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
川军是指民国时期的四川军队,其前身是四川新军。
清末,清政府实行新政在全国范围内编练新军。四川新任总督岑春煊响应清廷的新政,将两旗山西常备军和150人规模的卫队编成四个营。四川新军因而成为川军源头之一。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窃取革命果实,在中国实行专制统治,袁世凯的部下胡景伊随之掌控四川军队的权柄,四川军阀由此产生。辛亥革命时重庆建立蜀军府,1912年4月,重庆蜀军府与大汉四川军政府合并,将全川部队改编为第一、二、三、四、五师。随着全国反袁斗争的高涨,辛亥党人发起了武装讨伐袁世凯及其在四川的代理人胡景伊的斗争,四川军阀内部也失去了统一的领导核心,内部派系复杂,因而陷入长期的混战。全面抗战时期,川军虽武器简陋,兵力羸弱,但在国家危亡之际,却挺身而出,与敌军抗争,在中国抗战史上牺牲较大,战绩斐然,对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令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迅速整编川军,出川抗日。抗战时期四川省出兵总计340万人,川军成建制共计40多万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原国民党将领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在彭县通电起义,在三位将领起义和中共相关人员策反的带动下,糜集于川西的其他国民党军如董宋琦、罗广文等6个兵团,也纷纷起义,最终川西和平解放。起义的川军部队相继接受中共中央的教育改造,部分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部分遣散回乡。
建军历程
发展背景
政治背景
清王朝的政治经济长期处于封闭的状态,外交上固守“朝贡体系”,因清代前期国力强盛,尚能进行有效的统治。随后第一次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朝的闭关锁国,中国走向开放,中国的政治开始转型。清末的政治渐趋腐败,马克思在《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评论到:“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统治日益腐败,卖官鬻爵、贿赂成风,阶级矛盾、社会矛盾非常尖锐。”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爆发和西方各国的侵略使清朝陷入内忧外困的局面,清朝为了维护统治,宣布实行新政。
1901-1905年的清末实行新政,涉及的政治改革包括行政机构改革和吏治改革,行政机构改革打破了中原地区传统六部行政体制,为1906年预备立宪期间的官制改革做了准备,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效果显著。清末吏治的腐败源于封建君主专制的弊端,因此后一改革未取得良好的成果后一改革则鉴于吏治的腐败和弊端具有制度性根源,没有取得前一改革那样的效果。
军事背景
清朝前期建立的八旗军与绿营军在鸦片战争之前就已走向腐朽和没落。咸丰、同治年间代之而起的湘淮军走出古代兵器时代,开始使用西式枪炮,但它们作为地方武装力量,在完成镇压太平军的使命后,大多被清政府遣散。19世纪70年代,中国东南海疆面临危机,清政府开始筹建近代海军。在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经营多年的南洋、北洋水师先后全军覆没。清政府为了维护统治,开始建立近代新式军。
1894年,清廷派广西巡抚胡燏棻在天津市编练定武军,共10营,5000人。1895年11月,袁世凯接手定武军后将其更名为新建陆军,人数扩充到7000人,营制包括步兵、骑兵、炮兵、工程兵及一些辅助部队。与此同时,两江总督张之洞南京组建新式陆军自强军。南北两支新军都为西式,军队聘请德国教官,沿用德国兵制,清末军制改革的序幕以此揭开。1901-1905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在军事方面的进行改革,裁汰绿营,编练新军。四川省地区的新军也在四川新任总督岑春煊的领导下进行编练。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保全政策,清政府军事建设不再以强化战争能力为目标,新军因而成为清政府与西方各国维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的工具。1905年,清政府统一全国新军编制为36镇,根据战略位置按省分配,限期完成。
