。后来居住在隆邑的主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隆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二
源于毋将氏。出自古代君理名言,属于以名言警句为氏。据史籍《公羊传》中记载:“君亲无将,将而必诛”。就是后来的“人臣无将,将而必诛焉”,也就是“人臣无将,将即反,罪死无赦”。在古代,“将”字,就是“逆乱”之义,含有凶妄之意。“人臣无将,将而必诛焉”,就是说为人臣子者,不得叛乱谋反,若要逆乱,就是无赦死罪,必得诛杀。例如,在历代朝廷对庭下以及外驻军队首领的诏令之中都有这样一条极令:“大将在外,必命文臣监。若专制一方,军马钱粮不受核,一当斩!人臣之罪,莫大欺君;如奏报尽欺罔,杀降人难民冒功,二当斩!人臣无将,将则必诛!”“毋将”,就是“无将”,即告戒不要背叛朝廷。毋将氏,就是取“人臣无将,将则必诛”这句警世名言而为姓氏,多为军旅首脑之后裔。毋将隆,字君房,东海兰陵人,西汉末期著名的执金吾。刘骜执政末期,毋将隆奏封事言:“古老选诸侯入为公卿,以褒功德,宜征定陶区王使在国邸,以填万方。”其后汉成帝竟然立定陶王为太子,毋将隆迁翼州牧、颍川太守。到了刘欣刘欣即位后,毋将隆以高第入为京兆尹,终迁执金吾。毋将隆为人中矩,执守原则,直言不惧,汉哀帝以毋将隆前有安国之言,左迁为沛郡都尉,迁南郡太守。王莽年轻时十分仰慕毋将隆的名气,每每意欲与其交往,而毋将隆深知王莽为人,不怎么愿意依附,始终与之保持距离,王莽为此非常忌恨。汉哀帝驾崩后无子继承帝位,王莽遂迎立中山王刘衍即位,是为刘衎。汉平帝年幼,太后称制,大司马王莽独揽朝政,认为报复毋将隆的时机已到,便暗中指使大司徒(丞相孔光)弹劾毋将隆。孔光与毋将隆在刘骜时期曾为立太子事政见不同,二人之间有怨隙。此时孔光为讨好王莽,便向汉平帝污蔑毋将隆以前为冀州牧时,对中山冯太后不恭,制造狱冤,陷害无辜,不适宜在朝中为官。汉平帝认为冯太后是自己的祖母,当年毋将隆的作为便是侵犯了自己的皇权,故而不能再在朝做官的。于是汉平帝准奏,罢免了毋将隆的所有职务,将他全族一起流徙于岭南荒蛮之地(今合浦县)。在此之后,毋将隆的后裔子孙又改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隆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广西隆氏。事过一千七百八十八年后,清朝的广西县县令张玉树于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农历7月,在峄县周营村为毋将隆立了一通意味深长的简字石碑,上书:“隆,字君房,东海兰陵人,汉执金吾,毋将隆故里。”
源流三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丰隆,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丰隆,亦称雷师,原称祭司中的雷师,实际上就是春秋时期楚国设置的军制官位,专职负责槌擂战鼓。在典籍《屈原·离骚》中对丰隆有描述:“吾令丰隆乘云兮,求洛神之所在。”在丰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丰隆氏、雷师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隆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赵国大夫楚隆,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楚隆,全名叫赵楚隆,是春秋末期晋国执政上卿赵毋恤的家臣,由于赵襄子是晋国的六卿之一,因此臣楚隆也成为晋国大夫,他以谋略著称。周元王姬仁二年(晋出公姬凿元年,越王勾践二十三年,夫差二十二年,公元前474年)农历11月,越国围攻吴国。晋国按照与吴国的和约应当出兵援救吴国,但晋国大夫赵襄子对近些年来吴国四处张牙舞爪很反感,根本就不想再费气力去支援如今已经没有指望了的吴国。楚隆问赵襄子:“咱们晋国历来与吴国亲昵之极,但你却犹豫不前,这是因为什么呢?”赵毋恤回答道:“黄池之役的时候,先王晋定公姬午与阖闾曾有约定,商定两国要共同进退。