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陵
永昌陵,是赵匡胤的陵墓,位于今河南省巩义市市西村镇北的龙洼,在永安陵西360米,泘沱村东南500米许,永安路西侧。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赵匡胤于东京皇宫长春殿猝然驾崩,终年49岁,谥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其弟赵光义则顺利地继承了皇位,即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四月十三日,宋太祖灵柩发引,二十五日掩闭皇堂,葬于永昭陵西北,即永昌陵。
永昌陵,南高北低,南北长546米,东西宽230米,陵台呈覆斗形,长57米,宽55米,高14米。陵园南门与乳台相距142.5米,乳台与鹊台相距155米。二乳台东西间距50米,二鹊台东西间距54米。陵园南门与乳台间为神道,神道东西间距45米,对称列置各种石刻,现存石刻47件,由南向北依次排列有华表、石象及驯象人、瑞禽、角端各1对,石马及控马官、石虎、石羊各2对,“蕃使”3对,文、武臣4对。两周王陵四门外有石狮,南门石狮北有武士,南门内陵台前有宫人。东、西、北神门阙、宫城四角阙夯土台堆完好,高2-3米,夯土层明显可辨。该陵园规模宏大,地上建筑宏伟,石刻阮翁仲高大,雕刻精细,奠定了宋代皇陵的建制。永昌陵下宫,南北长约165米,东西宽约135米。衬葬墓有太祖·孝章宋后陵和赵恒章怀潘后保泰陵。
永昌陵是宋陵之一,1982年,该明皇陵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发掘了永昌陵上宫。永昌陵建筑遗址尚存,陵前石雕像基本完整,为研究北宋陵寝制度和石刻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历史沿革
选地建皇陵
河南省巩义市(属郑州市)的西村镇、芝田、市区、回郭镇一带是北宋皇陵的所在地,这里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地。北宋皇帝中,除去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死于五国城外,其余的皇帝及赵弘股(赵匡胤之父)都葬在巩义,通称“宋陵”。宋陵从公元963年开始营建,前后达160余年之久,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气势雄伟的皇家陵墓群。
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到洛阳市去巡游,来到他的诞生地夹马营。他令人挖出自己幼年时埋在这里的小石马,然后到永安陵奠祭先父。祭祀完毕他换好衣拿着弓箭登上高台,张弓搭箭朝西北方向射了一箭,指定箭头落地的位置即为他百年后的墓穴,命手下人将小石马埋在这个地方做标记。他还郑重宣布自己的陵名为“沧州雄狮足球俱乐部”。当年十月,太祖赵匡胤晏驾,次年(太平兴国二年,即977年)四月葬于自己生前所选定的地方。
宋陵址位于岗阜与平原的交界地带,地形东南高西北低。陵区东接青龙山,西抵回郭镇柏峪南岭,头枕黄河,足蹬嵩山。附近浅山区盛产“岩棱温润,罕与为比”的上等石料,便于就近取材建造陵墓和雕刻石像。而北宋首都开封地处豫东大平原,这里千里平川,地下水位偏高,不适宜建造大型陵墓。因此,历史上凡定都于洛阳市的王朝,陵区多远离都城。
北宋时风水学说在葬制上信奉“五音姓利”说。所谓“五音姓,就是把人的姓氏分成宫、商、角、徽、羽五音,再将五音分别与阴阳五利”行中的土、金、木、火、水对应,这样可在地理上找到与其姓氏相应的最佳埋葬方位与时日。丧葬择地选日时,若与之相合则阴阳相生,大吉大利,反之阴阳相克,主凶。宋人王洙《地理新书》记载,北宋皇室赵姓属“角”音。而“东方木,其气生,其音角,其虫苍龙”,“角”音对应木行,木主东方,阳气在东,于阴阳地理上应是东高西下为最佳,南高北低亦好,即所谓“东高西下为之角地,南高北下为之征地,角姓亦可居之”。如同时具备这两种地势,则必是西北低垂,东南仰高。巩义市的地貌正好符合这种风水要求。
