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叶尔羌汗国

叶尔羌汗国

叶尔羌汗国(Yarkand Khanate)是明正德九年至清康熙十九年间(1514-1680年)东察合台汗国秃黑鲁帖木儿汗的后裔萨亦德以叶尔羌(今新疆莎车县)为中心建立的一个地方性政权,境内居住着畏兀儿人、吉利吉思人、月即别人及可萨人,其中畏兀儿人是统治民族。叶尔羌汗国国166年,历12代汗。

1347年,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地区统治者阿黑麻汗去世后,其子满速儿汗继位,并联和西部地区的马合木汗(阿黑麻汗的兄长)打击自己的弟弟萨亦德,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在交战过程中,萨亦德击败原叶尔羌地区的统治者阿巴·(qié)乞儿,占领叶尔羌城,由此建立叶尔羌汗国。

此后,叶尔羌汗国历代统治者发展经济,壮大势力,并多次以“圣战”的名义讨伐柯尔克孜族巴达克山、博洛尔等地区,汗国于马黑麻汗时期达到鼎盛。1600年,汗国疆域东至嘉峪关市前,与明朝接壤,南以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为界,与乌斯藏、蒙古属部相邻,西南以喀喇(lā)昆仑山为界,与乌斯藏的拉达克、博洛尔相邻,西以月即别的阿赖山为界,与莫卧儿帝国相邻,北以天山为界,与哈萨克族、吉利吉思、瓦剌(là)相邻。

汗国晚期,政治持续动荡,日渐衰微的汗权只能依附于国内两支对立的伊斯兰教势力——黑山派和卓白山派和卓,以柯尔克孜族人为代表的被统治者民族也加入到这一激烈的政教斗争中。汗国最后一任统治者伊思玛业勒汗在上位后,大力打击白山派和卓势力,该派首领阿帕克和卓逃至准噶尔汗国,并将国内的混乱局势告知博硕克图汗。1680年,准噶(gá)尔汗国攻入叶尔羌城,叶尔羌汗国宣告灭亡。

中国西域史学家魏良弢(tāo)评价叶尔羌汗国时期是新疆发展历史中的重要时期,这一重要性突出表现在经济方面和文化方面。经济上,叶尔羌汗国时期处于复兴和转变阶段,即由游牧非定居的生活方式转向农业定居的生活方式,同时,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汗国与外界联系紧密,与中原王朝保持着较长时段的朝贡贸易往来。文化上,正是在这一时期,以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为中心的伊斯兰教文化政治区和以吐鲁番市为中心的佛教文化政治区完成了伊斯兰化的统一,为日后维吾尔民族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建立背景

察合台汗国(1222-1347年)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国。1347年,在军事贵族的争权夺利下,察合台汗国正式分裂成东西两部分,即秃黑鲁·帖木儿汗及其后裔统治的东察合台汗国和巴鲁刺思部异密帖木儿及其后裔统治的帖木儿帝国。15世纪下半叶,东察合台汗国又进一步分裂成三大部分,分别为羽奴思汗及其后裔控制的西部地区,也先不花二世汗及其后裔控制的东部地区及来自朵豁刺惕部异密家族的阿巴·癿乞儿及其后裔控制的向阳地。

羽奴思汗在也先不花汗去世后,占据了阿克苏地区,随后又带领部族定居于迭失干地区,他大力发展农业,推崇定居生活的政策遭到部分人反对,这些人拥立其少子阿黑麻为汗,返回蒙古斯坦。在阿黑麻汗的经营下,蒙古斯坦各部重获统一,他本人也成为东察合台汗国东部地区的汗,并收复了畏兀儿,定都吐鲁番盆地。1487年,羽奴思汗的长子,即阿黑麻汗的兄长马合木继承汗位,统治东察合台汗国西部地区。1501年,阿黑麻汗命长子满速儿监国,亲自带着儿子萨亦德速檀等人救援被月即别(乌兹别克)的昔班尼汗困住的马合木汗,战败后归国,不久病死,满速儿正式即位。

在这场战争中,萨亦德不幸大腿中箭,被当地人送到阿黑昔城,但该城的监治官已经叛国,于是,他被投入狱中。一年后,昔班尼汗占领该城,并将萨亦德带回国内,视之如己出。萨亦德趁昔班尼汗出征之际,逃至其叔父马合木汗的驻地哲德干,后又投奔其弟,时任吉利吉思监治官的哈里勒速檀。此后四年间,萨亦德和哈里勒联合对抗他们的兄长满速儿汗和叔父马合木汗,最终,萨亦德、哈里勒落败,萨亦德又开启了逃难生涯。