今越国围攻吴国,咱们新继位的晋出公不敢废旧约,因此要出兵敌之,其实此战非晋国力所能及的,再加上中国目前正在闹粮荒,我因此而犹豫不决。”楚隆想了想说:“干脆就将这个情况让夫差知道,怎样?”赵襄子奇怪地反问道:“这样行吗?”楚隆笑了笑,十分有把握地说:“请您尝试一下就知道了。”于是赵襄子乃前往战场。他先到越军营地,对越王勾践说:“吴国冒犯你们越国多次矣,闻您越王亲自率军讨伐,其他诸夏之人莫不欣喜,唯恐君志之不从。请让我进入吴军之阵看一看。”越王当然同意了。赵毋恤进入了吴军营地后对吴王夫差说:“我们的国君都已老死,我的陪臣楚隆成天忙于准备辅佐新君。虽然黄池之役时您与我父亲赵鞅(赵鞅)在齐国有盟约要‘好恶同之。’但我们国君也有难,我不敢惮劳。您与越国之战非晋国之所能及也,具体情况让楚隆与您详说吧。”夫差连忙回答:“寡人不,不能事越,以为大夫忧,拜命之辱。”然后赠给赵襄子一(圆竹盒)真珠,后来又派使者问赵襄子:“句践生时忌惮我,因此我死不得啊。不过,我如果要自杀了,晋国的太史令蔡史墨将会怎么记录?”赵毋恤对答:“太史姓什么也不会记的。”如此一来,令吴王夫差感觉到自己与晋国没任何关系了。楚隆就是以吴国盟友的颓废态度从反面严重地影响了吴国的斗志,使吴国意识到晋国已经没有什么意图再来帮助自己了,因而使晋国轻易摆脱了吴国这个包袱,由此彻底打击了吴国上下,为一年后越国彻底灭亡吴国扫清了障碍。楚隆后来还辅佐赵襄子成功地灭了智氏家族势力,促进了赵、魏、韩三家结盟,为后来的“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周天子畏惧三家的实力,不得已下诏册封三国国君为诸侯,从此开始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战国局面。在楚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楚隆氏,后省文分衍为单姓隆氏、楚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自古代终隆山。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在古代,“隆”字又专指南方,并用于地名,后专指终南山,因此称其为终隆山。这在典籍《淮南子·俶真训》中有记载:“终南作终隆。”在终南山的住民之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隆山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隆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满都拉图氏,源出爵位官称,汉义“兴隆”,实际上就是主管商业贸易的官称,后有以汉义汉化为汉姓者,称隆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吉林通志》、《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中华姓府》中记载:⑴.满族卢如火氏,满语为Luruhuo Hala,亦称隆克力氏,本赫哲族姓氏,世居黑龙江省下游,后多冠汉姓为卢氏、隆氏。⑵.满族完颜氏,满语为Wanggiya Hala,据史籍记载,以部为氏。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完颜阿骨打建国,为金朝国姓,分宗室和非宗室两支。明朝谓“王甲部”,世居完颜、讷图氏、喀拉沁氏、英额、佛阿拉、新京等地。所冠汉姓为汪氏、王氏、氏、张姓、完氏、颜氏、赵姓、顾姓、瀛氏、魁氏、雍姓、艾氏、隆氏等。该支隆氏始祖为完颜·隆万杭爱,他是明朝时期的女真族人,也是故金国宗室苗裔,传说他生而勇敢,曾誓杀百虎,结果最后被老虎咬伤而亡,故其子孙皆供奉骑虎人“老影”,在完颜·隆万杭爱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隆氏。⑶.满族凯隆氏,是满族脱谱姓氏之一,世居齐齐哈尔市城(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后多冠汉姓为隆氏、阚氏等。
源流八
