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
观世音菩萨(梵语: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或梵语:अवलोकितस्वर,Avalokitasvara)音译为“阿缚卢枳低湿伐罗”或“阿婆卢吉低舍婆罗”等,意译为“观世音”“观音”“光世音”“观自在”等,在民间也被称为观音妈、观音娘娘等。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分别为接引佛的左、右胁侍菩萨,与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并称为“西方三圣”;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并称四大菩萨;与释迦牟尼、地藏王菩萨并称为“娑婆三圣”,其中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分别为主尊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
关于观世音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是说来自印度婆罗门教的双马童神;一是据《悲华经》记载,观世音本名“不眴”,是无量劫前转轮王无诤念的长子;另据《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记载,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为莲花所化生。观世音菩萨拥有天眼天耳的能力,遇难众生只要诵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禅定,故名。在古印度佛教中,观音之状貌通常是:赤裸上半身,手执莲花,半透明的装装自腰间下垂,覆盖臀部与大腿,一头戴冠晃,手套钏锡,且观世音是以男性形象出现的。观世音形象在初入中国时也为男性,隋唐以前的观音像被塑作男身,唐时出现女性化观音形象,至宋元更进一步获得了巩固和发展,明清以后,男性形象的观音像甚为罕见,几为绝迹。
中国向有“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之说,“观世音菩萨”名号深入人心,男女老幼无所不知。观音信仰,由于其文化内容的广泛性,不仅聚合了广大的信众,更在社会层面上使宗教意识得到统一而达至对社会的整合。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在印度有一处,在中国有两处,一在浙江省舟山群岛之一的普陀山,是汉传佛教朝拜观音的圣地;另一处位于西藏萨萨·拉萨市的玛布日山上的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观音信仰的圣地。汉语的“普陀”或藏语的“布达拉”都是梵语观音道场“普陀洛逝”的译音,意思是观音圣地。
名号
由来
观世音,梵文名号为Avalokiteśvara,音译为“阿缚卢枳低湿伐罗”或“阿婆卢吉低舍婆罗”等。在中国佛教史上,观世音菩萨曾被汉译为“光世音”“观世音”“观自在”,及其“楼亘”“观世自在”“观世音自在”“观世自在者”“窥音”“现音声”“观音”等不同的名称。另外,从其精神、品格、能力等方面出发,中国佛教史上还出现救世菩萨、大悲菩萨、大悲圣者、莲花大士、莲花生、圆通大士、白衣大士、施无畏者、救世净圣、施无畏者、普门、大悲圣者、莲华手等称呼,道教出现慈航真人的称呼。基于正经以外,中国民间信仰也创造不同的观音称号,如水月观音 、鱼篮观音 、白衣观音 、送子观音和观音老母等。
这些名号有各种差异,可分为两个系统:一是“观世音”系统,包括“观音”“光世音”“窥音”“现音声”等;一是“观自在”系统,包括“观世自在”“观世自在者”。“观世音自在”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名称。两大系统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光世音”,二是“观世音”,三是“观自在”。第一个阶段的“光世音”后世基本不传,而第二个时期的“观世音”却在“观自在”盛行之后,依然广泛流行。
观世音名称在中国译经史上有古译、旧译和新译之不同。古译中最重要的译经家是晋朝时期的竺法护,将观世音菩萨的名称翻译为“光世音”,这反映在他所译的许多经典里,最著名的是《正法华经》中的《光世音菩萨普门品》;旧译时代最流行名号是“观世音”,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译经家是后秦鸠摩罗什,他于后秦弘始八年(406年)在长安重译《法华经》(名《妙法莲华经》),经中所使用的“观世音”名称很快取代了“光世音”在全国流传;唐代唐僧之后的佛经翻译被称为“新译”,玄奘所翻译的经典中,观音的名称被翻作“观自在”,这成为新译中最流行、最具代表性的观音名称。玄奘是将Avalokiteśvara一词解作“观”(avalokita)与”自在者”(svara)的合成词,于是译之为“观自在”。
参考资料来源:
释义
观世音的梵语为Avalokiteśvara,梵文原意为“察看这个世界的(声音)的主”(the Lord who observes [ the sound of ] the world),其中Ava意为“向下”,lok意为“看、凝视”,loka意为“空间、宇宙、世界”,svara意为“最高统治者、主人”,整个意思就是“以怜悯、慈悲之心俯视众生、朗照一切的救世主”,这个救世主是娑婆世界的保护者,以慈悲救济众生为本愿。季献林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提到,Avalokita(音译为阿缚卢枳多)的意思为“观”,iśvara(音译为伊湿伐罗)的意思为“自在”。而“前一字的尾音a与后一字的首音i连在一起时必须读作e”,两词和在一块即为Avalokiteśvara,所以其意译为“观自在”。而Avalokitasvara中的svara的意思是“声音”,则其意译则为“观音”。 观世音的名字蕴含了菩萨大慈大悲、济世的功德和思想。据《法华经·观世音苦萨普门品》记载:“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 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 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 皆得解脱。”当众生遭遇危害、苦难时,只要称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观世音菩萨就会“观”到这个声音,立即前往解救。
