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角姓

角姓

角角、捔、、触,读音作jué(ㄐㄩㄝˊ),不可读作jiǎo(ㄐㄧㄠˇ)。今河北省唐山市县大闫营,台湾省,广东省湛江市云南省的曲靖市珠街角家村、昆明市禄劝角家营、昆明市富民角家村、康朗箐、安宁市角家营、马龙县等地,均有角氏族人分布。

基本介绍

角[角,读音作jué(ㄐㄩㄝˊ),亦可读作lù(ㄌㄨˋ)、jiǎo(ㄐㄧㄠˇ)]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姜姓,出自西周初期姜太公子牙之后裔,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田和后有角氏。”在典籍《庄子·杂篇·则阳》中记载:“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角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浮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这里的角氏,就是指文明之国、之民。西周初期,姜太公子牙受姬发赐封营丘,其后立诸侯国,公爵,是为齐国,并具有征伐其他不服周礼之诸侯国的特权。当初的齐国在西周时期是东方文明的代表,其国在今山东省青州市以西至历城区聊城市两县之间,以及河北省沧州、景县诸县,东南至大海的一大片地方。角,与爵同音,音韵学上称“古岳切”,故而用来称呼服侍有爵位之人。爵,实际上是古代盛酒的器具,青铜制,形似爵而无柱与流,两尾对称,有盖,可用以温酒和盛酒。西周时期礼制繁复,饮酒用具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周王用尊(鐏、樽),公爵用爵(),侯爵用角(觼、触),子爵用,男爵用。其以下,卿用,大夫用斝(),民用盅(),再以下的无身份地位之奴、仆、婢等,所用的就称作杯(柸)。

齐国中侍奉君侯饮宴的侍从,称角人,或角侍(觼侍),多为君王亲信,地位比车右(侍卫长)还高许多。其后裔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称角氏。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君王走马灯似的乱换,弑君以代的事件频频发生,期间不乏被毒害者,所谓“弑必用角”,就是指收买君王亲信中的角人,在酒中投毒以弑。史籍《吕览·八月纪》中记载:“正钧石,齐升角。”齐国,是姜姓角氏的发源地,角氏是炎帝子孙,史称角氏正宗。

角氏族人大多尊奉姜太公为得姓始祖,姓氏读音作jué(ㄐㄩㄝˊ)。

第二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角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角人,西周时期的官位,就是一种猎物征集官吏,负责按不同时节向猎户征集野味、毛皮、山果、草药等,以供王室君主、贵族们享用。角人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这在典籍《周礼·地官》中有记载:“角人掌以时征齿角,凡骨物于山泽之农。”

在角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角人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角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角氏的姓氏读音作jiǎo(ㄐㄧㄠˇ)。

第三个渊源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卫国羊角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羊角,是春秋时期卫国一座城的名称。在史籍《左传·襄二十六年》中有记载:“其夏,齐乌余以丘奔晋,袭卫羊角,取之。注:今廪丘县所治羊角城是。”

在羊角城的卫国住民中,很早即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羊角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角氏、羊姓,世代相传至今,其角氏的姓氏读音作jué(ㄐㄩㄝˊ)。

第四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末期卫国君主卫角君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卫角君之后。东汉关中有角氏。”卫国虽为周代最初的十二诸侯国之一,但却是一个相对比较弱的诸侯国,常受其他诸侯国的支配。进入战国时期以后,卫国国力更弱,无法抗拒七雄的进攻,卫国君主自动去“公”称“侯”。到战国晚期的(公元前254年),魏国军队攻占领卫国都城濮阳市,卫国成为了魏国的附庸国,仅有阳一地,卫国君主又主动去“侯”称“君”,表示自己决不参与诸侯争霸

秦王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秦国军队攻下魏国的朝歌和濮阳,将濮阳作为秦国东郡的治所,迁卫国君主卫元君及其支属于野王(今河南沁阳)作为附庸。故而,秦国在灭六国时实际上未触及卫国公室。秦王赢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卫元君逝世,其子卫君角即位,史称卫角君(公元前229~前209年在位)。胡亥嬴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秦二世才废卫角君为庶人,卫国真正灭亡。因此,卫国是西周所封十二诸侯当中除秦国之外最后一个灭亡的诸侯国,也是立国时间最长的一个周朝诸侯国家,自康叔姬钊姬钊三十六年(公元前1045年)开国,共历四十二王,国长达八百三十六年。

