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鄂博矿区,简称白云矿区,地处蒙古高原南部,属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所辖。白云鄂博矿区位于阴山山脉之北的乌兰察布市草原西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41°39′~41°53′,东经109°47′~110°04′;白云鄂博矿区与包头市所辖的达茂旗相邻,东邻巴音敖包苏木,西南与新宝力格苏木环接,北连红旗牧场,区域面积328.64平方公里。截至2022年10月,白云鄂博矿区下辖2个街道:矿山路街道、通阳道街道。截至2023年12月,白云鄂博矿区有蒙、汉、回等11个民族2.8万人。
白云鄂博蒙古语又名“白音包格达”,意为“富饶的神山”。白云鄂博矿区地貌体现了大青山山地向内蒙古高原过渡特点。境内丘陵起伏,坡陡谷深,山峦重叠。东、北为山地。以白云鄂博铁矿主峰为最高海拔1783.9米,由东向西绵延展布,相对高差为200米。属中温带半干旱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寒冷、干燥、多风、温差变化大、日照时间长等特点。年均温2.5~3.3℃,年均降水量220~256mm。历史上,白云鄂博一带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地,先后为匈奴、鲜卑、突厥、辽朝、女真和蒙古等少数民族部落驻牧地。1927年,地质学家丁道衡首次发现了白云鄂博铁矿。1934年,矿物学家何作霖又发现了稀土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白云鄂博矿区随着白云鄂博铁矿的勘探开发而建设起来。1958年3月,经报请自治区并呈国务院批准建立了乌兰察布市白云鄂博镇。同年5月15日,白云鄂博镇划归包头市管辖。8月28日,改称包头市白云鄂博矿区。
白云鄂博矿区占全世界已探明总储量41%以上的稀土矿物以及丰富的铁、铌、锰、磷、萤石等182种矿产资源、71种矿物元素而闻名于世。资源储量雄踞两个世界第一与两个世界第二,其中:萤石储量1.3亿吨,位居世界第一;铌储量 660万吨,世界第二;钍储量22万吨,居世界第二;富钾板岩储量16.74亿吨,钪储量14万吨,居世界前列。2025年上半年,白云鄂博矿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9.17亿元,同比增长15.1%,增速位列包头市第一,高于包头市8.1个百分点。
白云鄂博矿区地处草原深处,周边有4000年前的古代岩画,有刘彻时期的外长城,有隋唐时期的突厥石人墓;东南有吉穆斯泰三狮(花果山)旅游区和康熙帝御题赐名的广福寺(百灵庙);西北有蒙古族茂明安部落祭奠其祖先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萨尔的祭奠堂和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的家乡。有草原英雄小姐妹事迹展览馆、矿山公园、湿地公园等景区。先后荣获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第六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内蒙古自治区2023年全区招商引资先进集体等荣誉。
名称来源
白云鄂博蒙古语又名“白音包格达”,意为“富饶的神山”。
《辞源》白云鄂博条解释为:“镇名。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境内。归包头市领导,以产铁著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鄂靖文,同敖包”。其他辞书字典也无更详细的注释。历史上,此地是北方少数民族游牧的草原,无建制,无城郭。曾有“阿密白云”都勒哈拉陶拉嘎”“白云凹图脑包”等称谓。清康熙三年(1664年),清王朝将艾不盖河源一带赐封给茂明安部驻牧。《绥远通志稿》载:“清代有车根者,自号所部曰茂明安,率所属千余人,自呼伦贝尔市降清,因赐牧于此”。其时,此处地名为“白云宝格达”,蒙古语意为“富神之地”。相传,茂明安部在此驻牧三五年后,辅国公固穆巴特去世,人们在白云宝格达山上为其筑一衣冠冢,以示纪念,这一衣冠家即为后来的脑包,牧民们遂称此地为白云脑包。
“白云鄂博”一词最早见诸文字,是出于丁道衡所著《绥远白云鄂博铁矿报告》。1927年7月,丁道衡随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北分队考察,途经于此,远在二三十里外就发现了“主峰青黑色闪光的山巅”。他在一张参谋部地图上查知此地似为“哈喇托落海”。经询问当地牧民,得知此山曰“白云脑包”,也叫“白云宝格达”。由于语音的差异,丁道衡在著文中将地名译写成“白云鄂博”和“白云博格都”1934年夏,何作霖用丁氏所采集的矿石标本进行室内化验时,获得0.01克的两种稀土矿,分别以“白云矿"和“鄂博矿”予以命名。此后,日本侵华时期和中国国民党统治时期,关于铁矿的数十份《调查报告》均以“白云鄂博”见称。1950年5月,国家政务院财经委员会组建“白云鄂博地质调查队"时,仍沿用此名。
1953年6月15日,根据开发矿山的需要,搬迁主峰上的“脑包”时,当地牧民曾对使用“白云鄂博"这一地名提出异议。有关部门经过研究,认为“白云鄂博”一词已公诸于世界,特别是何作霖已以“白云矿“和“鄂博矿”命名了两种稀土矿虽译音不够准确,但仍应沿用。遂将该地名保留下来。
1955年5月,乌察布盟人民委员会在此设立办事机构时,再次认为译音不准故将机构名确定为“乌盟人委驻白云脑包办事处”。当时在此地工作的地质部门冶金部门仍以“白云鄂博"相称。1956年9月,中共乌盟盟委在此设立盟辖市级工作机构时,向自治区提议:根据“地区蒙古族群众习惯的历史的称呼,应命名为白云市'(白云浩特)”。1957年初,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批复:“我们同意巴(白)云市党委会的建立……”其时,此地区同时出现“白云市”“白云脑包”“白云鄂博”三种正式公文称谓。
1958年3月,乌兰察布市和自治区有关方面经反复期酌、比较,考虑到内蒙古地区以白云脑包”作为地名的较多,容易混淆,而且白云鄂博这座世界罕见的铁、铌稀土矿山,已在国际上形成固定的影响,还是仍以“白云鄂博”命名为妥。于是报请自治区人委、国务院批准,正式建立了白云鄂博镇。从此,“白云鄂博"这一特定称谓与“稀土之乡”连接在一起,以各种文字编入各国地理、地质教科书和各种地图,享誉世界。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历史上,白云鄂博一直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草原。秦朝以前,为匈奴牧地,汉时为五原塞外地。