在逃难期间,萨亦德曾遭到叶尔羌统治者阿巴·癿乞儿部队的袭击,在走投无路之际,他决定逃往费尔干地区的安集延。在到达安集延之后,萨亦德被当地管理者监禁,幸运的是,费尔干的统治者札尼别速檀愿意放行,虽然札尼别之后又下令处死他,但萨亦德早就离开了安集延。此后,他一路乔装打扮,风餐露宿,终于在1508年年底到达可不里(今阿富汗喀布尔),并受到统治者巴布尔的盛情款待。在这里居住了两年多,1510年,萨亦德在巴布尔和当地蒙古异密的支持下,到安集延支援处于困境中的朵豁刺惕部异密赛亦德·马黑麻

1511年,萨亦德率军来到安集延,与月即别速檀们、阿巴·癿乞儿的军队展开了一系列攻守战,并大败癿乞儿,同时,巴布尔占领撒马尔罕,月即别速檀们当即从费尔干地区撤军。1514年,月即别速檀们再次攻打费尔干,萨亦德率部进行战略转移,进兵喀什噶尔。由于喀什噶尔城不易攻取,萨亦德决定攻取英吉沙尔城。在此期间,吉利吉思部首领马黑麻前来投奔,并自告奋勇去叶尔羌侦查癿乞儿的军事部署。在得知阿巴·癿乞儿募军不力后,萨亦德决定向叶尔羌进军,但由于部分军士秘密逃离,为振奋军心,萨亦德还是决定先攻取英吉沙尔。在攻城期间,萨亦德和阿巴·癿乞儿互派侦查部队,双方偶遇展开作战,萨亦德部队胜利,并俘获了英吉沙尔城主的儿子。在攻城第六天,萨亦德答应了英吉沙尔城主提出的条件,城主献城投降。喀什噶尔的驻军听闻消息,弃城逃走,萨亦德乘胜向叶尔羌进军。此时的叶尔羌城内一派混乱,阿巴·癿乞儿和其子贾汗吉儿·米儿不战而逃,萨亦德顺利占领叶尔羌城。

历史变迁

汗国建立

1514年9月3日,萨亦德在叶尔羌城登上汗位,标志着叶尔羌汗国的建立。建国伊始,为巩固汗位,获得各部落支持,萨亦德汗允许军队在城内劫掠两个月,并大力奖赏各部异密和将士。次年,萨亦德汗委派艾曼·火者速檀重建阿克苏市,并担任该地总督。1516年,萨亦德汗与满速儿汗会晤,萨亦德汗自愿称臣,该会晤不仅在形式上实现了东察合台汗国的统一,而且有利于双方和平发展。同年,为维持国家运转,他决定在喀什噶尔集结军队,出征安集延,但因军力不足,计划搁置,改为在次年出征撒里畏兀儿。

此后,他又先后讨伐吉利吉思首领马黑麻,巴达克山米儿咱汗。1520年夏,萨亦德汗与满速儿汗再次会晤,稳固双方友好关系。两年后,为获取蒙古斯坦的草原资源,在部分将领的支持下,萨亦德汗打着“圣战”的旗号,进军蒙古斯坦,讨伐当地的“异教徒”吉利吉思人,这场战争延续了五年之久,最终以失败告终,并引起了统治集团内部的震荡。1527年,萨亦德汗又以“圣战”的名义令其子拉失德速檀出征博洛尔,次年得胜归国。1529年,萨亦德汗第二次进入巴达克山地区,讨伐当地的月即别人,此举引起了巴布尔的不满,双方局势紧张。1532年,萨亦德汗向乌斯藏发动“圣战”,并派出马黑麻·海答儿和他自己的儿子亦思干答儿速檀为先行部队,在这场军事行动中,克什米尔最终臣服于叶尔羌汗国,双方结为姻亲,萨亦德汗受到寒冷天气以及高原反应的影响,1533年7月9日于归国途中病逝。