在卫角君被秦二世废为庶人之后,史书对他再无记载。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连同爵号为姓氏者,称角君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角氏、君氏,世代相传至今,其角氏的姓氏读音作jué(ㄐㄩㄝˊ)。

第五个渊源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卫国羊角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在典籍《广韵》中记载:“汉四皓有角里先生。”汉四皓,亦称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末汉初的东园公唐秉、角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夏黄公崔广这四位著名学者。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出山时都有八十余岁,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当初汉王刘邦久闻四皓的大名,曾请他们出山为官,而被拒绝。他们宁愿过清贫安乐的生活,还写了一首《紫芝歌》以明志向:“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刘邦登基建西汉后,立长子刘盈为太子,封次子如意为赵王。后来,刘知远见刘盈天生懦弱,才华平庸,而次子刘如意却聪明过人,才学出众,便有意废刘盈而立刘如意。刘盈的母亲吕雉闻听,非常着急,便遵照开国第一谋臣张良的主意,聘请了商山四皓来辅佐刘盈。有一天,刘邦与太子一起饮宴,忽然看见太子背后有四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问后才知是商山四皓。四皓上前谢罪道:“我们听说太子是个仁人志士,又有孝心,礼贤下士,我们就一齐来作太子的太子宾客。”刘邦知道大家很同情太子,又见太子有四位大贤辅佐,便打消了改立赵王刘如意为太子的念头。刘盈后来继位,是为汉惠帝。由于角里的姓氏在古时读音作lù(ㄌㄨˋ),这在典籍《通雅》中由注释:“角,古音禄。”因此,后来的典籍《字林》、《洪武正韵》中便干脆讹作“”,称其为甪里。在史籍《后汉书·冯异传》里所记载的“角据”中的角闳,据说就是角里先生的后裔,在王莽时期随绿林军起义造反后,角闳占据了扶风郡汧县地区(今陇县),成为割据势力的首领,后依附于豪强一时的延岑,结果被刘秀属下大将军邓晔于匡要率东汉军击灭。

在角里的后裔子孙中,多有沿称角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其姓氏读音作lù(ㄌㄨˋ)。

第六个渊源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卫国羊角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角陵,是南北朝时期南齐政权下设置的县名,故址在今湖北省天门市皂市镇一带,其在史籍《南齐书·州郡志》中有记载:“角陵县,属南新阳左郡。”

在角陵县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角氏,世代相传至今,其姓氏读音作jué(ㄐㄩㄝˊ)。

第七个渊源

源于嬴姓,出自宋朝太祖赵匡胤之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5年)农历10月,宋太祖崩,吉凶仪仗等并依永昭陵之例。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农历4月,葬太祖赵匡于永昌陵。赵匡胤离奇逝世,其弟赵光义即位宋太宗。关于赵匡胤之死因,官修宋史均是语焉不详,其原因恐怕是自宋太宗赵匡义以后,北宋皇帝均是由赵匡义一支族人继承有关。在赵匡胤的嫡亲族人中,有远离廷政迁居护守永昌陵者(今巩义市),皇陵位于巩县西南二十公里的訾乡邓封村,即今西村乡常封村,西依篙山少室山脉之阴,东踞青龙山,南抵金牛山和白云山,北傍蜿蜒东流的伊洛河水。两周王陵坐落在比较平缓的黄土岗地北坡,地貌呈南高北低、东弯西垂之势。宋朝时期流行“五音利姓说”,赵姓属于角音,对应“五行”中的木,木生东方,阳气在东(今开封市),赵氏帝族必须在西方安葬,且陵地需要东高西下,所谓“东高西下为之角地……南高北下为之徵地,角姓亦可居之”。赵匡胤一支守护皇陵者,以地势称谓为姓氏,改赵为角,称角氏,寄托了不服赵光义朝政之意,其后世代守护皇陵。由于其角氏一族守护皇陵,责大如天,宋太宗一族历代皇帝对其也莫可奈何,人数虽不众,但仍为洛阳市族中的重族大姓。

