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白骨顶

白骨顶

白骨顶(黑枕黄鹂普通亚种:Fulica atra),属于秧鸡科骨顶鸡属鸟类,别名骨顶,骨顶鸡,普通秧鸡等。在世界范围内,白骨顶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北非澳大利亚,在温暖区域多为留鸟,在欧亚大陆北部主要为候鸟。该物种通常栖息于海拔约3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草地中的各类水域中,善游泳和潜水。越冬期常集群在水面活动,潜入水中在水底觅食。起飞时需在水面作较长距离的助跑,多贴着水面作低空飞行。

白骨顶是体型较大的黑色苦恶鸟,体长约40厘米-50厘米,雌性体重平均约0.72千克雄性体重平均约0.84千克。头具倒卵形白色额甲;趾间具波形瓣状蹼,既能用于游泳,还能帮助其在漂浮的植物上行走。

2019年,白骨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2023年,白骨顶被列为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白骨顶出现在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民俗文化中,在世界范围内,白骨顶可作为狩猎运动的猎食种,肉质鲜美,也具有食用价值,还可为生态旅游带来经济价值,此外,该物种是湿地质量和湿地鸟类群落变化的指示性物种。

分类与命名

根据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TIS),白骨顶所在的骨顶鸡属(Fulica)下有11个种,如美洲骨顶(Fulica americana)、安第斯骨顶(Fulica ardesiaca)、黄腿骨顶(Fulica armillata)、红瘤白骨顶(Fulica cristata)、白翅骨顶(Fulica leucoptera)等,主要依据次级飞羽端部白色部分的大小、体形大小和下体羽色,将白骨顶分为3个亚种,分别是指名亚种(Fulica atra atra)、澳洲亚种(Fulica atra australis)、爪洼亚种(Fulica atra lugubris),中国分布有其中的1个亚种,即指名亚种。

形态特征

白骨顶是体型较大的黑色苦恶鸟,体长约40厘米-50厘米,身体部分数据(数据来源于世界鸟类数据库)如下表:

两性相似,头和颈纯黑、有光泽。头具白色额甲,倒卵形,端部钝圆,雌鸟额甲较小;虹膜红褐色;喙端灰色,基部淡肉红色,高而侧扁。上体余部及两翅为类似石板的灰黑色,向体后渐沾褐色;初级飞羽黑褐色,第1枚初级飞羽外边缘白色,内侧飞羽羽端白色,次级飞羽具白色羽端,在黑色的两翅形成黑白分明的翼斑;飞行时可见翼上狭窄的白色翼缘。下体的灰黑色较上体浅,胸、腹中央羽色较浅,其中,胸部灰黑色而略显苍白色,腹部羽端苍白色并形成细波纹状斑。尾短而圆,尾下覆羽黑色。腿、脚、趾及瓣蹼橄榄绿色,爪黑褐色。趾间具波形瓣状蹼,既能用于游泳,还能帮助其在漂浮的植物上行走。

白骨顶羽色随季节变化变异较大,夏羽较冬羽颜色浅淡,夏季成鸟前额部的白色裸露部分更明显。

白骨顶中也存在白化个体,例如,2023年3月28日于中国河北省雄安新区小白洋淀淀区,观察到1只白骨顶白化个体,该白变个体与其他正常羽色个体混群活动。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在世界范围内,白骨顶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北部、澳大利亚。其中,欧洲如芬兰瑞典乌克兰等国家;亚洲如中国,蒙古,日本等国家;非洲北部如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吉尼亚等国家;此外,还有澳大利亚及其塔斯马尼亚州

中国分布

在中国,除了在西藏自治区羌塘高原未见白骨顶的分布外,该物种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华东、华南、华中地区、华北、东北、西南、西北华东地区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等;华南地区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华中地区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等;华北地区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等;东北地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中国西南地区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等;西北地区如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等。

栖息环境

白骨顶通常栖息于海拔约3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草地中的各类水域中,例如,具有水生植物的大面积静水或近海的开阔水域中,且偏好于选择临近水域为水深超过约2米的深水区,有泥质基质,富含各种水生植物水草的区域。其中尤以富有芦苇(芦苇属)、三棱草(Bolboschoenus)等水边挺水植物的湖泊、水库、水塘、苇塘、水渠、河湾和深水沼泽地带最为常见,也栖息在城镇中的湖泊和池塘中,能在临时池塘和季节性沼泽地中繁殖,在冬季时,栖息地还可能扩展到较平静的海口或近海域中。

