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红脚隼

红脚隼

红脚(黑枕黄鹂普通亚种:Falco amurensis),别名楼鹞、青燕子、阿穆尔隼,是隼科隼属的小型猛禽,体长25~30厘米,体重124~190克。雄鸟尾、翅灰色,无横斑,尾下覆羽和覆腿羽棕红色;雌鸟上体、腹部有黑色横斑,胸部有黑色纵纹,下体大多为乳白色,翅下覆羽和腋羽有斑,飞翔时较明显。

红脚隼在世界范围内于西伯利亚地区以东至太平洋沿岸地区繁殖,在非洲南部、东南亚、南亚地区越冬,在中国繁殖于东北地区、华北、山东省山西省、陕甘地区,越冬于长江以南近海省份及云贵高原地区。红脚隼常栖息于林缘、山脚平原、低山疏林及丘陵地区的沼泽、草地、河流、荒野、山谷中,有时也会在农田栖息。

红脚隼在食物链顶端,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重要作用。于1975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中,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形态特征

红脚隼是一种小型猛禽,体长25~30厘米,体重124~190克。

雄鸟

雄鸟的颏、喉和颈侧灰白色;虹膜暗褐色;嘴肉红黄色,基部变淡,先端黑色;头、额、眼先、肩、上背、小覆羽呈石板黑或石板灰色,下背、腰、尾上覆羽及尾羽青铜色沾灰或石板灰沾褐,均具纤细黑褐色羽干纹;飞羽羽瓣外侧灰褐色,内羽瓣银灰色,尖端为黑褐色;中覆羽、大覆羽和初级覆羽石板灰褐色,小翼羽黑褐色;胸、腹和两胁灰色;尾有黑色羽轴纹和淡色羽缘,但无横斑,呈灰色;肛周、尾下覆羽和覆腿羽棕红色;脚、趾橙黄色,爪粉黄白色或淡红黄色。

雌鸟

雌鸟额棕黄色或白色,颈侧、颏、喉乳白色,眼先、颊及其下面短的颊纹黑色,头顶、后颈和上背石板灰色沾褐色;下背、肩石板灰色,有黑褐色的横斑,腰和尾上覆羽呈淡石板灰色;大覆羽、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黑褐色沾灰,内羽瓣有乳白沾棕色横斑,小覆羽、中覆羽和三级飞羽与背同色,具黑褐色横斑。其余下体淡黄白色或棕白色,胸被宽的黑褐色纵纹,腹中部具点状或矢状斑,腹两侧和两胁具黑色橫斑;尾为灰色,羽尖灰褐色,上面的黑褐色横斑较窄,次端横斑较宽;肛周、尾下覆羽和覆腿羽淡棕色,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杂有黑褐色横斑和纤细黑色羽干纹,飞翔时较明显。

幼鸟

幼鸟的羽色似雌鸟但上体偏褐,有淡棕褐色端缘和明显的黑褐色横斑;飞羽黑褐色,端缘浅灰褐色,内羽瓣有白色横斑;下体淡棕黄白色或者淡皮黄白色,胸、腹有较粗的黑褐色纵纹,两胁有横斑;肛周、尾下覆羽和覆腿羽淡皮黄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红脚隼在世界范围内于西伯利亚地区以东至太平洋沿岸地区繁殖,在非洲南部、东南亚、南亚地区越冬。

中国分布

红脚隼在中国繁殖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甘肃省江苏省河南省、山西,迁徙季节在湖南省贵州省广东省福建省常见,越冬于福建、江苏、湖南、贵州、云南省、广东及香港特别行政区

栖息环境

红脚隼常栖息于林缘、山脚平原、低山疏林以及丘陵地区的沼泽、草地、河流、荒野、山谷中,有时也会到农田,较少出现在没有树的空旷草原及茂密林地中,迁徙前期通常在丘陵、山地处的森林中夜栖,迁徙后期进入平原后则在人工林夜栖。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红脚隼主要以小型鸟类、昆虫为食。红脚隼可以随季节变化改变饮食,在繁殖季主要捕食脊椎动物,辅以无脊椎动物,但在非繁殖季改变为主要捕食无脊椎动物。觅食时常停栖在电线上或者树上进行搜寻,觅食时间通常为清晨和傍晚;在空中和地面均可捕食,在空中时可以悬飞,俯视猎物。

