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李冰

李冰

李冰,生卒年不详,籍贯不详,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著名水利专家。

战国时期,秦昭王任命李冰为蜀郡(今成都)守。在任期间,他在岷江流域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不仅使成都平原满足了农业灌溉之需要,消除了水患之灾,还打通了成都平原与长江的连通,打开了成都通江达海的局面;他还开凿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盐井——广都盐井,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冰治水,创建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开凿广都盐井,为成都平原赢得“天府”的美誉,被蜀人尊称为“川主”,并在都江堰玉垒山麓修建二王庙以示纪念,郭沫若评价他为中国卓越的工程技术专家,赵朴初则认为他的功绩造福万世。

人物生平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精通天文地理,秦昭襄王时被任命为蜀郡守。

李冰到任后,苦于成都平原经年水患,开始系统的治水工程: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穿羊摩江(今羊马河)灌江,开外江西岸灌区的干渠;沿内江造七桥;导文井江(今崇州西河)经邛崃市(今邛崃)与蒙溪(今青衣江)分水,打通白木江(今邛崃南河),至武阳(今彭山县)天社山(今新津老君山)下与江水汇合,即西河上潭与青衣江分水,南河与西河汇合于新津县入岷江;治理熊耳峡(今平羌小三峡);打通梓潼县柏山以引导南洛河(今南洛河)通过;导绵水(今四川沱江)出紫岩山(今绵竹山)经绵竹入洛东流过资中县,会泸州市(今四川泸州市)以灌溉稻田。这些水利措施不仅消除了四川盆地的水患灾害,达到防洪抗旱的目的,又使成都平原终年得水灌溉,沃野千里,并且搭建出成都平原的航运系统雏形。

李冰在治理水患时,开通和疏通岷江沿岸诸多河道,治在乐山市一带凿平溷崖(今夹江县境),平掉雷垣、盐溉等险滩,以通航道;同时,开凿僰道县(今四川宜宾市西南)峻崖江滩,加宽江道。这些举措使成都市与岷江连通,而岷江又与长江连通,加强巴郡蜀郡,甚至与滇黔的联系,打开了成都通江达海的局面。

李冰疏通郫江(今府河)、府河(今清水河、锦江),引二江入城,穿过蜀郡成都,形成“穿二江成都之中”的景象,既起到了护城河的功用,又对调节成都平原生态环境影响甚多。

李冰通过对成都平原地质情况的考察,开凿出我国历史上第一口盐井——广都(两汉时广都是现在天府新区成都片区和成都高新区、双流区以及仁寿县北部等地区)盐井,改变煮盐土法,开创凿井、采卤、制盐的历史,为巴蜀井盐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李冰卒年,史书没有记载。学者甘章成认为李冰任蜀守后期,年迈体衰,因积劳成疾,死于什邡市的水利工地上;从内蒙准格尔旗瓦尔吐沟秦墓出土的青铜戈铭文考证,推测出约为秦始皇十二年(前235年),李冰逝世。

主要成就

都江堰水利工程

李冰治水背景及影响

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因河床高度与成都平原的海拔形成的落差,每当春夏之际岷江山洪暴发时,成都平原泽国一片,水退后又是荒芜无边的沼泽。岷江水患成为蜀地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古蜀国时期曾发起过两次大规模的治水活动,但收效甚微。李冰担任蜀郡守之后,主导修筑了都江堰治水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蜀地水患的问题,改变了蜀地百姓长期遭受水患的局面。李冰修筑的都江堰,是唯一留用至今的无坝引水工程,也是中国治水工程的典范。

李冰的治水理念

李冰治水秉持“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则,“深淘滩、低作堰”的理念,利用有利的地势,顺从自然规律,乘势利导,采用无坝引水,让岷江水自流灌溉。

所谓“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是不违背自然法则,充分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求得人的生存与发展。在治水过程中表现为顺水之性,因势疏导,所以李冰选择山形、地利、水势都比较好的玉垒山口,从高山流入平原的衔接部位修筑都江堰,正是利用自然形成的高低落差来驱动自然之势。其次,“导”还体现在李冰治水以疏导为主,对天然河道和 旧有水道进行疏通,开凿和开通新水道,以达到泄洪、灌溉的目的。