驾崩安葬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赵匡胤于东京皇宫长春殿猝然驾崩,终年49岁,谥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其弟赵光义则顺利地继承了皇位,即宋太宗。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四月十三日,宋太祖灵柩发引,二十五日掩闭皇堂,葬于永昭陵西北,即永昌陵。
难逃被盗
据《宋史》记载,灵台之下20几米深处建有“皇堂”,即地宫,是皇帝棺木藏放的地方。随葬的物品有玉圭、佩剑、冕、翠衣及种种明器,皇帝生前所有的日常用具,金枪、板刀、弓箭、金银器皿都埋在地下了,在地宫的甬道和耳室里还摆满了皇帝喜爱的各种宝物。但这些宝物却因为陵寝的损毁而散落。
公元1127年3月,金兵攻下大宋首都开封,携走宋徽宗和赵桓,北宋灭亡金兵不仅对京城开封大肆劫掠,而且对宋陵也开始了疯狂抢劫。因下宫的大殿及禅院里有许多金银玉器、古玩字画,这里成为金兵最先下手的地方。包括永昌陵在内的宋陵都建在平原的黄土地上,墓道建制规模相同,所以比较容易盗挖。金兵对小墓采用揭顶的方法,对大墓则从陵台侧坡挖洞,撬开墓顶券石,缒绳而下。据记载,北宋的皇帝陵包括皇后陵都遭到了很严重的盗掘,赵煦皇帝的尸骨还被盗墓者抛到了陵外。赵构闻讯后,命令河南省镇抚使翟兴和抗金英雄岳飞北上,赶走金兵又修复了皇陵。巩义市就成了宋金拉锯战的战场。宋军撤退后,金兵的报复更加强烈,不仅掘墓更凶,而且还烧房扒屋,砍树伐木。
公元1130年,金朝在大名府封宋朝的投降官员刘豫为伪齐皇帝。有一天,刘豫发现一个士兵拿了个水晶碗,感觉非常精美,后来得知是从永裕陵盗来的。刘豫就让他儿子组织了一个专门的挖墓队伍,史书上称之为“淘沙队”,重新把宋陵又挖了一遍,甚至连老百姓的墓也不放过。“淘沙队”是继东汉末年的曹操以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有记载的官盗机构。刘豫的毁灭性盗掘,使那些生活在陵区的僧尼、柏子户等无存身之处,只好流落他乡。从此,北宋皇陵再无专人管理,民盗相继兴起,最有名的一个盗贼叫朱漆脸,他所盗之墓,就是永昌陵。
朱漆脸并不是盗永昌陵的首任盗墓者,永昌陵的首任盗墓者是伪齐皇帝刘豫,刘豫盗宋陵时,重点是赵祯的永昭陵,永昌陵虽然也遭到了较大程度的破坏但是赵匡胤的棺椁并未被打开。永昌陵也就成为北宋巩义八陵中保存比较完整的一个。但是,也正因为这一点,永昌陵在躲过刘豫后,没有逃出民间盗墓。
宋末元初时期,那时,宋朝朝廷岌岌可危,金朝的势力已经被元朝覆盖,而当时最为强大的元朝正在到处征战,以取得全国的统治权。盗墓者朱漆脸正是找准了这个时机,他见洛阳市附近大小的古墓已经被盗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那些不是规模太小不值得盗就是有官兵看守,无法下手。他最后决定去盗掘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
公元1278年,南宋灭亡,元朝建立。蒙古族控制北宋陵区后,他们怕宋代的遗民怀念先朝的皇帝,就把宋陵上的建筑全部烧毁,这也是北宋陵区只有孤零零石雕的原因。所幸的是,宋陵区域被划为官地,不准百姓打柴放牧,不准种植庄稼,一直荒芜,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建筑遗址,特别是石雕像。
地理位置
永昌陵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南15公里西村镇北的龙洼,在永安陵西360米,泘沱村东南500米许,永安路西侧。
陵墓规制
永昌陵作为赵匡胤陵寝,自永昌陵以后开始形成定制,其规制奠定了北宋帝陵的基本框架。
内容与配置
一般为,沿神道两侧自南向北配置:望柱1对,象及驯象人各1对,瑞禽碑与角瑞各1对,仗马2对,控马官4对,虎、羊各2对,蕃使3对,武将、文臣各2对,行狮1对,镇陵将军1对,官人2对。此外,两周王陵的东、西、北神门外,各置蹲狮1对。这些石刻为有纪年的北宋官式石刻的代表作品。
结构布局