秦至清
三国、两晋时期,白云鄂博一带属拓跋鲜卑牧场。魏置六镇,此地属怀朔。隋唐为东突厥所属。
唐贞观四年(630),李世民派李靖率李勣等五路大军征讨突厥,在白道(今呼和浩特市北)一带大败颉利可汗可汗之后,乘胜北出白道与李勣等配合,又于铁山一带消灭突厥主力,颉利欲渡碛北窜,又为李勣伏击,不久被虏,史称“铁山大战”。铁山即今白云鄂博地区。
东突厥亡后,今白云鄂博地区归唐单于大都护府所辖。
五代十国时期,属辽东胜州之北境,隶西京道,为鞑靼部据地。宋、辽、金时,为金东胜州之北境,隶西京路净州辖,元朝隶德宁路。
明朝中叶,属土默特万户北境,清代,孛儿只斤·忽必烈弟哈布图哈萨尔十六世孙车根,自号所部曰茂明安,率所属千户,自呼伦贝尔市降清,清朝赐牧于艾不盖河流域,此时,境地称“白云宝格达”。
清康熙三年(1664),今白云鄂博矿区属清朝编设茂明安旗(驻今新宝力格苏木查干敖包)管辖的牧场。
中华民国
民国3年(1914),绥远省与山西省分治后,白云鄂博属绥远特别行政区。
民国16年(1927)7月3日,中国地质工作者丁道衡首次发现白云鄂博主峰裸露的铁矿。
民国17年(1928),绥远特别行政区改为绥远省,区地归绥远省乌兰察布市管辖。
民国23年(1934),党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何作霖教授研究并命名“白云矿”“鄂博矿”两种稀土矿名称。
民国26年(1937),区地被日军和伪蒙古军侵占。民国28年(1939)9月1日,伪蒙疆联合政府乌兰察布盟公署在百灵庙成立后,区地仍归其管辖。
民国33年(1944)6月,日伪华北开发公司资源调查局以“白云鄂博”调查队对白云鄂博矿进行调查并制定过“开发方案”。
民国36年(1947)夏,国民党政府党中央地质调查所北平分所派人踏勘过白云鄂博。
1949年9月19日,绥远省和平解放,今白云鄂博地区仍属乌兰察布市管辖。
新中国成立后
1954年3月5日,绥远省与内蒙古自治区合并,白云鄂博地区隶属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人民政府管辖。
1955年5月15日,乌兰察布盟政府沿用习惯称谓,在境内设立乌兰察布盟人民政府驻白云脑包办事处,办事处为乌兰察布盟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县级),着手建立健全商贸、服务、交通、邮电、金融、文化、教育等工作机构。
1956年9月,中共乌兰察布盟盟委在境内筹建盟辖市级党政机构。
1957年5月,自治区党委同意建立巴(白)云市党委委员会。但设立盟辖市级政权机构一直未得到国务院批准。
1958年3月,设立镇一级政权机构。在定名上,乌兰察布市人民委员会认为自治区以“白云脑包”作为地名的地区很多,容易互相混淆,而且“白云鄂博”这一特定称谓在国外已形成固定影响,经报请自治区并呈国务院批准建立了乌兰察布盟白云鄂博镇。
1958年5月15日,白云鄂博镇划归包头市管辖。8月28日,改称包头市白云鄂博矿区。
2010年末,白云鄂博矿区辖2个街道办事处,7个居民委员会。
2014年末,白云鄂博矿区辖2个街道办事处,4个社区。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白云鄂博矿区位于阴山山脉之北的乌兰察布市草原西北部,属包头市所辖。东南距呼和浩特市区212公里,南距包头市区149公里,北距中蒙边境最近点75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41°39′~41°53′,东经109°47′~110°04′。白云鄂博矿区与包头市市所辖的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相邻,东邻巴音敖包苏木,西南与新宝力格苏木环接,北连红旗牧场。南北最长32公里,东西最宽18公里,区域面积328平方公里,是包头市距离满都拉口岸最近的城区。
地形地貌
白云鄂博矿区地形地貌体现了大青山山地向内蒙古高原过渡特点。境内丘陵起伏,坡陡谷深,山峦重叠。东、北两面为山地,由东向西为都拉哈拉石英矿、东介勒格勒矿、东矿、主矿、西矿。以白云鄂博铁矿主峰为最高,海拔1783.9米,由东向西绵延展布,相对高差为数10米至200米。从西矿向西向北,呈高平原丘陵状,地形较平缓,谷宽多沙,丘顶浑圆。从主矿向北,过一平缓宽谷又是山岭层叠,有一南北峪谷通往纵深。从东矿、都拉哈拉矿及东介勒格勒矿向北向东,越过几座山峰,为宽阔高平原丘陵地带,有一条沙河伸向陶来图方向。由主矿向南2公里处为矿区城区,略似盆地。向南向西伸展为丘陵平原,起伏渐缓,阿木斯尔附近为冲积平原,由第四系(Q3-3)砂、砂砾石组成。地势平缓,微起伏。
白云鄂博矿区城区及其北部地表多有岩石裸露,受古地理、气候和水文影响,山丘和高平原属剥蚀性地形构造,山谷相间,山洪冲积沉积物和风沙积聚地属堆积性地形。西部和南部,地势较平坦,起伏不太大,由第四系(Q3-4)砂、砂砾石组成。具有水平和交错层理。
地质
地质构造
白云鄂博矿区地质构造主要形成于吕梁运动和海西运动的晚期。
吕梁运动(本区为晋宁运动)时期,境内发生强烈皱运动,形成一个近东西走向,向西倾伏的紧密线状复式褶皱。这个复式褶皱由宽沟背斜为主体及其南、北两翼近于互相平行的次一级向斜和背斜构成。宽沟主背斜位于白云鄂博以北3公里,轴向近东西,轴长大于8公里,向西倾伏。轴部由都拉哈拉岩组(H1-H2)组成,两翼为尖山岩组(H3-H;)和哈拉霍疙特岩组(H6-H8)。北翼较缓,转轴倾角50~60度,南翼较陡,倾角60~70度,局部近于直立,轴面微向北倾斜。由于断裂影响,使背斜受到破坏。宽沟背斜以南白云鄂博向斜,为次一级紧密线状褶皱构造,轴向近东西,向斜轴部由Hg黑色硅质长石板岩组成,两翼为H白云岩所组成,白云鄂博向斜之南部为一近东西向紧密褶皱的次一级背斜构造。伴随褶皱运动,沿背斜轴部发生一系列东西向逆断层。
吕梁运动之后,白云鄂博逐渐上升隆起,因而缺失早古生代沉积。到晚古生代,境内又经受一次强烈褶皱运动,使原来已经形成的褶皱构造形态变得更加复杂。沿白云鄂博向斜南部次一级背斜轴部最初有规模不大的辉长——闪长岩侵入,随后有大规模黑云母花岗岩侵入,年龄值为260~220百万年,属海西期产物。在海西期较早侵入的辉长——闪长岩,被较晚期黑云花岗岩包围切穿。境内北部中粗粒花岗石要比南部黑云母花岗岩更偏酸性一些,且含Si0z较南部花岗岩高,含铁、镁及NbzOs/TazOs比值,都比南部花岗岩要小得多,因此,推断北部花岗岩侵入时间晚于南部黑云母花岗岩。
