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白起

白起

白起(?-公元前257年),其生年不详,又名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秦昭襄王时军事将领。

白起早年事迹无考,秦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白起为左庶长攻占韩国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次年,已升为左更的白起,在伊阙大破东周、韩、魏三国联军,战后白起升国尉,此后几年白起又接连攻占韩、魏两国多座城池,扫平秦军东进之路,并在秦昭王十八年(公元前289年),升为大良造。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白起奉命攻赵国,夺取狼光城(今山西高平西)。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至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秦国大举伐楚,攻克楚都郢城。白起决西山长谷水为渠灌鄢,城中居民溺死数十万。秦国占领楚国大片土地,白起因功受封武安君。后白起又不断攻取韩魏领土,并在秦昭襄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75年)于华阳(今河南郑州南)击败赵、魏联军。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白起于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战重创赵国主力,坑杀赵军降卒四十万。战后欲再攻邯郸县一举灭亡赵国,但因秦相范雎嫉妒白起功高,劝说秦昭王允许韩、赵割地求和而罢兵。此后赵国毁诺,秦昭王再攻邯郸(今河北邯郸市),因白起生病遂以五大夫王陵为将,在王陵进攻受挫后,秦王几次要求白起挂帅,但均被白起拒绝。秦昭王一怒之下将白起逐出咸阳市,在白起行至杜邮(今陕西咸阳东北)时,范告其不满,秦昭王赐剑逼白起自刎而死,时年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白起墓位于陕西省渭城区渭阳镇任家嘴3530厂内,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旧县镇也有一座白起墓,但旧志认为此墓为疑冢和纪念祠。

白起是中国战国时期唯一保持不败战绩的军事家,他的一连串军事胜利,为秦朝的大一统打下了基础。白起创造的军事案例,体现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如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宋史·艺文志》辑有《白起神妙行军法》三卷和《阵图》(又作《阵书》)一卷,署名白起撰,今已亡佚,疑为唐宋年间伪作。

人物生平

关于白起早年的活动与事迹,史无可考,其最早的活动记录始于秦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此时白起已是左庶长,当时秦国无军功不授武爵,且《史记·白起列传》载其“善用兵,事秦昭王”,可知白起应早年即参加行伍立下军功,并以善于用兵闻名秦国。

东破韩魏

秦昭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时任左庶长的白起,率领秦军攻占了韩国的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次年,韩釐王以公孙喜为将,联合东周、魏两国军队反击秦国,此时已为左更的白起在丞相魏冉的举荐下,担任秦军主帅抵抗联军的进攻,白起先击败东周军队后,与韩、魏联军大战于伊阙(今洛阳市龙门附近),因韩、魏两国军队各怀异心,都不愿先和秦军作战,于是白起先设疑兵与韩军对战,然后趁魏军不备,以精锐突然突袭魏军将其击溃,随后韩军不战自溃,此战斩首二十四万,并将犀武俘虏,占城五座,战后白起以功再升国尉。

韩、魏两国自此元气大伤,白起趁机渡过黄河,攻取韩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以东到乾河(今垣曲县东)的土地。此后几年,秦国又连续对韩、魏两国发起攻击。秦昭襄王十六年(公元前291年),白起攻占魏国垣地(今山西垣曲东南),但随后又将其还给了魏国,此后秦国又攻占了韩国宛地(今南阳市)。至此,韩、魏两国再无力对抗秦国,在秦昭王十七年(公元前290年)不得不向秦国割地求和。秦昭王十八年(公元前289年),白起升大良造,奉命与客卿司马错伐魏,一路攻城拔寨至(今济源市南),占领大小城池六十一座,并在次年又与司马错攻占了新垣、曲阳县

南取鄢郢

此后魏国转而结交赵国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白起奉命攻赵国,夺取狼光城(今山西高平西),斩首两万余人。同时,秦国将目光转向南方的楚国,司马错从陇西出发攻占了楚国的黔中郡(今湘西及黔东北)。取得成效后,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279年),秦昭王与赵国暂时停战,并派白起大举攻楚。白起在楚国别都(今湖北宜城东南)城,引白起渠(白起渠)之水灌入城中,楚国军民溺死数十万,并占领邓(今湖北襄阳市北)等数城。次年,白起又攻陷楚国都城郢(今湖北荆州纪南),并一路东进至竟陵(今湖北宜昌西北县)、南攻至洞庭湖边。楚王被迫逃亡,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县)。此战后,秦在郢地置南郡,白起被封为武安君。

