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锦棠
刘锦棠(1844年-1894年),本名显谟,字毅斋,锦棠为其职名,中国湖南湘乡人(今湖南省湘乡市),晚清湘军将领。随清钦差大臣清军收复新疆之战,任首位甘肃新疆巡抚。被英国、阿拉伯等居住在新疆的侨民称为“飞将军”。
刘锦棠出生农民,其父叔先后从军。刘锦棠在父亲阵亡后,跟随叔叔刘松山加入湘军。刘松山去世后率领湘军,先后与太平天国、捻军、中国西北的反清势力作战。光绪二年(1876年)随左宗棠开始收复新疆,先后在古牧地(今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古牧地镇)、达坂城区等地与反清势力阿古柏、白彦虎的军队交战。并在2个月内,在南疆追击敌人2千余里。收复古牧地、迪化、托克逊县、喀喇沙尔(治所位于今焉耆回族自治县内)、库车市、阿克苏市、喀什噶尔(今喀什地区)等地。
左宗棠离开新疆后,刘锦棠开始经营新疆,并最终促成新疆省的建立。成为首任甘肃新疆巡抚后,刘锦棠将新疆原本施行的军府制、伯克制废除,改为由道、州、县构成的州县制。刘锦棠主张召集流亡、垦荒生产、建设基础设施,使战后新疆多个行业得到恢复,经济上还实施了减轻赋税、完成新疆币制统一等政策。
刘锦棠晚年离疆归乡,建立起东山书院。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夕,奉命回京途中中风去世。谥号“襄勤”。
人物生平
早期生涯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五月初一,刘锦棠生于湖南湘乡的一户务农人家。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刘锦棠的父亲刘厚荣、叔叔刘松山投湘军王錱部。刘厚荣在刘锦棠9岁时战死沙场,这让刘锦棠家庭陷入贫困,只能和祖母陈氏相依为命。十五岁时,刘锦棠前往江西省,投叔叔刘松山,开始其军旅生涯。
参军入伍
同治三年(1864年),刘锦棠因保卫湘军祁门大营有功,被两江总督曾国藩保举为知县,赏戴蓝。在平定太平天国后,又加同知衔,赏换花翎。同治五年(1866年)开始,刘锦棠又随刘松山转战河南省、河北省、陕西省等省围剿捻军。因屡获战功,被陕甘总督左宗棠保奏为道员,并加按察使衔。同治八年(1869年),刘锦棠因降服董福祥等二十万众,被赏加布政使衔,被赐“法福灵阿巴图鲁”。
平定陕甘
同治年间,西北出现反清势力,地区局势出现动荡。同治八年(1869年)七月,刘锦棠随刘松山攻打马化龙占领的甘肃金积堡(今利通区金积镇)。次年元月,刘松山中炮身亡,刘锦棠以总理湘军营务的身份接替刘松山,稳定军心。也因此刘锦棠受到左宗棠赏识,左宗棠奏请为其赏加三品卿衔,接统刘松山旧部。经过十个月的战,十一月十六日,金积城城外超过570座的堡寨大多被攻破,马化龙等人投降。因此,清廷赏刘锦棠云骑尉世职,赏穿黄马褂。战后刘锦棠以藏洋枪1200余支为由,处死马化龙及其部属。为叔叔复仇后,刘锦棠护送刘松山灵柩返回湖南省。
同治十一年(1872年)六月,刘锦棠率领从湖南招募的湘勇回到甘肃省。八月,受左宗棠之命,率七千余人,前往青海省攻打马桂源兄弟和白彦虎,经过大小50余次战役,刘锦棠于十月占领西宁市。西宁马桂源部往巴燕戎格(今化隆回族自治县)撤退。次年元月,刘锦棠部攻克大通县城和向阳堡(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和向阳堡村),马桂源被俘。五月,随着刘锦棠占领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今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青海境内回族、撒拉族的主要反清势力被刘锦棠部瓦解。
