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龚自珍

龚自珍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人,号定,后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号定庵,又号羽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龚自珍出身仕宦书香之家,祖父、父亲都在礼部为官,外祖父是学者,母亲是诗人。他四岁启蒙,先后接受训诂学、古今官制、古今体诗编年、目录学、掌故学、今文经学等学习。爱新觉罗·颙琰二十三年(1818年)考中举人,尔后参加会试屡屡受挫,历经十几年,六次会试始中进士,却不得进翰林,任命知县、湖北同知等,龚自珍没有前去任职,历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礼部主事等小京官,仕途郁郁不得志。终又因屡屡揭露时弊,触动时忌,不断遭到权贵的排挤和打击。爱新觉罗·旻宁十九年(1839年)辞官后任丹阳市书院讲席。1841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

龚自珍在学术上提倡“通经致用”,主张更法、改图、选拔人才,拥护林则徐广东省禁烟,并预见英国将侵犯中国,建议加强武备。他善诗文,有“龚派”之称,是近代文学的开山作家,著有《定盦文集》,计有诗、词、文八百余篇,其中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其诗文多批判社会,打破爱新觉罗·颙琰以来文坛的平庸风气。在诗歌艺术上,他是“新体诗派”中的成就最高者;在散文创作上,他开创了经世散文的新风。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评价:“虽然,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姓之一时期。初读《定庵文集》,若受电然,稍进乃厌其浅薄。然今文学派之开拓,实自龚氏。”

人物生平

出身官宦世家

清乾隆五十七年七月初五(1792年8月22日)午时,龚自珍出生于浙江仁和县(现杭州市)一个世代官宦的家庭,乳名阿珍。龚家先祖是涿州市人,后随宋南渡,迁居浙江省。十一世祖龚潮任钱塘县学教谕时,迁居杭州,加入仁和籍。八世祖龚凤,任永宁教谕、天长知县。高祖龚茂城。太学生,累封朝议大夫曾祖父龚斌,邑增生,累封朝议大夫,例封中宪大夫。祖父龚敬身是乾隆进士,曾任内阁中书、云南楚雄知府迤南兵备道,著有《桂隐山房遗稿》;从祖父龚身,是举人,曾任内阁中书,在军机处行走;外祖父是乾嘉时训诂学段玉裁;父亲龚丽正是爱新觉罗·颙琰进士,曾任知府、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等官;母亲段驯,字淑斋,是女诗人,著有《绿华吟诗草》。龚自珍出身于这样的家庭,很早便受到经学、文学的熏陶。

接受良好教育

龚自珍4岁,在母亲的启蒙下读书识字,7岁读吴伟业,方舟和宋大樽的诗文。嘉庆三年(1798年),龚自珍随父亲离开杭州市到京师。次年龚自珍开始读《登科录》和父亲亲自抄写南梁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注析》等。嘉庆六年(1801年),京中发大水,龚自珍与母亲从水路返回杭州。

嘉庆八年(1803年),随外祖父段玉裁学习《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接受了训训练,并跟随塾师宋学习。自爱新觉罗·颙琰十年(1805年)起,相继开始考证古今官制,作古今体诗编年,通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学目录学。

爱新觉罗·颙琰十三年(1808年),17岁的龚自珍由父亲带领参观太学,指点认读石鼓文,产生了对金石学的爱好及收集研究古代钟鼎(金)碑刻(石)的爱好。期间,龚自珍曾到法源寺去读书。

踏上漫漫科举路

嘉庆十五年(1810年),龚自珍参加在北京举行的顺天乡试,中副榜第28名,称“贡生”。父亲为他取名“自珍”。次年,外祖父为他取表字“爱吾”。

嘉庆十七年(1812年),龚自珍以副榜贡生资格考充武英殿校录,在校勘抄录之余阅读国家保存的图书秘籍,开始研究校勘掌故学。不久,随父亲到徽州任官,参加《徽州府志》的编撰,负责修撰《人物志》,并创立《氏族表》。次年四月,龚自珍赴北京第二次参加顺天乡试落第。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龚自珍参加第三次省试落第。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龚自珍第四次参加乡试,以第四名成绩被录取举人。第二年,龚自珍赴北京第一次参加“恩科”会试,未被录取。他在北京丞相胡同暂住了下来,与魏源一起向当时著名的今文经学家刘逢禄学习《公羊春秋》。同时,认识了著名今文经学家宋翔凤,拜访了训诂学家王念孙等。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龚自珍第二次参加会试落榜。但是他捐资得到内阁中书的职位,于次年,以内阁中书身份入内阁,负责处理一些例行公文。其间,他阅读了内阁丰富的档案和典籍,勾索旧闻,探讨历代得失,后参加《大清一统志》的修撰,写出了《西域置行省议》等文章。

