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太和殿

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精华,东方三大殿之一,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位于北京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太和殿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太和殿。太和殿在明代初建时的木作负责人是蒯祥。该殿自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现处建筑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太和殿是明清两代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

太和殿庄严巍峨,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长64米,宽37米,建筑面积2377.00平方米,高26.92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殿下为高8.13米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太和殿之上为建筑形式最高的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米、重约4300公斤的大吻。

太和殿是用来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实际使用次数很少,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代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殿试。它是皇权的象征,因而在各种形式上都刻意追求,以示与众之不同。太和殿所在的故宫博物院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历史沿革

始建

明朝永乐元年,成祖朱棣下诏改北平市为北京,并于永乐四年开始营建北京城,其中建造太和殿所用的木材,主要来源于四川省湖南省江西省浙江省山西省等地。太和殿在明代初建时的木作负责人是蒯祥。永乐十八年,太和殿建成,当时称为皇极殿。永乐十八年九月,北京宫殿将成,朱棣皇帝从迁都北京。次年,朱棣在奉天殿朝见百官,庆贺迁都大业基本完成。

修复

第一次大修

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初一,北京宫殿正式启用。不到100天,奉天殿即遭雷击,三大殿全被烧毁。朱棣任三大殿烧焦的废墟裸露在他的紫禁城里。在此后的三年里,朱棣三次出征漠北,直到朱棣死在回京途中,朱棣死后,奉天殿继续废墟着。20年后,朱祁镇皇帝正统五年(1440)才重修了三大殿。

第二次大修

嘉靖三十六年(1557)夏四月的雷击。据《明世宗实录》记载:雷雨大作,火光骤起,三大殿至文武楼(体仁阁、弘义阁)、奉天门、左顺门、右顺门、午门、午门外左右廊尽毁。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嘉靖帝主持重建三大殿。三大殿更名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

第三次大修

1644年春,李自成率百万大军,由西安北上,攻打北京城。李自成在紫禁城武英殿登基。不久,吴三桂率领的大军抵达北京郊外。李自成败退出城。李自成离开时放了一把火,包括太和殿在内,紫禁城70%的建筑被烧毁。后清代入关,清朝入住紫禁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帝,首要的大事就是修复李自成烧过的太和殿,而重建工程启动是在顺治二年五月,同年更三大殿名,三年十月完工,用时一年零五个月。太和殿按明代皇极殿规制,连廊面阔11间,按清1尺等于0.32米,合算为今制面阔59.2米,进深32.32米,高24米,

第四次大修  

因顺治皇帝修复太和殿太过匆忙,仅过了20多年,康熙帝就得再修一次。10年之后太和殿被烧毁,康熙还得重建。尽管拖了将近20年,也必须得重建。康熙三十四年(1695),康熙皇帝重建太和殿。太和殿上一次重建是在明朝天启年间,距此时已经过去69年,没人知道太和殿确切的建筑比例与数据。一位叫梁九的人使这件事情有了重大转机。年逾古稀的梁九,从明朝崇祯年间进入工部,已经在工部干了40多年。根据《梁九传》,梁九按照十比一的比例,用木料做了一个太和殿的模型,就靠对这模型组件的放大制作,完成了太和殿的结构搭建。康熙帝对太和殿的这次重建,改变了它原有的九开间形制,变成了十一开间,康熙帝下令取消西斜廊、东斜廊,改为西封火墙、东防火墙。300年后的21世纪初,太和殿落架大修时,人们发现康熙皇帝重建太和殿,使用的不少木料是其他木料且不是整木,而是拼接组合起来的,包括大体量的梁柱。

建筑布局

太和殿是故宫规模最大的一座宫殿,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宫殿坐落在三层台基之上,相当于12层楼高,这是故宫宫殿的最高规格。太和殿坐落于三层汉白玉台基上,建筑的两条柱子中间称作1个「开间」,通常宫殿最多有9个开间,即「面阔」9间,太和殿面阔11间。

