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闾山教

闾山教

闾[lǘ]山教,又称闾山道、闾山派等,是长江流域华南地区道教重要流派。道教的组成因素除了道家及儒家思想外,也有巫思维,闾山教派就是在这些因素下再吸收些许佛教思想因应而生,流行于中国的福建省广东省浙江省江西省江苏省湖南省、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地。其派源于魏晋南北朝许逊祖师的净明忠孝道,盛行于唐宋,以江西省为发祥地,向各地传播,形成一个斩妖蛇、治疫疾的巫法体系一一闾山法,并且吸收了灵宝派符咒科仪,成为了中国南方最为重要的教派之一。

闾山教以供奉许逊、临水三奶(陈靖姑林九娘、李三娘)等神明为主,又因地域不同和“法主”信仰的区别等因素,产生了夫人教、法主公教、普庵教等不同的派别。其科仪内容较为广泛,如:“五台全科”“祝由科”“表辰奏赦”等。

闾山是闾山派的本山,闾山派的重要人物如陈靖姑、曹四公等,均到闾山学法而成神的传说。传说中闾山在闽江之地,三千年一开,但又有方志记载闾山就是庐山

教派渊源

信仰核心

闾山教派的信仰核心是以道家儒家与佛教教义思想为信仰基础。道教信仰的核心在于“道”,闾山教派教义思想,最主要是以整体道教教义为依皈[妫姓],道法精华传承自许逊之净明忠孝道,同时参酌古部落的 巫觋文化及萨满思维。闾山教派的传承来自净明道儒家等十德之思维,奠定了闾山派悬壶济世的胸怀。原始佛教有“中道、中观、唯识”等核心思想,闾山教派中许多代表人物皆是在保有佛教因缘下所组成的派别。

信仰崇拜

道教以“孝 ”“善 ”为要 ,“善”是宗教、哲学、伦理学等范畴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例如“善,德之建也 ”“举头三尺有神明”的理念,都是一种“道”对为善的忠告。道教在崇尚自然之下的万物有灵论,将宇宙万物取名后,再将其神圣化,通过实质人物所遗留下的痕迹和将古代神话人物的继承和改造,使之在道教神仙信仰中流传。在信仰群众思绪中,它们是一种宗教的灵验与神奇,认为它们是神迹显像,以善恶因果关系产生了宗教道德观,使民心为善的向心力融合。而在闾山教派中的神迹,也都应用在闾山道法或巫法上,使民众得到宗教情感与灵验,引发信仰群众产生对教派的神崇拜。

构造神仙

早期之人类社会活动中,对自然界的灵验事物产生了神秘感,也因此出现了对此神秘现象造构而成神的崇拜。在汉魏两晋时期草创的神仙谱系是一种呈现原始状态的粗浅概括,到了南北朝道教大量造构神仙和进行初步整理,同时,统治者为了达到自身政治目的价值观的推广,也利用政治的力量来造神。闾山教派诸神的产生时间点较为集中于晋与宋后,而且其神职的特点较为接近。

宗派传承

宗派划分

每一教派所构造的神仙谱系在信仰过程中时空与理念的转化,最终产生差异。明朝以后,道教主要分为南方正一道和北方全真道两大派系,其他教派皆全部归纳到这两个道派之下。净明道是道教早期的派别,教义是许逊所创,由东晋的许逊崇拜发展而成。《胥太尊给募缘簿》中就记载了其教主为许逊。在宋元净明道中,曾奉天师张道陵为“监度师”,并使用过天师道的“正一五雷法”。因此净明道与天师道有所关联。

许逊信仰本是江南流行的巫术性民间信仰,其中的一支居于社会上层,注重正统化,到唐代时与道教相汇合,至北宋时开始形成为净明道,注重伦理道德。另一支居于社会下层,以庐山为发祥地,在继续保持巫术特色的同时,吸收道教正一派的内容,并与印度瑜珈等相结合,注重科仪与法术,形成闾山法。至南宋时,进一步以民间女神陈靖姑信仰为依托,形成闾山派。

