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太保
太子太保,古代官职名,始置于西晋武帝咸宁年间,其与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并称“太子三师(又称东宫三师)”,明朝别称为保储,为皇太子辅臣,掌管辅导太子之职。
太子太保位居太子太师与太子太傅之下,初置时品阶为三品。东晋时裁撤,后北魏与北齐复置,品阶为二品,隋唐后太子太保不担任职务成为虚衔,一般作为荣誉性的官衔用于官员的加官、赠官或安置退免大臣。隋朝时品阶为正二品,唐朝后多为从一品,仅金朝为正二品。
历史上担任太子太保的官员,有很多著名大臣,如晋朝惠帝皇后之父贾充、东汉司空荀爽玄孙荀组、东汉济北惠王刘寿之后刘实等,唐朝宰相姚崇死后获赠太子太保、柳公权以太子太保致仕、其兄柳公绰获赠太子太保,明朝抗倭名将胡宗宪、戚继光及古代唯一女太子太保秦良玉等。
官职职权
太子太保于西晋始置时,其职掌为辅导太子,其后各王朝其职责基本相同。《隋书·百官志》中记载,北齐时太子太保的职责为教育、训导及辅佐保护太子。《新唐书·百官志》中记载太子太保的职责为辅导太子,并规定太子与东宫三师之间的礼节。《金史·百官志》记载,太子太保隶属于宫师府,负责保护东宫安全及教育太子等职责。
《明史·职官志》记载,负责以道德辅导、保护及辅佐皇太子,多为大臣兼领、加官或赠官。清朝承袭明制,太子太保为荣誉性官职,无人员限制及无职掌。而自隋唐之后,太子太保便成为虚衔,仅有其名,不任职事。只要用于官员的加官、赠官或安置退休致仕的大臣。
历史沿革
隋唐之前
晋朝咸宁二年(276年)八月,司马炎任命司空贾充转任太尉、行太子太保、录尚书事,此为太子太保始置。
永熙元年(290年)八月,司马衷司马衷继位后,册封广陵王司马遹(yù)为皇太子,并为其选取德高望重的大臣充当老师,任命何劭(shào)为太子太师,王戎为太子太傅,杨济为太子太保,裴楷为太子少师,张华为太子少傅,和峤为太子少保。此为太子三师、太子三少及太子六傅开始同时设置。但自从西晋元康元年(291年)之后,太子六傅并非常置,通常设置二职或三职,四职或六职。此制度要求从东晋延续至南梁、陈之时。
北魏重新一并设置太子六傅等官职,其中太子太保等三职合称东宫三师,而太子少保等三职合称为东宫三少。拓跋宏太和十七年(493年)官职定制,太子太保等东宫三师品级定为从一品上,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官职改制后,东宫三师的品级定为二品。
北齐、北周建立后,设置太子太保等东宫三师之职,品级定为二品,负责教育、训导及辅佐保护太子,外出之时东宫三师走在前面,而东宫三少走在后面。
隋唐之时
杨坚杨坚建立隋朝后,基本延续北周官制,于太子府设置太子太保等官职。
唐朝建立后基本继承隋朝制度,武德七年(624年)唐廷下令于东宫设置太子三师等官职。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及太子太保各一人,官职品阶为从一品,负责辅导皇太子。每次授课之时,太子前往殿门迎接拜见,太子三师回礼,每道殿门都要礼让太子三师,太子三师坐下后,太子才能坐下。
隋唐之后
宋朝建立后设置太子太保等东宫三师及三少,但宋朝早期除太子太保及太子少保外均不常设。
金朝天德四年(1152年),完颜亮完颜亮开始设置宫师府,其中太子太保等三师全部隶属于宫师府,品阶为正二品,为太子东宫属官,负责保护东宫安全及教育太子等职责,并下辖詹事院詹事、三寺、十率府等机构。在太子太保选任标准上,主要以德高博学者并具有实际军政经历的国家根基之人出任,主要以女真人为主。
