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醮科仪
斋醮科仪是道教术语,用来笼统地指称道教的宗教形式。早期科仪与斋醮有所区别,科仪是对道教从教规范各个方面的概括;斋醮则是道教祭祀仪式的总称。约宋代后,“科仪”开始作为道教仪式的总称,又因仪式以斋醮为核心,所以一般又称为“斋醮科仪”,主要指斋醮的门类与仪式。
科仪的内容继承了先秦时期宗法宗教的祭祀理论和观念。汉代时,诞生了《太平经》一书,书中构建了庞杂的宗教神学理论,还认为人可以役使“神”来消灾解难。之后诞生的太平道和五斗米,便受到了此书部分思想的影响,产生了简单的斋醮仪式。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有寇谦之、陆修静等人对斋醮科仪进行改革、整理。唐、宋、元时期,科仪受到朝廷崇信,得到了发展、完善。明代中叶后,道教失去了统治者的支持,道教转衰,科仪流传至民间。清乾隆后,道教逐渐开始走向衰弱,但仍有娄近垣辑集成《黄科仪》,成为近现代科仪的典范。
斋醮科仪的内容是道教神学思想的体现,不仅满足了民众祈福消灾、济死度生的心理需求,还具有教化信众的功能。同时,通过科仪活动的举行,有利于地区的团结、统一,具有社会整合功能,因此还产生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道教音乐。为了更好的传承与保护道教科仪内容,自2006年起,各地道教音乐(科仪音乐)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在中国道教学院、武当山道教学院、浙江道教学院内均设有道教专业课程,其中便包含有教理教义、道教仪范、科仪法事等课程。
名词释义
“斋醮科仪”是用来笼统地指称道教的宗教形式。早期“科仪”与“斋醮”有所区别,约宋代后,“科仪”开始作为道教仪式的总称,又因仪式以斋醮为核心,所以一般联称为斋醮科仪,主要指斋醮的门类与仪式,民间则俗称其为“道场”“法事”。“道场”在唐代时本指举行仪式的地方,唐末五代十国至宋代后,“道场”一词在民间普遍的成为道教斋醮科仪的指称;“法事”本是佛教用语,指行法之事,唐代后,民间也以“法事”泛指道教的斋醮科仪。
科仪
“科仪”是道教习用的术语,即对道教的经、戒律、规范、礼仪等多方面事相的统称,是对道教从教规范各个方面的概括。“科仪”联称,在存世的道书中,最早见于约晋朝南朝灵宝派的《洞玄灵宝道学科仪》。约宋代后,其指意不像早期那样宽泛,而主要指斋醮的门类与仪式,
“科”原意为量度,后引申为品类、等级、法令和条例等。传统道教分为理和教两个层面,科便是教之别名,是指道教的各种科律教法,包含了教规、教阶、组织制度、从教的修持法度等方面,表示对道士行为的规定。南北朝时期,道教常将“科”与“戒”“禁”等连用,以综括除教理之外,有关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各类教法。
早期道书有《九真明科》《太真科》等涉及道教信仰、戒律、规范等方面的科律典籍。北魏时寇谦之的《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中提到的“新科”即为新教法、新道教之意;南朝刘宋时,陆修静的《道门科略》注文称“非师老科教而妄作忌讳,谓之诬书”,此处的“科教”之意便与“道教”类似。陆修静另一部典籍《陆先生道门科略》中“虽奉道法,不遵科禁”“愚伪道士,既无科戒可据”等,也都以“科”作为道教徒行为的规定。
“仪”即是礼仪、仪式。对于道教的教法而言,有着自成一套礼仪规范、仪式准则,其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传度仪或称授度仪,包括传经、授箓、传戒、度人出家等方面的法式规范,如《道藏》中收录的《洞玄灵宝授度仪》《正一阅箓仪》等;另一种则是坛仪,如坛场布置、登坛位次、法具安置、作法仪轨等,如《道藏》中收录的《金箓大斋启盟仪》《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等。此外,道教又有“威仪”的说法,据南梁陈时道士宋文明的解释,“威仪”是“玄圣所述法宪仪序、荐谢品格",《正一威仪经》中所述威仪便有三十种,是对道教各种仪式的综括。
