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
捻军(1853年—1868年),太平天国时期活跃在长江以北皖、苏、鲁、豫四省部分地区的反清农民武装势力。因皖北地区口语称一部分、一股、一支为“一捻”,逐渐形成了“捻子”的集团,后被称为捻军。
1853年太平军进入安徽占领南京,受此影响,各地掀起农民起义。皖北地区原本存在的“捻子”活动由于众多农民的加入,正式成为捻军起义。1855年秋,在雉河集会议上,捻军建立大汉国,共推张乐行为盟主,确定“五旗军制”。随后捻军四处征战,作为根据地的雉河集多次失守又被夺回。雉河集再次失守后,张乐行带队向淮南市进发,于1857年3月与太平军会师,随后捻军配合太平军抗清。1857年底,捻军内部出现分裂,以张乐行为首的一派主张与太平天国联手抗清,以刘永敬为首的一派则主张回到皖北独自抗清。最终刘永敬以违背军纪的罪名被杀害,大部分捻军出走北归。张乐行仍带领捻军和太平军四处征战。太平军安庆基地被攻陷后,张乐行退回皖北。1863年,僧格林沁部清军大举进攻皖北,皖北根据地失守,张乐行遭叛徒出卖被擒获杀害。
天京失陷后,赖文光的西北太平军和张宗禹部的捻军结合,继续反清。他们改兵为骑,采用流动战术,多次大败僧格林沁部,并于1865年击杀僧格林沁。清廷先后派曾国藩、李鸿章剿捻。1866年10月,捻军分成东西二军,东捻军被李鸿章围困在山东半岛,突围战中任化邦牺牲,赖文光在扬州市被俘;西捻军救援东捻军途中,被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采用四面包围法困住,领袖之一张琢被叛徒杀害,张宗禹下落不明。
构成捻党的成员有白莲教徒、裁撤乡勇、变兵、船夫、渔夫、灾民、饥飢民、盐枭、衙役、盗贼、手工业工人、破产农民和知识分子等。在初期捻党中,游民群众占大多数;捻军起义后,农民群众才大量参加。捻军军事组织,是在盟主之下设立黄、白、红、蓝、黑五色“总旗”,每一色旗有一个总旗头,没有固定编制,人数不定。总旗之下有大旗,是组成捻军的基本单位,能独立活动。大旗之下有小旗,也没有固定编制,人数自十余人至数百人不等。一般都是步、骑混合,大部分是步兵,小部分是骑兵。捻军的编制没有定额,成员也不固定。
上海市太平天国史研究会会长郭豫明认为捻军斗争极大地动摇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对近代人民革命斗争产生深远影响;山西省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江地在认为捻军起义打击了清代的封建统治,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斗争,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名称由来
在安徽、河南省两省边界,不少百姓依靠宗族关系结合成一个个集团。因为皖北地区口语称一部分、一股、一支为“一捻”,这些集团都是“你一捻”“我一捻”的,自然而然形成了“捻子”的名称。捻子的书面记载最早出现在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御史陶澍的奏折说:“每一股谓之一捻子,小捻子数人,数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不等。”爱新觉罗·颙琰二十年及二十一年(1815年到1816年)颍州知府在他所张贴的布告中,才正式谈到“捻匪”,其领袖称为“捻头”。1853年春,太平军进入安徽并占领南京,受此影响,皖北等地纷纷掀起农民起义。原有的“捻子”活动,由于有了大批农民的加入,正式成为捻军起义。
历史沿革
农民起义
在捻军起义以前,皖北绝大多数的农民已经没有土地,或者只有极少的土地;佃农都买不起耕牛,基本上都丧失了生产资料,境遇和雇农差不多。而地主的剥削又非常残酷,他们把主要的、可靠的粮食都拿走,留给农民的只是番薯和叶子。不少农民依靠当雇工、做杂活、贩私盐,以及在收获季节从田里拾点庄稼,以维持生活。农民的日子很是困苦。