选择栖息地时,与食物可获得性较高的区域相比,例如有人类喂食的区域,该物种更偏好于选择后代安全性较高的栖息地,如便于隐藏巢穴的有植物分布的广阔区域。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白骨顶为杂食性鸟类,以多种水草及水生动物为食。其中,主要以植物为食,且以水生植物的嫩芽、叶、根、茎为主,也取食无脊椎动物如昆虫、植物病原线虫软体动物门蜘蛛目、虾等,以及鱼类、体型较小的鸟类及其卵和早成雏。该物种在不同区域、不同季节取食的植物有区别,如在中国黑龙江省,在春季,几乎全食芦苇嫩芽、三棱草芽,夏季主要取食草叶、茎,也取食少量昆虫、软体动物;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乌梁素海,主要以水草及草籽为食,也吃小鱼、虾、甲虫及苇蒲等植物的嫩芽和嫩叶;在中国洪湖市越冬的白骨顶,主要取食微齿眼子菜眼子菜属 maackianus)和轮叶黑藻(Hydrilla 萝芙木属)等水生植物,很少食用动物性食物。

白骨顶会在陆地上或水中取食。该物种既能在陆地上成群觅食,尤其是当风引起较高的水浪时,也能频繁潜水寻食,会潜入水中取食水草。在水中进食时比在陆地上进食时间更长,表示该物种在水中取食时安全感更高。在该物种采食过程中,若有人类出现,可能被其认作捕食者,干扰其取食行为,降低该物种的采食频率。

白骨顶能将比食管管腔大几倍的食物整个吞下,其食管腺还能分泌大量的黏液来润湿食物,从而有助于食物的吞咽和运送。食管管腔较大,管壁较薄,粘膜层表层扁平细胞多,形成了角质层,可以直接与食物接触,这些特点都可能与其食性有关。

社群行为

白骨顶在繁殖期成对活动,以季节性配对或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栖息。

白骨顶除繁殖季节外,常以分散单对筑巢方式营群居生活。通常同种聚群进行活动,在迁徙或越冬时,可集成数百只的大群。或与潜鸭赤麻鸭等混群活动。

领域行为

白骨顶全年都会表现出领域行为,但在繁殖期时,尤其是开始筑巢后,即五月中旬,开始表现出激烈且典型的领域行为,5月下旬时领域行为达到峰值。在繁殖期,白骨顶的大部分时间均在其领域内活动,会为了保卫领域发生攻击行为(包括驱逐行为和争斗行为等),攻击行为可发生在种内和种间。未配对的个体不常展现出领域行为,且常被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攻击。

白骨顶的领域大小与雌雄个体的年龄有关,年长个体迁来时间、占区时间早,其领域更大;也与食物多少、种群密度及环境因子有关,且地区间差异更显著,例如,在中国黑龙江省安邦河湿地,该物种的领域面积约0.3公顷-0.5公顷,平均巢间距约38米,而在中国黑龙江省扎龙的领域面积约20公顷-50公顷,巢间距大于50米。

争斗行为

白骨顶在繁殖期具有争斗行为。

繁殖初期,白骨顶间很少发生争斗。进入筑巢期后,该物种常在明水面上发生争斗。也有驱逐行为,表现为一只或两只在水面上快速蹬水奔跑,驱逐另一只。

进入筑巢高峰期后,经常会看见4只个体在一起两两进行争斗,白骨顶争斗行为“开始”的标志性动作脖子压低贴近水面伸直,游泳速度加快,径直朝“入侵者”游去,双翅翻立在背上;争斗时,身体垂直立于水面,脖子伸直微向后仰,双翅猛烈煽动,双脚互蹬,发出急促的争斗声,激起很大的水花,打斗持续约1分钟,而后每只都进行“游泳示威”:脖子伸直,贴近水面,双翅垂直翻立在背部;争斗行为“结束”的标志性动作是抖抖双翅和身上的羽毛。孵卵育雏期也有争斗行为,但没有筑巢期激烈和频繁。