“深淘滩、低作堰”是李冰治水工作中的智慧结晶。李冰在勘察蜀地的地形地势后,他认为蜀地治水必修堰,如不修堰,则水没有约束,肆意泛滥。所谓低作是指修复堰堤应符合旧制尺度,不得高作,否则堰堤在洪水季节起不到泄洪排沙的作用,反而会对内江灌区构成威胁;但也不能过低,过低起不到拦水导流的作用。修堰前必先淘挖河床里淤积的沙砾卵石淘,否则水流不畅容易冲垮堰堤。但深淘也并非越深越好,而是以保证水流顺畅为度,淘挖过深,可能导致堰堤基脚移位甚至垮塌,对河床造成新的堵塞。“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六字诀,自秦昭襄王起,历二千年,被视为都江堰治理与维护不可更改的准则。

李冰的治水措施

李冰主导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分为堰首和灌溉水网两大系统,其中最关键的渠首枢纽主要由宝瓶口、鱼嘴分水堤和飞沙堰溢洪道三大主体工程组成。

宝瓶口是在玉垒山末端开凿的内江进水口。据说李冰用火烧死石令岩石膨胀,再以冷水浇注使岩石爆裂,最终凿出一个类似于瓶口的江口中。宝瓶口使岷江水顺畅地流入内江,同时又严格控制着进入成都平原的内江流量:岷江水由宝瓶口进入内江,顺应高低落差,不断分流,形成扇形自流灌溉系统。当进水量饱和后,宝瓶口不再进水;干旱时,宝瓶口从岷江分流吞进相对充足的水量,以保障成都平原的灌溉。李冰开凿玉垒山时分离出来的石堆叫做离碓之石,夹在岷江内外江之间,具有调节、控制水流的作用。

鱼嘴分水堤因状似鱼嘴而得名,又称为内外金刚堤。为使江水顺利流入涪江,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后,又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作用在于将奔泻的岷江分为一分为二,形成内外两江。沱江为岷江干流,用于泻洪排沙;内江则引水灌溉为主。“壅江作堋”就是指这一具有分流、泄洪、排沙功能的创举。每到汛期岷江水涨,鱼嘴分水堤被淹没,离碓自动成为第二道分水处。

飞沙堰溢洪道位于鱼嘴分水堤尾部,靠近宝瓶口的地方,能使江水形成环流,当内江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到外江;如遇特大洪水,它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飞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水挟着大量泥沙、石块顺流而下,极易造成河流淤积,飞沙堰将上游带来的泥沙和卵石抛入外江,确保内江通畅。

后世维护及赞誉

刘宏时,设置“都水掾”和“都水长”,专门负责维护堰首工程;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设专职堰官进行经常性的维护和管理,此举开创以后历代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的先河;宋朝时,订立断流岁修的制度;新中国成立后,经历过历次大修,陆续增加了蓄水、暗渠等工程。

2000年,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并且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通价值”,被正式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而李冰也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开凿盐井

李冰开凿广都盐井之前,四川盆地除盆周山区有少量自然盐泉和石盐外,盆地内盐卤资源都深埋在地下岩层中。蜀地先民所需食盐,主要依靠巴国。但巴盐运蜀,路途遥远,数量有限,很难满足蜀人的生活需求。寻找可靠的、丰富的食盐来源,是蜀人在成都平原及周边不断迁徙的原因之一。

李冰任蜀守后,利用巴蜀先民长期食用自然盐泉和含盐岩层积累起来的盐矿地质经验,选择有良好储盐结构的广都,穿凿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口盐井——广都盐井,开创凿井、采卤、制盐的历史。广都盐井是当地若干盐井的合称,陵井是其中最旺的井,汉以后仍在生产。经过历代加深,陵井井深已达“数十丈”,为巴蜀人民提供了更为可靠的生存条件,从此,蜀地“水旱从人,不知饥,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人物评价

东晋史学家常认为蜀地之所以被称为“陆海”、“天府”,得益于李冰的治水功劳。

唐代诗人岑参曾在《石犀》里写道: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向无尔石犀,安得有邑居。始知李知府,伯禹亦不如。意为江水波涛肆虐时,蜀地人民苦不堪言,生活颠沛流离。诗人感悟蜀地幸得李太守(李冰)的,认为他比伯禹还要优秀。

民国军阀首领冯玉祥把李冰称为大圣人,称他开发水利救民生,是大禹之后的第一功。

董必武同志盛赞李冰治水功劳大,引得中外友邦人士的钦慕和敬佩。

中国著名水利学家郑肇经评价道,中国谈到水利工程,四川省的水利建设首当其冲;而四川的水利建设,最著名的必然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大禹是蜀人,开明氏也是蜀人,李冰是蜀郡守,都有功于蜀。