观世音名号的全称尊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菩萨,全称“ 菩提萨”( 梵语:Bodhisattva ),意为“ 觉有情”,指发心上求菩提( 觉悟),下化有情众生的众生,古代曾意译为开士、始士或高士。在尊奉佛为本尊的同时, 尊奉菩萨信仰,奉行标榜“ 大慈大悲” 和“ 六度” 宗旨的菩萨之道是大乘佛教的基本特色。中国佛教中最常见而且影响大的有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等,其中尤以观世音菩萨影响最大。
争议
关于“观音”简称由来,争论点在于新旧译名的分歧上。
学术界主流的说法认为,之所以称观世音菩萨为“观音”,是因为“观世音”三字中的“世”字犯了李世民的讳。丁福保的《佛教大词典》《辞源》《辞海》,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佛教史》等许多著作均采用了此观点。 但也有不少学者对于这种说法进行了种种批驳,如于鸿志的《“观音”略语考实》,樊字林、张秀生的《“观音”名号议》,黄先炳的《“观音”名号非避讳》,郭绍林的《观世音简称观音绝非避唐太宗名讳》,另外李利安先生在他的《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一书中也有专门章节论述。他们分别从流传下来的“古译”“旧译”时代的经典、实物以及唐朝时期的避讳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其论证综述为:观音信仰在东汉时期已经传入,不过此时并未广泛流行。西晋竺法护译出《正法华经》以后,观音以“光世音”的名号渐为人们接受,逮至鸠摩罗什的《妙法莲华经》译出,此时观音名号为之一变而成“观世音”,与此同时“观音”一名也日渐流行。这两个名号深受民间喜爱,乃至唐僧之时虽然对“观音”“观世音”的译法提出异议,也只是在高层僧侣间得到相应,至于民间无有变化。
源流
双马童神(阿湿波)
观世音是从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神话中的阿湿波演变而来的。传说梵天创造了世界之后,感到自己很孤独,便从他的心灵、眼睛、嘴巴、右耳、左耳、鼻孔等处生出六个儿子。这六个儿子的后代中有一位名叫苏里耶,他由于天生一副怪相而被哥哥们改造成为凡人,他由此成为人类的始祖、苏里耶的妻子萨拉尼尤不愿意同凡人过在一起,宁愿变成一头母马,消失在北方的茫茫草原上。后来,苏里耶为了寻找自己的妻子而毅然变成一匹公马。萨拉尼尤深受感动,两人便又以马的形象过在一起,开始了真正有爱的生活,生下了一对孪生兄弟,名叫阿湿波,意思是“马生”“双马童”。在天神和修罗的斗争中,双马童显示了他的巨大神力,慈悲善良、助人为乐、神力治病、闻声而来,令瞎子复明、不育妇女怀胎,还可让朽木开花、牤牛产乳等,许多特征都和后来的观音信仰一致。徐静波在其《观音菩萨考述》中说“早在佛教尚未产生的公元前七世纪,天竺今印度已经有了‘观世音’。不过,那时的观世音并非丈夫身,也非女儿身,而是一对可爱的孪生小马驹”。公元前三世纪,佛教大乘教产生,佛教徒们将婆罗门教中的观世音,正式吸收为佛教中的菩萨,名叫“马头观世音”。到了公元前后,将“马头观音”改作男人身,观世音菩萨又由一匹小马驹变成了一位伟丈夫。”
救海难的宝马
关于观世音的原型,自古相传的在印度大陆南端解救“黑风海难”和“罗刹鬼难”的信仰,成为观音信仰的主要来源,观音的原型就是那匹“救海难的宝马”。相传在楞伽岛北端的海滨,有一个宝马神通广大,可以解救身陷罗刹之难的探宝者。一次,有五百商人在一个商主的率领下,下海寻宝,不幸被“黑风”吹到了罗刹国,被五百个罗刹女诱惑,误入圈套,面临生命危险。后来商主被宝马营救,得以渡海返回。《佛说罗摩伽经》也记述一位名叫夜天的人,化身为马王救众生于黑风海难。《撰集百缘经》中,则把拯救五百商人摆脱罗刹黑风之难者视为佛陀的前身。《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对“观世音”含义的解释与解救“黑风”“罗刹”难如出一辙:“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车碟马瑙珊瑚虎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不眴太子
不眴太子的说法出自《悲华经》,有一个叫做删提岚的佛国世界,国王名叫无净念,他有十个儿子,长子名叫不眴,他接受大臣宝海的劝说,随宝藏如来学法,由于修行精进,救度众生的誓愿宏大,获得宝藏佛的授记。经中言道,太子不眴曾经立下宏愿,生大悲心,断绝众生诸苦及烦恼,使众生常住安乐。宝藏佛赞叹太子的发心,为他授记为观世音菩萨:“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
莲花童子
莲花童子的说法出自《观世音菩萨受记经》:“昔金光师子游戏如来国, 彼国中无有女人, 王名威德, 于园中入三, 左右二莲花生二子, 左名宝意, 即是观世音, 右名宝尚, 即是大势至。”经中说,在不可思意阿僧抵劫以前,有一个名叫“无量德聚安乐示现的世界”,这世界中有一位佛叫“金光师子游戏如来”。当时的国王名叫威德,有一次他在花园中坐禅人定,园中莲花上突然涌出两位美丽的童子。两童子与威德王对答佛法,后又一同去拜见金光师子游戏佛,并在该佛面前发下上求无上菩提、下度无边众生的宏大誓愿,得到金光师子游戏佛的授记。这两位童子后来修成正果,成为观世音和大势至。
历史沿革
印度佛教
第一阶段:称名救难型观音信仰
观音信仰在印度发展和流传的情况都可视为《普门品》救难思想在宗教信仰实践领域的延伸和体现,经历了从救海难到救一切难的过程,最终以《普门品》为总结,形成完整的观音救难信仰体系。多王朝时期,在阿旎陀、奥兰加巴德、坎赫利等石窟中,可以看到表现《普门品》和观音救难诸图,有观音八难解救图和观音十难解救图,有表现观音八难救济的浮雕等。特别是发现于印度奥兰加巴德石窟第窟前廊正壁的“普门品变相图”,观音左手持莲花,右手则表示“施无畏”,是典型的救苦救难型的观音造像。
第二阶段:净土往生型观音信仰
随着多佛多世界思想的形成,在佛教内部逐渐形成了对他方世界的构想。在对这个世界的构想中,在人世间从事救难活动的观音也被拉了进来,形成净土往生型的观音信仰。主要经典有《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等,而《观世音菩萨授记经》等经典从宗教理论上为净土型观音信仰同称名救难型观音信仰的融合奠定了基础。净土型观音只是接引佛的弟子,处于附属地位。以前的观音多是以化身的形象出现,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人,观音的法身形象是含糊不清的,没有标志的,而净土类经典中却对观音的法身形象进行了详细地说明,其头顶宝冠中始终有一个其本师阿弥陀佛的小像。观音被赋予了接引往生者的功能,并在西方极乐世界中充任导师和教主。
第三阶段:智慈解脱型观音信仰