该支角氏,实与北宋帝王家族同宗同源,其姓氏读音作jué(ㄐㄩㄝˊ)。北宋末年,金朝兴起并灭了北宋王朝,该支角氏族人分散迁徙,主支迁徙至今河北省的唐山地区。

第八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出自大蒙古帝国蔑儿吉角氏部族,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蒙古族蔑儿吉角氏,即蒙古泰亦赤兀部的汉称,后简称为纳牙阿(巴邻部),是大蒙古汗国的核心部族之一,但不属于蒙古黄金家族,因此不是元朝皇室正统。虽然如此,其族人多有在蒙古汗国何其后大元帝国中任要职者,也是一个曾经十分显赫的家族,其代表人物就是蔑儿吉角·伯颜。蔑儿吉角·伯颜,公元1236~1294:著名的元朝蒙古军事家,以深略善断著称。蔑儿吉角·伯颜的曾祖父蔑儿吉角·失儿古额秃原臣属泰亦赤兀部首领,后臣属成吉思汗。其祖父蔑儿吉角·阿拉黑、祖叔父蔑儿吉角·纳牙阿都是成吉思汗的开国元勋,分别担任千户长、中央万户长。其父亲蔑儿吉角·晓古台和他本人则忠心臣属于成吉思汗第四子孛儿只斤·托雷家族。

赵昀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蔑儿吉角·伯颜跟随孛儿只斤·旭烈兀(孛儿只斤·拖雷之子)西征。赵禥咸淳元年(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他作为伊利汗国使团的成员拜见元朝开国皇帝孛儿只斤·忽必烈孛儿只斤·忽必烈,忽必烈汗将他留在身边。元至元四年(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蔑儿吉角·伯颜任中书右丞,同知枢密院事,主持伐宋的军政大事。

元至元十年(宋咸淳十一年,公元1273年),元世祖任命蔑儿吉角·伯颜为伐宋军最高统帅。次年,蔑儿吉角·伯颜率二十万大军向南宋进攻,农历9月,在攻下鄂州市(今湖北武昌)后,继续挥军南下,在元至元十二年(宋德元年,公元1275年)农历3月攻占建康(今江苏南京),然后由长江东下,在元至元十三年(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农历3月攻破临安区(今浙江杭州),俘谢太后、宋恭帝等,灭南宋王朝,而后返大都(今北京)。之后,蔑儿吉角·伯颜长期在北方蒙古以西的海押里地区与孛儿只斤·窝阔台的后裔海都作战,并彻底粉碎了孛儿只斤·海都的势力,维护了元朝的统一。到了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孛儿只斤·忽必烈逝世,蔑儿吉角·伯颜强硬遵行元世祖的遗言,扶持元成宗铁穆耳孛儿只斤·铁穆尔即位于元上都遗址(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二十公里闪电河北岸),同年腊月,蔑儿吉角·伯颜病故。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蔑儿吉角·伯颜被追封为伯颜。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再追封为淮王,元朝廷御著有《丞相淮安忠武王碑》以志其功。

蔑儿吉角·伯颜的后裔在元朝后期多率军驻扎在中国西南地区,主要在今云南省贵州省一带。明朝初年,所部十余万大军被明朝大将军沐国公沐英率军击溃,族人四散,纷纷改姓而匿,其中有以原部族称谓“蔑儿吉角”之末音取谐音汉字“角”为姓氏者,称角氏,逐渐融合于各民族之中,今多居云南、广西地区,该支角氏的姓氏读音作jué(ㄐㄩㄝˊ)。

得姓始祖

姜太公(姜子牙、吕尚、吕望)、卫角君、赵匡胤、蔑儿吉角·伯颜。

迁徙分布

角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四百八十七位,以洛阳市开封市、岐阳为郡望。

河北省唐山市滦县,河南省汝南县广东省湛江市云南省的曲靖市、昆明市安宁市、曲靖市马龙县,四川省海南省、台湾省等地,均有角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洛阳:亦称洛阳郡。战国时期秦国秦庄襄王洛阳县,该县以在南洛河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西汉河南郡治。东汉时期建为首都。三国的曹魏及后来的晋朝北魏五代十国后唐皆建都于此,南北朝时期东魏置郡,故城辖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两朝,洛阳市故城辖地达今韩国汉城市以西九公里处,武周王朝的武则天曾以洛阳为都城达十四年。由于新朝、唐朝、五代后粱、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朝也都以洛阳为陪都,故而多称洛阳为“六朝古都”。