海西运动晚期,在白云鄂博矿区境内北部乌兰宝力格等地,有中酸性火山岩喷发,主要为安山岩、石英安山岩和流纹岩,局部见有火山集块岩,呈北西西——南东东方向展布,直接覆盖于白云鄂博群之上。
地层
白云鄂博矿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内蒙古自治区台背斜和内蒙古地槽(智皱带)之间过渡地区。依据板块构造观点,属华北大陆板块北缘与内蒙古海西海洋板块相邻。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等各期地层遍布全境。
土壤
白云鄂博矿区境内土壤分为7个土类、17个亚类、46个土属、166个土种。7个土类分别为栗钙土、棕钙土、石质土、碱土、草甸土、潮土、盐土。以栗钙土、棕钙土分布最广,石质土次之,潮土、盐土最少。
气候
白云鄂博矿区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属中温带半干旱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寒冷、干燥、多风、温差变化大、日照时间长等特点。四季差异明显,昼夜温差大。冬季寒长降雪少,春季干早多风沙,夏短温热雨集中,秋高气爽霜冻早。年均温2.5~3.3℃,年均降水量220~256mm,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年蒸发量2100~2700mm,降水量远远小于蒸发量。区域盛行西风、北风、西北风,年平均风速为5.5m/s。
水文
白云鄂博矿区境内无常年地表水流,仅有季节性间歇河流,主要包括阿木斯尔河、乌兰苏木河、陶来图河、楚鲁图湖。白云鄂博地下水缺乏地下水补给来源完全靠大气降水渗入,水位受季节变化和大气降水量影响。
地表水
阿木斯尔河位于矿区南端,是境内最大千谷式季节河。系艾不盖河主要支流之一。由西北方向流入区境,向东南方向注入艾不盖河。两岸地形地势较高陡,每年雨季到来,山洪倾泄,河水横溢,最宽水面达300余米,最高水位达2.8米。雨季过后,河水渐退,很快断流,又成为沙谷。
乌兰苏木河发源于新宝力格苏木阿尔查庭希勒山顶。由西南向东北流经境内白云布拉格、乌兰布拉格水源地。河道平缓,多砂石,仅在较大暴雨时溢满,平时为干砂河槽。
陶来图河发源于白云鄂博铁矿主矿山顶,河道峡长多变,河床曲屈。暴雨过后,山洪湍急,平时为深壑干谷,此河向东北注入塞打不苏淖尔。
楚鲁图湖位于矿区东南部,为境内最大季节性湖泊。每年夏秋季节,积水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最深处可达1.8米;春冬季节为冰湖。1975年以来,该湖逐年干枯,仅在夏秋雨季有山洪汇集成湖,春冬季节干龟裂。
地下水
白云鄂博地下水缺乏,从1953年至1990年6月,先后有5个地质队对境内地下水进行专门勘探调查,发现境内地下水位具有多层性,既有潜水位,也有承压水位,地下水深者65.10米,浅者1.355米。一般随地形变化而稍有变化。地下水流在东部基本类似潜水,,接近地表水流向;中部以30号铁路线附近为排泄口,向西北排泄;西部流向南北两侧。水力坡度变化为0.005~0.03。水位年变幅0.5米,雨季偏高。
矿区东部、北部岩层结构致密,为弱水层,只有靠地表附近基岩风化裂隙带、构造破碎带和接触带三种裂隙带含水。含水层分布下限为标高1470~1490米,深度160米;饱水带117~160米,水位变幅1.35~5.20米。岩石裂隙发育主要方向为北北西、北西西及北东东三组,含水量极少。
矿区西部、南部岩石含水性较强,是境内主要含水层。地下水赋存形式以裂隙水为主,上部为风化裂隙水,下部为构造裂隙水。深度一般在1400米标高以上,个别剖面在1300米标高上下,平均含水层厚度为117米。境内主要地下含水层为第四纪洪积层及冲积层孔隙水,但涌水不大,分布于城区周围干河谷中。地下水补给来源完全靠大气降水渗入,水位受季节变化和大气降水量影响。水位最高季节为7月至8月,一般平均标高1563~1650米;水位最低季节为2月至3月,平均水位为标高1545~1564米。
阿木斯尔河流域是境内地下水富集带。水位埋深约7~10米,天然补给量885立方米/日,储存量3102.63万立方米。但含氟量偏高,矿化度小于2克/升,基本上可以饮用和灌溉。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白云鄂博矿区境内自然资源主要是矿产资源。至目前已发现70余种元素,170多种矿物。具有工业回收价值的有:铁、铌、稀土、钍、钛、氟、磷、钾、锰、萤石等26种。新发现矿种有黄河矿、包头矿、钡铁钛石、氟碳铈钡矿、大青山矿和中华铈矿等15种。另有白云玉、宝石、石英石、金等矿物亦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当年,已进行工业生产或具备提取回收条件的有铁、铌、稀土、锰、氟、钍等15种元素。
清洁能源
白云鄂博矿区是中国国内主要大风区之一,年平均风速5.5米/秒,最大风速26米/秒,非常适宜发展风力、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产业。截至2022年,白云鄂博矿区风力发电已建成2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已建成9万千瓦。
水资源
白云鄂博矿区水资源短缺、依赖行政区外供水,成为主要的制约因素。现状供水基本能满足城区需求四大水源地日供水量在8500吨/日-9000吨/日,基本满足城镇需求,包钢集团企业以黄河水源和中水回用为主。
土地资源
截至2023年,白云鄂博矿区全区耕地1.52公顷(22.80亩);其中:水浇地1.52公顷(22.80亩),占100%2.林地,全区林地0.01万公顷(0.12万亩);其中,乔木林地1.74公顷(26.10亩),占2.24%:灌木林地0.45公顷(6.75亩),占0.58%:其他林地75.50公顷(1132.50亩),占97.18%。全区草地1.68万公顷(25.18万亩);其中,天然牧草地1.66万公顷(24.90万亩),占98.87%;人工牧草地0.01万公顷(0.15万亩),占0.61%;其他草地0.01万公顷(0.13万亩),占0.52%。全区湿地0.03万公顷(0.43万亩);其中,内陆滩涂0.03万公顷(0.43万亩),占100%。
生物多样性
植物
白云鄂博矿区以荒漠草原植被类型为主,以早生、丛生小禾草群落面积最大,并伴有旱生小半木。植被的总盖度为(23.16±5.18)%,优势植物为石生针茅(Stipa tianschanica)、短花针茅(Stipa brevifora)、小针茅(Stipa klemenzii),草本植物主要有猪毛菜(Salsola collina)、碱蓬(Suaeda glauca)、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蒙古韭(Auium mongolicum)和冷蒿(蒿属 figida)等。
