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卧儿帝国
莫卧儿帝国(英文名:Mughal Empire)是1526年由帖木儿帝国的开创者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在印度建立的封建专制王朝,统治时间为1526年到1857年,前后共历331年。
1219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将蒙古帝国的版图扩展到中亚地区和南俄后,将这些地区分给长子孛儿只斤·术赤,次子孛儿只斤·察合台和三子孛儿只斤·窝阔台。1370年,帖木儿占领撒马尔罕,建立了帖木儿帝国。15世纪后期,帖木儿帝国的封建主混战,帝国陷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帖木儿的后裔奥马尔·赛赫·米儿咱(Umar ShaykhMirza)是小国费尔干纳(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统治者。1494年,奥马尔之子巴布尔继承费尔干纳王位。1526年,巴布尔在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中击溃了德里苏丹国的最后一个苏丹,攻占了德里和阿格拉(Agra)。1526年4月27日,德里麦加大清真寺在举行礼拜时宣布巴布尔为印度斯坦大帝。随后巴布尔击溃印度诸侯联军及德里苏丹残部,统一了印度北部,建立了印度史上的莫卧儿帝国。1530年,巴布尔去世,其子胡马雍即位,不久莫卧儿帝国陷入内乱,胡马雍逃往萨非王朝寻求援助。1553年,在萨法维军队的帮助下,胡马雍收复喀布尔。1555年,胡马雍进入德里,恢复巴布尔的王国。
1556年1月,胡马雍去世,幼子阿克巴(Akbar)继承帝位,他先后征服印度北部和西北部以及印度南部的坎德什和艾哈迈德纳加尔的大部分地区;同时进行宗教、内政改革,莫卧儿帝国因此进入强盛时期。阿巴克去世后,莫卧儿帝国在贾汉吉尔、沙·贾汗时期,疆域得到扩展。在贾汉吉尔时期,英国与莫卧儿帝国的贸易往来增多,英属东印度公司在莫卧儿帝国增加了很多商馆;到沙·贾汗时期,英属东印度公司在获得在孟加拉境内免税的特权。到奥朗则布时期,莫卧儿帝国进一步开疆拓土,疆域达到顶点。奥朗则布去世后,莫卧儿帝国帝位更替频繁,起义频发,德干、奥德、孟加拉等省先后独立,莫卧儿帝国走向衰落。1748年,艾哈迈德沙即位时,莫卧儿帝国已经四分五裂,皇帝管辖的领土只有德里周围的地区。东印度公司逐步征服印度,到19世纪中叶,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莫卧儿帝国名存实亡。1857年,英国在印度武装部队中大肆亵渎士兵宗教信仰,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起义失败后,莫卧儿帝国成员被流放,帝国被英国正式宣布解散,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1876年,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加冕为印度女皇。
莫卧儿帝国在奥朗则布统治时期帝国的疆域最大,从喀布尔到吉大港,从克什米尔到卡维里河,除半岛极南端以外的整个次大陆都纳入了莫卧儿帝国的版图;行政区划前后有变化,阿巴克时期为12个行省,到奥朗则布时期增加到 21 个,其首都先后设在德里、拉合尔、阿格拉,最后迁回到德里。莫卧儿帝国人口在1800年时约为2亿。莫卧儿帝国实行中央集权制,中央一级的行政分为四个主要部门;地方上分成行省、萨卡尔,帕加纳或马哈尔,每个地方都设置地方官进行管理,行省总督负责向皇帝汇报地方情况;财政收入分中央和地方两块,主要收入项目有土地税收、海关、造币、遗产、赠物、专卖、赔款等。莫卧儿帝国外交上主要与萨非王朝来往较多,与中国清朝的准噶尔部有往来;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货币上在阿克巴时形成了印度卢比银币、摩赫金币和达姆铜币三种货币构成的货币体系;文化上绘画、音乐、建筑、书法繁荣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名称由来
从1206年开始,北印度进入德里苏丹国时期,这里先后出现了五个以德里为首都的伊斯兰王朝,即奴隶王朝、卡尔基王朝、图格拉王朝、塞伊德王朝和罗第王朝。1525年,巴布尔发起了一场对德里罗第王朝(Lodi Dynasty)的战争,次年,巴布尔在帕尼帕特战役中击溃了罗第王朝的最后一个苏丹,攻占了德里和阿格拉(Agra),在此开创了一个新的帝国。由于帝国建立者巴布尔具有蒙古血统,因此,他在印度开创的帝国便称为“莫卧儿帝国(Moghul Dynasty)”。莫卧儿(Mughal)一词,原为波斯文,意为“蒙古”(蒙古语;在英语中讹为Mogul)。
建立背景
1219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带兵攻灭花剌子,打败俄罗斯联军后,把蒙古帝国的版图扩展到中亚地区和南俄。成吉思汗把这些地区分给长子孛儿只斤·术赤,次子孛儿只斤·察合台和三子孛儿只斤·窝阔台。1370年,蒙古贵族帖木儿占领撒马尔罕,建立了帖木儿帝国。1398年,帖木儿攻入印度德里,在德里停留15日后北返。帖木儿北返以后,印度伊斯兰教帝国即德里苏丹国分裂形成各地诸侯割据的局面。
1405年,帖木儿远征中国途中病故。15世纪后期,帖木儿帝国的封建主混战,帝国陷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帖木儿的后裔奥马尔·赛赫·米儿咱(Umar ShaykhMirza)是小国费尔干纳(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统治者。1500年,北方游牧部落乌兹别克斯坦人占领了帖木儿帝国的全部领土,帖木儿帝国灭亡。帖木儿帝国被乌兹别克和沙发未特大小王公所割据。
历史沿革
帝国建立
1494年,奥马尔之子巴布尔继承了费尔干纳的王位。巴布尔继位后,先后在1497年和1501年两度攻占撒马尔罕。1501年,他的军队被乌兹别克统治者穆罕默德·昔班尼(穆罕默德 Shaybani)击败,巴布尔失去了撒马尔罕和从他父亲那里继承的费尔干纳,他被迫撤退到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1504年10月,巴布尔的军队攻占了喀布尔,1507年他采取了“帕德沙”的称号,即波斯语“大王”之意,同时他取得了对帖木儿帝国诸王公的领导权。
16世纪初期,印度是一个分裂为许多小公国的国家。以德里为中心的印度北部广大地区是德里苏丹国,为伊斯兰教外族封建主所统治。当时在印度的统治王朝为阿富汗人建立的劳迪王朝(1451—1526),劳迪王朝统治范围狭小,名据德里,形同地方王国。劳迪王朝没有鞭及印度南部的领域,北印度分裂为孟加拉、马尔瓦、古吉拉特和克什米尔4个独立的部分,4个部分之间长期混战。