公元前后时期,佛教内逐渐出现了讲“性空”“无住”的经典,自称是释迦牟尼佛当年所讲的“般若法门”。般若经典最早是于公元前世纪左右从印度南方产生的,后来又传播到西方,到了公元二三世纪,遂遍及整个印度。《般若心经》的出现使得观音成为大乘般若智慧的化身,取得了和文殊菩萨同等的地位,观音的功能进一步增加:救难型观音拯救现实的苦难是一次性的,这次救渡完了,就只有等到下一次灾难到来时才能再次拯救;而“智慧解脱型观音”解决的却是永恒的解脱问题,观音“在解救众生当下的苦难之后,再引导众生修习般若法门,以便得到无上智慧,获得‘永不退转’的终极解脱境界。”
第四阶段:密教化观音信仰
在7世纪纯密产生之前,随着咒术与印契向佛教内的不断引进,观音信仰中开始夹杂进许多密教的成分。从密教型观音在印度发展的历史看,从听闻神咒到护持神咒,再到形成自己的神咒,陀罗尼观音信仰才算真正成型。密教最终形成了六种著名的形态:千手千眼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准提佛母、如意轮观音、不空索观音等六种,伴随着这六种密教类观音的出现,也出现了“六字大明咒” (唵嘛呢叭吽) 和著名的“大悲咒”。这些密教类观音的出现,观音不再只是关心“三善道”的苦难,也开始进入地府,拯救那些在地府里受难的众生。
汉传佛教
中国汉传佛教观音信仰的传播经历了初传期、兴盛期、普及期、演变期和持续期等五个阶段。
初传期:东汉三国到东晋十六国
从东汉三国到东晋十六国为初传期,其显著特点是称观音为光世音,所修法门只是称念观音圣号,祈求救苦救难,尚未形成完整的观音信仰体系,传播范围仅限于以洛阳市、长安区为中心的中原个别地区。三国时期,祖居大月氏的在家居士支谦翻译了《佛以三车唤经》,此经为《法华经》之异译,其中当有观音普门救难的内容。支谦在他所译的《维摩洁经》中以“窥音”之名指代观音菩萨,这是现有资料可以证实的观音向中国的最早输人。晋朝竺法护所译的《正法华经·光世音菩萨普门品》,观音以“光世音”之名,始得广泛流传于中国。
兴盛期:南北朝到隋代
从南北朝到隋代为兴盛期,其主要特点是在《普门品》之外又翻译出许多观音类经典,所修法门虽仍以称念圣号为主,但造像、礼拜、供养、诵经、念咒等修持方式也日益流行起来,智慧禅定、往生净土等终极追求开始兴起,观音信仰体系的基本框架业已形成,观音信仰已流行于社会的各个阶层。
普及期:唐代到宋代
从唐代到宋代为普及期,其显著特点是先期传人的观音类经典继续完善,密教观音经典大量输人,除救难之外的各种观音信仰形态纷纷盛行,阐释观音信仰的著述大量涌现,汉传佛教观音信仰的内在理论体系最终完善,观音信仰为各宗各派普遍接受,在社会上的传播也更加深人,更加普及。
演变期: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为演变期,主要特点是印度观音信仰向中国的传人彻底终止,观音信仰迅速地中国民间化,特别是宋代开始萌芽的、宣传女性观音身世的妙善公主的传说,经元代的加工完善而定型并迅速普及,女性观音信仰成为汉传佛教观音信仰的主流。与此同时中国式的“三十三观音”等造像作品纷纷出现,中国的观音主道场普陀山逐渐成为朝拜的中心,观音信仰成为民间信仰的一个主要崇拜对象,汉传佛教观音信仰的外在表现体系最终形成。
持续期:民国以来
民国以来为持续期,主要特点是观音信仰与现实人生的结合更加密切,在依靠观音救度的被动型修行实践继续盛行的同时,效法观音的精神与行为、人人争作观音的主动型修行实践开始兴起,观音宗教文化和观音世俗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
藏传佛教
在拉妥妥日年赞时期,吐蕃民间有观音信仰的流传,当时吐蕃人不仅把圣观世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陀罗尼咒语“叭弥哄什”当作佛法、僧人、主来信仰,而且把观世音当作医治百病的药物和医生。藏族历史把“宁布桑瓦”的传入作为印度佛教首次传入西藏的象征,“宁布桑瓦”的内容是当时最为流行的观音法门,《宝经》、观音六字真言陀罗尼、十一面如意宝观音菩萨擦擦像是观音法门中核心内容。观音信仰在藏传佛教的流传经历了前弘期、后弘期等两个阶段。
前弘期
佛教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初正式传入西藏,松赞干布以后的吐蕃赞普,除朗达玛外,大都信奉和扶植佛教事业,使佛教在西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史称前弘期。在前弘期,吐蕃赞普大多对佛教在藏土的发展给予支持,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热巴坚三位赞普被后世称为“三大法王”,并分别被尊为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和金刚手菩萨的化身。观音信仰、供奉观音圣像、翻译观音典籍等事业在前弘期也得到了发展,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佛教造像艺术的鼎盛时期。前弘期传入吐蕃的观音密宗是具有“杂密”成分的观音信仰。在吐蕃早期,藏族的观音信仰是显宗和密宗经典同时传播,表现了吐蕃时期观音信仰是显宗和密宗并修的特点,在信仰内容和形态主要是“以称名救难、智慧禅定、密仪持咒、净土往生为目的”。
后弘期
藏族历史上把公元10世纪到15世纪初400多年的时间叫做后弘期, 西藏佛教进入复兴时期。在后弘期大量观音典籍也被翻译为藏文,尤其是观音密宗典籍。这一时期翻译观音密宗修法经典对后弘期的密宗观音法门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后弘期初期有多位印度、克什米尔班智达先后来到西藏自治区传法讲经。入藏传法的这些印度佛教班智达和“阿杂热”到西藏后,把印度最为流行的佛教密乘法门作为入藏传法的主要内容进行传授。这些修行的新形式受到青睐卜密法的传承也由此流行开来;后弘期中、后期,观音信仰和伏藏文化现象结合,相继出现了一些以观音信仰为主题内容的伏藏。 在吐蕃王朝时期3次较大的灭佛事件(松赞干布去世后、赤松德赞前期、朗达玛时期)以及几次灭苯事件中,每次都有一批佛教或苯教的经典著作、塑像、财宝、法器等被埋藏起来,待合适的时候这些东西又被挖掘出来,重新得到认可。”《玛尼全集》涉及了公元7至12世纪的观音信仰起源、传入西藏自治区等历史内容,有多部观音密宗修法,反映了后弘期观音信仰的密宗化。
海外流传
观音信仰在海外的传播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7世纪至18世纪40年代前,观音信仰多集中在东亚和东南亚的重要城市。移居邻近的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缅甸等地一些华侨,建立寺庙,供奉观音像,观音信仰也随之传入这些国家。华人在海外所建最早的供奉观音神像的寺庙是在日本长崎,距今已有400年的历史。16世纪20年代,来自吴越地区的华侨商人创建兴福寺,寺中建有观音堂;越南华人所建比较早且很有名的供奉观音的庙宇是顺化省福荣县荣河社的河中寺(亦称普成寺);17至18 世纪印尼华侨修建了万丹万德院、金德院、井里汶潮觉寺等寺庙,主祀观世音菩萨和弥勒佛等;清代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滇籍华侨在缅甸古都阿瓦创建观音寺;吉兰丹州话望生县布赖村水月宫,是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华人庙宇之一,该庙后改为主祀观音。
