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英文名为Sichuan University , 英文缩写为SCU),简称“川大”,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学校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英才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珠峰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成员。2022年,学校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卓越检验医师试验班试点高校。

四川大学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重点大学经过两次合并而成。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奉光绪特旨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近代高等学校;原成都科技大学是新中国院系调整时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原华西医科大学源于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西式大学和中国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之一。1994年,原四川大学和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1998年更名为四川大学。2000年,四川大学与原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四川大学。2016年,学校被批准成为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之一、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高校A类名单。2022年,学校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24年1月8日,四川大学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揭牌。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官网数据显示,四川大学有望江、华西和江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7050亩,校舍建筑面积281.66万平方米;有37个学科型学院(系)及海外教育学院等学院,本科专业136个;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3.7万余人,硕博士研究生3.1万余人,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近3000人;教学科研岗共6789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1人。同时,四川大学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3个,博士交叉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7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1个,博士后流动站48个。此外,学校获批立项2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学科4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

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四川大学位列第336名。在2025年上海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四川大学位列第15名。在2024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四川大学位居全球第98名。

历史沿革

1994年,原四川大学和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1998年更名为四川大学。2000年,四川大学与原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四川大学。

原四川大学历史沿革

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

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是由1902年成立的四川通省大学堂、四川省城高等学堂与1905年成立的四川通省师范学堂,于1916年合并组成。

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促使洋务派们开始了中国的古代高等教育向近代高等教育的实质性转变,一批近代高等学校应运而生。1895年,洋务派著名人士、四川总督鹿传霖光绪帝具奏并咨户部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报告中西学堂的筹办情况,请求立案。

1896年6月18日,四川中西学堂在成都铁板桥三圣祠街(今成都市商业场对面三圣街)诞生了。初设英、法文科,以学习英、法语言文字为主。次年秋,增设算学科暨算学馆

1902年,四川总督奎俊奉旨与同治十三年(1874年)四川总督吴棠和四川学政张之洞创建的尊经书院合并,组建四川通省大学堂,校址在成都南较场尊经书院原址。同年底,更名为四川省城高等学堂。1903年,四川按察使刘德芳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在文翁石室基础上奉旨创办的锦江书院并入四川省城高等学堂。

1911年后,四川省城高等学堂改名为四川高等学校,辛亥革命后,四川省城高等学堂改名为四川官立高等学校,四川通省师范学堂改名为四川优级师范学校和四川高等师范学校。

1916年,四川官立高等学校将师生及一切经费、校产、图书、设备转入四川高等师范学校,同时改名为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

公立四川大学

1903年,颁布的癸卯学制,确立了高等专门学堂的体制,在此影响下,1905年,四川总督锡良责成提学使方旭、劝业道周善培,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8月,在原来的仕学馆基础上创办四川法政学堂。学堂初分“官班”、“绅班”。官班为有科举功名和世家阀阅的人而设,地址初设在皇城贡院西偏,后迁总府街内务司署内。绅班主要招收无功名的士绅及其子弟,地址在五世同堂街财政署内。

除此之外,四川地区在1906~1910年间,举办了四川法政学堂、四川藏文学堂、四川通省农政学堂、四川工业学堂、四川存古学堂等五大专门学堂。这些学堂到1927年都分别演变为公立四川大学的法政学院、外国文学院、农科学院、工科学院、中国文学院,最后成为国立四川大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1927年,四川公立国学专门学校、四川公立外国语专门学校、四川公立国学专门学校、四川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四川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提请改为单科大学,于同年8月合并组成公立四川大学。

原四川大学

1926年的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一分为二。师范部分改建为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原四川高等学校部分搬回南校场组建为国立成都大学。

1931年,公立四川大学与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合并组建为国立四川大学。原五所专门学校合并组建公立四川大学后,分别改称为公立四川大学中文学院、外文学院、法政学院、工科学院和农科学院,下设19个系。设有本科,学制四年;预科,学制二至三年;专门部,学制二年。公立四川大学未设校长,而由各学院的学长共同组成“大学委员会”,共同代行校长职权。

