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直隶州

直隶州

直隶州的建置最早出现于元代,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单位之一,以直隶于布政司而得名,与一般隶属于府的州不同。

明朝的州有两种,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与府(相当于地级市)平级;散州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市,与县城平级。

在清朝,行政区划的州与厅分为直隶州及直隶厅。其中,直隶等级的州为统治人口多,事务杂繁者。就编制上,直隶州与府的等级相同,辖下知州,州同,州判等官员都与府品等编制相同。1910年代,清朝灭亡后,该机构废除。

历史沿革

“州”作为地理概念,始出现在先秦时期。据《尚书·禹贡》记载,传说大禹治水时,将中国划分成九个区域,称为“九州”,于是“九州”最早成为中国的别称。然而,这所谓的“九州”,只是当时对中国规划的一种政治理想,还不是真正的行政区划。

秦始皇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在全国实行以郡统县的行政区,仍无“州”之设。汉朝建立后,刘彻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沿用先秦之“九州”命名,通称“十三州”,但这些以“州”冠名的监察区,还未具政区性质,地方政区仍是郡、县两级制。至东汉末年,作为监察区的“州”,才真正成为相当于“省”的一级行政区划,首次确立了州的建制,形成全国政区“州、郡、县”的三级建制。此后,“州”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建制,在历代相沿中有了不断演进。

在宋代,府、州是辖于路之下的。元代将州分为两类,即重要的州由行省直接管辖,称为直隶州,与路、府并列,其他由路、府管辖的州,则称为散州,这是中国政区史上首次出现直隶州与散州之分。明沿元制,州的建制仍分为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上隶于京师或省(布政使司),地位同府,散州隶属于府。

清代,中央政府对行政区划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针对明代府辖县过多的弊端,清政府有选择地增设直隶州,通过缩减府的管理幅度与扩大直隶州政区职能,促进平衡地方的分辖管理。元明两代的直隶州与散州,在管理层次上大都为辖县政区,均领辖一至数县。清代对此作了严格的区分,即直隶州为地方二级统县政区,与府平级,同隶于省,皆辖数县;散州为地方三级县辖基层政区,与县平级,同隶于府,不再领县。故此,除隶属关系不同外,领县与不领县,成为了清代直隶州与散州的主要区别。清代直隶州与散州均设知州1人,掌一州治理,佐官有州同、州判,分别负责粮务、水利、防海、管河等方面的事情。在品级秩位上,直隶州知州为正五品,州同从六品,州判从七品;散州知州及佐官品级比直隶州低,比县稍高。

直隶

赵州直隶州

明洪武初年(1368年),省平棘县入赵州,为真定府辖,领柏乡县、隆平、高邑县、临城、宁晋县赞皇县六县。清初赵州属真定府,雍正三年(1725年)六月,升赵州为直隶州,割赞皇归正定府,辖县有柏乡、隆平、高邑、临城、宁晋。

民国元年(1912年)十月废府、州,改省、道、县三级制。民国2年(1913年)2月,赵州知州李大防奉命改赵州为赵县,隶属冀南道。民国3年(1914年),冀南道改为大名道。民国17年(1928年)废道,赵县直隶于河北省。

四川

绵州直隶州

邛州直隶州

大邑县蒲江县

明绵州属成都府,雍正五年(1737)升直隶州;乾隆三十五年(1770)省罗江县入,徙治旧罗江城,爱新觉罗·颙琰六年(1801)复徙旧治。

德阳县:明属汉州雍正五年(1737)改属直隶州。

安县:明属成都府,雍正五年(1737)改属直隶州。

绵竹县:明属汉州,雍正五年(1737)改属直隶州。

梓潼县:明属剑州,雍正五年(1737)改属直隶州。

罗江区:明属州,顺治十六年(1659)省入德阳县,雍正七年(1731)复置县,复属直隶州;乾隆三十五年(1770)省入绵州,绵州徙此;嘉庆六年(1801)又复置县,而绵州还旧治。

资州直隶州

明资县属成都府,雍正五年(1737)升直隶州。下辖:

资阳县:明属简州,雍正五年(1737)改属直隶州。

内江县:冲。明属成都府,雍正五年(1737)改属直隶州。

仁寿县:繁难。明属成都府,雍正五年(1737)改属直隶州。

井研县:简。明属成都府,雍正五年(1737)改属直隶州。

茂州直隶州

明茂州属成都府,雍正五年(1727)升直隶州。

沙坝安抚司、静州长官司、岳希长官司、实大关长官司、陇木长官司、汶川县

瓦寺宣慰司,爱新觉罗·颙琰元年(1796)升宣慰司。

忠州直隶州

明忠州属重庆府,雍正十一年(1733)升直隶州。

都县、垫江县

梁山县:明属夔州府,雍正十一年(1733)改属直隶州。

眉州直隶州

丹棱县

彭山县:康熙元年(1662)省入直隶州,雍正七年(1729)复置县。

青神县:冲。康熙六年(1667)省入直隶州,雍正七年(1729)复置县。

泸州直隶州

纳溪县、合江县江安县

永宁直隶州

明叙州府叙永同知,并有永宁宣抚司,顺治初因之为厅;雍正五年(1727)升入永宁县,八年(1730)复置厅,乾隆元年(1736)升直隶厅,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置直隶州。

古蔺县:明永宁卫属贵州都司(在四川省),顺治初改属贵州威宁府;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置永宁县雍正五年(1737)改属叙州府;乾隆元年(1736)改属直隶厅,光绪三十四年徙治古蔺巡司,同年更名。雍正八年省贵州省毕节县赤水卫入;康熙四年普市改属贵州省黔西府,二十六年省入县。县丞驻赤水镇。

古宋县:明九姓长官司泸州市顺治四年(1647)归附;康熙二十四年(1685)省入泸州;雍正四年设州同,后改州判;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置县,改属直隶州。

山东

济宁直隶州

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为直隶州,领三县直属山东省。

上古为东夷昊族(太皞、少昊族裔)建立的有仍氏部落方国,姒相失国后,少康母有仍氏生少康于此,少康中兴后,约公元前2000夏少康时,封此地为任国。秦称任城县。

后周广顺二年(952年)置济州,设治于巨野县,任城县属济州。北宋仍之。

金朝天德二年(1150年)巨野水灾,遂迁济州特别自治道于任城(今济宁市)。

元朝十六年(公元1279年)升为济宁路,统领济、、单三州,及巨野、郓城县、肥城、金乡县砀郡虞城县沛丰邑等七县。由于地势较高不受泛滥之害,居其中而获济水之宁,是为“济宁”正式得名之由来。

明朝太祖吴元年(1368年)改济宁路为济宁府。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降济宁府为济宁州,直属山东省。领嘉祥、巨野、郓城三县。

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为直隶州,领三县直属山东省。

1913年改济宁直隶州为济宁县,属岱南道。

1914年(民国三年)6月3日,岱南道改为济宁道。共辖25县。

1925年属兖济道。1928年废道属省。

1936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专署驻济宁。

1938年济宁沦陷,属伪山东省公署鲁西道,专署驻济宁。

1940年属伪山东省公署兖济道,专署驻济宁。

1946年1月济宁第一次解放,以城区和郊区划为济宁市。同年9月被国民党军队占领,又复为县。

1948年7月重获解放,仍称济宁市

1949年属鲁中南行署的尼山专区

1950年降为县级市,尼山、台枣两专区合并为滕州市专区。属滕县专区。

1953年滕县专区与湖西专区合并,改为济宁专区,辖十四个县市。

1958年曾与菏泽市合并。

1959年济宁、菏泽两个专区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分开。

1961年峄县改为枣庄市,归省直属。

1967年更名济宁地区。

1978年又将滕县划归枣庄市。

1983年10月济宁地区撤销,济宁市升为省辖地级市,撤销济宁县,将其辖区并入济宁市。济宁市地区的兖州区曲阜市邹城市嘉祥县金乡县、鱼台、微山县等7个县划归济宁市;原济宁地区的汶上县泗水县2县划归泰安市