斋醮
“斋醮”是道教祭祀仪式的总称,其具体名称与种类繁多,如金箓斋、明真斋等二十七种斋法,三皇醮、五岳酷、罗天醮等四十二等醮仪。约晋末起,便有将斋、醮并称或联称的,如《太上洞渊神咒经》有“修斋设醮不依科仪之考”“建斋醮”等语句的记载。虽然醮与斋都是道教仪式的大类,但在早期道教中有不同的含义与用法,斋以洁净禁戒为主,醮以祭神为义。宋代以后,斋法渐衰,醮仪兴盛,二者逐渐融合,称为“斋醮”,以此泛指道教的仪式活动。
“斋”原意为禁戒、洁净,是指古人祭祀前的一种戒洁身心的行为,如沐浴更衣、不饮酒食肉、不行房事等。《说文解字》载“斋,戒洁也”;《礼记》载“斋戒以告鬼神”。道教继承了古人斋为戒洁之说,并总结规范出一套系统化的斋法仪式,在不同的祈祷事相选择粗食、节食、服精、服气、胎食等不同的斋法形式,以达到斋洁身心的目的。《太上太真科》中便记载“斋者,齐也,洁也,净也”;《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称“烧香行道,忏罪谢,谓之斋”。
“醮”在《说文》中有两字意思,一指古代士人加冠和婚娶时的仪礼;二指祭祀,祭神之意,来源于民间礼俗。道教便继承了醮祭的民间旧俗,并形成自己的醮法仪式。据《正一威仪经》记载,“醮”即是祭天地神灵;《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中称“诞真降圣,乞恩请福,谓之醮”。醮虽然是祭祀神明,但与一般的祭祀在供品上有所不同,供以牲畜血食为“祭”;供以蔬果为“醮”。
关联概念
祭祀
祭祀是仪式是伴随神灵观念而产生的,是人向神灵的祷告和诉求。“祭”的本义是用酒肉等供品祭神和先祖,“祀”本义是指对祖先的祭祀世世代代延续不绝。在五帝时期,天神上帝、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等都受到了华夏先民的崇祀。夏商周时期,统治者以上帝信仰和祭祀为核心,将原始宗教改造为国家的宗法宗教,以此维持统治,至春秋战国时,祭祀已成为国家的头等政治大事。正因如此频繁的祭祀活动,使《周礼》《礼记》《仪礼》得以成集,先秦五礼中便包含了祭祀礼仪和祭祀鬼神的内容,道教的斋醮便承继了先秦的祭祀仪式。虽然都是祭祀神灵,但根据供品不同,称谓也有所不同,清徐《说文解字注笺》中引穀梁桓八年范注“无牲而祭曰荐,荐而加牲曰祭”;《黄箓散坛醮仪》中载“以为牲血食谓之祭,蔬果精珍谓之醮”。
历史沿革
诞生背景
道教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和道家自身衍变的产物,是黄老思潮结合神仙思想、阴阳数术、鬼神观念,并吸取宗天神学、谶纬神学等而由“道”统率的、庞杂的思想体系。西汉末,产生了没有宗教组织的准宗教信仰,行其术者被称为“方士”,至前后汉交替之时,方士开始被称为道士,《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就有与之相关的记载。刘骜时期(前32-前7年),齐人甘忠可编撰了《天官历包元太平经》,书中构造了天帝至真人,再至方士的传授系统,并赋予了神仙新的职能,使其不再是超现实的神人,而是能够影响现实生活的“人”。此观点在随后出现的道教早期经书《太平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挥。
《太平经》一书中建立了庞杂的宗教神学理论,运用神道设教的方式,宣扬天人合一和善恶报应的思想,以及帝王统治术和封建道德观念。书中还认为“神”不仅监督人去恶行善,也是人可以役使来消灾解难的对象,达到这种目的手段,便是念诵神咒。东汉末年,诞生了早期道教的两大派别,即“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二者便受到了《太平经》部分思想的影响。五斗米道和太平道标志着道教的正式产生,而一个宗教的宗教活动核心是祭祀,其本质就是神灵信仰,人们希望通过祭祀仪式取悦于神,以满足所祈求愿望。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产生了中国原始宗教的观念和祭祀仪式,道教的科仪斋醮便继承了先秦时期宗法宗教的祭祀理论和观念。