道光三年(1823年),因叔父龚守正会试同考官,龚自珍未能参加会试。随后,他连续参加会试,落榜。道光七年(1827)三月二十七日,龚自珍和族弟龚自谷、同乡金应城、举人汪谭、监生朱祖毂等齐聚京城丰宜门外花之寺,看海棠花落花。龚自珍等人从这一次聚会开始,就时常组织花之寺赏花会。道光九年(1829年),龚自珍第六次参加会试,考中进士。四月二十一日,龚自珍参加了在紫禁城中的保和殿举行的殿试。他大意仿照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的精神,从政治、用人、治水、治边等方面,系统提出自己的主张。四月二十八日,朝考。龚自珍以清平张格尔叛乱的历史教训为戒作《御试安边绥远疏》,直言不讳地提出“以边安边”和“足兵足食”的主张。阅卷大臣们认为这些批评是给皇帝难堪,以“楷法不忠程”,不列优等,三甲第十九名,不得进翰林,赐同进士出身,命以知县任用。龚自珍呈请回任内阁中书

宦海沉浮

道光十三年(1833年),龚自珍完成《古史钩沉论》一至四定稿,作《六经正名》《六经正名答问》一至五。道光十五年(1835年),龚自珍由内阁中书升任宗人府主事。道光十七年(1837年),龚自珍由宗人府主事改礼部主事,祠祭司行走。四月,补主客司主事,仍兼祠祭司行走。同年,被选授湖北同知,龚自珍没有前去任职。次年,四月初六日,龚自珍前往黔县会馆访俞正燮。同月,据商周彝器秘文,补《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一百四十七字。九月三十日,因叔父龚守正礼部尚书,被谕令照例回避。十一月,湖广总督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到广东省禁烟,龚自珍作《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向林则徐建议严惩烟贩,积极备战,并表示愿随同南下,共事禁烟,被劝阻。这年冬天,龚自珍因生活困窘,赴保定市,向扥浑布借贷,并向其建议发展蚕桑产业。

辞官回乡

爱新觉罗·旻宁十九年(1839年)春,龚自珍屡屡揭露时弊,触动时忌,不断遭到权贵的排挤和打击。这年四月二十三日,龚自珍辞官离京;六月十五日抵达镇江市,在镇江作《九州生气恃风雷》诗。9月,从杭州市北上接还家眷。两次往返途中,龚自珍将自己的生平、宦迹、著述、思想发展、政治主张等作了回顾和总结,著就《己亥杂诗》315首。

执教与逝世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春,为生计所迫,龚自珍前往丹阳市云阳书院执教。三月,父亲龚丽正去世,龚自珍赶回家中料理丧事,接替父亲杭州紫阳书院讲席。七月,他回到丹阳,住在县衙里。八月初,他得知好友梁章钜调任江苏巡抚驻防上海市,写信给梁章钜,准备辞去教职,赴上海参加反抗外国侵略的战斗。八月十二日(9月26日),突患急病,于丹阳云阳书院逝世,终年50岁。

家族成员

主要著作

龚自珍著有诗、词、文八百余篇,其中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1959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汇集《龚自珍全集》。

创作特点

龚自珍是首开近代新诗风的杰出诗人。他的诗受庄子屈原李白的影响,想象丰富奇特,感情奔放豪迈,文笔纵横激荡,语言色彩瑰丽,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中铸造了不同的艺术意象,如秋心指愁绪,剑和箫代表侠骨与幽情,秋天和夕暮概括当时的没落形势等,以象征隐喻,富有形象性,融会了唐音、宋调的优点,自成一路,是对古典艺术作了很好的总结和发展。

龚自珍围绕现实政治,或批判,或抒慨,富有社会历史内容,以政论作诗,有感而发,暴露了当时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和没落,提供了当时社会生活画卷。如他的《己亥杂诗》总结了几十年来师友交游、仕宦沉浮、著书倡说的经历,也是对沿途所见社会凋敝、民不聊生景况所发的感慨,对社会腐恶现实的无情鞭挞,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和激赏。游国恩在《中国文学史》中说:“龚自珍的诗,以其先进的思想,别开生面,真正打破了清中叶以来诗坛的模山范水的沉寂局面。他的诗饱含着社会、历史的内容,是一个历史家或政论家的诗。”