左宗棠因久攻肃州城(今酒泉市肃州区)不下,檄调刘锦棠配合徐占彪、金顺等人攻取肃州。肃州城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九月十五日被攻下,守城马文禄及其部下投降。因为有功,刘锦棠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被任命为西宁兵备道,并在次年平定河州闵殿臣等人起事。至此,陕甘地区的反清势力基本被消灭。任西宁兵备道时,刘锦棠广修房屋,建书院。光绪元年(1875年),西宁府西二十里发生山体滑坡,刘锦棠亲率兵卒削平崖岸,疏通渠道。
收复新疆
光绪元年(1875年),刘锦棠两次前往兰州市与左宗棠等人商讨西征新疆事宜。次年元月,老湘军各部开始向肃州集结。三月,在左宗棠与刘锦棠等人再次磋商后,清军开始从肃州西进,刘锦棠部于四月初启程。五月初,刘锦棠部抵达哈密市,初十抵达古城(今奇台县),分兵驻扎木垒河以东,随后刘锦棠率轻骑抵达济木萨(今吉木萨尔县)与乌鲁木齐市代都统金顺商讨作战计划。
古牧地-乌鲁木齐-玛纳斯
刘锦棠与金顺首先出兵占领阜康市(位于古牧地东北45公里左右)。彼时占领乌鲁木齐的白彦虎等人已投靠占领新疆大部分地区的阿古柏,白彦虎亲率部队从红庙子移动到古牧地,阿古柏派数百骑兵支援白彦虎,并亲率部队作后援。
光绪二年(1876年)六月十九日,刘锦棠将部队调至阜康城西5公里处。二十一日,刘锦棠与金顺会和,开始对古牧地的水源地黄田进行围攻,守军不敌突然出击的清军,或撤入古牧地,或逃往红庙子,古牧地之战拉开帷幕。二十三日,刘锦棠从东、东北两面,金顺从东南一面包围古牧地。在击退阿古柏的援军后,清军占领古牧地城外的山垒和城关,开始对古牧地辑怀城进行包围。二十七日,刘锦棠、金顺开始发起总攻,二十八日,刘锦棠部中军、董字营先后从东南角进入城中,随后金顺部和刘锦棠派往攻击城东北角的部队也攻入城中,在经历短暂巷战和追击战后,清军以阵亡158人的代价占领古牧地辑怀城。清廷获得收复北疆的第一场胜利。
光绪二年(1876年)六月二十九日,刘锦棠亲率部队,兵分三路开始对乌鲁木齐市二城进行包围。白彦虎部自知无力抵抗,率兵向南退至达坂城区。清军较为轻松的占领了乌鲁木齐迪化、巩宁二城。七月初一,金顺前往支援久攻不下的玛纳斯县,而刘锦棠则对乌鲁木齐周边地区的残余武装势力进行围剿。因为进攻玛纳斯的各部争功,各行其是,导致玛纳斯南城久攻不下,所以八月十七日包围玛纳斯的清军向刘锦棠求援。在刘锦棠湘军的支援下,九月二十一日玛纳斯南城被攻克。至此,清廷将阿古柏占领的天山以北所有地区收复。刘锦棠也被授予骑都尉世职。
达坂城-托克逊-吐鲁番
古牧地、乌鲁木齐市、玛纳斯被清军占领后,阿古柏开始加强达坂城区一带的兵力部署,在托克逊、吐鲁番共驻守2.7万人,由白彦虎、艾克木罕等人指挥,在达坂城驻兵4千。清军左宗棠派徐占彪等人攻打吐鲁番,刘锦棠攻打达坂城,计划收复两城后再对托克逊进行合围。刘锦棠部在得到兰州防营近千名士兵的补充、 三营马队和炮队的指挥权后,实力和机动能力大增。
光绪三年(1877年)三月初一,刘锦棠部从乌鲁木齐出发,初三抵达柴窝堡湖。虽阿古柏部有所防备,但刘锦棠部仅用一夜便完成了对达坂城的包围。初五,刘锦棠部将阿古柏的援军击退。初七,开始对达坂城城墙炮轰,其中一颗炮弹击中城中弹药库,弹药殉爆,引发大火。刘锦棠部趁乱发起进攻,以167人伤亡的代价攻克达坂城。十一日,刘锦棠兵分两路,一路支援徐占彪等人进攻吐鲁番市,一路由其亲率直接围攻托克逊县。十三日,刘锦棠部遇正在劫掠庄堡的白彦虎,遂与其交战。白彦虎部最终不敌,弃城而逃。同一日,派遣支援攻打吐鲁番的部队抵达吐鲁番,并最终占领吐鲁番。此一役,南疆门户大开,阿古柏自杀而亡。刘锦棠也因功赏戴双眼花翎。
喀喇沙尔-库车-喀什噶尔
在清军休整之时,南疆阿古柏势力因阿古柏自杀而发生内讧,其子、臣争权,阿古柏势力分裂成了三个部分。阿古柏的儿子,亲俄的伯克·胡里伯克先后与他的弟弟海古拉、阿克苏的艾克木汗条勒、和田的尼牙孜伯克交战。光绪三年(1877年)八月,在其与降清的和田尼牙孜伯克作战时,清军的秋季攻势开始。