建筑特征

建筑内部

太和殿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内外梁枋上饰以和玺彩画。门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殿内金砖铺地,明间设宝座,宝座两侧排列6根直径1.00m的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巨柱,所贴金箔采用深浅两种颜色,使图案突出鲜明。宝座前两侧有四对陈设:宝象、甪端丹顶鹤和香亭。宝象象征国家的安定和政权的巩固;端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仙鹤象征长寿;香亭寓意江山稳固。宝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伞盖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龙,龙头下探,口衔宝珠。

建筑功能

逢重大节日,如庆贺皇帝寿辰的万寿节、阴历正月初一的元旦、冬至,皇帝会在此处接受文武百官朝贺。明清两朝的殿试原本都是在太和殿外举行,清乾隆五十四年,皇帝为体现对考生的关怀,改为在保和殿内考试,但之后宣布名次的传胪大典仍在太和殿举行,届时状元将由赞礼官引至太和殿丹陛之下,因其面前正对着的是丹陛上雕琢的巨,所以也有“独占鳌头”一说。

建筑结构

太和殿的屋身由木柱、木梁、、枋等木构件通过榫卯结合,形成框架木结构形式,用于承载屋面、楼面的荷载。房屋里的墙面主要用于分隔、围蔽和稳定柱子,并没有起到承重之用。在房屋的空间内可自由进行分隔、开设门窗等,使用的灵活性大、适应性强。太和殿采用木构架承重,这种特殊的木结构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木构架采用榫卯连接,使整个建筑不用一颗钉子、一滴胶水仍然非常的稳固。建筑结构本身松动但不散架的特点,使得木构架在面临地震时能避免倒塌的危险。

建筑造型

台基

紫禁城古建筑一般坐落在高高的台基之上,不仅体现出宫殿建筑的高大和威严,而且有利于建筑本身的稳定及防潮。作为皇帝执政的代表性建筑,紫禁城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台基做法为我国古建筑台基工艺的最高等级,即采用三层须弥座叠加而成,称为“三台”,总高度达8.13m。三台的周圈为石质须弥座,上表皮为地砖,而核心部分则为分层夯实的灰土。在每层须弥座上,横卧地,地栿之上为望柱,望柱头雕刻刻有荷叶净瓶。每块栏板之间的望柱作为衔接构件,望柱和栏板的两端凿出沟槽状的榫卯,使得栏板外观错落有致。每段栏板的地栿下方有小的圆形排水口,且在望柱位置伸出圆雕的龙头。这个石质的“龙头”称为排水兽,其形象为古建筑龙生九子的老六蚣。太和殿三台共有排水龙头1142个,雨季时节,每个龙头可产生良好的排水效果,形成“千龙吐水”的奇观。

立面

太和殿的立面尺寸符合“百尺为形”的要求。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角度讲,所谓“形”,就是指建筑个体性的、局部性的、细节性的空间构成及对应的视觉效果。我国古人非常注重在建筑上的尺度合宜,以满足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需要,而“百尺为形”的尺度规定,则一般作为建筑单体外部空间的设计标准,有利于引起审美的愉悦,并臻于建筑艺术上的完善。“百尺为形”是我国古人对建筑立面最佳欣赏的尺寸要求。明清时期,1尺约为0.32m,那么百尺约为32m。

屋顶

太和殿屋顶为重檐庑殿形式,为我国古建筑屋顶等级的最高形制,体现了建筑本身的壮观和雄伟。重檐屋顶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两层屋檐,且屋顶包括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脊)需要说明的是,“脊”是两个坡面的交线。如前后坡的交线称为“正脊”,斜坡的交线称为“戗脊”。正脊由多层瓦件叠加而成,在断面上形成凸凹相间的曲线,在立面上增加了建筑的总高,凸显了建筑的壮观和威严。这种屋顶形式,在我国所有的古建筑屋顶类型中等级是最高的。