文化背景
清末近代文化在对抗封建旧文化中构建、发展新文化。新文化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也有西方文化的借鉴和接受。新文化的构建包括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构建的方式主要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一系列社会变革运动。从“救亡图存”到“振兴中华”,中国的知识分子通过开学堂、办报刊,为中国文化增添新思想、新内容,开拓新方法、新境界。清末社会的政治群体,通过吸收西方民主共和的思想,形成了反封、排满、批判传统文化的革命政治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革命政治文化传播至四川省,吸引了部分四川新军和袍哥投身革命,加快了革命的进程。
成立事件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编练新军。1902年,四川总督岑春煊将从山西省带来两旗常备军和有150人规模的卫队编成四个营,这便是川军建立的开端。
发展经历
晚清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四川开始编练新军,四川总督岑春煊由山西调任,他将从山西带来两旗常备军和有150人规模的卫队编成四个营。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岑春煊调任两广,将这四个营也一并调走。新任四川总督锡良,重新筹练新军,举荐程文葆统领常备全军,负责招募训练,指挥等工作。1906年新军编成第三十三混成协。1910年四川新军组建了一个镇的军力。1911年6月四川爆发保路运动,四川各地自发成立保路同志军。
民国
1912年初,重庆蜀军府与大汉四川军政府合并组成中华民国四川省都督府,将新军、同志军等部队改编为第一、二、三、四、五师。1913年,四川都督胡景伊为了更好掌控四川军队,准备整编和控制熊克武的川军第五师,熊克武对此不满,于是借助全国讨袁形势发起“癸丑讨袁”,最终以失败告终。
在袁世凯复辟、病逝至北伐战争结束北洋政府统治的历史中,川军无统一的首领,内部各领导人纷纷展开扩张地盘的斗争,形成军阀势力。四川因而进入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的时代。北伐战争胜利后,中国国民党建立国民政府,川系军阀纷纷易帜,表示服从国民政府,接受整编。随后军阀之间的割据和混战继续持续,国民政府未能阻止。从1912年到1935年,川军参与的大小混战达470余次,平均每月有战争两次,战争频次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商事案件标准首位。川系军阀经过多次战争和分化,最终只有刘湘、刘文辉二人势力最强。二人于1932年爆发决战,目标是争夺川内最高统治权。这次战争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同时也是最后的一次混战。历时一年后,二刘战争以刘文辉失败而告终。1935年春,刘湘任四川省政府主席,撤消了“防区制”,基本结束四川军阀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川政统一。在刘湘的带领下,四川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开始恢复。民国时期川军经历的主要战役如下。
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也称“讨袁战争”。1913年3月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暗杀国民党代理人宋教仁;4月,袁世凯为筹办战费,举办了善后大借款。以上事件引发了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爆发后,川军第五师师长熊克武响应武装讨袁的号召,在重庆市宣布独立。熊克武任四川讨袁军总司令,讨袁军九千兵力组编为四个支队,一支队由旅长龙光任支队司令,下辖前卫司令吕超部和方化南团,率兵由中路经永川区、荣吕、隆昌市攻取泸州市,消灭胡景伊主力部队周骏师,然后北上攻占成都,此路是讨袁军的主力,二支队由炮兵团长范榛为支队司令,率周国琛团扼守合川,御防北路敌人进攻,三支队以李树勋为司令,四支队以刘植藩为司令,统率石青阳等部,驻防南路,分拒滇、黔军入川。此外,以余际唐为川江水司令,统率邹有章团,从江津进占合江县后,配合第一支队攻打泸州。以黄金鳌为川东抚慰使,维护东面水路交通,并以卢师谛团驻防万县,负责堵截湖北增援之敌。改学生军(又称义士团)为炸弹队,由曾宝森、颜德基指挥,在重庆待命行动。