1949年,国立四川大学共有文、理、法、工、农、师范6个学院,中文、历史、英文、法律、政治、经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航空工程、土木水利工程、电机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农业、园艺、植物病虫害、蚕桑、农业经济、农业化学、森林、畜牧兽医、教育等25个系和2个专修科。

1950年3月,国立成都理学院并入四川大学,设本科,学制四年,初设应用化学系、农垦系、工商管理系。

新中国成立之初,四川大学拥有六大学院:文、理、法、工、农、师范,共几十个学科。在50年代的院系调整中,四川大学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文理科综合大学,归教育部直属。1960年,四川大学成为中国首批全国重点大学。

1967年至1976年“文革”期间,学校停止招生。1978年四川大学恢复招生。

至1993年,四川大学共设有6个学院,22个系共50个本科专业,16个博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39位博士导师,56个硕士点。教职工3633人,其中教授148人,副教授571人。学生1.8万余人,其中研究生818人。

原成都科技大学历史沿革

原成都科技大学,由1954年成立的成都工学院与1952年成立的四川化学工业学院合并发展而成。

四川大学工学院

1944年,四川大学提出了“增设实科”的计划和申请,报经教育部批准后,在理学院内增设了土木水利工程系和航空工程系,聘请当时中央水工试验室的张有龄教授和中央航空研究院的林致平教授分别担任两系的系主任。

1945年3月,学校再次报经原教育部同意,增设了机械电机工程系,并决定设理工学院,院长由原理学院院长郑愈教授担任。增设工科以后,学校积创办了水工试验室,修建机械实习馆,接收了各式退役飞机、发动机和一批仪表。厂房、土地等。

1947年夏,经教育部批准,四川大学的理工学院即分设为理学院和工学院。工学院即从四川大学校本部迁到锦江另侧的原兵工厂内。

1948年,报经教育部批准:增设了化学工程系,机械电机工程系分设为机械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这时,四川大学的工学院已成为具有五个系的多科性工学院。

1949年秋,工学院共有专、兼职教授26人、副教授8人、讲师8人,助教31人。

1950年1月,成都军管会的军代表小组进校组成四川大学临时校务管理委员会。

1952年,四川大学的文、理、法、师学院的建制撤消,保留了工、农学院的建制。根据中央批准的西南地区高等学校工学院局部调整方案规定:川大工学院的土木水利系划分为土木工程系和水利工程系;川北大学的水利系及化工系调人川大工学院的水利系及化工系;西南工业专科学校 水利科和土木科的水利组调人川大工学院水利系;川大工学院的化工系调整到新建的四川化工学院;川大工学院的航空系调整到北京航空学院。

四川化工学院

1952年,教育部根据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建设急需大量各类专门人才的形势,并借鉴苏联的经验,提出了“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开始进行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工作。

1952年10月,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根据中央的方针,向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和川南工业专科学校等校下达了“文高字第4522号”指令:“1952学年度开始,在泸县(今泸州市)川南工业专科学校及川南人民行署原址设立化学工业性质的高等院校一所,定名为四川化学工业学院”。

1952年10月16日,由陈滋德和焦树梁主持成立建校办公室,从川南工专、西南工专和川北大学抽调干部、学生共90余人,组成了土建测绘和家具清点、人事、宣教、总务、教学组,进行各校调入师生职工的接待工作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的清理工作。1953年8月,西昌技专的化工科调入四川化工学院。

成都工学院

1953年7月,高教部召开全国高等工业学校行政会议,会上做出了关于将四川大学工学院和四川化工学院于1954年暑期合并,建立四川工学院的决定。遵照高教部及西南高教局的指示,由四川大学工学院独立新建的成都工学院于1954年8月27日举行了建校典礼。