1518年,巴布尔率莫卧儿军通过开伯尔山口攻占了巴焦尔,接着向杰卢姆河畔推进。他派出使节前往德里见苏丹王国的统治者伊卜拉欣·劳迪(SultanIbrahimLodi)和旁遮普省的总督道拉特汗·劳迪,借支持道拉特汗之机,打击伊卜拉欣。1525年12月初,巴布尔击败到拉特汗;次年4月12日,巴布尔到达德里北部的帕尼帕特,打败了德里苏丹国王伊卜拉欣·劳迪,占领了印度的德里和阿格拉。巴布尔占领德里和阿格拉以后,1526年4月27日,德里大清真寺在举行礼拜时宣布巴布尔为印度斯坦大帝。随后在坎奴和哥格拉两次战役中,巴布尔击溃印度诸侯联军及德里苏丹残部,统一了印度北部,建立了印度史上的莫卧儿帝国。
陷入混乱
1530年12月26日,莫卧儿帝国的开创者巴布尔去世,12月30日,其子胡马雍在亚格拉即位。胡马雍即位后,遵照帖木儿帝国的封地制度,胡马雍把各个行省分别封给他的四个兄弟去掌管。在西北部,米尔扎·苏莱曼(Mirza Sulaiman)获得了巴达赫尚(Badakhshan),卡姆兰(Kamran)则统治着喀布尔和坎大哈(Qandahar)。在印度,阿斯卡里(Askari)和辛达尔(Hindal)每人都获得了很大的管辖区域。一年之内,卡姆兰就在其兄弟阿斯卡里的支持下占领了旁遮普省,胡马雍失去了旁遮普及莫卧儿王朝在中亚基地的资源。当时,古吉拉特的统治者巴哈杜尔·沙(BahadurShah)挑战莫卧儿帝国,夺取了对马尔瓦(Malwa)苏丹国的控制。1535年,胡马雍发动了一场对古吉拉特统治者的战役,莫卧儿军队很快就击退了古吉拉特军队并攻占了古吉拉特的昌帕尼尔(Champanir)堡。
在莫卧儿帝国征战古吉拉特时,阿富汗贵族舍尔·汗·苏尔(Sher Khan Sur)夺取了其父在比哈尔南部的军事采邑,舍尔·汗成为阿富汗人抗击莫卧儿人的公认的领袖和无冕之王。1537年,舍尔·汗入侵孟加拉(Bengal),打败孟加拉统治者马哈茂德·沙(Mahmud Shah),并将他围困在孟加拉都城高尔(Gaur)。胡马雍派莫卧儿军队前往高尔营救孟加拉苏丹,失败而归,舍尔·汗占领了高尔,控制了孟加拉。之后,莫卧儿与阿富汗军队在恒河边上11的小镇乔萨(Chausa)相遇,双方谈判不成后莫卧儿军队遭到阿富汗军队突袭溃败。舍尔·汗在战后举行的加冕礼上获得了舍尔沙的头衔。1540年5月,莫卧儿军队和阿富汗军队在卡瑙季(Kanauj)附近再次遭遇,莫卧儿军队溃败,舍尔·沙成为印度北部地区的统治者。莫卧儿的君主胡马雍仅带着几名随从逃往阿格拉,而后又前往拉合尔(Lahore),信德省,拉贾斯坦邦等地。1544年,胡马雍他跨过边境前往赫拉特(Herat),向伊朗的萨非王朝统治者沙·塔赫马斯普(Shah Tahmasp)寻求避难,沙·塔赫马斯普支持胡马雍复位。胡马雍带领莫卧儿、波斯联军攻占了坎大哈,随后又占领了喀布尔。1545年,舍尔沙去世,其子伊斯拉姆·沙·苏尔(Islam ShahSur)在位八年后去世,苏尔的版图依照约定被分为旁遮普省、阿格拉和德里、比哈尔和东部地区以及孟加拉。每个地方皆由舍尔·沙·苏尔的儿子或亲属统治。在这期间,胡马雍与卡姆兰之间进行了长达8年的争夺阿富汗主权的战争,到1553年,胡马雍收复了喀布尔。
1554年末,胡马雍带领他的军队从喀布尔出发,返回印度北部平原,到1555年中,胡马雍进入德里,恢复了巴布尔的王国。1556年1月,胡马雍去世,胡马雍的幼子12岁的阿克巴(Akbar)继承帝位,称扎拉尔·乌德·丁·穆罕默德·阿克巴(Jalal-ud-din MuhammadAkhar)。阿克巴即位后掌握的莫卧儿帝国的领土只是德里和阿格拉,与苏尔家族的舍尔沙·斯堪达尔在旁遮普省的斗争仍在进行之中;喀布尔虽然名义上属于莫卧儿帝国,但实际上是作为独立领土由阿克巴同父异母的弟弟哈基姆·米尔扎管理。与此同时,退却到楚纳尔的阿迪尔国王任命希穆为首席大臣率领阿富汗大军来收复德里,没过多久,德里与阿格拉就被希穆占领。阿克巴带领军队去收复德里,1556年11月5日,两军在帕尼帕特战场相遇。次日,阿巴克大败希穆大军,凯旋进入德里,阿格拉不久也得到光复。
扩张改革
阿克巴即位的最初几年,莫卧儿帝国的大权掌握在阿克巴德舅父拜拉姆汗手中。阿克巴掌权后便开始扩张领土。1562年,阿克巴在朝觐阿季米尔一位圣人陵墓时,会见了斋浦尔的拉吉普特酋长拉贾·比哈里·茂尔。随后,阿克巴娶了拉吉普特公主玛尔雅姆·扎玛妮,两人结婚后,阿克巴允许这位印度公主不接受穆斯林的信仰,可以继续信仰印度教。在这之后,阿巴克带领莫卧儿军队先后征服了加卡尔王国、马尔瓦尔地区,平定了乌兹别克人叛乱。到1572年,印度北部次大陆上仅存古吉拉特苏丹国和孟加拉苏丹国未被莫卧儿帝国征服。1572年夏,阿巴克带军攻入古吉拉特,很快就占领了其首都艾哈迈达巴德,次年2月,又占领了古吉拉特的港口城市,最终控制了古吉拉特苏丹国。随后,他派军进攻孟加拉国,经过近三年的斗争,到1576年7月,孟加拉也成了莫卧儿帝国的一部分。
1581年8月,阿克巴打败喀布尔的君主穆罕默德·哈基姆进入喀布尔。1585年7月,米尔扎·穆罕默德·哈基姆死后,阿克巴将喀布尔纳入了自己的管辖范围。为了向西北扩张版图,阿克巴将首都迁到拉合尔。莫卧儿帝国征服了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只剩下印度南部还未完全征服。当时印度南部的德干地区有四个公国,即坎德什、艾哈迈德纳加尔、比贾普尔和戈尔孔达。早在1576年坎德什统治者就已接受阿克巴的统治,1595年,阿克巴趁艾哈迈德纳加尔王国骚乱之际围攻艾哈迈德纳加尔城,因为哈迈德纳加尔前国王的姐姐昌德·比比的英勇保卫,加上比贾布尔和戈尔孔达的救援莫卧儿帝国在近六个月后放弃围攻。1598年,阿克巴再次派军进攻艾哈迈德纳加尔,到1600年至1601年,莫卧儿帝国攻占了艾哈迈德纳加尔和其他几座堡垒,自此,莫卧儿帝国吸收了坎德什和艾哈迈德纳加尔的大部分地区。
为了巩固莫卧儿帝国的统治,阿巴克除了开疆拓土,还在帝国内实施了一些重大改革。他命令官员重新丈量土地,将帝国分为182个税区,严格分别等级征税;他还废除将战俘卖为奴隶的习俗;下令取消人头税、香客税、农业税附加税,遇到天灾人祸,则一律免交田赋;统一了全国度量衡,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同时,对宗教信仰他采取宽容的态度,阿克巴信仰伊斯兰教,而印度长期流行的是印度教,为了协调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教徒们的关系,阿克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他宣布各教派平等,他选用印度教人士做高级官员,自己还娶了信奉印度教的贵族的女儿做妻子。阿克巴自己在宫廷中采纳印度教惯例,每天清晨登阳台谒见臣民,参加印度教节庆,朝廷勤见时佩戴印度教标志等。印度教把牛当作圣牛,不许宰杀,阿克巴为此禁止宰牛、杀生。阿巴克尊重印度教,但对印度教的陈规陋习则加以禁止,如他反对寡妇自焚殉身、杀婴、童婚、近亲结婚以及不许寡妇再嫁等。阿克巴这些措施极大地缓和了莫卧儿帝国统治集团与广大印度教之间的矛盾。阿巴克的一系列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了地方的割据,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缓和了国内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政治局面比较稳定。这一时期是莫卧儿帝国强盛和繁荣时期。
