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逊
许逊 (239年—374年),东晋人士,字敬之,出生于豫章郡南昌市南昌县益塘坡(今江西省南昌市麻丘镇),东晋著名道士、道教“净明道”创始人。许逊信仰也被“闾山教”吸收融合,许逊被该教派视为“祖师”和“法主”。另因许逊曾治水有功,其被江西等地民众尊为“乡土神、水神”。许逊与张道陵、葛玄、萨守坚并称道教四大天师,亦有“许真君、许旌阳、闾山九郎”等别称。
孙吴赤乌二年(239年),许逊出生。许逊天资聪颖,少时好学慕道,精通经史,遍览“天文、地理、历律、阴阳五行和谶纬”,最好修仙之术。晋太康元年(280年),许逊任旌阳县令,政绩颇丰。晋永熙元年(290年),许逊预感晋室将乱便辞官东归,专心修道。修道期间,帮助江西省等地民众治理洪水、祛除瘟疫,后于晋大兴四年(321年)开创净明道。据《净明忠孝全书》记载,晋宁康二年(374年),许逊全家四十二口连同鸡犬在豫章西山(今江西南昌西山)拔宅白日飞升。
许逊著有《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灵剑子》《石函记》《玉匣记》四部道教典籍,并结合儒家思想为后世留下八字训导:忠、孝、廉、慎、宽、裕、容、忍。这八条训导被后世称为“垂训八宝”,成为净明道“忠孝”教义的基础。许逊所创“净明道”注重世俗实践,其所构建的信仰理念丰富了民间伦理体系。由于许逊的忠孝思想对封建时代的皇权统治起到了巩固和保护作用,这让他很受皇权重视,政和二年(1112年)宋徽宗追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 ,元贞元年(1295年)元成宗铁穆耳加封许逊为“至道玄应神功妙济真君”。
人物生平
少时慕道
孙吴赤乌二年(239年),许逊出生。传说其母在梦中见到口衔宝珠的金凤御风而来,其母吞珠而有孕。许逊天资聪颖,姿秀貌伟,少时用心为学,精通经史,遍览“天文、地理、历律、阴阳五行和谶纬”,最好修仙之术。许逊在一次外出打猎中射中一只母鹿。母鹿怀有身孕,它中箭后鹿胎堕地。母鹿舔鹿崽后方才死去。见此场景,许逊对孝道深有感悟,当即折弩而归,之后许逊多以孝道闻名乡里。
为进一步参悟大道,许逊于二十九岁拜西安大洞君吴猛为师,尽得真传。其三十六岁时,与郭璞结伴遍访名山胜地,最后在南昌市西郊的西山(今西山)隐居修炼。由于其素行孝道,广受好评,数次被举孝廉却辞而不就。
赴任旌阳
晋太康元年(280年),由于朝廷屡加礼命,许逊不得已赴任蜀郡旌阳(今湖北枝江市北,一说今四川德阳县)县令,时年四十二岁。
上任之初,许逊面临的情况比较严峻。先是旌阳闹灾荒,百姓食不果腹,饿遍地。许逊让大批民众到官田耕种,以工代赈兼以工代税,使大量灾民得以渡过难关。之后,旌阳又出现瘟疫,死者十之七八。许逊凭借自身医术,制得祛疫药剂,不仅治好本县瘟疫患者,也帮助隔壁县有效控制了疫情。
许逊经过十年苦心经营,让旌阳县成为安居乐业之地。由于许逊居官清廉,旌阳在其治下政通人和,时人对其爱戴有加。
治理洪灾
晋永熙元年(290年),许逊预感晋室将乱便辞官东归,开始专心悟道。
许逊东归时,恰逢鄱阳湖形成时期,当时江西省等地洪灾泛滥。为帮助当地百姓,许逊率领弟子、百姓治理洪水。期间,许逊“以木克水”的办法颇有成效。他大力拓展植被,用草木养水保土,有效地防止了旱涝灾害和水土流失。洪水之后又引发大规模瘟疫。对此,许逊的医术再次发挥重要作用,他一方面组织百姓迁移居住地,一方面施药济民,有效控制了疫情。
鉴于许逊一系列护民除灾的贡献,民间产生了大量关于许逊“降蛟伏妖”的传说。在朴素的传说的基础上,道教对许逊的形象不断塑造,宋明地方志也不断强化许逊民间祠神的形象。许逊从一位斩蛟伏妖的道长逐渐演变为江西省乡土神、江西等地的水神,成为民间、道教、儒家共同认可的福主。
开宗立派
晋大兴四年(321年),许逊于南昌南郊梅仙祠旧址立净明道派,潜心悟道。他为后世留下“忠、孝、廉、慎、宽、裕、容、忍”八条训导,这八条训导被后世称为“垂训八宝”,并著有《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灵剑子》《石函记》《玉匣记》四部道教经典。