动物
白云鄂博矿区哺乳动物主要有黄羊、刺猬亚科、狼、赤狐、沙狐黄鼬、艾鼬、獾猞猁、免狲黄羊、盘羊花鼠、赤颊黄鼠、蒙古黄鼠、五趾跳鼠、三趾跳鼠、褐家鼠;鸟类主要有大麻鸦、翘鼻麻鸭、赤麻鸭、苍鹰、雀鹰、毛脚鵟鹫、秃鹫、黄爪隼、红脚隼、红隼、石鸡、斑翅山鹑、松鼠鸡蓑羽鹤、白枕鹤、白骨顶、毛腿沙鸡、岩鸽、大杜鹃、楼雨燕科、白腰雨燕、戴胜、斑啄木鸟、蚁裂、蒙古百灵、小短趾百灵、凤头百灵、云雀、角百灵、短趾沙百灵、崖沙燕、家燕、金腰燕、岩燕、褐岩鹨、棕眉山岩鹨、太平鸟、荒漠伯劳、红背伯劳、灰椋鸟、紫背椋鸟、喜鹊、红咀山鸦、秃鼻乌鸦、银喉长尾山雀、树麻鸟、石雀、燕雀、白腰米顶雀、三道眉草、锡咀雀等;两栖爬行纲主要有蟾蜍、蛙、蛇、蜥蜴等。
自然灾害
白云鄂博主要气象灾害有风、旱、雹、雪、山洪等5种。其中以大风、沙暴、干旱和积雪为最。
大风、沙暴
矿区位于蒙古高原南部,受西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和温都尔汗等强冷空气影响,成为国内主要大风区之一。年平均风日70天左右,年最大风日达123天。风速高,风力强,最大风速可达28米/秒,年均风速5.8米/秒,最大10分种平均风速26米/秒。沙尘暴多出现于3月至5月间。大风、沙暴减少能见度,加剧干旱,影响交通及矿山生产,造成境内土地沙化,构成一定灾害。1959年5月,一场大黄风将矿山上帐篷刮倒,迫使主、东矿停产半天。1961年、1966年、1967年和1970年等年份,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大风沙暴灾害。
干旱
白云鄂博是十年九早地区,干旱频率为:春季严重干早占17%,轻早占66%;夏季干早占30%。从1954年至1993年,干旱年份占44%,不年份占25%。1960年至199(年的30年中,有15年是大旱年,其中,1985年至1987年连续干旱3年,造成农场蔬菜及其它农作物严重减产。由于干早少雨,不仅影响各种植物生长,而且造成地下水位降低,使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都受到影响。
积雪
境内经常遭受白灾(大雪)袭击。1955年至1993年,严重白灾概率达12.5%,一般白灾为19%。1957年冬一场大雪,境内积雪达6寸之上,给矿区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962年2月,一场大雪堵塞铁路、公路,形成严重“白灾”。矿区建政30多年来有据可查的白灾年份有1954、1957、1962、1964、1967、1970等6个年份。
冰雹
受地形和下垫面影响,矿区属冰雹多发区。冰雹最早发生在4月初,最晚终止在10月,每年6月至9月间出现最多,占年总次数的50%以上。年均冰雹次数为4.3次,最多为11次。
洪涝
每年7月至8月为降水集中期,因土质板结坚硬,渗透性能差和城区地势西高东低呈盆地状,故常出现洪涝灾害。1958年8月2日,一场大雨后,洪水涌进二号街坊1至3栋居民屋内,室内水深至膝。1970年8月7日下午17时41分至24时,骤降暴雨,降水量达44.5毫米,四周洪水倾入城区,马路上水深逾尺,最深处达0.5米以上,,冲坏马路,溢进卫生所药库、第二粮站和二号街坊部分房屋。1973年7月11日,急降暴雨,山洪倾泄,百货商场被淹,积水达0.5米以上,一号、二号、六号、八号、十五号街坊和十一工地等处积水成灾,近百户居民家中进水。1981年7月初至8月6日,连降暴雨5次,总降水量达237毫米,暴发特大山洪两次,山洪流量36米/秒,冲坏马路,冲垮防洪排水沟,冲倒铁矿小招待所围墙,冲塌居民住房600多平方米、金属厂车间300平方米、车库100平方米、屠宰场猪圈20间。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10月,白云鄂博矿区下辖2个街道:矿山路街道、通阳道街道。
政治
人口
人口及民族
截至2023年12月,白云鄂博矿区有蒙、汉、回等11个民族2.8万人。
宗教信仰
白云鄂博矿区的蒙古族文化及藏传佛教密切相关。历史上,白云鄂博主峰的敖包是蒙古族祭拜“腾格里”的场所,最初由萨满大师主持祭祀,藏传佛教传入后则由资深喇嘛主持,祭祀时喇嘛会诵经,民众遵循绕敖包三周、跪拜、敬酒等仪式。百灵庙(广福寺)的喇嘛在敖包相关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如参与敖包祭祀、搬迁仪式中的诵经等,其宗教文化对当地有显著影响。敖包在蒙古族心中地位极高,被视为护卫草原的象征,搬迁敖包需遵循宗教教仪教规,由喇嘛奏乐、诵经完成仪式,足见藏传佛教在当地宗教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及与传统信仰的融合。
1984年,白云鄂博矿区政府设立民族事务委员会,兼管宗教事务工作。1988年以来,区政府依照国家有关法令法规,向教徒宣传宗教政策及法律知识。1988年,基督教徒建立家庭聚会点4个,个别教徒不依法行事,矿区统战部、民委在公安机关配合下,按照国家宗教政策、法规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取缔聚会点3个,指定固定聚会点1个。1992年12月,矿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报请包头市市政府宗教事务委员会批准,为境内基督教正式颁发《宗教活动许可证》,指定专人负责宗教管理活动,使基督教活动逐步合法化。1993年8月,政府宗教管理部门派基督教徒代表到自治区“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基督教协会“义工班”参加学习。同时,统战部、民委建立起信教人员登记册,加强宗教活动管理。
经济
综述
2024年,白云鄂博矿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0亿元,同比增长2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2亿元,同比增长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累计完成8.07亿元,可比增长17.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64300元,同比增长4%左右。