袁世凯为镇压四川起义,于8月12日下令四川省、湖北、陕西省、云南省和贵州省五省都督派兵会攻。云南都督蔡锷、贵州都督唐继尧接到命令后,派滇、黔军入川。胡景伊调集川军4个师及模范团共2万余人,在入川滇、黔军的配合下,由中路、北路向讨袁军进攻。
讨袁军分左,中,右三翼攻取泸州市。左翼由余际唐率部沿长江南岸前进,经江津取合江,中路由参谋长但辛督率主力,在立石站击败周骏师的张鹏舞旅进据特凌铺,右翼吕超部进屯隆昌,与拥袁军在石洞镇对战,吕部受挫,退守石燕桥。此时,讨袁军见重庆大营陷入危机,急电中路吕超部回渝。拥袁军周骏和刘存厚反攻,9月10日、11日攻占荣县、内江市。吕超部行至璧山区,余际唐率水师也从合江回援,行至江津附近,重庆于9月12日被黔军攻占。熊克武、杨庶堪等逃亡,其他各路讨袁军也随之溃散,起义遂告失败。
护国战争
袁世凯镇压了“二次革命"后,继续准备复辟帝制,以国家民族的利益的换取帝国列强的支持,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云南护国起义领导人蔡锷、唐继尧因与袁世凯的对日态度发生分歧,由拥袁走向反袁。1915年12月25日,蔡、唐继尧等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实行武力讨袁,护国战争正式爆发。次月,戴戡率护国军到达贵阳,贵州最高领导人刘显世响应昆明保卫战,宣布贵州独立,组建护国黔军。
护国战争的主战场是地处川南的宜宾市和泸州,1916年1月,护国军攻克叙府的胜利,促进四川反袁斗争,加速了川军的分化,川军将领刘存厚率川军第二师一部在泸纳前线起义,加入护国军。2月,刘存厚部与董鸿勋部会师,商议攻打泸州市。8日,董鸿勋部渡江登上北岸,占据大龙山高地。9日,北洋军旅长熊祥生组建敢死队,伪装成难民渡江到南岸,刘存厚部未能识别,北洋军敢死队袭击占领刘部炮兵阵地,后续部队登上南岸,次日占领营盘山、兰田坝。董鸿勋部便处于北洋军反包围中,遂撤出北岸。董、刘二部退守纳溪区,与到达纳溪前线的护国主力一同与北洋军作战。经过此次作战,护国军巩固了纳溪防线。
川滇黔之战
护国战争结束后,滇黔军阀留在四川,不断扩充军事、攫取利权,形成滇黔共治四川的局面。罗佩金、戴戡分掌四川军、民两政,刘存厚成为川军联合反对“滇黔共治“四川的核心人物,遂使四川军事势力渐次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川、滇、黔三省军阀在四川的争夺,既为本身的利益所驱使,又都受北洋军阀以及依附于它的各种势力的暗中影响,加上原四川省军政头目之间民初政争的因素,矛盾错综复杂。
1917年4月罗佩金强行遣散川军第四师,罗、刘矛盾爆发,川、滇两军在成都市的部队处于临战状态。4月17日,刘存厚在凤凰山司令部召开高级将领会议,部署对滇军作战。4月18日夜7时,滇军在督军署内架设火炮,向城内刘存厚部的重要据点轰打,掩护步兵分三路向川军出击。刘存厚对滇军的进攻有所准备,双方在东、西御街形成攻防战。20日,省议会、各法团出面调停,双方暂时停止进攻,但小规模的争夺战和枪战仍时有发生。21日,战事又趋激烈,一直持续到22日戴戡以省长兼督军名义下令调停,双方在停战协议上签字,于23日脱离接触。
刘罗成都之战结束后,戴未履行“任命刘存厚军务会办职位”的许诺,要求刘存厚撤出原驻地成都西、北两门,交与黔军接管,川军拒不撤防。护国战争后积累起来的驻川各军军饷无着的问题,愈益严重,并成了驻川各军胁迫戴戡,割据称霸的导火线。迫于形势,戴戡采取“和罗攻刘”的策略,联合滇军计划攻打刘存厚部队。刘、戴战争于7月5日爆发,滇军进攻成都西北两门,刘存厚放弃北门,守在西门等待支援。由于滇军也如刘罗战争时黔军一样作壁上观,黔军得不到增援,而川军驻西、北门外的军队未受到牵制,分批入城支援,到6日晨,川军潜师入城者已达3个团,力量增加,黔军的攻势受挫。战争持续到7月11日,罗佩金认为双方实力已经受损,派出滇军驰援黔军,遭到川军阻击,进展迟缓。7月15日,黔军败势已不可逆转,经四川省省议会出面调停,戴戡接受劝降条件,双方派出代表,签订停火协议。
“靖国护法”战争