据《净明忠孝全书》记载,晋宁康二年(374年),许逊举家在豫章西山(今江西南昌西山)白日飞升。他被“净明道”尊为始祖,被称为许真君。
此外,“净明道”教义被闽越故地的“闾山教”(亦称闾山派)不断吸收融合,许逊被“闾山教”奉为祖师“和”法主。随着“闾山教”不断发展,形成了以福建为活动中心的道教派系,成为中国道教的重要流派。
鉴于许逊的忠孝思想对皇权的巨大稳固作用,许逊在历史上屡受皇室尊崇、多受加封。政和二年(1112年),宋徽宗追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 。元贞元年(1295年),元成宗铁穆耳加封许逊为“至道玄应神功妙济真君”。
思想
恪守忠孝
从时代背景来看,许逊所处的魏晋具有悠久的孝亲文化传统,许逊的教义思想即脱胎于此。在许逊的教义思想中,有八条训导一直占据主要地位,这八条训导被誉为“垂训八宝”或“净明八宝”。“垂训八宝”虽强调“忠孝”,但在净明道的初创时期和传播早期,“孝”的思想更为突出,一直处于首要地位。
“垂训八宝”具体内容为:忠、孝、廉、慎、宽、裕、容、忍。“八宝”代表八种人格,包含修身和接物、内涵和外在的内容。据传,许逊曾对弟子阐释为:忠孝廉谨,宽裕容忍。忠则不欺,孝则不悖;廉而罔贪,谨而勿失;修身如此,可以成德,宽则得众,裕然有余;容而受,忍则安舒;接人以礼,怨咎涤除。
“净明道”对八条训导阐释为:“忠不欺,孝不违”,“一物不欺,一体皆爱”,又说“大忠者一物不欺,大孝者一体皆爱”,这里的忠、孝已不再局限于君亲的狭隘范围,而扩展至对国家、民族以及人类的爱。
追求净明
许逊一直将伦理道德追求放在首位,他融摄儒家伦理倡导个人修养和社会教化,强调“欲修仙道,先修人道”的思想。为此,许逊立下“净明”二字,这二字成了净明道的特有教义。“净明”的主要意蕴在于:“无幽不烛,纤尘不污”。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为“净”的境界;光明普照,为“明”的境界。“净明”涵纳天地万物,是对心性完善、世界和谐的追求。“净明”是净明道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概念,成了后世各代净明道信众追求的境界。
另外,许逊所立“净明”教义之所以能绵延千年,不仅在于其内涵的强大,也在于其建立思想体系的形式。许逊认真汲取了儒家思想,他对道教之外思想的开明态度,为后世“净明道”传人起了示范作用。借此示范作用,宋元明时期的“净明道”传人不仅进一步融合儒家思想,也通过融合佛教思想,成功改造升级了该流派的理论体系。
著述
许逊著有《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灵剑子》《石函记》《玉匣记》。
关于《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一书的来源,传说是许逊在南宋时期降世临凡,将此经书传于后人。书中主要讲述“净明道”的飞仙度人之道与持戒修建之科,兼有答疑释义。
《灵剑子》是强身和修炼的一套功法,反映了道教在性命修持上的理论和观点 。
《石函记》一书,相传是许逊编整理的有关于“外金丹”的修炼方法。
四部著作中,《玉匣记》流传最广,因为它迎合了中国人的“贵中求和,近利远害”的心理,成了古代简易占卜的工具书,此书一经问世就备受欢迎,成为百姓家中的床头书。
传承
据《逍遥山万寿宫志・卷五》记载,“净明道”主要传承如下:
师承
许逊年轻求道之时,曾拜吴猛为师。但据《孝道吴许二真君传》记载,许逊所受的“忠孝大道”,是源自被“净明道”尊为“净明启教”的兰公和谌母。兰公受孝悌王开示,悟得“孝道根本”之事并受传“铜符铁券”。兰公又按照孝悌王的法旨,将铜符铁券送给谌母。
后来,吴猛和许逊一同拜访谌母,请教孝道之法。谌母接见两人后,却发现乃铜符铁券中显示:将孝道之法传给许逊,未提吴猛,所以只有许逊从谌母处尽得真传。之后吴猛选择拜许逊为师,从此两人师徒身份互换。
法嗣
晋朝时期
许逊在世之时,共收有十二名弟子,这十二名弟子为“净明传教”,也被誉为“十二真君”。
十二名弟子分别为:吴猛、时荷、郭璞、甘战、周广、陈勋、曾亨、盱烈、施岑、彭抗、黄仁览、钟离嘉。据传这十二人曾追随许逊治理洪水、助力降蛟祛疫,古代民间围绕这十二人产生了大量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他们的神话形象,丰富完善了净明宗派的信仰体系。这十二人的形象、事迹多存于神话传说中,正史中关于他们对“净明道”的传播少有记载。
