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联盟
高校联盟(Alliance of Universities),即高校战略联盟,又有高等教育联盟、大学联盟、大学战略联盟等称号,主要是指三个以上有共同战略目标的高校,为形成聚合效应和避免过度竞争,在自愿平等协商基础上组成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 互利互惠、相互学习、共谋发展的松散型多边合作组织。
高校联盟最早可追溯至于1900年成立的美国大学协会(AAU)。1958年,美国为发现和解决高校发展中的共同问题而成立“美国中西部院校合作委员会”。首个高校联盟是1994年成立的全国九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协作会,中国最早的高校联盟则为2005年成立的“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随后于2009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等9所高校组成的“九校联盟”(C9)成立。中国著名的高校联盟有九校联盟、北京高科大学联盟、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等。世界上较为知名的高校联盟有美国大学联合会、美国常春藤联盟、十大运动联盟等。
历史沿革
国际
美国早期建立了众多高校联盟,其中首个是成立于1900年的美国大学协会(AAU),起初创建是为了迅速扭转美国研究生的毕业文凭急剧贬值的局面,其由14所主要培养博士生的研究型大学组成,至1949年增至34所成员,目前已扩展至62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包括34所公立大学、26所私立大学和2所加拿大大学。AAU致力于提升成员大学的教育品质,打造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1925年成立的克莱蒙特大学联盟由5所本科院校和2所研究生院校组成。该联盟旨在保护各独立学院的价值,并确保设施齐备,构建了一个独立于七所学校之外的中央协调机构,以监督管理和促进合作。克莱蒙特大学联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紧密合作型的联盟 体,为后来的大学联盟设立了基本标准。
另外,成立于1950年代的常青藤联盟(Ivy League)由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康奈尔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组成,其后来也成为了世界顶尖大学的代名词。成立于1958年的美国大学联盟(CIC)由中西部12所研究型大学组成,旨在通过资源共享和项目合作推动学术水平提高。此外,东方联盟(The Big East)、东南联盟(The South-eastern Conference)等联盟也在巩固和推动美国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系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一项由美国教育办公室在1966年的调查,全美共有2017个联盟。这些联盟包含各种形式,从单纯提供一类服务的联盟到提供全方位的复杂联盟。
受美国影响,英法德澳等国随后也开始成立高校联盟。其中便包括于1944年成立的英国罗素大学集团 、于1999年成立的欧洲理工大学联盟、1999年的澳大利亚八校联盟、2002年的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2003年的德国理工大学联盟等。
中国
萌芽起步期(1949—197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滞后,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国家经济恢复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的理念。1950年6月,教育部在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以符合理论和实际的方法培养国家高级建设人才。1952年,为解决旧有高等教育体系与新国家工业化体系不相适应的矛盾,国家在海淀区成立了“学院区”,即后来的“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这一模式可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校战略联盟的起步,标志着中国高校战略联盟实践的开端。
同时,为逐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避免以往平均使用力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的情况,中共中央于1959年3月发布《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将16所高校列为全国重点学校建设单位。到1960年10月,随着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增加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决定》,全国重点高校总数增至64所。这些重点高校承担着提高自身和全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双重使命。
探索初成期(1978—1992年)
自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教育步入了全新的发展轨道,但高等教育依然面临着资源短缺的困境,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迫切需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开始重视横向联合推动高等教育(跨部门、跨地区联合办学、校际协作、教育科研生产三结合等),将其视为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1980年12月,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的前身)、长沙铁道学院(现合并为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等高校成立了校际协作委员会,在教学科研、师资培养、学术交流、资源共享和跨校选修相关课程等方面展开合作。这种合作被认为对促进人才交流、活跃学术氛围、提高师资和教学水平有积极作用,尤其在资源短缺情况下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以及最大化效率。
1981年1月,大连市的10所高校成立了高等学校校际协作委员会,得到省市教育部门的支持。该委员会充分发掘各高校办学优势,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如互派兼课教师、互开实验课程、共享图书资料、共同使用设备等,广泛开展校际协作活动,积极推动了教育经济效益的提升。
同时,1981年国家教委成立了直属高等工业学校教育研究协作组,着手开展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推动了《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期刊的创办。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明确提出加强高校与生产、科研以及社会其他领域联系,以使高校具备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并鼓励部门和地方开展联合办学,提升教育竞争力。