汉代
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该教初期设立治作为地方的行政单位,教众在每年正月、七月、十月的固定日期,集中于本治,缴纳命米,听宣科戒,检校功过及劝赏升迁,后世南北道教沿袭了此规,形成了每年三会的拜祠活动。张道陵创教时,除奉老子为教主外,还造出诸多神明,据《正一法文经章官品》载有一百二十位。同时,五斗米道崇尚符箓、咒祝,承袭了三官信仰和星辰信仰,当时便有三官手书、涂炭斋法等仪式存在,祈祷者“黄土涂面,反缚悬头”,仪式较为简单,此类斋仪都被后世道教所继承。张鲁执掌教权后,对五斗米道的教法进行了改革,增饰了汉族传统的礼仪文化和少数民族固有的风俗习惯。此外,同时期创建的太平道也有向天祈祷和称谢等仪式。
魏晋南北朝
东晋司马丕兴宁二年(364年),杨羲、许谧在茅山创“上清法坛”,葛巢甫撰著《灵宝经》30余卷,至南朝陆修静再加增修,后在閤皂山建立“灵宝玄坛”。北魏时期,寇谦之向北拓跋焘进献《录图真经》,得到赏识,被尊为国师,并对五斗米道的旧教法进行了改造。其改革重点“以礼度为首”,改变了道官祭酒父死子继的旧规,废除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对旧斋法中巫俗信仰为主的旧法进行清整,同时吸收了部分儒家礼仪文化,增订了较为规范的斋法仪轨,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将诵经方式由直诵改为乐诵。之后,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在撰写三洞经典的基础上,修整了斋醮科仪,并撰著了六斋、九斋、十二斋等不同斋醮科仪百余卷,及《升玄步虚章》等斋醮乐章。自此,斋醮科仪逐渐定型并走向完善。
唐代
唐代时期,道教发展兴盛,斋醮活动也日趋盛行,唐诗中有大量关于道教斋醮活动的作品。唐代帝王更是崇信斋醮祈福灾的功效,对其颇为重视,李世民即位之初,便敕命道士李含光建茅山建茅山坛宇,为国斋醮。武则天执政时期,多次敕命道士举行金箓斋会和投龙简仪式,为朝廷拜天谢过,镇安社稷。李隆基曾亲授茅山上清法箓,竭力提倡斋醮法事。此外,唐代皇帝的诞辰、忌日及诸多节日,也要专门举行斋醮法事,为皇帝祈祷。唐末五代十国时期,道士杜光庭搜集、整理、编、删定了南北朝以来的各种科仪,在此基础上又新修了《太上正一阅篆仪》《洞神三皇七十二君斋方忏仪》《道门科范大全集》等多种科醮书。
宋代
宋代时期,赵光义曾命张守真作延保生坛,设周天大醮,为国祈福。又在终南山建上清太平宫,每年三元、诞节、皇帝本命日,都会遣使赴上清太平宫致醮祀神,遇水旱,国有大事,也要举行斋醮祷请。赵恒时,设立天庆、天祺、天、先天降圣节为崇道节日,每年节日及真宗诞节、本命、三元时都设斋醮仪式,国家一年建醮高达四十九次,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真宗还令太常礼院详定天庆道场醮仪,颁诸州。赵祯时,为节省斋醮开支,将斋醮次数减少为二十次。大观二年(1108年),宋徽宗颁金篆灵宝道场仪范于天下,令道士依法奉行。宋王室重视斋醮科仪,促使科仪格式的修撰,使其更加丰富完备,宋真宗、赵顼、宋徽宗都曾下令编修斋醮科仪,统一了斋醮结坛之法。
元代
金元时期,朝廷多次在京中太清宫、太极宫、长春宫等宫观;龙虎山、闷皂山、茅山等道教名山,举行大型斋醮仪式。除正一派道士外,全真派丘处机、王处一;太一道萧志冲、萧居寿等,先后承金、元皇帝旨意主持醮事,斋醮也被各派所吸收。
明清时期
