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冢
衣冠冢指的是只埋着死者的衣服等遗物的坟墓,也叫衣冠墓。
《辞源》释“衣冠冢”“谓仅埋葬死者衣冠的坟墓。”同时引“黄帝”与“张真人”例证,强调仅“葬其衣冠。古代有所谓“衣冠家”,指只埋葬有死者衣冠的坟墓。衣冠冢最早起源于《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上》:“ 黄帝以上天,臣葬其衣冠。”后因称只埋葬死者衣冠的坟墓为衣冠冢。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宝慈观乃张真人炼丹飞升之所,弟子葬其衣冠,俗谓之衣冠家。”也写作“衣冠”。
历史上比较有名的衣冠冢有皇帝衣冠冢、孙中山先生衣冠冢,左宝贵衣冠冢,杨贵妃衣冠冢,史可法衣冠墓和珠峰衣冠冢等。
历史沿革
衣冠冢指只埋着死者的衣服等遗物的坟墓。也叫衣冠墓。从词源看,《辞源》释“衣冠家”“谓仅埋葬死者衣冠的坟墓。”同时引“黄帝”与“张真人”例证,强调仅“葬其衣冠。从语源上来讲,冢与肿同源。《释名·释丧制》:“家,肿也,象山顶之高肿起也。”因坟冢肿起于地面,故称为家。
古代有所谓“衣冠家”,指只埋葬有死者衣冠的坟墓。衣冠冢最早起源于《史记·封禅书》。该书所说:“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的“衣冠冢”,它所处的环境特征,必是反映了古时人们的墓地观念,也就是后世所谓的葬地“风水”。《汉书·郊祀志上》:“ 黄帝以僊上天,羣臣葬其衣冠。”后因称只埋葬死者衣冠的坟墓为衣冠冢。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宝慈观乃张真人炼丹飞升之所,弟子葬其衣冠,俗谓之衣冠家。”也写作“衣冠”。
衣冠冢分类
在中国古代,设立“衣冠家”的作法并不少见。人死后,有时是为了对死者表示纪念,有时则因得不到尸身,而将死者生前用过的衣服等用品代尸而葬。
历史衣冠冢
皇帝衣冠冢
北京西直门外五塔村有座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地处长河北岸,与动物园后门相对。此寺为明代创建,塔下埋有印度和尚板的达从印度带来的五尊金佛像。其五塔石台(也称金刚宝座)工程浩大,相传在180年以前,石台的左边,还有一座黄色球瓦的九龙亭式佛塔,俗称“成化万”,塔下埋着朱见深皇帝穿用过的冠、裤袄、玉带和鞋袜,所以又叫“衣冠冢。”明宪宗皇帝的衣冠家却另有特殊之用。明宪宗朱见深信奉佛教,在修建石台的同时,在东边又建了座塔,当五尊金佛在石台埋葬时,朱见深将自己的衣物也葬在九龙塔下,以代替他以身殉葬,日后也能与佛同享香火。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西郊名园,“家”与五塔寺也毁于一旦。1937年至1938年真觉寺重新修复,而“衣冠家”没有重修。
杨贵妃衣冠冢
唐朝安史之乱,李隆基出逃,马类兵变,杨贵妃被逼自缢而死,草草掩埋。杨贵妃遗下一靴一袜,被马鬼驿一驿卒捡得,交给她老母。她母亲原以卖茶为生,因靴袜奇香,远近来观瞻,老母每人收铜钱两枚,发了财。唐玄宗回长安后,密令中官迁葬贵妃。中官寻不到原坟,出高价向老人买下此靴袜埋葬,即今日之贵妃衣冠冢。
史可法衣冠墓
史可法(1601-1645年)字宪之,号道邻,出生于河南祥符区(今开封市)。他生活的时代正值明朝走向衰亡。1628年,他考中进士后先后在西安府和京城任职,后调至户部。1635年,他晋升为户部右侍郎兼右金都御史,负责管理京城的军需物资,巡抚凤阳、淮安市、扬州市等地。
在明末,随着清军南侵的日益威胁,史可法因其受人民欢迎的地位于1643年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参与国家军事大事。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市,导致崇祯自尽,明朝灭亡。史可法与其他大臣在南京市推举弘光帝(弘光帝)登基,自己担任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主持朝政。然而,南明的奸臣马士英、阮大等不满他的统治,以督师江北为名排挤他出南京。马、阮等人勾结一气,贪污受贿罪,导致朝政腐败。在江北,四镇的总兵刘泽清、高杰、黄得功和刘良佐相互倾轧,争夺权利,仇恨极深。史可法到达扬州市后,忍辱负重,调解四镇的军事冲突,以保卫江南。
在这一时期,清朝爱新觉罗·多尔衮试图诱降史可法,但他义正辞严地拒绝了,并继续坚守抗清防线。1645年4月,清豫亲王爱新觉罗·多铎率军南下扬州,而江北各镇总兵在阮大钺的指使下拒绝援助。史可法领导扬州守军和市民坚守城池,誓死不降。多铎先后发来五封降书,但史可法都未启封。15万清军加紧围困扬州,史可法组织军队和市民进行防御。他本人带领守军防守西门,为家人留下遗书,准备就义。4月24日,清军使用红夷大炮对扬州市发动总攻。史可法命令还击,击毙清兵数百人。清军持续炮击,城墙开始崩塌,城内军民奋起抵抗。在城破时,史可法受伤被救下,在突围中被俘。爱新觉罗·多铎试图劝降他,未果,最终将其处死。