各个陵园的建制相同,每陵皆有兆域,兆域四周植棘枳等为标记。兆域内皆由上宫、下宫、皇后陵和陪葬墓组成。上宫是举行大型朝拜祭奠的地方,以陵台为主体,陵台前置献殿,四周围护黄土夯筑的神墙。神墙表面粉以红灰,边长约240米,四隅建有角阙,四面正中开门,门侧设有阙台,门外各列石狮一对。
南神门外的神道两侧,对称排列着象征仪仗的石雕像群,再南设置有一对乳台,两周王陵南端入口处为一对鹊台。鹊台、乳台、门阙和角阙皆为夯土筑成,台体四周用青砖包砌。其中,乳台和门阙台基上建有错落有致的三出阙楼阁,角阙台基顶面则为两个三出阙楼阁的复合式建筑。陵台平面呈正方形,作三层台阶状,底部边长约52米,垂直高度15米左右。
下宫是供奉墓主魂灵日常饮食起居的处所,皆位于帝陵上宫西北部,地面现存有石门狮一对。皇后陵皆祔葬于帝陵上宫西北隅,其平面布局大致仿照帝陵上宫,陵园范围较帝陵缩小,石雕像数目减少一半。陪葬墓一般位于皇后陵的北部和西部,每墓又自成茔园,在茔园大小和石雕像数目方面也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此外,诸陵区附近还设有永昌、永定、昭孝、宁神四个禅院,供养僧尼为陵墓主人祈福诵经。
留存结构
整体布局
概况
两周王陵南高北低,南北长546米,东西宽230米,陵台呈覆斗形,长57米,宽55米,高14米。陵区现存石刻47件。东、西、北神门阙、宫城四角阙夯土台堆完好,高2-3米,夯土层明显可辨。该陵园规模宏大,地上建筑宏伟,石刻阮翁仲高大,雕刻精细,奠定了宋代皇陵的建制。石刻造像为宋代早期石刻的代表作,既不同于永安陵,也不同于汉、关中十八唐帝陵。它以甲字形设置陵园建筑和石刻放置布局。浓绿的柏城,高耸堂皇的亭观楼,排列集中的石刻群,比唐陵集中,也更加雄伟壮观。石刻雕凿细腻,刀法洗练,比例适度,刻出了文臣武将忠于皇帝、忠于职守,肃立陵前的悲痛之情,面部肌肉松弛,闭目静思,默哀之意表现得琳漓尽致。
下宫
永昌陵下宫,南北长约165米,东西宽约135米。早已毁于兵火,仅存门狮一对。金兵进入中原,宋陵被盗。
陵园门
陵园南门与乳台相距142.5米,乳台与鹊台相距155米。二乳台东西间距50米,二台东西间距54米。陵园南门与乳台间为神道,神道东西间距45米,对称列置各种石象生,由南向北依次排列有华表、石象及驯象人、瑞禽、角端各1对石马及控马官、石虎、石羊各2对,“蕃使”3对,文、武臣4对。陵园四门外有石狮,南门石狮北有武士,南门内陵台前有宫人。
陵园四门外各有一对石狮。石狮左牡右牝,牡狮卷鬣,牝狮披鬣。南门外二狮为行狮,立姿、相顾对视,高1.9米、长3.08米、宽0.82米。东西、北门石狮皆蹲踞昂首,高1.58~2.05米,长1.7米,宽0.7~0.9米。
镇门武士1对,位于两周王陵南门之外、石狮之北,高约4米,肩宽1.1米、厚0.7米。武士像高大、勇猛,头戴盔,身著甲,手执兵器。宫人2对,分别位于南门内、陵台前。宫人高约3米,肩宽0.57米、厚0.4米,戴幞头,穿窄袖旗袍,面部清秀,似为宫女。
华表
华表高5.8米,宽1米,下为方形基座,上置莲花形柱础。柱身为八棱形,由下向上逐渐收杀,柱顶为仰覆莲间以宝珠上加合瓣莲花结顶。柱身棱面雕刻为减地与单线阴刻两种,画面内容有云龙纹、长颈宝瓶和卷草花卉等。
墓雕
在巩义市宋陵的华表中,永昌陵华表雕刻最佳,构图精美,线条流畅。石象长2.55米、宽1.1米、高2.15米,驯象人高2.23米、宽0.79米、厚0.56米。石象身躯庞大,造型雄壮,身披华丽的锦绣,背置莲花座,象鼻托地,面饰辔勒。象取立姿,腹下镂空。驯象人头戴包头巾,身著袍服,腰束方块玉带饰物,双手拱于胸前,执驯象物。
动物石雕
瑞禽高2.2米、长1.73米、宽0.63米。整体似主形,浮雕层叠山峰,两侧和顶端未雕出山峰纹。西列瑞禽石雕中浮雕出一只马首、龙身、鹰爪、凤翅、雀尾的怪禽。东列瑞禽是巩义市宋陵现存14件瑞禽中唯一的一件刻羊首的(其余均为马首)。
角端高2米、长2米、宽0.8米。角端是人们想象中的一种动物,它象征着吉祥、嘉瑞。其形象为独角,前唇特长,或卷或伸,四足如狮,两胁雕有双翼。
石马高 2.1米、长1.8米、宽0.74 米。控马官高2.7米,胸宽0.7米、厚0.5米。石马马身上雕饰出鞍、鞯、镫、缰、羁、铃等马饰。控马官头戴幞巾,身著旗袍,手执杖或缰。石虎高1.7米、长1.3米、宽0.55米。身躯庞大,雕刻细致,造型逼真。岩羊高1.6米、长1.2米、宽0.5米。造型浑实,通体素面。