繁殖后期,早成雏结群在明水面游水时期,仍有争斗,不频繁,但激烈,可能是迁来较晚或进入繁殖期较晚的白骨顶。

节律行为

季节节律

在全球范围内,在气候温暖的区域,大部分白骨顶的种群留鸟,随水域和季节性的降雨进行游牧性的分散活动。该物种在欧亚大陆北部主要为候鸟,于每年冬季时,即每年的8月中-11月开始南迁,迁到埃及撒哈拉沙漠苏丹、阿拉伯及中南半岛越冬,次年2月底-5月回归。各地的具体迁徙时间有差别,例如,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乌梁素海,白骨顶每年11月初南迁,3月初北迁,居留期约8个月;在中国黑龙江省每年10月中旬南迁,3月下旬或4月初北迁,居留期近7个月。

在中国,白骨顶在海南省为留鸟。在其它区域主要为候鸟,其中,在中国北方地区,自东北至青海省北部、新疆,南抵黄河下游地区繁殖,即在长江流域以北地区主要是夏候鸟;在长江下游、长江以南大陆地区及台湾越冬,即在长江以南区域主要是冬候鸟。在青海、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地区为旅鸟。

昼夜节律

白骨顶为昼行性鸟类,白天的大部分时间主要用于觅食和休息,在黄昏时则独自或成群栖息。白骨顶成体和亚成体的日行为时间分配具有一定差异,亚成体取食时间更长,整理和游走的行为时间比例更少。

警戒与防御行为

白骨顶在取食时有警戒行为,即在取食的过程中以一定频率抬头观察四周环境的行为,警戒行为有益于其及时发现天敌,该行为发生的频率与群体大小和空间位置有关。单独的白骨顶个体和处于群体边缘的个体警戒行为发生的更频繁,两个体间距离较近时警戒行为出现的频率更低。但也有研究表明,白骨顶的警戒行为发生频率与种群大小无关。

白骨顶不善飞翔,遇到危险时或是潜入水中;或是钻人苇地;或是以双脚蹬水,同时扇动双翅,急速飞起,起飞时需在水面作较长距离的助跑,不高飞,多是贴着水面低空飞行,飞到苇地边落回水面,游入苇从中隐蔽,但也能进行长时间的快速飞行。

游泳行为

白骨顶属于游禽,善于游泳和潜水。该物种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水面上游戈,从水草丛间或在开阔水面穿行,游泳时频频点头,尾部下垂,头前后摆动,姿态似黑色鸭子。很少上岸。其潜水行为在深水区中更常见,潜水时间为1秒-13秒,最长时可达20秒,潜水时间与水深和食物的可获得性有关,食物较少的情况下,潜水时间更长。

鸣叫行为

白骨顶可通过鸣叫行为传递信息。该物种在繁殖期发出的鸣声洪亮,音节短而尖锐,从早到晚都在叫,雨天也不例外,繁殖期白骨顶成鸟的鸣声主要为5种不同的单音节重复的鸣声,即“够儿--(gé--)”声、“打气锤(dun er--)”声、“爱尔兰锡笛(ji er)”声、“打嘴(den er--)”声、“琐呐(a--ér--)”声。

在求偶和少数交配条件下,发出很急促、很响亮的“够儿--(gé--)够儿--(gé--)”声;游水觅食时主要发出3种声音“够儿--(gé--)够儿--(gé--)”声、短的“哨笛(ji er)”声、“琐呐(a--ér--)”声;争斗时也发出急促、很响亮的“够儿--(gé--)够儿--(gé--)”声。

寻找巢材时发出“够儿--(gé--)够儿--(gé--)”声;离巢时发出“够儿--(gé--)”声、“打气锤(dun er--)”声;回巢时发出“够儿--(gé--)够儿--(gé--)”声和“打嘴(den er--)”声;在巢中时发出“够儿--(gé--)够儿--(gé--)”声、短的“爱尔兰锡笛(ji er)”声、“打嘴(den er--)”声。

该物种可通过双亲和早成雏间的交替鸣叫传递信息,雄鸟呼唤雏鸟时也发出“够儿--(gé--)”声,雌鸟则发出“打气锤(dun er--)”声;雏鸟在巢中的叫声似“ji--”声,音节持续时间长,叫声尖锐,刚出生才几天的雏鸟对声音就很敏感,在听到扒开苇子的哗哗声时会在巢里竖起身体。

生长繁殖

白骨顶为单配制,雌性雄性白骨顶的性成熟时间约1年,每年的4月-7月是该物种的繁殖期,繁殖期时领域行为强烈,具争斗行为。

求偶

在中国黑龙江省安邦河和扎龙自然保护区,白骨顶约4月中旬开始配对,求偶时雄鸟在开阔水面上追逐雌鸟,发出响亮的“够儿--(gé--)够儿--(gé--)”的叫声,围绕雌鸟游泳和潜水,并踩在雌鸟背部,用喙啄雌鸟的头,持续约5秒-6秒,二者一起在水面上前进一小段距离,并发出较大的叫声,雌性似乎有逃避行为,之后二者分开游水觅食或理羽。

