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管乐器

管乐器

管乐器是一类依靠气体(一般为人的呼气)传入圆柱形管体内,造成管内空气振动从而发声的乐器。其音高的变化,是通过气息在有多个间隔相同或有规律的出气孔的管体内传播的不同距离产生的。根据材质可分为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两大类。

管乐器起源于远古时期,古人利用竹子、骨头等材料制作原始管乐器。管乐器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管乐器在社会生活中崭露头角,用于军事和民间活动,如小号在王室中的应用,号角用于军事召集。文艺复兴时期,管乐器的社会地位提升,成为贵族和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古典主义时期,工业文明的进展推动了西管乐器的发展,吹管乐器的制作和演奏技术取得重大进展,作曲家为吹管乐器创作众多作品。近代发展期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管乐器创新改进了新型乐器如萨克斯,以及各种吹管乐器的制作技术也得以提升。当代发展期即21世纪,管乐器不断丰富和改进,出现了电子管乐器,增加了音域范围和音色变化,促进了国际化和全面发展。

现今,管乐器种类繁多,用于交响乐团。木管乐器如长笛、双簧管等,音色优美动听;铜管乐器如圆号、小号等,音色洪亮宏大。管乐器音色丰富,表现力强,是组成交响乐团的重要一员,承载着悠久的文化积淀,见证并推动了音乐文化的发展。

历史流变

诞生流传期

管乐器的诞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当时人们尝试用各种材料制造出一种能够发声的乐器,这标志着吹管乐器的雏形诞生。

最早的吹管乐器是由原始人类使用的,它们通常由当地的自然材料制成,如竹子、骨头、树枝等。这些原始乐器被用于狩猎信号、宗教仪式和社交活动中,用来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这些早期乐器的声音是非常基础的,通常只能吹奏出一些简单的音符。

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古老的可吹奏管乐器是出土于舞阳县贾湖遗址的贾湖骨笛贾湖遗址是距今约9000年至7800年的华夏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遗址,贾湖骨笛的出土证明了人类的吹管乐文明早在远古时代就开始萌芽。贾湖骨笛的制作工艺也佐证,远古时代的人类通过对基本音级与变化音级之间音准以及距离的测算,已经能够使用动物之骨制作出可以演奏七声音阶甚至少数乐曲的管乐器。

埃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20年左右,两支银制小号被发现在国王图坦卡蒙的陵墓中。其中一支小号甚至在出土后仍然能够吹奏出嘹亮的号音,这是管乐器历史上的珍贵文物之一。

管乐器的发展在世界各地是不平衡的。不同地区的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各不相同,有些地方在进入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的时间早晚有所不同。例如,美洲的新大陆在15世纪西班牙人入侵之前仍然没有进入铁器时代,而亚洲欧洲的发展要早得多。这也导致了不同地区吹管乐器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差异。

到了公元前约3600年,人类社会进入青铜文明时期,开始使用金属材料制作吹管乐器。在埃及王吐坦哈曼(Tutankhamen公元前1361~1350)的陵墓中出土了两只号角,一只是用银制成的,另一只是用青铜制成的。这个转变标志着管乐器的进一步发展。金属的可塑性和耐用性使得乐器的制作工艺更加精致,音质也有所改善。

木管乐器也经历了从简单的六孔到复杂的指键系统的演进。公元11~12世纪,发源于亚洲的横吹笛传入欧洲,横吹笛形似中国笛子(无膜的闷笛)。经过数百年的改进,长笛逐渐演化成现代管弦乐队中的长笛,具有更强的音量、丰富的音色变化和技巧的提升。制作家和演奏家的改革实践对木管乐器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繁荣发展期