文物遗存

殿内

龙门宝匣

宝匣是放置在古建筑大脊(正脊)正中脊筒内盛放“镇物”的容器。古建筑挑大脊时,由大脊两端向中间垒砌脊筒,正中一块脊筒要待其他工程项目完工后最后安放,然后放入宝匣。育简正中的位置叫“龙口"或“龙门”,安放宝匣的过程称“合龙”、“合龙口”或“合龙门”。

龙椅

龙椅摆放在宫廷正殿明间的中心或显要位置,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因此宝座多单独陈设,很少成对。在宝座的背后一般还要放置一个较大的带座中式屏风,两边放置甪端香筒、仙鹤蜡之类的器物,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古时以南面为尊。为体现帝王君临天下的威仪,宝座的摆放方向一般面南背北,以便帝王接受臣子“北面侍君”的大礼。

牌匾

史料记载,这块匾额原为乾隆御笔,匾词为“建极绥”,曾在袁世凯时被撤下,后下落不明,如今的这块是故宫为恢复“康乾盛世”风貌规划维修时,根据清宫所存《清朝皇室写真》中1900年太和殿的旧照片成功复制的。“建极”出自《尚书·周书·洪范》里的:“皇建其有极”。意思就是说当皇帝的你是人民的“王”,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要建立宏大中正之道,然后再去教化人民。这里的“极”原义为屋脊的栋梁,后引申为中正的治国最高准则。“绥猷”出自《尚书·商书·汤》:“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绥厥猷惟后。”大意是当皇帝的应该尽全力安抚好百姓,体恤百姓,顺应民意。“绥”:指的是古人上马车时拉的那根绳索,后引申为安抚、顺应之意。“猷”:指的是大道和法则。

金柱

太和殿中有6根蟠龙金柱,分为两排,东西各3根。每根金柱高12.7米,直径1.06米,点缀著太和殿宏伟的空间。金柱上各绘制1条巨龙,龙身缠绕全柱,龙头昂首张口。每根柱子的下方均绘有海水江崖纹,汹涌的海浪拍打礁石,激起层层浪花,烘托出巨龙升腾的磅薄气势。

其他文物

太和殿内有一对、宝象一对。甪端为古代想象中的神兽,能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方语言。有甪端护卫在侧,显示皇帝为有道明君,身在宝座而晓天下之事,做到四海来朝,八方归顺,护佑天下太平。而宝象兼有护卫君主及礼仪功能,亦象征太平盛世象征。

殿外

鼎炉

太和殿前,其三层石质丹陛上,放置着很多铜鼎炉,共计达18座。每一座鼎炉,都是由下部的三足两耳圆形鼎式炉身、中部的圆形炉腹和上部带宝顶的炉顶等3部分组成,高约2m,大部分鼎炉的炉径为1m,也有少量鼎炉的炉径为0.9m,分别放置在雕刻精致的圆形石座上,石座高0.6m,故鼎炉通高为2.6m,是清代乾隆(1736年-1795年)铸造的。铜鼎炉外表光滑,不加纹饰和铭文,增加了庄重、肃穆之感。

日晷

日晷在丹陛的左侧,以汉白玉制成。盘其形,中央有金属晷针。暑下有底座,下支四根方形柱,再下是柱础,雕刻成托泥圭角,南有有阶三级,可以登而观晷影。日晷是我国古代的计时器,根据日影的长短和方向来确定时展。由于日晷的计时原理不尽相同,其构造形状也各有差异。按照计时原理,一般分五类:赤道式日晷、赤道环式日晷、地平式日晷、卯酉式日晷和子午式日晷。

嘉量

嘉量在右,方形,铜鉴金,贮於单檐歇山式汉白玉石亭屋之内。亭下汉白玉石底座。上部雕云气万字和海水江崖纹饰,下部为须弥基座。这件嘉量铸于乾隆九年(1744年)。器上有包括、斗、升、合、五种容量单位的刻度。上部为斛,底部是斗,左边的量耳为升,右边的量耳上截是合,下截为龠。这五种单位的进位关系是:一斛等于十斗,一斗等于十升,一升等于十合,一合等于两龠。