第二阶段
18世纪40年代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中国清政府被迫签订条约,允许西方殖民者可以向其在东南亚、大洋洲、非洲、美洲等地的殖民地自由输入中国劳工,中国人开始大规模移居国外,观音信仰传播更加广泛。1850年美国华侨创建了北溪庙,主祀北帝,配祀观音。1878至1908 年间修建的观音庙,成为檀香山最古老的华人佛寺;在毛里求斯,华侨于1859年创建南顺会馆,附设有天后宫和协天宫,供奉观世音菩萨神牌。
第三阶段
二战后至今,台港地区的华人移民持续增长,从东南亚等地前往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华人二次移民,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移民不断增多,更多的中国传统观音寺庙在海外创建,在当地华人社团的影响广泛。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国的华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造了不少敬奉观音的庙宇。泰国莲花庙由当地华人许祥威创建于1952年,正殿正中主祀观音菩萨;马来西亚八打灵观音亭是当地比较有影响的华人庙宇,于1950年创立;在新加坡,天保堂、碧山庙、慈莲堂、福寿堂等主祀观音的庙宇也是在二战后创建;加拿大国际佛教观音寺创立于1980年,为当地及国际社会提供各项弘法活动。
宗教角色
显教
观世音在佛教中的角色是极乐世界接引佛的胁侍,与大势至菩萨常在阿弥陀佛左右,被称为“西方三圣”。其主要职责是协助阿弥陀佛演说妙法,接引众生,同时又因大悲熏心而以各种神通之力,常游娑婆世界,普度芸芸众生。《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中说:“一名观世音,一名大势至,此二菩萨于娑婆界修菩萨行,往生彼国,常在阿弥陀佛左右。”待其接引众生的任务完成后,观音就会继承阿弥陀佛的佛位,成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在释迦牟尼已经灭度的期间,观音被看作是救度这个世界的主,弥勒则是未来救度这个世界的主。二者一现在,一未来,同为释迦牟尼佛的继承者。
《法华经》中称弥勒佛、文殊菩萨、普贤、观音菩萨为“四大菩萨”,观音在“四大菩萨”中被视作一位大悲菩萨,其他三位菩萨,文殊大智,普贤大行,地藏王大愿,各有所专。随着般若经典的不断扩大和完善,此后的观音不但是各种苦难的解救者,西方极乐世界的接引者,而且还是无上智慧的阐释者和赐予者。
密教
密教继承了显教观音信仰的基本内容,但在形式上全面密教化。观音继续是一位救苦救难的菩萨,也依然是西方极乐世界接引佛的胁侍,还是具足无上智慧的圣者,有无限的神力,可以以各种方式救度无边的众生。在密教中,观音作为众多卓有成效的大菩萨之一,拥有比一般菩萨更高的地位或更高的知名度。如在《佛说六字咒王经》中,观音已不仅仅是佛说陀罗尼的听众,而是同文殊菩萨、普贤、弥勒等菩萨一起成了陀罗尼的护持者。
在密教的曼荼罗中,观音被安立于胎藏界曼荼罗、中台八叶院、观音院、遍知院、释迦院、文殊院、虚空藏院、苏悉地院诸院,成为密教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位神灵,是密教修法中不可或缺的崇拜和供养对象。在密教的佛菩萨系统中,观音依然被作为弥陀之胁侍,与显教所不同的是,密教认为观音菩萨与接引佛原为因果之异,即寻其本觉即为无量寿佛,但由本誓而示现大悲菩萨之形,则为观音。如不空译的《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下中说:“此佛名无量寿如来,若于净妙佛国土,现成佛身,住杂染五浊世界,则为观自在菩萨。"
道教
宋元以降,随着观音信仰广泛流传和三教圆融,本属于佛教系统的观音菩萨与道教的神仙信仰合,道教把源出于佛教的“观音菩萨”演变为道教的“慈航真人”,“慈航真人”虽是男性化的称谓,但多以女性形象示人,因而道教内部也沿用了佛教对观音的称谓“慈航大士”。
宗教形象
古印度佛教
在古灵鹫山佛教中, 观音之状貌通常是: 赤裸上半身, 手执莲花,半透明的装装自腰间下垂, 覆盖臀部与大腿, 一头戴冠晃, 手套钏锡。《华严经》说善财童子到了普陀洛迴山参拜观音, 见岩谷林中金刚石上有勇猛丈夫观自在, 与诸大菩萨围绕说法。佛经中世尊无一例外称观世音为“善男子” ,两汉之际, 佛教传入中国,观世音是以男性形象出现的。
汉传佛教
男性形象
观世音形象在初入中国时为男性,从汉译佛典及最早的佛教壁画雕塑中得到证实。如敦煌莫高窟第276窟隋朝壁画上的观音方脸阔鼻、下有琵须。《华严经》谓善财童子“见夫岸谷林中,金刚石上,有勇猛之丈夫,即慈悲之圣者”,说观音是个“勇猛丈夫”,《悲华经》说他是转轮王的王子,《观世音得大势至授记经》说他是威德王之子。
女性形象
宋之前已经有女性化的观音形象出现了,中唐著名人物画家周坊曾做“水月观音”像,隋时的观音石刻,也有很多已经是女性装扮,且有着女性典型的圆润美丽的面容。在今莫高窟、榆林窟和东千佛洞及肃北五个庙的壁画上尚存五代、宋和西夏区时期的“鎏金铜观音造像像”二十七幅,其女性化的特征也已相当明显,在以后的观音形象中基本被固定了下来。到了会昌,武则天推崇佛教,僧人编撰《大云经》为其登基制造舆论:“佛曾经对净光天女说:汝于尔时,时是菩萨,现受女身”。说武则天就是观世音的化身,受佛的旨意来一统天下的。其后,随着武则天的登基,不仅观音像女性化,甚至别的佛像也开始出现了女性化。宋末元初,管道升就流传的妙善公主传说写了《观世音菩萨传略》,观音的女性化形象得到进一步的认可。其后在宋元时期,有关妙善公主化身为观世音的传说又以宝卷的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明清以后,男性形象的观音像甚为罕见,几为绝迹。
部分女性观世音形象
六观音
观音菩萨现种种身演说妙法,救度众生无有疲厌,其圆满无碍无作妙力能化为六观音、七观音、八观音、十五观音、二十五观音、二十八观音、三十二观音、三十三观音等各种形象。“六观音”是典型形象之一,包括天台宗“六观音”和密宗“六观音”。
天台宗“六观音”
天台宗的六观音是指大悲观音、大慈观音、狮子无畏观音、大光普照观音、天人丈夫观音和大梵深远观音。《摩诃止观》对天台宗六观音作了简要说明:“大悲观世音破地狱道三障,此道苦最重,宜用‘大悲’;大慈观世音破饿鬼道三障,此道饥渴,宜用‘大慈’;师子无畏观世音破畜生道三障,兽王威猛,宜用‘无畏’;大光普照观世音破修罗三障,其道猜忌嫉疑,宜用‘普照’;天人丈夫观世音破人道三障,人道有事理,事伏慢称‘天人’,理则见佛性,称‘丈夫’;大梵深远观世音破天道三障,‘梵’是天王,标王得臣。”
