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轩
刘国轩(1629年-1693年),字观光,福建龙岩长汀县四都镇溪口村人。明郑时期重要的军事将领,早年即以智略闻名乡里。1654年(永历八年、顺治帝十一年)投到郑成功之下,参与1659年(永历十三年、顺治十六年)和1661年(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的郑成功围攻南京和收复台湾等战役。1681(永历三十五年十二月)封为镇国公,1683年(永历三十七年、康熙帝二十二)担任清统一台湾之战统帅,却被施琅击败。战后,刘国轩力主举国投降于满清,使郑氏王朝从此灭亡。仕清后,刘国轩在天津市任上兴修水利、奖励农桑、提倡文教,政绩卓著。1693年在天津病逝,享年65岁。康熙帝追赠刘国轩为光禄大夫、太子少保,赐葬顺天府苏家口。刘国轩让新迁来的胡汉民向土著居民传授农业技术,帮助他们发展生产,为开发台湾、巩固郑氏政权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刘国轩动员文武官员迁家属来台经营农事,奖励种植甘蔗,发展糖业。刘国轩要求将士做到按镇分地,按地开荒,野无旷土,而军有余粮。
人物生平
追随郑氏
1629年(崇祯二年),出生于福建汀州长汀。
1646年(隆武二年、顺治三年),清军大举攻入福建省,因家庭变故往投清军,在漳州市开始了他的行伍生涯。刚刚到漳州时仅仅作为一个门卒,后来升任为守备千总,把守漳州北门。在为清军效力期间,刘国轩曾受到原明郑将领,当时作为他顶头上司的清军总兵施琅的赏识,但始终只是一个下级将领。刘国轩十分钦佩郑成功的义举,早就产生了投奔郑成功的意思。
1654年(永历八年、顺治十一年),郑成功围攻漳州,他积极策反清军守将献城投降。十二月初一日,在晚上引导郑军兵不血刃的攻入了漳州城,迫使清廷漳州守将张世耀等降郑。初四日,被授予都督事,掌管护卫后镇的事务。然而郑成功谋略自任,驭兵用将以勇武为先,刘国轩依然未受重用。郑军号令严明,他曾经有几次战败的情况,陈永华深知他非常有谋略,所以免其死罪。
1656年(永历十年、顺治帝十三年),郑成功北伐南京时,刘国轩仅仅是一个右虎卫随征营副领兵。后来郑军将领出现缺员,他被推为候选之一,但是最终因为资历不深而未能获任。
1661年(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刘国轩身先士卒,与都督马信等亲率弓箭手击退荷兰军队的反扑,为收复台湾立下汗马功劳。
权势日增
1662年(永历十六年、康熙帝元年),郑成功去世,郑氏台湾出现继承人的内乱,郑成功之弟郑袭策划自立,刘国轩曾经和他一起谋事,被授为管镇兵。后来郑经靖难后郑袭失败,刘国轩因为不是郑袭的心腹,郑经没有深究其责。
郑经嗣位后,命刘国轩驻守鸡笼山,这一时期,刘国轩指挥军队多次进剿高山族部落,灭沙辘等部落,并且击败斗尾、龙岸等番社。自从郑经入台后,不理政事,所以刘国轩能够逐渐地掌握了台湾的军事大权。
1669年(永历二十三年、康熙八年),作为郑经的管镇兵,后担任左、右武卫,与陈永华、冯锡范鼎足而三,成为郑氏政权的顶梁柱。
响应三藩
1674年(永历二十八年、康熙十三年),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起兵反清。耿精忠遣人东渡台湾请求郑军进入福建省作为援助,郑经命刘国轩等人于四月率领大军进入思明(今福建省厦门市)。
然而,耿精忠因为郑军兵马不满一万、战船不足一百为由,轻视郑军并且将之前的盟约置若罔闻。耿、郑之间于是反目成仇,十月,在泉州涂岭击败耿精忠的部将王进。耿精忠在被清军击败后很快再次降清。继而率军入广东省。
1675年(永历二十九年、康熙十四年)五月,率领仅仅数千饥饿无援的士兵在潮州市的母山大败数万清军,名振粤东。
1676年(永历三十年、康熙十五年)二月,率兵入镇广东惠州,与吴三桂的势力划界而守,周旋于刘进忠与尚之信之间。
1677年(永历三十一年、康熙帝十六年)六月,命率军撤出惠州,广东的兵民夹道赠送食物欢送他的军队。
进攻闽南
1678年(永历三十二年、康熙十七年)二月,为中提督,总督诸军,并且有行事便宜之权。其受命之日,正值郑军尽丧福建省七府之地的时候。刘国轩率军出击,连战连捷,取得江东桥、祖头山等战役的胜利,攻克平和、漳平市等县,进围海澄县。清军闻讯后,各路援兵蜂拥而至,刘国轩采用自己所擅长的战法,在水陆之间来回作战,清军无论满汉,都因为这而变得非常疲劳。六月初十日,刘国轩终于攻破了包围长达八十三天的海澄,清守将段应举、穆黑林自缢身亡。