光绪三年(1877年)八月,清军各部在曲惠(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曲惠镇)集结。二十七日,刘锦棠派提督余虎恩等人沿博斯腾湖向西,进攻库尔勒。二十九日,刘锦棠亲率部队从大路进攻喀喇沙尔(治所位于今焉耆回族自治县内)。喀喇沙尔守军不多,海古拉、艾克木汗条勒均从喀喇沙尔撤离,留在此处的仅有白彦虎的部队。白彦虎自知无力抵抗,便将部队驻扎在开都河西岸,并凿开河道,水淹喀喇沙尔。九月初一,刘锦棠进喀喇沙尔,城内“水深数尺,官署民舍荡然无存”。初三,清军入库尔勒,城内“俱无人烟”。
在补充粮食后,刘锦棠亲率千余部组成的先锋,追击白彦虎。撤退至数百公里外库车市的白彦虎,于十一日和刘锦棠部展开激战,第二天库车被攻破。此后刘锦棠部持续追击,十五日进拜城、十八日进阿克苏市、二十一日进乌什县。此次攻势,刘锦棠用三旬时间,进军数千里,收复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南疆东四城,歼敌数千,追回难民数十万。
在收到驻扎在喀什噶尔汉城(今喀什地区)原喀什噶尔镇标中营守备、降将何步云的救援信后,本欲先攻打叶尔羌汗国(今莎车县)的刘锦棠决定先取喀什噶尔。十一月十四日,几部会师于喀什噶尔,刘锦棠则率兵驻扎在巴楚县(今巴楚县)。喀什噶尔被攻下后,刘锦棠率军南下,相继于十七日、二十日收复叶尔羌和英吉沙尔(今英吉沙县)。二十二日,刘锦棠进驻喀什噶尔。光绪三年十二月,清军收复和田,至此,除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被俄罗斯占领外,新疆全境被清收复。刘锦棠因功被赐二等男爵,因为刘锦棠之英勇,英国、阿拉伯、印度等侨居在南疆的多国人称刘锦棠为“飞将军”。
震慑俄国
虽然新疆收复,但白彦虎、阿古柏残部被占据伊犁的俄国收留,并长期袭扰新疆多地。刘锦棠为此增强各卡伦(清代兵站)的建设。光绪四年(1878年)九月,刘锦棠挫败白彦虎对阿克苏的进攻;十二月到次年正月,在布鲁特(柯尔克孜族/吉尔吉斯人)的协助下,击退进犯喀什噶尔西部的伯克·胡里伯克,阿希木汗条勒等首领被杀,17名胖色提(五百人长)被斩。这年刘锦棠补为太常寺卿,转通政使。
光绪五年(1879年),刘锦棠又数次击退受俄国支持的艾克木汗等人的进攻。其中规模较大的战斗发生在七月,艾克木汗和布鲁特头目阿布都勒哈玛率三千余人包围色勒库尔城(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二十六日,刘锦棠率两千余人支援色勒库尔,并在艾克木汗逃跑的路上多次对其进行截击,此一役消灭超过两千人,生擒大通哈(阿古柏政权官名,位于阿米尔之下,胖色提之上)一名,斩杀大通哈一名、胖色提十一名。
光绪五年(1879年)出使俄罗斯大臣完颜崇厚与俄谈判所签订的《里瓦吉亚条约》,引发中国各地军民的愤议,“无不以一战为快”。支持武装收复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刘锦棠随即开始勘测中俄边界,并将中俄边界草图寄给同样支持武装收复伊犁的左宗棠,二人还交换了进军伊犁计划。光绪六年(1880年)正月,刘锦棠被任命为“帮办新疆军务”,之后刘锦棠上密折,对左宗棠的进攻计划进行完善。面对俄国数次越界挑衅,刘锦棠两次对俄提出强烈抗议,俄“虽未置辩,却已敛退”。之后一直到其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时,长期对新疆部队部署进行调整。刘锦棠自率亲兵居哈密市扼南北总汇之地,居中指挥。并要求各边防各将认真整顿,严密戒备。刘锦棠的强硬为光绪七年(1881年)正月中俄签订《伊犁条约》提供了支持。
主持新疆