护法战争于1917年10月初在湖南省拉开战幕的。在此之前,滇系军阀乘讨伐“丁巳复辟”之机,于1917年7至8月间,对四川发动了“靖国战争”。8月11日,唐继尧宣布“护法,其战争亦改称为“靖国护法”战争。滇军在4月初的川滇之战中被刘存厚川军击败退出了成都市,罗佩金失去了四川督军权,但驻川滇军主力还基本保持完整,控制着川中、川南的资州、内江市、自贡市、宜宾市、泸州市等地。川系军阀在川滇和川黔的两次混战中分化为两派:即以“拥护中央”相标榜而依附北洋系的刘存厚旧川军系,以护国及民主共和精神自诩的熊克武派。刘、熊两派既不对立,也不合作。由于熊克武是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中的民主革命派,故与南方护法派和打“靖国”旗号的滇系接近一些。
滇系唐继尧于1917年7月7日发出通电,宣布其督率滇军,进兵四川省讨伐刘存厚,这是滇系发动“靖国战争”的开始。1917年夏,滇军在成都和资阳市、简阳市战败后,唐继尧等人将云南省省内的军队进行战时扩编,将滇军改为“靖国军”,入川的靖国军约近5万人的兵力。川军兵力有四个师,刘存厚为第一军军长兼第二师师长,辖五个旅,约有12000余人,钟体道第三师、辖二个旅,刘、钟两师共有2万余人。周道刚第一师和熊克武第五师持中立态度。当滇军在8月间开始向四川增兵时,代理四川督军周道刚转变中立态度,连电阻止滇军向四川推进。
10月,滇军攻占内江,川军一、二、三师3万余人对滇军发起全面进攻,滇军金汉鼎旅退往自流井和泸州,何海清旅撤至荣昌区。10月25日,川军第二师第三旅攻陷威远县。随后,川军集中力量包围自流井,并同时向东西两面进逼泸州和叙州。川军二、三两师,于11月1日攻占自流井,将滇军全部压缩到叙州和泸州两城。川军向南推进,11月16日开始对集中泸州的滇军发起总攻。21日攻克泸州。接着渡江向南追击,于23日占领纳溪区。滇军在川滇混战的第一阶段战败。
当川军集中主力进攻泸州市、叙州时,滇、黔、川靖国联军进占重庆市,以唐继尧为首、滇军为主力的滇黔川靖国联军,总兵力10万人左右,决定向刘存厚系川军发动全面进攻。集中在重庆的三省联军,分三路向成都进发。12月15日,滇军赵又新部攻占纳溪,12月19日,赵又新部攻占泸州。1918年1月31日,滇军攻占宜宾市,川军一、二、三师主力被压缩到嘉定、简阳、成都之间。刘存厚系统的川军已分裂无法作战,刘存厚被迫于2月19日和省长张澜、成都城防司令田颂尧等人一起撤离成都,靖国战争历时八个月,至此结束。
二刘大战
二刘大战是民国时期四川军阀规模最大的一次混战,也是最后一次混战。刘湘、刘文辉两大军阀为了争夺四川省的主权,在1932年10月至1933年8月间展开大战,参战兵力约达三十万人。中间经过刘、田成都巷战、二刘荣威大战、刘邓毗河之战、二刘岷江之战,最后刘文辉战败,率残部退往西康省,刘湘统一四川。
二刘的矛盾源于1928年底爆发的下川东之战,刘文辉出兵支援刘湘,使其击败杨森、罗泽洲组成的联军,二人战胜后划分防区产生分歧。二刘大战前夕,刘文辉防区共七十余县,部队发展到10万以上,编为六个师。刘湘占防区四十六县,兵力也在十万人以上,也编为六个师。刘湘的人枪防区少于刘文辉,其武器装备则在刘文辉之上。在政治上,刘湘以“反共”拥蒋立场获得了蒋介石及帝国主义的信任,刘文辉则仍坚持反蒋。这两种不同的态度,使刘湘政治上占据优势,同时也加剧了二刘之间的矛盾。
1932年10月21日,刘文辉、田颂尧之间的“省门大战”爆发,促使田颂尧、邓锡侯与刘文辉决裂,与刘湘联合。11月21日,刘湘军攻下泸州。随后刘文辉将兵力集中于荣县、威远,准备与刘湘决战,刘湘增派两师兵力至荣威战场。12月上旬,二刘军队开始在乐山市、仁寿、并研、眉山市、青神县、荣县、威远长约三百里的战线展开战斗,双方均取攻势。此阶段刘文辉取得胜利,二人停战议和,二刘大战第一阶段到此结束。1933年5月,刘文辉为争夺防区向邓锡侯发起战事,刘邓两军在毗河两岸展开战斗,随后刘湘出兵攻打刘文辉,刘邓二人在保定市同学的调解下,停止了战事。1933年8月1日,二刘岷江大战展开,至8月中旬,刘文辉军不敌刘湘军,刘文辉发表通电放弃留川部队,率余部退驻雅安,全线战事结束。刘湘于1935年2月出任四川省省政府主席一职,采取由省政府统一发放军饷等办法,打破了在各军就地筹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存在了二十年的“防区制”,基本上统一了四川,结束了二十多年来的混战局面。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日本法西斯主义制造七七事变,向中国发动全面进攻,国共两党达成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刘湘与蒋介石通电达成一致,整编川军部队,准备出川抗日。抗日战争期间四川出兵总计约340万人,成建制军队40万人,四川征兵数量占全国的20%以上。全面抗战时期的22次大会战中,川军直接参与的就有18次,基本上各每条战线都有川军部队参与作战。川军在部分战斗中虽然取得过良好战果,发挥了其作用,也付出了牺牲,但没能从整体上扭转战局。其中原因和川军部队的官兵素质、武器装备、后勤保障以及指挥协作等方面有关。以下是川军参加部分战役的战斗概况。