源于姬姓。河北山东交界处的隆氏,原姓龙。元末明初,燕山大都督总营公,因战乱确守臣节,其后裔兄弟三人因祸起不测,由龙改隆,自天津市武清杨村迁移到沾化区、利津县、诸亮三地,其中诸亮绝嗣。利津、沾化隆氏延绵不绝,至今已二十二世。利津县一世祖--隆伯亮,字子明,以子贵获封奉政大夫。二世祖--隆英,字俊杰,明永乐春秋中戊子科举人,真定府南宫市知县,山西省监察道御史,广西按察司签事。
源流九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在壮族、苗族、土家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隆氏族人分布。历史上以前两种说法占绝大多数。
源流十
源于赫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吉林通志》记载:赫哲族卢如火氏,亦称隆克力氏,世居黑龙江省下游一带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Luruhuo Hala。清朝中叶以后,赫哲族、满族卢如火氏多冠汉姓为隆氏、卢氏县等。
源流十一
源于苗族十二宗之仡扁(贬)
在中国湖南湘西的苗族也有引以为姓氏者与源于南阳隆邑等地的隆姓非根非叶并无渊源为土著苗民,此隆姓为满清政权施行改土归流所赐,隆姓为苗族十二支五宗七族中的戊系、仡扁(Ghob Biant)湘西境内苗族的五宗七族,演变情况简述如下:
甲、仡削(Ghob Xot)、禾弄(Ghob Hlongb)。此系属于吴姓,居住在今吉首市所属坪垄、犁口嘴、三岔坪、地岭坡及凤凰县阿拉营、鸭堡寨、暴木营、沙坪一带为多。
乙、仡篾(Ghob Miel)。此系属于龙姓,居住在今吉首市岩板桥、排补兄、古丈县九龙洞、凤凰县总兵营、花垣县排达一带为多。
丙、仡瓜(Ghob Ghueas)。此系属于石姓及廖姓。因廖、石两姓古时相传原是同支系的,故汉姓异而苗姓血系同,所以现今廖姓同石姓均无开亲之例。石姓以花垣县芷耳寨、排腊以及保靖县之翁科、大岩,吉首市之排帮为多。廖姓以不死鸟之廖家冲一带为多。
丁、仡卡(Ghob Khad)。此系属于时姓,又谓小石。但时姓不知何故,又有改为石姓者,所以今写成石姓。故有石姓与石姓开亲之说,其实他们双方的信教及所安地楼之方位均属不同,在苗族中一向可以辨别,毫无疑义。外县之人有不知石姓是两姓者,往往误传同姓结婚,以为笑谈,皆非议也。此姓以吉首市之大伯冲、瞿家庄、大兴寨、小兴寨、乱岩滩、矮寨镇沿河一带为最多。禾卡还生麻姓。凤凰县之边区、林栗、课家、花垣县之卫城较多,其他各地俱有。麻姓亦有叫禾流。
戊、仡扁(Ghob Biant)。此系属于隆姓,俗称小隆。近代不知何故,有写成龙姓者。花垣、保靖县、吉首市、不死鸟、古丈县之边境均有之。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句话为攻隆团陷花园其中的隆团就是现在龙潭,花园为花垣县。
以上为湘西苗族五大姓之系别。
己、仡枷(Ghob Kheat)。此系属于杨姓。吉首市之中阿岭、寨阳、矮板、阳孟寨、洞上、排补兄一带极多。
庚、仡莱(Ghob Lel)。此系属于田姓。花垣县之麻栗场镇、卫城较多,其他县亦有。⑥
加上此两系,谓之七大系。
以上为湘西苗族五大姓之系别。
己、仡枷(Ghob Kheat)。此系属于杨姓。吉首市之中阿岭、寨阳、矮板、阳孟寨、洞上、排补兄一带极多。
庚、仡莱(Ghob Lel)。此系属于田姓。花垣县之麻栗场、卫城较多,其他县亦有。⑥
加上此两系,谓之七大系。
据东部苗族流传的《古老话》说,苗族有十二个宗支,即十二大苗姓。经过历史的发展,如今主要为六大宗支,并认为“仡侨”、“仡”、“仡欢”、“仡卡”、“仡徕”、“仡刊”为东部苗族祖先盘瓠六子的后代:
仡芈“仡芈”,谦称“代芈”或“代没”。此支系绝大多数为龙姓。据今人龙昌美实地调查,此支系脉络繁多,总计可分为22个分支。
• “仡僚”,谦称“代僚”或“代雄僚”,简称“僚”。苗族民间传闻该系祖先为龙生虎养,故又称其姓氏为“大戎”,汉语即“龙”的意思。
• “仡芈”,谦称“代芈”或“代没”。系苗族龙姓的强宗大族,分布甚广,故龙姓苗族以其支系名为整个龙姓宗支的代称。仡芈中又分仡贬即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隆姓一族。
• “仡陇”,谦称“代陇”。“陇”为苗语“鸟”意。传说他是《山海经》所云卵民的后裔。又传其在迁徙途中得神鸟指引玉泉,解除饥渴之苦,故不忘鸟恩,定支系名为“代陇”。