此后,郑军乘胜再下长泰、同安、南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等县,并进围泉州市。七月,郑经以其战功屡著,封其武平伯,征北将军。围攻泉州两月,清守军死守不。八月底,清陆路援兵陆续到来,刘国轩指挥自如。此时,郑军进攻浙江省的水师略受小挫,却妄报清水师将突至福州市。于二十四日整军前去福州解围,三日后,清援兵始出营,二十六日入泉州。九月十九日,与耿精忠等战于长泰,被打败,激战之后溃逃,凭借深沟高垒,退守海澄。
1679年(永历三十三年、康熙十八年),清廷实行迁界禁海的政策,意图困死台湾。郑军粮饷没有了来源,金厦两岛居民的赋役日益加重,以致怨声四起。三月,为了减轻百姓负担,自请停俸,并为其辖下士兵助饷三个月,吴淑、何佑、江胜、林升等将领也跟着他一起自请停俸。七月,一夜之间筑起了浔尾寨。十月,再筑丙州城,还没修筑好就有清朝满、汉大军数万袭来,他率数千人且战且守,想尽办法抵御清军,在激战中斩杀清章京巴石兔等人,清军畏刘国轩如虎,金厦两岛暂时无虞。
当时,清朝对郑氏剿抚并用。清福建省总督姚启圣数次招抚刘国轩,他都是婉言谢绝。姚启圣又数次遣人暗害刘国轩,都没有成功。清朝设修来馆,悬重赏招降郑氏将卒。当时郑军正好缺粮,刘国轩对将卒降清并不苛责,任其往来循环,虽然是饥卒疲师但是兵额却并不缺。
掌握军权
1680年(永历三十四年、康熙十九年)二月,郑经的心腹施明良(一作施齐)密通姚启圣,想要捉住郑经献给清朝,刘国轩得知后诛杀了施明良。此时,郑氏水师刚刚失败,退守金门县,郑军海澄守将苏勘(一作苏侃)献城降清,金厦两岛无所屏依。上至郑经下至将卒都没有继续守卫的意图,刘国轩也深知不可为,所以放弃了两岛,整军撤回台湾。
郑军入闽的时候,东宁(即台湾)总督陈永华留守台湾,兼管这里的兵马和守卫情况,颇有人望,郑军撤回台湾后,侍卫冯锡范嫉恨陈永华,想要谋取他的兵权,刘国轩与冯锡范态度暧昧。五月,陈永华被解除职务,并辞去东宁总制之职,他的所属兵马全部归刘国轩统辖。数月后,陈永华郁郁而亡。
郑军归台后,清朝以水师还未齐备,台湾海峡风涛凶险为由,进剿台湾的议论多次不下。勤操水师,严密布防,并且不时有觊觎福建省的企图。
1681年(永历三十五年、康熙二十年)正月二十八日,郑经病逝,他的诸子为争夺王位大打出手。当时世子为郑克臧,郑克臧是陈永华的女婿,已经成年,担任监国很多年了,各方面的评价都不错。冯锡范想要让自己的女婿、年仅十二岁的郑克塽取代郑克臧,并且派人同刘国轩商议。他起初犹豫不决,但是很快就听从了冯锡范之议。不久,冯锡范与郑经的诸子以郑克臧非嫡出之由,将其缢杀。郑克承袭了延平王的爵位。二月,郑克塽因为刘国轩拥戴有功,晋封他为武平侯。至此,台湾的政事由冯锡范做主,军事由刘国轩掌握。
澎湖兵败
1682年(永历三十六年、康熙二十一年)十一月,清代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提请专征权,率军武力攻台。福建省总督姚启圣仍然主张招抚。刘国轩向清政府请求台湾仿照琉球王国、朝鲜成为大清属国,只称臣进贡,不剃发、不登岸,这一请求遭到了清朝的拒绝。
1683年(永历三十七年、康熙帝二十二年)五月,清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进兵台湾。六月十四日,施琅出兵澎湖。此时,清郑两军势力悬殊,而施琅又谙习水师军务。刘国轩勉强尽力布防,并以台湾海峡六月多飓风为利,坐待天时。六月十六日,清郑两军接战,至二十二日,郑军大溃,败归台湾。
施琅得澎湖后,于降清将卒中拣选刘国轩亲信,往台湾招抚,许以官爵。他决定向清代投降。此时,台湾岛内群情汹汹,大有趁机作乱者。刘国轩一面督请郑克塽、冯锡范等早作决断,一面维持社会稳定,并果断制止了部分将领远走吕宋(即今菲律宾)的图谋。
仕清生涯
1683年(永历三十七年、康熙帝二十二年)闰六月,郑克塽向清朝请降。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三月初六日,刘国轩被清政府任命为天津市总兵。四月初二日,刘国轩辞京赴任,康熙予以特别嘉赏。十二月十三日,刘国轩授顺清侯。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二月二十八日,康熙再命赐刘国轩京城宅第。刘国轩在天津任上,为官清正,不爱钱,大力兴修水利,推广水稻种植方法。