明建国之初,朱元璋令礼部重定斋醮科仪格式,于洪武七年(1374年)颁行《大明御制玄教立成斋醮仪》一书,对斋醮科仪进行了简化,此书也成为民间度亡醮仪的范本。朱棣时期,朝廷编撰了许多与真武神、王灵官等神灵相关的斋醮仪范,又重编了《金箓祈寿早朝仪》《金箓上寿三献仪》等科仪,用于皇帝祈寿大斋和祈祷国运之用。永乐五年(1408年),明成祖为仁孝文皇后超度,举办了长达百日的斋仪,为历史上时间最久的一次斋醮;永乐十七年(1419年)又集七千余人在福建洪恩灵济宫建斋七日,为史上斋醮人数最多的记录。明代中叶后,道教失去了统治者的支持,道教转衰,但斋醮科仪仍流传于民间。此阶段出现了许多民间宗教,流传十分广泛,许多斋醮科仪被民间宗教所吸收。
清代,满清贵族对道教本就没有信仰,乾隆后,道教的政治地位日渐下降,道教也逐渐开始走向衰弱。但是,在这一时期也有个别道士受到统治者的崇信,而对道教的发展有所帮助,如龙虎山上清官提点娄近垣,整编斋醮科仪12卷,辑集成《黄箓科仪》,成为近现代科仪的典范。
近现代
自民国起,斋醮科仪失去政府的支持,大型斋醮活动基本停止,1932年,六十三代天师张恩薄在上海举行罗天大醮,未能造成影响。20世纪30年代,由于战乱影响,正一派的斋醮场所大上清宫和茅山上清宗的许多宫观都毁于战火,许多道士也被杀害,导致重大斋醮无处举办,传承出现问题,大量科仪、符箓失传。同时,由于科仪内容广泛,各派侧重点不同,近代以来,各宗坛对科仪规范乏力,许多道士散入民间,科仪的内容表现出了地域化和多样化的特点。
科仪类别
道经划分
据南北朝陆修静编撰的《三洞经书目录》中,将道书分为“三洞四辅”七大部类,其中的“三洞”又分为十二小类,十二类中的戒律、威仪、玄章、表奏四部便属于科仪内容。
教派划分
近现代道教斋醮活动根据不同教派主要分为三类。一为全真派斋醮,其活动包括课诵、接驾、祝寿、祈福、延生、施食等科仪。经忏有早晚功课经、三官北斗经、高上玉皇大帝本行集经、太上三元灭罪水忏、玉皇宝忏等等。二为正一派斋醮,其活动包括奏职、炼度、亡斗、迎銮接驾、延生告斗等科仪。经忏包括早晚功课、玉皇忏、三宫忏、斗经斗忏、九幽忏等等。三为散居道士,是指分散于民间不居庙的道教徒,多承龙虎山法统,世代相传,或以家庭为单位,或以个人为单位,通常至群众家中举行斋醮活动,其所诵经忏也多为正一派常用的经忏。
科仪的组成
一场斋醮科仪,通常是由建坛、设置用品、涌经拜忏、踏罡步斗、掐诀念咒等共同组成。
道场选择
建醮必先设坛,在场地的选择上须择净地,如战场、刑场、酒厂、屠宰之地便不可用。道教认为建坛的场地要清净无魔魅,最佳的地点是名山洞府、宫观祠宇、神异灵迹等地,不可选择离坟墓市井太近。立坛的方位需要端正,要坐北朝南,如果宫观内原有坛位的坐向有所偏移,就要另立坛位;如果坛位端正,但是宫观的坐向有所偏差,则可以使用。在斋醮科仪开始前,需要举行“禁坛科仪”,以净化道场,以免尘氛厌秽污染了坛场。
设坛
“坛”又称为“醮坛”“法坛”,即在土地上设置高台,用以祭祀天神和祖先,象征着法天象地。道教斋醮法坛,承袭了先秦仪制,多建为三级,又称为“三层坛”。坛一般分为内坛、中坛、外坛,内坛置主神,中坛置配祭大神,外坛置众小神,如全真派醮坛,称为“混元宗坛”;方丈传戒的戒坛,称为“玄都律坛”;正一派醮坛,称为“万法宗坛”等。根据不同形式的斋醮,又建有不同规模的坛,举行大型斋醮时,往往设有若干个坛,其中一个为主坛,称为“都坛”,其余的为“分坛”,如罗天大醮等大型仪式可增设至十数坛。
诵经拜忏
在斋醮仪式中,有一定称谓和职守的道士,统称为执事,即醮坛执事,其中以高功、监斋、都讲三职为主导,炼师、摄科、监坛等职则各有其职。设坛后,在香案陈设香炉、蜡台、花瓶等器物以供奉神明,再由醮坛执事通过涌经拜忏、踏罡步斗、掐诀念咒等行为,进行祝香、迎驾、上章表、送神等不同的程序,来完成斋醮科仪。在这过程中,醮坛执事会将帝钟、法印、法剑、龙角等法器,配合经韵使用,还会辅以伴奏音乐。
音乐词章
斋醮的音乐包括了步虚、偈、赞、颂、诰等韵曲;独唱、合唱、吟唱、道白等声乐以及器乐、打击乐等多种音乐形式,是由中国传统的巫教音乐、宫廷音乐和民俗音乐相融合,逐渐形成的风格和体系。同时,在斋醮仪式中还会运用到了步虚和青词两种文学体裁的赞颂词章,“步虚”是谀神之辞,一般为诗体,建醮时,道士须旋绕香炉或烛灯,边巡行边按一定的曲调口诵词章。“青词”又称青辞、绿章,一般多用骈体,对仗工整,文辞华丽,为道教斋醮时送给天神的奏章祝文。道士们便根据不同的仪式章程,构建了大小不同的斋醮场面。