繁荣发展

萨亦德汗的猝然病逝,激起国内政坛风云动荡,拉失德速檀以雷霆手段处决了权臣赛亦德·马黑麻,登上汗位。此后逐步除与赛亦德所属的朵豁刺惕部异密势力,解散其侄儿马黑麻·海答儿的军队,放逐与其关系密切的汗室成员,如萨亦德汗的嫡妻、妹妹和亦思干答儿速檀,升马黑麻·巴鲁刺思为汗国最高异密以打击阿里·塔海为首的保守势力,并最终将阿里·塔海驱逐。同一时期,满速儿汗首先违背盟约,先后两次进兵阿克苏地区,都被拉失德汗击退,这些胜利标志着叶尔羌汗国不再臣服于东察合台汗国。为了巩固统治,拉失德汗一方面派遣诸子担任总督,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另一方面调整对外政策,与西部宿敌月即别昔班尼王朝结成军事联盟,共同攻打哈萨克族人和柯尔克孜族人,并大获成功,但最终也未能彻底征服蒙古斯坦地区,只在阿克苏市和喀什噶尔驻兵威慑。在国家逐渐稳定之后,拉失德汗开始推进文化建设,他批准了王妃阿曼尼莎汗整理木卡姆的请求,并特别指明原宫廷首席乐师柯德尔汗主持这项庞大的工作,最终促成了木卡姆的体系化,为后人留下了一笔辉煌的精神财富。拉失德汗本人也多才多艺,尤其擅长诗歌创作。在《编年史》中,收录了他创造的一首波斯文诗和一首突厥文诗。

1559年的一次巡游中,拉失德汗突然去世,在部分汗室成员、上层贵族和国内宗教势力的支持下,拉失德汗次子阿不都哈林登上汗位,在前朝获得权势的巴鲁刺思部异密势力被打压。阿不都·哈林汗在位时期,对内重视法律的制定实行,并大力支持伊斯兰教发展,一方面促进了蒙古部族与当地土著的融合,另一方面也直接导致了归属伊斯兰教纳克什班底派的和卓家族的兴起,逐渐从单纯的世俗政权支持者转变为操纵者;对外继续实行拉失德汗的外交政策,与月即别昔班尼王朝保持友好同盟关系,多次征伐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并于1570年归并东察合台汗国,使得汗国的疆域大为拓展。1591年,阿不都·哈林汗逝世于叶尔羌城。

阿不都·哈林汗逝世后,其五弟,时任喀什噶尔地区总督一职的马黑麻速檀继任汗位。马黑麻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贸易互通有无,人民安居乐业,被认为是汗国最强盛的时期,其突出体现还包括基本稳定下来的广阔的疆域版图。经学者魏良弢考证,1600年的叶尔羌汗国疆域东至嘉峪关前,控制着要地哈密地区,与明朝接壤,南以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为界,与乌斯藏、蒙古属部相邻,西南以喀喇昆仑山脉为界,与乌斯藏的拉达克、博洛尔相邻,西以月即别的阿赖山为界,与莫卧儿帝国相邻,包括整个帕米尔高原及喷赤河西的希瓦,兴都库斯山北的瓦罕地区,北以天山为界,与哈萨克、吉利吉思、瓦剌相邻。

走向灭亡

马黑麻汗的继位得到了黑山派和卓势力的支持,后者也深受马黑麻汗的器重,成为当时汗国伊斯兰教中最强大的宗教势力,并将权力的触角伸到汗国各个领域。马黑麻汗在世时,违背了“长者为汗”传统,任命自己的儿子阿黑麻为喀什噶尔总督。在马黑麻汗去世后(1609年),和卓沙迪扶持阿黑麻继位,作为回报,阿黑麻汗大力赏赐和卓沙迪等重臣。然而,统治汗国东部地区的阿都刺因表示明确反对,成为最大的分裂势力,地方首领和贵族叛乱频发,阿黑麻汗最终也死于由沙家族发动的一场政变中。

1618年,在沙家族和宗教界的支持下,阿黑麻汗的堂兄弟忽来失速檀被登上汗位。喀什噶尔的总督,年仅14岁的拉提甫速檀决意消灭这些杀害阿黑麻汗的反叛者,在和卓势力的帮助下,他取得了胜利,成为了叶尔羌汗国新的统治者。在其统治期间,汗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内有统治集团之间的争权夺利,利用暗杀手段除去政敌,外有汗国东部统治者阿都刺因汗勾结哈萨克入侵阿克苏以及虎视眈的瓦剌势力。1630年,年仅26岁的拉提甫汗病逝,在位12年。