密宗“六观音”
密宗的六观音分别是:千手千眼观音、圣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准提佛母和如意轮观音。密宗认为六观音分别为六道的救护者:圣观音主救饿鬼道众生;千手观音主救地狱道众生;马头观音主救畜生道众生;十一面观音救阿修罗道众生;准提观音主救人间道众生;如意轮观音主救天道众生。
一般认为天台宗六观音与密宗六观音是名异而实同。其一一对应关系为:
大悲观音——千手千眼观音
大慈观音——圣观音
狮子无畏观音——马头观音
大光普照观音——十一面观音
天人丈夫观音——准观音
大梵深远观音——如意轮观音
三十三观音
《法华经》卷八《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述观世音菩萨化现三十三种身,随机应变,救度众生的故事,在唐代家喻户晓。
唐以后中国民间衍生出三十三观音之说,三十三观音分别为:(1)杨枝观音;(2)龙头观音;(3)持经观音;(4)圆光观音;(5)游戏观音;(6)白衣观音;(7)卧莲观音;(8)泷见观音;(9)施药观音;(10)鱼篮观音;(11)德王观音;(12)水月观音;(13)一叶观音;(14)青颈观音;(15)威德观音;(16)延命观音;(17)众宝观音;(18)岩户观音;(19)能净观音;(20)阿耨观音;(21)阿摩提观音;(22)叶衣观音;(23)琉璃观音;(24)多罗观音;(25)丽文蛤观音;(26)六时观音;(27)普慈观音;(28)马郎妇观音;(29)合掌观音;(30)一如观音;(31)不二观音;(32)持莲观音;(33)洒水观音。
藏传佛教
化身猴王繁衍藏人
《嘛呢全集》上卷《大悲观音千佛大史》第三十四章“大悲观音惠泽雪域”提到,观音菩萨发愿救度众生,接引佛给观音灌顶后,观音菩萨乘愿到三界,化显成各种身相度化六道众生。后来,观音菩萨又在阿弥陀佛前发宏愿到北方雪域繁衍人类,教化调伏食肉面人。“观音菩萨右手发出一道光芒,变成一只菩萨猴王哈卢幔瞿,为雪域繁衍人类”,这是“猕猴变藏人”的传说开始。猴子繁衍后代后,观音菩萨还教化了藏地迁恶就善。观音化成一只身相很好的美猴,来到雪域说明弃十种恶,修十种善的结果。由于修十善法和行六度波罗密之故,猴子的身相越来越好,性情越来越温顺且具有善根,最后变成了人。
化身松赞干布
《嘛呢全集》上卷经部中提到,观音菩萨看到雪域被教化的时机成熟,化显为松赞干布来建立国家和文明的秩序。松赞干布就此被认定为观音菩萨化身。《法王松赞干布传》中讲道:当观音菩萨看到雪域西藏自治区的臣民对“玄秘神物”虔诚供养,已经与佛法结缘了。观音菩萨心想,要派一位有权势和威望的人来慑服和管理藏族,便从右眼发出一道光芒,照射到吐蕃国王囊日松赞和王妃止玛脱噶居住的强巴明久林宫殿的宝座上,光芒化作一个美妙的童子,投入到王妃的胎中。同时,王妃也做梦,梦见雪域被光芒照耀,随后,光芒化作一个一寸高的童子隐入到她肚胁之中,梦醒后告诉国王,国王说这是一个吉祥的征兆。这个时候,诸佛及十方菩萨看见圣观音菩萨为了利益众生来到雪域,在藏族人看王妃怀了一个王子。《嘛呢全集》的《王诘集》细说了松赞干布一生所做的事迹,例如:统一高原,创建国家、迁都拉萨市、引进佛教、兴建寺庙、与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联姻等等,这些事迹是观音菩萨在人间示现弘法利众的菩萨大行。
民俗信仰
观音纪念
农历二月十九是观世音菩萨出生日,六月十九是观世音菩萨成道日,九月十九是观世音菩萨出家日。元代管道升《观世音菩萨传略》讲述了观世音菩萨的身世:农历二月十九是观世音菩萨降生为人的生日,她化身成为了妙善公主;六月十九是观世音菩萨成道日,修成正果,号“正法明如来”。其后又以菩萨的身份乘愿再来,到娑婆世界普渡众生;九月十九是观世音菩萨出家的日子。妙善自幼出家修行,父王不允准她去,她便偷跑遁去。观音菩萨的三个重要节日之所以都在农历的19日,是基于佛教传统和相关的传说故事。每年观音圣诞日、成道日和出家日,是观音信仰的三大香期,各大寺院都会举行盛大的观音法会,善男信女在寺院念佛、诵经、持咒、茹素、烧香礼佛、虔诚祈祷,表达对观音菩萨的敬仰和感恩,纪念观音菩萨的智慧和成就,求得观音菩萨的加持和庇佑。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是主要的观音纪念法会,海内外佛教信众纷纷云集普陀山敬香朝拜。
有求必应
观世音菩萨可以“救七难”(解救人们遇到的水难、火难、黑风难、刀仗难、怨贼难、罗刹鬼和坏人),能够“满二求”(求男、求女得以满足),还能够“解三毒”(解除贪欲、嗔恨、愚痴)。观世音菩萨, 以“ 慈悲” 为己任,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是帮助他人解除痛苦,帮助人们从现实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在民间“有求必应”的观音信仰中,不仅能称名救难,而且还可以解救生活当中的各种苦难、各样需求。
智慧解脱
人们坚信观音菩萨是具有无上的智慧的,这种智慧在佛教里叫做般若的智慧。通过般若的这种智慧众生可以净化心灵,提升精神的品质,达到一个很高的觉悟的程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当中,观世音菩萨通过“深般若”的智慧,观照生命各种不同类型的对象:从五蕴——生命的内在结构;到十八界——生命的表现形态;到十二因缘——生命的流转过程;到四谛——生命的真相;再到智和得——生命的痛苦的解除方法以及痛苦解除之后的境界,在这种觉悟的状态当中观察生命,观察世界,观察生活当中的一切的时候,你会有超脱的胸怀、别样的自在,摆脱现实当中所有的苦难。这种信仰也叫做“觉悟的信仰”。
观音送子
送子观音的信仰得到中国民间广泛的认可,这迎合了传统儒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孝道思想,《普门品》有云“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楞严经》中也说“念观世音菩萨者,求妻得妻,求子得子。”
观音保子
旧时新生婴儿的成活率远低于现今,即便是熬过了初生的几个月,在接下来的数年中也很容易夭折。人们只好寄希望于神灵的护佑,在民间的理念中,观音菩萨不仅仅能够给没有子嗣的家庭送去儿女,同样也会给予新生婴儿无微不至的呵护,保佑其健康长成。
观音斋
佛教认为,食用五荤气味难闻,护法远离,且亦增嗔淫欲,食用腥膻与众生结怨,顾均拒而不食,故曰吃素。民间百姓为求佛菩萨眷顾,也会仿效出家人的做法而吃素。观音斋也称为观音素,各地都有吃观音斋的习俗,但在具体的斋期选择上有很大的差异。高丙中先生在《中国民俗概论》中说“有的地方是从二月初一到二月十九日观音的生日期间吃素,有的是每月逢九吃素。”
观音卜卦