1985年3月22日,国务院批准将汶上县、泗水县归还济宁市管辖。

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曲阜县,设立曲阜市

1989年12月2日,国务院批准将菏泽市梁山县划归济宁市管辖。

1990年1月1日,嘉祥县的核桃园乡划归巨野县管辖。

1992年3月1日,撤销兖州县,设立兖州市。

1992年10月4日,撤销邹城市,设立邹城市。

1992年5月,批准设立济宁市省级高新区。

1993年12月14日,济宁市郊区更名为任城区

2008年2月批准设立济宁北湖新区,规划总面积约97平方公里,辖区面积57平方公里,下辖1个街办、28个村居、近4万人,赋予“特区特管、先行先试”的权力。

2008年9月,调整两区行政区划:以洸河路为界,东起琵琶山路,沿洸河路西至环城西路,沿金城街道与古槐街道边界及金城街道与济阳街道边界至太白楼西路西至梁济运河。此线以南划归市中区,此线以北划归任城区。

2010年7月,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

2011年,济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13年,济宁市任城区与市中区合并,统称济宁市任城区,济宁市兖州区改为兖州区。

临清直隶州

临清直隶州: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升临清州为临清直隶州。

本辖:武城县夏津县邱县,史称“一州三县”。明清时期,临清市地处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交汇处,北及北京,西抵洛阳市,南达杭州市,有”繁华压两京,富庶甲齐郡“之称,人口一度号称百万,人称天下第一码头,天下粮仓,是著名的运河名城。临清的砖,北京的城。梅花上将张自忠,国学大师季羡林,著名诗人臧克家,国画大师李苦禅,都是临清文化的杰出代表。

南北朝时期十六国后赵置。汉代称清泉县。因临近清河而得名,清河又称卫河。

后赵建平元年(330年)析清渊县置临清县,治所在今河北省临西县,因城临古清河得名,不久即废。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析清渊县西部复置临清县,属司州阳平郡。北齐废。

隋开皇六年(586年)复置。属清河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属毛州,贞观初毛州废,改属恩州

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临清市县属大名府。

金徙临清县治于曹仁集(今临清市南八里旧县村),属大名府路恩州。

元临清府县分治,临清万户府为枢密院直辖,治所在今天津大直沽,临清县属中书省州。漕运总司设在河西务镇,分司临清。

明洪武二年(1369年)徙今治(今临清市青年路街道)。

弘治二年(1489年)升为临清州,领丘县、馆陶县2县,属东昌府。

清代沿明制,临清州仍属东昌府。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升为直隶州,辖邱、夏津县武城县3县。

1913年废州为县,属济西道(1914年改称东临道)。

1925年属德临道。

1928年废道制,直属于省。

1937年1月属山东省第四行政督察区,并为该区专员公署驻地。

1948年5月,升为专区级市,属冀南行政区。

1949年3月复降为县级市,属冀南第一专区。

1949年8月改属河北省邯郸专区

1949年11月,临清市改为临清镇,县镇并存。

1952年10月24日,临清县、临清镇自河北省划归山东省,属德州专区

1952年12月19日改属聊城专区

1954年7月9日临清镇撤销,复置临清市(省辖,由聊城专署督导)。

1958年12月,临清县撤销,划归临清市。

1963年3月撤市复县。

1983年8月撤销临清县,复置临清市(省辖县级市),由聊城地区代管。

1997年聊城地区撤销,临清市由地级聊城市代管至今。

胶州直隶州

清代,胶州属莱州府。

1904年,胶州脱离莱州府,升级为胶州直隶州,辖高密、即墨二县。至此,山东十府三直隶州格局形成。

1912年民国成立后,改府为道,撤掉州一级行政区,胶州因此改为胶县,归属胶东道。

1938年,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后,设立伪青岛特别市,成立青岛特别市胶州区、青岛特别市即墨区。1945年日本投降后,日本的区划调整全部作废,胶州区又脱离青岛,成为胶县。

