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龙泉宝剑

龙泉宝剑

龙泉宝剑又称七星剑,创制于春秋战国时期,有2600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名剑之一。

春秋时期,越国人欧冶子鉴于浙江龙泉秦溪山下湖水清冽无比,又无鸡啼犬吠之噪,宜于铸剑,遂取当地山中铁英,铸成“龙渊”“泰阿”“工布”三大剑。龙泉宝剑又称“七星剑”,因当时秦溪山旁有井7口排列形似天空七星座得名。

1924年,中国国术界在南京比赛时,对宝剑进行了评比,龙泉宝剑列为最优秀的宝剑。由于它坚韧美观,剑身又轻,不仅受到中国武术界的欢迎,还远销港澳和国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关注传统工艺品生产,龙泉宝剑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扩大了生产规模并开发出大批新产品,并为毛泽东、邓小平、杨尚昆、乔石、乌兰夫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尼克松等外国首脑及中国外知名人士制作个人藏剑受到赞誉。

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

欧冶子是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约前560-前510)越国人,自幼跟随舅父学习冶金技术。欧冶子生活的年代正值东周列国纷争,吴越军队所使用的兵器又以宝剑为主,因此铸造宝剑毫无疑问便成为当时冶金工匠的首要任务。欧冶子熟练掌握当时已有的工艺,并进行创新之举,所铸成的宝剑每一把都收到关注。

欧冶子成为铸剑宗师后,楚王慕名请他为自己打造绝世宝剑。欧冶子深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就是说,想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因此,他在答应了楚王的要求后,便开始寻觅一处铸剑胜地。

辗转赣闽,入浙江龙泉境内,见秦溪山阴郁郁葱葱,七口如北斗排列,旁有湖十数亩,曲径幽静,为铸剑地。《百越先贤志》载:欧冶子“凿茨山,泄其溪,取山中铁英,作剑三枚,曰龙渊、泰阿、工布、三剑锋利无比,剑身布满花纹,称为异光花纹,龙泉宝剑盛誉天下。欧冶子也被后人尊奉为铸造龙泉宝剑的始祖。《中国名人大辞典》中,称欧冶子“善铸剑,越王聘之作五剑。曰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后又与干将为楚王作三剑,曰龙渊、泰阿、工布。

三国两晋五朝时期

三国时期,当时龙泉铸剑业受国家管理,专为皇室铸造宝剑。南梁司马昱的《七励》中也有拭龙渊之雄剑描述的诗句;隋末唐初诗人虞世南写过“古有龙渊太阿”。

到了魏晋时期,由生铁炒炼熟铁,再由熟铁炼成钢铁的工艺已普遍使用,并形成了初步的工艺规范。唐宋时期,随着炒钢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推广,铁工具渐由铸制改为锻制,品质更为精良。以含碳较高的工具钢作刀刃、用柔铁作刀脊的“宿铁刀”结构形式,在汉魏时期就已制作出来,龙泉宝剑是古代制剑传统的延续。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宝剑的形制更趋成熟、完美,剑首硕大,三耳云头形,剑格加宽为挡手,亦为云头形,鞘上已经出现了附耳。尤其是生产于吴越龙泉驿区地区的龙泉刀剑,制作更加精巧、精致,装饰也愈加豪华、精美,凡制名剑,首称“龙泉”,龙泉已成为宝剑的代名词。到了唐代,为避高祖李渊名讳,才将“龙渊”改为“龙泉”沿用至今。

北宋时,兵器制造由国家垄断,管制极严。时任宰相的何执中(1044-1118)是龙泉人,极力提倡铸剑,龙泉古城的铸剑业盛极一时,剑铺林立,比比皆是,当时龙泉古城有一条街的名字就叫“剑铺街”。龙泉宝剑迎来了欧冶子时代之后的又一个鼎盛时期。