打卦算命是传统中国社会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现象。观音法力神通广大这在传统中国人的心中是一个广泛的共识。通常所见的占卜形式有:观音签、观音课、观音阄。 观音签至迟在宋代就已经出现,流传下来的是一百签样式的观音签,其中上签三十,中签五十五,下签十五。“求签者在观音像前焚香、供养、礼拜、默祷,然后摇动签筒,求出其签,以示凶吉,或解疑惑。”
道场祖庭
印度的补怛洛伽山
补洛迦,为梵语,山名,又作补陀落伽、普陀落伽、布呾洛迦等。《华严经》记载:“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伽山,彼有菩萨名观世音自在。”观音菩萨所住的宫殿就在这座山上。
唐代唐三藏曾到此山,在《大唐西域记》中对补怛洛伽山做了比较详细的记述:山径危险,岩谷陡峭挺拔,一般凡人难以攀登。观世音菩萨往来其间。想朝觐观世音的人,不顾身命,历水登山,志其艰险,但很少有人能登上山顶。
根据玄奘法师的记载,补陀洛迦山位于南印度哥摩林附近。现代学者认为这座山就是现在印度西高止山南段,秣剌耶山以东的巴波那桑(Pāpanāsam)山,位于提讷弗利(Tinnevelly)县境内,北纬8度43分,东经77度22分的地方。
中国的普陀山
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有“普陀山海岛”“南海圣境”之称,是中国著名的观音道场。汉语的“普陀” 是梵语观音道场“普陀洛逝” 的译音, 意思是观音圣地。
据历史记载:在唐咸通四年(公元863 年),当时日本大分工业高等专门学校僧人慧锷从山西五台山迎一尊观音像东渡回国,经过普陀山东面的莲花洋时,海面上翻卷起朵朵白莲花,使船不能前行。慧以为是观音不愿意离开中国故土去日本,于是便丢弃船只登岸,在紫竹林建“不肯去观音院”,用来供奉观音佛像。从此,开创了普陀山的观音道场。
中国的布达拉宫
西藏拉萨市的红山上的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观音信仰的圣地。藏语的“ 布达拉” 也是梵语观音道场“普陀洛逝” 的译音, 意思是观音圣地。
布达拉宫始建于吐蕃王朝,由于位处红山之上,原来的宫殿被称为红山宫,后被改名为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在十七世纪阿旺罗桑嘉措进行过重修,重修前的建筑大部分已毁。从重修至现在,由吐蕃时代遗留下来的建筑物,就只有“曲吉竹普”和“帕巴拉康”两处。“曲吉竹普”又名“法王禅定洞”或“法王洞”,这是一座建在岩洞里的宫殿,相传为松赞干布修行之处,殿内供奉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的画像。法王洞上面为观音堂藏名帕巴拉康,意思是圣者之殿,殿内供奉着镇宫之宝“圣罗格肖热”观音菩萨像。
相关典籍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在大乘佛经中,记载观世音菩萨的经很多,最基本的是《法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属于《妙法莲华经》的第二十五品,原本只有长行,到隋朝以后出现重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和宣扬观世音崇拜。在竺法护首译《普门品》的基础上,后秦时代的鸿摩罗什于弘始八年(406年),“于长安大寺集四方义学沙门二千余人,更出斯经,与众详究”,这个《法华经》新译本名为《妙法莲华经》。以此《普门品》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译本,名《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超过了西晋竺法护传译的声势,迅速传向全国,其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立即从《法华经》中单出,独立流通,名为《观世音经》。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唐·唐僧重译《般若心经》使般若系观音信仰得以弘传。据唐代智升的《开元释教录》记载:“《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见内典录,第二出,与《摩诃般若大明咒经》等同本。”唐僧是在贞观二十三年(849年)在长安城南的终南山译出该经的,笔受者为知仁。玄奘对此经的翻译在整个中国佛教史上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般若智慧型观音信仰从此成为中国佛教界最重要的观音信仰形态之一。
艺术形象
佛教文化一直都是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观音是慈悲的象征,也是救苦救难的菩萨。观音的形象,从最初中土对外来造像之粉本的模仿,到北魏的融合与初创,在北齐与隋唐呈现出佛教造像之辉煌。观世音形象在艺术和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留存,目前在一些绢画、壁画、年画、雕塑、刺绣、饰品,以及文学、影视、戏剧等作品中可以见到观世音菩萨法相。
造像的变迁
在中国佛教造像中,观音的造像最具美学价值。观音菩萨自印度传入中土后,从最初的对外来造像的模仿,不断地探索出新,开启隋唐佛教造像的辉煌。唐宋以降,观音菩萨成为最受中国善男信女欢迎的神之一,除了铜、石、木、泥、瓷、绘画等各种质地的观音像层出不穷外,观音造像的形式也在变迁。故宫博物院院藏时代最早的观音像为晋代(公元266年-420年)的一尊铜观音立像,观音留有胡须,面相接近欧洲人种,属于犍陀罗艺术风格,为外来造像之粉本所作;北魏时期观音造像从“宽衣博带”向“秀骨清像”形象转变,以犍陀罗艺术为基础,融入马图拉艺术风格和中国本土的审美标准、造像技法。太和年间出现“太和式观音像”,如北魏太和三年(499年)的郭武牺造铜鎏金观音像;东魏和北齐时期出现“双观音像”,如吴子汉造石双观音像和刘仰造石双观音像;唐宋时期,敦煌地区的显密观音信仰盛行,在敦煌遗画中出现“救苦观世音菩萨”与白衣观音形象,宋代观音逐渐形成白衣观音 ,而且有善财童子和龙女相伴;唐宋以来,唐代铜鎏金千手千眼观音像,北宋的彩绘木雕观音像,明代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以及清代造像奇异的铜鎏金十一面观音立像等都是观音造像变迁的缩影。
绘画形象
大理国《张胜温梵像卷》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云南省,南诏、大理国的君主把佛教尊为国教。这一时期留下了无数精美的佛教文物,在大理的菩萨造像中,最为重要的是观音,仅《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卷》中就绘有数十尊,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张胜温梵像卷》是宋代大理国画工张胜温及其弟子们创作的绘画长卷,创作时间大约在大理国国王段智兴当政的1172至1175年间。其绘画技法,线描挺劲潇洒,人物造型微妙微俏,是现在研究南诏、大理国时期佛教艺术重要史料。