2025年上半年,白云鄂博矿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9.17亿元,同比增长15.1%,增速位列包头市第一,高于包头市8.1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0.26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8.95亿元,同比增长19.1%;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9.96亿元,同比增长5.1%。上半年,白云矿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2322元,同比增长4.7%,总量、增速均位列包头市第四。
第一产业
2025年上半年,白云鄂博矿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0.26亿元,同比增长3.5%。
第二产业
2025年上半年,白云鄂博矿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6%,增速位列包头市第一,高于包头市20.3个百分点。从产品产量看,清洁能源企业发电量同比增长14.4%。萤石精矿产量同比增长51.1%。铁精粉产量同比下降4.9%。稀土精矿产量同比增长8.6%。
第三产业
2025年上半年,白云鄂博矿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6.2%,增速位列包头市第一,高于包头市41.1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3.2%;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19.6%。从投资主体看,民间投资同比增长56.5%;政府类投资同比增长51.2%。
2025年上半年,白云鄂博矿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02亿元,同比增长7.3%,增速位列包头市市第五。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3591.2万元,同比增长33.3%。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实现3568.3万元,同比增长53.4%;商品零售实现10022.9万元,同比增长28.2%。限额以上类值七增一降。基本生活类消费增长良好。粮油、食品类同比增长28.8%,饮料类同比增长165.4%,烟酒类同比增长110.8%。升级类消费快速增长。石油及制品类,同比增长297.4%;文化办公用品类同比下降34.3%;家具类同比增长48.2%;汽车类同比增长36%;其他未列明商品类同比增长186%。
交通
综述
白云鄂博矿区南距包头市区149公里,东南距呼和浩特市区212公里,北距中蒙边境最近点75公里,是包头市距离满都拉口岸最近的城区,区内有包白铁路、公路和呼白公路与呼包鄂地区相通,白满铁路、公路连接满都拉口岸,对依托“一带一路”经济带发展跨境贸易和资源转化利用具有重要广阔前景。截至2025年2月,在建设的白云——固阳一级公路将打通包头到满都拉口岸运输通道,使包头市主城区与白云鄂博矿区行车用时缩短至1.5小时。
口岸
满都拉口岸是包头市唯一对外口岸,位于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境内,蒙方对应口岸为蒙古国东戈壁省的杭吉口岸。2019年4月,满都拉口岸肉类进口指定监管场地正式验收圆满完成。2021年,满都拉口岸完成货运量309万吨,进出境客运量为9.08万人次,进出境交通工具为9.05万列辆架次。口岸进出境货运量以进口为主,出口占比极低。从进口商品结构来看,煤、铁矿砂及精矿、褐煤矿是满都拉口岸进口的三大类商品。从进口目的地来看,经满都拉口岸进口的煤、铁矿砂等商品主要目的地为山西省,但近年来山西省进口占比逐渐降低,其余则为满足包钢集团对于国外资源的需求,弥补国内资源需求缺口。2022年,完成货运量309吨,同比增长89%。进出境客运量为9.08万人次,同比增长113%,进出境交通工具为9.05万列辆架次,同比增长143%。
铁路
包白铁路
包头至白云鄂博铁路(包白线)于1956年3月开工,1958年开通运营,为单线半自动普通运输铁路,线路全长146.15km,为兴建包钢时配套工程,主要承担运输铁矿石、煤、铁精粉、碳酸钙等货运任务和沿线的客运工作。包白铁路货运线路南起包头西站,途经16个停车站点至白云鄂博矿区,与白满铁路相连至满都拉口岸。初始设计能力1250万吨/年,实际运力800万吨/年。现有货车12对,每天货运能力约为2.6万吨左右,平均速度62km/h、运行时间为3.5—4小时/次;客运方面,现有客车2对,每天平均客运量310人,快车平均速度80km/h、运行时间3小时16分钟。慢车平均速度57.2km/h、运行时间4小时31分钟。2021—2025年铁路客运量为22.5万人次。
包头至满都拉铁路
包头至满都拉铁路项目位于包头市境内,南起既有包白线的昆都仑站,北至中蒙边境满都拉口岸,全长262.69公里,是国家中长期铁路建设规划网的重点项目之一。由包头至白云鄂博(既有线)、白云鄂博至巴音花、巴音花至满都拉口岸三段组成。目前包白铁路每天开行客车2对,货车16对,客车每天平均客运量260人,货车每天平均货运量17000吨。2022年4月包满铁路全线贯通运营。
公路
省道104线
省道104线包头市百灵庙至白云鄂博段公路是内蒙古自治区规划盟市通旗县一级公路中的一条,也是包头市路网规划“一环、三纵、六横、九出口”中“一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白云鄂博的重要通道。路线全长55.696公里,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采用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该项目于2011年10月开工建设,2018年2月完成交工验收。
国道210线