拉提甫汗去世后,阿克苏市总督速檀阿黑麻动身前往叶尔羌,继承汗位。喀什噶尔总督马合木决定夺取汗位,发动叛乱,并于1632年顺利登上汗位,在位近3年,就死于和卓沙迪发动的一场秘密政变中。按照蒙古传统,速檀阿黑麻汗得以再次继位,但由于他损害了速檀马合木汗的武将们的既得利益,后者纷纷转向汗国东部统治者阿布都拉哈汗麾下。此后,阿不都拉哈汗发动第一次喀什噶尔战役,和卓沙迪为了以备不测,开始拉拢阿不都拉哈汗。1638年,在黑山派的帮助下,阿不都拉哈汗几乎兵不血刃地进入叶尔羌城,汗国的分裂局面就此结束,进入阿不都拉哈汗统治时期。

阿不都拉哈汗即位不久,便击退了瓦剌的军队,攻下库车,南征博洛尔和巴达克山,西征费尔干,并主动出击吉利吉思,与其激战于阿克赛(今托什干河与纳林河之间的地区),最终大获全胜,史称“阿克赛进军”。在内政方面,阿不都拉哈汗为巩固汗位,并不十分偏重某一势力,而经常以新贵代替旧宠,这一做法招致了某些贵族的不满,他们趁阿不都拉哈汗朝圣出城,迎接喀什噶尔总督尤勒巴尔斯速檀,试图发动政变,但最终失败。尤勒巴尔斯速檀并没有气馁,他继续积蓄力量,联合白山派和卓势力对抗中央政权和黑山派和卓势力,并利用阿不都拉哈汗多疑的性格,削弱其倚靠的势力。1667年,听闻尤勒巴尔斯速檀即将进攻叶尔羌,阿不都拉哈汗以前往圣地麦加朝圣为由仓皇出走,此后,尤勒巴尔斯速檀称汗。

尤勒巴尔斯汗统治时期,国内政局动荡,由于黑山派早前受到打压,此时的政治斗争已经脱离黑山派与白山派两大和卓势力之争,而转向准噶尔汗国两派政治势力之争。准噶尔汗国的僧格支持尤勒巴尔斯汗,而其政敌厄勒丹台什支持伊思玛业勒汗。在一次政治斗争中,尤勒巴尔斯汗被杀,其子阿不都·拉提夫继位。伊思玛业勒汗趁机攻打叶尔羌城,于1670年成功入城,成为新的统治者,黑山派重掌政权。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逃至克什米尔,之后又进入西藏自治区,在阿旺罗桑嘉措阿旺罗桑嘉措的帮助下觐见了准噶尔汗国的博硕克图汗,他听取了阿帕克和卓的建议,趁叶尔羌汗国国乱之际,进军喀什噶尔和叶尔羌城。1680年,叶尔羌城破,伊思玛业勒汗及汗室成员被俘,送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叶尔羌汗国灭亡,归并准噶尔汗国

民族融合

叶尔羌汗国时期,伊斯兰教在汗国内部迅速发展,来自蒙古高原的察合台汗国后裔与新疆南部绿洲土著居民基本都成为伊斯兰教教徒,并开始相互认同。在政治、宗教统一的基础上,原本热衷于游牧生活的蒙兀儿人逐渐转向定居生活,双方开始通婚,狭隘的地方意识逐渐被瓦解,共同的民族心理意识萌生,现代意义上的维吾尔族开始形成,并在汗国灭亡后继续向前发展。

政治制度

继承制度

叶尔羌汗国继承了蒙古部落传统,由忽里台大会决定并宣布汗位继承者,参会者包括王室成员,各部异密,中央官员。随着伊斯兰教势力的崛起,伊斯兰教上层人士也参与到忽里台中。汗位继承一般遵循“长者为汗”的原则,即选择最年长的速檀为汗。

分封制度

叶尔羌汗国遵循草原部落的家产观念,将汗国分封给汗族成员,称总督。总督们对封地享有完全的统治权,汗不得干涉,但这一权力并不世袭。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汗从中央派出手握军权的阿塔利克担任总督的老师,起监督作用,后又派出阿奇木,管理地方军政,派出哈孜,负责审理地方法律案件。此时的总督分为两种,一种割据一方,如吐鲁番的巴拜汗,一种有名无实,完全丧失治理权,如伊思玛业速檀。