1950年,成立胶州专区,专署驻胶县。这是一个地级行政区,辖胶县、高密市、诸城、即墨区、即东(今即墨东部)、藏马(治所在原黄岛区泊里镇)、胶河(治所在今胶州铺集镇)、胶南、五莲县九个县以及崂山办事处(驻地在李沧区)。这胶州专区比清代胶州直隶州管辖的地域还广,在行政级别上,胶州专区与青岛市是平级的。

1956年,撤销胶州专区,胶县划归昌潍专区。

1978年,胶县改属青岛市。

1987年,胶州市撤县设市,成立县级胶州市,由青岛代管。

2017年经济总量过千亿,2017年全国工业百强县排名第18名。

2018年,经山东省政府批准,胶州启动撤市设区工作,胶州即将再次成为青岛的一个区。

山西

霍州直隶州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霍州升为直隶州,领赵城、灵石2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又增辖汾西县。州直隶州雍正二年(1724)改为直隶绛州,领稷山、河津、闻喜、垣曲、绛等5县。

河南

光州直隶州

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唐高祖武德3年(620年)改弋阳郡为光州;雍正二年(1724年)升光州为直隶州,直隶河南布政使司。州治光(今河南省潢川县)。下辖:光山(今河南省光山县)、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商城(今河南省商城县)、息县(今河南省息县)共4县。1913年废。

汝州直隶州

汝州直隶州位于河南省中部。隋文帝开皇4年(584年)置伊州,隋炀帝大业初改伊州为汝州市,治梁县城。

明成化6年(1471年)升为直隶州。清朝沿袭明制。清代,州治汝(今河省汝州市)下辖:鲁山县(今河南省鲁山县)、郏县(今河南省郏县)宝丰县(今河南省宝丰县和平顶山市大部分地区)、汝阳县(今河南省汝南县)共4县。

许州直隶州

清初许昌市河南省雍正二年(1724年)升许州为直隶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许州升为许州府,隶河南省。

安徽

泗州直隶州

泗州直隶州:繁,疲,难。隶六泗道。明属凤阳府。寻复升直隶州,以临淮县省入。顺治初因之。康熙六年,分属安徽省,隶凤阳县如故。十九年,州城,陷入洪泽湖,寄治盱眙。雍正二年,升直隶州,隶安徽省。乾隆四十二年,裁凤阳府之虹县,省入泗州为州治。

泗州旧治在今州城东南百八十里。自明末清口久淤,旧黄河堤决,黄流夺淮,水倒灌入泗,州境时有水患。至清康熙十九年,城遂圮陷于湖。

今州治即虹县旧城。东北距省治七百六十里。广二百九十里,袤二百里。北极高三十三度二十八分。京师偏东一度二十三分。领县三。北:屏山,下有湖。南:鹿鸣山。东:秦桥山,有双泉。东北:朱山,上有圣水井,下有峰山湖。南:淮水自凤阳县废临淮入,五河入洪泽湖。汴河自灵壁入,东南入淮,即莨荡渠,一名浚仪渠,唐、宋通漕故道。睢河迳城北,东流,会安河洼,南注洪泽湖。潼河在故虹县西,俗曰南潼河,自万安湖流迳五河注淮。北潼水,在今州北,东流注骆马湖沱河在今州西南,源出宿州紫芦湖,迳州东为南沱湖,州西为北沱河,二水合流入五湖。又石梁河、天井湖,西合漴水,过五河入淮。施家岗有汛。半城镇,州判驻。双沟镇,同知驻。驿二:泗水、龙窝。

盱眙县疲,难。州南百里,滨湖倚山,无城郭。康熙帝间,泗州陷于湖,乃寄州治于此。后以虹县省入泗州,乃复为属如故。东:盱眙山,县以此名。南:宝积山。北:陡山、龟山。东南:都梁。西北:浮山,滨淮水,故一名临淮山。淮河迳城北,汇洪泽湖。与泗州中流分界。自五河流入,东北至清河口合黄河。东北:运河。池河自合肥入,北注于淮。洪泽湖旧名破釜塘,亦古洪泽镇地,昔人开水门入以资灌田。自泗州陷入,湖界日巨,汪洋几三百里,延袤皖、苏二省。南以老子山、北以湖泊岗,与江苏桃源县分界。旧县有汛一。驿二:淮原、都梁。