文化价值
斋醮科仪的内容是道教神学思想的体现,是道教济度思想的仪式化演绎,还因其诞生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道教音乐。早期斋醮科仪活动于民间,融合了民间的风俗信仰,在传承的过程中又逐渐与神仙信仰相结合,人们相信斋醮具有祈禳济度的功能,满足了民众祈福消灾、济死度生的心理需求。对于信众而言,科仪也是一种人伦教育,通过“忏悔文”“宣戒”等内容让其产生反思、震慑,具有正面教化的功能。同时,通过科仪的举行,加强了共同参加仪式人群的交流,有利于地区的团结、统一,具有社会整合功能。
科仪与民俗
岁时民俗
早期五斗米教在祭祀前,为了道民清洁身心,有斋戒仪式,要求禁断房事、五幸、肉食等,这种素食斋戒称为“修厨会之具”。与厨会相关的是五腊日斋戒。腊祭本为先秦时期的祭祖礼,道教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五腊日,分别为正月正月一日天腊、五月五日地腊、七月七日道德腊、十月一日民岁腊、十二月八日(正腊日)王侯腊,道教会在这五腊日建斋祭祀先忘。早期道教还有八斋节,将斋醮与岁时节令相结合,分别为春分延福斋、立夏长善斋、夏至朱明斋、立秋遐龄斋、秋分谢罪斋、立冬遵善斋、冬至广庆斋。这些岁时节日形成的斋法曾一度风行,后来在传承过程中,逐渐与神仙信仰结合,被赋予了新的涵义。
三元斋会
道教的三元斋会源于三官信仰,南朝时衍变为三元斋会,唐代被载入国家祀典,道士们会在正月十五天官上元日、七月十五地官中元节日、十月十五水官下元节日建斋祭祀。唐宋时期,三元斋会已经成为民俗节日,民间会在元宵节举行斋醮法会,祈请天官赐福,庇佑人财兴旺;中元节建斋醮法会,普渡孤魂,还有召真圣、讲道经、诵仙书之俗;下元节斋戒沐浴,朝真礼圣,祈求延寿。
延生仪礼
在中国封建社会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影响下,人们常常有向神灵祈子、施行巫术等行为,以期达到怀孕生子的目的,道教创建之初,便有专门的祈嗣科仪。随着道教的发展,其神系中或创造,或吸收了一些如碧霞元君、天后娘娘、送子娘娘等司生育之神,民众向这些神灵祈子、还愿等活动逐渐演变为全国性的民俗事象。明清之后,道教因教派不同,也产生了不同的祈嗣科仪,并将其与民俗活动中的求子仪式想结合,形成了如拴娃娃、赶庙会、许愿等民俗活动。
由于古代医疗水平低下,婴儿成活率不高,因此为了孩子能健康长大,民间有形成了一系列的成长仪式与习俗。影响较为广泛的便是将婴儿寄名在神佛名下,祈求神佛保佑。寄名那天也需设坛建醮,诵经礼忏,关发文书。此外,中国自古又有“小儿关煞”一说,如果渡不过关煞,小孩容易犯灾闹兵,因此民间又有请神灵“过关”的祭禳仪式,道教便吸收了民间此俗,形成了一种专门的斋醮仪式,称为“禳关渡煞”。
节日斋醮
道教以神仙信仰为特征,唐宋之后,民间每逢神仙诞辰,便会举行斋醮活动,之后逐渐演化为庆祝神仙诞辰的道教节日。至明清时期,道教节日的斋醮活动,已成为民间岁时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诞辰日,民间会举办文昌会;七夕举办七星斗坛;九月斗姆诞辰日,举办九皇大帝斋等等。据《诸神圣诞日玉匣记等集》记载,道教神仙的圣诞日节期,从正月至十二月,计有三十七天圣诞节日,祭祀的神仙有四十六位,为了供民间建斋设醮使用,道教便撰作了专门的科仪经典,如明代周思得《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中收录了东岳醮科、天妃醮科等;清陈仲远的《广成仪制》中载有祭祀城隍、关羽、等神的科仪。
传承保护