• “仡赔”,谦称“代赔”,亦作“代本”。相传为苗族祖先僮后裔。另有仡赔和仡索(雷公)斗法的故事在东部苗区广为流传。仡赔死后葬于武陵山脉尾麓的摩天岭(在花垣县境内)中部,故此地向有“古老坟”之称。
此外,龙姓还有“仡让”、“仡召”、“仡贵”、“仡留”、“仡聋(仡偻)”、“仡买(分为“仡果”和“仡现”)”、“仡早”、“仡查(仡茶)”、“仡甬”、“仡曼”、“仡妈”、“仡千”、“仡难”、“仡良”、“仡计”、“仡花”、“仡信”、“仡堵”等。可见”仡芈“是湘西苗族人口最多的宗支之一。该系家谱记载,大多来自江西吉安地区。
仡贬
“仡贬”,谦称“代贬”,是从“仡芈”宗支里分出的一脉,由于此宗支可以与其他的仡芈宗支通婚,故单独列出。他又分为“代怪”即隆扁、“代希”两个分支,主要采用隆、唐、龙等汉姓,以隆姓为本支系的汉姓代称。因“代芈”人多势众,故其汉姓有“大龙”即汉姓“龙”之称,而“代贬”系人数相对居少,故汉姓称之为“小龙”即汉姓“隆” 。今神州有隆姓胞泽十三万众,湖南省居第一。而今湘西花垣县,凤凰县县,吉首市,保靖县,古丈县苗族合计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二人(据公安系统第六次人口普查)。
五姓真苗吴龙廖石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姓“(龙,隆)同宗异流,均为中央王朝赐姓。古时,龙隆都作代芈,后为解决同宗通婚,龙隆方分家。注(龙隆先祖同父异母)。湘西苗族隆氏一族在唐宋时显赫一时,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皇帝朱元璋设崇山卫于崇山,原世居于镇溪千户所(今吉首市)和镇竿千户所(今凤凰县)的隆氏,龙氏,吴氏,麻氏,石氏,张姓,罗氏,廖氏,唐氏,梁氏,杨氏十一氏族受命西迁崇山卫(今花垣县老卫城)开疆拓土治理百里红苗,清朝时湘西隆氏因颇有功绩族长可世袭一等云骑尉(正五品)。待继续考证略作补充。另湘西苗族隆姓有别于南阳隆氏。
得姓始祖
隆疆:中国隆氏,来源有两支。第一支隆氏,根据《姓氏考略》上的记载,隆,原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属地,当地人以邑为氏,称为隆氏,望族出于南阳郡。而另一支隆氏出自少数民族,按照《路史》上的记载,在汉朝初年,与中央王朝有关系密切的匈取人之中,也有人以隆为姓的,当时就有一位叫隆疆的人。因此,中国的隆氏家族,由两支主流组成,一支源流于山东省,一支源流于匈奴族,经过几千年的繁衍、融合和分化,后世就再也分不出彼此了。望族居于南阳郡,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隆氏后人尊隆疆为隆姓的始祖。
毋将隆:隆字君房,东海兰陵人。晋成帝时为大司马从事中郎,迁谏大夫,历冀州牧、川知府。刘欣即位,入为京兆尹,迁执金吾。旨,左迁沛郡都尉,历南郡太守。王莽秉政,免官徙合浦。
完颜·隆万杭爱:明时女真人,金宗室苗裔,生而勇敢,杀百虎,被虎咬伤而逝,故子孙皆供奉骑虎人“老影”。太祖开国,其裔孙护齐哈、达齐哈兄弟来归,隶镶蓝旗,后以护齐哈之妹嫁太祖,抬入正黄旗。护齐哈任内务府大臣,达齐哈任佐领,为先锋。其家族知名者有:太祖庶妃之父鲁克素,内务府大臣护齐哈,清代大儒阿什坦,礼部侍郎留保,河东河道总督完颜伟,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两江总督完颜麟庆,内大臣、出使俄罗斯大臣完颜崇厚。
迁徙分布
隆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六十八位。隆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春秋时,鲁国有一个地方名叫隆邑,居住在这里的人以地名为姓,称为隆氏。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部落有隆姓。目前全国隆姓族人合计13万(第六次人口普查),湖南人口居第一,次则四川重庆市再次广西壮族自治区。再次陕西山东河南河北北京新疆内蒙东北等地。