职官制度

汗国建立后,因统治阶层的需要,一套比较完整的职官制度建立起来并不断适应着政治和社会的变化。汗国早期,军事贵族的影响较大,汗国内部实行军民合一制度,带有突厥化、伊斯兰化色彩的异密、别吉、伯克等官称出现,他们掌控着汗国军队,并常常兼理行政。随着汗权的稳定和加强,中央官制日渐完善。此外,伊斯兰教的繁荣发展,由游牧生活向农业定居生活的过渡,氏族部落的加速解体,募兵制的兴起诸多变化都影响着国家政治,并体现在官制中。

政教结合

早在东察合台汗国秃黑鲁·帖木儿汗统治时期,统治集团就接受并大力宣传伊斯兰教中的苏菲派。在叶尔羌汗国建立后,赛亦德汗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并以纳克什班底教派苏菲为师,汗国由此开始伊斯兰化。伊斯兰教的传入对汗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政治方面,伊斯兰教教法成为立法的主要依据,宗教人士成为独立的社会阶层,拥有独立的官职体系具备组织、规范教徒行为,依照伊斯兰教教法处理民事、刑事案件,解释伊斯兰教教法的权力。统治者也开始使用“苏丹”这一极具伊斯兰教色彩的称呼。另外,由于实行导师制度,不仅是普通平民,上层统治者也热衷于拜师,导致政治和宗教开始结合。在经济方面,国内部分教徒将土地赠予伊斯兰寺院、学校,称为瓦各夫土地。在社会方面,麻扎朝拜的风气开始盛行,麻扎即所谓“伊斯兰教圣墓”,麻扎朝拜即对“圣墓”进行朝拜的宗教活动。由于汗国上下对宗教的狂热,麻扎的规模趋向大型化,其中最为著名的麻扎即白山派和卓墓地,俗称的香妃墓。在文化方面,汗国内的文学、历史、音乐、舞蹈等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伊斯兰教文化的色彩,如神秘主义、圣徒崇拜、遁世主义。

除了以上所述,宗教对叶尔羌汗国历史的影响之大,尤其表现在黑山派和白山派的政教之争中。黑山派和卓和白山派和卓同属西域和卓家族,都是中亚伊斯兰教苏菲派纳克什班底教派领袖玛哈图木·阿杂木的后裔,他们在宗派仪规上并不存在根本不同,但纵观叶尔羌汗国历史,却基本处于敌对状态。16世纪中叶,在玛哈图木·阿杂木去世后,围绕着宗教领导权,其长子伊禅·卡朗和幼子伊斯哈克·瓦里展开斗争,这便是白山派和黑山派矛盾的开端。16世纪60年代,伊斯哈克进入叶尔羌汗国统治下的天山以南地区传教。在阿不都·哈林汗时期,这一活动遭到限制,直到马黑麻汗时期,黑山派势力才完全站稳脚跟,并开始急速发展,进而插手政治,其中以和卓沙迪对汗国政权的操纵最为突出。黑山派的权势滔天当然会引起苏丹的不满,阿布都拉哈汗时期,白山派势力开始迅速崛起,并与黑山派发生正面冲突,激烈的政教斗争对汗位的继承造成极大影响,并进而引起社会的动荡。最终,汗国在黑山派和白山派和卓势力争斗不止的背景下,被趁虚而入的准噶尔汗国所灭,甚至在汗国灭亡之后,两派之争仍在继续。

外交往来

与东察合台汗国

在叶尔羌汗国建立之前,汗国的建立者萨亦德汗与东察合台汗国的统治者满速儿汗之间存在矛盾和纷争,但萨亦德汗在建国后,却冰释前嫌,主动与满速儿汗进行会晤,并自愿称臣,附属于东察合台汗国。这一和平的态势并没有维持太久,在萨亦德汗去世之后,满速儿汗便主动打破了盟约,进犯阿克苏地区,汗国新的统治者拉失德汗的两次成功保卫标志着叶尔羌汗国的独立。在叶尔羌汗国日渐发展的同时,东察合台汗国国力日渐衰退,疆域局限于吐鲁番盆地、察力失和哈密市三地,两国之间的关系重归稳定。据《编年史》记载,在马黑麻汗还是阿克苏市总督时,想将东察合台汗国沙汗的女儿抢来做他的妻子,最终失败,但这一行为招来了沙汗的抱负,他攻破阿克苏城,俘获马黑麻汗,在阿不都哈林汗的请求下,马黑麻汗才得以回国。1570年,阿不都·哈林汗派遣琐非速檀、马黑麻速檀、阿卜撒亦速檀和忽来失速檀强占吐鲁番,东察合台汗国归并进了叶尔羌汗国。在马黑麻汗统治时期,任命阿都刺因速檀为吐鲁番市总督。