淞沪会战
1937年8月,上海市地区的驻沪日军挑起事端以响应日军占领上海的计划。上海是中国东南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国民政府计划先围歼驻沪日军,8月13日,中日之间在上海地区的作战全面爆发,在上海3个月的战斗中,中日双方累计投入近百万军队。1937年9月12日一11月5日,是淞沪会战的第三阶段,这个阶段中日双方不断追加兵力投入阵地战,川军部队就是在这个阶段加入了淞沪战场。川军杨森所部20军驻扎在贵州,离上海较远。因战事紧迫,第20军9月1日出发,沿粤汉、平汉、陇海铁路、津浦、京沪铁路,向淞沪战场急行输送,最后到达嘉定区的南翔车站下车。第20军将士刚下车,就进入阵地展开了战斗。1937年9月中旬以后,淞沪战场的中国军队形成左翼军、中央军、右翼军三个集团分别作战的态势。川军加入的是左翼作战军。1937年8月13日,中日双方军事冲突升级,淞沪会战就此开始。随着日军数次增援,中国军队付出重大伤亡,中国军队由攻转守卫。蒋介石电令郭汝栋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出发前往南京集中待命,准备进入淞沪战场。第43军从贵州出发,到达南京稍作停留后,即开赴上海前线,于10月16日夜间进入大场阵地。1937年11月6日,川军第43军26师受命防卫松江城,同时负责保卫松江的还有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67军的107师和108师。松江保卫战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打响。11月7日一早,日军发动了进攻,郭汝栋督令川军据城打击,用机关枪和手榴弹攻击在城外运动中的日军先头部队。11月8日,日军攻势更猛,川军和东北军与日军展开了白刃战,伤亡惨重。11月8日傍晚,日军火力封锁了松江城东、南、西三处城门,只剩下北门可以通行。1937年11月9日凌晨,日军攻陷松江城。川军在淞沪会战中全力与日军作战,迟滞了日军的进攻,为其他战场的部署争取了时间。
徐州会战
1937年12月,日军进攻山东,因中国国民党将领韩复榘未做抵抗,往西撤退,致使泰安、充州、济宁等地全部失守,日军直接威胁徐州,国民政府发动徐州会战。因徐州外围急需部队防守,李宗仁将川军部队第22集团军调往鲁南。1938年2月,第22集团军到达山东省邹城后,对邹城两下店地区的日军进行反攻,中日双方军队在两下店相持。1938年3月,日军由邹县南下,准备攻打滕县、临城。日军对22集团军第41军的情况进行调查之后,派出一支部队进攻滕县附近的中国军队,遭遇滕县城内的抵抗。3月16日,日军以10余门山炮,向滕县东关、城内和西关火车站炮击,同时12架日军飞机在滕县上空扫射、投弹。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战斗,双方实力存在差距,中国军队战斗至3月18日中午,最终滕县失守。川军在徐州北线滕县的作战,为台儿庄兵力的集结和部署争取了足够的时间,为台儿庄大捷奠定了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对其国民党各战区各将领颁发了严剿匪密令,川康地方实力派分化为两派,一派继续拥护蒋介石,另一派加入人民阵营。其中四川省省主席王陵基,重庆市市长杨森及原川军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孙震、原川军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唐式遵等是拥护蒋介石而“反共”反人民的,原四川省主席、西南长官公署副长官王缵绪是中立的。另一派是西康省主席刘文辉、刘湘系统潘文华、邓锡侯、熊克武、吕超、但懋辛等人,在蒋介石政权中长期受打击,所以一致反蒋。