元朝建立后,曾于东宫设置太子太保等太子三师及三少,但却不属于常设官职。
明朝建立后,设置太子太保等东宫三师,负责以道德辅导、保护及辅佐皇太子。洪武三年(1370年),礼部尚书陶凯奏请朱元璋应取消官员兼领东宫三师之职,选派官员专门任职东宫属官,便于辅导太子明确职责。明太祖朱元璋下诏以西汉江充之事引以为戒,认为官员兼领东宫之职,并非毫无意义,有利于避免官员诬陷太子的现象出现,由此东宫三师等职务停留于兼领、加官及赠官。
清代延续明朝制度,设置太子太保等东宫三师,品阶为从一品,属于东宫大臣,为荣誉性虚衔,没有授任人员数量限制,也无具体职务。
官职品阶
注:以上
相关影响
晋朝设置太子太保时,选取德高望重的大臣辅佐太子,负责教授太子学业,规范太子行为以及辅佐太子,有利于培养太子治国理政的能力,并使太子形成以太子太保等太子属官为核心的团队。此后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隋唐之前。
隋唐之后,太子太保仅有其名,无任何职事,清朝时太子太保通过庆典加恩于大臣,这种朝廷通过太子太保等官职,利用加官或增官的方式,有利于笼络朝廷官员,便于朝政的稳定。
金朝的太子太保的设置,有利于保弼教育太子,其选任标准是以德高望重者并具有实际军政经历的国家根基之人,并多选任女真人充任,有利于保持太子的女真民族性,使太子能够得到女真宗室贵族的拥戴。
选任标准
晋朝刘盈继位后,册封广陵王为皇太子,太子太保的选任标准为德高望重的大臣。如西晋的贾充、荀组、刘实等。此后至隋唐之前,多选拔备受皇室信任的德高望重的大臣。隋唐之后,太子太保的选任并没有具体标准,因太子太保成为荣誉性虚职,作为朝廷重臣的荣誉性加衔,或死后追赠官职。宋朝时太子太保等太子三师,通常由未担任仆射的宰相,以及退休致仕的,根据其原有官职高低进行授职。
金朝的东宫官制,是以唐朝东宫官制为基础,并加以简化制定而成。完颜雍曾下旨“东宫官属要选用正人”,此后完颜珣完颜珣时延州刺史温撒克喜也曾上疏,认为皇太子应该选用正人担任东宫三师等职。其中“正人”除指品行正直、德高望重者外,还指代拥有根基之人。
首先,选择德高博学之人多为东宫宫师府长官的首要标准,金海陵王时第一任太子太保高桢便为好学博学之士,此后历任太子太保多选用德高博学之人。
其次,除选取德高博学之人外,金朝的太子太保大多具备地方从政经验,而拥有实际从政能力,也为金代选取太子太保的重要标准之一,如太子太保高、乌延蒲卢浑、完颜宗尹等。
最后,金代选取太子太保,以军事能力作为重要标准,常以女真军事首长兼任太子太保。自海陵王建立东宫官制之后,直到卫绍王继位,太子太保均以女真人中军功卓著者出任,其中女真人出任太子太保者多大八人,占金代太子太保总数的80%,而军功入仕者又占六人。
相关纪念
太子太保总镇关防印
太子太保总镇关防印为南明隆武帝朱聿键于隆武二年(1646年),铸造并颁发给秦良玉的印章,原存于秦良玉家庙,后于1950年由四川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征集。此印材质为铜制,形状为长方形。其印面为宽边,长度为11厘米,宽为6.4厘米,高为9.5厘米。上面有篆书朱文“太子太保总镇关防”八个字,边款有“隆武二年八月,天字七十三号,礼部造”的字样。
许国石坊
