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游记
《海游记》是清代白话长篇讽谕小说,全书六卷三十回,作者不题撰人,或曰书前作序者观书人即为作者。成书于清乾隆,是一部描写海外国度的小说。小说通过假托管城子在海外异邦游历的故事,揭露了黑暗社会中的官场恶迹与世风颓败,针砭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作者借《海游记》中的海外岛国的故事来寄托对天朝现实的失望和自己的社会理想,是一部具有海洋文化背景的社会改革小说。
内容简介
《海游记》讲述了管城子年幼时出洋贩笔,船在海中航行时遭遇红雾障天,风大船收不住,流进落潦水底。在岛上,管城子遇到了徐玉徐公子,一个乐善好施、出身高贵、品性贤良的人物,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两个骗子的种种劣行。作者通过这些情节,加深了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讽刺意味。小说中还描绘了海外岛国无雷国的官制和社会结构,以及管城子在岛上的生活和遭遇。
创作背景
《海游记》据江苏省社科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江苏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撰的《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记载:“六卷三十回存,不题撰人,清刻小本,六册。首观书人序,无图。正文半叶九行,行十七字。”由杜信孚、蔡鸿源所著《著者别号书录考》一书中考证云:“海游记六卷,题清观书人撰,清嘉庆刊本。”这是有关《海游记》作者及时代的最明确记载。其实此则记载最早源自孙殿起《贩书偶记续编》的推测:“《海游记》六卷,清观书人撰,无刻书年月,约爱新觉罗·颙琰间刊巾箱本,计三十回。”孙殿起是根据它的版刻特征来推测是约嘉庆年间的。据上所述《海游记》成书时间大概在清朝中期的嘉庆年间。
人物介绍
【信天翁】是一位渔樵为生的人物,因见一种专吃鱼的水鸟而取名信天翁。他因山中出虎,水里出蛇,容不得身,漂流到大海里,遇到了管城子,听其讲述无雷国的经历见闻。信天翁科和管城子实为作者的化身。
【管城子】原是个制笔营生的人,乘船漂到海下无雷国,住紫岩岛,租徐公子房子开笔店,用笔换珠宝。他和信天翁在海上相遇,两人同游,遇自称神仙的管盛和自称活佛的水华和尚依势欺凌善良渔人黄标一家,曾寄以同情,多予帮助,因而得罪了管盛与水华和尚,为避纠缠,与黄标同离此地,分手前,将自己所写记无雷国见闻的《海游记》送给黄标。黄标看了《海游记》才知道,地上有横行霸道的管盛和张水华和尚,海国里有无恶不做的臧居华和鉴清和尚。黄标作了一梦,梦中被公差带到无雷国,他亲眼见到,原来管盛就是臧居华,鉴清就是水华和尚,他们被锯成丝、磨成粉、投入蛇池喂蛇了。这一人物,是书中故事的见证人。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海游记》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对“神仙”臧居华和“活佛”鉴清的鞭挞上,极写其行为之卑污,手段之强暴,用心之歹毒。作者通过这些形象,批判了是非颠倒、鱼肉百姓、贪墨昏庸、卑鄙无耻的大小官吏。作品反映了欺凌、压迫的普遍性,揭示出现实世界无十方净土,到处都是强梁横行,良善受苦。作者以冷峻犀利的笔触,揭露现实社会的种种丑恶,表明海外、中土实为一处。
艺术特色
《海游记》在写法上较为特殊,全书共三十回,所写事件颇多,却仅四、五万字,只是概述其事,缺少具体细腻的描绘,文字简括朴拙。作品的构思较新颖别致,三大部分互相关联照应。作者自己还作为书中人物出现,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作品重在叙事,人物形象除臧居华、鉴清外,均不甚突出,描写手段也比较单一,缺少变化。对徐公子所用笔墨虽多,但作者显然并不熟悉征战与藩邦诸事,故写得并不成功。
版本信息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乾隆十八年(1753)文元堂刊本;清坊刊小本,藏大连图书馆、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1990年辽沈书社“中国神怪小说大系”《荒诞奇书》排印清坊刊小本,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清坊刊小本。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