此后,全国各类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协作组相继成立,探索行业类高校协同合作的途径。1986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明确了跨部门、跨地区联合办学的规定。1988年5月,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推动联合办学和校际协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相关问题,旨在增强高校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高等教育横向联合被视为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许多优势,如加强学校与社会实践联系、调动用人部门投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优化学校布局和专业机构等。这一时期也标志着中国高校战略联盟的初步形成,同时也促进了高校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稳步推进期(1993—2011年)
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调整不断深化,高校一直致力于寻求更有效的校际合作方式,联合办学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焦点。长期存在的隔阂、封闭和单一服务模式逐步得到改善。1994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强调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在此后的时间里,国务院办公厅召开了5次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座谈会,最终确立了“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体制改革方针。与此同时,全国各高校的联合办学与协作意向不断增强,为高校战略联盟的形成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高校开始由合并转向建立联盟。除了高校间的联盟,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联盟也在此期间初露端倪。
1994年7月,地方综合性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在昆明市召开,云南大学、西北大学、辽宁大学、苏州大学、内蒙古大学、杭州大学的代表参会,共同探讨跨地区的联合办学与协作意向。1998年,杭州大学并入浙江大学退出了协作会,随后新疆大学、南昌大学、郑州大学、山西大学等4所地方高校相继加入。到2002年,全国9所地方高校协作会(简称“SC9”或“地方C9”)正式组建完成,并成为促进全国地方综合性大学间信息交流、经验共享、共同发展的平台。这28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协作会多次举办富有成效的活动,多次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建议,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极大地推动了各校的发展,实现了互助共赢,提升了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教学水平,同时也为全国地方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树立了良好榜样。
2000年4月,美国伯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前校长田长霖在东南大学的演讲中提出,大学并不一定要合并,但要进行规划、整合和互补。2000年12月,教育部与天津市签署了关于重点共建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的战略协议,两校根据“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开始探索合作办学模式。由于两所高校同处天津市,地理位置相邻,且各自拥有不同的学科优势,因此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2001年9月,随着南开大学教师石鉴、韩强为天津大学学生开设“电子商务”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课程,以及天津大学教师赵国杰为南开大学学生讲授的“现代工程经济学”等三门课程正式开课,两校合作办学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随后,两校在共享公共资源、互相承认学分、开设选修课程、设立辅修学位、推免试研究生、联合创办新专业、建立联合研究机构等方面展开了深入合作,这被学界称为“天南模式”。虽然两所高校并未明确提出战略联盟口号,但这一合作办学模式已初步具备了高校战略联盟的本质特征。
2002年10月,山东大学推出了“留学校外”(后改称“第二校园经历”)计划。根据这一计划,山东大学本科生可以选择到其他高校学习,为期约1年,学习的专业由学生自行选择。作为交换,对方高校的学生也可以选择山东大学最优秀的专业进行学习。最初,该计划只在山东大学和武汉大学之间实施,但由于山东大学开放的办学态度,吸引了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等26所知名高校的加入。另外,山东大学还与首都医科大学、新疆医科大学、宁夏大学等高校签署了接受其优秀本科生赴山东大学访学的协议。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山东大学制定了《山东大学本科生第二校园学习经历管理办法》《山东大学第二校园奖学金评选办法》等较为完善的制度。随着“第二校园经历”工作逐步制度化和规范化,这一计划成为中国高校合作办学的重要形式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亮点,得到中国高校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响应。特别是得到了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评价。需要指出的是,“第二校园经历”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山东大学时任主要领导的积极推动,他们认为“第二校园经历”旨在推动强强联合、资源共享,在一个开放式的环境下打造中国的名校联盟品牌。
2003年,《钱江晚报》首次提出了“联盟”一词,之后逐渐用来表述高校间的合作关系。当年9月1日,《钱江晚报》以《美国有个常青藤盟校,中国有个长三角名校联盟猜想》为题,提出了构建长三角名校联盟的倡议构想,并得到了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热烈响应。之后,长三角各高校积极探索优质互补、资源共享,联合培养优秀人才的模式。从2006年春季开学起,正式启动了“长三角交换生”计划,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首批10多名学生跨校上课并相互认可学分,标志着长三角名校联盟的正式合作。此后,中国高校战略联盟进入了稳步推进期,涌现出一批具有多样化特征的高校战略联盟。典型案例包括高校农业科技与教育网络联盟(2003年)、安徽省行知联盟(2008年)、九校联盟(2009年)、中国民办教育共同体联盟(2010年)、全国政法大学“立格联盟”(2010年)、卓越大学联盟(2010年)、北约自主招生联盟(2010年)、华沙条约组织自主招生联盟(2010年)、仙林大学城区域高校联盟(2011年)、北京高科大学联盟(2011年)等。