1954年12月31日,高教部(54)工会字第427号函告四川化工学院和成都工学院:“国务院11月29日(54)国文习字16号函,批准四川化工学院于1955年迁至成都与成都工学院合并。现决定两校合并后,学校名称仍为‘成都工学院’。专业设置仍维持两院原有专业不变。”合校后的成都工学院,有机械、电机、土木、水利、化工五个系,有机械制造工程、发电厂配电网及输电系统、公路与城市道路、道路桥梁与隧道、河川结构与水电站水工建筑、无机物工学、塑料工学、皮革毛皮与皮剂工学、化学生产机械及装备9个本科专业,以及当年尚未调出的糖品物工学及植物纤维造纸工学2个本科专业和1个水利技术建筑专科专业。

197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成都工学院改为成都科技大学,列为全国重点大学,由中国科学院和四川省双重领导,以中国科学院为主。

1980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都科技大学改由教育部和四川省双重领导,以教育部为主。

原华西医科大学历史沿革

1905年,在川的各基督教会决定联合创办一所高等学府,地址定在成都。1910年,大学正式成立,定名华西协合大学。

大学创办之初,设文、理、教育三科。1914年增设医科,次年添设宗教科,1917年复增牙科,综合前述文、理、教育科共为六科,成为一所以医、牙为主,文理并重的综合大学。

1927年学校向四川省教育厅申请立案,1933年正式获教育部核准立案。其间,学校华大进行了重大改组,校名改为“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取消宗教科,合并其余各科为文、理、医学三个学院。到1949年,学校设有文、理、医、牙四个学院。

1951年,学校更名为华西大学。经过1952年全国性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学校由综合性大学变成医药院校——四川医学院。学校设有医学、口腔医学、卫生学、药学等专业。

1985年10月,经卫生部批准,四川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医科大学”。

四川大学

1994年4月,原同属国家教委的四川大学和成都科技大学完成合并,成立“四川联合大学”,由国家教委直属管理。1996年学校经过国家评审,成为全国首批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

1998年1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四川联合大学”更名为“四川大学”。2000年9月,四川大学与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四川大学。

2001年9月29日,教育部与四川省人民下令签署第二次部省共建协议,标志着四川大学正式进入以“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为目标的国家985工程。

2002年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正式开工建设并于2003年秋季入住第一批新生,江安校区位于成都市双流航空港经济开发区。

2004年,教育部批准川大正式建立研究生院。

2006年,学校整合资源正式成立四川大学吴玉章学院,该学院成为学校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2009年,学校被批准成为首批13个“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之一。同年3月11日,世界首家老子研究院在四川大学正式挂牌成立。

2010年四川大学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中国第一个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验收。

2011年11月,学校正式创建了空天科学与工程学院,并开始在江安校区筹建航空航天及多学科交叉创新大楼。

2012年,学校牵头组建了全国“生物技术药物研发与成果转化协同创新联盟”,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入选首批国家“2011计划”名单。

2014年,学校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共建的“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正式奠基。该学院于2015年正式揭牌招生。

2016年,学校被批准成为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之一、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名单。

2019年4月,学校与宜宾市在成都签署深化合作协议,共建四川大学宜宾园区。同年6月,学校入选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2022年学校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卓越检验医师试验班试点高校。同年,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3年6月2日,四川大学全球首次“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海上中试获得成功。

2024年1月8日,四川大学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揭牌。7月,四川大学教务处公示了2024年度专业调整情况,2024年学校拟申报新专业1个,预备案专业5个,撤销专业31个。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官网数据显示,四川省大学学科门类齐全,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 法、史、哲、农、教、艺12个门类,有37个学科型学院(系)及海外教育学院等学院,有本科专业136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官网数据显示,学校教学科研岗共6789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1人,四川大学杰出教授9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入选者8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7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22人(2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含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负责人82人(86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委托)及各类专项项目获得者71人(84项);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2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