许国石坊位于安徽省歙(shè)县城内,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为仿木结构建筑。明万历年间,歙县人许国(字维桢)因平定云南省叛乱决策有功,进封为武英殿大学士及太子太保,此后他在家乡修建石坊。该石坊高达11.4米,南北长为11.54米,东西宽为6.77米,面积达78.13平方米。整个石坊为四面八柱,平面呈“口”字形,俗称八角牌楼。它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石坊和左右各一单间二柱三楼石坊组成。石坊由青石构成,其四面镌刻有题款和匾额,石坊前后两面顶端和侧面第三层镌刻有双龙盘边的“恩荣”字样。前后两面小枋上,各刻有“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八个大字,底层四面额上分别刻有“大学士”三字,石坊两边还刻有为修建石坊出力的地方官员姓名、官位及纪年。
太子太保牌坊
“太子太保”牌坊位于婺源县老街,是为婺源籍明代爱国将领汪宏而兴建。 汪宏因抗击葡萄牙殖民侵略而闻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收复澳门的爱国将领,曾任明代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荣加太子太保。“太子太保”牌坊为传统的“口”字型四柱牌坊,高10米,宽5米,全部采用青石原料雕刻而成,修筑于婺源老街西入口处。
代表官员
贾充
贾充(217年-282年),字公闾,平阳襄陵(今襄汾县)人,西晋大臣。曹魏河南省刺史贾逵之子,刘盈皇后贾南风之父。贾充少年丧父,后承袭父爵,拜为尚书郎,累迁黄门侍郎、汲郡(治所在河南卫辉)典农中郎将。曾跟随司马师司马师征讨毌丘俭、文钦之乱,后任司马昭司马昭的大将军司马等职,诸葛诞叛乱时贾充献计平乱,后因功进爵宣阳乡侯,升迁为廷尉,又转任中护军。曹髦曹髦攻打司马昭时,贾充率众抵抗,并派遣成济杀害曹髦,后进封为安阳市乡侯,加授散骑常侍。钟会在蜀地谋反时,司马昭派遣贾充都督渭河平原及陇右诸军事,但贾充未至汉中市而钟会已经去世。当时贾充深受司马昭信任,多参与朝廷机密之事的谋划,并编订法律,后封为临沂侯,为晋朝开国元勋。
司马炎承袭王位后,贾充被任命为晋国卫将军、仪同三司、给事中,改封临侯。晋朝建立后,贾充转任车骑将军、散骑常侍、尚书仆射,进封为鲁郡公,其编订的新律法颁布后,使百姓获得方便,后晋升为尚书令,不久后改任侍中。氐羌反叛时,晋武帝司马炎任命贾充为使持节、都督秦凉二州诸军事。贾充的两个女儿分别为太子妃与齐王妃,深受宠信。晋武帝司马炎病重时,朝臣有意册立齐王司马攸为帝,当时河南尹夏侯和询问贾充,但贾充没有应答,晋武帝获悉此事后,剥夺贾充兵权,后转任太尉、行太子太保、录尚书事。
晋朝伐吴之战时,贾充被任命为使持节、假黄、大都督,统率各路大军。贾充担忧伐吴不能取胜,反对出兵,但晋武帝司马炎不许,贾充只能接受任命,节制诸军。孙吴江陵守将全部归降后,贾充率部移驻沈丘县(今河南沈丘)。王浚攻克武昌后,贾充再次上表请求罢兵,晋武帝司马炎未能允许,后贾充派遣使者前往轘辕(今河南偃师附近)时,吴帝孙皓投降。贾充因数次奏请罢兵,上疏罢免其兵权,但没能通过。太康三年(282年)四月,贾充病重后,上交印绶退休,晋武帝司马炎派遣太医医治,太子司马衷等人前来探望,同月,贾充病逝,终年六十六岁。晋武帝司马炎依照霍光与安平献王司马孚的规格安葬贾充,并允许其配享庙廷,追谥为武。
柳公权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恳,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朝大臣、书法家,与颜真卿并称为“颜筋柳骨”。他年少时喜好读书,才华出众,后于元和初年(806年)进士及第,出任秘书省校书郎。李恒继位后,柳公权上朝奏事,因其书法受到唐穆宗赏识,改任右拾遗,并充任翰林侍书学士,后升任右补阙、司封员外郎。唐穆宗不务政事,曾询问柳公权如何用笔写字,柳公权以用笔之法在心,心正则笔正来规劝皇帝。柳公权在唐穆宗、李湛和唐文宗三朝都出任翰林院侍书学士之职,后晋升为右司郎中,累任司封、兵部二郎中及弘文馆学士。