交配

在一天的各个时间段内几乎都能看到有白骨顶交配。交配前雄鸟先进行“啄头”行为,雄鸟追逐雌鸟,然后二者站在人工湖中的小土堆上或巢里交配。交配时雌鸟不动,雄鸟站在雌鸟身上扇翅,持续时间很短,约3秒-4秒,上面的雄鸟不停地啄下面雌鸟的头,此时很少鸣叫,之后二者都游向明水面觅食,或者雌鸟留在巢中理羽,雄鸟游走觅食。

筑巢

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乌梁素海,白骨顶在4月上旬开始选择巢区,该物种通常选择在开阔水面的水边芦苇丛和水草丛中营巢,巢通常距明水3米-15米,或是把巢筑在苇地里的小水坑,将巢建在湖堤旁等区域有益于其降低被天敌,如美洲水貂(Neovison vison)捕食的几率。白骨顶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是隐蔽条件,而水因子、种内竞争及种间竞争等为次要因素。该物种偏好植被高度、盖度、水位适中,距明水面较近、植被较稀疏的区域进行筑巢。

白骨顶每年均筑新巢,一般不对旧巢进行重复利用,4月末至5月上旬是白骨顶的筑巢高峰,雌雄共同筑巢,约5天-9天建成。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陕西卤阳湖黑龙江省,筑巢的主要巢材为芦苇和蒲草,通过将苇杆和蒲草堆积于苇茬间为基础,上面再堆些小段芦苇而成盘状巢,巢内垫以软的苇叶或蒲叶,较为粗糙。雄鸟主要负责寻找和搬运巢材,天气晴朗时,可看到其在水面游水,四处张望搜集枯苇杆作为巢材衔到巢中;雌鸟负责摆放巢材,极少有衔巢材的行为,仅在巢附近会将散落到水边的巢材衔回放入巢中。

筑巢时,白骨顶用双脚踩苇,将其踏平时发出“啪啪”的响声。在建造真正的产卵巢之前,该物种通常会建造2个-7个数量不等的炫耀台,用于理羽、休息、交尾等活动,通常炫耀台不具备巢的碗口状结构,也没有通道,仅仅是用芦苇、蒲草等巢材在水面上搭成的一个平台,有的炫耀台十分简陋,形状也不规则,高度几近水面。在建巢之后,还会建造新的炫耀台。在产卵前才开始建造真正的巢,有时产卵的巢是在其中某个炫耀台的基础上建造的,巢的结构要比炫耀台精细,巢通道多对称分布在巢两侧,偶有不对称、成一定角度分布在巢两侧的。通道是其进出巢的路径,尤其当巢筑的很高时,白骨顶需要借助通道进出巢。

巢外径约30厘米-42厘米,内径约21厘米-25厘米,高约27厘米-39厘米,深约8厘米-12厘米,巢缘距水面约8厘米-23厘米。

产卵

白骨顶在每年的5月上旬开始产卵,产卵时间一直延续到6月初,每年产1窝-2窝卵,在中国北方每年产1窝卵,南方可产2窝卵。产卵期通常不超过5天。产卵间隔在1分钟(前后2枚卵接连产下)-3天内,一般为数小时。每窝产卵7-12枚,常为8-10枚,少数卵丢失可以补产,若再被人拾走便会弃巢,卵被破坏亦可弃巢。

卵的平均大小约5厘米×3厘米,卵重约37克。卵一端钝圆,另一端较尖,呈灰白色或青灰色,稍带橄榄绿光泽,其上有直径约1毫米或针尖大小、圆形及不规则的褐色斑点,大斑点色较深。

孵卵

白骨顶的孵化期主要集中在5月-7月,从产第一枚卵开始就坐巢孵化,孵化期约24天,两性轮流孵卵,但以雌鸟为主,早晨通常由雌性孵卵,中午和黄昏时段主要由雄性孵卵。孵化率较高,可达96%。