隆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六十八位。隆氏族人早期主要活动在山东省一带,汉、唐时在河南省地区发展,并以南阳郡为郡望。汉朝时期,有匈奴族人汉化为隆氏者,至今大多分布在西北。到了清朝乾隆时期,有一支龙氏族人因避祸改姓为隆氏,主要居住在河北省、山东交界处。而满族隆氏则多居于东北地区,苗族则世居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花垣县凤凰县吉首市古丈县保靖县等地。
姓氏文化
家谱文献
邵阳市隆氏族谱不分卷,(清)隆永扬、隆家柏修,隆德绅、隆永述,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邵阳隆氏续修族谱,(清)隆昌市值纂,爱新觉罗·旻宁十七年(公元1837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三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郡望
南阳郡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大汶河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城区(今南阳市),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城区、今河南省南阳市。
堂号
南阳堂:以望立堂。
然堂:明朝时,有隆光祖,嘉靖进士,任仪制郎中。因议事时识大体,顾大局,累升工部侍郎。他因和宰相张居正不和,回家隐居。不久后,又被召回,在吏部任职。凡是被张居正罢官的忠臣,他全部起用。皇帝称赞他清直,又升他为尚书。他又推荐了顾宪成、许孚远等22人。时论翕然(当时的舆论都盛赞他)。卒后谥庄简。
宗祠通用联
四言通用联
四民乐业;
二使敛踪。
——佚名撰隆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利津人隆英,宣德年间由举人任南宫知县,敦朴节俭,有古代循吏之风。当时,有二位卫指挥,手持公文到县里来要占地建村。隆英对他们不加礼敬,而且争辩说:“我们县里没有闲置的土地。只有我大堂前是空地,其余都是百姓的产业。”二使知道他廉洁耿直又不可改变,只得离开。隆英后来官至御史。
廉以抑强;
介不可夺。
——佚名撰隆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隆英,敦朴节约,有古循吏风,时有神武二卫指挥,持牒至县,占地下屯,英不为礼,毅然争曰:“吾县无隙地,惟吾厅事前地乃隙耳,此外皆吾民常业,不敢闻命。”二使知其廉价不可夺,乃舍去。
八言通用联
绩著南宫,百政俱举;
县无隙地,二使敛踪。
——佚名撰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隆英为南宫市知县,有惠政。下联典指明·隆英事典。
历史名人
隆英
明代御史。明永乐春秋中戊子科举人,任南宫县令。他勤俭节约,重视农耕,有古循吏风,为官廉介不可夺。他当县官时,京城来了两个武官,举着大令,要强占农田给军队用。隆英理直气壮地说,本县没有空余地,除了我县衙门大堂前这块草皮,其余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农田。结果隆英得胜。
隆光祖
明朝人,举为进士而在朝中当官,但与掌握朝政大权的张居正合不来。张居正是位有功也有过的人物。后来隆光祖重被起用,当了吏部尚书,又重新任命一大批被张居中排挤的官吏。隆光祖还向朝廷推荐了许多人才,都是能为国为民能效劳立功的人物。
其他
• 殷有隆环。
• 秦隆淮,楚司马。
• 汉隆华,事孝元,至廷尉,封爵亭侯。
• 隆孙,宋汝宁人,为建昌知府。
• 隆方泰,太原刺史。
• 隆锦,贡士。宏治间任山东禇城知县。
历代名人
1、在少康复国中,伯隆(张伯隆)有功,少康封其地于洛(今南阳市)。(公元前二十世纪)
2、张容为南阳人,为商朝中央政府官员。商王见其丰大魁梧,赐其姓隆。
3、智子从周穆王周行天下,不幸死于途中。智子死后封地遂失。南阳张姓遂通称隆氏。
4、殷商时期(公元前十四世纪),隆环为中央政府要员。
5、西周时期,隆睢(sui)为楚国大司马(掌邦权、军队最高长官)。
6、西汉孝元皇帝(公园前49年)时,隆华为中央政府廷尉(军队最高指挥官),封亭侯。
7、隆尔太,生于东汉光武(25-56年在位),任安邑县主宰。
8、隆硕,为李世民(627-650在位)时正谕(言官,今纪检监察官员)。