史可法之死后,城内的文武官员继续抵抗,这是清军入关以来首次遭遇到如此顽强的抵抗。为了报复,多铎下令屠城,十天内屠杀数十万无辜百姓,造成了著名的“扬州十日”大屠杀。史可法的遗体未能被找到,他的义子将其衣冠葬于扬州广储门外的梅花岭,立碑纪念,这就是人们后来尊敬的“衣冠墓”。
左宝贵衣冠冢
左宝贵衣冠冢位于平色县地方镇西。左宝费(1837一1894年),字冠廷,山东平色县地方镇人,回族。1856年从军,历任清军游击、副将、提督、总兵等职。曾子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和拾军。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由沈阳市(今沈阳)率军凝鸭绿江赴朝固守平壤城北玄式门。主帅叶志超企图弃城逃跑,左派亲兵将其监视,并亲自登城督战,身负重伤不下火线直至中炮牺牲,在其故里修建衣冠家,占地近10亩,立有牌坊石、表石碑等,四周植以松柏,围以砖墙。现仅存基基、墓表和石狮。
孙中山先生衣冠冢
孙中山先生衣冠冢是1929年5月25日,由南京国民政府(孙中山)葬事筹备委员会迎棕专员办事处的迎棕专员林森、郑洪年、吴铁城和孙科在停灵的西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建立的。衣冠家内安置着孙中山逝世时所用的楠木棺,棺内摆放着重殓时换下来的大礼服及大礼帽等物。塔东西两个券门均用石料封闭。东券门上有大理石面铭一方,上面隶书“孙中山先生衣冠家”,旁边小字是:“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上,胡汉民敬题”冢外有孙科所制的大铜门,门外有迎棕专员建立的奉移纪念碑,碑文是:“中华民国十八年五月二十六日森、洪年、铁城奉命赴西山碧云寺恭移总理灵棕,六月一日安葬于南京紫金山,特派迎棕专员林森、郑洪年、吴铁城谨立。”衣冠家工程由北平万顺石厂承建,1929年5月22日开工,10日半后竣工,工程用款1080元。孙中山先生衣冠家建成后,南京国民政府在碧云寺设立了“国父衣冠家留守办事处”(以下简称“留守处”),并命由南京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陵委会”)负责留守处的工作。陵委会派谭惠泉担任留守处的管理员(自留守处成立到1954年一直担任守护工作)。
珠峰衣冠冢
在珠穆朗玛峰的道格拉垭口(Duglha Pass)海拔4830米,上百座登山遇难者的衣冠冢出现在道旁。凌乱的石堆让它看上去更像是一片“乱葬岗”。
相关影响
衣冠冢和大部分的墓地都不同,在这样的墓地中并不会埋葬死者的尸骨,而是利用死者的衣服和遗物等周边物品来代替埋葬,而这样的坟墓实际上从意义上来说和普通的坟墓没有区别,都是起到了祭奠逝者的作用,但是之所以会选择这样的殡葬方式,大部分都是因为死者的尸骨因为战争或者事故等而没法留存。科学的来说衣冠冢对于子孙后代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因为衣冠冢和普通的坟墓一样,都只是一种亲人的情感寄托,而从风水上来说,衣冠冢对于后代风水上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它坐落的地点,风水好的地方就使得祖先灵魂能更好的安息,不过一般来说没有太大影响,比如成吉思汗的墓就是使用的衣冠冢。
相关争议
黄帝陵是不是衣冠冢
据黄陵当地民间传说,黄帝到了110岁高龄的时候,自感身体疲倦不堪,而且越来越差。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生前安排后事时就把坟墓选择在桥山之巅,死后也确实埋在了那里。从大量出土文物看桥山确实是桥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黄帝生前和先民们始终生活在一起,死后也不愿离开自己的臣民。他埋葬于桥山之巅,随时都可以看见劳作的先民,先民们抬头就能看见黄帝陵。
还有另外一种很流行的说法,说黄帝陵里埋葬的并不是黄帝的遗体,只是埋着黄帝的一把宝剑、一只靴子和几片衣襟。
参考资料
衣冠冢.汉典.2024-02-19
黄帝陵.陕西省图书馆.2024-02-20
衣冠冢的解释.词典网.2024-02-20
为什么要攀登珠峰?以此生,向此山.澎湃新闻.2024-02-19
衣冠冢是什么意思 衣冠冢和墓有什么区别.财经晚报.2024-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