唐朝时期
在唐代,“净明道”代表性人物为“净明经师”张和“净明法师”胡慧超。张氲又称洪崖先生,是“净明道”一派颂经、注经的代表人物,据《净明宗教录》记载,其好游历、善音律、热衷炼丹,据传其曾尝著《高士传》《神仙记》《河东记》《大周昌言》皆未行世。又注《老子》《周易》《三礼》《谷梁》,并有诗作被收入《全唐诗》。
胡慧超又称胡真人,唐代著名道士,曾受武则天和李隆基接见。唐初时期,许逊族裔把持的西山游帷观影响力式微,胡慧超等“孝道”成员复兴了西山游帷观这一“孝道”活动中心,为“孝道”在唐代大盛创造了条件 ,也在“孝道”中开创了以文传教的风气 。胡慧超对于“净明道”的另外一个贡献,是编撰有《晋洪州西山十二真君内传》,对许逊的形象大加改塑,从而让许逊向一教之祖的形象迈进了一大步。此外,胡慧超还倡导重视以文言文事、以文传教的风气,为“孝道”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
宋末元初
生于宋元之际的刘玉,是“净明扬教”。他对“净明道”最大的贡献是,正式采用“净明”为教派名称。其自称遇仙降真之后着手调整法脉传承,贬低旧式修道方法,简化斋醮科仪,吸收儒、佛理论丰富了净明忠孝思想,成功实现了对旧净明道的法术仪式改造和宗教理论思想体系的升级。刘玉所倡提供了“凡圣兼摄”的新思路,著有《玉真先生语录》,被奉为“净明道”经典。
元朝中后期
元代著名道士黄元吉,四位“净明嗣教”之一,毕生以阐扬净明忠孝学说、刘玉学说为己任,四处游说传道,其对“净明道”最大的贡献为主持编集《净明忠孝全书》,此书被后世视为“净明道”的基本经典。黄元吉主要观点为:只要除去欲念便是净;不仅要有外貌之净,应内外交养,以达真净。其阐释发挥净明忠孝学说的言论,由弟子陈天和编集为《中黄先生问答》。
元代道士徐慧,四位“净明嗣教”之一,度有百余人,其为《净明忠孝全书》校正。
元末明初
赵宜真,四位“净明嗣教”之一,主要活跃于元末。其最大贡献是将净明道法融贯于“正一道”“全真派”两派。此外,他坚持济世利人,著有《仙传外科秘方》,他也特别注重从日常待人接物中修炼心性,主张以日记为自我反省、自我修炼的方法。
刘渊然,四位“净明嗣教”之一,主要活跃于明初。明初期,刘渊然受朱元璋召见活跃于朝中,后因得罪权贵被贬至云南省,但此行却促成道教于云南大兴之机缘。在云南,刘渊然也如赵宜真一般将“净明”融合于诸家道法,并在云南成功传教,使得云南道教大兴。后来刘渊然还朝,统领领天下道教事,成为全国道教领袖。刘渊然之成就,使得“净明道”与其他道教流派再上一阶。
宗派发展
缘起“正一道”。近年来学界认为,从“净明道”的发展过程来看,其应当归属于道教“正一道”,具体由“灵宝派”分衍而来。“净明道”于东晋创立后直至元代,其法事仪式、理论体系明显具有“正一道”的特点。在具体派别关系中,“净明道”与“灵宝派”有着深厚联系,尤其在斋醮仪范、经法内容方面明显具有“灵宝派”的痕迹,因此“净明道”被认为是由“灵宝派”分衍而成。
融合“全真派”。到了元末明初,从赵宜真开始,“净明道”开始与“全真派”保持密切联系。赵宜真为“净明嗣教”,又得“全真派”之传。在赵宜真所处时代,“净明道”开始广泛融合“全真派”思想,开始出现贯通“正一道”“全真派”两派的趋势,且多有借鉴“全真派”的革新举措。另一位“净明嗣教”刘渊然,也如赵宜真一般,将“净明”融合于诸家道法,并在云南省成功传教,推动了道教的整体发展。
影响“闾山教”。福建省等地的“闾山教”奉许逊为“祖师”和“法主”。“闾山教”与“净明道”的渊源颇深,在宋明相关文献中多有出现。《文渊阁四库全书》中的《叠山集》就曾对此进行描述。但与“净明道”强调道德伦理体系的理念不同,“闾山教”更侧重于修炼成仙和符咒法术。”
贡献及影响
开宗立派兴道教之盛
作为“净明道”祖师,许逊立宗之初,将儒家伦理融合于道教思想,用“净明八宝”为“净明道”提供了教义基础,这让该宗派产生了注重世俗“忠孝”实践、重视救民除灾的传统,面对其他思想时具有开明的包容态度。这不仅让净明道自身取得迅速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道教的兴盛。