东京汴梁:古称大梁、梁、汴,又称汴梁,简称汴,河南省省辖市,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开封市素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而著称,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不但对中原地区而且对全国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远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封一带就有人类活动夏朝(公元前二十一~前十六世纪),第七世姒杼迁都于老丘(今开封老丘),直至第十二世胤,历经六世约一百五十七年。春秋时期(公元前743~前701年),郑庄公在开封城南朱仙镇古城村筑“启封”城。战国时期(丁巳,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山西安邑迁都今开封市所在地,时称大梁秦始皇二十五年(丙子,公元前225年),秦始皇灭魏国,置砀郡,立浚仪(大梁)、启封两县。汉朝景帝元年(乙酉,公元前156年),因避刘启之讳,改启封县开封市南北朝时期,东魏在开封设置梁州。北周北齐后改梁州为汴州。唐延和元年(壬子,公元712年),开封县治移置汴州城内与浚仪县同廓。唐天佑四年(丁卯,公元907年),后梁政权建都开封,升汴州为东京汴梁,号称东都。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建都开封。后晋天福三年(戊戌,公元938年)称开封为东京。后周显德七年(庚申,公元960年),后周禁军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定都开封,建立北宋王朝,开封升为府。北宋时期开封人口曾达一百五十万,不仅是国内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是“万国咸通”的国际大都市。宋靖康元年(丙午,公元1126年)金朝攻陷开封市,改开封为汴京。金贞佑二年(甲戌,公元1214年),金国迁都开封。元朝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1291年)设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行中书省于开封。明朝洪武十一年(戊午,公元1378年),朱元璋封第五子朱棣为周王驻藩开封。明朝时期,开封经济繁荣,号称“八省通”、“势若两京”。明崇祯十五年(壬午,公元1642年),李自成攻打开封,明军扒开黄河进行防御,开封城遭道严重破坏,城中原三十七万人口仅剩三万余人。清朝时期设东京汴梁,清朝末期开封辟为商埠,民族资本工业兴起,先后创办了机械、兵器、面粉、火柴、烟草等工厂。民国期间,开封为河南省省会。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10月24日开封被人民解放军解放,11月6日成立开封特别市人民民主市政府,12月23日改称开封市人民民主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开封市成为河南省会;1954年10月河南省会迁往郑州市,开封改为省辖市。1982年,开封市被国务院首批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岐阳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宝鸡市属内史地。西汉高祖元年(乙未,公元前206年)属雍;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中地郡;西汉高祖九年(癸卯,公元前198年)又改属内史;刘启分属右内史;刘彻建元六年(丙午,公元前135年)仍因之;西汉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更名右扶风,为三辅之一。刘协时(公元189~220年)省扶风都尉,置汉安郡曹魏政权时期(公元220~265年)为扶风郡。司马衷时(公元290~306年)改为秦国拓跋焘时期(公元424~452年)置秦平郡,兼置南岐州西魏时期(公元535~556年)改秦平郡为岐阳郡。隋初,置岐州;隋朝隋炀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废州置扶风郡。唐朝初期置岐州;李隆基天宝(公元742~756年)改为扶风郡;李亨至德元年(丙申,公元756年)改为凤翔郡,不久又改为凤翔府;唐朝宗宝应年间(公元762~763年)因之,属关内道。五代十国时期属关西道。宋朝时期属秦凤路,为风翔府。金朝时期置天兴军,属陕西西路。元朝初期立凤翔总管府,后更为散府,先后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汉中市道肃政廉访司。明朝时期仍为凤翔府,隶陕西布政使司,分属关西道。清朝初期仍沿旧制为凤翔府;清代康熙九年(庚戌,公元1670年)裁关西道,汉隶西安粮盐道;清朝乾隆九年(甲子,公元1744年)改隶驿盐道.为分巡凤邻道。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属陕西省关中道;中华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撤道,由省直辖宝鸡市各县;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在凤翔区设陕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公署辖陈仓区,凤翔、千阳县陇县麟游县岐山县扶风县眉县、武功、周至县;民国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2月,第九区督察专员公署迁至宝鸡。公元1949年7月14日宝鸡解放,陕甘宁边区政府宝鸡分区机关进驻宝鸡市,时领宝鸡、风翔、岐山、扶风、千阳、陇县、眉县、风县共八县和宝鸡市(县级市)。1950年1月宝鸡分区划归陕西省省辖;5月2日分区增领麟游、武功等六县,共领十四县一市,1950年l0月11日改宝鸡市分区为专区。1953年1月30日宝鸡专区又增领兴平市、周至等五县,并新设太白区,共领十九县一市一区。1956年10月1日宝鸡专区撤销,原属县市直隶于省。1960~1961年9月宝鸡市领凤翔区陇县凤县(均为并县以后)三县。1961年复设陈仓区专区,领宝鸡、凤翔、岐山县扶风县麟游县、武功、眉县、凤县、千阳县、陇县、太白县共十一县和宝鸡市(县级市)。1966年宝鸡专区改领十一县,宝鸡市为省辖。1969年专区改名宝鸡地区,仍领十一县一市。1971年辛亥2月地区撤销。1971年3月~1979年3月改为宝鸡市(地级市),领十一县二区。1979年3月复设宝鸡地区,只领十一县;地市并存,宝鸡市领金台区、渭滨二区。1980年8月宝鸡地区与宝鸡市合并,以地级市领导县、区代替地区领县的体制,时领十一县二区。1982年12月新设杨陵区,共领十一县三区。1983年癸亥11月武功县与杨陵区划归咸阳市辖;陈仓区市辖金台、渭滨二区和宝鸡、凤翔区岐山县扶风县麟游县陇县千阳县凤县太白县眉县十县。2003年5月26日宝鸡县撤县成立宝鸡市区,宝鸡市辖金台、渭滨区、陈仓三区和风翔、岐山、扶风、麟游、陇县、千阳、凤县、太白、眉县九县。