唐文宗时,柳公权被重新召回朝廷出任侍书学士,升任谏议大夫,又改为中书舍人、充任翰林书诏学士。后因受到皇帝赏识,柳公权以谏议大夫之职掌管皇帝诏令起草的工作。开成三年(838年),柳公权转任工部侍郎,后因柳公权谏议直言,累迁为学士承旨。李炎继位后,柳公权被罢免学士承旨之职,改任右散骑常侍。宰相崔珙欲起用柳公权出任集贤学士,并主持院事,但此事引起李德裕不满,被降为太子詹事及太子宾客。后累迁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河东郡开国公、左常侍、国子祭酒及工部尚书等职。咸通初年(860年),柳公权出任太子少傅,又改任太子少师,后以太子太保致仕退休。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病逝,终年八十八岁,唐廷追赠其为太子太师。
柳公权为楷书大家,对后世影响巨大。其字初学钟繇与王羲之,后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其代表作为《玄秘塔碑》《神策军碑》《金刚经》等。存世诗歌三首,为《应制贺边军支春衣》《应制为宫嫔咏》《题朱审寺壁山水画》。
胡宗宪
胡宗宪(1512年-1565年),字汝贞,号梅林,绩溪县(今安徽绩溪县)人,明朝武将。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胡宗宪进士及第,后历任青州市(今山东青州)与余姚市知县。后胡宗宪升任御史,前往宣府(今宣化区)、大同市一带巡视,恰逢大同左卫军聚众哗变,于是他单骑抚定士卒。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出任浙江省巡按御史,当时严嵩亲信工部侍郎赵文华督察军务,胡宗宪依附赵文华,排斥总督张经与巡抚李天宠。后倭寇进犯嘉兴市,胡宗宪毒杀数百倭寇,赵文华将张经的战功归属于胡宗宪,张经与李天宠被陷害后,胡宗宪以右佥都御史代理浙江巡抚。赵文华返回京城后推荐胡宗宪,他又以兵部右侍郎代替杨宜出任浙直总督。此后胡宗宪抗击倭寇实行剿抚兼施之策,又用计诱杀海盗徐海、陈东等人,此外他又派遣俞大猷率军攻打舟山市的倭寇,彻底肃清其余党。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胡宗宪诱擒通倭海盗汪直。次年因汪直被杀,导致倭寇大举进攻,朝臣指责胡宗宪。于是胡宗宪上疏称倭寇指日可灭,但朝臣认为胡宗宪期满皇帝,致使其部将俞大等人被罢官,并下令让胡宗宪限期平定倭患。因胡宗宪未能平定岑港倭患,遭到御史弹劾,嘉靖帝认为胡宗宪战功多,不宜罢官,又因其擒获汪直,令其官居原职。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倭寇进犯温州市与台州市,胡宗宪再遭弹劾,认为其养寇自重,应该予以重罚。同年,胡宗宪派遣戚继光赶赴义乌招募编练新建陆军。次年胡宗宪因平定汪直之功,加授太子太保。嘉靖四十年(1561年),因江西省匪患严重,胡宗宪节制江西,但他还未到任,戚继光便平定匪患,后胡宗宪被嘉靖帝加授少保。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胡宗宪以严嵩党羽被弹劾逮捕,不久后释放出来,被削职为民,后又遭逮捕下狱。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胡宗宪于狱中服毒自杀。万历初年(1573年),胡宗宪被恢复官职,追谥为襄。胡宗宪著有《胡少保奏疏》《胡少保海防论》等作品行世,张廷玉等人评价胡宗宪,认为其善于玩弄权术,喜好功名。