光绪六年(1880年)七月,左宗棠奉召赴京任职,离开新疆。他推举刘锦棠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明朝军事、主持新疆工作。十一月,刘锦棠任督办新疆军政事务钦差大臣,开始主持新疆军政各项事务。光绪八年(1882年),刘锦棠会同陕甘总督谭钟麟,根据并修改左宗棠历年在新疆设立行省的奏疏,上奏清廷,要求改新疆为行省。
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刘锦棠任首任甘肃新疆巡抚,加兵部尚书衔。其间改革新疆军府制和伯克制;订立《新疆屯垦章程》;减轻税负;统一货币等政策、措施。刘锦棠共在新疆活动十四年。
晚年逝世
因祖母病重,刘锦棠多次提出返乡省亲,但都被拒。直到光绪十三年(1887年),刘锦棠向清廷提出解职、省亲、就医,清廷方批准三个月的假期,让他在职调理身体。此后刘锦棠多次希望卸甲归田,但清廷拒绝他解任,仅批准假期。光绪十五年(1889年)、十六年(1890年),刘锦棠分别被赐加太子少保、太子太保衔。直到光绪十七年(1891年),刘锦棠才正式离任。回乡后的刘锦棠因为自己幼时贫困,读书不多而感到遗憾。所以在家乡带头捐款修建东山书院(今东山学校)。光绪二十年(1894年),刘锦棠晋爵一等男。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刘锦棠应召进京。然而六月刚到湘乡市,便中风卧床不起,刘锦棠病危时依然心系军中事务。七月刘锦棠去世。刘锦棠去世后,清政府赐银一千两办丧,并为其建立聂氏宗祠,国史馆为其立传,谥号“襄勤”。
人物成就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是刘锦棠最大的成就。不过除收复新疆外,刘锦棠在新疆经营十余载,也成就颇丰:
新疆建省
光绪八年(1882年)收复伊犁之后,清政府正式提出新疆建省之议题,龚自珍、左宗棠、谭钟麟、刘锦棠先后提出新疆建省方案。刘锦棠提出:只设巡抚,与甘肃省联为一气。设镇迪、阿克苏市、喀什三道,伊犁、塔城地区(今塔城地区)不设道,保留伊犁将军,设迪化府,自哈密市至吐鲁番市北无须另设多员,新疆南路设温宿县、疏勒国、莎车县、和四直隶州,另设九个厅县。刘锦棠之方案,综合他人之优点,兼顾事实,加上不设总督,从而较好的处理与陕甘总督之间的关系,伊犁将军府的保留又避免汉族官员权力过分扩张。最终刘锦棠的方案被清廷采纳。
治理新疆
行政建制
任甘肃新疆巡抚后,刘锦棠完善了新疆的行政建制。刘锦棠先后在喀什噶尔、阿克苏市等多地建道。又将原归甘肃省管理的哈密、镇迪道划归由甘肃新疆巡抚管理。虽然新疆大部分地区建道相对顺利,但并未完全建设完成。建省方案中提到不设道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市,然而由于伊犁将军金顺去职,刘锦棠多次上奏清廷建立伊塔道。伊塔道几经周折虽得以建立,但在军府势力的干涉下,伊犁、塔尔巴哈台两地形成了“一地两治”的局面。
民族政策
刘锦棠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策略治理新疆,战时进攻重点针对阿古柏和侵略者,平民是保护的对象。收复新疆后,政策向经济发展、维护稳定、发展教育等方向倾斜。刘锦棠在新疆还广设义学,推广汉学;实施政教分离、恩威并重的宗教政策等。
裁撤伯克是刘锦棠实施的重要政策。清政府早期虽在南疆各城设参赞大臣、办事大臣,但地方事务往往由当地阿奇木等伯克包办。这就使得各级伯克政治上有权,经济上又占有大量农田和奴仆,当他们勾结或欺骗参赞大臣、办事大臣时,便可以为所欲为。刘锦棠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上奏折《酌裁回官恳赏回目顶戴折》,改革伯克制度。新疆各地伯克逐步裁撤。