育雏

早成雏出壳后,当日或次日即可下水跟随双亲进行觅食。在出壳后约1天-1.5天后,亲鸟即带领雏鸟下水,雌鸟在前,雄鸟在后,在水草间教雏鸟学习觅食本领,仍回巢休息。育雏期间由双亲其中一方离巢觅食,雏鸟跟随另一亲鸟在巢域内活动。5日龄-7日龄前,雏鸟主要靠亲鸟饲喂,其后雏鸟逐渐开始自行觅食。由于雏鸟发育不完善,无法像亲鸟一样潜入水下,在整个育雏期,亲鸟潜入水下带回藻类植物病原线虫或啄断的草茎饲喂雏鸟的现象持续发生,直至2月龄前后,雏鸟基本能独立活动为止。

白骨顶成体在繁殖后期经历不能飞翔的换羽期,每年6月-9月,处于换羽期的白骨顶聚集活动。

雏鸟发育

白骨顶的雏鸟是早成雏。

刚刚钻出壳的雏鸟,眼睛即能睁开,额甲为暗红色,前额和眼先有鲜红的短须状羽,鼻甲肉红色,嘴甲前端白色,后半部红色,颊部、下领、耳羽、枕部羽毛形成一圈金黄色条带,颈、肩、翼及上背被有黑色绒羽,羽尖金黄色,胸、腹、下背、尾上、尾下为黑色绒羽。毛一干就可在巢附近活动,仍回巢休息,孵出约2小时-3小时后,在正羽未长出的情况下,即可下水游泳,其绒羽防水能力较差。一周后,雏鸟羽色明显改变,不再具有红色头顶和金黄色环羽,而是胸、背被以灰白色体羽,腹部灰黑色,嘴黑褐色,额部具黑色绒羽。早成雏6周龄-8周龄可独立生活,约8周龄时雏鸟羽毛长齐,8周-11周龄时可以飞行,留在双亲领域内直到约14周龄。

进入6月份,可见雏鸟跟随亲鸟在苇地或香蒲地边缘觅食,雏鸟生长过程中,按身体的比例,雏鸟随着体重的增加,尾脂腺占身体的比例逐渐减小。翼长增长最快,翼的迅速生长可尽快增加雏鸟的防水和飞翔能力,跗和嘴峰生长较慢。因为出壳时正羽还未长出,而跗跖、嘴峰相对较长。

白骨顶的寿命可达32年。

人工养殖

白骨顶养殖利润高,风险小,有较大的推广价值。自2005年开始,中国江苏省就有对白骨顶的人工驯养繁殖试验,2009年,在中国江苏省徐州唯宁金桥珍禽养殖场对该物种的人工驯养繁殖已成功,2015年,中国浙江省的云良养殖场的养殖创新了饲养技术和野生生态养殖模式,为周边养殖场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人工养殖白骨顶时,可参考养殖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的饲养和管理,但也有一些特殊点需要重视,例如,环境中需要有一定面积的水域和良好的水源,需要种植芦苇、水草等植物,还需要使用尼龙网等围住养殖场防止其逃逸,此外,需要营造遮阳场所。饲喂时需保证饲料的多样性与全价性。可对白骨顶进行剪羽,为其勤换水,保持环境干净,搞好防疫工作。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在世界范围内,截至2019年,虽然部分区域的白骨顶数量可能出现下降、波动、稳定趋向,但该物种的种群总体数量呈上升趋势。自19世纪后期,白骨顶指名亚种的分布范围在欧洲有扩展;20世纪70年代白骨顶在欧洲西北部有约44万-65万只,在苏联欧洲部分(现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区域)夏季超过58万只,冬季有约80万只,地中海里海有约104万-130万只;1990年,西南亚有约5万只,南亚约56万只,东南亚约0.4万只,东亚约18万只,其中中国有约18万只;2015年,欧洲有白骨顶约95万-155万对白骨顶,其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约每21年下降30%;2016年,世界上约有795万-975万只白骨顶。

在中国,白骨顶在不同区域的种群数量有差异。如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梁素海,该物种为优势种,种群数量多,而在湖南省玉带河湿地公园内该物种为少见种,种群数量较少。在中国陕西卤阳湖,因湖泊面积增加,种群数量逐年上升,2019年11月,出现最大种群数量为2215只。