敦煌壁画中的《观世音经》
在敦煌有1100多部关于观音的抄本 ,除少数几部是隋朝以前的外 ,大多数是隋唐时期的 。在敦煌 492窟的壁画中数量更大 ,在《法华经 》中插图有28幅之多,观音形象从隋末到西夏被描绘了几百年。敦煌盛唐时期除了有特色的普门品外,还有以观世音菩萨像为中心的“观世音经变”,第45窟的简约构图成为后来“观世音经变”的定式画稿。
雕塑形象
观世音立体造像有铜雕、木刻、玉雕、瓷制、石雕、泥塑等,在寺院以彩塑为多。在龙门石窟、莫高窟等也有大量的观世音雕塑。晚唐时,艺术家以《法华经 》《华严经 》作为创作观音形象的依据 ,观音形象源于佛教规范和佛教传统图像的造型因素。
文学形象
有关观世音民间文学重点在六朝、唐宋和明清三个时期。从六朝开始 ,本土的经文和奇迹的汇集传播了观音的形象 ,《高王观音经 》是早期的本土经典;宋元时期的《观音得道》《观音大士传》《观世音菩萨传略》等刻画了妙庄王的三公主的观世音形象,观音的故事为民间普遍接受并不断渲染,涌现出大量的文学、戏剧、散文作品和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明清时期,有类似的记述观世音救苦救难验传说故事的图书出世,观音管束其它神卒妖怪的传说,在民间传说和各类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西游记》的出现是佛教题材成功融入神怪小说,第一次将观音从顶礼膜拜的符号,变成了集真、善、美于一身的艺术形象。明代宋濂所引现已佚失的《观音感应传》、清代周克复所集编《观音经持验记》二卷、弘赞辑编《观音慈林集》、沈从文有关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观音信仰的乡土小说等,都说明了佛教的观音灵验信仰对中国文学的深刻影响。
六朝志怪小说中的观世音形象
从六朝开始 ,在观世音经典和观世音菩萨信仰传播各地过程中,陆续出现很多带有浓厚神秘色彩的“灵验”“感应”之类的故事传说和文学作品。在这类故事传说中有不少主人公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有些文人把这类传闻搜集加工润色并编集成书,如刘宋刘义庆编著《宣验记》十三卷、齐王琰编《冥祥记》十卷,讲晋朝以来观世音菩萨的“灵验”的故事传说。也有专门记载观世音灵验的书籍,如南朝宋傅亮编《光世音应验记》,张演编《续光世音应验记》,齐朝陆杲编《 系观世音应验记》 皆比较生动地记载了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各阶层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情况。
与六朝其它志怪小说相比,观音救难故事是一种特殊的样式。取材于现实生活,又根据因果报应、菩萨以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智慧六般若蜜为修行手段来拯救众生的大乘佛理进行创作。六朝志怪小说中的观世音形象,隐身匿形,唯露其神通变化力道,以救众生。如《旌异传》中的《孙敬德》,孙敬德因观音神力保佑,得免死罪,后发现观音像上有三刀痕,原来代他受刀了。观音救难故事是六朝志怪小说中的新成员,它创造了全新的救难者观音的神灵形象,丰富了中国小说中的典型形象群体。
《西游记 》中的观世音形象
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西游记》第一次将观音推到了前台,成为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人物。小说中的观音主动去东土大唐国物色取经人,策动唐三藏取经的行动 ,先后动员点化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为唐僧保驾, 一次次在紧要关头除妖灭怪,终于促成了取经的成功。她是一位有政治头脑的角色,又是大慈大悲的善的化身。《西游记 》成功塑造了观音“眉如小月,眼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解八难,度群生”的”的艺术形象。
舞台形象
清代观音戏
清代表现观世音形象的戏剧主要有初张大复《海潮音》、车王府本《四面观音》、宫廷戏《升平宝筏》等。同样是为观音菩萨树碑立传,清代戏剧人物、故事、结构、关目、排场与明刊本不同,具有丰富的思想与社会生活蕴涵,如《海潮音》妙善的法力神通所蕴藏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批判精神,是多数同类的作品(如明刊本《香山记》)所没有的。
央视春晚《千手观音》舞蹈
2005年,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千手观音》舞蹈亮相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聋人舞者用双手呈现出无穷变化,用完美的配合让壁画和彩塑中的千手观音在舞台上呈现。
相关影视作品
影响
中国向有“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之说,“观世音菩萨”名号深入人心,男女老幼无所不知。观音信仰是由印度传入中原地区的,经过近一千八百多年的发展,与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纯粹中国化的信仰体系。
从宗教方面,观音信仰继承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形势和民众的心理需求,弘扬观世音经典、观世音信仰供奉和修行方法,倡导大乘菩萨之道的慈悲为怀、救苦解困的精神。如中国人把观音菩萨就称作“引路菩萨”,这种信仰是坚信在宇宙当中有好世界的存在,使人们追求美好,向往幸福。民众有抽观音签习俗,通过抽签、解签,给人一个心理的暗示、安慰和鼓舞,希望多做善事,信仰佛法,给予向善方向的引领。
从政治方面,由于其文化内容的广泛性,不仅聚合了广大的信众基础,更使社会层面得到统一的社会宗教意识而达至社会的整合。观音信仰的价值观念以及宗教仪式通过对行为模式的反复强化,佛教的戒律和禁忌直接发挥着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作用。观音菩萨倡导做好事,也就是佛教的“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观音菩萨的这种形象感召亿万众生告别恶,趋于善,观音菩萨是在中国的伦理道德的建设上形成一种有威力的信仰形态。印光法师曾说,我们要见贤思齐,以观音之心为心,以观音之事为事。
典故传说
倒驾慈航
