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尚可喜

尚可喜

尚可喜(1604年-1676年),字元吉,号震阳,祖籍洪洞县,辽东海州(今海城市)人。初为明朝东江军将领,后投降后金(清),为清初三位汉王之一。

尚可喜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在海州出生,后金来犯时跟随父亲尚学礼逃到辽西松山(今辽宁松山)避难。明天启三年(1623年),尚可喜为了寻找加入明军的父亲,投身明朝水军,成为椵岛(今朝鲜椵岛)驻军。在此受到同僚排挤,便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十月转投后金,后金可汗皇太极封尚可喜为总兵官,驻守海州。清顺治元年(1644年),尚可喜开始随清军作战,先后镇压李自成起义军、打击南明势力,收复湖南省广州市一带。顺治六年 (1649年) 被封为平南王,驻守广州,与福建省耿精忠云南省吴三桂并称为清代三藩。随着三藩割据称雄,日渐强大,康熙帝决意削藩。尚可喜察觉后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自请上疏撤藩,得康熙帝同意。吴三桂和耿精忠知晓后先后举兵叛乱,尚可喜被封亲王,受命前去平叛。之后,尚可喜长子尚之信因未得袭王爵,暗通吴三桂,发兵围包围父宅,挟持尚可喜起兵响应。尚可喜因卧病在床不能节制。随后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病重离世,被厚葬于辽东海州(海城市),享年七十三岁,康熙帝赐谥曰敬。

近代史学家顾诚表示尚可喜以汉族同胞的鲜血在清朝功劳簿上记下了“名垂青史”的一笔。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尚可喜,字李元吉,号震阳,生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八月初一,祖籍山西洪洞,曾祖父尚生曾举家迁往北直隶衡水(今衡水市),祖父尚继官再迁至辽东海州(今辽宁海州),尚可喜便出生于此,其家中共有五子,他排第四。

尚可喜十八岁时,后金入侵辽沈,他跟随父亲尚学礼前往辽西松山避难。之后,尚学礼加入辽东巡抚王化贞的部下,跟随椵岛总兵毛文龙征战,尚可喜则留在松山。

投身明军

明天启三年(1623年),明军兵败辽西地区,尚可喜于是投身明军水师,次年前往椵岛寻找父亲,与父相认后也投入了毛文龙的麾下,并被毛文龙收为养孙,赐名永喜。不久后,尚学礼在与后金的作战中身亡,毛文龙便任命尚可喜统辖尚学礼的部众。

明崇祯四年(1631年)十月,东江总兵黄龙行事不义,部下耿仲裕、王应元因此率众反叛。黄龙被拘禁,岛上事务则改由沈世魁负责。尚可喜听说此事,马上赶回皮岛,利用岛上士兵们害怕被朝廷治罪的想法,成功召集士兵们跟随他起事,耿仲裕、王应元等带头者被尚可喜率人斩杀。尚可喜放出黄龙,因功被提拔为游击将领。

明朝将领孔有德耿仲明叛变明朝后,率军占据登州(今山东半岛)抗击明军。尚可喜受命和金声桓前往平定东江诸岛,成功驱逐了旅顺叛党,并迎接黄龙入驻。崇祯六年(1633年)二月,孔、耿等被明军击败撤出登州,打算从旅顺(今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登陆归降后金。尚可喜奉命前去堵截,与孔、耿在海上展开激战,孔、耿被迫改从镇江市(今丹东市附近)登陆。尚可喜在海上作战时遭到飓风,与军队失去联系,几经漂泊才在登州上岸。却遭到登州守将祖大弼的怀疑,被误认为是后金士兵。所幸军中有士兵认出他,随后联络上黄龙,回到旅顺。因平叛有功,尚可喜晋升为广鹿岛(今辽宁省大连市广鹿岛)副将。

被逼归金

明崇祯六年(1633年)七月,孔、耿投靠后金,联合后金军队攻陷旅顺,黄龙兵败自杀,尚可喜之妻妾及家中数百人皆投海自尽。明朝安排沈世魁继任东江总兵,当初尚可喜镇压皮岛兵变,使沈世魁失去权柄,因此得罪了他。之后,他的部将王廷瑞、袁安邦诬陷尚可喜。沈世魁见机急调尚可喜前往椵岛,想要杀害他。尚可喜接到檄令,便率兵前往皮岛,行至庙岛群岛(今山东省烟台市)时,海上忽起飓风。沈世魁又再次派人前来催促,这时尚可喜发现其他人都有亲信带信来迎,唯独他的熟人没来,便察觉不对,决定派人先到皮岛侦察,这才得知原来沈世魁打算以借调之名暗中杀害他。尚可喜认为自己为明朝追亡逐叛,九死一生,却遭到他人陷害,于是对明朝感到失望。