从这一时期高校战略联盟发展的动力可以看出,市场力量开始介入联盟的组织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高校战略联盟逐渐呈现出区域间行业聚集的鲜明特色,成为推动高校发展和资源整合的有效形式和长期趋势,同时,联盟现象也逐渐得到中央和各级地方媒体的关注。以往的研究表明,组织域的构成可以跨越空间障碍,不受距离限制,并且组织域也不排斥域内外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这为不同办学定位、处在不同地理范围内的大学,甚至不同组织域的行为主体,因为某种特定的“业务关系”而联结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可能。当然,这里也不得不提到产学研联盟这一组织形式。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学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到90年代末期高校商学院与企业联合办学模式的出现,高校在产学研联盟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大学与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的可行性和意义也得到了广泛认同。从2000年起,浦东新区曹路镇政府启动了“校镇联动”建设,并陆续引进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杉达大学(现上海杉达学院)以及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现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三所高校。从那时起,校镇就形成了“教育联盟”,各高校之间、校镇之间的互动日益频繁,这三所高校成为深受当地民众欢迎的“社区大学”,曹路镇也因此享有“大学社区”的美誉。值得一提的是,在与三所高校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曹路镇还推出了“加强校镇联动,打造文化曹路”的计划,促进三所高校和曹路镇的全面合作。三校通过建立大学生社会志愿服务队、志愿者进社区、文艺活动“三下乡”等形式,主动为当地社区服务,实现互相融合、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全新发展期(2012年至今)
中国在2010年至2020年间提出了大力推动高等教育创新组织模式,积极开展多层次、广泛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这一举措为高校战略联盟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政策支持。2012年,教育部明确表示要加强高校间的开放合作,鼓励地方建立大学联盟,以实现区域内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2015年首届“丝绸之路学术带”高端国际论坛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校长王树国倡议创建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此举标志着中国高校战略联盟进入新阶段。 2015年5月,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交流会上,来自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高校共同发布了《西安宣言》和《联盟之歌》,正式宣告成立“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后改名为“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在“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的成立后7年多时间里,中国和国际高校自发联合,初步建成60多个以“一带一路”建设为背景的高校战略联盟。 2016年11月,由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批准组建、中山大学率先倡议并与香港中文大学和澳门大学共同发起的粤港澳高校联盟在广州市成立。目前,共有28所粤港澳三地高校加入该联盟。 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其他区域性高校战略联盟,如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盟、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等。这些联盟在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区域一体化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家级高校联盟
美国常春藤联盟
美国常青藤联盟(Ivy League)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是全球最著名的高校联盟之一。它由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康奈尔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组成。常青藤联盟已成为世界顶尖大学的代名词。
美国大学协会
美国是高校联盟最早也最为广泛的国家。美国的第一个大学联盟是美国大学协会(Association of 美利坚大学 Universities, AAU),成立于1900年。该联盟最初成立的初衷是迅速应对美国研究生毕业文凭急速贬值的情况。最初由14所重要的培养博士生的知名研究型大学组成,到了1949年,该协会的成员增至34所。目前,该协会拥有62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其中包括34所美国公立大学、26所美国私立大学以及2所加拿大大学。AAU的使命是提升成员大学的教育质量,致力于打造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英国罗素大学集团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是通过战略合作促进多方共赢、协同发展,这一举措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罗素大学集团作为由英国各类高等教育机构自发组建的团体,显得最具代表性,其成就也最为引人注目。罗素大学集团建立于1994年,由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等24所卓越的研究型大学组成。该联盟汇聚了英国最顶尖的高等教育资源,联盟内部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高校常年位居QS排名的前50位,在近30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成员高校的身影,而且联盟成员的科研成果数量占据英国科研总体的60%以上。罗素大学集团作为全球高校战略联盟的成功典范之一,其建立和发展是联盟内部制度规章的共同形成,也是成员高校在应对激烈的国际高等教育竞争环境下追求稳步进展的理性选择。
英国罗素大学集团的成员高校有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爱丁堡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布里斯托尔大学、华威大学、伯明翰大学、利兹大学、格拉斯哥大学、谢菲尔德大学、诺丁汉大学、南安普敦市大学、纽卡斯尔大学、利物浦大学、卡迪夫大学、伦敦国王学院、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杜伦大学、埃克塞特大学、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和英国约克大学。
澳大利亚八校联盟
澳大利亚大学八校联盟(G8)是澳大利亚顶尖的八所大学组成的高校联盟,也被称为澳洲大学八校联盟。这个非政府组织成立于1999年,由澳大利亚历史最悠久、声誉卓越的八所大学共同组建。这八所大学在《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的世界院校排名中均位列前100名。成员包括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莫纳什大学、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昆士兰大学、阿德莱德大学和西澳大利亚大学。这些大学在学术水平、雇主满意度、文献引用度、毕业生就业率、国际学生和国际师资水平等方面均居于澳洲领先地位,处于全球顶尖水平。