与中原王朝

叶尔羌汗国与中原王朝的外交从整体上来说是和平的,双方在官方层面保持着通贡往来,民间贸易亦十分频繁,但仍旧不时会有领土之争。如在阿不都·哈林汗时期,为了稳定吐鲁番盆地的局势,他下令镇压了当地亲明势力,并趁机进犯甘州等地。明清鼎革之际,叶尔羌汗国与中原王朝仍旧保持着通贡贸易。顺治帝元年(1644年)三月,崇祯于京城自缢而亡。五月,清军击败农民军。十月,顺治帝进入北京。阿布都拉哈汗听闻此消息,立即将清朝奉为正统,遣使通贡。顺治帝欣然同意,并规定仍旧按照明朝的通贡制度与汗国进行贸易往来,两国之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然而,叶尔羌汗国统治下的区域并不太平,哈密市、吐鲁番的部分土著居民参与进了反清武装中,严重影响了两国之间往来。在叛乱平定之后,双方重新修复关系。在准噶尔汗国势力兴起,吞并了叶尔羌汗国之后,汗国的原属区域仍旧与清朝保持着正常的朝贡关系。康熙帝在位时,试图以支持逃散的原叶尔羌汗国王室成员报仇的方式来对付噶尔丹残余势力,但最终未有成果。此后,在康熙乾隆等皇帝的努力下,清朝的对疆政策不断完善,最终成功将新疆纳入版图。

与准噶尔汗国

准噶尔汗国是卫拉特分支准噶尔部在新疆地区建立的草原游牧政权,于1679年成立,定都伊犁。叶尔羌汗国晚期,国家内部发生了严重的政教纷争,新任统治者伊思玛业勒汗支持黑山派,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逃至克什米尔,后在达赖喇嘛的帮助下觐见了准噶尔汗国的博硕克图汗,他得知了叶尔羌国内的混乱,便计划进军喀什噶尔和叶尔羌城。1680年,叶尔羌城汗国灭亡,归并准噶尔汗国。但准噶尔汗国并没有在此进行直接统治,而是保留原有的政治制度,扶植出身察合台汗国后裔的速檀作为代理人,如阿卜都·里什特汗,还有他的二弟马哈麻特·额敏汗,在这两位汗统治期间,他们与和卓阿帕克之间发生了激烈冲突,阿卜都·里什特汗,马哈麻特·额敏汗被杀。在策妄阿拉布坦继承了准噶尔汗国汗位后,一改此前的政策,转而利用和卓家族来掌控时局。

社会经济

社会经济结构

米尔咱·海答儿所述,早期的叶尔羌汗国内存在着四类不同的人群:一是定居居民,他们大多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手工业,并向汗交税。二是游牧民,他们逐水草而居,以牛马为主要财产,平时不缴纳赋税,但在战时要随军出征,并通常以部落的形式存在。在汗国晚期,随着氏族部落的解体,这类人群渐渐融入定居居民中。三是士兵,他们从游牧民中独立出来,日常不再放牧,而代之以军事训练,是国家的常备军,享有一定的特权。四是官吏和宗教人士,他们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拥有强大的实力,属于统治阶级

土地制度

据魏良弢研究,叶尔羌汗国大体存在国有土地、私有土地、瓦各夫土地三类土地。其中,国有土地由佃农耕种,他们耕种的收获大部分上交国家,受到严重的剥削,相对的,国家财政则获益颇多。私有土地在所有土地中占比最大,其所有者需要向国家缴纳十分之一的税。瓦各夫土地即伊斯兰教寺院、墓地和学校拥有的土地,这些土地享有无需交税的特权,是宗教势力发展的经济基础。