社群行为

红脚隼常集群栖息于树上,在常用的栖息地可集为成百上千只的大群,非繁殖季节还会集群捕食。

节律行为

红脚隼的迁徙需要跨越亚洲、非洲以及阿拉伯海,每年的迁徙距离大于2万千米,属于猛禽中迁徙距离最长的种类之一。日间迁徙,晚间休息,根据卫星跟踪迁徙研究,红脚隼的迁徙路线为秋季时从蒙古中部的繁殖地向南迁徙,经中国中部到达越南北部,继续向西途经缅甸到达印度,最后跨越阿拉伯海抵达目的地非洲大陆,单程的迁徙距离大于1万千米。迁徙路线接近于一条直线,没有明显的绕道行为。

生长繁殖

营巢求偶

红脚隼的繁殖期为5~7月,通常将巢营在疏林的高大乔木顶端,巢内有干树枝及少量泥土。巢有顶盖,侧面有两个出口。营巢较为集中,成松散的集群营巢。红脚隼有利用旧巢的习性,甚至有的还会强占喜鹊(Pica pica)或其他鸟类的巢穴。以喜鹊的巢为例,已成对的雌雄鸟占巢时会分站在巢两侧的枝头上,禁止喜鹊靠近直到其选择新巢离开。

产卵孵化

红脚隼每窝产卵4~5枚,4枚居多,卵呈白色的椭圆形,表面密布红褐色斑点。雌雄鸟均负责孵卵,轮流进行,并不会等满窝后才开始孵化,孵化期为22~23天。

育雏生长

红脚隼的雏鸟晚成性,由雌雄亲鸟共同哺育。雌鸟喂食时会直接落在巢边上,将食物未给雏鸟;而雄鸟喂食前要先在枝头观望,后落在巢边上将食物喂给雏鸟后迅速飞走,如果2只雄鸟同时回来喂食,后飞回的一只会把之前的那只赶走。一小时内雌雄亲鸟可飞回巢10次以上,按雏鸟体型饲喂,先喂最小的雏鸟,一般雏鸟间不争抢。喂食雏鸟先后出巢,个体差别较大。约27~30天后,雏鸟即可离巢、飞翔。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2001年,红脚隼的全球种群数量约为100万。2009年,南非对红脚隼进行普查记录了111291只个体;中国约有100~10000对繁殖对和大约50~1000只迁徙个体;朝鲜有100~10000对繁殖对和大约50只迁徙个体;日本约有50只迁徙个体;俄罗斯约有100~10000对繁殖对和50~1000只迁徙个体。2015年,全球猛禽信息网估计世界种群数量约为30万~50万只,其整体数量趋于稳定。

致危因素

红脚隼容易受到非法猎杀、森林破坏、农药毒杀因素的影响,其生存受到较大威胁。在一些农耕活动发达的地区,农业生产杀虫或灭鼠时会使用到大量的农药,红脚隼有可能会误食沾毒的昆虫或老鼠而死亡。

保护级别

1975年开始,红脚隼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中。

2021年,红脚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2021年,红脚隼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2012年,在印度那加兰邦曾出现过大规模捕杀红脚隼的报道,引起了世人关注。印度国际鸟类联盟(BNHS)自2013年以来一直在那加兰邦开展红脚隼保护工作,给人们提供不捕杀红脚隼即可获利的方法,例如建立红脚隼生态旅游区等,当地人还通过教堂、学校等途径成立生态俱乐部。

主要价值

红脚隼主要取食昆虫和小型鸟类,位于食物链顶端,可以消灭害虫,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关文化

《召南·鹊巢》中记载“维鹊有巢,维鸠居之;维鹊有巢,维鸠方之;维鹊有巢,维鸠盈之”,其中的鹊是指喜鹊,古今无分歧,但对鸠的认识不一,传说侵占鹊巢的有许多物种,例如燕隼(Falco subbuteo)、红脚隼等,但多数学者以红脚隼来解释《召南·鹊巢》中的“鸠”。

参考资料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23

..2022-12-29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3-02-22

Appendices I, II and III valid from 23 February 2023.cites.2023-05-30

..2024-09-10

..2022-12-29

..2022-12-29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2-12-29

..2022-12-29

..2022-12-29

..2022-12-29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阿穆尔隼意外“现身” 茫崖森林警察及时救助.人民网青海.2022-12-29

..2022-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