为了更好的传承与保护道教斋醮科仪内容,1987年,茅山道院举办第一期道教经忏音乐培训班;1992年,茅山道院成立了经乐团。自2006年起,各地道教音乐(科仪音乐)被列为中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澳门道教科仪音乐传承人吴炳志邀请武汉音乐学院教师王忠人,合作整理道教乐曲,最终完成500多首音乐的记谱工作,并出版《澳门道教科仪音乐》一书。2008年起,二人开始组织澳门道乐团,把道教科仪音乐搬上舞台。2016年,茅山道教音乐研究院成立,旨在推动茅山道教音乐的保护与传承。2022年,定安县举办为期两天的斋醮科仪音乐培训班,对各镇择优选送的50名学员进行授课。2023年,武当山道教协会召开了武当山科仪(武当韵)传承及教材编订座谈会。
此外,1990年成立了中国道教学院;2007年成立了武当道教功夫学院;2016年成立了浙江道教学院,三所院校设有道教专业课程,其中便包含教理教义、道教仪范、科仪法事等课程。
相关评价
南北朝时期,道教上清派宗师陆修静在《洞玄灵宝五感文》中提到“道以斋戒为立法之根本,寻真之门户”。
隋唐时期,当时中原地区北方的道士张万福对南方道教的醮祭仪式较为排斥,认为其鄙俗,不及斋法。
南宋时期,道士蒋叔舆、金允中认为,古代斋法虽然较为简单,以讲诵经教为主,但是意蕴深厚;后世斋法虽然仪式丰富,精诚之意不及古人,缺乏意蕴。
朱元璋在《御制玄教斋醮仪文序》中认为,道教超度仪式为孝子慈亲而设,具有益人伦,厚风俗的社会效果。但因为当时僧道滥设科仪,超度道场规模宏大,靡费钱财,让穷人难以承受。
相关作品
典籍
魏晋南北朝时期,寇谦之的《老君音诵诫经》中表明了对父慈、子孝、臣忠的封建伦常关系的重视,反对推翻和改变封建的政权制度和土地占有制度的行动,将信徒的思想束缚在封建礼度的范围之内。为此书中还设置了以儒家忠、孝、仁、义为主要内容的“新科之诫”。之后,陆修静从修身和治国相统一的观点出发,以“劝善戒恶”为宗旨,以“意在王者遵奉”为目的,对科仪斋醮进行整理,他所著的《洞玄灵宝五感文》中提到的“九斋十二法”成为后世道教科仪的主要内容。他还在《道门科略》中对正一派的组织制度提出改革,在《陆先生道门科略》中设立了一系列的道门仪规、晋升制度、等级制度等内容。
唐代,张万福注重于发展道教斋醮科仪,他编撰了《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三洞法服科戒文》《洞玄炅宝道士受三洞经戒法录择日历》《洞玄灵宝三师名讳形状居观方所文》《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箓立成仪》等典籍。其中《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简述了道教经戒的内容及传授程序;《洞玄炅宝道士受三洞经戒法录择日历》提出了“修道即修心”的主张,强调了修心的主要性;《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箓立成仪》记载了醮仪的意义及注意事项;《三洞法服科戒文》则对道教服饰做出了界定。晚唐时期,杜光庭对斋醮科仪进行了修订,在《正统道藏》中有其署名的科仪类便有10余部近200卷,包含了金箓斋、神咒斋、阅箓仪、拜表仪等仪礼规制,并把传统的斋戒思想与道门戒律结合起来,设立了道场戒约。
诗词
由于唐朝斋醮活动兴盛,唐诗中出现了大量与之相关的的作品。如张仲素在《上元日听太清宫步虚》中就赞美了斋醮活动的经韵赞颂;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送赵长盈炼师与中贵人同拜岳及天台投龙毕却赴京》和皮日休的《投龙潭》反映的是“投龙仪式”的内容;李郢的《紫极宫上元斋呈诸道流》、严维的《中元日鲍端公宅遇吴天师联句》、于鹄的《宿西山修下元斋咏》描绘了“三元斋会”的情形;杨炯的《和辅先人昊天观星瞻》、顾况的《步虚词》则与“朝真拜斗”有关。方干的《夜听步虚》写的是斋醮中的“步虚”;王昌龄的《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写的是道士的“禹步”;卢拱的《中元日观法事》写的是斋醮中的“上章”仪式。
参考资料
道教法事介绍.武当山道教协会.2023-06-14
斋醮发展概况.道教协会.2023-05-20