鹤、霸下

太和殿殿前两侧对称设鹤、霸下各一。鹤自古以来是长寿的象征,霸下则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两者均寓意帝王江山长久稳固。

保护与开发

2006年经国家文物局同意由北京市文物局批复实施揭露检查。经过专家论证,最终确定修缮方案。主要修缮内容包括:屋面瓦面重新揭瓦;对望板尽可能保留,但糟朽严重的给予更换;对大木构架的下沉构件进行加固,并紧固松动铁,修配断裂铁箍;对斗检修,局部修整补配;挖补墙体酥碱下肩,墙身墙面找补抹灰、刷浆;归安台基走闪、变形的压阑石等石构件。挖补地面前檐廊内靠近檐头部位及后檐金砖;油饰彩画按照内檐现存清中早期和玺彩画的颜色、纹饰排列为依据,重做外檐彩画,上架大木重做地仗、下架大木找补地仗。

影视文化

相关人物

太和殿相关的皇帝共有24位,明代皇帝有朱棣,洪熙帝,朱瞻基朱祁镇朱祁钰朱见深朱祐樘朱厚照朱厚熜,隆庆帝,朱翊钧朱常洛天启崇祯清代皇帝有清太祖,皇太极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爱新觉罗·弘历爱新觉罗·颙琰爱新觉罗·旻宁咸丰爱新觉罗·载淳光绪帝,末代皇帝溥仪

重要事件

袁世凯破坏太和殿的建筑风格

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逼溥仪让位后,溥仪搬到了乾清门以北的后宫区域,包括三大殿在内的前朝则由民国政府占用。后来,袁世凯想当皇帝,恢复帝制。在登基前,准备了宝座、龙袍、玉玺等皇帝专用物品,并对三大殿的建筑进行了更改,比如把三大殿黄瓦改为红瓦,把太和殿改为承运殿、把中和殿改为体元殿,把保和殿改为建极殿,对大殿内的柱子加赤金,并饰以盘龙云彩等。还把前朝所有宫殿匾额上的满文去掉,改为文言文

太和殿前受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华北战区受降仪式选在了故宫内的太和殿前广场。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10月10日,华北战区受降仪式在北平故宫太和殿广场举行。第11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作为中方代表,立于太和殿台基下的受降台正中举行受降仪式。

传说轶事

屋顶不落鸟

人们往往喜欢把古时传统官式建筑想象得特别高大上,认为设计建造中充满了先人的智慧,但包括‘鸟站不住’在内的一些说法仅仅只是以讹传讹的民间传说而已。没有史料证明,古人在设计建造房屋时,采用琉璃瓦顶是为了防止鸟类停留。但有科学分析表明,发亮的物体不利于鸟类或其它动物靠近。琉璃瓦在阳光下反光,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鸟类在瓦面停留。包含太和殿在内的故宫古建筑屋顶的设计,其根本目的是突出皇权。采用黄色的琉璃瓦屋顶,主要为了保护瓦的胎体免受日照风吹雨淋而开裂,同时,黄色也是突出皇权的象征。故宫屋顶的光洁,得益于长年的养护。瓦顶拔草、墙体抹灰和地面修复,是中国古建筑维修保养每年要做的工作,自紫禁城建立以来,历朝历代都很重视古建的养护。

骑凤仙人

骑凤仙人典故出自东周田地,相传齐湣王被燕国名将乐毅所败,四处躲逃,最后逃到大屋的屋脊上,正走投无路的时候,突然有神凤出现,齐湣王因此得以乘凤而去。将其置于首位,有“檐角虽尽、前有天生”之意。

