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伯劳
荒漠伯劳,黑枕黄鹂普通亚种Lanius isabellinus,俗称红尾伯劳、红背伯劳,是伯劳科伯劳属的一种鸟类。它们主要分布于欧洲、亚洲中部和西部、非洲以及中国大陆的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等地。荒漠伯劳常栖息于荒漠地区的疏林地带、绿洲及村落附近,多见于枝头或电线上。
在外观特征上,雄性成鸟在繁殖期上体呈灰沙褐色,尾羽锈棕色,而雌性成鸟羽色与雄鸟相似,但眼先斑为褐色并杂有淡黄色羽。它们善于捕捉昆虫,尤其是鞘翅目昆虫,偶尔也会食用植物种子。荒漠伯劳还有悬挂猎物尸体的习性,这种行为在鸟类中较为罕见。
荒漠伯劳的繁殖期一般在6月初,会筑巢产卵,满窝卵数为4-5枚,孵化期约为14-15天。早成雏在巢内经双亲饲喂约15天后离巢,随后在亲鸟的带领下觅食。
荒漠伯劳丰富了荒漠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还通过捕食害虫对当地生态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荒漠伯劳的保护级别为无危(LC)。
外形特征
雄性成鸟:繁殖期上体灰沙褐色;嘴基至前额淡沙褐色,头顶至上背灰沙褐色,下背至尾上覆羽染以锈色。由于高温干旱地区的体羽磨损及退色甚为迅速,使不同时期的标本羽色差异很大,新羽的头顶及背羽显褐色调,随着繁殖进程的磨损而渐增沙灰色,甚至头至上体近于灰色。
眼先有一略杂褐羽的三角形黑斑,向后延伸绕过眼达于耳羽区,形成一条略杂有褐色的黑色过眼纹;少数繁殖后期的标本,眼先的黑斑不显,几全为淡土棕色;自嘴基有一条淡黄棕色眉纹,后伸达于耳区上方(此眉纹随繁殖进程而退为淡沙色);尾羽锈棕色,略具淡端,各羽在新羽可见有许多宽7毫米间隔2毫米的暗色隐横斑;肩羽与背羽同色;大覆羽与飞羽为暗褐色,具淡棕色外缘及羽端,以内侧飞羽更为显著,在新羽为宽1毫米的棕色缘,随繁殖进程的磨损而变窄、褪色,以至几乎不可辨;第3~10枚初级飞羽基部有不甚发育的白色翅斑,大多被翅覆羽所掩盖,有的在下半缘略杂淡黄,有的翅斑几不可见。颏、喉乳白色;胸、胁、腹羽污白杂以淡沙褐色,在新羽标本染以粉棕褐色;尾下覆羽乳黄。
雌性成鸟:羽色似雄鸟但眼先斑为褐色并杂有淡黄色羽,微有少数黑羽;过眼纹及耳羽均为褐色;初级飞羽基部的白色翅斑不发育,有的只限于内,有的内、外翈均不具白色;胸、胁部染以污黄色,在颈侧及胸部隐约可见细微的褐色鳞斑。
幼鸟:上体羽色似成鸟但具有棕褐色鳞斑;尾上覆羽棕褐,微具淡黑横纹;尾羽为深褐色,末端淡灰白色并有一条不规则的黑色次端斑;眼先、过眼纹及耳羽褐色,有淡黄色眉纹;初级飞羽黑褐色,不具翅斑;内侧飞羽的外翈及端部有宽1~1.5毫米有淡棕色缘;下体几乎不见鳞纹;胸部羽色较成鸟泡打粉褐。
早成雏:羽色似幼鸟,背羽及肩羽满布清晰的横斑;眉纹宽而前伸达于前额;眼先、过眼纹至耳羽为褐色;下体污白色,在胸、胁及腹羽染以皮黄色,不具或微具鳞斑。虹膜褐色;嘴在成鸟黑色,幼鸟角褐至黑色;脚黑。
栖息环境
常见于荒漠地区疏林地带及绿州、村落附近, 多栖息在枝头或电线上。
生活习性
在所食昆虫中,鞘翅目昆虫占90%以上,其余是蝗虫、蜂、蝇、蛾、蚂蚁、瓢虫、金华虫等,也吃植物种子。
分布范围
荒漠伯劳在中国国内分布于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以及新疆的荒漠、半荒漠地区。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中部、西部和非洲的干旱疏林地区。
生长繁殖
荒漠伯劳6月初筑巢产卵,满窝卵4~5枚,淡粉色具细密的红褐色斑点和稀疏的暗紫色斑,在端较集并形成一深色环轮。孵卵期14~15天,早成雏在巢经双亲饲喂15天离巢,然后在亲鸟带领下游荡觅食,为大杜鹃的巢寄生宿主。
亚种分化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参考资料
荒漠伯劳.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2024-09-07
荒漠伯劳.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4-09-07
伯劳科.blueanimalbio.2024-09-07
荒漠伯劳 Isabelline Shrike.震旦鸟网.2024-09-07
荒漠伯劳的繁殖及雏鸟生长发育.动物学杂志.2024-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