明崇祯六年(金天聪七年,1633年)十月二十四日,尚可喜秘密派部下卢克用、金玉奎到沈阳市,向后金可汗皇太极表达归顺后金的意图。皇太极对此表示“天助我也”,并修书一封,让卢、金二人带回。书信表示若尚可喜归顺,功名富贵皆可得到,希望他不要犹豫,给予回音。明崇祯七年(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正月初一,尚可喜平定广鹿、大小长山、石城、海洋五岛,率所部将士、兵民近万人及五岛军资器械归顺后金。同年四月十日,尚可喜到达盛京(今辽宁沈阳),皇太极命贝勒爱新觉罗·多尔衮爱新觉罗·萨哈廉亲往迎接,盛赞他“达变通权”、“知明运之倾危,识时势之向背”,还将之前所俘虏的尚可喜的家族成员,且还能找到的发还给尚可喜,并赏赐他无数珍宝,封他为总兵官,称其部下为“天助兵”,驻扎海州(今海城市)。

封王征明

清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清代,封明朝降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为王。尚可喜获封智顺王,得海州为封地,他将家眷都安置于此。同年十二月,尚可喜跟随皇太极攻入朝鲜,朝鲜国王李倧投降,向清称臣。次年二月,皇太极命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前往攻打椵岛,双方激战一夜,兵民死伤数万人,清军仍登岛成功,沈世魁被尚可喜斩杀,明朝辽东沿海防线至此崩溃。

之后,尚可喜跟随清军多次讨伐,崇德三年 ( 1638 ) 开始,一路攻打锦州市、松山等地,皆立下战功。崇德七年(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朝设八旗汉军,尚可喜被编入汉军镶蓝旗。清顺治元年(1644年),尚可喜随清军入关追击李自成,追李自成至望都县(今保定市)。十月,与爱新觉罗·阿济格阿济格沿长城而下,占领延安市。随后在尚可喜的提议下,分兵攻陷郧阳区荆州市襄阳市各郡,在九江会师;李自成死在九宫山后,尚可喜回师还镇海城市顺治三年(1646年)八月,清廷以孔有德为平南大将军,命尚可喜率部随征,之后连克长沙市湘潭市衡州府等地,南明永历败走桂林市,再连取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今湖南怀化)、沅州(今芷江侗族自治县)。顺治五年(1648年),占领辰州(今湖南省怀化),湖南全省遂告平定,随后班师回京。

镇守广东

顺治六年(1649年),尚可喜改封平南王,赐金印、金册,与靖南王耿仲明进军广东。大军趁除夕偷袭南雄市,击败应战守军。之后进陷韶关市(今广东韶关),连克广东英德、清远市从化区各县。顺治七年(1650年)二月,大军抵达广州城,尚可喜下令凿筑深壕,想要围困广州。双方相持不下,明朝将领李元胤、陈邦傅等分道支援广州市,被尚可喜击败。明水师总兵梁标相来降,得战船数百,之后潮州市、惠州守将来降,得其将士。广州西门守将范承恩,潜通清军以作内应,用炮台攻陷城西北角,最终于十二月进入广州,斩首六千余级,并将余下的人逐到海边,导致溺死者众多,最终死者七十万人,史称“庚寅之劫”。顺治帝七年(1650年)十二月三日,尚可喜进入广州城后在此开府建第,并下令阻止屠杀,安置士兵,封锁府库。

顺治八年 (1651年) 春,明将宋裕昆自肇庆市率所部降清,尚可喜派人收复肇庆、罗定市,部下徐成功克复广东高州。次年,尚可喜与耿继茂率兵进攻广西廉州,部将吕应学进攻钦州市,斩获数位明将将领,之后广东雷州、海南省(今海南海口)俱降,于是高、雷、廉、琼四府皆归清廷。七月,明将李定国攻陷桂林市孔有德身死。梧州市南宁市、浔州、横州市又复为南明所有,又乘胜夺回广东化州、吴川市顺治帝十一年(1654年),李定国率兵数万进攻广东省,由高、雷、廉三府深入高明区,分兵攻打肇庆市,包围新会区,声势浩大。尚可喜向清廷寻求援助,清廷派将军珠玛喇率兵十万增援。尚可喜率兵抵达三水区,并派兵支援肇庆,大败李定国于四会河口,珠玛喇赶到后,合兵攻打李定国,斩获俘将百余人,李定国败退,新会危机解除。尚可喜再派人追击李定国余部,追至横州江时,李定国焚桥而去,至此南明军再不入广东。顺治十二年(1655年),尚可喜第一次上书请退,称自己的痰疾时常发作,但被顺治帝以战事没能全数平定为由拒绝。顺治十三年(1656年)四月,尚可喜部下平定揭阳市晋宁区、海三县。闰五月,清廷论功行赏,尚可喜获增岁俸千两,得赐貂裘、鞍马。随后,接连平定了文村、海陵、水南、龙门各处的反叛军,以及永丰寨萧国龙;廉州杨二、杨三;碣石镇总兵苏利等几起叛乱,稳固了对广东省的统辖。尚可喜在镇守广东期间,不仅在军事上抵御了南明势力,还力主维护社会秩序,恢复府学,重建孔子庙 ,促进农业发展,反对圈地,促进了广州经济社会发展。