法国巴黎高科集团
法国巴黎高科集团(巴黎 Institute ofTechnology),又称巴黎高科技工程师院校集团,其由法国10所声誉卓著的精英工程师院校组成的高校联盟,其成员致力于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教学、科研和创新经过多年发展,巴黎高科已经成为法国精英教育的标杆并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
加拿大U15研究型大学联盟
加拿大U15研究型大学联盟是由加拿大15所领先的研究型大学组成的联盟,包括阿尔伯塔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大学、卡尔加里大学、达尔豪斯大学、拉瓦尔大学、麦吉尔大学、麦克马斯特大学、蒙特利尔大学、渥太华大学、皇后大学、多伦多大学、滑铁卢大学、西安大略大学、马尼托巴大学、萨斯喀彻温大学等,其成立于2012年。它致力于优化研究和创新政策,推动知识的进步,培养高素质领导者,并倡导知识共享,造福全体加拿大人。通过这一使命,加拿大U15研究型大学联盟助力大学共同创造一个繁荣、可持续和公正的未来。其培养了加拿大58%的全日制研究生,吸引了加拿大77%的资助研究经费,并进行了价值 8.35 亿美元的商业研究。
日本学术研究恳谈会
日本学术研究恳谈会(RU11)是由11所日本顶尖研究型大学组成的联盟,成立于2009年11月。其在国际学术界非常活跃。日本学术研究恳谈会由9所国立大学和2所私立大学组成,分别为北海道大学、东北大学、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大学、名古屋大学、京都大学、大阪大学、九州大学、筑波大学和东京工业大学。
国际高校联盟
环太平洋大学联盟
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PRU)成员来自环太平洋经济体系沿岸20个经济体的领先大学组成,并都以其卓越的学术和研究而闻名。作为连接美洲、亚洲和大洋洲一流大学的合作网络,环太平洋大学联盟致力于召集思想领袖、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鼓励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21世纪的挑战并探索可行解决方案。
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利用成员大学的集体教育和研究力量,积极参与国际公共政策进程。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其策略聚焦于提供中立平台促进高层政策对话;探索创新解决方案,助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支持多样性、包容性和少数群体。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的主要活动旨在支持这些策略,关注领域包括降低灾害风险、女性领导力、原住民知识、虚拟学习交流、电竞、人口老龄化、全球健康、可持续城市、人工智能和废物处理等方面。
国际公立大学论坛
公立大学国际论坛(IFPU)成立于2007年10月,最初的秘书处设在蒙特利尔大学,后于2013年迁至南开大学。该论坛旨在汇聚来自不同领域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公立大学,促进国际一流大学之间的合作网络。目前的成员包括巴塞罗那大学(西班牙)、日内瓦大学(瑞士)、蒙特利尔大学(加拿大)、布拉格查尔斯大学(捷克)、罗兹大学(波兰)、北京大学(中国)、穆罕默德五世大学拉巴特(摩洛哥)以及其他知名机构。南开大学于2009年加入了该论坛。
21世纪学术联盟
21世纪学术联盟(Academic Consortium 21,简称AC21)是一个国际大学间的学术联盟,主要活动有与成员院校合作开展的国际论坛、学生国际论坛、专题研讨会和联合科研等活动,旨在通过促进跨校间的协作,开展各类教育、研究和地区合作活动,从而推动教育和科研的进步和发展。21世纪学术联盟成立于1997年,截至2023年有27所成员高校,其分别来自六大洲、18个国家。
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
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简称IARU)成立于2006年1月,是由分布在全球9个国家的11所研究密集型大学组成的联盟。这些成员大学拥有类似的价值观和共同的国际视野,致力于培养未来全球领袖。IARU的核心价值在于学术多样性和国际合作。其主要项目有全球暑期项目(GSP)、如何打造“绿色”校园(How to make a “green” school)和研究型大学价值等。
其成员包括11所享有盛誉的研究型大学,涵盖了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北京大学、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剑桥大学、开普敦大学、哥本哈根大学、牛津大学、东京大学和耶鲁大学。
全球大学高研院联盟
全球大学高研院联盟(UBIAS)于2010年成立,其初始会议是在德国弗莱堡大学高级研究院举办的“全球视野下的大学研究院:承诺,挑战,新领域”会议上,来自全球32个研究机构的代表齐聚。在过去的十年间,全球许多大学不断创建类似高研院的机构,并且这一趋势仍在持续。与传统的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不同,全球大学高研院联盟是以大学为基础的学术机构联盟,为本国大学的学术文化和科学成就做出积极贡献。全球大学高研院联盟总部在2010-2016年设于德国弗莱堡大学,而自2016年起则转移至挪威奥胡思大学。全球大学高研院联盟研究所通过提供各种不同学术水平的奖学金计划(面向初级和高级研究人员),吸引了来自不同学科、民族和学术背景的优秀研究人员,为创新性研究创造了富有成效的环境。
全球大学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联盟的成员单位为37个,其中中国大陆地区有3家成员,包括南京大学高研院、北京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和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台湾地区的成员是台湾大学高研院,而日本则有名古屋大学高研院和早稻田大学高研院。
世界大学联盟
世界大学联盟(Worldwide Universities Network,简称WUN)成立于2000年,是一个由来自美洲𩽾𩾌、欧洲、澳洲、亚洲和非洲等13个国家的23所知名大学组成的全球性教学和科研联盟组织。其旨在成员间开展跨国际研究合作,在科研、教学和知识转化等领域解决全球性重大问题。作为全球最活跃的教学和科研联盟组织之一,世界大学联盟每三年举办一次校长论坛或圆桌会议,共同探讨全球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联盟成员高校可以参与其组织承担的科研合作项目,近90个涉及各种课题的研究项目得到了联合国基金会、世界银行、经合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合作伙伴的支持。这些项目专注于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
截至2017年12月,世界大学联盟共有23所成员院校,包括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悉尼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南非开普敦大学等。其中,中国成员包括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成功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
英联邦大学协会