农业和畜牧业

叶尔羌汗国时期的农业已有所发展,并以天山南部及东部的吐鲁番市哈密市为农业最发达的地区。其中,天山南部的绿洲地区十分有利于发展农业,当地的农产品主要有粮、棉、麻及瓜、果等。总的来说,汗国的农业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农田与林园相结合,二是林园与集镇相结合,即有田必有林,有镇必有园,绿洲周边则是隔壁沙漠,三是重视水利灌溉,在吐鲁番、哈密等地,当地居民很早便掌握了凿井汲水的技术。

农业虽然成为了叶尔羌汗国的主要经济部门,但畜牧业仍旧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汗国最优质的放牧区域是天山北部的别失八里。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畜牧业发展,如立国的萨亦德汗便曾拟定一个往天山北部扩张以发展畜牧业的计划,但终因外部势力的兴起而失败。除了家养牲畜外,牧民偶尔也会进行狩猎,虎、豹、貂、雕等动物都是他们狩猎的目标。

手工业

叶尔羌汗国的手工业发展繁荣,品类众多,其突出代表包括:纺织、刺绣和编织行业;天山南部的采矿和冶炼行业,如喀什噶尔的宝石、金银,和田的美玉;金属制造业,如用于军事作战的盔甲、马甲以及简单的火器;天山南部的酿造业,如当时的特色饮料,多饮即醉的马奶。以叶尔羌城为首的庞大辉煌的建筑以及普通居民居住的土木结构的房屋也反映了当时汗国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商业

叶尔羌汗国向外输出的商品主要为玉石,其中最优质的当属和田河中开采出的和田玉籽料。汗国国内国际贸易繁荣,横贯汗国的国际商路有数条,如由阿克苏市至印度斯坦的商路,就经过叶尔羌、巴达克山、克什米尔等地。此外,汗国与明朝之间存在朝贡贸易的关系,据《大明会典》记载,哈密市吐鲁番盆地等地向将马、驼、玉石、青金石、速来蛮石、把咱石、金刚钻、梧桐碱、铁器、铁刀、镔铁、各色靶小刀、铁角皮、羚羊角、红绢道布、柳青撒哈剌禅衣、鞍子、撒袋、花手巾、诸禽皮等物入贡明朝,而明朝也将彩锻、绢布、丝绸等物赐予汗国。在进京之后,贡使往往被允许购买一定数量的茶叶、瓷器、布匹等物,带回国内。由此,汗国的某些商人甚至会冒充贡使以牟重利。此外,叶尔羌汗国与明边境城镇、及北部某些国家也存在着常态化的贸易往来,双方以农牧产品和手工品为主要贸易产品。除了正常贸易外,汗国内也存在发放高利贷的现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汗国经济和贸易发展的繁荣。

钱币

据《拉失德史》记载,早在萨亦德统治时期,便开始以他的名号铸造钱币,以宣示汗位的合法性。叶尔羌汗国钱币俗称雅尔玛克,是一种红铜质无穿打压钱币,虽传世不多,但已有学者做了一定的收集整理。张建功将收集到的品质上乘的钱币按照形制分为三类,一是厚饼型(图1-15)。这类钱币呈饼块状,又大又厚,直径在15-18.5毫米,平均厚度3.3毫米左右,重量在4.9-5.8克,是最重的一类钱,分为无回历纪年和有回历纪年两种。二是薄饼型(图16-23),这类钱币也呈饼块状。但小而轻薄,直径最大为14.5毫米,最小为10.8毫米,平均厚度2.4毫米,平均重量2.4克。三是圆柱型(图24-31),亦称“筷子头币”。其形状不甚规整,长短、粗细不一,直径10-12毫米,长度7-9毫米,重量在5.5克左右,其上铭文图案较朴素,甚至没有文字。有人认为这类货币可能是叶尔羌汗国内流通的零钱,上有明显的流通痕迹。

在汗国内,流通的钱币除了铜币外,还有金币和银币,目前已出土几枚银币,但暂未出土金币。而零星出不统一土的铜币多是采用当地土法提炼的铜料,以希腊传统的打压法制成,因含有杂质,故呈紫红色,铸造工艺既不精巧,形制也并不统一,明显带有印度北部土邦钱币的痕迹,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叶尔羌汗国与印度莫卧儿帝国之间的联系。研究铜币上的图案,既有带有独特伊斯兰教韵味的石榴纹、新月纹,又有展现当时农业生产状况的植物纹

城市

叶尔羌城(今新疆莎车县)是叶尔羌汗国的都城,也是汗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叶尔羌城的土城墙建于1472年,高8米,顶部宽6米。如今,古城中还保留着叶尔羌汗国王陵、加满清真寺、莎车城墙遗址等叶尔羌汗国时期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