斋醮科仪的文化价值.道教协会.2023-05-23
武当山宫观道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24
学院概述.中国道教学院.2023-05-24
学院简介 学院景貌.武当山道教学院.2023-05-24
浙江道学院.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2023-05-24
斋醮科仪组成.中国道教协会.2023-05-14
洞天神韵:茅山道教音乐的历史及传承.中国民族宗教网.2023-05-24
保护、传承、推广:澳门“非遗”传人故事.中工网.2023-05-24
澳门道教科仪音乐:从道场到舞台.今日头条.2023-05-24
定安县2022年国家级非遗培训班开班.澎湃新闻.2023-05-24
武当山道教协会召开武当山科仪(武当韵)传承及教材编订座谈会.武当山道教协会.2023-05-24
道教音乐(全真道堂科仪音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24
道教音乐(白云山道教音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24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24
道教音乐(成都道教音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24
道教音乐(苍南正一派科仪音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24
道教音乐(清水道教音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24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24
道教音乐(海南斋醮科仪音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24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24
道教音乐(腊山道教音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24
道教音乐(澳门道教科仪音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24
道教音乐(泰山道教音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24
道教音乐(东岳观道教音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24
道教音乐(胶东全真道教音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24
道教音乐(齐云山道场音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24
道教音乐(崂山道教音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24
道教音乐(无锡道教音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24
道教音乐(上海道教音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24
道教音乐(恒山道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24
道教音乐(广宗太平道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24
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