英联邦大学协会(英文:Association of Commonwealth Universities,简称:ACU)是一个由英联邦体系的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组成的国际组织,成立于1913年。该协会旨在为高校提供一个共享信息、知识和思想的平台,同时也致力于通过高等教育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英联邦大学协会在英联邦40多个国家拥有400多所成员大学。其70%的成员来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并且其在超过50%的英联邦大海洋国家中都有代表。
中国高校联盟
直属高校联盟
九校联盟
九校联盟(C9 League、China 9),简称“C9”或者“9校”,是中国首个顶尖大学间的高校联盟,于2009年10月启动。联盟成员包括、、、、、、、和9所高校。
1998年,中国政府启动”C9计划“决定对上述9所高校进行投资。2003年,这9所高校共同发起了“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并规定每年召开一次。2009年10月,9所大学领导在研讨会的基础上共同签署了《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书》,这标志着“九校联盟”正式成立。2023年3月12日,高中版的“C9联盟”成立。
“九校联盟”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求学平台,并将促进教师交流,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好学习的可能性,同时也促进校际之间交流,更好地利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某种程度上对解决高校“近亲繁殖”现象有一定作用。高校联盟有可能发展成为未来高校办学的一个趋势,也可能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北京高科大学联盟
于2011年10月19日,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由11所高校在京宣告成立,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高校联盟之一,旨在进行全方位的合作。这些高校均具有行业特色,包括北京化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根据2012年9月18日北京高科联盟理事会会议纪要第五条,北京化工大学被确定为负责图书和电子资源共享工作的牵头单位。随后,于2012年10月25日召开了首次联席会议,正式宣告联盟成立。2015年6月27日,在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全体成员的研究讨论后,决定正式吸纳燕山大学成为联盟成员,此举使“北京高科”成员增至12所高校。
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
2011年3月初,中国矿业大学向相关兄弟院校提出了创建“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的倡议,并得到了积极响应。目前,我校与东北林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南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等13所大学(按校名代码排序)已达成共识,作为联盟的发起高校,共同制定了《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章程》。
该联盟旨在充分发挥各高校的优质资源,开展多方面的互利共享合作。具体合作内容包括建立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享机制、学生互派访学交流、学分互认、研究生互送、重大科技项目合作、设备资源共享、图书文献资源开放以及学生文体活动交流等机制。
卓越大学联盟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九所国家“985工程”大学,包括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共同组建了“卓越人才培养合作高校联盟”(简称“卓越大学联盟”)。
立格联盟
“立格联盟”(Legal Alliance, LA)是中国政法类大学组成的联盟。其名称“立格”取自英文legal的音译,意味着确立规矩、建立规格、创立制度、树立标准。该联盟成立于2010年5月30日,由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五所名牌政法院校共同创立。随着影响力的扩大,甘肃政法大学、上海政法学校、山东政法学院先后加入,至今,立格联盟扩展至8所院校。
立格联盟以“立格”为核心目标,致力于为中国法治建设贡献力量。它肩负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任,并为中国法学教育的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做出努力,提升法治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愿景从成立之初便鲜明,八年来一直坚持初心。立格联盟坚信随着不断发展,将成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引领者,为其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作出持续贡献。
地方高校联盟
全国九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协作会
1994年,由杭州大学(现已合并入浙江大学)、辽宁大学、内蒙古大学、苏州大学、西北大学和云南大学发起成立的“全国九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协作会”(SC9),如今已扩展成为包括山西大学、云南大学、内蒙古大学、辽宁大学、西北大学、苏州大学、郑州大学、南昌大学、新疆大学在内的九所高校。该联盟已成为全国地方综合性大学之间建立沟通信息、交流经验、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平台。
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联盟
南昌大学、郑州大学、云南大学、广西大学、山西大学、贵州大学、内蒙古大学、海南大学、西藏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河北大学等14所大学,经多方征求意见和反复研究,根据国办发[2016]37号文件精神,2016年7月6日决定将“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入选高校协作联盟”更名为“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大学(Z14)联盟”(简称“中西部一省一校联盟(Z14)”)。采用拼音字母“Z”的寓意为:中西部(ZXB,zhong xi bu)是共同背景,重点(ZD,zhong dian)是当前发展现实,中央(ZY,zhong yang)是支持主体,直属(ZS,zhi shu)是发展愿景。
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
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立于2013年6月,首批成员为35所地方本科院校。联盟在教育部指导下,与国际学术组织和机构开展合作、交流,推动国际合作‘由教育部推动,旨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引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立一年多来,已吸引101所高校正式加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说,要按照“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培养链”三链融合的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格局,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全国地方高水平大学联盟