除了叶尔羌城外,汗国内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城市,即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汗国的陪都。它位于古代丝绸之路北、中、南线的西端总交汇处,是中西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因此,叶尔羌汗国的历代统治者极其重视对喀什噶尔的管理。

人口

据魏良弢估计,叶尔羌汗国中期,即阿不都·哈林汗和马黑麻汗统治时期(1559-1609年)的农业人口大概有40万人,且主要集中在喀什噶尔、叶尔羌、和田、阿克苏市等地区,游牧人口应有大约3万人,主要分布在天山南麓的河谷牧场,帕米尔高原昆仑山脉等山地牧场,汗国总体人数在50万人左右。

文学艺术

史学

叶尔羌汗国时期史学的代表作包括《拉失德史》和《编年史》。

《拉失德史》的作者是来自朵割刺惕家族的米儿咱·马黑麻·海答儿(Mizra 穆罕默德 Haidar Dughlat,1499-1551),与萨亦德汗、拉失德汗是同时期的人,且与萨亦德汗关系密切,助其创立了叶尔羌汗国,并在汗宫内居住达24年之久,辅佐朝政,谋划征伐。因此,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了《拉失德史》。该书完成于汗国第二代君主拉失德汗统治时期,此时的朵割刺惕家族已经没落,米尔咱·海答儿则统治着克什米尔。该书共分两编,第一编是正史,记述了自秃黑鲁帖木儿登基(1347年)到拉失德汗处死作者叔父赛亦德·马黑麻(1533年)为止的历史,第二编是作者的经历和所处时代的历史,即自作者降生(1499年)到其第二次进入克什米尔(1541年)的历史,篇幅比第一遍多上一倍,保存着当时政治、军事、社会的生动史料,还收录了一些帝王的行为典范。马黑麻·海答儿称此书是献给拉失德汗的,故称《拉失德史》。该书原本用波斯文写成,后被翻译为突厥文,并留存至今,英国学者罗斯将其翻译为英文并出版,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根据英译本翻译成汉译本,由王治来先生校注,并于1985年和1986年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分为两册出版,书名改为《中亚蒙兀儿史——拉失德史》。

《编年史》的作者是沙·马合木·楚刺思,其祖先是跟随萨亦德汗进军喀什噶尔的异密,其家族在马黑麻汗、阿黑麻汗统治时期(1592-1618年)地位上升。作者曾亲眼目睹汗位频繁更迭和准噶尔汗国军队的入侵,叶尔羌汉国的灭亡,因此,该书对于汗国后期政教斗争的激烈和社会矛盾的尖锐着墨较多。总的来说,该书接续着《拉失德史》而写,前半部分摘自《拉失德史》,后半部分则是作者编写,基本史料来自口头阐述和亲身经历,全书记述了从拉失德汗登基到伊思玛业勒汗统治中期的历史。该书只有一个传世的波斯文抄本,俄罗斯学者阿基穆什金将后半部分进行校订,并翻译为俄文出版。

乐舞

木卡姆是维吾尔民族的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种集音乐、舞蹈、诗歌于一体的文化表现形式,起源于汉唐时期的西域乐,并最终定型于叶尔羌汗国时期。学界普遍认同,第二代苏丹拉失德汗,王后阿曼尼莎汗及宫廷首席乐师柯迪尔汗对规整木卡姆贡献巨大,其中,拉失德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阿曼尼莎和柯迪尔汗等人则全力搜集、整理散佚民间的木卡姆,并最终得到16套木卡姆,至今只流传有12套,故称“十二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即十二套乐章,每一乐章由若干小曲组成,每一小曲皆有歌词,并以爱情为主要题材,表现了人民群众对黑暗统治的痛恨和对光明幸福的追求。木卡姆的传承多是师徒形式的口耳相传,主唱者弹奏沙塔尔,辅唱者以手鼓相配合,是婚礼、节日庆典上的助兴节目。

君主年表

叶尔羌汗国国祚凡166年,历12代汗。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中国历史常用术语中英对照-明清.创译.2024-04-02

新疆喀什噶尔古城景区管委会揭牌-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4-04-02

美人之死.豆瓣电影.2024-04-02

阿曼尼萨罕.豆瓣电影.2024-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