另,他好以经史子集、典章梵语、僻字险的入诗,散文化句式也用得较多,有些作品淡了诗味,或显得艰深晦涩。

散文、古文

龚自珍的散文与其诗歌的主要精神相一致,或“以经术作政论”,或反对专制束缚,追求个性解放,或通过论文、论事、记物、记名胜形势对封建统治的腐朽、黑暗作批判讽刺,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表现方法多样,或直率,或奇诡,散文中有骈偶,简括中有铺陈,语言瑰丽古奥,他的散文语言活泼多样。有的散文中有骈偶,有的瑰丽,有的古奥,甚至偏僻、生硬、晦涩。龚自珍的散文区别于唐宋和桐城派的古文,是上承先秦两汉古文的一个独特的发展,开创了古文或散文的新风气。如《尊隐》写“山中之民”,使其文章有杂文色彩。

龚自珍的词也很著名。谭献认为词“绵丽沈扬,意欲合周、辛而一之,奇作也”(《复堂日记》二)。但龚词大部分是消闲之作,抒写缠绵之情,成就逊于诗,有些篇章由于用典过繁或过生,或含蓄曲折太甚,不免带来艰深晦涩的缺点。

主要思想

经世致用思想

龚自珍是早期经世派主要人物,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提出改革的人。他结识林则徐魏源等爱国志土,形成19世纪中期的地主阶级改革派,主张研究学问要经世致用,面向社会现实,历史学经世能用于时代、国家和民族之需。他经世思想的形成是今文经学、古文经学、理学、史学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在其在京任职期间,他接受了《春秋》公羊学派的影响,形成公羊学派的“三世说”社会发展观点。他在研究中国历史与当时中国国情,研究世界形势与西学的基础上,揭露当时社会的弊端,极力主张吸收西洋军事科学技术、革除弊政,坚决抵制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全力支林则徐禁除鸦片,主张防止硬货外流,提出“更法”“改图”“改革”“言富”等一系列关于内政、外交等方面的主张,即后来“变法”“维新”的初级版,成为百日维新派的前驱。

农宗论

龚自珍的农业政策主张主要表现在《农宗篇》。他在“天下之大德在土”的重农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改良、开发西北、采取“挹彼注兹”的主张。龚自珍认为以长子财产继承权为基础的宗法关系是维持封建土地占有状况的最佳途径。大宗田产只能由各代长子所继承,其他各子(即小宗、群宗等)必须向国家请田,第五子及以下各子,没有土地靠耕种大宗或余夫的土地为生。龚自珍主张实施开垦荒地和提高地力,建议募民西徙,进行西北开发;主张将地亩分配给屯户作为私田。

关注边疆史地研究

王记录指出,注重边疆史地研究和历史地理研究,是龚自珍经世历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龚自珍以敏锐的洞察力看到俄罗斯帝国从陆上蚕食中国领土的野心,致力于历史地理的研究,先后写出了《西域置行省议》《上镇守吐鲁番领队大臣宝公书》《御试安边绥远疏》等著作,提及边疆教育、民族团结和边疆建设投资等问题。他在这些著作中极力主张开发和建设西北边疆:在新疆置行省、区划郡县;移民实边,以边安边;改革屯垦制度,提高屯垦效益;学习和利用西方技术,开发边疆物产资源,以增强国力,巩固边防等措施。

经济

在经济上,龚自珍主张封建财产不要贫富“大不相齐”。在维持封建社会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实施财富的调节政策来达到“平均”的目的。晚年,龚自珍由早期重农抑商思想开始向重视商品经济转化,提倡发展蚕桑木棉等商品原料生产,主张“且仿齐梁铸饼金”来抵制外国银元,并建议在抵御外侮的同时,发展有限的“互市”。

文学主张

龚自珍在《书汤海秋诗集后》中明确表达他的诗歌创作主张“诗与人为一”。诗作必须反映作者的面目心胸,有艺术个性。同时提倡“童心”的文学观念,提出“尊情”,反对拟古复古,反对形式主义,宗崇真心、诚实。