9、唐朝李治李治(公元649—683年在位)时,隆羽翔(临洛人,今河南省中部)为丞相,与许敬宗、李义甫齐名。
10、武则天时期(690—705),隆羽翔孙隆仲修任旷骑将军(野战部队最高长官)。
11、唐朝末年,隆担任中央政府常吉(一般官员)。
12、北宋时期(960-1127),隆逊(河南汝宁人)任建昌知府(今商丘市)。
13、北宋时期(960-1127),隆方泰(江西绍兴人)任太原市刺史(山西省)。
14、隆万玉,江西吉安人,元初任湖南宝庆总兵。
15、隆玉华,江西吉安人,任江西太和知县。
16、隆国相(1286-1376),江西吉安太和人,元朝工部职役(低级官员,相当于六品)。
17、隆子亮,邵阳市人,邵阳隆氏二代,明洪武时任江南应天府上元县知县。
18、隆曜,湖南邵阳人,邵阳隆氏三代,明洪武时任四川成都府仁寿县知县。
19、隆盛,湖南宝庆人,国相公第五派孙,明朝正统七年(1442)贡士,成化13年(1477)任沈司长史、典仪副将(二品)。
20、隆成(天九公嗣下十六派孙),利津县人,明朝宣德(1425-1435在位)举人,南宫知县。
21、隆英,利津人,字俊杰,明永乐春秋中戊子科举人,真定府知县,山西省监察道御史,广西按察司签事,封奉政大夫。
22、隆琦,利津人,隆英之子,字玉菴,景泰礼记中癸酉科举人,大兴县知县,封文林郎。
23、隆锦,贡士,明朝弘治(1488-1505在位)间任山东诸城知县。
24、隆光祖,明嘉靖(1522-1566在位)进士,任仪制郎中。因议事时识大体,顾大局,累升工部侍郎。他因和宰相张居正不和,回家隐居。不久又被召回,任吏部尚书。
25、隆朝画,进士,国相公嗣下庆房第十派孙,后裔大驾、大智公举族迁宁乡市后再迁陕西汉中府汉阴县,族盛。今无从联系,五修、六修未入。
26、隆长庚,字大白,国相公嗣下秀房十二派孙,清代诗人。代表作有《题牡丹句》:“富贵名园种,描来别样新。淡浓春不管,肥瘦雨何因。有蕊宁招蝶,无花可赠人。经风终未落,独占四时春。”唐德益赞其像:“道貌古奇列锦屏,两朝泮水散芳馨。兴来草帖倾三峡,醉后吟诗动列星。”
27、隆观易,册名经,号无誉,一字中龙,别号山人,湖南省宁乡沙坪人,国相公嗣下秀房十八派孙。著有《罘罳草堂诗集》、《西征续》、《西征续集》、《宁夏消食录》等传世。王闿运、陈三立各有隆观易传。陈三立曾赞之曰:业业隆生,狂之间。固穷无恶,猎艺斯专。观俗秦坂,咏志湘川。风犹孔硕,留规后贤。《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收录。
28、隆世储,字汉材,号竹卿,1876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年六月初五)生,湖南宁乡沙坪人,国相公嗣下秀房十九派孙。中国国民党早期孙中山部高级将领,广东钦廉镇守使兼第七师师长(当时总共为七个师一个团,叶挺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北伐总司令转都护使,陆军上将(1914年6月6日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当时最高为上将)。1915年12月23日,曾被袁世凯(中华帝国洪宪大皇帝)授予三等男爵,l9l6年3月28日,宣布广东钦廉地区独立,护国反袁。1918年1月18日在和陈炯明军龙济光(陆军上将、袁世凯嫡系一等公爵)部作战时牺牲,年仅42岁。亡故后,政要陈嘉会撰《故陆军中将钦廉镇守使署高雷镇守使隆君行状》。
29、隆光前,字孝友,国相公嗣下二十二派孙。1942年8月生,湖南宁乡草冲人,中共第九届、十届中央候补委员。
30、隆子雍,原名隆廷熙,号醒之,苗族,花垣县猫儿乡塘家湾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5)生。民国15年(1926),隆子雍入长沙中学就读,时值工农运动兴起,隆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民国17年,被永绥县政府以“共产党嫌疑”逮捕,囚禁一年半。民国25年,隆子雍以苗民代表身份参加“永绥县解除屯租诉愿团”,并赴湖南省城诉愿。回县后,筹建武装革屯自卫军。先后赴贵州镇远、四川I涪陵及武汉、南京、长沙市等地游说,争取同情革屯的上层人士支持。同年10月回县,任川I黔湘苗民革屯抗日军副总指挥。12月,赴省城与省府谈判废除屯租。革屯军接受整编抗日后,隆子雍任新编一团团副,驻防泸溪县,宣传抗日。