蒋介石在淮海战役战败后,计划退守西南,将四川作为最后的据点,开始对四川地方实力派采取安抚政策。国共和谈被中国国民党拒绝后,人民解放军南渡长江向全国进军,刘文辉计划起义,争取四川省和平解放。川军第二十军杨森以侄子杨干才任军长,全军被人民解放军击败于安徽宜城,杨干才自尽。王绪的第四十四军,以儿子王泽浚任军长,全军在山东被解放军击败,王泽浚被俘虏。1949年12月9日,刘文辉与邓锡侯、潘文华,离开成都市,前往彭县龙兴寺。率所部第二十四军、第九十五军和第二三五师,致电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宣布起义。蒋介石闻讯于10日下午逃往台湾。彭县起义后,刘、邓、潘部与人民解放军配合,缩小对成都的包围,聚歼了盘踞在川西的胡宗南部,于12月27日解放成都。在三将领起义的影响下,麇集于川西的他国民党军兵团纷纷率部起义,为和平解放川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川地区相继解放后川军的结局有二,一是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是遣散返乡。1950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抽调一批解放军各级领导干部到川军起义部队中担任军事代表,接受并改造起义部队。经过解放军干部在起义部队进行的一系列改造教育工作,广大川军官兵认清了形势,提高了阶级觉悟和思想认识。在遵循川军的意愿以及中共中央的鉴定的条件下,起义的官兵中,部分留在解放军工作,其他按照解放军同等级别干部办理转业或回乡手续。起义的士兵中,部分编入解放军,其他按照解放军战士的待遇办理复员手续。整编后,川军起义人员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组织架构
编制沿革
川军部队驻扎于四川各地,在清末至全面抗战时期内经过多次整编,其编制沿革如下。
1906年四川新建陆军筹建成第三十三混成协,混成协是镇的缩编,其中步兵六营编成为两标,另设炮兵、骑兵、工程、重等四营。1910年,四川新军编为一镇,辖步兵两标,炮兵三营,骑兵、工兵、轴重兵各四队,官兵共计8194人。1912年全川军队改编为5个师。1918年扩编为10个师外加2个旅,1927年国共两党北伐胜利之后,四川各地军队相继易帜拥护国民党筹建的南京国民政府,川军规模发展为7个军。1935年蒋介石整编川军,裁减人数,川军保持7个军以及多个独立师的编制。1937年全面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整编川军,整编后的川军共有7个军,2个独立师、7个独立旅,137个步兵团和少量世界十大特种部队,另外,省政府保安处直辖有24个警备队,兵力总计约40余万人。
主要装备
清末新军的武器均为西式枪炮,士兵每人配备一支汉阳造步枪、150发子弹,军官发指挥刀。民国川军的军械装备多从日本、德国购买,有步枪、机关枪、山炮、野炮等。抗日战争时期的川军装备主要有步枪、机枪、轻重机枪、战防炮、机关炮等等。
主要将帅
刘湘
刘湘(1889-1938年)字甫蹬,四川大邑人。辛亥革命后为川军将领,川军第二军军长。北伐时期川军易帜,刘湘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军军长。1932-1933年的“二刘之战”中,刘湘获胜,成为四川军阀中实力强大的盟主。此后刘湘一度主持川政,曾任四川省政府主席,川康绥靖公署主任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刘湘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1937年9月率川军出川抗战。1938年1月24日,刘湘病死于武汉。国民政府下令为刘湘举行国葬。1938年2月,刘湘的灵柩移送成都市,即选定墓址,营建墓园。
刘文辉
刘文辉(1895-1976年),字自乾,法号玉献,四川大邑人。国民革命军第24军军长,二级陆军上将。1939年西康省建立,刘文辉从就任第一任西康省政府主席起,直到1949年,在西康做了10年的国民政府的“封疆大吏”。1949年12月9日,西康省主席刘文辉、西南长官公署副长官邓锡侯、潘文华在彭县通电起义,西康和平解放。1950年6月,刘文辉所部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军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二军合并。改编后,刘文辉本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委任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后又被任命为四川省政协副主席。
四川军阀派系
速成系