人物成就

思想成就

龚自珍是中国改良主义的先驱者,是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主要代表,他同魏源一起,并称为“龚魏”。龚自珍思想的主要贡献在于立足于今文经学,开启了晚清经世致用的学风。他以“衰世”看待晚清世道,揭露君主专制的种种弊端。他的改革呼声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品质,给近代世风和思想以深刻启迪。他的思想为后来康有为等人提倡变法图强开了先声。他的尊史思想及强调史学应经世致用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史学思潮的发展。

文学成就

在诗歌艺术上,龚自珍诗歌是乾嘉时王县等人“新体诗派”中的成就最高者。开启了“一代之治即一代之学”的经世治学之风。以诗文为载体,极力主张社会变革,以求图存。他的大型组诗《己亥杂诗》自成一派“龚派”诗歌。其思想针砭时弊,关注现实政治的状况,成为晚清现实主义诗歌的开创者。他的散文体式自由活泼,大胆抒写真知灼见和真情实感,开创了经世散文的新风,标志着清代散文的转折。他提倡“童心”的文学观念,开启了近代文学的先河,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佛学成就

龚自珍自称“震旦佛弟子”,究心大乘佛教,推崇法华宗禅宗思想的思想学说。他阅读佛典获得诸多启示与学问,对佛典的正误提出译解及校订意见。曾向对佛典与专门研究的江沅学佛,吸收佛教万法唯心的观点,强调自我精神的创造作用。

爱新觉罗·旻宁十七年(1837年)春,龚自珍撰成《龙藏考证》七卷,将天台宗经典《妙法莲华经》重订目次,分为二部,删去七品,存有21品;删去《药王》半品,并作《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龚自珍还撰有《三普销文记》《龙树三记》《重辑六妙门》与《支那古德遗书》等佛学著述。

治史成就

龚自珍对汉史宿有研究,用“公羊”三世来看待历史。他主张治史要广泛收集史料,主张编纂史书时史事“宜繁不宜简”;龚自珍对目录学源作流过精辟论述,并注意用目录学作为搜集史料的工具;龚自珍对古器物来订补文献记载之讹错、提倡实物与文献相互印证,以订正错讹等。

掌故学成就

龚自珍的掌故学在其学术中也有重要地位。《龚自珍全集》中有关掌故学的文章40篇。龚自珍的掌故学涉及朝章国故、士林风气、世情民隐、地理沿革、名人轶事等诸多方面”的结论。他搜集、研讨掌故,有明确的经世目的。

人物评价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评价:“虽然,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初读《定庵文集》,若受电然,稍进乃厌其浅薄。然今文学派之开拓,实自龚氏。”

柳亚子誉其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苏州府志》称龚自珍为“狂名满天下”,谢章铤在其《词话续编》中亦称他“恃才驰(tuochí,放荡),狂名甚著”。

死因争议

龚自珍的死因,说法很多,至今尚未有确切考证。

以暴疾卒

杭州龚自珍纪念馆说明,龚自珍系喝酒时吃了不洁食物,突发疾病而不治身亡的。陈元禄《羽琌逸事》中记载,龚自珍死于疾病,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主任王寿南安徽师范大学孙文光也持这种观点。

被宗室贝勒所鸩

龚自珍因写了一首丁香花诗,传出与贝勒爱新觉罗·奕绘的侧福晋顾太清的绯闻,被迫离京。顾太清被逐出王府,即“丁香公案”。为此,龚自珍被贝勒毒死,“晚清笔记记载颇多”,以定庵之风流放诞,不获细行,亦可能也。”冒广生说:“他是被满族毒死在丹阳的。”但清史专家孟森与东吴大学教授苏雪林认为龚自珍与顾太清之间应并无瓜葛。孟森认为作丁香花诗,乃眷属诗词酬答。1985年10月,冒鹤亭后人冒效鲁,就“丁香花案”的原委说明其出自误解。

被所眷妓所鸩

龚自珍南下途中结识了淮上名妓灵箫,后因感情破裂被灵箫毒死;有说灵箫另有所爱,龚自珍企图以鸩药毒杀她,不想自己反被她毒死。李伯元说:“灵箫后与一仆私通,定庵在江北舟中,为所谋毙,乃挟所有而逃。”