学科建设

四川大学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截至2024年5月学校官网数据显示,学校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3个,博士交叉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7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1个,博士后流动站4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学科4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58个部省级重点学科。截止2024年4月,四川大学第四轮学科评估参评的58个学科中,前2%的学科有1个,前5%的学科有2个,前10%的学科有16个,前20%的学科有28个。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可知:四川大学双一流学科有数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共计6个。

教学情况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官网数据显示,四川大学有全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示范中心1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9个,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9个。

教学成果

2003年至2023年11月,四川大学获批立项2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1个,独立或牵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40项(其中特等奖1项)、国家级一流课程128门,主编或副主编14种教材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高等教育类),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3个。2015年至2023年11月,学校共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7项,金奖数位居全国第四,近三年在“挑战杯”国赛中获得特等奖和金奖11项。

学校合作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官网数据显示,四川大学与中国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多个地市和1万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建了300多个校地企合作平台。截至2023年11月,学校不断深化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开展“2+2”“3+1”“3+1+1”等模式的联合培养项目,与45个国家和地区的268所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和相关机构建立了四川大学九寨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德能源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英联合材料研究所、四川大学—意大利国家研究会国际多功能聚合物和生物材料合作研究中心、川大—牛津华西消化道肿瘤中心联合研究中心、四川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中俄数学中心—成都基地等近20个国际高端科研合作平台。学校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建了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共建了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

2017年,学校持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科科研等方面都取得了新成绩:一是成功举办了第6届“国际课程周”(UIP),邀请了来自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120余所世界知名大学的200余名外籍专家,开设全英文课程250门,受益学生超过3万人次。二是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三是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取得新成绩,首次在自然指数排名中进入全球前100名。学校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的学科领域达到15个,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和临床医学进入全球前1‰。四是来华留学教育再上新台阶,截至2017年底,来华留学生人数达到3421人,其中学历生1857人,682名外国学生通过“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奖学金项目来校留学。五是积极服务国家建设,国际交流合作取得了新进展,与华沙大学共建的“波兰语+”专业招收首届学生14名。成功承办了系列国际学术会议。作为中方牵头高校组建了中俄“长江—伏尔加河”流域高校联盟,并举行了首届智库论坛。

学术研究

学术资源

图书馆

四川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704年,由文理图书馆、工学图书馆、医学图书馆、江安图书馆组成,建设有馆史展览馆。截至2024年5月,该馆拥有纸本文献839万册、中外文文献数据库325个,收藏文物8.5万余件、动植物标本94万余件(份),各类档案约37万卷(其中珍贵历史档案9000余卷);是国务院命名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拥有珍贵的古籍特藏文献26.8万册,其中包括唐代以来的各种稿本和抄本以及相当数量的宋、元刻本;收藏大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中外文图书和报刊;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西南地区中心、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西南区域中心、教育部文科文献信息中心、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西南地区中心、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国家知识产权局和教育部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与中国国内百余家图书情报与档案机构以及美、英、法、俄、日等36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个图书馆建立有交换、赠阅或互借关系。

分馆概况

文理图书馆:位于望江校区东区,馆舍面积16000平方米。馆藏以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为主,兼及部分工程技术类文献资料。其中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文字学、汉语史、经济学、宗教学、四川省地方文献、南亚研究、数学、生物学等学科领域的文献具有收藏优势。

工学图书馆:位于望江校区西区,馆舍面积13000平方米。馆藏以科技文献为主,形成了能源、材料、化学、化工、水资源等学科文献特色。

医学图书馆:位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校区,馆舍面积8800平方米。馆藏以医学文献为主,形成了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特色资源体系。

江安图书馆:位于江安校区,馆舍面积25300平方米,由加拿大著名设计师阿穆莱德设计。收藏以综合性、基础性文献为主,同时兼收人文社科研究型文献。

博物馆

人文历史博物馆

四川大学人文历史博物馆始建于1914年,新馆现坐落于学校望江校区风景秀丽的锦江河畔,占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展区面积近10000平方米。