秦良玉
秦良玉(1574年-1648年),字贞素,四川忠州(今重庆忠县)人,明朝女将领。自幼跟随其父习武,擅长骑射,熟读兵法韬略。后秦良玉嫁给石宣抚使马千乘,并帮助编练“白杆兵”。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秦良玉跟随马千乘征讨播州区(今贵州遵义)土司杨应龙叛乱。次年正月二日,敌军夜袭,秦良玉夫妇击败敌军,并率部连破七座敌寨,后直取桑木关,大破敌军。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马千乘被部民而告病死狱中,秦良玉代领夫职,因其颇具胆略智谋,善于驾驭部众,为周围部落忌惮。
泰昌元年(1620年),明廷征兵攻打东北地区,秦良玉派遣其兄秦邦屏、其弟秦民屏率领数千人先往辽东攻打后金。天启元年(1621年),秦邦屏战死于浑河之役,秦民屏突围而出,后秦良玉亲率三千精兵北上参与抗击后金,受命镇守山海关区,因功加授二品夫人。同年九月,永宁土司奢崇明叛乱,并派遣使者拉拢秦良玉,后秦良玉斩杀使者发明参与平叛,协助四川省明军解成都市之围与收复重庆市等地,因功被授予都督事,并充任总兵官。秦良玉率部彻底平定蜀地,又支援贵州省作战。
崇祯三年(1630年),后金攻克永平(今卢龙县)四城,进犯京师,秦良玉奉诏勤王,受到崇祯帝召见,赏赐并赋诗褒奖。收复永平四城后,秦良玉回川,不再支援各地平乱,专门负责四川平乱,此后秦良玉率部与高迎祥、李自成和张献忠等农民军作战。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张献忠进犯州,秦良玉驰援却寡不敌众,最终全蜀尽数被张献忠占领。秦良玉收揽部众,并分兵驻守四方,使农民军不敢进犯石砫。清顺治初,秦良玉被南明朱聿键赐封为太子太保、忠贞侯,并被授予总镇关防铜印,后率军抵抗清军入川。顺治五年,秦良玉病逝。
丁宝桢
丁宝桢(1820年-1886年),字稚,贵州平远(今贵州织金县)人。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三年(1843年)乡试中举。咸丰三年(1853年),丁宝桢进士及第,后被选为庶吉士。母丧期间,因遵义市杨隆喜起事,丁宝桢招募八百勇士先败后胜,大败敌军。后因贵州苗教起义,丁宝桢被巡抚蒋远奏请留用参与平乱,被授予编修之职。咸丰十年(1860年),丁宝桢被任命为岳州(今湖南岳阳)知府,后调任长沙市知府。同治二年(1863年),丁宝桢晋升为山东省按察使,因僧格林沁弹劾其在与捻军宋景诗部作战中擅自招抚,被降职三级。次年,丁宝桢升迁为山东布政使,后因山东巡抚阎敬铭奏请退休,由其出任山东巡抚。
同治六年(1867年),丁宝桢因其部众防守的胶莱河,被东捻军突破,后其被革职留任。次年,西捻军进犯定州市,逼近京师,丁宝桢亲率精锐北上驰援,大败捻军,并转战多地截击捻军,后因功被加授太子少保。同治八年(1869年),丁宝桢于济南市擒杀私自出京的慈禧宠幸的太监安德海,一时轰动朝野。后奏请清廷修筑烟台市、威海、登州(今山东烟台蓬莱区)炮台。光绪二年(1876年),丁宝桢接替吴棠署理四川总督。丁宝桢在四川总督任内,严惩贪官污吏,修建机器局,修筑沿江堤坝,又改制盐法,整顿盐务。他治理蜀地十年时间,大力搜捕盗匪,使得蜀地路不拾遗。光绪十一年(1885年),丁宝桢病逝于四川省总督任上,后被追赠为太子太保,追谥为文诚,并让山东省、四川和贵州省为其建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