中国历史学家郭沫若曾评价李冰掘离碓,凿盐井,不仅嘉惠蜀人,实为中国二千二百年前卓越之工程技术专家。

中国当代作家、学者余秋雨评价道:我认为,中国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都江堰)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灌溉了中华民族。

中国现代著名活动家赵朴初也曾题诗“是宜与长城,并耀秦皇代。长城久失用,徒留古迹在。不如都江堰,万世资灌溉”,意在赞誉李冰治水是超越万里长城,造福万世的功绩 。

民间传说

立石作标

李冰治理水患时,在玉女房下的白沙邮作了三个石人,立在三条江水中,并与江神约定:枯水时,不能让石人的脚露出来;涨水时,不能没过石人的肩。李冰还将石犀埋在内江中,以镇压水精。

勇斗江神

李冰任蜀郡守时,江里有条蛟龙,每年都要兴风作浪,被它害死的百姓不计其数。于是李冰化身为牛,跳入水中与变身为龙的蛟龙厮杀,败于蛟龙。李冰从江里出来后,选拔数百名勇士,手拿强弓大箭,并和他们交代道:“我变成了牛的形象,蛟龙也一定会变成牛。到时,我用白丝绸束带缠腰,你们当射杀没有记号的牛。”说完,他再次跃入水中。一时间,风雷大起,两头牛从水中拼杀到岸上。勇士们瞄准那头没有腰带的牛,一起放箭射杀,终于将江神杀死了。从此岷江两岸免去了洪水的灾害。

后世纪念

后世追封

李冰兴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岷江流域的其他水利工程、开凿盐井、修建七桥等功举惠利蜀人,千百年来一直受到蜀地人的崇敬。因此,李冰的形象及其治水经历在蜀中百姓心中也逐渐被神化,当地百姓将李冰供奉为“川主”,川主崇拜也逐渐成为四川省的地方信仰。

李世民褒封李冰为“神勇大将军”,李隆基赐封李冰为“司空相国”;宋朝开宝七年(公元974年),李冰被正式册封为“广济王”;至顺三年(公元1330年),李冰被加封为圣德广裕英惠王;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李冰又被封为敷泽兴济通佑王。光绪三年(公元1887年),封李冰为“通佑显英王”,次年加封为“通佑显惠襄护王”。

李冰石刻造像

1974年3月,在四川省都江堰出土了李冰石刻造像,为刘宏时所造。石像用灰白色砂石雕琢而成,高2.9米,重约4.5吨。石像上的李冰着秦冠服,平视而立,手执胸前,神态从容。衣襟上刻字“故蜀郡李府君讳冰”,左袖上刻字“建宁元年闰月戍申朔五日都水掾”,右袖上为“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珍(镇)水万世焉”。据专家推断,此像应为李冰像,可能为三神石人之一。正是在这尊石像的题字中,人们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确认,确认古代都江堰的名字——都水堰。

二王庙

二王庙位于都江堰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是纪念李冰父子的祀庙。建于齐武帝建武元年(公元494年),现存为清末民初所建。时名为“崇德庙”,宋朝后历代敕封李冰父子为王,遂称为“二王庙”。清初被正式更名为“二王庙”。

现今二王庙占地约5万余平方米,分东、西两菀,东菀为园林区,西菀为殿宇区,后增设李冰纪念馆。大殿内有李冰及二郎塑像,后殿两侧有画家徐悲鸿、张大千、关山月碑刻。牌楼上“二王庙”匾额为1935年冯玉祥来时所书。

李冰陵园

李冰陵园位于什邡市洛水章山。《新唐书》记:什邡,武德二年析置,有李冰祠山。明万历年间曹学佺所著《蜀中名胜记》称:什邡公墓化上有升仙台,为李冰飞升之所,古《蜀记》谓李冰功配夏后,升仙在后城化,藏衣冠章山家中矣。

1991年,什邡市政府启动重建李冰陵园工程,历时三年完工。陵园门口立李冰石像,门额“秦李冰葬所”由张爱萍将军手书。

清明放水节

古代每到冬季,人们会用杩槎筑成临时围堰,使岷江水或入涪江,或入外江,以便淘修河床,加固河堤。清明时节,拆除杩槎,使江水直入内江,灌溉成都平原,“放水”因而得名。时至今日,清明放水节依旧沿袭该传统。