1853年春,太平军进入安徽并占领南京后,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影响下,安徽、河南省、江苏省、山东省等地纷纷掀起农民起义。原来在这些地方就有的“捻子”运动,由于有了大批农民的参加,正式成为捻军起义。这时的捻军主要是打击地主,扒地主的粮食、分地主的财物。
1854年,太平军二次北援经过皖北,安徽捻首张乐行率部和河南捻军苏天福随太平军进入永城市,这引起河南地主的仇恨。在太平军继续北进后,河南东部各县地主武装进攻河南苏天福地区,并趁机侵入安徽进行烧杀抢掠。这些行为引起安徽人民的愤怒,他们纷纷加入捻军。由于地主阶级的残酷杀害,涡阳县一带加入捻军的人越来越多,捻军慢慢壮大。
雉河集会议
1855年秋,捻军各部会盟于雉河集,在该地山西会馆举行会议,商讨捻军的联合问题。会议决定成立联盟,建立大汉国,以雉河集为基地,公推张乐行为盟主,并建立了五旗军制,即在盟主之下设置黄、白、黑、红、蓝“五色总旗”。五色总旗各设总旗头,称“大趟头”,分别由张乐行、龚得树、苏天福、侯士伟、韩奇峰担任。总旗之下有“大旗”,大旗之下有“小旗”,没有固定编制。
四处征战
捻军会盟之后,队伍壮大,先后攻打皖北、豫东、苏北附近地区的城市、集镇与乡村。1855年9月,张乐行等率领3万多人在早周东面打败张维翰所部清军,乘胜进入河南夏邑境内,并于次日占领夏邑县城。10月,捻军在杨家集受到总兵兴庆所部清军两次阻击,折损400多人,向西撤退时攻破虞城马牧集,在清兵援兵到来前,成功带着大批战利品南归。随后,捻军又相继攻入围州城和蒙城县,几天后才退出,同时还分军到颍上县和河南鹿邑境内扰乱敌人。
1855年11月,清廷命提督武隆额统率侍卫容照、总兵兴庆、游击武全与张维翰等所部 5000人,南下亳州市击毁捻军基地并擒获捻首,大败而回。随后捻军不仅再次成功占领夏邑县城,又接连成功围困归德府城州数日。余炳焘提议并带兵进攻雉河集,成功为亳州解围,捻军回救雉河集未果,基地失守,张乐行的祖墓也被挖了。捻军折向东北地区围困永城市,逼迫余炳焘等清军和团练撤出雉河集。集结更多力量后,捻军展开更大攻势,以雉河集为据点,多次攻打附近地区,带回大量财物。在这期间,捻军扩充至10万多人。
为了消灭捻军,清廷下旨进攻雉河集。1856年3月,河南巡抚赫舍里·英桂奉命镇压捻军,他定下两面夹攻雉河集的部署,稳步进军。捻军节节败退,雉河集最终再度失守。张乐行等各旗领袖率捻军数千人南下,集结沿途力量,进占豫、皖边界商业重镇三河尖镇。随后捻军兵分两路,一攻蒙城县、一攻宿州市。捻军进攻蒙城三昼夜无果,遂分东西南三路向雉河集挺进,成功夺回雉河集。进攻宿州的捻军则攻占乐临涣集。附近的捻军受到鼓舞,纷纷行动起来。
同年9月,清军再度攻打雉河集,雉河集仍是没保住。张乐行等人带领捻军主力重占三河尖等地,以此为临时基地,继续向淮南市进发。
内部分裂
1856年,太平天国发生天京变乱,最终杨秀清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等人身死,石达开出走,太平天国力量被削弱,急需盟友相助。而在捻军首次夺得三河尖时,太平天国就和捻军有过接触,张乐行也表示过联合的意愿。捻军再占三河尖后南下,就是要同太平军会师。
1857年3月,捻军和太平军在霍邱县、六安市交界处胜利会师。这次会师确定了双方合作的基调,捻军首领得到太平天国的封号,在安徽境内即邻近地区配合太平军作战,听封而不能听调用。年底,捻军领导层出现意见分歧,以蓝旗将领刘永敬、刘天台为首的部分捻军要求回皖北独自抗清。龚得树、仁化邦为了维持军纪,劝说张乐行杀了刘永敬二人以儆效尤,张乐行同意。大批捻军愤而出走北归,有的投诚、有的归农,还有的回到原先各自为战的状态。
张乐行等留在淮河以南地区的捻军继续同太平军合作,并多次配合太平军保卫安庆市。但安庆最终在1861年9月被清军攻陷,张乐行等捻军回转皖北。1862年6月,以僧格林沁为首的清军大举进攻皖北。捻军为了牵制住清军,向河南省、山东省发动的进攻,未果,雉河集再度失守。部分捻军接受清军招降,部分捻军被清军抓捕,张乐行遭叛徒李勤邦出卖,被僧格林沁杀害。
后期捻军