由盛转衰
贾汉吉尔时期
1605年10月,阿克巴去世,他的儿子萨利姆亲王贾汉吉尔承袭了帝位,号称“努尔·乌德·丁·贾汉吉尔·帕德沙·加兹”(Nur-ud-din Jahangir Padshah Ghazi)。贾汉吉尔即位后颁布了禁止捐税,控制公路抢劫和偷盗,自由继承死者的财产,禁止在特定节日屠杀动物,禁止出售各种酒类等12条法令稳定时局。
贾汗吉尔即位时,梅瓦尔的拉纳·阿马尔·辛格(Rana Amar Singh)未臣服莫卧儿帝国。贾汗吉尔多次征讨梅瓦尔都以失败告终。1613年,贾汉吉尔亲自从阿格拉赶往阿杰梅尔,派儿子库拉姆(Khuram)亲王进入拉贾斯坦邦的山区进行侵袭,次年,拉那·阿马尔·辛格和他儿子卡兰向库拉姆王子率领的莫卧儿帝国军队投降。1616年,库拉姆王子夺取了艾哈迈德纳加尔,由于这次成功,他被授予“沙·贾汗”的称号。1622年,坎大哈被萨法维帝国攻占。贾汉吉尔派库拉姆王子前去收复坎大哈,库拉姆拒绝离开德干加入救援部队,他提出获得全权指挥军队的权力。贾汉吉尔任命沙尔雅尔为坎大哈远征军的统帅,并将库拉姆占有的一些扎吉尔(包括西萨尔乡)转给了沙尔雅尔。库拉姆起兵反叛,失败后逃到戈尔孔达避难。1626年3月,帕维兹王子的支持者马哈巴特汗发动叛乱,率领四五千拉杰普特士兵向北直逼朝廷,贾汉吉尔很快就被控制了,没过多久,贾汉吉尔设法集中了骑兵,马哈巴特·汗逃离了大营,托庇于身在德干的库拉姆王子。
在贾汉吉尔时期,英国与莫卧儿帝国的贸易往来增多。1611年时,英国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印度南部戈尔孔达国王的许可,在马苏利伯德讷姆建立了商馆。1612年,作为公司股东的英王詹姆斯一世指示托马斯·罗(Thomas Roe)拜见莫卧儿皇帝贾汉吉尔,以便为签订给予公司在苏拉特和其他地区居住以及设立商馆的排他性权利的条约做准备。1613年,英属东印度公司在打败了葡萄牙战船后,终于获得贾汉吉尔皇帝的允许,在苏拉特设立商馆。1615年,詹姆斯一世任命托马斯·罗为大使常驻莫卧儿宫廷。1618年,在莫卧儿皇帝贾汉吉尔的支持下,英国商人获得在印度“自由地贸易”生活在沿海租住的房子里、管理自己及在城里携带武器的自由。除正常的关税外,不用支付其他费用。到1623年,英属英国东印度公司集中精力在印度发展,他们在莫卧儿帝国的苏拉特、阿格拉、艾哈迈达巴德和布罗奇等地都设立了商馆。
沙·贾汗时期
1627年10月,贾汉吉尔去世,沙·贾汗在王位之争中胜出,1628年2月,沙·贾汗在阿拉格登上王位。在沙·贾汗统治的前两年,莫卧儿帝国发生了两次叛乱。一次是一个本德拉酋长的叛乱,另一次是一位强大的阿富汗贵族汗贾汉·洛提联合艾哈迈德纳加尔最后一位尼扎姆·沙统治者尼扎姆·勒·马尔克,在南方发动的叛乱,这两次叛乱很快就被沙·贾汗平定。
沙·贾汗时期,莫卧儿帝国继续在印度的南方德干扩张领土,当时德干地区信仰什叶派的比贾普尔和戈尔孔达仍然很强大,并且尚未归附莫卧儿帝国。1635年,沙·贾汗亲自率军向德干进军,强迫德干诸国接受他的宗主权,定期纳贡。不久后戈尔孔达的苏丹承认了帝国的宗主权,然而,比贾普尔苏丹阿迪尔沙拒绝服从皇帝的命令。随后,莫卧儿三路大军向比贾普尔推进。在莫卧儿军队残忍的杀戮下阿迪尔沙苏丹被迫请和,1636年5月,两方缔结了和约。阿迪尔沙承认了莫卧儿皇帝的宗主权,并答应不再骚扰已经臣服于莫卧儿的戈尔孔达王国。南征成功带来的结果是德干20年的相对平静。艾哈迈德纳加尔的王国已经不复存在,而戈尔孔达和比贾普尔的统治者被迫接受了德里皇帝附属国的地位。1636年7月,沙贾汉起程返回阿格拉,留下奥朗则布王子作为德干副王。在西北边境,莫卧儿帝国与萨法维帝国继续在争夺坎大哈。1638年,沙·贾汉指示喀布尔省督与坎大哈波斯省督阿里·马丹汗开始谈判,通过谈判沙·贾汉暂时回到了莫卧儿帝国的手中。1649年,萨法维帝国再次派兵攻占了坎大哈。之后几年,沙·贾汉三次试图收复坎大哈,均以失败告终。自此,坎大哈再没有回到莫卧儿帝国手中。
1651年,英属英国东印度公司得到莫卧儿帝国皇帝沙·贾汗的许可,在胡格利(Hughli)、卡西姆巴扎尔(Kasimbazar)和巴特那设立商馆。同年,沙·贾汉的次子孟加拉纳瓦布沙·舒贾特许英国人在每年缴纳3000印度卢比的象征性税款后,可在孟加拉境内免税贸易。1656年,沙·舒贾重申不得向英属东印度公司另外征税,不得干预公司事务。英属东印度公司在获得这些特权后,为了规避在苏拉特等港口缴纳关税,英属东印度公司尽量使英国货从孟加拉进口,这严重损害了莫卧儿帝国的利益。
1657年9月,沙·贾汗病倒,莫卧儿帝国爆发了一场王位继承战争。沙贾汉的4个儿子,长子是达拉·舒科;次子舒贾已担任了17年的孟加拉总督;三子奥朗则布是刚刚征服的德干的副王;四子穆拉德·巴赫什是古吉拉特总督。后3人麾下有大量常备军队。孟加拉的舒贾最先自行称帝,并向帝国首都进军。12月5日穆拉德也自行加冕。他与奥朗则布达成了瓜分帝国的协议,双方会师于马尔瓦,然后向首都阿格拉进军。奥朗则布与穆拉德的大军向向阿格拉挺进,年迈的皇帝在短暂而软弱的抵抗之后,于1658年6月8日投降。沙·贾汗成为囚徒,城堡里所有财宝被奥朗则布和穆拉德攫取。不久,奥朗则布用计将穆拉德逮捕并监禁。1658年7月21日,奥朗则布成为帝国第六任皇帝。
奥朗则布时期
1659年6月,奥朗则布举行了正式的登基仪式,奥朗则布获得称号“阿拉姆基尔”,即“世界征服者”。奥朗则布即位后,颁布了必要的救济措施,除了许多苛捐杂税。比如,他下令赦免了对所有公路、边境和渡口征收的人头税,同时也赦免了“盘达里”。此外还有酒类税、赌场税、妓院税、罚金、感谢款等80余项。曾经为帝国带来250万印度卢比岁入的玉米税也被取消,以便减轻昂贵的粮食成本。
奥朗则布在位期间,继续为莫卧儿帝国开拓疆土。在莫卧儿帝国东北边境,孟加拉边境附近的查特冈成为一个莫卧儿“法吉达尔”的驻所,孟加拉湾的桑德维普岛也被纳入莫卧儿帝国的版图;在西北边境,奥朗则布于1675年镇压了阿富汗人的叛乱,并派阿密尔汗安抚了阿富汗酋长使部族自相残杀起来,破坏了反叛者的联盟,并用大量的贿赂以维持西北边境山道的畅通无阻;在德干地区,消灭了桑布吉,吞并了比贾布尔和戈尔孔达。通过奥朗则布的不断扩张,这一时期莫卧儿帝国的疆域发展达到了顶点。
在扩张领土的同时,奥朗则布时期的治国政策也有所改变。在宗教政策上,1659年他颁布了敕令,规定在行政管理中恢复正统伊斯兰教规则,使人民生活更符合《伊斯兰教圣经》教训。他禁止了如波斯节日“瑙罗扎”、占星以及撰写历书或预测事件等不符合伊斯兰教习俗的活动。同时,他提升穆斯林的地位,使其高于印度教徒的地位,并鼓励拆除印度教神殿和寺庙。他向信仰印度教的商人征税,而向那些皈依伊斯兰教的人提供现金补贴。1679年,他向所有非穆斯林征收“季兹雅”税,这一举措导致信仰印度教的拉其普特人于1680年发动一场起义。奥朗则布自己的儿子阿克巴加入了这场叛乱,对抗他的父亲。直到1681年6月,奥朗则布与乌代普尔的马哈拉那签订和约,双方都做出了让步。马哈拉那割让了一些“帕尔噶纳”,以代替他的王国要缴纳的“季兹雅”。但是,在马尔瓦尔,拉其普特人与莫卧儿帝国的战争持续了30年。并且从这个时候开始,莫卧儿帝国失去了从阿克巴时期以来就一直支持莫卧儿家族的拉吉普特人的支持。