其他

小说家说龚自珍是被奕绘之子派刺客刺死。

人物纪念

龚自珍纪念馆

龚自珍纪念馆位于上城区马坡巷16号,占地六百多平方米,建于清末,属中式宅院,为清代桐乡人汪维所建“小米山房”,俗称“小米园”。1988-1989年,小米园整修后作为龚自珍纪念馆,1990年开馆。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1月12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小米园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2月,自珍纪念馆被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龚自珍故居

杭州龚自珍故居位于杭州城东马坡巷16号,是龚自珍出生、幼年生活的地方,现为龚自珍纪念馆

北京龚自珍故居位于北京宣武区上斜街50号,即番禺会馆。龚自珍在爱新觉罗·旻宁年间住所。故居前面是住宅,后面有花园。1831年,龚自珍把这所宅院卖给广东番禺人潘仕成,潘仕成回归故乡,把宅院赠与了同乡会,后成为番禺会馆。现已公布为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

活动纪念

1991年9月26-29日,纪念龚自珍逝世一百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市召开,并举行了龚自珍铜像落成仪式。

人物轶事

口无遮拦的呆子

龚自珍说话声音大,有人向他请教问题,就滔滔不绝。士大夫和小贩之流都喊他“龚呆子”。

有一次,龚自珍在戏园里看戏,同座的人谈及龚家几辈人的学问。说到他父亲龚丽正时,他点头说“稍有通气”;说到他叔父龚守正,他评价说一窍不通。并挖苦他的叔父官做到礼部尚书,是因为会读察言观色的“五色书”。

某年春天,他和同僚们一起到陶然亭公园游玩。一位出身显赫,但胸无点墨的官员想显露一下自己的文才,说了个对联。龚自珍嘲讽他唱山歌呢,惹得同行官员们哈哈大笑,笑得那位官员落荒而走。

爱新觉罗·颙琰某年,举行廷试,赋题《正大光明殿》。考试结束后,官员聚集在一起,谈到这题难做,赋文的韵脚难找,大家求助精通韵律的龚自珍。却见龚自珍一拍大腿,大叫:“想起来了!是‘长林丰草,禽兽所居’八个字。”然后十分得意地大笑起来。吓得同僚们大气都不敢出。在大兴文字狱的清朝,居然说挂正大光明殿的乾清宫是禽兽居住的地方。

怪诞狂人

清时科场考试制度规定翰林及政府官员的子弟,参加科场考试时单独入官卷,享受特殊优待。龚自珍不屑靠祖上的余荫,偏要以县学生的身份参加民卷考试。

龚自珍平时不修边幅,“故衣残履,十年不更”。一次,龚自珍从南京渡江去扬州市。突然下雪,南京的朋友脱下身上的白狐裘送给他。他穿着那位瘦长朋友送的长北极狐裘,拖在雪地,拜访扬州的好朋友魏源时,上半身是新衣,下半身是泥衣。

龚自珍平生不喜欢攒钱,喜欢交游,山僧、隐士、闺阁女子、娼优,也广为结交,挥金如土。出了门常日夜不归,在家时又宾朋满座。有一次,他的好朋友,汤鹏路过北京郊区的丰台区,看到龚自珍与一陌生人在芍药花丛中席地对饮,引吭高歌。

龚自珍嗜赌,曾在帐顶绘制星相卦图,从中日夜研究博弈之道,自以为赌技精通,和朋友说起赌博的技艺头头是道,但每赌必输。

龚自珍弃官南归后经常到扬州秋实轩魏源家做客。初到扬州市,龚自珍没有多少衣物,靴子都是魏源借给他穿的。魏源身材高大,他的靴子穿在龚自珍脚上,晃里晃荡。一次,龚自珍与客人们聊天,说得高兴,手舞足蹈,等到天色已晚,要送客人出门时,却怎么也找不着自己的靴子。直等仆人们整理房间时才在床帐顶上找到了靴子,谁也不知道它是怎么飞上去的。

客居扬州期间,龚自珍经常与魏源探讨佛教经理。龚自珍侃侃而谈,没完没了。参加讨论的客人越多,龚自珍谈兴便越浓。有时谈得客人们都嫌烦,远远躲着他。龚自珍谈兴不减,常常拉住一个官妓做听众。

参考资料

龚自珍.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2022-10-16

..2022-09-12

龚自珍:文学家改良主义先驱者_人文_中国小康网县域.中国小康网.2022-10-16

..2022-09-12

..2022-09-12

龚自珍纪念馆.新浪旅游.2022-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