清代时期

据《龙泉县志》记载,在清代就先后开设有郑义生剑铺、廖太和剑铺、千字号剑铺和万字号剑铺,这些剑铺铸造的剑均以剑刃锋利、剑质上乘而著称。至清末民初,在龙泉县城沿溪北岸一条街,设有千字号、万字号、壬字号(沈广隆)、金字号、永字号、禾字号、周国贵等7家剑铺。其中千字号、万字号和沈广隆,被称为龙泉宝剑3大家。

民国时期

据民国二十二年(1933)出版的《中国实业志》统计,当时年产龙泉宝剑2000把,总价值8000余(银)元,视制工质量和规格,每把剑1银元至100多银元不等。另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浙江青年》统计,年产龙泉剑1万把以上,单剑每把1500元(法币),双剑每对2000余元(法币),主要销售于温州市杭州市上海市浙江省各县。民国三十一年(1942),手杖剑每把法币50元。

1924年,中国国术界在南京比赛时,对宝剑进行了评比,龙泉宝剑列为最优秀的宝剑。由于它坚韧美观,剑身又轻,不仅受到中国武术界的欢迎,还远销中国港澳地区和中国之外。

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关注传统工艺品生产,龙泉宝剑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扩大了生产规模并开发出大批新产品,并为毛泽东、邓小平、杨尚昆、乔石、乌兰夫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尼克松等外国首脑及中国外知名人士制作个人藏剑受到赞誉。

1987年,在浙江省标准计量局的指导下,制定了浙江省龙泉宝剑质量标准。这是有史以来给龙泉宝剑制定的第一个质量标准,使中国宝剑生产步入有质量标准的时代。

形制演变

旧时,宝剑作为道家法器为道教徒所爱好,故在剑身上常见镂刻八仙、八卦和敕符等图案。一些人在定制龙泉剑时,要求在剑身镂刻青龙图案,不用金凤,以表自己不贪女色。新婚夫妇则要求定购雌雄剑(双剑)作为新婚纪念,在剑身上镂刻鸳鸯戏水或鲤鱼相濡以沫或彩蝶双飞的图案。

道教认为,龙泉七星宝剑具有通灵的神力,可以召神役鬼、斩除妖邪,因此龙泉宝剑上(七星剑)便成为道士作法仪典、除鬼驱邪的必备法器,以“七星剑”作镇门之宝。

现在的龙泉宝剑,从外形到剑纹、剑鞘的美术装饰,均为清代的形式。

形制造型

外观

现在的龙泉宝剑,从外形到剑纹、剑鞘的美术装饰,均为清代的形式。剑形双锋锐尖直刃,蝶形护手,两面凸出柄基,立形成塔状,柄首两铜套、二纲或三纲箍配花榈木鞘。

强度

龙泉宝剑锋利可断铜削铁,一钊砍去可破6至8枚铜板而不卷刃。其弹性伸曲自如,弯转120度,展开笔直无痕,光泽寒光逼人,为人工锤炼出来的青光,照人如镜,龙泉宝剑,在中国外都享有较高的声誉。

1924年,全国国术界在南京比赛时,对宝剑进行了评比,龙泉宝剑列为最优秀的宝剑。

文饰

在文饰上,龙泉宝剑的独特传统之处是剑身上镂刻蛟龙七星。装饰庄重美观,剑身有生龙活凤般的图案,嵌以北斗七星,号称七星宝剑,配以花榈木镶铜鞘,古色古香。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过江解百金之剑以给渔夫,称剑中有七星,价值白金,以此相报答。唐朝诗人郭元振任通泉尉时,武则天召见他,要看他写的文章,他呈上歌颂龙泉的《宝剑篇》。

制作工艺

古代

龙泉宝剑的铸造过程,从原料到成品,一般要经过炼、锻、铲、铿、刻、嵌、、磨等90余道工序。其中磨的功夫特别精细,从粗磨、细磨到精磨,往往要数日之久。剑铸成后,以当地特产的花梨木制作剑鞘和剑柄,再用银、铜凿花配鞘。