同年秋,任永绥民众抗日自卫团副团长自卫团团长,新编第二团团长,维护地方治安。次年,部队开赴抗日前线,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六军独立团团长在湖北会战立下战功,长沙会战晋升第九战区七十九军新编独立第一旅少将旅长。后又在大青山战役中重创日军。民国30年,隆子雍调任七十九军军部粮补给站任站长。第九战区少将高参次年,因为民族事业劳累成疾病逝于湘潭市,隆子雍生前曾先后荣获国民政府颁发的宝鼎奖章一枚此章于中华民国十八年五月十五日国民政府公布陆海空军勋章条例时颁行,嗣于民国二十四年六月十五日改订为陆海空军勋赏条例,此章照旧颁行,分一至九等,一、二、三等为大绶,四、五等为领绶,六、七等为襟绶附勋表,八、九等为襟绶。各等均有表。海陆空甲等奖章一枚章于中华民国十八年八月十五日颁行,为陆海空军通用最高奖章,分甲乙两种,每种又分一、二两等,为襟绶,有表。
忠勤勋章一枚忠勤勋章中心为书和剑,代表允文允武,四周红色者为火,表示热情。象征荣获此章者,文武兼备,热情如火,为国家为民族勤劳不懈也。此章于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九月二十三日颁行,为襟绶,有表,不分等级。
近现代名人
隆子雍
隆子雍,近代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三十三位风云人物之一,人称革屯三杰入云龙隆子雍,苗族湘军少将军(老统领陈渠珍系湘西王)。隆子雍是湘西革命领袖,革命义士,湘西革屯运动发起人,湘西革屯军领导人,湘鄂川黔革屯自卫军总司令,湘鄂川黔四省边区革屯抗日救国军总司令兼第一路军副总指挥,在中国国民党系列任过黔军独立三十四旅少校参议黔军三十四师中校参谋,湖南陆军新编保安第一团上校团副,花垣县保靖县民众抗日自卫团上校团长。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六军暂五师二旅十一营营副营长,暂六师二旅十二营营长,暂六师二旅独立团团长,暂五师独立团团长,国民革命军七十三军暂五师第一旅副旅长代旅长,国民革命军七十九军暂六师独立团少将旅长,第九战区直属机动作战新编独立第一旅少将旅长,抗战三年军功彪炳,由上校团长拟议提名晋升少将旅长(军籍十载从1932黔军少校参议年到1942年少将旅长)。却隆子雍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少有的最早的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之一早在1926年在长沙衡湘中学高二部读书时隆子雍便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长沙学生自治会主席,1927年正月提前转为共产党员。隆子雍是长沙市农运工运的积极分子,1927年长沙发生马日事变隆子雍受命回籍湘西组织苗民起义。起义不遂被陈渠珍陈渠珍抓捕,镇压在凤凰一年半,1936年同革屯三杰吴恒良,梁明元领导湘鄂川黔四省边区的苗族发动革屯起义,领导席卷湘鄂川黔四省边区二十余县的革屯运动,各县响应者多达十多万,隆子雍一统湘西各路革屯军建立湘鄂川黔四省边区革屯抗日救国军,将八万兵马裁减为三万(减少开支精简机构)。同湘省主席何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军阀陈渠珍斗智斗勇,革屯运动历时三年湘西军阀陈渠珍最早退出舞台离开湘西到长沙市挂任中将参议,省府委员。继着刘建文,陶柳,陶广刘建绪前后离开湘西,到1938年何健被迫下野,离开湖南。由张治中继任湖南主席,张治中同隆子雍签订合同协议同意废屯升科,隆子雍吴恒良亦答应接受改编东下抗日。1939年至1942年隆子雍先后参加过两次长沙会战一次浙赣会战生平战役386场,战功彪炳,先后获得陆军奖章三星,四星,五星,六星,九星宝星奖章各一座并同时获得执照证明,1940年获得陆海空甲等奖章一座,1941年因捍御外侮镇慑内乱有功特予三等宝鼎勋章一枚,一九四二第二次长沙会战结束隆子雍病逝于湘潭美国惠景医院,时年三十七岁,第九战区长官司令部追授忠勇勋章忠勤勋章各一枚。东下抗日四载军功彪炳由少校营长晋升少将旅长。(军籍十年1932年-1942年)。