传承闾山

许逊被闾山派尊崇为教派始祖及教主,陈靖姑就曾拜其为师,学法归来后于古田县福州市等地从事驱邪伏妖、祈雨、治病等立国救民圣事,导致闾山信仰在此地盛行、传播。闾山派与净明道具有传承关系,在神仙信仰渊源上两者并无差异,都奉许逊为祖师,他们都以杀蛇斩为其道法成名;信仰领域都传承儒家的忠孝美德和伦理道德;教派旨意皆是仙道贵生、济世度人;都以《老子五千言》为教义;科仪形式也略为相同。

教主崇拜

教派形成的组织者或创始者被称为“教主”,他提出的理论根据与思想方向,奠定了法脉的传承,也因此产生了教派之教主崇拜。闾山教派以许逊为教主,他非但在净明道有深厚的教派基础,同时将其原有道法思想引领到闾山教派中,奠定了闾山教派的发展空间。

法脉

道法二门

整个闾山教派宏观上,应分为“道”与“法”两个部分,道为体,法为用。由于不同的民俗习惯和人文背景,在每个地域就会发展不同的教派。一个完整的宗教必须有教义经典与实践方式,两者之间互为体用的关系,因此,教义经典与实践除了互为体用关系外,更富含着一种表里关系。

闾山教派的“法”是一种灵性操作的定义,也是一种类似虚幻的数术,但经过方士的装扮美化后,成为了决定着道教活动的主要内容。在“法”的教义思想中,皆以“巫”中的“祝由”来作为其普渡众生之主轴。“祝由”来源于古代方术与巫法,因其不用药方,而以符祝可治诸病,故称“祝由科”。

传承

闾山法是巫法之首,其它灵山法(后世称金山科)、盘古法(后世称车山科)均为闾山法所包容。闾山道坛中代表性的是闾山、横山、蒙山,这三者中以闾山居主导地位,统领三山的是“江州府闾山正堂”。科仪书《拷鬼》内,师主许九郎开场白说:“天上至尊是玉皇大帝,人间最贵是君王,天下鬼神皆钦仰,惟有闾山作主张。”又因晋太康初,许逊为旌阳县令,使得在闾山法中有所谓“法堂”“江州府闾山正堂”等词汇频繁出现。

根据《海琼白真人语录》记载“巫法有之乎其正邪莫之辩也?答日:巫者之法始于娑坦王,传之盘古王,再传于阿修罗王,复传于维陀始王、长沙王、头陀王、闾山九郎、蒙山七郎、横山十郎、赵侯三郎、张赵二郎,此后不知其几。昔者巫人之法,有日盘古法者,又有日灵山法者,复有闾山法者,其实一巫法也。”其中巫法的传人:闾山九郎、蒙山七郎、长沙王、盘古王、阿修罗王、头陀王、横山十郎、赵侯三郎、张赵二郎等均在闾山教派信仰祀神之中。《海游记》又载“巫出九郎,居闾山以法传教。”可见闾山派是当时巫法的一大流派。

法教

闾山教派下的各个派别的传承,并非完全都是传统祖师脉络的传承。有的是有师承的师徒传代方式,有的是因其所信仰或道法科仪的兼容,并无实质的师承关系。民间有些施画闾山符咒者的法术主要靠祖师、祖先或神授流传得来,有时也私自口授师传于弟子。闾山符咒之术在民间也有多种传承途径,甚至并未经过正规的师承或道坛传度受篆。许逊的法脉传承者中,以张道陵为教主的称“正一道士”以许真君为教主的称其为“闾山法师”,但也有信奉太上老君而自称老君教的。这些道士、法师仅靠为人司掌祭祀,实在难以糊口。于是不得不兼修为人催符念咒 、驱邪治病的法术,所以此派俗称“红头道士”。除此之外,尚有兼做丧事的一派,称为“乌头属道士”专施超场阴事。因仅为法脉传传承故此为法教。