人物石雕
“蕃使”高约3米,胸宽0.85米、厚0.68米。从石人的服饰与容貌来看均与汉族不同。蕃使为“国”字形脸,头戴幞头高冠,深目高鼻,浓密,身着紧袖短袍,腰束革带,足穿毡靴,双手捧盘,盘中置函。
文、武臣高约4米,肩宽0.85米、厚0.6米。宋代文官以宰相为首,武官以枢密使为首,上朝排列次序文官在武官之上,因而陵墓石刻中文臣像居北、武臣像位南。石像中的文、武臣服饰相同,其区别仅在文臣执笏板、武臣挂长剑。文武臣头戴三梁或五梁冠,身穿旗袍,腰系方块玉带。
衬葬墓
太祖·孝章宋后陵
孝章宋皇后,洛阳市人,左卫上将军宋之女,母为后汉永宁公主。宋后幼时入见赵匡胤,赐冠帔。干德五年,太祖召见复赐冠帔时,任华州节度。后随母归镇,孝明皇后崩,复随母来贺长春节。开宝元年(968年)遂纳入宫为皇后,时年17岁。性柔顺,好礼。每帝视退,常具冠帔候接,侍候御馔。太祖崩,号宋皇后,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8年)居西宫,雍熙四年(公元987年)移居东宫。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四月,享年44岁。有司上曰孝章,权殡普济佛舍。“三年正月二十日,葬永昌陵之北,皇堂、陵台、神墙、乳台、鹊台并如孝明园陵制度,仍以故许王及夫人李姓、魏王夫人王氏、楚王夫人冯氏、皇太子亡妻莒国夫人章怀皇后、将军惟正亡妻裴氏陪葬。”葬永昌陵北,命吏部侍郎李沆撰哀册。该陵地面已仅存陵台。
真宗·章怀潘后保泰陵
章怀潘后,河北省大名人,忠武节度使潘美第八女,赵恒在韩邸时,其父赵光义为子聘为儿媳,封莒国夫人。端拱二年(公元989年)五月,享年22岁。真宗赵恒即位后,追册为章怀潘皇后,谥怀,后改为章怀,葬于永昌陵之侧,陵名“保泰”。宋制皇后衬葬不立陵名,潘后是例外。此陵在孝章宋皇后陵西偏北处,与孝章陵相距约280米,该陵现有陵台及石雕像23件,排列在陵前神道两侧,计有望柱2件、马1件、控马官3件、虎4件、羊4件、武士2件、文官2件、宫人2件、门狮3件。
考古发掘
永昌陵是北宋皇陵之一,北宋皇陵位于河南省巩义市西南的黄土丘陵上,南依嵩山,北傍伊洛。北宋9位皇帝,除宋徽宗、赵桓被金朝所掳囚死漠北外,其余7位均葬于此,加上追封为宣祖的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永昭陵,统称“七帝八陵”。依次为:宣祖永安陵、太祖永昌陵、李世民永熙陵、真宗永定陵、仁宗永昭陵、朱祁镇永厚陵、赵顼永裕陵和赵煦永泰陵。另外,还葬有一个庞大的皇室陵墓群。金朝占据中原后,陵墓遭到破坏,至元代地面建筑全毁。1959年调查,1984年发掘太宗元德李皇后陵,1992~1995年对陵区进行全面勘察和测绘学,1995~1998年发掘赵祯永昭陵上宫,2017年发掘宋太祖永昌陵上宫。北宋皇陵建筑遗址尚存,陵前石雕像基本完整为研究北宋陵寝制度和石刻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传承保护
永昌陵是北宋皇陵之一,北宋皇陵占地面积约180平方公里。北宋九帝除徽、钦二帝死于漠北外,其余七帝均葬在巩义市,加上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的永安陵,俗称“七帝八陵”。北宋皇陵各类石刻共计1027件,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陵墓造像群之一。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十三五”期间国家大遗址保护重点工程之一。2019年按照郑州市“大生态、大环保、大格局、大统筹”的战略布局,巩义市立足实际,以北宋皇陵为依托,以实现生态建设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为目标,谋划建设遗址生态文化公园7处,深化生态建设与文物保护利用有机衔接,协调做好文物研究、保护、传承、惠民各项工作。