”速成系“得名于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川系军阀中刘湘和杨森是速成学堂同学,刘湘的部属潘文华、唐式遵、王攒绪等都是速成学堂毕业生,他们一起构成川系军阀的”速成系“。“速成系”的刘湘和杨森位于川东一带,以重庆市为中心。随后,杨森在多次混战中取得胜利扩大势力,遂发动“统一四川”之战。杨森以武力抢夺盐税,威胁到其他各军的利益和生存,最后被刘湘与各方势力组成的联军击败,离开门,其部队大部分被刘湘收编。
保定系
“保定系”得名于保定陆军军官学堂,川系军阀中的刘文辉、邓锡侯、田松尧是保定陆军军官学堂的学生,他们的部属夏首勋、陈鼎勋、张志和、孙震、冷寅东等都是保定陆军军官学堂毕业生,他们在一系列合作中形成“保定系”。“保定系”刘文辉、邓锡侯、田松尧据有成都平原和川北地区,以成都为中心。“保定系”的维持,建立在刘邓田三军势力均衡,并尚有向外发展余地的基础之上。随着时间推移,刘文辉的势力逐渐超过邓锡侯和田松尧,而刘湘力量的强大和军官系的衰落,又使保定系难以再度向外发展。就这样,保定系集团逐步走上了分裂道路。
军官系
“军官系”由四川军阀的二层将领组成,他们是一批1912-1913年从四川陆军军官学堂毕业学生,包括李家钰、罗泽洲、陈离、王铭章、余中英、冷寅东等人。“军官系”依附于“保定系”和“速成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两个派系的排挤,他们结成同盟是为了防止速成、保定这两大派系的倾轧,并逐步发展自己的势力。
军服与军衔
军服
清末四川新建陆军的军服不再沿用各种形式的长袍,采用西洋军队的服制,上衣使用立领、对襟、衣长至胯的短上衣,军裤为西式裤,军服颜色以蓝、灰、黄为主,以适应作战、训练、伪装需要。并在礼服帽徽、礼服领章、礼常服肩章、腰带扣等服饰标志的设计上采用飞蟒或团蟒图案。
北洋政府政府时期,川军军服基本延续清末新军军服式样,重新设计了军街服饰,帽徽改为五角星的式样。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川军军服开始佩戴军街标志,军帽发生较大变化,并沿用至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的军服与中国国民党军队服装基本一致,新中国成立后的服装受到苏联军服的影响,发生了变动。
军衔
川军的军衔从清末编练新建陆军到四川解放后川军整编解散,发生了以下沿革。清末最初建立的军街制度,历时6年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当时的军街等级与国际上通行的基本相符,但在称谓上不一致,其军官军街分为上、中、次三等,分别称为都统、参领、军校,各等均有第一至第三级,分别为正、副、协。与正都统同等级的还有大将军、将军街。此外,还专有额外军官街一个等级。军士军街分为上、中、下三级。兵则分为正兵、一、二等兵三级。共为六等十六级。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建立的北洋政府取代了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8月19日,北洋政府领布《陆军官佐士兵等级表》,军官仍为三等九级,上等官称为将,中等官称军校,初等官称为尉,每等区分为上、中、少三级。额外军官一级改称为准尉。军士和兵的等级与称谓没有变化。
1927年北伐战争胜利后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川军将领纷纷易帜拥护南京国民政府,军衔沿用北洋时期的制度。抗日战争时期,军衔制度经历改革。1934年,国民政府统一了陆、海、空三军的军佐衔称,将级统称为“监”,校级统称为“正”,尉级统称为“佐”。1935年,国民政府把上将分为第一、第二两级,并增设特级上将。规定按所建功勋。此后,军街的等级和称谓再无大的变化。
四川省解放后,部分川军部队编入中国解放军。1955年,解放军正式实行军衔制度,军衔共设六等二十级,元帅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将官分为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分为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分为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军士分为上士、中士、下士;兵分为上等兵、列兵。
川军特点
新军特点