除了宗教政策外,奥朗则布时期莫卧儿帝国在对待英属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政策也有所改变。1680年,奥朗则布颁布规定,英国商品和其他国家的商品一样要缴2%的关税,另收1.5%的人头税,合计征收3.5%的税,东印度公司丧失了在孟加拉的免税特权。1686年10月,英属东印度公司以10艘战舰和1000名士兵对胡格利、希季里、巴拉索尔等莫卧儿要塞发起进攻,挑起了战争。在奥朗则布的反攻下,英属东印度公司不得不乞求和平。1690年,英属东印度公司与莫卧儿帝国缔结和约:英属东印度公司赔款1.7万英镑,保证以后规规矩矩地进行贸易;奥朗则布皇帝允许英属英国东印度公司继续在印度开展贸易,但要撤换公司的孟买管区总督乔赛亚·蔡尔德(JosiahChild)。但一年后奥朗则布主动让步,恢复英国人在孟加拉每年缴纳3000印度卢比后免税的特权。1697年1月,面临阿富汗人入侵孟加拉,卡西姆巴扎尔及梅达(Maida)被攻占的局势,孟加拉纳瓦布特许英属东印度公司修建威廉堡,后来发展为加尔各答市。1698年11月,英属东印度公司从孟加拉纳瓦布手中买得苏塔纳提、戈文德布尔(Govindpur)和加尔各答3个村庄,因此获得行使柴明达尔的权利,获许征收地税。
帝国衰落
奥朗则布去世前,为了防止内战,特意留下了一份遗嘱,指令他的三个儿子和平地分割帝国领土。但是,奥朗则布去世后,他的三个儿子很快就为了德里的王位而拔刀相向。经过两年内战,1707年,奥朗则布的长子巴哈杜尔·沙一世登上了王位。巴哈杜尔·沙一世即位时,锡克教徒的起义频发,巴哈杜尔·沙一世联合德里、奥德、阿拉哈巴德等省的省督和中央大臣亲征。1710年12月5日,莫卧儿帝国的军队与锡克教徒在萨杜拉附近展开决战,锡克教徒遭到失败,1712年,巴哈杜尔·沙一世在镇压锡克教徒期间驾崩于拉霍尔。巴哈杜尔·沙一世去世后,他的几个儿子在德里忙于争夺王位,莫卧儿王朝无暇顾及锡克教徒,锡克教徒的领导者锡克·班达又出现在旁遮普占领了萨杜拉。1715年,莫卧儿军队再次对锡克教徒进行了残酷镇压,班达和其他锡克教军事将领被俘而处死。
1724年,德干省尼扎姆·乌尔·穆尔克独立,为海德拉巴土邦奠定了基础,奥德省和孟加拉省处于准独立的状况。印度北部的拉杰普特人和贾特人建立了独立的政权。印度北部的锡克族攻占锡尔欣德省。随后,锡克教徒又占领萨特莱杰河和朱木拿河之间的地区。随着武装力量的增强,锡克教徒控制了原来属于莫卧儿帝国的大片地区。1742年,迪普莱将法国总督府从金德纳格尔(Chandernagore)迁到本地治里,1746年,英属东印度公司建立一支印度士兵队伍,插手印度土邦的内部纷争及土邦之间的纷争,获得一些王公的支持,经历三次卡纳蒂克战争,逐步将法国的势力赶出南亚次大陆,随后开始大规模的征服战争。到1748年,莫卧儿帝国的第十二位皇帝穆罕默德·沙去世艾哈迈德沙即位时,莫卧儿帝国已经四分五裂,皇帝管辖的领土只有德里周围的地区。
帝国灭亡
1837年,在英国人的安排下,莫卧儿帝国皇帝巴哈杜尔·沙即位,史称巴哈杜尔·沙二世。巴哈杜尔·沙在位期间,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更加严厉。1848年,戴贺胥任印度总督后,按照殖民者“丧失权利税”的法令,规定莫卧儿王公死后若无直系后嗣,其土地和年金即由英国东印度公司收回。通过这种手段,英国殖民者先后兼并了萨塔拉、那格浦尔、詹西等十多个封建土邦。每个土邦被兼并后,英国就派出一名专员去替换原来的统治者。不仅如此,英国殖民者还利用上述政策强行没收一些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寺院的土地。这促使一部分土邦王公和印度教、伊斯兰教的僧侣加入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行列。此外,英国殖民者也改变对印度雇佣兵的政策,印度雇佣兵享有的一些权利和待遇被取消,薪饷被降低,官职不能升,风俗习惯也得不到尊重,这些政策引起了印度士兵的不满。
1857年初,由于英国在印度武装部队中大肆亵渎士兵宗教信仰,引发了印度民族大起义。5月10日,德里附近密拉特的印度第三骑兵团士兵率先发难,晚上,密拉特的起义军向德里进发。密拉特炮兵进入德里红堡时鸣放了21响礼炮,向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致敬,82岁的老皇帝答应领导独立战争。5月11日到19日,起义军对德里城内的英国人实行大屠杀,完全控制了德里。纳纳·萨希布与其他起义领导者以皇帝的名义号召全印度的王公、士兵和人民进行抗英战争,阿里格尔(Aligarh)、迈恩布里(Mainpuri)、埃达沃(Etawah)、巴雷利、沙贾汉布尔、莫拉达巴德等地宣布独立。9月17日,英军对德里发动强攻,很快德里被攻下。9月20日,躲藏在胡马雍陵的巴哈杜尔·沙二世和两个儿子及一个王孙先后被英军俘虏,两个儿子和一个王孙在进城途中被杀死。这次起义之后,莫卧儿帝国成员被流放,帝国被英国正式宣布解散。之后,英国王室以英属印度的形势直接控制了印度的领土,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1876年维多利亚加冕为印度女皇。
疆域与首都
疆域变化
巴布尔时期占领了东起哥桥拉河,西至阿姆河,南起瓜廖尔,北至喜马拉雅山脉的大片领土。到公元1530年巴布尔去世时,莫卧儿帝国的领地包括中亚的领地,喀布尔、旁遮普省、德里、东面比哈尔(Bihar)的部分地区和南面的瓜廖尔(Gwalior)。奥朗则布统治时期(1658年—1707年),莫卧儿帝国的疆域最大,从喀布尔到吉大港,从克什米尔到卡维里河,除半岛极南端以外的整个次大陆都纳入了莫卧儿帝国的版图。
行政区划
莫卧儿帝国分成若干行省(subahs,苏巴),行省又划分为萨卡尔(sarkar),每一个萨卡尔又划分成若干个帕加纳(parganas)或马哈尔(mahal)。莫卧儿帝国的行政区划不是完全一致的,1579 年至 1580 年阿克巴把他的帝国划分为 12 个行省,后又增加到16个:阿格拉、阿杰梅尔、阿拉哈巴德、孟加拉、贝拉尔、比哈尔、德里、古吉拉特邦、喀布尔、克什米尔、坎德什、拉合尔、马尔瓦、木尔坦、坎大哈和信德。后来沙·贾汗和奥朗则布在德干高原的征服又建立了四个省:奥兰加巴德、比德尔、比贾布尔和海得拉巴。
首都
1527年,巴布尔攻占德里,在德里登上了君主的宝座,并将帝国的首都设在德里。1585年,阿巴克为了向西北扩张版图,将首都迁到拉合尔。1598年,阿克巴将首都由迁到阿格拉,阿拉格作为帝国的首都一直到沙·贾汉时期。1638年,沙·贾汉在德里建立了一座新的城市,他的儿子奥朗则布(Aurangzeb)在10年后把首都迁回到德里。
人口与阶级
人口
1687年,莫卧儿帝国到达了极盛。莫卧儿帝国,1700年时,莫卧儿帝国德人口约为1.45亿,到1800年时,约为2亿。