晚年逝世
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刘国轩逝世于任上,终年六十五岁。十一月初二日,清政府追赠刘国轩为太子少保,赐葬顺天府苏家口。
主要成就
军事方面
• 东征收台
刘国轩投奔郑成功后,随郑成功转战江南,屡立战功。
1659年(永历十三年、顺治帝十六年),刘国轩又随郑成功屯兵厦门市、金门县,准备收复台湾,开辟新的更大的反清复明基地。刘国轩全力支持郑成功收复台湾,率领将士利用厦门、金门广阔的水域,日夜苦练渡海作战本领。
1661年(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初,被授为收复台湾的前军大将。四月二十一日,随郑成功所率的2.5万大军,200余艘船舰,从金门出发,横渡波涛汹涌的海峡,直逼台湾。四月三十日,郑军在台湾鹿耳门胜利登陆。率军与荷兰侵略者浴血奋战,很快就随郑成功攻占了荷军重要据点赤嵌城。刘国轩所部郑军所到之处,受到高山族和汉民的热烈欢迎,“南北路土社闻风归附者接踵而至”,“士民男女壶浆迎者塞道”。
攻占赤嵌城后,荷兰侵略军总督揆一,仍龟缩在热兰遮城内负隅顽抗。又率部参加了围城战斗。他们在台湾人民的支持下,击溃了从巴达维亚派出的荷兰援军,切断了城内荷军与外界的一切联系。随后,又改围城为攻城,重创荷军。陷入绝境的一,不得不于1662年(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二月一日缴械投降。在台湾持续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 保卫海岛
1662年(永历十六年、康熙帝元年)五月,郑成功逝世,其子郑经嗣位。刘国轩像辅佐郑成功一样,忠心襄助郑经。他先后奉命驻守基隆市(基隆)、半线(彰化)、半尾、龙岸、沙辘等地。
• 渡海西征
1674年(永历二十八年、康熙十三年),清廷的三个藩王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等率部反清。郑经趁“三藩之乱”率刘国轩等将领进攻大陆沿海。同年七月,清军围剿潮州市,他奉命赴援,大败清军,占领潮、惠两州,迫使清军主帅投降。随后,又回师福建省,会同诸将先后攻占漳州市、长汀古城、邵武市、莆田市等州县。
1678年(永历三十二年、康熙十七年)一月,被郑经封为正总督,并赐尚方宝剑,委以统帅全军重任。五月,指挥郑军攻占海澄,俘、歼自清军提督段应举以下3万余人。接着,又连克长泰区、漳平市、永春县、安溪县、德化县等地,威震东南。1680年(永历三十四年、康熙十九年),康熙在基本平定三藩叛乱后,又集中力量对付郑经和刘国轩。不久,郑军所据福建各地先后失守,刘国轩只得保护郑经退守澎湖、台湾。
经济方面
在保卫海岛安全的同时,认真实行郑成功“屯田法”,提倡“寓兵于农”,要求将士“有警则荷戈以战,无警则负耒以耕”,做到按镇(郑军军事单位)分地,按地开荒,野无旷土,而军有余粮。
他还动员文武官员迁家属来台经营农事,奖励种植甘蔗,发展糖业,并让新迁来的汉民向土著居民传授农业技术,帮助他们发展生产,为开发台湾、巩固郑氏政权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反对分裂
清朝政权逐步巩固和此次长达6年的反攻战役的失败,实际已彻底打破了郑氏集团反清复明的梦想。
1681年(永历三十五年、康熙帝二十年),郑经在忧郁中病逝,其子郑克塽继任廷平王位,加封刘国轩为武平侯,主持台湾军务。此时,主持内政的重臣冯锡范公开主张“自立乾坤”,遭到刘国轩的坚决反对。由于刘国轩等人的坚决反对,冯锡范的分裂阴谋才未得逞。也是在这一时期,清政府加紧了征台的步伐。尽管台湾局势难料,但身为军事主帅的刘国轩,为报郑氏祖孙三代的知遇之恩,支撑台湾的割据局面,仍亲自驻守澎湖,一面严密布防,一面日夜操练水师,以迎战攻台清军。
1684年(康熙帝二十三年)六月十四日,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奉命攻打澎湖。七月十六日,施琅再次集中优势兵力攻打澎湖。双方激战一天,郑军大败,船舰大部分遭击沉。刘国轩见大势已去,只得带领残部,退回台湾。澎湖一役,使郑军主力损失尽。康熙皇帝适时地再次通过施琅招抚。明智地认识到清朝统一大业已臻完成,反清复明已成历史。台湾孤悬海外,难以长久支撑。因此,力劝延平王郑克塽审时度势,顺应潮流,归顺清朝。