雉河集失守时,张宗禹正联合陈大喜和清军在汝阳县、新蔡县、正阳县一带战斗,随后在桐城市境内与李秀成等太平军相会后回到了皖北。蒙、亳一带的捻军因此又纷纷活动起来。僧格林沁奏请回军皖北。张宗禹等人即兵分数路进入河南,在途中与陈得才、赖文光等西北太平军会师,准备东下解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之围。联军刚分三路进入湖北东北部,就听闻天京失守的消息,陈得才自杀,大批太平军投降,以赖文光为首的太平军则和张宗禹等捻军结合,统一抗清。
这时期的捻军减少步兵增加骑兵;并在作战方式上,采用了快速灵活的流动战术,即快速运动突围,疲劳敌人,等时机有利时再反击。利用这些变化,捻军在与僧格林沁所部清军的多次交战中均取得了胜利,并于1865年5月,一举击溃僧格林沁部并杀死僧格林沁。
终遭剿灭
僧格林沁失败后,曾国藩接手负责“剿捻”。他改追为堵,采用圩寨清乡、设四镇重兵、“设河防”等办法来围困捻军,但捻军都成功突围。曾国藩“剿捻”计划失败,由李鸿章接任”剿捻“。
1866年10月,捻军分为东西二军。东捻军以赖文光、任化邦为首,先后想进入山东省、四川等地都宣告失败,最后渡运河进入山东半岛。李鸿章封锁胶莱河防线,隔断了山东半岛。东捻军虽然成功突围南下,但任化邦在赣榆之役中牺牲,精锐损失尽,赖文光于1868年于扬州市东北被俘。西捻军以张宗禹为首,进入陕西省连结回民军共同作战。得知东捻军被围,西捻军从山西省、河北省向北京推进,在各省清军援助房山县后,队伍向南转移。最终西捻军在山东平原的荏平一带,被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采用四面包围法困住。重要领袖之一张琢被叛徒杀害,不少捻军投降清军,张宗禹则下落不明。
组织结构
参与人员
构成捻党的成员有白莲教徒、裁撤乡勇、变兵、船夫、渔夫、灾民、饥飢民、盐枭、衙役、盗贼、手工业工人、破产农民和知识分子等。在初期捻党中,游民群众占大多数;捻军起义后,农民群众才大量参加。
组织形式
1855年以前,捻军组织分成许多各自为政的集团,其领袖通称为“捻头”。在这些集团中有的参加了贩运私盐,其领袖就被称为“盐趟主”。在捻军起义以后,出发“打粮”一次也叫一趟,所以又把所有的捻头,凡曾出发打粮的都叫做“趟主”;趟主也是捻军真正意义上的领袖。
在雉河集会议上,各部捻军组成大联盟,共推张乐行为盟主,并确定了捻军的内部组织形式。捻军军事组织,是在盟主之下设立黄、白、红、蓝、黑五色“总旗”,每一色旗有一个总旗头,没有固定编制,人数不定。五色之外,又陆续发展了八卦旗、花旗、稳旗等,但因人数不多,算不上总旗。总旗之下有大旗,是组成捻军的基本单位,能独立活动。大旗之下有小旗,也没有固定编制,人数自十余人至数百人不等。一般都是步、骑混合,大部分是步兵,小部分是骑兵。捻军的编制没有定额,成员也不固定。捻军士兵基本是按照宗族关系组织起来的。
1864年底,皖北根据地失守,张宗禹的捻军与赖文光的西北太平军结合,又有部分清军投降参加捻军,使得捻军的组织有了一些变化。如捻军任化邦部下有内、外五营的编制,头目称为“带队”或“管带”,接近于清军的按营为单位的组织形式。但总体上,捻军的组织主要还是大、小不同的旗,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且依然使用五色旗。
军旗形式
各色总旗之下又分五色边(同一颜色的旗,边色不同)、五色圆心(同一颜色的旗,旗中有不同色圆心);旗形也不同,有方形、三角形、圆角得三角形。此外还有不同颜色得飘带。后来各趟主“高兴什么旗,就打什么旗”。
活动范围
捻军起义的中心在安徽、河南省两省。由于安徽捻军力量强大,与清军战斗时间长,是捻军的主流,因此一般人在说到捻军时主要都是指安徽捻军。安徽捻军活动地区广阔,除了安徽以外,还达到过江苏省、山东省、河南、河北省、陕西省、山西省等七省。
主要人物
历史意义
捻军四处征战,惩办贪官污吏、打击土豪劣绅,截断清代兵力和粮饷的往来要道,夺取地方当局的粮食和财物,拒绝清朝政府的赋税征收,冲击地主阶级的租课剥削,打乱封建统治秩序。在与清军的斗争中,捻军不仅陆续重创清军,还歼灭了清廷主要战力僧格林沁部,并给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和李鸿章领导的淮军造成重大损失。捻军的长期斗争,还消耗了清朝政府的大量物力财力。清朝政府无论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和经济上均遭受冲击,统治地位受到削弱。