人口阶级
莫卧儿帝国的印度教统称为“金土斯”即“异教”,印度教徒有三个重要的阶级,即班尼亚、婆罗门和拉吉普特。阿巴克时期提到了锡克族,主要由旁遮普省的“贾特人”和“卡特里人”以及其他异教徒部落组成。除了印度教徒与锡克人之外,莫卧儿帝国还有很多穆斯林,这些穆斯林被划分为西北穆斯林和沿海穆斯林。西北地区穆斯林包括巴布尔及其继任者统治时期进入印度的莫卧儿人和波斯人,以及大量土生土长的穆斯林,即莫卧儿人到来之前的5个世纪里持续不断进入印度的移民后裔;沿海穆斯林主要是来自阿拉伯半岛和波斯湾的商人,他们与沿海印度教徒结婚和正式或暂时联姻,兴起了混合出身的穆斯林群落,如西印度的“纳瓦亚特人”,马拉巴尔的“马培拉人”或“莫普拉人”,半岛东海岸的“鲁百人”或“拉百人”。这些穆斯林商人阶级在沙·贾汗、奥朗则布和后期莫卧儿皇室代表统治期间继续在商业领域繁荣昌盛。
莫卧儿帝国除了永久人口之外,16世纪,在印度沿海和偶尔在内地城市,有来自欧洲、阿拉伯半岛、波斯、亚美尼亚、中国和日本等地的外国人称为莫卧儿帝国的临时居民,还有些为了贸易目的或多或少永久定居在印度。还有一类是帕西人,即拜火教徒、袄教徒、琐罗亚斯德教徒,这个团体人数相对较少,但在阿克巴统治有重要地位。帕西人的祖先刚到印度时就定居在这些地区,他们主要以农业、木工业和类似职业为生,在阿克巴时期,他们的教义被阿克巴接受,地位提高。贾汉吉尔统治时期,帕西人仍然在帝国朝廷保持着某种影响,皇帝给他儿子库斯鲁、库拉姆、贾汉达尔、沙尔亚尔和郝商起了波斯名字,同时,帕西人开始尝试性地放弃农业而从事商业并最后取得成功。
内政
中央官制
莫卧儿帝国实行中央集权制,皇帝掌握根本大权,但国家的实际政务是委托给对皇帝直接负责的各类官吏的。首席大臣是维兹尔(vizir),到阿克巴统治时期,维兹尔被改称为瓦吉尔(vakil),一段时间后,瓦吉尔的权力被剥夺,他们有声望但无实权。之后,中央一级的行政分为四个主要部门,其中迪万(diwan)或者瓦兹尔(wazir)负责财政和税收,其下有四个高级官员,一位“副相” (na'ib wazir)和财政部所属的三个重要部门的长官;米尔巴赫希(Mir Bakhshi)负责军队的行政管理和组织,其下有三个副手;萨德尔(sadr)负责宗教和司法部门;米尔萨曼(mir saman)掌管皇室、宫殿、财库铸币厂和皇家修建工程等事宜。在地位上比四位高级官员低一点的官员还有火炮长、通讯部首脑、造币厂的达罗格、审计长、皇家作坊总监、税务大臣、海军部大臣、森林总监、新闻报道官、主管向皇帝递呈请愿书的官员、兵站总监和典礼官等。
地方制度
莫卧儿帝国分成若干行省,行省又划分为萨卡尔,每一个萨卡尔又划分成若干个帕加纳或马哈尔。行省的行政管理首脑是苏巴达尔(subahar)或尼柴姆(nizam),他们控制着区域最大的军队,负责行省内的和平和安全。皇帝根据行省的重要性高级的曼萨卜达尔来担任行省总督,他们直接向皇帝负责。总督的职责是负责他所在行省的总体上的和平、安全和安宁,监督省内全境的督军“法乌吉达尔(faujdars)”和军事重镇“塔纳(thanas)”的守将。行省的税务官员迪万是行省的第二大官员,负责掌管财政收入和支出以及省财库。督和迪万之间的分权是帝国行政中的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原则。在萨卡尔,督军福季达尔(faujdar)是帝国统治的执行机构;帕加纳由一个什克达尔(shiqdar)、一个阿明(amin)、一个卡诺果(qanungo)和一个卡兹及他们各自的员工来进行行政管理,其中什克达尔是帕加纳的行政首脑。
司法制度
莫卧儿帝国开始没有民法和刑法诉讼记录,不存在经常性的司法服务。莫卧儿帝国司法在实际操作中,是执行官员的责任和特权。莫卧儿政府缺乏司法管理,每个高级官员都履行司法权力,特别是在刑法案件中,如省督履行整个省的民事和刑事司法职能,“富吉达尔”履行行政区或“萨尔卡尔”的民事和刑事司法职能,“科特沃”履行城镇地区的民事和刑事司法职能,皇帝本人被看成是司法的基石和上诉的最终审判官。荷兰人樊·特维斯特说,在沙·贾汗统治时期法官称为“卡斯济”(“卡济”)。
财政制度
莫卧儿帝国的财政收入分中央和地方两块,主要收入项目有土地税收、海关、造币、遗产、赠物、专卖、赔款。在这些收入项目中,最为重要的项目是土地税收。遗产包括贵族和其他人的所有不动产,这些不动产在其所有者去世时必须转交给皇帝;专卖是某商品在市场上出现巨大盈利机会时,帝国会颁布命令确定该商品为专卖品;赔款包括对新征服的领土所征收的罚款和贡物。帝国财政部会将这些收入来支付军队开支以及所有行政费用,包括文官开支、法庭和宫廷开支和其他公共设施费用。
赋税制度
赋税改革
在莫卧儿帝国的各个地区,地方上由 “柴明达尔”负责每年缴纳一定的税收。1579年—1580年,阿克巴对税收制度进行改革,他将帝国划分为12个“苏巴”,总共100多个“萨尔卡尔”,每个“萨尔卡尔”包括数目不等的“帕尔噶纳”。1582年,阿克巴任命托达尔·马尔为迪万,主持田赋制度的彻底改革,在北印度广大地区推行统括课税制。要点包括丈量土地,将土地划分为4类,只对实际耕种的土地征税;规定规定固定的货币税率以代替涨落不定的实物税,折算依据是税率表和有关谷物产量的资料;田赋由国家直接向农民征收,废除包税制度,减少了中间盘剥。阿巴克在财政部份设有两司,一司专管各省税吏征收的田赋;另一司专管扎吉达尔上缴的田赋。阿巴克的赋税改革是全帝国的田赋制度接近统一。
税收职官
在莫卧儿帝国在税收时会雇佣一批丈量员和“卡尔昆”,他们的职责是准备季节作物统计。税收官中的重要人物是“卡农沟”,“卡农沟”的职责有记录每个村社支付税收的“塔克西姆”帐目;显示土地面积的“贸兹纳”帐目,每“比格哈”的平均租金,耕种和荒废土地的面积,缴纳税金或免除税金的人的名单;“瓦苏尔”或收据和税收欠款帐目。在每个行政区都有几个“卡农沟”,他们也登记各种冲积层和洪积层土地,登记出售、租赁和赠送土地等,由“帕特瓦里”或村社官员向他们报告。同时任命两个“萨德尔”或首脑“卡农沟”接收省“卡农沟”的帐目,转交给帝国总部。其他次要税收职员是“师科达尔”、“艾闵”和“芒斯夫”。为了协助税收官管理其行政区的税收,配备了一名“比提克奇”和一名“富塔达尔”。“比提克奇”即会计,他的职责主要是在测量完一个村社后确定每个耕种者的税额,详细说明整个村社的税收。 “富塔达尔”(泊特达尔)即区财政官,他的职责由阿布勒·法兹勒做了说明。
征税种类
莫卧儿帝国税收最大和最重要的份额是土地税收,其次还有关税、内陆通行税和各种捐税,这些捐税称阿布瓦布。关税征收有专门的官员负责,被称为“沙班达尔”或港口官。在莫卧儿帝国统治初期,莫卧儿皇帝们保留了一些穆斯林和印度教政府征收的杂税和捐税,后来阿克巴废除了40项捐税,贾汉吉尔时又废除了一些。杂税主要有“萨尔达拉赫提”或树木税,先被废除后来又恢复了;有婚姻税,是阿克巴保留或征收的税,他任命了两个婚姻监督员,也就是太贝吉,调查未来新郎和新娘的状况,根据他们的财富和社会地位向双方征税;有马税,也就是根据马的品种不同,征收2卢比到3卢比不等的税款;有货物税,最先是每个穆斯林每年为服务穷人而从他世俗物品中划拨出的1/40份额的捐赠,后发展称为地方官员从穆斯林和印度教徒手中收取。
外交
与萨法维王朝