佛经《千光眼经》记载着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段话:观世音菩萨在我之前就早已成佛了,其佛号是“正法明如来”。正法明如来是“十号具足”的佛。观世音菩萨为何又来做菩萨,这就是自古流传的观世音菩萨“倒驾慈航”,大慈大悲的愿望所致。在《悲华经》中记载:观世音菩萨在宝藏如来面前发誓说:“愿我行菩萨道时,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堕大暗处,忧愁孤穷,无有救护,无依无舍,若能念我名字,若其为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是众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恼者,我终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马郎妇传说
元朝时,浙江吴兴僧人觉岸,著作的《释氏稽古略》书中记载了马郎妇的传说:天宝李纯元和十二年,陕西省某地突然出现一位美貌的提篮卖鱼少女,当地少年见了都争着想取为妻子。于是少女向求婚者提出:若有人能在一夜之间背诵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就嫁给他,第二天能背诵普门品经的人竟有二十人之多。于是少女又给这二十位少年每人一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要求一夜之间背诵出,到了第二天,又有十位少年能背诵金刚经。少女又给这十位少年每人一部七卷本的《法华经》又名《妙法莲华经》,说若有人能在三日之内熟诵出来就嫁给说。最后,只有一位姓马的少年能熟背《法华经》,于是提篮卖鱼的这位少女就答应嫁给了马郎。可是大婚之日,这少女竟死去了,而且尸首很快腐烂,只好将她埋葬。有一老和尚闻讯赶来,开棺之后发现根本没有少女的尸体,只有一块黄金锁子骨。并说这位嫁给马郎的卖鱼妇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为了弘扬佛法、教化众生才示现马郎妇。
妙善公主的故事
时期蒋之奇的《香山大悲菩萨传》中援引了“妙善公主”的故事:兴林国妙庄王有三个女儿,长女妙因、次女妙缘、三女妙善。后来妙善公主逐渐长大,她的出世之志日渐显露,“常服垢衣,不华饰,日止一食,不茹荤辛”,后其父母逼其婚嫁,妙善坚决不从,两相争执不下,经过一番波折,妙善毅然出家修行,父女决裂。后来“不重三宝”的庄王染上了一种怪病,“竭国妙医,不能救疗”,经僧人指点,只有用无嗔人手眼配成药方方可治愈,妙善为了救父王,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手和眼,病愈后的庄王率妻女宫族前往香山致谢,发现所谓的“无嗔人”竟然是自己的女儿妙善,“抱持大哭,哀恸天地”。忽然间已无手眼的妙善霎时便变成了“千手千眼的大悲观音”。
大悲咒的故事
无量劫前,观世音菩萨在千光王静住如来处听闻《大悲咒》,当时如来以金色手摩其顶,聆听之后,观世音菩萨立即超越八地菩萨果位,心生大欢喜,当下发愿:“我若能利益一切众生,令我即时生千手千眼。”发愿之后,大地震动,十方诸佛之光,照射彼身,顿时生出千手千眼之庄严相。
玄奘大师与心经的故事
金蝉子赶赴印度取经前,曾遇到一位梵僧,口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后来玄奘法师取经路上每遇灾厄,便持诵《心经》,历经艰险,最终平安抵达印度。据说玄奘法师在印度那烂陀寺学习时,又见到那位梵僧,正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华严经·观自在菩萨章》中讲道:“愿诸众生,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皆得免离一切怖畏。”印光法师也说过:“遇极危急之灾难,但念观世音圣号,为最省心力,最有感应。”玄奘大师一心为法,至诚恳切诵念《心经》,由此得到菩萨的慈悲护佑。
参考资料
娑婆三圣是谁.大悲咒念诵网.2024-01-02
观音菩萨在印度的应化道场——补怛洛迦山.中华网.2023-10-25
普陀山.舟山市统计局.2023-11-28
普陀山观音道场.浙江省佛教协会.2024-01-07
李利安:观音汉译名称的历史演变与争论.中华网.2024-01-01
第一节 天 台 宗.台州史志网.2023-10-25
能圆法师:什么是天台宗的六观音?.中华网.2024-01-07
海天佛国丨恭迎农历九月十九观世音菩萨出家日.南海普陀山佛教.2024-01-06
李利安教授:观音信仰的现代阐释.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2023-11-29
观音学的创立与中国佛学源流——访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常务副院长会闲法师.中国宗教学术网.2023-10-26
《清宫妙法莲华经塔与观音崇拜》.故宫博物院.2024-01-03
故宫六百年鉴赏⑥|观音像的变迁:从晋代留须像到傅抱石画作.澎湃新闻.2024-01-02
天南瑰宝世无双:大理国《张胜温梵像卷》.禅林网.2024-01-02
大理国特有的易长观音菩萨像.禅林网.2024-01-02
敦煌壁画中的《观世音经》.禅林网.2024-01-02
李利安:观音信仰研究现状评析.中国宗教学术网.2024-01-03
郑筱筠:观音救难的故事与六朝志怪的小说.中国宗教学术网.2024-01-03
李利安:从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看中国道教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对话.中国宗教学术网.2024-01-06
清代观音戏简说.中华网.2024-01-06
[回声嘹亮]舞蹈《千手观音》 表演: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央视网.2024-01-02
观世音 观世音 (1967).豆瓣电影.2023-10-26
圣母观音大菩萨 圣母観音大菩萨 (1977).豆瓣电影.2023-10-26
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 (1983).豆瓣电影.2023-10-26
不肯去观音 (2013).豆瓣电影.2024-01-03
中国首部观音题材电影《不肯去观音》获批.中国宗教学术网.2024-01-03
西游记.豆瓣电影.2023-10-26
新白娘子传奇 新白娘子传奇 (1992).豆瓣电影.2023-10-26
观世音传奇 (1995).豆瓣电影.2023-10-26
妙善公主 (1998).豆瓣电影.2023-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