乌头法师和红头法师都是以符篆、斋裱、传道、作法为其职司领域。闽南语俗谓“死归法主,生派夫人”,一支将法主公奉为祖师,并以黑头巾作为派系之标记,以丧礼法事、超渡驱邪等见长,但亦有不行丧礼法事者,人称“法主公派”,也称之为“乌头法师”;另一支较明显的派别以陈靖姑(三奶夫人)等为祖师,行法时以红头巾作为标记,称作“三奶派”,又称“红头法师”,专作节庆、庙宇做焦等法事。以灾祛病,除煞收妖为主,也有武科,即上刀梯、过油火、上幡竹等武术性科仪。

代表人物

许逊

许逊,字敬之,父肃,世为许昌人,后人称为许真君。汉末避地于豫章之南昌市,因母梦金凤衔珠,坠于掌中,玩而吞之,乃感有孕,宋徽宗敕封“至道玄应神功妙济真君”,证位为天枢使相,为天府四相之一,称为西山净明派祖师,俗称旌阳真君,为净明道派法祖,亦为闾山派开山始祖或间山教派教主。

陈靖姑

陈靖姑,生于唐天二年(905年),仓山下渡人。相传13岁道闾山许逊处学法,三年后艺成归来,能降妖伏魔,扶危济难。24岁时,福州市大旱,她毅然脱胎祈雨,并斩杀蛇妖,最后天降甘霖,陈靖姑也力竭而亡。被历代加封为崇福临水夫、临水夫人、顺懿夫人等,她与林九娘、李三娘结拜为姐妹,合称“闾山三奶”,被民间视为“妇幼保护神”“护胎佑产三女神”等,其信仰遍布福建省浙江省、台湾等省以及东南亚各国。

林九娘

林九娘,原名林淑靖,唐大历四年(769年)九月初九日出生于罗源县飞竹村,故又叫“飞竹奶”。九娘年少时期就精通周易、卦理,并习得一身武艺,17岁跟随父亲林忱回乡后,在当地为民看病、接生并铲除为害乡里的恶僧、秃鼻乌鸦[guā]等。当听闻陈靖姑脱胎祈雨不幸殉难的消息后在西洋坪黄家主边“设牌位吊念,并日夜泣拜,茶饭不思,直至身亡灵牌处”。人们将其就地葬于西洋灵蛇山下,并立祠祀之。

李三娘

李三娘原居鲤溪,14岁出嫁陶家,未已夫亡,即回娘家,学医学巫,尤长于妇科学小儿科,看病时若遇穷苦人非但不收药费还助人以药。她结识陈靖姑后,助其除妖镇怪,除蜃怪,杀长坑鬼,战红毛猴等。后得道辰山海滨,其地后人名为招保场,并建招保娘娘庙。《民间信仰诸神谱》称其为“顺懿右弼李夫人”,传到台湾后,李三娘又被封为皇母三娘娘、送子娘娘、平闽夫人等。

张慈观

张慈观,张圣君,因朱厚照敕封“法主”神号,所以民间又称作法主公。其出生于永泰县嵩口镇月洲村,在福建省各地均设有庙宇供奉。闽清县、永泰、台江区三地的张圣君信俗各具特色,2017年1月,经三地共同申报后,“张圣君信俗(福州市)”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他抗旱消灾、修桥铺路、凿渠兴水、惩恶扬善的诸多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所以他又被当作保境神、农业神、商业神。

教派分支

闾山教派的诸多修道者,在羽化前后因功绩显著为后人所敬仰,闾山教派就是在这些先圣先贤总结下因应而生。也因其修真与神迹方向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道教派别。

龙岩闾山教

龙岩闾山教流行于闽西龙岩民间,融巫、道、佛于一体。其以太上老君为教主,以许逊张道陵、陈林李三奶夫人为法主。由以道教正一派科仪为主的“五灵教”,以巫法为主的“王姥教”,以佛教科仪为主的“斋科”等三类完全不同的科仪教法系统组成。其教派属“道法二门”,以巫法主其内、道法主其外,具有深厚的古代巫道承传。