国道210线白云鄂博至固阳段公路项目起于白云鄂博铁路桥南侧,止于固阳西固阳大道南,路线全长89.4公里。该路段是国家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10国道满都拉口岸至防城港市公路的一段,是满都拉口岸、白云鄂博、固阳县通往包头及内陆的重要通道,也是自治区和包头市今年实施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改善包头市路网布局,促进沿线矿产及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对进一步优化包头市营商环境、提升综合竞争实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2024年,白云鄂博矿区完善《支持科技创新7条措施》,深入推进科技体检、科技特派员、“四个一”专项行动,打造“稀土新材料与产业应用综合服务平台”,组织申报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5项,成功培育3家创新型中小企业、2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宏鉮研发中心被评为自治区级研发机构。全年科技支出490万元,同比增长20%。
教育事业
2023年,白云鄂博矿区累计投入1112万元,着力提升地区教育办学水平、办学内涵、办学文化,高标准通过自治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验收。初高中封闭式一体化管理目标按期实现,高质量完成校园安全十个百分百。严格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入选包头市教育评价改革示范区。小学调研考试均分位列包头市第二,中考普高升学率达80%,为历年之最,高考本科上线率达84%,超额完成任务目标。
2024年,白云鄂博矿区民族幼儿园获评自治区级示范幼儿园、平安校园,白云矿区第一小学成为全国唯一以“草原英雄小姐妹”命名的学校并获评自治区“十佳文明校园”称号,铁矿二小获评自治区级劳动教育实验校。
文化事业
2023年,白云鄂博矿区承办包头市推进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工作现场观摩会,成为包头市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示范基地。在包头市范围内率先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大力弘扬军爱民、民拥军的优良传统,扎实有力做好退役军人事务和双拥工作,持续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良好局面。投资420万元实施图书馆改造项目。“白云迎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冰雪惠全民”冰雪嘉年华活动丰富辖区人民生活。成功举办第十七届奇石文化旅游节、“宝山之夜”消夏美食节、“魅力宝山”后备箱集市购物节、首届包头市山北地区文旅产业协同发展推介会。
2024年,白云鄂博矿区矿山记忆展览馆荣获市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称号。成功举办第十九届奇石文化旅游活动、“世界稀土之乡”文创产品展、草原英雄小姐妹事迹报刊展等各类文化活动100余场次,吸引外地游客5万余人。
医疗卫生
2023年,白云鄂博矿区投入941万元新建的发热门诊、隔离病区、PCR实验室投入使用。投入230万元充实医疗设施设备,招聘专业技术人员16名,加强医疗队伍建设,提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区总计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5.9万剂次。
2024年,白云鄂博矿区中蒙医院建成急诊科、妇产科及危重孕产妇急救中心,首次实现电子健康卡挂号、缴费、住院、查询、取药5项线上服务,发展中(蒙)医特色服务,医疗保障能力持续提高。
社会保障
2024年,白云鄂博矿区城镇新增就业249人,失业人员再就业75人,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1%。搭建集流动人口服务中心、零工驿站为一体的街道“乐企e站”,为更多居民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新机遇。为8家企业开展求职招聘双选会,为563名职工开展技能培训,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18万元。基本医疗保险参保9269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为246名适龄女性免费接种二价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免费开展妇女“两癌”筛查261人。探索政企合作新模式,总投入700万元建设长者食堂、敬老浴池,打通老年人助餐、洗浴“最后一公里”,建成4个社区儿童之家,全力提升“一刻钟便民服务”水平。
环境保护
2024年,白云鄂博矿区强化工业企业、道路扬尘污染治理,实施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提标升级工程,有效提升城区空气质量,全年达标天数329天,位居包头市第一。实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至7000立方米/天,中水回用率达100%。持续巩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成果,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完成3006亩历史遗留矿山修复。
人文
习俗
敖包祭祀是蒙古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等。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来祭祀的人们都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求神降福。
祭祀敖包是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是蒙古族最为隆重热烈又普遍的祭祀活动,通过祭祀敖包充分表达了草原人民崇尚自然、天人和谐的生态理念,对构建和谐社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
搏克