莫卧儿帝国与萨法维王朝的相互往来,可以追溯到两国的开国君主。1510年12月,萨法维王朝的伊司马仪一世解救了巴布尔的妹妹,伊司马仪一世将这位公主送回巴布尔处,这是萨法维朝廷和莫卧儿王朝之间友好关系的开端。巴布尔的继承人纳塞尔丁·穆罕默德·胡马雍(1530—1556 年) 是萨法维宫廷的朋友和支持者。1540年,胡马雍在动乱中逃至波斯宫廷避难。萨法维国王塔赫马斯普一世接待了他并在1545年给了胡马雍一支军队助他夺回来失去的王位。
莫卧儿帝国与萨非王朝为争夺坎大哈多次交战。阿巴克(1556—1605 年)前期与萨法维王朝关系良好,1558 年,萨法维国王塔赫马斯普出兵攻占了莫卧儿帝国的坎大哈,阿巴克就中断了与伊朗朝廷的往来。1591 年,阿巴克通过武力争夺重新获得了坎大哈。之后,双方多次争夺坎大哈,直到1649年,坎大哈被莫卧儿帝国完全占领,莫卧儿帝国无力收回,直到帝国灭亡坎大哈都属于萨法维王朝。
与中国
莫卧儿帝国与中国清朝前期的一些割据政权,如拉达克、准噶尔汗国、叶尔羌汗国等汗国有交流。清朝雍正时期,将领岳钟琪向西藏自治区贵族康济鼐打听拉达克的地理位置与政局情况后,向雍正帝上奏时提到拉达克当时主要依附一个名叫 “哈齐”的政权,“哈齐”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十分接近拉达克,并且给予其大量经济支持,拉达克因此难以内附清朝。而这个被称为 “哈齐”的政权,正是藏语 “喀切” ( kha che) 的音写,意即 “穆斯林”,根据其所在的地理位置推断“哈奇”正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莫卧儿帝国。在奏疏中也提到准噶尔汗国、叶尔羌汗国与莫卧儿帝国也有往来,如提到叶尔羌商人到印度贸易。
军事
军事组织
莫卧儿的军队按功能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设在宫廷的总部,它包括阿哈迪、帝国的步兵、被安排在宫廷值班的曼萨卜达尔。在阿克巴的统治下,皇家禁卫军包括了一万两千多名火枪手和另外数千名佩剑侍卫和弓箭手。四五千名御林军(ahadis)作为护驾骑兵效命皇帝;另一部分是在设在各地的驻兵,包括宫廷外的曼萨卜达尔军队和指派给他们的步兵、辅助性的骑兵。
莫卧儿帝国没有大规模的常备军,皇帝依赖四个不同类型的军队,即由自治但纳贡的酋长供养并统帅的非正规分遣部队,归于“柴明达尔”名下; “曼萨卜达尔”按照他们在官职等级中的级别提供的军队,每个“曼萨卜达尔”必须提供和装备与他们的爵位相称的的兵员、马匹和大象,他们提供的军队主要是骑兵;由国家付薪并置于“曼萨卜达尔”统帅之下的“达海里”或补充部队,这类国家付薪的军队,一般不会超过25000人;由有地位的、家庭出身好的年轻人组成的“阿哈迪”或绅士部队,这支部队通常是从与“曼萨卜达尔”同一社会等级的人中挑选的,他们由一位杰出的贵族单独指挥,有自己的主计长或军需官,履行各种职责,有些做军营助理或国王信使,有些做皇室后宫警卫,有些在帝国营地、膳房和图书馆等处任职。
兵种及数量
莫卧儿军队包括骑兵、步兵和炮兵。其中骑兵是所有这些兵种中最重要的兵种;步兵主要由城镇普通居民和农民中招募来的人组成;炮兵完全由皇室或国家付薪,作为皇室的一个部来管理,这部分士兵每人每月薪俸3到7印度卢比,巴布尔、胡马雍和阿克巴已把火炮用于战争。莫卧儿军队的确切数字很难明确表述。萨卡尔教授认为,1648年沙·贾汗的军力为44万,包括20万骑兵、8000“曼萨卜达尔”、7000“阿哈迪”、4万步兵滑堂枪手和炮兵、由王公贵族统帅的18.5万骑兵。这些数字不包括地方地方武装,他们部署在“帕尔噶纳”,由“富吉达尔”“克洛里”“阿姆拉”统帅。民兵就是人们所称的“布米”,主要由步兵组成,但是偶尔也包括骑兵和象军、炮兵和船兵。每个“萨尔卡尔”对其军队负责。
经济
农业
莫卧儿帝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繁盛,农作物大范围种植,在莫卧儿帝国东北地区,沿着喜马拉雅山脉山麓即特赖(terai)一带以及在孟加拉东部和阿萨姆邦,穆斯林农民从丛林中开辟出大量农田,用来种植水稻;在西北地区,定居下来的前游牧印度教徒以及日益占优势的锡克教查特(种姓)农民,在旁遮普省富饶的河谷中积极开辟农田,这些肥沃的土壤足以补偿种植小麦、棉花、油籽和其他作物时在掘井方面的大量投资。
莫卧儿税收体系偏向于支持具有较高价值的经济作物,如靛青、棉花、甘蔗、乔木作物或鸦片。这样,国家激励加上需求增加,刺激了为市场栽培的经济作物的发展。在1600—1650年间,烟草和玉蜀黍属在整个莫卧儿印度得到了广泛种植;随着孟加拉成为世界上一个主要的丝绸生产地区,孟加拉农民迅速学会了植桑养蚕的技术;17世纪中叶以后,由设立在巴特那的新欧洲贸易中心推动的出口贸易快速发展,促进了棉花、鸦片和甘蔗等经济作物的扩展。
手工业
莫卧儿帝国在阿克巴时期还是在他继任者时期,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工业组织,其主要形式是封建制经济的作坊和家庭手工业,莫卧儿帝国主要手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超过了当时欧洲的先进国家。大型官营作坊的优质产品主要为满足宫廷和贵族奢侈生活的需要,其次才供出口。
在莫卧儿时代的主要工艺制品中,有木质床架、柜子、凳子和盒子制品,少量皮革制品,纸制品、广泛的陶制品,砖制品等。莫卧儿时期印度最广泛的工业是棉织品制造业,棉织品在国内外都销售。如威廉·芬池于1585年所说,优质棉织品织造于贝拿勒斯;阿格拉、马尔瓦、德干、古吉拉特和其他各个中心,都生产非常优质的薄纱织物。其中达卡区的桑纳尔冈生产优质的棉织品;全国各地都生产棉毯、床罩、小地毯、绳子、床带等各种物品。
商业
国内贸易
16世纪初至17世纪中叶,莫卧儿帝国的阿克巴和沙杰罕国王实行政治革新和地租赋税改革后,莫卧儿工农业和市场的发展,推动了印度商业的兴起与发展。莫卧儿王朝在德里、阿格拉、巴特邦、马德拉斯等城市的街道两侧建立了许多店铺和商店,从事商业买卖活动。商人建立商队,从事区间贩运商品的买卖活动。如将孟加拉的蔗糖沿恒河运往北印度等地出售,将比哈尔的小麦沿恒河运回孟加拉等地,区间贸易便逐渐活跃起来。
在莫卧儿帝国时期,各个城市、地区出现了统一市场。参加市场交易的人有手工业者、商人、居民、封建主、贵族、随从、管家、差役、军人等。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有手工业品、奢侈品、农副产品、其中包括稻谷、大米、小麦、蔗糖等。
对外贸易