在中国古代多个朝代中,许逊信仰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历经多次融合,比如唐及北宋的家族观念、南宋的心性学说、元代的宗教神学,都与“净明道”发生了深度融合,这些交融不仅延续了“净明道”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道教的繁荣。
许逊信仰极大地拓宽了道教文化的地域传播范围。在中国台湾地区,民间信仰以道教为大宗。其中,“净明道”从古至今一直是两岸共认的重要道教流派。中国台湾地区的许逊信仰,高举忠孝文化大旗,彰显出浓烈的寻根意识,其在两岸之间一直发挥着促进交流的重要作用。此外,伴随着历史上的三次江西省移民大潮,江西移民所到之处,皆有许逊信仰落地生根开枝散叶,这让许逊信仰继续在移民社会中发挥作用,无形中壮大了道教的影响力。目前,除中国之外,东南亚新加坡等国仍可见到依托许逊信仰进行传播的中国道教文化。
治水祛疫留传奇之美
许逊所处时代,正值鄱阳湖形成期,地形水势的急剧变化导致洪灾不断。许逊带领弟子门人治水十余年,辗转江西、湖南省、湖北等地,有效控制了水患,成功祛除瘟疫,改善了当地民众生活生产环境。当地百姓为感念许逊造福一方的事迹,逐渐将许逊形象神化,产生了大量朴素的民间传说,这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
在宋元时代,涉及许逊的诗文汗牛充栋。自唐迄清,有关许逊的碑记铭颂蔚为大观。此外,许逊的形象常出现在小说、杂剧等文学作品中,比如《西游记》《三言二拍》《说岳全传》等。在艺术界,许逊也是常出现在棋谱、扇叶、画卷中的形象。
许逊信仰体系
江西水神
从民间祀神角度来看,许逊信仰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这是因为许逊传播孝道、治理洪水等事迹主要发生在江西等地。江西等地对于许逊的信仰,是依托神话传说发生的民间朴素信仰。虽然许逊生前曾创立“净明道”,但彼时“净明道”尚未发展到影响整体道教的程度,理论体系也尚未完善。所以,当时关于许逊信仰的传播和塑造,主要还是依靠民间朴素信仰,这就导致许逊信仰多与求平安、保民生息息相关,许逊作为“江西水神和乡土神”的形象由此诞生,且流传至今。
一教之主
从唐朝开始,“净明道”大盛,这主要得益于一代名道胡慧超。胡慧超成功重振“孝道”之威,且其人与皇室多有来往。借此影响力,胡慧超开始著书立传,让许逊的形象不再仅仅停留在祖师形象,而是朝着“孝道”一教之主的方向发展。此外,胡慧超建立的神学体系也为许逊配以完整教团,有关“十二真君”的人物形象就是他的杰作。经历唐末短暂沉寂,到了北宋时期,“净明道”又恢复到大盛状态,许逊已成为为教主的形象,且受皇权加持,政和二年(1112年)宋徽宗追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 。之后的南宋及元期间,“净明道”理论体系虽历经数次升级改革,但许逊一直稳居教主之位且愈发神化,元贞元年(1295年)元成宗铁穆耳加封许逊为“至道玄应神功妙济真君”。
位列天师
到了明清时期,许逊信仰回归于世俗化。作为“江西省水神、乡土神”的许逊之形象更加丰满,在民间围绕他又发展出很多神话故事,这也为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道教内部也借此机会完善许逊形象。关于许逊位列“四大天师”一说,广泛出现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其中文学界影响最大的著作就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与此同时,西山万寿宫成为许逊的民间祭祀中心,著名的万寿宫庙会由此诞生。
闾山法主
在道教内部,许逊信仰除了对“净明道”影响深远,它还对另一个道教流派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就是”闾山教“”。“闾山教”源于魏晋南北朝许逊信仰,该教派以闽越故地为活动中心,奉许逊为“祖师”和“法主”。虽然两个教派供奉的神明相同,但“净明道”是以道德伦理为主,而“闾山教”则是以符咒法术为主。