守清拒叛

顺治十七年(1660年),顺治帝在战略上重新部署,令平南王尚可喜仍专镇广东;吴三桂吴三桂镇守云南省,兼辖贵州省;靖南王耿精忠移驻福建省,以防御台湾的郑成功。这就是清朝历史上的“三藩”,也是清朝仅有的三位汉人藩王。三藩在各地的领土上,拥有极大的权力和自主权,政治上可以控制人事任免;经济上可以随意征收赋税;军事上,还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有直接的军事指挥权。他们只对皇帝负责,其他任何官员都无权过问或阻止。这些特权对清廷构成了潜在威胁,康熙亲政后便决意撤藩。尚可喜在意识到这点后,便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上疏自请撤藩,恳请携带家眷归老海城,并归还辽东土地、房舍,以作生活之资。这给康熙帝解决三藩问题提供了机会,康熙帝随即允准,并对其大加赞赏。当这一消息传至吴三桂耿精忠处时,他二人也上疏自请撤藩,当康熙毫不犹豫的允准后,吴、耿二人开始策划叛变,打出了“兴明讨虏”的旗号,获得南方诸多汉人将领响应,如镇守广西壮族自治区孙延龄、四川的罗森等。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尚可喜闻知后立即上疏自辩,表示不会向逆贼讨要功名富贵,会坚定站在清朝这边。清廷对此给予嘉奖,并派他与两广总督金光祖协力筹划守卫广东省。四月,潮州市总兵刘进忠叛应吴三桂,尚可喜派子尚之孝前往讨伐。并上疏表示,吴三桂派遣二万人在黄沙河屯兵,若与孙延龄会合,则势力更加强大,希望朝廷增派兵力支援。清廷于是派副都统根特,从江西省赶赴广东,并命各道进兵状直接上报尚可喜。十月,尚可喜平定广州市土寇李三、官七,清廷命广东督、抚、提、镇有关兵马调动、将吏任免都听从尚可喜命令,又派镇南将军尼雅翰率其部下协守广东。

含恨离世

康熙十四年(1675年)正月,康熙帝晋封尚可喜为亲王,增加其俸禄,仍料理广东的文武事务。当时广东正受到贼寇冲击,盗贼并起,博罗县河源市、长宁、增城区从化区诸县先后告急,尚可喜分兵平定。之后,台湾郑经亦响应吴三桂,进攻福建海澄、包围漳州市。南路祖泽清亦叛清,引领孙延龄部将马雄、三桂部将王宏勋入高州市,连陷雷、廉二郡,尚可喜以“广东十郡已去其四,情况危困”,上疏请求清廷增派援兵。当初尚可喜曾上疏请长子尚之信袭爵,但认为尚之信酗酒嗜杀,便于康熙帝十三年(1674年)初,上疏表示要将爵位传给次子尚之孝,尚之信因此感到不平。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尚之信突然派兵包围尚可喜府第,公开表示归附吴三桂。尚可喜正卧病在床无法制止,愤而自杀,被侍从所救,自此病情加剧。

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尚可喜病重昏迷,忽然强睁眼睛呼喊出声,表示自己不能杀贼,死有余辜。随后将皇太极所赐冠服取出,穿戴好之后向北叩头,声称死后将继续侍奉皇太极。说完死去,康熙帝闻讯深感震惊,并为其哀悼,赐谥号曰“敬”。棺暂停留在广州大佛寺,康熙二十年(1681年)归葬海州凤翔山,后又迁葬今海城市八里镇大新村文安山。

人物评价

明末将领明皮岛总兵黄龙评:大度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还能平定祸乱,是济世之才。

清太祖爱新觉罗·皇太极:不费一弓一矢,便得到尚可喜率兵甲而倾心归顺,建立大的功勋,为国家肃清海盗。这是识时务的俊杰,应该以礼待之。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评:平南王从航海归来后投降,竭尽忠诚,在行伍中将人处置,平定地方,为朝廷效力,功绩卓著,安抚广东省,镇守岩疆,劳绩多年。

近代史学家顾诚评价:尚可喜、耿继茂汉族同胞的鲜血在清朝功劳簿上记下了“名垂青史”的一笔。

清史专家李治亭:“尚可喜是清初发展史上一位杰出人物。他归清后,四十余年征战,为缔造多民族国家政权清王朝,为发展和密切满汉民族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当这个政权‘君临天下’时,尚可喜维护国家的安定与统一,反对分裂,表现了以大局为重的政治胸怀。他的远见、胆识与贡献,深得李世民、世祖、圣祖的信任与倚重。