新疆建省前,少数民族地区会依照习惯法和宗教法处理民政事务。刘锦棠等人清军收复新疆之战之时,便开始推行清法令:每收复一地时,便向当地居民宣传清法令,用“中刊汉文,旁注回字”的方式翻译出《圣谕》十六条,附《律易解》一卷。建省和裁撤伯克制后,清法令更是得到广泛传播。除此之外,新疆巡抚衙门获得了死刑案犯的审批权力:因为新疆面积大,在面对命盗案件时,如果将犯人押解到京城,可能会出现押解过程中犯人逃脱且难以追捕,最终不了了之的情况。于是刘锦棠请求清政府对新疆命盗案件暂行变通办理,抢劫盗窃就地正法,命案等由甘肃新疆巡抚等详细核勘照例拟定罪名,专折奏明。最终清政府同意处理死刑案犯的审批权力下放。
经济政策
安民与农业开发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之时,刘锦棠已经开始对流亡百姓进行招集、安排。比如南疆东四城收复后,救出难民超过十万人,刘锦棠派人将其送返原籍,其中回乌鲁木齐市的两千七八百人,哈密市两千五六百人,并给予牛、种,使其安业。除此之外,战后天花肆虐之时,刘锦棠又招募痘医、设痘医局,为新疆民众种痘。
刘锦棠任甘肃新疆巡抚后制定《新疆屯垦章程》,规定愿意在新疆垦荒种地的农民给土地,并公借农具、种子、置房费,每月口粮和菜的各类款项。《屯垦章程》对大量流离失所的农民提供了安家立业的保障,大量内地失地农民前往新疆开垦荒地。为开垦荒地,刘锦棠还请奏清政府,要求发谴新疆的犯人要以农民为主,并交给当地官吏和农民管束。刘锦棠还为谴犯提供安置费、减短谴犯为民年限、允许谴犯携眷,这使得很多谴犯成为开发新疆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种田外,新疆南北路均产桑,但“蚕织未广”。清军收复新疆之战后,刘锦棠在新疆大力发展蚕桑业。在新疆多地设蚕桑局,招募内地养蚕人进疆教授栽桑、养蚕、丝织等技术。哈密市、吐鲁番市、库车市、阿克苏市等多地“耕织相资”。
基础设施
兴建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也是刘锦棠在新疆的功绩。因为新疆自然条件和水利工程失修,每逢雨季多地时常发生水灾。光绪七年(1881年),刘锦棠奏《新疆南路西四城兴修各工完竣并筹办应修各工折》中便提到收复新疆后,兴水利以除民患是当务之急。刘锦棠在水灾多发地区修建河渠并修复桥梁,比如在光绪七年(1881年),刘锦棠派余虎恩等人堵住了喀什噶尔河上游决口,并整修英阿瓦提县等地的水渠。另外,刘锦棠还下令在吐鲁番市、哈密市新修坎儿井。光绪十年(1884年),刘锦棠还专设玛喇尔巴什直隶厅水利抚民通判一员,管理当地水利建设事宜。
除兴建水利,刘锦棠修建道路。进驻喀什噶尔后,刘锦棠派罗长等人在城南修建超过30座桥梁,修整数百里道路。除此之外,为公差避免扰民和减轻民众负担,刘锦棠又令各善后局在各站兴建官店。
税收政策
战后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刘锦棠在新疆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因为旧制荡然无存,刘锦棠等人废除了在维吾尔族中实行的“按丁索赋”制度,采取“摊丁入亩”制。光绪四年(1878年)征得左宗棠同意后,刘锦棠在新疆开始征收农业税,按十一分取其一。因为没有了伯克从中获利,从过去14万余石到当年收粮26万余石,第二年增长到34万余石。光绪十二年(1886年),镇迪道、阿克苏市道、喀什噶尔道三道耕地工作完成后,刘锦棠将耕地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征收不同税额。在恢复生产的过程中,一些土地未被充分利用,水灾、旱灾、蝗灾时有发生,刘锦棠先后免去多地税额,并拨款救济。新疆逐渐从经历多年战火的满地荒芜变为“风俗渐变,鸡鸣犬吠,烟火相望,如是者万里不绝”的景象。