《吴越春秋》等占籍载,龙泉宝剑“龟文漫理,龙藻虹波,界光花纹,肉眼可见”。

现代

宝剑的制造过程复杂,剑体需经过打坯、热锻、铲、,镂花、嵌铜、磨光﹑装潢等28道工序。

关键技术

“异光花纹”指剑刃上呈若隐若现的岩状纹或松针状纹或珍珠状或流泉状纹或有朵状纹等,这种花纹非钢针镂刻、化工浸蚀或锤击磨砺而成,是剑身经炼淬自然炼就,磨之不去。

传承保护

2006年,龙泉宝剑锻造技艺入选中国首批非遗。

分类

龙泉宝剑按其不同性能分为硬剑、软剑和传统武术剑三种基本类型。

硬剑

以刚利著称,开刃后能一剑斩开五六个铜板不伤刃。

软剑

以柔韧著称,弹性特佳。能作360度弯曲,松手复原,又称腰带剑。

传统武术剑

分为单剑、双剑、长锋剑、短剑,可舞可刺。长锋剑剑身可作90度自由屈伸,刚柔并济不开刃,除此外还有石花剑、杖剑、鱼肠剑、鸳鹭剑等品种。

相关文物

1980年,安徽省巢湖文物管理所发掘出一把铭记龙泉“千字号”宝剑。剑身一面镂刻龙纹.-面镂刻凤纹,采用镶铜法。剑身尾部则用嵌铜法透注北斗星形,每颗星为圆点,有连线除木质剑柄腐烂外,剑身仍然完整,文饰清晰。从星形图案鉴定,是清咸丰前后所产。

所获荣誉

文化

民间故事

吴越春秋》有记载,名将伍子胥曾遭奸臣所害,四处流亡。一日,被楚国一路兵马追赶,逼之长江之滨。前有滔滔江水,后有追兵堵截,在千钧一发之际,江的上游出现了一条小船,船上渔翁连声呼他上船。伍子胥上船后,小船迅速隐入芦花荡中,岸上追兵难觅其踪影悻悻而去。渔翁将伍子胥载到岸边,为伍子胥取来酒食饱餐一顿,伍子胥感激万分,从腰间解下祖传三世的宝剑:七星龙渊,欲将此价值千金的宝剑赠给渔丈人以答谢救命之恩,并嘱托渔丈人千万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踪,渔丈人接过七星龙渊宝剑,仰天长叹,对伍子胥说道:搭救你只因为你是国家忠良,并不图报,而今,你仍然疑我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剑示高洁。说完横剑自刎。伍子胥悲悔莫名。

电话磁卡

1997年12月18日,国家邮电部发行了《龙泉宝剑—IC电话磁卡》,一套四枚。

相关事件

2022年,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联合龙泉市宝剑行业协会等编制了《龙泉宝剑及日用刀具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这也是全国首个宝剑及日用刀具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标志着传统手工业正在向标准化、产业化转型。

意义和影响

社会价值

龙泉宝剑等中国古代花纹宝剑的价值,在世界上有甚于其他艺术品。铸炼花纹宝剑,是东方民族的秘密。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迷惑了西方冶金家。东方的花纹宝剑,十分坚韧锋利,非西方刀剑可相比,难得的是剑刃上有美丽多姿的花纹,西方专家一直想仿制花纹剑,但未能成功。

经济价值

在浙江龙泉,抢抓发展新机遇,以电商产业园集聚发展模式,推动青瓷、宝剑等传统产业振兴。龙谷青创园内,已集聚一批青年创业者,2021年园区实现3.56亿元的销售额。

参考资料

龙泉宝剑:从兵器到艺术.大国工匠周刊.2023-12-29

爱上“浙”里丨龙泉宝剑:十年磨一剑 只为亮剑时刻.北青网.2023-12-27

宁知草间人 腰下有龙泉,为什么古今宝剑出自这里.钱江晚报.2023-12-27

电商村地理志丨秦溪和剑瓷.浙江日报.2023-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