2012年,北京工业大学与苏州大学、上海大学、郑州大学、南昌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了“全国地方高水平大学校长联席会”。该联席会的目的在于建立地方高水平大学与政府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渠道,并促进地方高水平大学之间的合作交流机制。它旨在搭建一个平台,使地方高水平大学能够相互交流、学习和开展研究,并通过专家建议和专题报告的形式,对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提供政策指导。同年12月,该联席会在北京工业大学举办了首届全国地方高水平大学发展峰会。
区域高校联盟
长安联盟
2017年5月17日,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邮电大学联合组建了陕西高校“长安联盟”。这一联盟使得超过10万名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前往五所大学中的任意一所,进行跨校选修学分、攻读辅修专业。同时,这五所高校的各类教学资源和师资资源也将实现开放共享。
“长安联盟”致力于通过深化合作,拓展合作内容,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这一联盟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协同解决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使各校的资源优势能够有效放大,加速学科、专业、人才和成果等方面的一流建设。
该联盟在四个方面加强全面的战略合作。首先是联合培养,充分发挥现有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势,为其他高校学生提供跨校、跨专业学习机会。其次是资源开放,这五所高校积极推进图书资料、学术讲座、学科竞赛、在线课程、实验室等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再者是协同创新,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充分整合优质资源,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促进协同创新。最后是师资互聘,在保持人事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实行教学、科研领域的师资互聘共享。
重庆市大学联盟
“重庆市大学联盟”(University Alliance in Chongqing)位于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是重庆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重庆大学、西南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和四川外国语大学六所高校联合发起并成立。这些成员高校在专业特色上各有明显优势,优势学科相互补充。联盟遵循着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原则,在制度建设、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公共资源共享等领域加强合作。旨在实现互利共赢、相互促进、整体提升的目标。
武汉高校联盟
武汉七校联盟,或称为七校联合办学,是中国湖北省武汉地区七所教育部直属高等学府间实施的一种合作教学模式。自1999年起,七所学校根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相互促进的原则开展联合办学,允许学生进行跨校、跨学科的辅修,获得第二学位。
该联盟由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七所重点大学组成。每所高校提供其特色专业优势,联合开展教学项目。在此合作模式下,七所高校的本科生可自由选择其中一所学校的公共选修课或专业课,并有机会获得双学位,相当于拥有“一张录取通知书,可就读七所名校”。
这种武汉市地区重点高校之间的七校联合办学模式,是中国大陆历时最长、实质性参与程度最高、合作领域最广、受益学生最多的一种教学合作模式。
汉江流域大学联盟
汉江流域大学联盟(Universities Union in Han River Basin,简称UUHRB)成立于2015年11月8日,由安康学院、湖北工程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文理学院、湖北医药学院、荆楚理工学院、南阳理工文法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商洛学院、陕西理工大学和汉江师范学院等11所汉江流域高校联合发起组建。
该联盟旨在服务汉江流域的发展,鼓励加盟高校更积极地融入和服务区域发展,推动校地企合作,拓展学术研究与产业合作,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联盟致力于指导各成员高校共同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目标,与政府和企业合作,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眼于服务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推动低碳、环保和循环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为汉江流域的跨越式发展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持。
大别山革命老区高校联盟
2015年7月12日,大别山革命老区高校联盟在信阳新县正式成立,涵盖了河南省、湖北、安徽三省的7所本科院校和14所专科院校。该联盟由信阳师范学院发起,并得到黄冈师范学院、皖西学院等大别山革命老区21所高校的积极响应。
在联盟成立大会上,与会高校共同发表了“大别山宣言”,呼吁联盟成员全面加强区域内高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此举旨在共同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增强内生动力,提高办学水平,以更好地服务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联盟成立后,计划每年举办一次年会或论坛,旨在对区域内高校的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发展进行研讨和探讨。
川南高校联盟
2019年7月12日,在西南医科大学位于泸州市举行了川南高校联盟成立大会。来自泸州、自贡市、内江市和宜宾四市的14所高校成为理事单位,即西南医科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内江师范学院、宜宾学院、四川警察学院、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三河职业学院、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阳城建职业学院、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等。
这个联盟由四市区域内的高等学府共同发起。其主要目标是为川南经济区的一体化发展服务,涵盖医疗卫生、酒业、工程制造等多个领域的协同合作。同时,联盟也致力于为川南地区内的14所高校提供支持与发展。未来,该联盟计划探索建立智库,为地方决策提供专业服务,同时举办川南大学生中国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以打造区域高校的文化品牌。