左宗棠自光绪四年(1878年)起开始在新疆多地设卡征厘,然而《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后,俄罗斯商人有暂不纳税的特权,这就导致华商利益受损。光绪八年(1882年),新疆各地厘卡撤销,加上刘锦棠修路使得商道通畅,天山南北主要城市的商业贸易开始繁荣。不过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在撤销厘卡之时,刘锦棠对金、铜矿业、牲畜民户依然征税。光绪十一年(1885年),刘锦棠在多地设局,征收来往百货之税。光绪十三年(1887年),刘锦棠设税务总局,处理地方税务事宜。为照顾华商利益,税从值百抽五降到值百抽三。为减少洋货在新疆的行销排挤华商之货物行销的影响,华商经营的洋货依然照例征税。
统一货币
清乾隆以来,北疆流通与中国内地一样的制钱,而南疆则流通自铸的红钱。平张格尔叛乱以及清政府所面对第一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开始出现滥铸大钱的情况,比如“(一红钱)当百(制钱)”“(一红钱)当千(制钱)”的大红钱,大钱的滥铸导致货币贬值,进而导致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除此之外,战乱导致不同货币在排挤清朝货币:阿古柏叛乱后,阿古柏自铸普尔、天罡银币等在其占领区流通,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失守又让俄罗斯货币在伊犁等地流通。
刘锦棠任甘肃新疆巡抚后,“发银一万两,饬于省城地方设立官钱局……务使天山两路钱法统归一律。”考虑到新疆黄铜矿稀缺的情况,于是决定在除伊塔地区外,全疆开始流通“一当五”的新疆红钱。光绪十二年(1886年)后,又禁止使用和伪造天罡银币。新疆红钱成为统一的货币单位,此举也对之后新疆货币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
军事政策
虽然伊犁将军得以保留,但其权力被削弱,仅负责管理伊犁、塔城(塔城市)两地边防事务,新疆道、府、厅、州、县各级军政权归属地方官员,由甘肃新疆巡抚统辖。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后,依然存在未被消灭的小武装势力威胁着新疆社会安定,如光绪十一年(1885年),伊犁多绥定城有“匪徒勾结营勇”趁夜抢劫商铺等;军队内部也有违反军纪的情况,如光绪十一年总兵刘宏发所部礼字后营勇丁,因闹镶滋事害营官等。面对屡屡发生的类似情况,刘锦棠通过汰弱留强、照章给饷、随时训练等方式改革军队,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和效率。
主要作品
刘襄勤公奏稿
刘锦棠有《刘襄勤公奏稿》留世,共计16卷,从光绪四年(1878年)三月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三月,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教育、农商等方面。大致可分为兵力部署、新疆边防稳固的奏稿;中俄谈判、中俄边界划分、中俄贸易的奏稿;整军问题的奏稿;兴修水利,疏通驿路,加固城防的举措奏稿;新疆建省的建议及措施的落实情况的奏稿;人才建设;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请求或休假或开缺的奏折。
岳麓书社曾于2013年出版《刘锦棠奏稿 李续宾奏疏》(ISBN:978-7-5538-0088-2)一书对《奏稿》进行校对、整理;2019年,中华书局对《奏稿》做过校证,出版《刘锦棠奏稿校证》(ISBN:978-7-101-14178-8)一书。2021年,中华书局又出版《《刘锦棠集辑校》三册(ISBN:978-7-101-15450-4)。
刘锦棠疏稿