评价
宋王安石在《重建旌阳祠记》一文中称赞许逊“能御大灾、能捍大患,则祀之”。
宋苏洵应好友万殊之邀,为慈母(许逊祖母)万氏族重修谱作之序时赞许逊:“有净明忠孝之教。”
当代学者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焦玉琴在其课题研究中指出:许逊是集儒道一体的净明道创始人。
名言
相传许逊留有传世格言“十无益”:存心不善,风水无益。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无益。不惜元气,服药无益。时运不通,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淫恶肆欲,阴无益。
后世纪念
由于许逊造福百姓,他仙逝之后成了当地人心中的“守护神”,人们自发为其建祠,这祠被称为万寿宫。万寿宫的大量涌现形成了古今建筑文化奇观。
万寿宫香火最旺之地在江西。自从许逊的形象逐渐演变成江西省特有的地方保护神,江西各地以及江西移民所到之处相继兴建万寿宫。宋、明、清时期,曾先后掀起建设高潮,目前中国及海外约有1300处净明道万寿宫。
许逊于农历八月初一白日飞升,其飞升日期被江西当地民众定为朝仙之日,以祭许逊之功德,流传至今已有1700年。这一习俗经过长期传播演变,农历八月初一也成了西山万寿宫等地庙会的时间。
轶事典故
护民降蛟:传说当年江西等地洪水泛滥,民众苦不堪言。这洪水之祸,源自蛟龙作祟。前来治水的许逊几番思量后,决定智取蛟龙。经几番筹划,许逊扮作卖米粉的老人候在蛟龙必经之路。路过的蛟龙没能抵挡住美味米粉的诱惑,当即放下警惕大快朵颐。蛟龙吃下米线时,许逊立刻施展神通,米粉瞬间变成捆妖锁制了伏蛟龙。为了使蛟龙永世不得作乱,许逊把蛟龙囚在井中。又为了防止蛟龙出逃,许逊铸造铁柱直插井中,并附以八条锁链镇井。
点石成金:相传,许逊出任旌阳县令时,旌阳县曾出现大面积欠收。这导致当地农民食不果腹、饿殍遍地,更别说缴纳赋税了。为解决百姓困境,许逊不仅推行以工代赈等良策解决温饱问题,还决定用自己的法术解决赋税问题。一番准备后,许逊组织好人手,让大家挑来石头。然后许逊施展法术,用手指一点,石头都变成了金子。最终,这些金子补足了百姓们拖欠的赋税。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相传许逊因为祛疫治水有功,再加上他后期潜心悟道,在他136岁那年八月初一得道成仙。古人相信,修道之人全家、宅院可同升仙界,所以盛传许逊成仙那天,他的家人以及家禽家犬一起飞升天界了。
文化形象
在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许逊是四天师之一。在此著作中,许天师成熟稳重、处事灵活,深谙天庭规则。孙悟空在天庭时,许天师曾为其求得天庭职位,让其看守蟠桃园。孙悟空对抗天庭时,许天师又为天庭降服孙悟空建言献策。孙悟空师徒四人取经路上,在“受困凤仙郡、大战犀牛精”两难中,许天师又曾出手相助孙悟空。
小说《许真君传奇》中的主人公。这本小说主要讲述许逊为官有方、治理洪水、降伏蛟龙、祛除瘟疫、得道成仙等传奇故事。
小说《浮灯》中主人公之一。这本小说传奇色彩浓重,作者大展想象力,书中主人公许逊与蛟龙精之首从古代斗到现代,上演了一场千年复仇决斗。
参考资料
许逊.中国寺庙祠观造像数据库细览.2023-05-04
人物介绍.中国道教协会.2023-05-04
许逊:集儒道一体的净明道创始人.中国民族宗教网.2023-05-04
宗派介绍.中国道教协会.2023-05-04
净明道传承.西山万寿宫官网.2023-05-04
隋唐“孝道”散论.哲学中国网.2023-05-04
造精微于性理之中 忘荃蹄于言象之外——浅谈《长春刘真人语录》的成书及其思想.中国道教协会官网.2023-05-04
赣鄱“神禹”传奇(一)——豫 章 临 世.江西省水利厅官网.2023-05-04
林则徐家训中的修身齐家思想.甘肃纪检监察网.2023-05-05
走遍中国.央视网.2023-05-04
庙会巡礼.西山万寿宫官网.2023-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