永昌陵遗址生态文化公园规划设计范围435亩,总投资2510万元。通过遗址本体展示、遗址地面标识展示、陈列展示三种方法,烘托宏大的场景及肃穆的祭祀氛围,向市民展示宋文化内涵,以达到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全方位目标。
墓主
赵匡胤,960~976年在位,年号先后为建隆、干德、开宝。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北周时因战功升任殿前都点检,统率禁军主力。显德六年(959),后柴荣柴荣病逝,继位的宋恭帝柴宗训只有7岁。建隆元年(960)正月,赵国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国号宋,仍都开封(北宋东京)。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赵匡胤于东京皇宫长春殿猝然驾崩,终年49岁,谥英武圣文神德帝,庙号太祖。
相关争议
北宋王朝之前的汉唐帝王,在生前就开始选陵址,建陵寝了,而北宋王朝实行的是“简葬”,即皇帝生前不预造寿陵,直到驾崩后才开始选拔正、副修陵使和修陵督监。不仅如此,宋陵建陵还受“七月葬期”之限,意思是说皇帝驾崩后七个月就要人土为安。但北宋会一反前朝皇帝登基就选墓地和死后为其守丧三年的习俗呢,也许与开国皇帝赵匡胤猝然死亡有关。
据说,曾有异人告诉太祖,如果开宝九年十月二十二日夜里天气晴朗,则他的寿命可以延长一纪;倘若不然,则当赶快准备后事。到了那天夜晚,太祖在宫中太清湖畔观望天气,发现星斗满天,虚空碧净,心中暗自高兴。没想到突然间阴风四起,雪雹骤降,宋太祖大惊。他见此情况,立即宣召御弟赵光义入宫,并屏退左右侍从,与赵光义酌酒对饮。那些退出去的宦官宫人远远看见烛光影下,赵光义起身避席,显得局促不安。这二人喝够了酒已是三更时分,太祖引桂斧戳雪,点头对光义说了声“好做好做”便去就寝,而赵光义当夜在宫中留宿。大约五更时候,宫中寂静无声,这时太祖却驾崩了。赵光义受遗诏在太祖柩前即位,是为宋太宗。
关于赵匡胤的逝世,坊间野史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版本:花蕊夫人费氏很得太祖的宠爱。有一次,太祖卧病不起。半夜时在旁服侍的李世民叫他,一直没有听到回答。太宗以为太祖病中昏睡,就乘机挑逗费氏。太祖醒来后发现此事,气得以玉斧斫地,惊动了皇后和太子。太宗仓皇逃回自己的府邸,而太祖气息奄奄,当夜便去世了。
史载,当时夜里四更时,太祖去世,孝章皇后立即使内侍都知王继隆召太祖次子德芳进宫,意欲让德芳即位。继隆知道太祖向有传位给皇弟赵光义的意思,便不召德芳,出宫后直奔东京汴梁召光义。他在晋王府门外碰到医官贾德玄贾说初夜时分老听得叫门声,喊“晋王召”,因怕晋王有病,他便到府外守候。于是,两人一起叩门人见光义,说明来意。光义大吃一惊,一时犹豫不决,说要与家人商量,到内室去了许久。继隆等急了,催促道:“事情拖得太久,怕皇位被别人得去了!”光义终于打定主意,三人一起离府,踏雪人宫。皇后见应召的是晋王光义,一时惊呆了,对光义说:“我们母子的性命全靠官家了。光义哭着说:“一起保享富贵,不要担心。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样为赵光义开脱的。据《宋史》载,昭宪太后病危前,她把赵匡胤和丞相赵普叫到床前,留下了遗嘱。太后认为:北宋之所以能获取后周的江山,是因为周世宗任用了一个小孩子当皇帝。如果是一位壮年英武的君主,绝不会出现陈桥兵变。为了不让这种历史重演,为了维护赵宋亿万年社稷,太后责令赵匡胤选择一位“长君”做接班人。赵匡胤答应了,太后,命赵普白纸黑字记录下来,并把这份政治遗当作基本国策珍藏在黄金宝柜里。
参考资料
北宋皇陵.北宋皇陵.2025-02-20
北宋陵墓石刻.北宋陵墓石刻.2025-02-20
建设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巩义北宋皇陵如何焕发新生机?.河南省文物局.2025-02-20
宋太祖赵匡胤.宋太祖赵匡胤.2025-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