长三角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联盟
2020年12月26日,长三角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联盟在中国计量大学正式成立,旨在推动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这个联盟由中国计量大学牵头,联合安徽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江苏海洋大学、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南京审计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海关学院、浙江海洋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13所高校联合发起成立。
这些高校合作共商事宜、共建平台、共享成果,重点在办学战略研究、共建学科平台资源、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领域展开项目合作,并致力于联手提升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服务于行业和区域的发展,加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联盟成形于2009年清华大学等五校联考,主要包括“北约”联盟11校和“华沙条约组织”联盟7校。
华约
由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七所高校组成。
北约
由北京大学(含医学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香港大学等十一所高校组成。
中外高校联盟
中俄教育高校联盟
中俄教育类高校联盟由6所中国教育类高校和6所俄罗斯教育类高校组成,2014年4月18日在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宣布成立。中国的六所高校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而俄罗斯的六所高校则有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车里雅宾斯克国立师范大学、新西伯利亚国立师范大学、雅罗斯拉夫尔国立师范大学和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
“中俄教育类高校联盟”旨在整合中俄优质教育类院校的资源,推进中俄两国在教育人才交流和科研项目方面的合作。成立后,该联盟将聚焦于中俄教育的比较研究,并提供关于中俄教育发展的建议;组织联盟成员参与国际教学和科研合作;促进中俄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广泛的学术交流合作;推动中俄两国文化教育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一带一路”高校联盟
2015年10月17日,文化传承创新高端学术研讨会在甘肃敦煌召开,来自兰州大学、复旦大学、俄罗斯乌拉尔国立经济大学、韩国釜庆大学等八个国家的47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高校发布了《敦煌共识》,并决定共同成立“‘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该联盟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组成,旨在以“构建‘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共同体,促进沿线区域开放发展”为主旨,推动参与大学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全面交流与合作。
此联盟致力于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提供教育信息共享和学术资源共享的交流合作平台,同时探索跨国培养和人才流动的新机制。其成员将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加强联盟高校间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交流与合作,联合申报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开展联合科学研究,并探索多边和双边联合境外办学的合作模式。
中国-白俄罗斯大学联盟
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于当地时间2023年11月21日举行的仪式上,由大连理工大学和白俄罗斯国立信息与无线电电子大学共同牵头,宣布成立了“中国-白俄罗斯大学联盟”,首批81所中白两国高校加入了这一联盟。
该联盟是在两国长期教育合作基础上建立的,旨在为中白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搭建高水平交流合作平台。联盟致力于拓宽合作渠道,持续深化中白两国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旨在成为国际教育合作的新样板,为中白两国的世代友好关系注入民间力量。
中欧精英大学联盟
2010年9月4日,中国教育部与欧洲工程大学教育研究联盟(CLUSTER)在上海签署了《中欧工程教育合作谅解备忘录》,并正式成立了“中欧工程教育平台”。该平台由18所中国高校和欧洲工程大学教育联盟的13所成员高校组成。其主要目标是促进中欧双方成员高校在工程领域的联合培养、教师培训、教材开发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这项合作致力于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工程人才,并推动中欧工程教育的专业互认。
中欧工程教育联盟
2010年9月,中国教育部与欧洲理工大学教育研究联盟(CLUSTER)共同签署了《中欧工程教育合作谅解备忘录》,并共同倡导成立了中欧工程教育联盟。这个联盟由中方18所高校和欧方12所高校共同加入了“中欧工程教育平台”,旨在推动中欧工程类院校在工程人才联合培养、教师培训、教材开发、科学研究等方面展开长期稳定的合作。该合作致力于促进中欧工程教育的互惠互利,并为双方工程教育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欧商校联盟
中欧商校联盟是在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EFMD)大力支持下创立的。EFMD成立于1971年,是一个非盈利会员组织,总部位于布鲁塞尔,亚太总部设于中国香港。在过去的40年里,EFMD一直致力于作为全球商学院、企业、政府机构和公共组织之间的催化剂,推动全球管理教育的共同发展。目前,EFMD拥有来自全球82个国家的逾800家会员机构,其中包括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英国伦敦商学院、微软、可口可乐公司等。
中欧商校联盟由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的10所一流院校和欧洲10所著名院校共同创立,是国际上首个中国与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联盟。与传统的商学院一对一合作不同,该联盟旨在通过强强联合、资源共享,为教师交流、科研合作、学生领导力培养以及双边或多边合作提供广泛的合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联盟成员可以分享办学经验、开发合作案例和数据收集、共同研究商业实践相关课题、共享教学资料、促进教师互访和学生交流,以进一步提升中国和欧洲商学院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中俄新闻教育高校联盟