再败三晋

秦昭襄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76年),白起伐魏,攻取两城。秦昭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3年),赵、魏两国联合攻韩,魏冉、白起率军援韩,仅用八日时间疾驰至华阳(今河南郑州南)城下,大破赵魏联军,斩首十三万,追击败逃的魏将芒卯,又擒获魏将三人。此后白起又击败赵将贾偃,并溺毙赵军二万人。战后魏国将其南阳郡之地献予秦国,向秦国求和。

秦昭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秦国以范雎代替魏冉为相,实行其“远交近攻战略”,将韩国列为其攻打目标。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64年),白起奉命攻打韩国陉(今曲沃县东北),占领攻陷陉(今山西曲沃东北)等五城,斩首五万。此后两年,白起连克韩国南阳、野王(今河南沁阳)。至此,韩国上党郡(郡治壶关县,今山西长治市南)与韩国本土联系完全被切断,韩王便请将上党割让给秦国,换取秦国罢兵。但上党太守冯亭却暗中与赵国联系,表示愿将上党郡十七个城池献给赵国,希望以此促成赵、韩联手抵抗秦国

长平之战

赵国经过商议后,封冯亭为华阳君,派平原君赵胜前去接收上党,并以廉颇为将驻守重兵于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以待秦军。此举激怒了秦国,秦昭襄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1年),秦国攻取韩国缑氏(今河南新郑)、蔺(不可考)。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又派左庶长王龁攻打上党郡,上党百姓纷纷逃亡至长平。同年四月王攻长平,期间虽取得了一些战果,但廉颇坚守不战,战局陷入了僵持。

于是秦国展开了外交策略,首先热情接待了来求和的赵国使者,以此表示秦、赵已和解,防止其他诸国来援救赵国,并暗中将垣雍(今河南原阳西)割让给魏国,劝其不要救赵国。同时又施展离间计,让赵王以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替换廉颇为将。其后秦昭襄王以白起为上将军,秘密前往长平指挥攻赵,让王龁为其裨将,并严令军中保守秘密,以麻痹赵军。

赵括上任后,即刻命令赵军主动出击。白起首先令一只秦军佯败,诱使赵军追击至提前布好的垒壁之前,再以主力部队顽强防守,将赵军阻于坚壁之下。此时提前埋伏在垒壁两侧的两万五千人秦军穿插至赵军后方,对赵军形成包围之势,又有五千骑兵突入赵军之中。此时赵军被一分为二,粮道也被断绝,同时秦军还不断以小股部队侵袭骚扰。赵军只好原地筑垒防守,以待援军。秦昭襄王得知赵军粮道被断后,立刻征发河内(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十五岁以上男子为军,增援长平之战遗址,阻止赵国向长平输送援军和粮草。

至九月,赵军已断粮四十六天,内部已开始互相杀食。赵括以四只部队连番冲击包围圈,但都被秦军击退,赵括只好率领精锐亲自上阵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杀。主帅被杀又无粮草,四十万余赵军不得不向白起缴械投降。白起认为赵人不愿归秦,且降卒数量众多,一旦作乱便难以控制,便将四十万余降卒尽皆活埋,仅将二百四十名最年轻者释放。

将相失和

长平之战后,白起平定上党郡全境,并企图乘势一举灭亡赵国。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他将秦军分为三部,王龁一部攻占赵国武安(今武安市西)、皮牢,司马靳一部攻占太原市(今山西省中部),自己则准备进攻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市)。赵、韩两国对此大为恐惧,于是派辨士苏代携重金游说秦相范雎,并告诉他,白起已战功卓著,若再立灭赵国之功,则其地位必居于范雎之上。况且秦国攻占的领土虽多,但却没有得到多少百姓。不如让赵、韩两国割地求和,也能让白起不能再立战功,范雎就能保持在秦国的地位。范雎听后果然向秦昭襄王建议,秦兵疲惫,可允许韩、赵割地求和,让士兵得到修养。秦昭王同意了范雎的建议,于是秦昭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58年)正月,秦军罢兵,白起得知此事后,遂与范雎产生了矛盾。