开发台湾
刘国轩辅佐郑氏治台,为台湾的早期开发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为后来大批龙岩市客家人奔赴台湾铺平了道路。1981年版《福建省长汀县地名录》,记载了长汀有两处命名为“台湾府”的自然村,分别是策武镇策田村的台湾府与河田镇中街村的台湾府。据长汀县文化专家的研究,以及四都镇溪口村祖辈口口相传的回忆,这两个地名皆与刘国轩有渊源。当年,刘国轩跟随郑成功征战台湾时,带了大批汀州人到台湾当兵打仗。当时,闽西各地多支反清复明的义军和刘国轩也有联系。后来,他又多次率兵进攻闽粤沿海,并直逼闽西,每次撤退都有长汀古城民众跟随赴台。当上将军后,他又多次往返于家乡和台湾,并带去不少汀州子弟在台开垦荒地。永定江氏、武平县魏氏等家谱均有记载。这些人的家属与后代记住了留在台湾府的亲人。在河田的台湾府里,有家俞姓的上祖曾与台湾结姻。这两个地名的存在,是长汀县与台湾交流的一大佐证。收复台湾后,刘国轩成为了拓殖台湾的垦荒者。为减少明郑对大陆经济的依赖,刘国轩“剿抚诸番,拓地日广”,动员文武官员迁家属来台湾经营农事,并在台湾北部荒野实行屯田,拓荒垦殖。他让新迁来的汉民向土著居民传授农业技术,帮助他们发展生产。他奖励种植甘蔗,发展糖业。在台湾带兵的时候,刘国轩就发现台湾的气候、土壤和排灌十分适合种植甘蔗,于是向郑氏集团行政首脑陈永华建议,大力发展制糖业,鼓励官兵种植甘蔗。在刘国轩的倡导下,台湾从福建省移入大宗大批甘蔗幼苗,大范围种植,成绩斐然。从此,台湾除了种植芝麻、绿豆、水稻等植物外,开始大规模种植甘蔗,每年可出产六十万篓(一篓蔗糖约为178斤)蔗糖,其中出口一半,除了输入中国大陆外,还远销日本等地。甘蔗成为与喜米齐名的台湾两大经济作物。当时,台湾利用自己的船队,将台湾的蔗糖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到菲律宾、马六甲、英国等许多欧亚国家和地区,以换取郑氏集团所紧缺的发射药、武器等军用物资和生活用品。这一时期,其他果树品种及蔬菜的培植技术也传入台湾。刘国轩极大搞活了台湾的贸易和经济,巩固了郑氏集团的统治,为日后基隆市、台北市等地的繁荣创造了先决条件。
家族成员
史籍记载
《台湾通史·卷二十九·列传一》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四·列传十一》
清江日升编著《台湾外记》
清乾隆版《汀州府志》
人物评价
总评
闽西长汀历史上风云人物刘国轩,一个与施琅大将军同时代的风云人物;一个随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前军大将;一个顺应潮流促使台湾与祖国大陆实现统一的郑军总督。(长汀网评价)
历代评价
康熙帝:“素怀忠诚”,“首先归命”。
万正色:“智勇不可挡”。
纪念场馆
墓葬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刘国轩病逝于天津市任上,终年65岁。之后,清政府赐祭,并将他葬于顺天府苏家口,即今北京昌平区居庸关之东的一处长城口。
故居
刘国轩故居位于长汀县四都镇溪口村2012年,长汀县为刘国轩重修了故居,并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刘国轩故居建于明代,坐东朝西,窗几明净,占地近两百平米,是典型的客家上下厅木质建筑风格。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金庸武侠小说《鹿鼎记》:刘国轩,福建莆田少林寺俗家弟子,郑克塽之师,‘台湾三虎’、‘五虎将’之一。
2016年5月辽宁歌剧院创作了以刘国轩为主角的大型歌剧《沧海》。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长汀有俩台湾府_新闻频道_中国青年网.中国青年网-新闻.2023-11-13
闽西日报明清时期龙岩人的护台壮举.闽西新闻网.2024-07-11
闽西历史人物研究之十:推进祖国统一的清朝台海名将刘国轩 .龙岩史志网.2024-09-22
明清时期龙岩人的护台壮举.闽西日报.2024-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