川军的前身是清政府编练的四川新军,这是一支近代化的军队,在武器装备、军队编制、军事思想、军事教育方都进行了军事变革。湘淮军以前的清朝军队使用刀矛弓箭等传统武器,而新军使用的西式枪炮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军队由古代兵器时代迈入火器时代。由于中国经济落后,新军的装备不够整齐,但运用新式武器仍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新军初期选拔的标准较严,年龄、体格及识字程度均有详细规定。后期为了完成清政府下达的建立一镇或两镇新军的任务,选拔的标准降低,所招募的新兵,人员混杂,纪律不严。
四川军阀特点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全国失去统一的中央政权,四川新军逐渐演变为四川军阀。四川军阀在省内“各划防区”,反对全省统一,各自为政,彼此独立,形同自治独立的郡国。1927-1934年间四川基本保持独立。南京国民政府无法干预四川的内政,四川的地方军人只在省内活动。四川军阀之间相互制约,川军内部未能产生统一全川的军政首脑,因此战争不断。川系各军阀在防区对百姓加税摊派,进行非正义性的战争,未能得到群众的拥护。此时的川军人数虽众,但作风不良,军心涣散,且缺乏战斗力。因川军官兵普通吸食鸦片,训练行军时配备步枪携带烟枪,因而被四川普通民众概括为“双枪军”。
抗日战争时期川军的特点
日本发起的全面侵华战争,唤起川军的民族意识。抗战八年,川军由军心涣散的“双枪军”成长为一支意志坚定的军队。抗战时期的川军,装备简陋。士兵冬日行军身着单衣单裤和草鞋,以竹背篓和竹水筒来代替军用背包和水壶。川军的武器亦匮乏,士兵的步枪大都为是川省所造,只有少量“汉阳兵工厂”步枪。川省所造步枪与日本军队的步枪射程相差1倍左右,前者的最远距离仅几百米,而后者的最远距离可达千米以上。川军不惧与日军军事力量的差距在劣势中持续战斗,伤亡巨大。抗战中川军牺牲程度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商事案件标准之首,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川军因此得到了四川人民的认可,获得了“铁血之师”的称号。
作用与影响
军事
全面抗战时期,川军不仅参战人数居各省参战军队之最,其牺牲程度亦居全国各省之首,川军在八年抗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解放军到达四川时,川军将领纷纷起义投诚,为了和平解放四川做出贡献。
经济
川军将领刘湘在统一四川内政后,出任四川省政府主席。带领川军为四川的经济建设做了一系列工作。交通方面,成立四川公路局,分别修建了川陕、川黔铁路、川湘公路。农业方面,成立四川省农业改进所,以促进农业生产,成立四川气象局为全省农业、交通服务,成立四川水利局,对都江堰进行大修,扩大灌溉区十多县。
后世评价
后世对于川军的评价,往往集中于抗战时期的川军。如著名将领李宗仁曾经说过:“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末“高度肯定了川军对抗日战争做出的贡献。
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何一民在《从“双枪兵”到铁血雄师:抗战时期川军战斗力提升和形象改变的原因》中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数十万川军以贫弱之师和简陋的武器与装配着先进武器的日本侵略军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战斗,虽然牺牲惨重,但是川军将士视死如归,有着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故而在历次大会战中,战绩卓著,给予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成为人所称道的铁血之师。”
影视与书籍
影视
书籍
参考资料
川军团血战到底 (2011).豆瓣电影.2023-07-09
九条命 (2020).豆瓣电影.2023-07-09
川军老兵彭国臣 (2018).豆瓣电影.2023-07-09
抗日战争中的川军(上下册).豆瓣读书.2023-07-09
四川军阀史.豆瓣读书.2023-07-09
我是川军.豆瓣读书.2023-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