夫人教

夫人教也叫三奶教。其主要特征之一是奉“闾茆[máo]二洞”神,以许真君及陈林李三位夫人信仰为核心的教派。是流行于福建省民间最广的一支教派。主要分布于闽东、闽中及闽西南地区。因各地教法内容略异,而称呼不同,闽西称“王母教”,闽中称“三奶教”,客家称“客家阴阳”,闽东称“师派”。其法科以禳灾纳吉巫法为主,并有上刀梯、上幡竹、过火埕[chéng]等武术性科法特征。其装束和古代巫师的打扮类似。师公的主要法服是神裙,此与古巫“男为女服”是一脉相连的。头上的牛皮制的“神额”是画着张大口的虎头形象,此为古代巫师用以避邪驱鬼的“吞口”。法器主要是龙角、麻蛇、神鞭、杯、天罡尺(桃木制)、铃刀等。这些法器皆源于古代巫师远在宋代巫师中即已存在。

释教

释教,又称文教,分布于福建省各地,是道教与佛教相融合的一种教派形态。由于此教派虽可主持寺庙祈安清醮[jiào],也有部分的禳灾祛邪小法事,但其最主要的功能在于荐度超亡的功德道场。释教之所以以“释”称,原因主要在于其供奉之神为“三宝如来”或以如来、观音、地藏王组成的“三宝”。所做科仪称“佛事”,所请诸神(包括道教神)均称“请佛”,特别是功德道场所用的经忏、真言、神图等等方面,佛教的氛围极其突出。其中释教(金山派)的法器与闾山派除戒尺、天蓬尺、雷令、七星宝剑、降魔杵、水盂、坛炉等基本相同,而其主要法器如简板(又称朝笏[hù])、手炉、道铃(毗卢铃)、木鱼、、手磬等则为闾山派道坛所无。其道坛神图有坛图、神牌两种,坛图主要为““三宝图”“地藏图”;神牌有两种,一是“诸天菩萨图”,一是“十八层地狱图”。

法主公教

法主公教,是流行闽中、闽南地区及台湾大部分地区的一支闾山教教派,其教主为太上老君和秽迹金刚(释迦化身),法主为张圣君,是古代“闾山法”和“瑜伽法”融合的一个教派。其科仪称“闾瑜双轮”,有明显的巫教和佛教科法之区分。巫法部分亦具有武科,主禳灾纳福;瑜伽科则装扮如佛教,主清事醮仪及超度功德道场,闽台间有“红头师”(巫法)、“乌头师”(佛科)之称。

海清教

海清教又称徐甲教,是流行闽北建阳等地的闾山派之教派,其教主为太上老君,法主又有许九郎、徐甲、陈林李三夫人、张青阳(张五郎),亦奉祀秽迹金刚、龙树、观世音哪吒等瑜伽教神,以禳灾祈福科法为主,也为非正常死亡做“破殇[shāng]”科仪,道坛师公羽化,亦有“羽化道场”,属古代南方巫法之遗传形态。其自称“巫教”分东、西二路,法服略有不同。东路有珠冠、龙袍、小衣(红色开衫);西路仅有红色开襟大衫。但二者教义相同,科仪相通。

普庵教

普庵祖师教,是一个佛道兼容的道派,以祀普庵祖师(为教主或法主)为主要特征,流行于闽西北的泰宁县宁化县建宁县等地。该教派形态为内佛外道,其科法中佛教经忏、真言等内容占有相当的比重。其有清事、幽事两类法科,幽事类科仪多于清事类科仪。其平常虽以为民家做丧事功德为主,但教法中有许多禳灾、治病的法术活动内容。普庵教既可主持社区之寺庙醮仪,又可为民家行驱邪祛病之斋醮科仪,其虽然以佛教为根柢,但不以佛教修行为主,而是以消灾祈福科仪来行道,是一种半佛半道的宗教形态。普庵祖师是中国南北宋之交时期的一位得道高僧。俗姓余,讳印肃,江西袁州宜春人。乃禅宗思想临济法系第十三世传人,法嗣黄龙牧庵(法)忠禅师。普庵圆寂后曾七次获封,最后受朱棣封谥“普庵至善弘仁圆通智慧寂感秒应慈济真觉昭慧庆护国宣教大德菩萨”。