中世纪时期(476年-1453年),教会音乐占据主导地位,声乐是音乐的主体,但器乐的发展受到了抑制。然而,吹管乐器在民间和军事场合仍然活跃存在着,并发挥着重要的角色。喇叭被用作王室的专用乐器,而号角则常常用于军事用途,用来召集和示警。由于早期的天主教时期禁止使用管乐音乐,因此管乐器只能在民间场合中存在和演奏。如在世俗音乐文化中,各种吹管乐器如竖笛横笛、肖姆管、风笛、小号、圆号等开始得到广泛使用。它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游唱乐人”的传播。由于文献缺乏的原因,未能流传下来。大约13世纪左右,管乐音乐在市民生活中的功能开始凸显出来。到了15世纪,管乐器演奏者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管乐音乐在宫廷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成为贵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末期-1600年)由于市民阶层的兴起,以及印刷术的发明,管乐艺术活动开始丰富起来。管乐作品的风格和形式特征开始显现。大约在1300年以前,小号演奏者和其他许多音乐师都过着游荡无定居的生活。而在14世纪和15世纪期间,他们的社会地位及生活渐渐安定。在大约1400年,乐器制作者将小号的发音管制成弯曲状,呈环形,它成为自然小号的标准形状。

S形小号的最早证据是1397年伍斯特大教堂(Worcester Cathedral)牧师座位上的木雕,环形小号的最早证据出现于贝尔里(Berry,地名)的杜克(Duke)所著的《Book of Hours》中。大约在同时期,滑管小号(slide Trumpet)也用于教堂音乐中,教堂塔楼的守更者也采用这种滑管小号吹奏众赞歌。除此之外,竖笛、肖姆管、圆号、长号等管乐器的形制在逐步改良中,直至文艺复兴晚期左右,现代管乐器的前身基本上都已经出现。

巴洛克时期(1600年-1750年)是管乐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器乐取代了声乐,成为音乐的主导力量。管乐器包括长笛、法国号、巴松双簧管、小号、长号等在内,经过制作家的不断改进,音质和演奏技巧得到显著提升。许多著名的作曲家如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格奥尔格·亨德尔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等为管乐器创作了众多杰出的作品。如巴赫的《b小调长笛奏鸣曲》,维瓦尔第的《四季》等,这些作品成为管乐器音乐的经典。

古典主义时期(1750年-1820年),工业文明的进程推动了西管乐器的进革历程。科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在该乐器族群中得到尤为突出的体现。而且,西管乐器的材料利用、加工手段、方法技术上都有了较大突破,尤其在铜管乐器方面。至此,西管乐器也进入了成熟阶段。许多代表性作曲家,如海顿、莫扎特、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斯塔米茨等,都创作了一些优秀的管乐作品,如莫扎特的《G大调长笛协奏曲》,斯塔米茨的《G大调长笛协奏曲》、贝多芬的《第三列昂诺拉序曲》和交响曲作品集等。

公元17世纪后期,法国木管乐器制造家J.奥特泰尔及其家族,对横笛进行了加键改进,从而改良了横笛指距宽运指不便的困难,使横笛的演奏技巧向前推进一步,音域上有所扩展。所有这些改变终于造就了巴洛克时期长笛特有的甜美音色,与较早的文艺复兴时期长笛相比,它在较高音区上更能在音色等方面作有变化地演奏。西管乐器的种类和性能,随着人类社会生产与技术的进步而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近代发展期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这一时期正值西方浪漫主义音乐的繁荣,各种管乐器经历了重大的改进和创新。比利时乐器制作家阿道夫·萨克斯(Adolphe Sax)发明了一种新型的管乐器,即"萨克斯",它的音响效果介于木管和铜管之间,受到广泛喜爱。同时,对各种管乐器的制作和演奏技术进行了重大改进。单簧管的演奏技巧得到提升,长笛的改革使其运指更加灵便,这些改进为管乐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此时期的管乐器广泛应用于乐队中,特别是在美国,管乐队经历了规模和形制的显著发展。著名作曲家苏萨对管乐队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如《圣泊尔·费德里斯》《华盛频邮报进行曲》《曼哈频海滩》《高中学生进行曲》等作品。

到了20世纪,伴随着现代音乐流派的涌现,西方管乐器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例如,铜管乐器中的圆号经历了改革,德国圆号演奏家格鲁斯比(F·Kruspe)发明了降B调和F调两个基调的圆号,使其音质更加宏亮,音准得到改进,吹高音也更为省力。除了管乐器机械装置的改进,管乐器在吹奏技术和乐理方面也有了显著的提升。录音技术的可行性和国际交流的频繁使得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管乐器学派得以融合,形成了更为全面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当代发展期