莫卧儿帝国的初期与中期,对外贸易蓬勃发展。当时,印度同中国、日本、菲律宾、缅甸、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法国、中非、非洲、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都有贸易往来。阿克巴统治时期,莫卧儿帝国主要出口纺织品、胡椒、靛青、鸦片和其他毒品、各种杂品;从国外进口金银条、马匹、生丝、金属、象牙、珊瑚、琥珀、宝石、纺织品(丝绸、天鹅绒、锦缎、绒面呢)、香料、药品、中原地区货物、欧洲葡萄酒和非洲奴隶。中国货物包括大量优质中国瓷器,深受皇帝和贵族们的喜爱。例如,阿克巴总是用瓷碟用膳。为了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莫卧儿商人在国内外建立了商站或总店,在哥孔达、阿格拉等地设立了分店,专营商品国际贸易。有的商人在南洋等地创办了商站,进行国际贸易业务。17世纪初,葡、荷、英、法等西欧各国商人先后来印度经商,建立商站和商业特许公司,如荷兰东印度公司(1602年)、英法东印度公司(1600年)、荷兰西印度公司(1621年)等。这些商业特许公司,专门进行殖民扩张,控制印度对外贸易,特别是垄断印度的棉布、棉织品、丝织品、蓝、香料、珠宝等商品的出口贸易。
货币
莫卧儿帝国在阿克巴统治以前,实施完全使用铜币强制性货币方案,但货币制度混乱。到阿巴克统治期间,创建了由印度卢比银币、摩赫金币和达姆铜币三种货币构成的货币体系。阿克巴采用苏尔王朝的卢比银币作为莫卧儿帝国的核心货币,主要银币是86谷的卢比,价值约等于2先令3便士;同时发行达姆铜币作为卢比银币的辅币,主要铜币是“大姆”,也叫做“派萨”或“富拉斯”,这种硬币成为王子和农民的便利货币,重量为323.5谷或21克,为了便于计算,被分为25个“吉塔尔”。40“大姆”等于86谷的1卢比。 金币有26种不同的重量和价值,从重量超过101“拖拉”的“闪萨赫”到价值10印度卢比的“伊拉”,以及价值更小的金币。所有商品交易都是用相当于15卢比的圆形金币“莫胡尔” 、卢比和“大姆”进行的,一直持续到阿克巴最近继任者们统治时期。莫卧儿货币的特点在沙·贾汗和奥朗则布统治时期保持未变,但重量有变化,如奥朗则布统治时期,版图不断扩大,达姆铜币流通的区域也随之扩大。奥朗则布大量制造减重的达姆铜币,达姆铜币的含铜量便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奥朗则布去世后,莫卧儿帝国开始走向衰败,达姆铜币币材金属减少不再被市场接受,一种被称作“派萨”的新铜币出现,1枚印度卢比银币兑换40枚达姆铜币,或者64枚派萨铜币。派萨铜币在印度半岛各地的制造和流通,一直延续到莫卧儿帝国灭亡。
文化艺术
绘画
莫卧儿帝国第二代皇帝胡马雍从伊朗引进了波斯细密画。阿克巴时代创立了莫卧儿皇家画室,奠定了莫卧儿细密画的基础。莫卧儿细密画融合了波斯细密画的装饰性、印度传统绘画的生命活力与西方绘画的写实技法三种因素,形成了折中而又独特的风格。阿克巴时代的细密画以崇尚活力为标志,贾汉吉尔时代的细密画以逼真写实为主,沙·贾汗时代的细密画以酷爱装饰为旨趣。沙·贾汉时代的莫卧儿细密画向波斯细密画的装饰性复归。沙·贾汉的儿子奥朗则布时代以后,莫卧儿细密逐渐衰微。
细密画的品种有历史和编年史书所作的插图、花鸟动物画及肖像画等。其中肖像画最多。这些人像身上都穿着豪华的衣服,带着耀眼的珠宝,富丽的腰带,贵重的羽饰。在风景画上,莫卧儿细密画改变了伊朗绘画那种繁花似锦的背景,而代之以辽阔的自然景象,如子夜的星空、落日的霞光、宽阔的地平线等。莫卧儿帝国时期的绘画发展成为“莫卧儿”和“拉吉普特”两个绘画流派。莫卧儿流派的绘画主要展示国家活动、进军、狩猎和东方王朝壮丽场景等宫廷物质生活;拉吉普特画派的绘画艺术,却更多的表现了平民生活。
音乐
莫卧儿帝国的皇帝除了奥朗则布外,其他莫卧儿皇帝都喜欢音乐,并鼓励音乐艺术。如阿巴克重视音乐,他在位时,宫廷中的音乐家包括印度人、伊朗人、突兰人、克什米尔人,这一时期,声乐及传统音乐形式“拉格”和在“拉格”基础上改进的“拉基尼”受到广泛推崇。当时著名歌唱家常常受到重奖,如拉姆·达斯从阿布杜拉欣·米尔扎和汗坎南那里得到10万印度卢比奖金;米安·潭森从阿克巴那里得到20万卢比奖金。当时,器乐或伴奏中使用的主要乐器有管乐器“萨尔曼达尔”、乃依“宾”、短笛“纳伊”、弦乐器“卡拉纳”、鼓乐器“塔木不拉”、“基查克”、“库布兹”、“苏尔纳”和“坎奴恩”等。贾汉吉尔的宫廷中供养着几位优秀的歌唱家,在《贾汉吉尔伊克巴勒本纪》中就记载了6位音乐艺术家的名字。沙·贾汗统治时期,经常在“迪万·伊·卡斯”举行音乐娱乐活动,他朝廷里的两位主要声乐家是拉姆·拉达斯和马哈·帕塔尔。
建筑
莫卧儿建筑的特点是有轮廓鲜明的圆屋顶、修长的转角塔、架在石柱上的宫殿大厅和印度一萨腊森式的大门,这种大门是砌在正面墙上的一个巨大的拱顶,同整个建筑非常调和,而实际入口则是拱门下的一个长方形通道。阿克巴统治之前北印度所建造的设计最好和最高贵的印度波斯风格的建筑,它建造在孟加拉沙哈巴德区萨哈斯拉姆的一个湖中央的高台上。这个建筑完全是伊斯兰教式的,但是所有内门廊都采用了印度教梁托和横线脚。
阿克巴的即位后,莫卧儿的建筑有很大的发展。存留下来的“克瓦布加”、案卷室、“迪万-伊-卡斯”“迪万-伊-阿姆”、大清真寺等主体建筑使用红色沙石屋脊气势恢弘。阿克巴城最雄伟的特征是“布兰德·达瓦扎”即“大门”,它用大理石和沙石建成,是清真寺的南门。阿克巴时的建筑还有比优瓦斯大教堂、锡坎达拉的建筑、阿格拉的阿克巴宫、阿托克城堡、阿拉哈巴德城堡等。贾汉吉尔统治时期建筑是一些,代表建筑有阿格拉附近的伊提马杜·德·道拉陵墓,陵墓完全由白色大理石建造,采用“皮特拉·杜拉”彩石镶嵌工艺用半宝石装饰而成;还有位于锡坎达拉的宏伟的阿克巴陵墓。
到了沙·贾汗统治时期,印度波斯建筑风格的美轮美奂。这一时期建筑作品的特征是装饰最精美建筑物的透雕细工窗花格和粗旷图案与阴柔雅致的恰当结合,主要建筑物的风格基本上是波斯式的,但与此同时,与大量使用白色大理石和精美装饰的波斯理念又有明显的不同。这一时期建筑除了阿格拉的宫殿、花园、珍珠清真寺和泰姬陵,以及德里的宫殿、 尔德加和加马马斯吉德外,他还在拉合尔建造了宫殿和花园;在喀布尔建造了城堡、宫殿和清真寺;在克什米尔建造了皇家建筑;在阿季米尔、艾哈迈达巴德和其他地方建造了各种建筑;在穆赫利斯普尔建造了宫殿;在坎大哈和其他地方建造了城堡。
书法
莫卧儿帝国在阿巴克时期就鼓励书法艺术。在阿巴克统治时期流行8种书法书体,其中7种归功于伊布尼·穆克拉,第8种为草体“纳斯塔里克·齐亚德” ,是由其他7种中的两种“纳斯赫”和“塔里克”结合而成,完全由曲线笔画组成。阿克巴朝廷12名主要书法家的名字,其中一位书法家克什米尔的穆罕默德·侯赛因是“纳斯塔里克”大师,被授予“扎林·卡拉姆”或“金笔”称号。贾汉吉尔继续对书法艺术的庇护,他付出高价购买书写漂亮的书稿;沙·贾汗统治时期,画家米尔·哈善姆享有伟大的书法家的声誉;奥朗则布欣赏写作艺术大师瓦希尔·拉卡姆,同时他本人也是一个技艺高超的书法艺术家。
莫卧儿时期的书法艺术有不同的用途。他出现在画饰样本“奈塔”中;应用于御玺雕刻中,如阿克巴统治时期的主要雕刻家毛拉那·阿里·阿赫迈德也是一个“纳斯塔里克”大师;应用于建筑物和纪念物装饰中,其中许多是《伊斯兰教圣经》经文,成为总体装饰设计的一部分;还可以在大理石纪念碑上看到,如阿克巴的大理石纪念碑上可看到,在他位于锡坎达拉的陵墓最顶层,椭圆型的边和顶上“用高凸浮雕装饰着‘造物主’的99个名称,镶嵌在精美的阿拉伯窗花格中”。
社会
城市