“搏克”即摔跤,是蒙古族“男儿三艺”之一,属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流布于以锡林郭勒盟为中心分布于整个内蒙古地区。蒙古族搏克比赛的形式古朴而庄重。搏克手在悠扬高亢的“乌日亚”长调歌曲相伴,跳着粗犷的鹰步列队上场,比赛完毕,又跳着鹰步向观众致意退场。参赛选手上身穿“卓都格”(半袖坎肩),裸臂盖背,腰间扎有红、黄、蓝色绸缎“希力布格”,即彩裙,下身穿白布料缝制的“班色勒”裤,外套饰以绚丽图案的套裤,足蹬蒙古靴或马靴。优胜者脖颈上带色彩鲜艳的“章嘎”,它是搏克手获胜次数的标志。参赛人数以偶数来进行,不分年龄、不分级别、不限时间,以膝盖以上各部位着地为负。搏克运动要求选手的腰、腿部动作协调配合,在对抗中充分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技巧。
蒙古族搏克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牧区,祭祀敖包、那达慕等重大活动中搏克比赛是必不可少的项目。蒙古族搏克项目的推广与普及对全民强身健体有深远的意义。蒙古族搏克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与保护对体育学、人类学、民俗学、美学等众多学科领域有着重要研究价值。
2006年,蒙古族搏克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云鄂博烫画
烫画是中国民间珍贵的稀有画种,堪称“中华一绝”,亦称烙花、烙画、火笔画,烫画艺术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对象。烫画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据记载,烫画始见于西汉末年,盛于东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后由于连年灾荒战乱,曾一度失传。到了清光绪三年(1877),才被南阳市民间艺人赵星三重新发现整理。后经辗转,逐渐形成以河南省、河北省等地为代表的几大派系。烫画是利用碳化原理,运用控温技巧,以火炉、煤油灯为热源的铁钩子等火烙铁在单一的木质材料上烙烫出痕迹来作画的艺术表现形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烫画在工具、材料、技法和题材等方面均有所发展。如今,多使用电烙笔在布、纸、绢、皮革等材质上烙烫作画。白云鄂博地区在传承古代烫画技艺的基础上,在烫画题材中融合地方性文化特色,将内蒙古浓郁的民族风情、丰富的人文景观作为创作素材和灵感源泉。白云鄂博烫画于2018年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不仅极具艺术观赏性,而且对推动民族美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蛋雕
蛋雕,是一门神奇而特殊的艺术,它融雕刻与绘画于一体,运用复杂多变的雕刻技法如阴刻、阳刻、线刻、浮雕、影刻、点刻、拼雕、套雕、衬雕、镂空、镶嵌等多种技巧。远在明清时期,民间在喜庆婚娶、祝福庆寿、喜得贵子时,为图吉祥如意,就有了赠送红鸡蛋的习俗。经过多年演变,彩蛋工艺逐步提高,如今,人们将鸡蛋钻孔掏空,在蛋壳表面雕刻精美图案,终于形成了具有较高欣赏价值的艺术珍品。张忠为是白云鄂博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自幼跟随小叔张发胜学习张氏蛋雕的技巧,是张氏蛋雕的第五代传承人。
文物古迹
白云鄂博矿区地处草原深处,周边有4000年前的古代岩画,有刘彻时期的外长城,有隋唐时期的突厥石人墓;东南有吉穆斯泰三狮(花果山)旅游区和康熙帝御题赐名的广福寺(百灵庙);西北有蒙古族茂明安部落祭奠其祖先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萨尔的祭奠堂和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的家乡。
饮食
白云鄂博矿区拥有烤全羊、炖羊肉、酸奶面、炸油糕、特色烧烤等美食。
风景名胜
草原英雄小姐妹事迹展览馆
草原英雄小姐妹事迹展览馆位于白云鄂博矿区东南处,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三A级旅游景区。草原英雄小姐妹事迹展览馆为二层建筑,占地面积2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700平方米,是一座集展览、展示、科技、体验、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内设有草原英雄小姐妹事迹展厅、4D影厅、体验厅及报告厅等场所。
矿山公园
矿山公园位于白云鄂博矿区城区与铁矿场区间的生态破坏区和棚户区改造处,是一座以草原文化为依托,矿山文化为主线,岩画石刻为载体的综合型文化郊野公园。占地面积约为62万平方米,分两期进行,其中,矿山公园一期建设项目总投资7800余万元,占地面积约55万平方米,主要景观工程包括纪念碑广场、石园、石谷、矿渣广场、滨水平台、儿童游乐广场、敖包。景观绿化工程种植河北杨、小美旱杨等12种乔木10万余株,种植蒙古扁桃、小桃红等20余种灌木120余万丛,是白云地区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公园。一期建设项目已于2017年底全部完工并对游人开放;二期工程投资约1800万元,占地面积约7万平方米。二期工程延续矿山历史文化、串联周边场地、扩展生态修复理念的功能定位,划分为6个主题区域,根据主题故事线,分别体现草原敖包祭奠、草原游牧、铁矿发掘、工业开采、矿区文化传承和工业文明纪念。通过故事线的构造体现人类探索神秘、战胜自然的信心和勇气。矿山公园的建设改变了过去的地表低洼不平、瓦砾遍地、杂草丛生的脏、乱、差局面。取而代之的是绿树掩映、花鸟虫鸣、小桥流水的湖光山色美景。
湿地公园
白云鄂博矿区湿地公园位于稀土大街南侧、百灵道西侧。湿地公园升级改造后绿化面积升级到33.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达18万平方米,水域面积由当初的3.5万平方米升级到约4.6万平方米,新植1.6万平方米的水生植物;广场铺装面积31335平方米,道路面积达到16846平方米,卵石滩面积1800平方米,配套建筑面积212平米,木栈道面积约2800平方米。
对外交流