威胁因素

白骨顶主要面临的威胁主要有五,一是狩猎,狩猎会干扰种群生活,增加种群的死亡率;二是有毒物质的危害,如2002年,法国报导的该物种因摄入铅引起中毒;三是污染,如1996年阿塞拜疆受到原油污染对该物种的种群造成了威胁;四是栖息地的退化和丧失,主要由农业排水计划(巴基斯坦)、湿地排水、湿地管理措施、泥煤开采、燃烧和收割芦苇等因素造成;五是人类的活动,例如游人及拖拉机产生的背景噪音会干扰繁殖期白骨顶的正常活动。

保护级别

2019年,白骨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2023年,白骨顶被列为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保护措施

虽然在欧洲区域的就地监测系统和研究计划有益于白骨顶的生存,但是该物种数量较多,并不需要对其开展保护措施。中国有较成熟的人工驯养繁殖白骨顶的技术,可以通过开展野外放归等措施,减少对该物种野外种群的捕杀。

种间关系

白骨顶可以与其它物种产生协作关系,例如在德国海德堡的冬季,该物种与鸿雁(Anser cygnoides)在草地上共食时,减少了其警戒行为中的对环境扫视的频率,该行为在降低取食效率的条件下,有助于及时发现捕食者,与鸿雁共食,对白骨顶具有适应意义。

白骨顶具有较高比例的种内巢寄生现象,即同种内某一雌性个头将卵产在其他个体的巢内,寄生比例可达约1/3,寄生卵与宿主卵在卵色上有显著差异,宿主具有卵识别能力,会对寄生卵采取埋卵、逐出以及啄破等防御措施。野生白骨顶身上也曾发现过寄生昆虫,例如,2011年在对巴基斯坦信德省的野生白骨顶的调查中,发现了26种寄生蠕虫,寄生率最高的是线虫,可达约90%;其次是吸虫,约占85%;然后是绦虫,约占65%;最后是棘头虫,约占2%。

英国波兰的部分地区,白骨顶的天敌主要是美洲水貂,在中国,其天敌有白尾鹞(Circus cyaneus)等。

相关文化

白骨顶分布广泛,出现在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中,如美国学者蒋彝的《旧金山画记》和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中国学者傅菲的《关关四野》和学者李万华的《山鸟暮过庭》等。

英文中有许多与白骨顶相关的俚语。第一,由于该物种形似鸭子,行动也显得笨拙,很容易被人们抓住,因此,白骨顶的英文名“coot”转喻“愚蠢、笨拙的人”,如“as stupid as a coot”;第二,由于其喙为白色,而头颈呈黑色,反差较大,看起来像额头秃了一块,因此,转喻“秃顶的,谢顶的”,如“be/as bald as a coot”;第三,因为从人类的视角看来,白骨顶的雄鸟在繁殖季节的表现有些古怪,词组“old coot”还转喻“行为古怪的老头”。

主要价值

白骨顶主要具有游戏价值、食用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第一,游戏价值,例如,白骨顶在地中海丹麦北爱尔兰伊朗等区域属于狩猎运动的猎杀种;第二,食用价值,该物种肉质细嫩、营养丰富、野味浓郁,中国、地中海、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的一些临近的国家会猎食该物种,尤其是在其不能飞翔的换羽期。第三,与白骨顶等动物相关的生态旅游业能为当地社区居民带来经济收益,这些收益又能用于物种保护,在中国西藏,其绒羽曾用作防寒填料;四是生态价值,白骨顶是湿地鸟类群落的主要组成物种,也是湿地质量和湿地鸟类群落变化的指示性物种。

物种对比

白骨顶与黑水鸡同为鹤形目秧鸡科鸟类,二者形态相似,且在中国都有分布:

参考资料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9-01

..2023-09-06

Common Coot.iucnredlist.2023-09-06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4-09-01

Common Coot.avibase.2023-09-06

白骨顶.中国动物志库.2023-09-06

..2023-09-06

..2023-09-06

Fulica atra Linnaeus, 1758.ITIS.2023-09-06

..2023-09-06

..2023-09-06

..2023-09-06

..2023-09-06

..2023-09-06

..2023-09-06

..2023-09-06

白骨顶.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9-06

..2023-09-06

..2023-09-06

..2023-09-06

coot.britannica.2023-09-06

..2023-09-06

..2023-09-06

..2023-09-06

..2023-09-06

..2023-09-06

白骨顶鸡.湖南文理学院生命与环境资源科普基地.2025-04-08

..2023-09-06

..2023-09-06

..2023-09-06

走进白马湖 |认识水禽:白骨顶.微信公众平台.2025-04-08

..2023-09-06

..2023-09-06

..2023-09-06

..2023-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