捻军在皖北、河南省、苏北、山东省等地的起义,威胁到清代在北方的统治。他们抗击了一些清军与团练,截断了辅重地至江南的交通线,使清朝政府很难拼凑足够的力量自北而南进攻太平军,为太平天国提供了屏障作用,有利于太平军进行北伐、西征和天京外围战。
捻军斗争的历史表明,由于历史条件和阶级地位的限制,农民群众无法克服自己的种种弱点,出现不少过失甚至严重错误,如没有远大正确的纲领政策、军事指挥失误、纪律松懈以至败坏等等,因而他们发动的这场捻军起义,最终还是无法避免失败的命运,这就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已经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要完成国家独立与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必须有先进阶级政党的领导和科学革命理论的武装。
历史评价
上海市太平天国史研究会会长郭豫明在《简论捻军斗争的历史意义》中评价:“捻军斗争极大地动摇了清代的封建统治,打击了列强的侵略势力,给北方地区广大群众带来一定益处,对太平天国运动、陕甘回民起义与当时北方群众反清斗争作出过贡献,且对近代人民革命斗争产生深远影响,还留下宝贵的经验教训。”
山西省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江地在《捻军人物传》中评价:“捻军起义是太平天国的北方同盟军,又是太平天国革命的继承者,它推动了西北各省的回族起义,又是北方各省地方农民起义的组织者。这次起义严重地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斗争,因此,它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现代学者徐涛、徐修宜在《捻军运动研究的思考》中评价:“捻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仅次于太平天国的农民反清运动,其坚持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对清代统治阶级打击之沉重,在中国农民运动斗争史上记下了光辉的一页。”
现代学者韩学在《怎样估价近代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从捻军战争和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关系谈起》中评价:“捻军战争是太平天国革命的延续,侧重点仍然是反对封建主义。若果说太平天国打得清朝统治阶级遍体鳞伤,那么捻军则以自己特有的流动战术,在太平天国的基础上使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丛生,把它打成不可弥合的严重内伤,使之机体失灵。”
现代学者施渡桥在《试论捻军和各族人民起义武装领导者的军事思想》中评价:“捻军对清代统治阶级打击之沉重,仅次于太平天国。”
相关文物
捻军过境碑
1958年,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西村公社西岭后大队,在村东北地区寨墙挖土时,发现一通清光绪元年碑记,当地群众称之为捻军过境碑。碑高1.10米,宽0.50米,厚0.20米,系清光绪元年所立。碑文中记述了捻军至修武县境的时间和行军路线。
柳沟碑刻中的“捻军薄荥”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柳沟碑刻群搬迁清理时发现了两通石碑,石碑分属茹有神、茹秉文兄弟二人,碑文相互照应,记载了晚清捻军起义的若干历史。
捻军民歌
艺术形象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黑旗特使》.豆瓣电影.2023-09-18
《虎啸苍穹》.豆瓣电影.202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