到了21世纪,管乐器的种类和结构在不断丰富和改进,出现了一些新的乐器或变体,增加了管乐器的音域范围和音色变化,为作曲家和演奏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创造空间。如电子管乐器,一种利用电子技术模拟或合成管乐器声音的乐器,如电子小号、电子长笛、电子萨克斯等。这些乐器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音色和效果,以及与其他电子设备或媒体进行互动和融合。

类型种类

管乐器是利用管状体内的空气振动而发音的,简言之,管乐器是由吹奏者口中吹出的气流压力而发音的。管乐器又可按地区分为西洋管乐器与中国民族吹管乐器两大类。

西方管乐器

西洋管乐器分为木管乐器与铜管乐器两大类,也称两大乐器组或乐器系列。这两大类与弦乐器类、打击乐器类(简称“击乐器类”)共同组成交响乐队(也叫“管弦乐队”)。

木管乐器

铜管乐器

中国民族管乐器

中国民族吹管乐器与西方管乐器不同,从乐队编制构成来看,相较西洋管弦乐团,民族管弦乐团缺少了铜管组整组乐器,而铜管(唇管)乐器所具有的丰富谐音列、强指向与高的声强等特征,是营造管弦乐队音响辉煌气势的因素之一。民族管弦乐队缺少唇管乐器,也正是形成其与西洋管弦乐队的音响特征上的重要区别之一。

中国远古时期的吹管乐器制作材料多为骨制和石制,之后发现竹比骨的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且更便于加工,故于上古时期出现了用竹制乐器的记录。由于吹奏乐器形制小巧,从体积和音量来说,无法与钟鼓乐器相比,因此没能成为先秦乐器大家族的主体力量。但由于吹奏乐器旋律性较强,悠扬缠绵的乐声更适于表达个人世俗情感,且携带方便,故与当时人们在世俗生活中对娱乐与享受的审美要求相一致而受推崇。

吹奏技巧

用气技法

气滑音

气滑音在细节上又分为上滑音和下滑音两种,它的发音技巧在于气息的逐渐加强和逐渐减弱。由于一个人的肺活量有限,所以这种气息的作用时间自然也不会很长,一般情况下超过了二度就比较困难了。

气颤音

气颤音的发音原理是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的腹肌不断地在扩张与收缩之间转换,通过这种方式产生气流的波动,这样演奏者吹出来的就会是颤音。这种技法经常应用于抒情歌曲的演奏,特别是长音,至于那种欢快的旋律演奏就合适了。

循环换气

相对于气滑音和气颤音,循环换气要复杂一些,因为循环换气能够保证在演奏的过程中不换气,从而保持长时间完整的演奏,尤其是对于长音的乐段而言,更需要循环换气,其他两种方式无法完成连续完整的长音演奏。循环换气主要是在吸气的时候将两腮鼓起来,以能够尽可能多的储存气,然后在吹奏的过程中,口腔内的气会逐渐消耗,而在气快要耗尽时两腮随之收缩,以补充气来继续发音,与此同时通过鼻孔再次吸气,如此就能够保证演奏的过程中气息不断的得到补充,完成长音的连续演奏,这是气滑音和气颤音完全无法完成的。

但是这种用气技法会破坏演奏者的形象,所以经过长期的研究,可以不用鼓鳃也能够完成循环换气,区别在于吸气的时候不用鼓腮,只是在所吸的气消耗尽之前,利用的是喉结上提压缩口腔所剩余的气体,这样可以起到与鼓腮循环换气相同的效果。

气颤音是较为通用并且常见的技巧,相比而言,在笙类中运用较少。然而对于唢呐类以及笛类,气颤音的运用却十分灵活。气滑音在笙类乐器上一般不用,因为它只能影响声音的音量,而不能影响音高,可应用在笛类和唢呐类乐器上。至于循环换气法,则主要用于唢呐类和笛类,一般用于柔美弱奏的乐段上。另外,用气技巧还包括气拱音、气顶音以及气冲音,主要在笛类中运用,笙类是不可能用到的。

用口技法

用喉技法

喉技法自然是指喉音,也有人叫吼音以及嚎音等,它发音的方式是通过演奏者的腹肌不断地扩张和收缩,这样的话吸入的气息就会快速向外边冲出并且直接压迫喉咙从而引起声带的振动,发出我们多说的吼音。