公元978年,为纪念率众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成都平原的李冰父子,都江堰开始一年一度的清明放水节。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与民工一道抢修都江堰后,次年清明举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清明放水节。1957年后都江堰清明放水节不再举行。1990年,都江堰市委为弘扬民族文化,决定恢复清明节模拟放水节,并正式命名为“中国都江堰市清明放水节”。2006年5月,都江堰放水节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名录。

纪念邮票

1980年11月中国邮政发行《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三组)》纪念邮箱,其中李冰邮票面值为8分。

人物争议

籍贯争议

关于李冰的籍贯,史书中并没有进行详细说明,而后世学术界根据李冰的行为习惯、治水观念和考古资料,对李冰的籍贯有四种不同的观点:蜀人说、秦人入蜀说、山西解州说以及不详。

20世纪50年代,蒙文通先生在论及巴蜀史时,考察了蜀地原始巫术,发现蜀地原始宗族巫师习惯将汶山称为天彭阙、在祭水神时,会采用三种不同的牲畜。而李冰在修建水利工程时,尊从了上述习俗。因此,蒙文通先生推测李冰是蜀族之人。任乃强先生则在蒙文通先生的观点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认为李冰对蜀郡的天文地理、水利交通、盐铁物产等的熟悉程度应是土生土长的蜀人,而他死后选择葬于什邡,也印证了古人落叶归根的情怀 。

冯广宏先生对上述的说法表示质疑,他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考证依据:一是时代背景。战国时期,秦蜀语言不通,秦惠文王灭蜀后,移万民入蜀目的之一就是普及中原语言。这种文化上的隔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蜀地土著担任秦官的可能性,如果李冰是蜀人,则不可能担任蜀郡守。二是观念。蒙文通认为的蜀地原始巫族观念,冯广宏先生恰好认为是秦俗,而非蜀地羌俗。冯广宏先生提出,李冰应是“依靠军功步步提升的秦人”。秦孝公时起,商鞅曾立下法则: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李冰能成为蜀郡守,必然有军功在身;而从东汉李冰石像来看,李冰身材魁梧,符合秦人兵士的特征。

20世纪 90 年代中期《李氏家谱》的发现,将李冰的籍贯引向了山西解州。该家谱分为三本,三本的序言里以同式同文写道:“余李氏始祖讳冰,又名季冰……二郎其子也……按秦时冰为蜀郡太守。”同时,王大奇、张长星等学者考证,郊斜李氏家庙供奉的始祖正是李冰,郊斜村还出土了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四川省巡抚奏请加封李冰父子的钦批抄件,因此推断李冰应为山西解州人。

傅振伦、家有才等更多的学者则认为,目前缺乏更多可靠的资料来论证李冰真实的籍贯及生卒年月。

子嗣争议

宋代开宝五年(公元972年),重修崇德祠, 李冰儿子李二郎也被供奉其中。《史记》和《汉书》中都未提及李冰有子,《全后汉文转录李冰自述“吾自有女”,亦未载其有子;同时,出土考古资料也没有发现关于李冰“有子”的确切证据。中国现代文学史家冯沅君支持李冰有子,但未言及李冰之子名讳;李静波、袁柯等学者认为李冰之子是民间传说中的二郎神。李耀先、祁少华等学者则支持“李冰无子”说,认为李冰之子李二郎是宋人附会之说。

任守时间争议

对李冰入蜀任郡守的时间争议的说法不一:有据《秦本纪》昭王三十年“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认为李冰接任原蜀守张若为新蜀守的时间是从公元前277年起。另一说法依据《华阳国志》“周灭后”的线索,推断李冰任蜀守是在公元前256年左右。还有说法认为,依据秦国的纪事方法,《华阳国志》记录无误,李冰任蜀守时间是在秦孝文时期,公元前251年至公元前250年之间。还有学者认为,李冰任蜀守与秦昭襄王战略调整有关,应在昭王三十四年(前273年)左右。

艺术形象

参考资料

水房子.豆瓣.2023-06-26

李冰传奇.豆瓣.2023-06-26

李冰传.豆瓣.2023-06-26

李冰传奇 (2015).豆瓣电影.2023-06-20

大秦帝国之崛起.豆瓣.2023-06-26

李冰 (1983).豆瓣电影.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