清史专家张玉兴表示:尚可喜本是在努尔哈赤率后金八旗兵攻入辽沈地区,并疯狂肆虐时,与父兄等一道不甘凶残的民族压迫与奴役,愤然而起,投入到以椵岛为根据地的明东江总兵毛文龙部下,加入了反抗后金的行列,从此进行了十年的浴血奋战,他以战功升至广鹿岛副将。这是正义斗争的十年,是善良反抗邪恶,为国效命,悲壮的十年,气壮山河的十年,是尚可喜一生中最为有意义、最为光彩的十年。他于国于民,皆著功勋。尚可喜父兄均战死在抗金战场,后又遭后金逼迫而举家数百口罹难,可谓国恨家仇集于一身。然而,尚可喜在形势变化,痛感被长官逼迫,个人性命危险之时,又陡然投降后金,并掉转身来屠戮自己的同胞,成为可耻的叛卖者,又可谓罪行昭著。这本是再清楚不过的问题,而史家就应毫不含糊地展示这一事实。

人物关系

人物争议

叛明原因

关于尚可喜投降后金原因,有五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尚可喜想要逃脱罪责而投降后金。黄龙兵败自杀后,与尚可喜有旧怨的沈世魁接任东江总兵,他示意部校王庭瑞、袁安邦等诬陷尚可喜,想要治罪与他,尚可喜遂投降后金。

第二种说法是尚可喜担心遭到株连,兵部尚书袁崇焕督师辽后,担心皮岛总兵毛文龙拥兵自重,想要杀掉他。尚可喜为毛文龙养孙,担心受到牵连,便率军归降后金

第三种说法认为是毛文龙死后,尚可喜不能依附毛文龙的权势,遂投降后金。

第四种说法认为尚可喜见孔有德耿仲明先后投降,为见贤思齐归降说。

第五种说法认为是尚可喜被后金的归降汉官政策所打动,遂归降。

学者刘玉文、柳海松、薛瑞录都认为第一种、第二种说法中体现的明朝政治腐败、军心动荡,以及上司沈世魁的陷害都是尚可喜决意叛明的根本原因,而第五种说法是尚可喜走上投降后金道路的关键因素。

轶事典故

巧解纷争

尚可喜受封平南王时,皇太后还特赐他一件熏貂领花绸锦袍,以表彰尚可喜母亲对他的教导养育之恩。尚可喜得到锦袍,却没有欢喜,反而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因为他是二房所生,大房所养,一时不知该将锦袍赠给哪位母亲。二位母亲听说锦袍一事,都想得到,为此争执不休。尚可喜只能以退为进,让幕僚拟份奏章,打算将锦袍还与皇太后。

师爷在奏折中交代完家庭背景,又说生母、养母对锦袍“争执不下”,只能送还皇太后。尚可喜看了之后暗叫不好,若是被皇上、太后知道,对声名有损,便将“争执不下”改为“礼让不迭”。经过这一番改动,效果立竿见影。太后见了奏折表示:“两位贤母如此,难怪尚可喜能出人头地。”便再赏赐了一件锦袍,众人皆大欢喜,尚可喜圆满解决了这次争端。

墓葬与纪念

康熙帝二十年(1681年)十二月,尚可喜被安葬于海城东南凤翔山丁甲峪,两年后迁葬于海城东南八里镇小新村东文安山西麓祖陵。整个陵园由王陵、祖陵、陵门、陈列室等组成,占地70余亩,墓前立康熙皇帝御赐汉白玉墓碑,碑高约5米,正面为满汉合璧“平南亲王谥敬尚可喜之碑”铭刻,后面是碑文。陵园内有方砖铺路,路旁有猪、牛、羊、马等石兽和石人相对而立,墓前皋门高两丈余,拾阶而上即为尚可喜墓。

清朝先后安排了数人保护尚可喜陵园,由于保护得力,陵园一直没有受到破坏,直到1958年,尚可喜墓被盗,陵园损毁严重。之后在尚可喜后裔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尚可喜墓开始了恢复抢救工程。1997年基本恢复了园外的石牌坊等附属建筑的历史原貌,1999年又在陵园正门两侧增修了尚王展览馆和尚王遗物陈列馆,展览馆内展览着文字、图片和绘画,以及5部尚氏族谱及尚可喜画像、官印等许多清朝留存下来的文物。2003年,尚王陵园成为鞍山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有声书」《宋城怀古》(春秋卷)第四十章第一节.微信公众号.2024-08-07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辽宁省人民政府.2023-09-16

鹿鼎记 鹿鼎記 (1998).豆瓣电影.2023-09-16

深宫谍影.豆瓣电影.2023-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