梨园教

“梨园教”是流行于闽东寿宁县一带的闾山派支脉,它其他支派不同之处是,以“田公元帅”为教主,以提线傀儡行斋醮科仪,故而法师具有道士和傀儡师的双重身份,法事活动集戏剧表演与道教仪式于一体,所演剧目也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梨园教”的科仪分为内坛和外坛两种,内坛是纯粹以道教蘸事为主的科仪活动,而外坛则既是供奉傀儡戏神之处,也是表演傀儡剧的戏台。田公元帅为主的符箓[lù]融入法事的关键环节,以达到请元帅驱邪逐疫的目的。还有一种重要科仪“田公搜间”,则是在房间内表演。当民家出现崇邪或有人患病时,在作完傀儡法事后,由田公傀儡逐一到东家各个房间驱逐鬼祟邪煞,也称为“逻房”。

闾山

重要地位

闾山在闾山派中是本山,地位非常重要,为闾山教派学法及精神归属所在。闾山派重要人物均到闾山学法而成神,如陈靖姑林九娘、李三娘等。宋代著名道士白玉蟾曾经提到闾山即“闾州”,是巫法的源头。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和《海游记》记载陈靖姑前往闾山学法的事。福建闾山教也有“魂归闾山”的说法。该教派中有两类仪式与此有关:一是道师羽化之际,各道坛道友会凑集一起,为道师作“羽化道场”,这一道场的目的,就是将道师的灵魂由阳世渡入闾山,到闾山为仙为神;二是将非正常死亡者的男女灵魂渡入“闾山大营”,而由闾山招为仙兵仙将。男性灵魂升为闾山“表官”(或奏表仙师),女性之灵魂升为闾山新任“王母”。

闾山所在

传说

《海游记》记载陈靖姑姐妹三人来到沉毛江,坐鞋渡江,至江中沉入江地,原来闾山洞府就在沉毛江之下,他们在洞中拜闾山九朗为师。《闽都别记》记载闾山原来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山,位于福州南台地区,闽江之侧。世人要到闾山学法需坐船过闽江。闾山九郎的两个徒弟学法三年,却只得到了师傅送给他们的一件法器一“杵臼”。二人不满,一之下把它扔到山底,不料法器威力巨大,强烈的撞击力使整座闾山沉入了闽江之中。因此福州地区至今仍有“沉闾山浮南台”的传说。本来闾山洞府是三十年一开,长坑鬼学法被拒,以角撞门墙,使得“十”字变“千”从此成了三千年一开。相传“闾山”的原址位于当今福州江滨仓前路龙潭角,陈靖姑曾在此脱胎祈雨。

方志记载

《龙岩州志》记载:曹四公去庐山学法除妖。《宁洋县志》又载:“(曹四)公宋洋人,讳碧泉氏,曹生而神奇,长而学道,晚年而法术益精,盖其传自闾山久矣。”由此可知,闾山即庐山,庐山下的沉毛江即九江。江西省浙江省的一些道坛直接称闾山为庐山,如绍兴市民间道坛上演的民间宗教戏《孟姜女》,其九郎仙君自报家门时说:“俺,庐山九郎先师是也。”此外,永嘉县瓯北街道千石村以陈十四娘娘为主神的北阴宫,其门联所说“护瓯越稚童,绍庐山道法”闾山即庐山,也与许逊的传说及江州府的地理概念相吻合。

蛇神崇拜

信仰

福建省称八闽,“闽”正是闽越族蛇图腾崇拜的重要标志。《说文解字》中释:“闽,东南越,蛇种。”福建历史上确有“以人祭蛇”的习俗。南平市、闽中各地存在许多大大小小的蛇王庙,还有许多蛇王与人成亲生子的故事。许逊信仰包含了闾山法和柳仙信仰,由崇蛇和斩蛇两种对立方式构成。崇蛇是教法内的一种法术,以“蛇”驱邪;斩蛇却是教法外的一种表现形式,以斩蛇除妖、灵应示人。二者都是借用蛇神信仰来推行闾山法,以弘扬闾山教。