《刘锦棠疏稿》存世32册,从光绪八年(1882年)正月到光绪十三年(1887年)三月,形式包括转行刘锦棠奏折及朱批、各地往来文书稿等,是新疆巡抚衙门档案薄册。内容涉及到新疆善后、建省等事宜。《刘锦棠疏稿》原件由素纸缮写,折筒子页,四眼线装,藏于新疆大学图书馆。
新疆人民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由李芳和任龙整理的《刘锦棠疏稿》(ISBN:978-7-228-18688-4)。
纪念
刘公祠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彼时迪化所在地)的刘公祠,全名刘襄勤公祠,是纪念刘锦棠的场所,修建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刘公祠位于乌鲁木齐北梁,建筑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刘公祠分前后院,正门门楣挂有“刘公襄祠”四字,前院有东西厢房各五间,后院有东西厢房各三间。正北为公祠大殿,有刘锦棠画像和排位,外有楹联:“齐名曾左无前绩,开府疏勒第一人”。兴建初期参观者众多。
1934年,由共产党人参加和领导的,新疆历史上规模最大、会员最多、影响最广的”官办“群众组织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成立,办公地点设置在刘公祠。2002年,刘公祠还存有半间大门左厢房,一面后殿东侧残墙,门前长三米有余的石过梁。然而2008年开始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已无关于刘公祠的记载。
刘锦棠故居
“公保府”位于湘乡市山枣镇城江村,2007年时被考证为刘锦棠故居,彼时考证故居仅存靠近后花园的一处偏房。后经调查,刘锦棠故居原有建筑已不复存在,现存建筑为其后人于20世纪30年代修建。2013年,刘锦棠故居被湘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2017年,本被纳入《湘乡名人故居保护利用方案》,但终因经费不足、保护难度大;政策依据不足等未被纳入湘潭市市级名人故居总体保护规划。
刘锦棠的墓地距离其故居10余里(超过5千米),位于双陵村。仅存小坟,墓园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
人物关系
刘锦棠是清代湘军将领刘厚荣之子;湘军将领、忠壮公刘松山之侄。
人物评价
《清史稿》认为刘锦棠是清军收复新疆之战的湘军中最有名的将领之一,可比张骞、班超:
左宗棠则在光绪元年八月二十五日之奏折《请敕两江迅解老湘全军月饷片》中对刘锦棠的个人进行过评价:
《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记载了刘锦棠所作所为:
美国汉学家恒慕义在其编《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清代名人传略)》中,谈及刘锦棠接管刘松山的指挥权时,认为刘锦棠是当之无愧的湘军将领:
而描述同一件事时,《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11: Late Ch'ing, 1800–1911, Part 2(剑桥中国史·卷十一:晚清(1800-1911)二)》中,认为刘锦棠接管湘军指挥权是“轻而易举地”:
参考资料
廉洁故事⑫丨刘锦棠的家风故事.微信公众号.2025-02-12
抗战时期的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新疆档案信息网.2023-04-30
“刘锦棠故居”保护利用情况微报告.湖南政协.2023-04-14
走读湘军(之一):那些远去的英魂.湘乡统一战线.2023-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