中俄新闻教育高校联盟成立于2016年7月9日,截至2023年,其包括来自两国的36所知名高校。其中包括俄罗斯著名大学,如莫斯科国立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和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以及中国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和澳门大学等22所院校。该联盟的成立目的在于联合培养国际化的传媒人才,促进中俄在新闻传播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交流合作,为中俄人文交流和深入对话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中俄工科大学联盟
2010年12月成立的中俄工科大学联盟(英文名称:Association of Sino-Russian Technical Universities,英文简称:ASRTU,中文简称:阿斯图)是中俄两国工科优秀大学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组织。作为“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框架下的一部分,该联盟是高等教育领域中俄有效交流的平台。旨在汇集中俄工科精英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两国人才交流与科技合作,促进中俄创新型经济的共同发展。
中国一俄罗斯经济类大学联盟
中国-俄罗斯经济类大学联盟于2013年11月23日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正式成立,其成员既有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圣彼得堡国立财经大学等位于俄罗斯欧洲地区的著名高校,也包括多所西伯利亚地区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知名经济管理专业学府,由13所中方高校和13所俄方高校共同组成。该联盟的成立不仅有助于满足俄中两国经济发展对培养大批专业人才的需要,很大程度上还将决定今后双方经济合作的面貌。
参考资料
高校联盟亟待“提质增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23-11-23
高校联盟:按下暂停键?启动加速键?.乐山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2025-03-01
英国留学除G5之外,哪些英国大学也很厉害?.中国教育在线.2023-11-23
澳大利亚八校联盟(G8)简介.中国教育信息化网.2019-05-21
观察成千上万的企业高管,才发现他们破局的关键是…….中国日报中文网经济.2023-11-23
About Us - U15 Group of Canadian Research Universities.u15.ca.2023-11-28
Research Conducted.u15.2023-11-28
About.ru11.2023-11-28
Member - APRU.apru.2023-11-28
APRU 成立.apru.2023-11-28
International Forum of Public Universities (IFPU).ifpu.2023-11-28
21世纪学术联盟.jlu.2023-11-28
2023年AC21项目基金申请通知.nju.2023-11-28
国际大学联盟.sjtu.2023-11-28
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IARU)简介.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23-11-28
UBIAS 简况及近年的“年度主题”.nju.2023-11-28
世界大学联盟(Worldwide Universities Network)简介.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23-11-28
Our history.acu.2023-11-28
ACUmemberinstitutions.acu.2023-11-28
北大清华浙大等九校建立联盟 互认本科课程学分.北京大学新闻网.2023-06-15
什么是C9院校?.中国教育在线.2023-06-15
美媒:QS世界大学排名 清华成内地最优亚洲第三.清华大学.2023-06-15
起底“高中C9联盟”:号称国内顶尖的9所高中都是什么来历? - 成都商报|成都商报电子版|成都商报官方网站.成都商报电子报.2023-07-05
“九校联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目标_光明日报_.光明网.2023-06-16
联盟简介.高科联盟图书馆.2023-11-23
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成立.cumt.2023-11-23
2013年“卓越联盟”自主选拔录取实施公告.高考网.2023-11-23
关于《立格联盟院校法学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的说明.北大法宝.2023-11-28
全国九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协作单位.南昌大学.2019-08-08
【中化新网】南昌大学承办全国九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协作会.南昌大学新闻网.2023-11-23
“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入选高校协作联盟更名为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联盟.河北大学.2023-11-23
“中西部一省一校联盟Z14”强化实质合作,争取升直属大学.澎湃新闻.2023-11-23
教育部引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101所高校加入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 .中国政府网.2023-11-23
2013年全国地方高水平大学发展峰会苏州召开.jsgjxh.2023-11-28
陕西五高校成立“长安联盟”.人民网.2017-09-01
重庆市大学联盟.重庆大学.2023-11-23
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什么是武汉七校联盟?.高考网.2023-11-23
汉江流域大学联盟概况.汉江流域大学联盟.2023-11-23
大别山革命老区高校联盟成立.人民网.2015-07-13
川南高校联盟在泸州成立 4市14所高校加入.新华网手机版.2023-11-28
川南高校联盟成立 将服务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四川省人民政府.2023-11-28
长三角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联盟成立 共建合作平台 服务区域发展 .浙江省人民政府.2023-11-28
高考改革意见禁止联考 北约、华约、卓越三大自主招生联盟解体.观察者.2023-11-28
自主招生“三大联盟”今日开战,粤6000考生同时进行笔试 北大最高降60分录取自招生.中山大学.2023-11-28
中俄教育类高校联盟成立.人民网.2016-02-21
47所中外大学成立“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教育部网站.2023-11-23
“中国-白俄罗斯大学联盟”成立 首批81所中白两国高校加入联盟.百家号.2023-11-23
国际高校联盟.华南理工大学.2023-11-28
联盟简介.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23-11-28
新闻动态.ruc.2023-11-28
[媒体] 新华网:“中国-俄罗斯经济类大学联盟”成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新闻网.2023-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