斩蛇

蛇文化是闾山教的宗教灵魂,每一个闾山教的法神无不与蛇有关系。《鄱[pó]阳记》《朝野载》都记载了许逊斩蛇的故事。又如夫人教的法神陈靖姑,是以斩白蛇、镇蛇洞扬名闽越大地;法主公教的法神张圣君,也是斩蛇救民的英雄神;其他法神人萧公、连公、曹公等人物,无不以斩蛇、降蛇、镇蛇显法。《宁洋县志》便记载了曹四公斩蛇的故事。斩蛇是闾山法神显法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其教派特征的一个重要标志。

崇蛇

柳仙的崇拜是闾山教的教法中保留巫法成分最原始的一部分。蛇神在科法中被称为“南蛇”“南乌大蛇”,与之相关的科法器具、形式、内容也很多。闾山教道坛有一种叫“白条锦蛇”的法器,蛇头用木雕成,蛇身以苎麻[zhù má]编织成绳状,此法器多用于道坛打鬼驱妖的科仪中。在道坛神图中也有驱南蛇除恶的绘图。在科仪中,凡在重大仪式中的驱妖逐怪的科仪前,都有“请法”的科仪,所请的“法神”即以“南乌大蛇”为主的六道“法神图”,道师甩动“麻蛇”作种种“弄蛇”表演;同样,在家庭祈禳小斋醮科仪中,也有“请南蛇入房”驱除潜伏房中的恶魔精怪以求平安。在闾山教科仪资料中,还有许多与“南蛇”相关的南乌大蛇的咒诀秘法,如“南乌大蛇咒”“南乌大蛇诀”等。

教派特点

闾山派的斋教科仪范围很广,道坛仪式主要分幡科、斋科、法科三大类,亦可略分为吉场与超场。幡科是社区祠庙中举行的公众性祈禳仪式,如“填补财库”“延年益寿”“求取功名”“消灾祈福”“开光”等吉场法事。斋科是以“普渡”“渡亡”“观落阴”“下地府”“打城”等渡阴方面为主要内容的仪式。法科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出敏、制敏、驱邪、禳灾纳吉斋醮科仪仪式。

醮仪

闾山教的醮事仪式多属清醮类,如:为群体祈福的年例性仪式,称祈安醮;为干旱求雨的祭祀仪式,称祈雨醮;为驱除瘟疫的祭祀仪式,称驱瘟醮;破土安龙的仪式,称安龙醮;;家谱编修完成的祭典,称打谱醮;为共同道派及信仰圈内的道师传度考法的仪典,称竖幡醮;为官庙神像雕塑安座及宫庙落成的庆典仪式,称开光醮;专为猎户举行的醮仪,称打虎醮,此为“车山科”,请盘古法治虎魅。

法事

在民家禳灾祈福法事仪式中,有许多不同科法名目,它们也各具其教法功能。如“过关”是为儿童禳关度厄;“十保”是为久病不愈者禳灾的斋醮科仪;“收魂”是为受惊及久病者安魂;“打暗”是对疯癫病症的驱妖斩邪科法;“和神”是针对各种不祥邪煞采取温和的驱遣仪式;“度星”是为老人求寿的拜斗禳星法科;“还愿”是为还却一切未了的愿债和新的祈祷等等小型的仪式活动。

殇科

闾山教中除少部分教派有道佛的超度功德道场外,绝大多数教派的道坛很少有丧事道场。但在“夫人教”道坛中常有为非正常死亡的人,如上吊、车祸、自等殇亡者,作“破殇”驱煞科法。就是将非正常死亡的男女灵魂渡入“闾山大营”,而由闾山招为仙兵仙将。男性灵魂升为闾山“表官”(或奏表仙师),女性之灵魂升为闾山新任“王母”。该科有“度金桥”、“上五台”、“起灵”、“妆街”、“游九曲”、“游月”、“游园”等大小科仪项目,其中的“五台山”为“五岳山”,其一名昊天山,二名蓬莱山,三名三山顶,四名华盖山,五名五台山,都是道坛想像中的仙山。“游九曲”,是使亡魂在道师指引下轻松、飘逸地在仙境中得以超度和涤洗灵魂。