身死杜邮

秦军从赵地撤兵后,赵王却采取大臣虞卿的建议,将约定要割让给秦国的六城献给了齐国,同时又与楚国修好、结盟魏国、拉拢韩、燕两国,以六国之力共抗秦国。对内也整顿国力、勤修军备,做好再次与秦国开战的准备。秦昭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58年)九月,秦昭王决定再次攻赵,由于白起抱病,便以五大夫王陵为将攻邯郸县。次年正月,王陵的攻击连连受挫,此时白起病愈,秦昭襄王决定启用白起,却遭到了白起的拒绝。长平之战后秦国国虚民饥时,白起要灭赵,经过修养后的秦国粮草充足,此时白起却说不能伐赵,秦昭王对此感到质疑。白起告诉秦昭王,长平之战后赵国秦军感到恐惧,而如今的赵国同仇敌忾、守备充足,且又有盟友相助,实不易攻取。后秦昭王又派范雎去劝说白起,白起称病不肯应命。秦昭王遂用王龁攻赵,围攻邯郸八九个月,仍然不克,秦军在楚国黄歇魏无忌数十万大军的攻击下,伤亡颇重。秦昭王第三次去请白起,让其带病指挥,但白起依然拒绝,并称自己不愿为“辱军之将”。秦昭襄王大怒,于是削去白起爵位,并将其逐出咸阳市城迁往阴密居住,白起行至据咸阳西门十里的杜邮(今陕西咸阳东北)时,范雎告诉秦昭王,白起对离开咸阳很不满意。于是秦昭王便派人给白起送去一把剑迫其自杀,白起不由感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这个地步!”,良久之后又道:“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军降卒几十万人,我用欺诈之术将他们全部坑杀,这就足够死罪了!”,随后拔剑自刎,其时为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

人物影响

白起是中国战国时期唯一保持不败战绩的军事家,他的一连串军事胜利,为秦朝的大一统打下了基础。从秦昭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白起攻打韩国新城登上历史舞台,至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白起大量杀伤了韩、魏、赵、楚等国的有生力量,据清代学者梁启超统计,战国时期共战死将士两百多万人,其中一半为白起领兵所杀。尤其是“鄢郢之战”与“长平之战”,大大削弱了当时堪称强国的楚、赵两国的国力。其次白起树立了秦人对战争必胜的决心和勇气,诚然这与秦军功爵制的实行有很大关系,但白起的战无不胜坚定了这种决心和勇气。反之,则是其余六国对秦国军队的畏惧与恐慌。

同时白起创造的军事案例,体现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如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史书中作记载白起指挥的战役,可知其作战思想。

白起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后又与韩信合称“韩白”。唐太宗还曾提出“韩白卫霍”之说,即秦将白起、汉初韩信、汉武帝时的卫青和霍去病。

人物作品

宋史·艺文志》辑有《白起神妙行军法》三卷和《阵图》(又作《阵书》)一卷,署名白起撰。但宋以前未有此二书之记载,疑为唐宋年间伪作,今已亡佚。《<宋史>比事质疑》称应为唐时李靖所叙。

个人生活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一文中,自述其为白起后人,并称白氏出自芈姓,为楚国公族,楚平王太子建之子胜被杀后,其子乙丙逃往秦国,因胜号白公胜,称白乙丙。白起即其“裔孙”。秦始皇感念其恩,将白起之子白仲封于太原市,白居易的高祖白建北齐五兵尚书,是白起的二十七代孙。

新唐书》卷七十五《宰相世系表》则说,白氏出自姬姓周太王五世孙仲雍被封于虞国。白乙丙为虞国公族百里奚之孙,白起为白乞丙的裔孙。后魏太原知府白为白起二十三世孙,传五世后为白建。唐时宰相白敏中也为白起后人。

人物评价

历史上对于白起的军事才能评价颇高,《史记》有云:“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三国时期政治家刘劭人物志》曾说:“胆力绝众,材略过人,是谓骁雄,白起、韩信是也。”,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曾说:“白起、赵奢乐毅之属,神于用兵,所向无敌。”,毛泽东曾说:“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当然也有不同的意见,元朝文学家戴表元就认为白起只是借“秦势”成就了自己而已,他说:“而白起、王翦虽为善战,然不过纵燎于顺风,林果于垂熟,而凡其尽锐以为取胜之道者,皆其不可再用者也。”

也有学者为其冤死而鸣不平,东汉袁绍在上书中曾言:“尽忠为国,翻成重,斯蒙恬所以悲号于边狱,白起于杜邮也。”,晋朝文学家孙楚曾写过一篇《白起赞》,其中提到:“惟其矣,古今所叹。”,宋朝文学家苏辙对白起充满同情和惋惜,他说:“而起非特以怨不行,盖为之流涕也。”明朝黄淳耀则对白起坚持自己军事理念的精神给予了赞扬,其《卫青论下》一文中说:“至于干犯严主之怒,身首分离,而终已不悔,此无他,不胜不完,不可以冒而行之也。”

对于白起杀降,历代都有很多批评的声音,西汉思想家杨雄就说 :“秦将白起不仁奚用为也,长平之战四十万人死,蚩尤之乱不过于此矣。”,东汉思想家王符也对此有所谴责 :“世之臣以谄媚主,不思顺天,专仗杀 伐。 白起、蒙恬秦以为功, 天以为贼。”,宋朝诗人刘克庄则认定白起之死是上天对他残杀俘虏的严惩:“太息臣无罪,胡为伏剑?悲哉四十万,宁不诉苍苍!”