天长疲,难。州东南百五十七里。南:横山、冶山。西:望城岗。北:红山。西北:石梁河,自滁州来安入,汇为五湖。北合德胜河,又东接高邮寘沙湖,其分流为樊梁溪。白塔河自来安入,合涧,迳石梁镇,又东大河湾,至城西,右合白杨河,东北为丁溪湖,播为感荡、上泊、白马、沂洋诸湖。其南秦兰河,并入江苏省,注寘沙湖。东北:下河镇。北:铜城镇。汊涧有汛一。城门乡巡司一。一驿:安淮。

五河县疲。州南百三十里。南:金岗。西南:翠柏。西:卧龙岗,下有龙潭。北:陡山岗。沱河水溢,淮河在城东一里。自故临淮县东北流迳此,又东入州境。浍河自灵壁入,旧迳城南一里,后水涨沙淤,徙于北浒,又迳城西北合沱河,又东入淮,或谓之澳水。东潼河自州入,迳天井湖,南至铁锁岭入淮。漴河在城南二里。南湖在城南七里,汇众流而成,流为此河,又东流入淮。以上所谓五河也。其交会处在城东二里,谓之五河口。西:临淮关,有汛。驿一:五河。

江苏

海州直隶州

明代,海州隶属于南直隶淮安府。清代雍正二年(1724年),海州升格为海州直隶州,下辖沭阳县赣榆区。辖区范围基本上相当于今日连云港市辖境、隶属宿迁市的阳县,以及隶属徐州市新沂市东部。1912年,改为东海县

江西

宁都州

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元年(1295年),升宁都县为州,辖石城县,属赣州路。朱元璋洪武2年(1369年),改赣州路为府,改宁都州为宁都县,9年(1376年),宁都县属江西布政使司赣州市。清初沿明制,高宗乾隆19年(1754年),升宁都县为直隶州。州治宁都(在今江西省宁都县城)。清末辖:石城(今江西省石城县)、瑞金市(今江西省瑞金市)。1913年废。

浙江

定海直隶州

简。隶宁绍台道。总兵及同知驻。古句章地。明为卫。康熙二十七年改县。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一年升直隶。西距省治七百六十里。广百四十里,袤八十三里。北极高二十九度五十九分。京师偏东五度五十八分。舟山市,古翁洲山,即定海山。

福建

福宁直隶州

福州市,明成化九年(1473年),福宁县升为福宁州直隶州,辖福安市宁德市2县。福宁州直属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宁州升为福宁府,1913年废府留附郭县霞浦县。州治今福建霞浦县。

永春直隶州

永春州,地处福建省中南部。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县为直隶州,割泉州府之德化县延平府大田县属之,治永春县(今属福建)。属福建省。辖境相当今福建省永春、德化、大田、仙游县等县。1913年废,改州为永春县。

龙岩直隶州

地处福建省中部。清世宗雍正12年(1734年),升龙岩县为龙岩直隶州。州治龙岩(今龙岩市)。辖:漳平市(今福建省漳平市)、宁洋县(县治在今福建省漳平市双洋镇)共2县。1913年废除。

新疆

和直隶州

地处新疆省南部。清代金玉国为和阗;高宗乾隆24年(1759年)设和阗办事大臣,辖额里齐、哈拉哈什、玉珑哈什、齐尔拉、克勒底雅、塔克等六城,受叶尔羌汗国办事大臣节制,和阗城设三品阿奇木伯克。德宗光绪9年(1883年),置和阗直隶州。州治和田地区(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市)。辖:洛浦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洛浦县)、于阗(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波鲁(县治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南缘克里雅河上游西岸,琼木孜塔格峰西麓)共3县。1913年废除。

参考资料

四川省.行政区划网.2017-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