科仪

闾山派的科仪最主要特征是都体现了古代巫法的风貌,主要有““妙沙经忏老君法忏夫人忏”“五灵醮科全集”“玉皇大帝解冤科”等;民家斋醮科仪有追魂逐煞的“搜房”、成年礼的“谢奶姆”、求寿的“禳星拜斗”等,每个科仪的详细步骤都得以传承。其中“南蛇入房一宗”科仪本中提到的法神以文法“拖起南蛇食鬼神”,可以看出闽越族人柳仙崇拜的遗迹。《祝由科》中则记载了各种与百姓家居生活关系密切的杂症的符法资料。最具观赏性的当属武科,“上刀梯”时执行者要赤足爬上扎有利刀的刀梯,在下刀梯时,有的会沿着幡布顺溜面下,作飞鸟展翅状,有的则会沿着刀梯翻跟斗而下,称为刀山巡逻。还有睡在布满刺的床上的“勒床”;伸手到滚油锅里捞物的“下油锅”;惊险的“翻九楼”“上幡竹”等等。

装扮

以“夫人教”为代表性的师公,其法服最突出的特征是头系法巾(红布,可披于项背),扎神额(皮制或称神额),上身穿绿袄(或便衣),下身着长裙或短裙(紫裙,红色或兰色),足,或扎草鞋、布鞋,男为女服,是一种女巫装束。“法主公教”的乌头法师则头系黑巾;“海清教”的师公戴珠冠、穿龙袍、红色小开衫,有部分仅有红色开襟大衫;“普庵教”中的武教师公则身穿戏曲马甲和战裙;

法器

闾山教派主要法器有:法印、龙角、铃刀、麻蛇、三叉铃、茭、七星剑、雷令、天蓬尺、戒尺、法神图、神图、锡仗、玟[mín]杯等。其中龙角是闾山教中重要的法器之一,法师在祭典法会、调兵遣将,安置五营等时候嘴念咒语或诵经请神,定会用到龙角;麻蛇鞭是闾山派科仪中最常用法器之一,是法师驱逐邪恶的法器,它具有驱逐孤魂野鬼、调营放兵、收兵犒赏、驱邪压煞、急召万神,以及惩戒亡灵的功能;五雷令牌系仿制儒家世俗官场之物,象征权力与威严,常置于师桌作镇坛之用,以象征雷霆法院之所在;法印象征着天界统治者以及众仙神的权威的授予,是极重要的法物。

闾山奏职

传度

传度是凡者入道须必要履行的仪式。道教的传度有出家、传法和度篆三种仪式。出家传度即脱俗人道,类似于全真道冠巾”仪式,古时天师道也有出家制度,这种传度叫“披戴”,即“披羽服,戴玄冠”,传授衣冠的时候也传授戒律,传度之后,便成为道士。现在正一道多是在家修行,因此这类传度多称为“披戴传度”。从宋代开始,在灵宝系统以及雷法系统中逐渐兴起了一种固有的法策授受系统之外的传法、传授法器的“传度”,称之为“传法传度”。

法职

早期道教并无法职一说,诸派效仿灵宝授度仪逐渐制订出了“传法一奏职”的授受仪式, 并与既有的三洞法篆授受系统结合,形成了“法篆一法职”授受系统。将作为人的法官纳入以昊天玉皇上帝为首的天庭官僚系统,将世俗朝廷的品秩制度纳入其中。宋代朝廷对前代的神祗封爵并不承认,通过改赐、增封的模式赋予神灵新的正统性。因此道士法职封任皆是国家礼部封神嘉爵而非实际命官,亦非修行果位。宋代以后,更是隶属礼部的带有政治性质的命官,南宋时民间不断出现造作法职授受的现象,以致造成经法系统混乱的局面。元代以后,龙虎山天师在获得“统领三山”的权利后,设立“万法宗坛”确立了主领“三山符策”及其他雷法诸派的权威性与合法性,通过官方颁发《天坛玉格》作为基层传度奏职的权威指导,通过推行“三山滴血字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神权大一统。