16世纪到18世纪初,莫卧儿帝国城市数量多,如阿克巴统治下的莫卧儿帝国包括120个大城市和3200个小城镇,每一个城镇周围有100—1000个村子。城市发展扩大后形成了自己的郊区,有的城市郊区的数目很多。如艾哈迈达巴德有 380 个郊区,每一个都有自己繁荣的市镇,而布兰普尔也有 72 个郊区。莫卧儿帝国的城市繁华首先表现为城市人口众多。1580年,阿克巴的首都法特普尔—西克里的人口就有 22万。1600 年左右,莫卧儿帝国最大的城市是阿格拉,把皇室人口算进去,人数大约是 50 万到 66万。1660 年,莫卧儿帝国的德里人口估计超过了 35 万。1663年,苏拉特的人口大约是10万,1700年达到20万。
户外运动
莫卧儿帝国的主要户外运动有狩猎、斗兽、马术、摔交和飞鸽。巴布尔、胡马雍、阿巴克等皇帝都钟爱狩猎,如阿巴克不仅自己狩猎,还要求他主要的朝廷贵族都参加他的狩猎远足;贾汉吉尔在开始一项新的军事行动前,他习惯于组织一次大型狩猎远征。除了狩猎,莫卧儿皇帝和他们朝臣所喜欢的另一项消遣活动是斗兽,在通过看窗眺望的大型露天场所举行,皇帝每天在他的臣民目睹下出现在这个场合。大象、野牛、公羊和其他野兽及鸟类都参加这些竞赛,如阿克巴就效仿古代罗马观看斗牛士比赛,这种娱乐形式在贾汉吉尔和沙·贾汗统治时期一直在持续。
户外最流行的娱乐形式有摔交、马术和飞鸽。阿克巴统治时期的皇室机构里包括来自北印度和西印度以及波斯和突兰的摔交手和拳击手。马术也叫“初干”或“朝干”,起源于东方,由德里早期穆斯林统治者传入印度。除此之外,飞鸽娱乐也在卧莫尔帝国流行,如阿克巴登上王位之后,养了2万多只鸽子,分成10类,毫不厌倦地观看它们的滑稽动作,他称之为“伊什克巴济”或“爱玩”。 贾汉吉尔统治时期,养了大量各种各样的鸟,包括1万只鸽子。然而,这项运动在勒克瑙和其他地方一直持续到现代。
室内游戏
莫卧儿帝国人民喜欢玩的本土游戏在阿拉伯语中叫做“沙特兰吉”,它在穆斯林中很流行,因为它是穆斯林法学家所允许的唯一合法游戏。另一个流行游戏就是“桌棋”,也就是“朝帕尔”或十五子棋。在《阿克巴律例》中游戏的玩法做了描述,它是在一个布盘上玩的,这个布盘用十字分开,十字的每一边被分成24个方格,3行,每行8个方格。这个布盘也可以用来玩其他三种游戏,即“泛撒”、“帕奇思”和“阐带尔·曼达尔”, “泛撒”用子玩, “帕奇思”是古代印度游戏,用贝壳玩。
朝觐
穆斯林去麦加朝觐是莫卧儿帝国时代一年一度的重要事件,是阿克巴和他继任者统治时期穆斯林生活的一个惯例。如在阿克巴统治早期,阿克巴对麦加朝觐给予支持,他为朝觐提供经济和其他各种帮助。大约在1575年,他颁布了一项总命令,任何想去朝觐的人可以从公共金库中支取他的费用;他还开创了有人带队的朝觐旅行队制度,为整个朝觐旅行队提供资金,任命苏丹·科瓦贾为“米尔·哈吉”或朝觐领袖。
历史遗址
胡马雍陵
胡马雍陵(MausoleumofHumayun)位于今印度首都新德里的东南郊亚穆纳河畔。是莫卧儿王朝第二代皇帝胡马雍(Humayun)的陵墓,是1565年由胡马雍的皇后哈克·贝克姆(BegaBegum)主持修建,米拉克·朱尔扎·吉亚斯设计(MirakMirzaGhiyas)。这座陵墓是伊斯兰教与印度教建筑风格的典型结合。199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七次会议列人世界文化遗产。
胡马雍陵墓的主体建筑由红色砂岩构筑,陵体呈方形,四面为门,陵顶呈半圆形。整个陵园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四周环绕着长约2千米的红砂石围墙。陵园呈方形,陵墓位于正中,前后左右沿轴线的路呈十字形,把陵园分成四大块,然后每块再分成小块。陵园内景色优美,棕榈、丝柏纵横成行,芳草如茵,喷泉四溅,实际上是一个布局讲究的大花园。
泰姬陵
泰姬陵是位于今印度北方邦阿格拉的一座用白色大理石建造的陵墓,全称为“泰姬·玛哈尔陵”,是莫卧儿皇帝沙·贾汗(ShahJahan1592—1666年)为纪念他心爱的妃子而建的。1631年,玛哈尔死于他们的第十四个孩子出生之后,时年39岁。同年这座陵墓动工修建,直到1653年这座陵墓才被建成。为了设计和建造这座陵墓,沙·贾汗除了调集全印度最好的建筑师和工匠外,还聘请了土耳其、伊朗、阿富汗等国的建筑师和工匠来参与设计和施工。泰姬陵是印度伊斯兰艺术最完美的瑰宝,是世界遗产中的经典杰作之一,被誉为“完美建筑”,又有“印度明珠”的美誉,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泰姬陵整个陵园是一个长方形,总面积约17公顷。四周被一道红砂石墙围绕。正中央是陵,在陵东西两侧各建有清真寺和答辩厅这两座式样相同的建筑,两座建筑对称均衡,左右呼应。陵的四方各有一座尖塔,高达40米,内有50层阶梯,是专供穆斯林阿甸拾级登高而上的。大门与陵墓由一条宽阔笔直的用红石铺成的雨道相连接,左右两边对称,布局工整。在雨道两边是人行道,人行道中间修建了一个“十”字形喷泉水池。
阿格拉城堡
阿格拉城堡位于亚穆纳河畔的小山丘上,在泰姬·玛哈尔陵之西约1公里,是一座巨大的城堡,也是一座宫殿因为全部采用红砂岩石料所建,故而阿格拉堡又有“阿拉格红堡”之称。高峻的城墙是沙·贾汗的祖父阿克巴和父亲贾汉吉尔建造的,沙·贾汗即位后,又增加了一些殿宇。整个古堡大约有500座建筑,融合了传统的印度建筑风格和外来的伊斯兰教建筑风格,庄严而华丽。古堡中有一座白色大理石私人大厅,也称枢密殿,被誉为“人间天堂”,全部由白色大理石建造,平面为方形,其中三个立面由拱门组成,一面雕刻方形窗户,室内大理石雕刻精美,宫内原本有一座非常名贵的宝座,黄金制成,镶嵌着钻石、蓝宝石和其他宝石,但现在宝座早已消失,只有在宝座上方的墙顶上,仍然可以看到沙·贾汗时代雕刻的波斯诗歌。沙·贾汗还改造了勤政殿:一座黄白相间、九开间、纵深三进的柱廊式的宏伟大殿。仁寿殿相当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位于大殿中央的宝座代表了皇帝的权位。
德里红堡
德里红堡(Red Fort)是1639年沙·贾汗准备从阿格拉迁都德里时开始建造的,完成于1648年。红堡沿朱木拿河西岸建筑,其城墙由红砂石砌成,这是“红堡”得名的原因。德里“红堡”的围墙周长绵延2千米多,面临雅穆纳河的东墙高度18米,两边面临城市的围墙高度为33米。德里红堡的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915米,东西宽约651米。
红堡中有两座觐见大厅,一座为红色砂岩建筑,另一座用白色大理石建成,两座觐见厅一字排列,相隔约50米,中间有平台相连。红色觐见厅是一座单层的亭阁式宫殿,其中安放皇帝的宝座,平台与篷盖都由白色大理石雕建,大理石上还镌刻着精美的纹饰,镶嵌着各色宝石、玉石和玛瑙;白色觐见厅也是单层亭阁式宫殿,长约27米,宽约20米,正面门廊建有五座尖顶拱门,平屋顶的边缘建有倾斜的遮檐,宫殿的四角各建有一个纤巧轻盈的白色印度式凉亭。离白色觐见厅不远的地方是皇帝的后宫,内由廊柱隔成彼此相通的三个空间,在中央隔间的地面,有一个用大理石砌成的莲花形水池。水池中间建造莲花落蕾状喷泉,是后宫中的皇家浴室。德里皇宫西面的拉合尔门由拱门、护楼、城楼以及凉亭和光塔组成,是德里红堡中最壮观的大门,也是印度最具重要性的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