用舌技法

舌技法主要表现为吐音以及花舌,其中吐音的发音机制是演奏者在发音时,将舌尖轻轻接触牙床,一旦气息往外冲,舌头马上往后收,这样就能做出发“吐”字的动作,用大写字母“T”来表示。吐音从细节上又可以分为单吐法、双吐法以及三吐法。正双吐法是在单吐法的基础上紧接着利用舌根发出“库”的音,用大写字母“K”表示,正三吐的表示方法可以是“TTK”、“TKT”或是“TKK”。花舌法其实就是在发音时将舌尖轻轻地接触上颚,并运用气息外窜让舌头快速又十分均匀的振动,从而产生的花舌效果。

用唇技法

利用唇技法演奏出的主要是颤音以及萧音,颤音的发音原理很简单,就是两瓣嘴唇稍微颤动簧片就能发出。而萧音则是演奏者在发音时,通过上嘴唇触动哨根,然后下嘴唇触动哨面,这样可以让哨片下面能够进行不颤动吹气。

喉音的运用对象一般是笙类和唤呐类,几乎不用于笛类。而吐音在三类吹管乐器中演奏都可以。花舌也可以在三类吹管乐器中使用,相对来讲,笙类吹管乐器运用舌技法进行演奏其方法十分丰富、灵活。至于唇技法由于要与哨片相互配合使用,所以只有唢呐乐器才有可能使用这种技法。

用指技法

指颤音

指颤音的演奏需要演奏者一定的指上功夫,演奏方法是演奏者的手指在本音的上方音孔上下运动,这个动作要求滑动必须快速、连续、均匀,否则弹奏出的效果将不能满足演奏要求。

指滑音

指滑音的演奏方法比较简单,就是将按音孔的手指慢慢地匀速滑开或者关闭。这种技巧很容易就能掌握,并取得很好的演奏效果。

历音

在指技法中,历音又分为上历音和下历音。方法是将手指按音孔的顺序即音阶顺序快速的从上往下滑或者从下往上滑,虽操作不难,但是要求却很高,它要求很快的速度,手指起落果断,如果没做到这些要求,那么表现出来的就不是历音的效果,就成一个个单一音阶的演奏了。

虽然指法在吹管乐器中是普遍应用的,但是因为乐器的不同,指法的运用也有一定的差异,因为每种吹管乐器的音控不同,所以在指法运用方面会有所侧重。比如唢呐类和笛类乐器,仅靠一个手指就能够完成操作,所以多应用指颤音,而笙类乐器因为音控较多,如果用指颤音会对速度和演奏效果产生影响,所以不宜使用指颤音。

同样的原因,指滑音也一般用于唢呐类和笛类。而对于历音而言,从理论上来讲不适用于笙类乐器,对速度和演奏效果会有所影响,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有演奏者仅仅将手指进行快速一勾就能起到历音的效果。

经典作品

价值与影响

人类对音乐发声器的探求富有无与伦比的创造性,乐器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双重的承载者。西方管乐器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种类繁多、色彩各异的西管乐器历经沧桑,穿越古今,源远流长,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结晶。该类乐器的构造、外观、演奏方法、音质音色等方面个性鲜明,独树一帜。它历经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粗制到精细等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类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它从“母体”(同一原理)走向多元“变异”,逐步发展,呈现出形制众多,因地而异的多彩风貌。千姿百态的西管乐器,吹尽人间悲欢,吹透千古幽情,表达着人类的喜怒哀乐与人间万千事象的真切感情。

纵观西管乐器的变迁之路,不同发展阶段,其材料质地、工艺技术、器型样态、时代风格等方面的情况均有所差异。西管乐器的发明虽然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但其机械装置的变革却从未停止过。在嬗变历程中,乐器本身的复杂程度和综合水平得到逐步提高,即乐器各部分更加专门化,对部分的控制也更加有效,满足了更多演奏技巧的需求,极大地拓宽了管乐器的艺术表现力,以更强的涵盖能力适应更加多样的演奏形式和乐曲创作。不同时期的管乐器无数次在制作和实践中来回穿梭。不同地域的管乐器都留有时代的印记,倾注着制作家、作曲家、演奏家的心血,是那一段历史文化的体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