白云鄂博矿区携手包钢集团、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深度促进“两地三方”融合发展,全力支持服务包钢各企业,协同达茂旗抱团做大做强化工园区,发掘更多企地融通发展契合点,引进发展互补性、关联性强的产业,推动“两地三方”共同抢抓高质量发展新机遇,谱写共赢发展新篇章。发挥区位交通优势,积极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利用好蒙古国优质煤炭、铜等资源,积极发展泛口岸经济,做强“两区外”发动机保税维修项目,建设现代物流产业园,力争将包白铁路电气化改造列入国铁集团“十五五”规划,充分发挥公铁联运优势,联通满都拉、288口岸和呼包鄂经济圈重要物流通道,着力打造山北地区重要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城市,全力打造包头向北开放重要支点。
所获荣誉
2020年8月,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3年1月19日,白云鄂博矿区入选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名单。
2023年10月,入选第六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4年2月,白云鄂博矿区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自治区2023年全区招商引资先进集体。
相关事件
2025年7月,中国地质大学联合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研究院,在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床主矿矿段的矿体中部发现新稀土矿“钕黄河矿”。该命名已获得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全票批准通过。
参考资料
Bayan Obo mining district.中国日报网.2025-07-22
白云简介.白云鄂博矿区人民政府.2024-08-26
区位交通.白云鄂博矿区人民政府.2025-07-22
白云鄂博矿区.包头市人民政府.2024-03-19
每天了解一个县区:包头市白云鄂博矿区5.微信公众平台.2025-07-22
包头市白云鄂博矿区(一).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2025-07-22
2024年内蒙古乡级以上行政区划名称及代码.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2025-07-22
白云矿区创建自治区食品安全示范区自查报告.白云鄂博矿区人民政府.2025-07-22
2025年白云鄂博矿区政府工作报告.白云鄂博矿区人民政府.2025-07-22
来自内蒙古的夏季之邀 | “夏日旅游 就来包头”,包头夏季旅游精品线路推荐——白云鄂博矿区篇.微信公众平台.2025-07-22
矿山公园.包头市人民政府.2025-07-22
联系我们.白云鄂博矿区人民政府.2025-07-22
包头市白云鄂博矿区(五).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2025-07-22
快看,这里有座“点石成金”的车站.澎湃新闻.2025-07-22
包头市白云鄂博矿区(四).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2025-07-22
数据发布 | 上半年白云矿区经济稳定增长.微信公众平台.2025-07-22
白云鄂博铁矿工业旅游区.新浪微博.2025-07-22
自然资源部关于认定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5-06-23
水利部公布第六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梁河县人民政府.2025-04-16
岁末喜讯!白云鄂博荣获自治区表彰.白云鄂博矿区人民政府.2025-07-22
包头市白云鄂博矿区(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2025-07-22
包头市白云鄂博矿区(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2025-07-22
自然地理.白云鄂博矿区人民政府.2025-07-22
白云鄂博矿区2023年国土变更调查主要数据.白云鄂博矿区人民政府.2025-07-22
政务公开.白云鄂博矿区人民政府.2025-07-22
【记忆白云鄂博】揭开白云鄂博宝山的秘密(六).今日头条.2025-07-22
白云鄂博矿区的宗教管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2025-07-22
内蒙古自治区各口岸基本情况.内蒙古自治区商务厅.2025-07-22
包头市交通运输局对包头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第367号建议的答复.包头市人民政府.2025-07-22
包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包头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53号建议的答复.包头市人民政府.2025-07-22
省道104线百灵庙至白云鄂博段公路改建工程项目正式通过竣工验收.包头市交通运输局.2025-07-22
国道210线白固段项目最新最权威消息来了.白云鄂博矿区人民政府.2025-07-22
2023年白云鄂博矿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白云鄂博矿区人民政府.2025-07-22
祭祀敖包 祈福安康.百家号.2025-07-22
蒙古族搏克.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25-07-22
【文韵白云鄂博】草原风情.今日头条.2025-07-22
非遗内蒙古丨铁笔生花——白云鄂博烫画.微信公众平台.2025-07-22
融入现代生活 非遗正青春|“白云鄂博矿区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作品线上展览——张氏蛋雕.微信公众平台.2025-07-22
自治区级荣誉!白云鄂博这项非遗作品榜上有名!.微信公众平台.2025-07-22
重磅!国家级名单!白云鄂博矿区榜上有名!.百家号.2025-07-22
我国科研团队发现新稀土矿物.百家号.2025-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