隆子雍中央军学第二分校毕业第四期毕业。一九四二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美国惠景医院。
重庆委员长:蒋密。新六军少将旅长隆子雍原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革屯军总司令,五月感日,因早年为民族事业奔波积劳成疾,深明大义愿同我政府达成协议,东出湘西带领苗族抗战,抗战三载军功彪炳。查该员为人公忠廉洁,于役革命历十年,战功卓越,经职调充第九战区新编独立第一旅少将旅长,长沙一战湘北大捷,甚著勋劳三军勇冠。积劳成疾,至足痛悼!且家造劫难,父老已故,膝下无儿女尚幼,为状至惨。除由部给资治丧外,特恳钧座从优特恤,以慰幽魂,而安遗族。并乞示遵为祷。职薛岳、支计印。
经奉军事委员会核准,照章造具书表呈会核恤,以昭激劝,慰其功德。
隆世储
革命元老隆世储(清光绪二年六月初五)生。少时家贫,做小贩为生,后与同乡洪兆麟赴岭南,应募为惠州协亲兵。隶副将方绥德,不久,方被岑春煊劾免,隆、洪等已为哨官,转辗入六路提督秦炳直部下,仍驻防广东省。
1903年,入江南武备学堂第一期,毕业后任广东右路肇庆巡防营管带、肇庆巡防四营兼罗定二营统带(统领)。
1911年11月9日,在同盟会肇庆支部策动下,与李耀汉率肇庆巡防营起义,任肇罗军政分府都督。
1911年12月,后任广东北伐军步队第二协协统,南北和议后任广东惠州绥靖处督办。
1912年12月29日补授陆军少将。
1913年8月8日加中将衔。
1914年6月6日晋授陆军中将,
1914年12月24日任广东省钦廉镇守使,后兼惠州清乡督办,驻兵北海。
1915年12月23日袁世凯复辟策封三等男爵,
l9l6年3月28日,他同钦廉道尹朱为潮、统领冯相荣一起宣布反袁护国,辞去镇守使职,改就安边都护使。
1916年5月8日,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四省在肇庆市共组军务院。隆世储兼任两广护国军都司令部直辖第七师师长、北伐总司令转都护使。
1916年10月7日,任南韶廉镇守使,同月21日颁给二等文虎勋章。1917年6月7日晋给三等嘉禾勋章。
1917年8月,任高雷镇守使,11月21日特授勋三位。
民国初年茂西匪首张玉初聚众数百人,流窜茂、信、化边界地区数年,抢劫焚杀,隆世储驻兵高州市,率兵剿匪无数。积年巨匪,一朝荡平。乡民感恩在茂名观山为他立有隆公祠。
1918年1月,龙济光从海南省出兵进攻高雷,企图与北洋军阀段祺瑞遥相呼应,颠覆孙中山在广州市的护法政府。1月18日进攻化州市县城。隆世储率军抗击,兵败抢渡鉴江浮桥时,因桥断而溺水而亡。年四十二岁。
隆仁初
(1939~),壮族;广西平果人。著名医务工作者,主任医师。1962年毕业于广西百色医学专科学校。曾任百色地区卫生防疫站食品卫生科科长、主任,中华医学会广西分会食品卫生学会常委,中华预防医学会广西百色地区分会理事,食品卫生专科学会主任委员。
隆成聚
(1963~),广东中山人。著名机电工程师。1983年毕业于广东湛江水产学院,现任职于广东蒂森克虏伯电梯有限公司。
当代名人还有:
• 隆晓辉江苏中天龙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 隆国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
• 隆义华湖南省森林公安局政委、三级警监
• 隆国东湖南红网执行总编辑
• 隆光诚著名诗人南宁外国语学院教授
• 隆克平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 隆武强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 隆益善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152中心医院院长、大校
• 隆 军分众传媒高级副总裁
• 惠州通渠海实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 隆湘平原济南军区坦克11师装备部部长
• 隆福军湖南金源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参考资料
隆氏渊源.安世代.2024-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