申奏

“传度奏职”闾山教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严格来讲,若要想为一名合格的闾山教法师,就要先经过“传度奏职”仪式取得法号、法器、符条、科仪本、法服和闾山兵马等。“奏职”便是申奏天庭授予法子官职,拨给兵马,正式统领兵马行法的科仪,待数年后当法师行法熟练,并在当地社区拥有了一定的名望时,他便可以申请“加职”,晋升教内更高职位。法师在仪式中要表演“上刀梯”和“上幡竹”斋醮科仪科目,以显示自己在法坛武科方面的高超技巧,否则便不能通过。闾山教法师由于生前经过“传度奏职”仪式,去世后又经过特殊的丧葬仪式,所以 能够魂归闾山,成为闾山兵将。2014年,两岸三地的260余名道教净明宗闾山派弟子就曾在福建古田临水宫顺利通过法事结业,并取得证明自己教职身份的职牒。

知名宫观

古田临水宫

福建古田临水宫又称顺懿祖庙,位于古田大桥镇中村,是一座仿唐代宫殿建筑,始建于唐贞元八年(792年),后经元明清历代重修扩建。整体坐北向南,分前后左右四殿,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前殿正厅供奉着相传以陈靖姑真身所塑造的神像。在神像对面的古戏台造型精美,可与清朝慈禧宫中的古戏台媲[pì]美,并被列入《中国戏剧志》精品戏台名录。古田临水宫在中国各地及海外华侨中有较大影响,对研究我国道教“三奶派”有重要意义。

金沙堂

金沙堂又名圣君殿。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张圣君在闽清金沙演溪九龙潭坐化后,当地人将其肉身塑像,供奉于殿内,现为闽清县文物保护单位。金沙堂座落于福建省闽清县金沙镇僧帽山下,整体建筑由门楼、戏台、正殿等构成。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七柱,重檐歇山项,保持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

许真君祖殿

下池许真君祖殿,俗称“下池法主庙”,位于福州市仓山区临江街道下池小区内。相传该殿始建于唐朝中期,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福州有民俗音乐:“闾山起祖东安境,第一传来生木儿。许逊法主传正法,龙山涌现妙法池。法主传法千百里,紫气冲天太白儿。池中出壮长生树,长得玉叶千万枝。”经过多年的改建、扩建,现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大门上方悬挂“敕封闾山大法院许真君祖殿”匾额,殿内供奉闾山诸神。

 社会团体

2015年,福建古田临水宫祖庙成立闾山协会。2018年,福建省闾山道教文化研究院在福州市揭牌。

参考资料

..2022-11-24

古田陆上女神陈靖姑的美丽传说_ 民风民俗_ 古田县人民政府.古田县人民政府.2022-12-06

福州道教基本情况_正文_民族宗教_.福州统一战线.2022-11-24

林九娘:姐妹情深,护佑苍生_闽都史话_闽都大家_.福州新闻网.2022-11-24

林九娘:姐妹情深,护佑苍生_闽都史话_闽都大家._福州新闻网.2022-12-06

李三娘出生地及生年初考_左海春秋_文化频道_.福州新闻网.2022-11-24

为何唯独马鼻李三娘没有祖庙(上)_闽都史话_闽都大家_.福州新闻网.2022-11-24

张圣君信俗:走向海外的福建省级非遗.福州新闻网.2022-11-24

..2022-11-24

..2022-11-24

..2022-11-24

..2022-11-24

260余名两岸道教弟子陈靖姑祖庙结业.中新网.2022-11-24

宁德古田临水宫简介_ 宗教知识_ 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2022-12-06

临水宫 _ 旅游线路与景点 _ 宁德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宁德市人民政府.2022-11-24

下池许真君祖殿_左海春秋_文化频道_福.州新闻网.2022-11-24

福建古田临水宫祖庙成立闾山协会 台胞受聘名誉会长_安徽网.安徽网.2022-11-24

福建省闾山道教文化研究院在福州揭牌成立 - 原创新闻 - 东南网.东南网福建频道.202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