价值与影响

价值

太和殿的脊步彩画图案富有吉祥的寓意,起到辟邪的作用。如构图中最常出现的“祥云”纹饰,在古人看来,云气变幻,发人遐想,是吉祥和高升的象征,寓意帝王祈福求祥的美好愿望。另一方面,“五色祥云”即红、黄、绿、白、黑,是和道教五行金、木、水、火、土相对应的,此外,在清代的体仁阁、乾清宫等建筑中,脊步彩画纹饰带有宗教色彩,如道教八卦图案,都体现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阴阳交合、神权至上的思想。

影响

太和殿包括在内的故宫文物和建筑风格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世界各地的游客通过参观故宫,可以了解中华文化、历史和艺术,促进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太和殿包括在内的故宫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一荣誉不仅提高了故宫的国际地位,也让世界更加关注和尊重中国的文化遗产

相关研究

金砖的修复保护研究

太和殿内使用的金砖苏州市等五府烧造的,金砖作为钦工物料在明清宫殿中使用十分广泛,是皇家建筑中铺地所使用的高规格细料方砖,主要应用于宫殿、坛庙、陵寝等高等级官式建筑,其缝严如、光似墨玉、坚硬密实。以往有关金砖的文献,多是关于金砖烧造历史、款识年代、价值等方面的研究论证,对于金砖本体保护修复理念和方法的探讨相对较少。主要针对金砖烧造工艺、烧造制度、运解方式等历史信息,结合太和殿室内金砖保存现状,归纳总结金砖的残损情况,提出金砖保护修复新思路,尝试进行有别于传统方砖修缮方式的修复方法,使用金砖本体材料填补残损部位替代金砖挖补,对太和殿室内453块金砖进行保护修复,既修复了金砖病害,保护其健康稳定状态,又防止传统金砖被替换,保留历史信息和历史材料。

建筑的研究

太和殿一类木构建筑正是一种以木柱、木梁、檩、枋穿插而成的框架结构。现代建筑中的框架结构也类似于这类承重方式,由钢筋混凝土柱、梁、板等穿插形成框架对荷载进行承载,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建筑材料的不同,现代的混凝土框架相比于木构架结构更加稳定、可塑性更高、耐火性更强,就很好地改善了木结构的弊端,大大提高了人类的居住体验感。

参考资料

太和殿.故宫博物院.2023-10-20

故宫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 故宫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中国历史网.2023-10-21

太和殿.故宫博物院.2023-04-22

故宫博物院院刊.故宫博物院.2023-11-30

京华物语.新京报.2023-10-30

太和殿的故事.中国国家图书馆.2023-10-30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市文物局.2023-04-22

如何建造一座太和殿?故宫古建专家带你领略古人“工匠精神.南方都市报.2023-11-14

北京5A级景区有哪些?.北京旅游发展委员会官方网站.2023-10-30

故宫六百年.澎湃新闻.2023-10-31

我们的故宫|太和殿——最尊贵的宫殿.当代中国.2023-10-23

说说故宫里的牌匾:太和殿里的这块最高大上.人民政协网.2023-11-30

故宫太和殿的建筑细节与文化之美.中国网.2023-11-14

故宫太和殿将开始300年来首次大修 计划工期两年.中国政府网.2023-11-03

末代皇帝.cctv电视剧.2023-10-20

大型电视纪录片《故宫》开机仪式在太和殿举行.故宫博物院.2023-10-20

紫禁城帝王谱.故宫博物馆.2023-10-20

永乐皇帝.故宫博物院.2023-10-20

通过一个人物研究一个时代 溥仪研究院在长春成立.中国网.2023-11-30

发生在太和殿的历史事件有哪些?每一件都不可忽视.澎湃新闻.2023-11-02

组图:太和殿受降.人民网.2023-11-14

故宫屋顶无法落鸟?专家:以讹传讹的民间传说而已.中国新闻网.2023-11-30

紫禁城中的小瑞兽之太和殿上的10个脊兽.紫禁城.2023-11-30

故宫文物保护百年历程中,这些重大事件都有何意义?.人民政协网.2023-11-30

故宫文化的历史根脉与时代价值.天府评论_四川在线.2023-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