堂号

洛阳堂:以望立堂。

开封堂:以望立堂。

岐阳堂:以望立堂。

历史名人

角汝昌

(公元1941~今),云南马龙人。著名地方民政干部。1986年任民政局副局长分管婚姻登记工作,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婚姻法》、《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和《婚姻登记管理办法》,及时帮助婚姻登记人员解决一些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使全县的婚姻登记工作有条不紊,1996年3月被云南省民政厅授予婚姻登记管理先进工作者称号。

角述礼

(公元1939~今),云南昆明人。著名基础教育家。196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物理系,现为昆明市第三中学一级教师、昆明市物理学会会员、云南省电子学会会员、中国国际名人协会会员、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会员、中国教育家协会会员。教高中学生全年级物理课在所教的学生中出现了高考状元、战斗英雄,大学教师等优秀人才。

1995年辅导三名学生参加全国第十二届中学生奥运会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实验,经理论考试和实验考试,获省级一等奖第一、四、十名。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两篇。论文《洗耳球在U型压强计中的妙用》一文入选香港特别行政区《当代教育名家论坛》世界发行,福建省《全国优秀教育教学论文集》、北京《中华教育教学文丛》、武汉《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等国内外发行巨著。论文《中学物理实验室高低电压电源的安装与调控》在国内外发行。该论文入选北京《世界学术文库·华人卷》,发行世界五十多个国家,荣获香港《世界学术贡献奖》论文金奖,获奖证书颁发《世界学术贡献奖》论文金奖钛金铜匾。事迹入录北京《世界文化名人辞海》(华人卷)大型权威辞书,入录证书颁发《世界文化名人》荣誉证书钛金铜匾。并荣获《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荣誉证书和《世界文化名人辞海》(华人卷)特邀顾问编委聘书。

传略入编国家人事部主编的《中国专家大辞典》和《中国人才辞典》;中国科技报研究会和科学中国人杂志社主编的《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国外文局中国世界语出版社主编的《二十一世纪人才库》。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