现代历史学家孟祥才认为白起“缺乏以柔克刚的韧劲”,是一位“政治智慧短板的将军”。国学大师南怀瑾同样认为白起缺乏政治智慧,因此他说:“以将领而论,白起并不是一个好将领。”

人物轶闻

因白起坑杀四十余万赵军降卒,后世民间流传对其的诅咒颇多,如《群谈采余》记载,吴山三茅观内,一条白蜈蚣被雷击毙,蜈蚣有一尺多长,背上有“白起”二字;《感应汇编》载,一屠夫杀猪时,猪皮上有“秦白起”三个字;《高僧传》记载,天宝咸亨年间,道英法师住在京兆法海寺,秦庄襄王带着群鬼请求道英法师施食,其中有两个鬼便是白起、王翦,因在人间杀孽太重,便随秦王在饿鬼道受苦;《夷坚志》载,江南民女陈氏,从来没读过书,十七岁时患了重病,临死前突然对人说,她便是白起转世,因杀人太多,只能生生世世投生为女子,且寿命不超过二十岁,说完便闭目而逝。根据《异迹略》记载,陕西宝鸡一带,只要疫病一起,就会立“克长平四十万士卒秦太尉武安君白”“武安副将司马靳”旗号祭祀,希望白起与其副手司马靳能保佑当地居民免于瘟疫。

后世纪念

白起自刎以后,秦地民众感哀之,自发地举行祭祀活动。唐代李吉甫撰 《元和郡县图志》与明代冯梦龙编著《智囊全集·上智部》,都有关于“白起祠”的记载。唐上元年间,白起被奉为“武庙十哲”,陪祀于武成王姜子牙的武庙中。后赵匡胤嫌其“杀降”而取消其“十哲”资格,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增加配享武庙两庑的七十二员武将,白起居于“七十二人”之首。

2009年,眉县常兴镇白家庄白起后裔在白起祠原址上修建了新白起祠,祠内“白起祠”匾已有800余年历史。2012年,世界白氏宗亲会——来自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十多个省的代表公祭白起。

墓葬

白起墓位于陕西省渭城区渭阳镇任家嘴3530厂内。该墓封土呈圆形,底部直径19米,墓高6米,墓园面积约120亩,墓中曾发现有铁剑。1982年,该墓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也有一座白起墓,位于旧县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约10.5千米处。该墓葬长17米,宽5米,原有白起祠墓碑2通,但现已不存,现存覆斗形冢一座,高3米,周长50余米。冢前有“秦将军白起之墓”碑和“重修白起祠碑记”各一通,为清嘉庆三年(1798年)立。但旧志认为此墓为疑冢和纪念祠。

相关遗址

河北省武安市东山文化博艺园中设有“武安三君馆”,以雕塑和油画形式讲述,战国时期都被封为武安君的白起、李牧苏秦三人事迹。

山西省高平市城西5公里处的谷口村,相传为白起坑杀赵军降卒之处,因此谷口村又名杀谷、哭头、省冤谷,村里有白起台、骷髅山、骷髅庙等古迹。

白起渠,又名白起渠,西起今湖北省南漳县蛮河北源,东至今宜城市南,为白起引水灌鄢所建。

宗教形象

六朝以后,《太上洞渊神经》《神呪经》等道教典籍开始将白起纳入仙职鬼官之属,但地位不高是低层的鬼吏,白起与王翦、韩章、乐阳、楚狂四人合称“五通大鬼”,作为鬼王,其职能为统领鬼兵驱逐作祟恶鬼,同时也是疾疫灾厄的源头,白起所领灾凶在西北方。

元末明初时,《道法会元》将白起的地位推为天界护法神将,起初白起为水部的“飞霜白凝冰使者”之职,在十八位水部班将中位列第十三位,掌降霜、结冰之权责,其形象为“青鬼面,毡笠,皂靴皂袍,执铁槌”;后白起又作为高明大帝、玄坛元帅赵公明酆都大帝麾下的“十王猛将”,再后白起与伍员作为“二王”,列与其余“八王”之前,其神职衔称有“福顺贤德武烈无比报王”“天下都猖王”或“右营兵头天下都伤王白将军起”,其职能为统兵、执法,形象也演变为“头盔金甲,如将军状”。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荆轲传奇 (2004).豆瓣电影.2023-05-25

西风烈 (2004).豆瓣电影.2023-05-25

大秦帝国之纵横 (2013).豆瓣电影.2023-05-25

芈月传 (2015).豆瓣电影.2023-05-25

大秦帝国之崛起 (2017).豆瓣电影.2023-05-25

喋血长平 (2017).豆瓣电影.2023-05-25

风云战国之枭雄 (2022).豆瓣电影.2023-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