博物馆规模宏大、文物藏品类型丰富,含石刻、书画、陶瓷、青铜器、古钱币、古印、刺绣、漆器、拓片等几十个门类,其中尤以书画、陶瓷、美术雕刻以及民族文物、民俗文物等收藏最具特色。此外,博物馆还藏有来自全球各国文物藏品4000余件。2010年5月,经核定博物馆藏品数量为54731套,83961件。

博物馆内设有4层展区,包括石刻艺术陈列馆、民俗学陈列馆、民族学陈列馆、考古学陈列馆、书画艺术厅、古代瓷器厅、古代服饰艺术厅等基本展馆。

自然博物馆

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包括动物标本馆、植物标本馆,共收藏动、植物标本84余万件(份)。动物标本馆由原四川大学动物标本室和原华西协合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于1952年院系调整时合并建立,最早的标本采集于1908年。该馆是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植物标本馆是由中国植物学先驱钱崇澍教授于1935年创建,馆内共收藏植物标本50余万份,包括通过馆际标本交换收藏的云南省广东省和东北等地的标本,以及通过国际间的交换而存有的美国英国日本、原苏联、法国、保加利亚等20多个国家的标本。动物标本馆、植物标本馆均属于科技部“国家基础性数据库重点建设项目”。

校史展览馆

四川大学校史展览馆于2006年8月学校建校110周年之际落成,位于学校望江校区东区听荷池旁。馆舍建筑为T字型三层建筑物,始建于1937年,最早作为原国立四川大学图书馆,后曾改为四川大学博物馆,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展馆包括六个大展厅和八个小展厅,围绕“世纪弦歌,百年传响”的主题,以图片和文字展览为主。

中国口腔医学博物馆

中国口腔医学博物馆坐落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背后。始建于1932年,由英国建筑师弗烈特·荣杜易设计而成,青砖黑瓦。馆内有教学标本、挂图、书籍、照片等在内的3000余件珍贵文物,讲述了口腔医学在世界、中国和华西的发展脉络。

医学展览馆

2010年9月28日,作为庆典重大献礼工程,由医学各单位(华西医院、华西第二医院、华西口腔医院及华西第四医院)与社会企业(华西药业、科伦药业)捐资布展装饰的四川大学华西医学展览馆正式开馆。该馆设于在原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协合大学图书馆的馆址上,面积1480平方米,以医学为专门特色,设有跨越发展厅、学贯中西厅、大医精诚厅等,达成存史、教学、研究、科学教育、收藏的综合功能。

档案馆

四川大学档案馆收藏各类档案25余万卷(其中珍藏历史档案9000余卷),涉及四川近现代高等教育、文化医疗、科技产业、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内容。四川大学档案馆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档案工作分会副会长和校史分会常务理事单位、四川省高等学校档案工作协会理事长单位,于1998年达到国家档案局档案管理国家一级标准。四川大学大学文化研究中心设在该馆。

历史文化长廊

历史文化长廊于2006年落成,位于学校江安校区东大门内近一千米长的景观水道两侧,由70多幅日历造型的雕塑作品群构成。长廊着力体现川大文化融合的主旋律,按照“源头活水”“治校方略”“群贤毕至”“勇立潮头”和“春华秋实”等五个部分。

学术期刊

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55年,为双月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主办。是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教育部名刊工程入选期刊。

宗教学研究

《宗教学研究》创建于1982年8月,1985年公开出版发行,1988年起定为季刊。由四川大学主管、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又名宗教学研究所)主办。该刊以“道教研究”为特色,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理论研究、佛教研究、民族宗教与西部边疆研究、基督教(含天主教)研究、宗教学理论与其他宗教研究。连续多年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目录》(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国社科院)。

《南亚研究季刊》

《南亚研究季刊》创刊于 1986 年,主要刊登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尼泊尔马尔代夫不丹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等南亚八国的有关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原创类学术文章。

自然科学类期刊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55年,1995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由国家教育部主管, 四川大学主办。主要刊登关于数学, 物理学, 化学和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无线电电子学, 计算机科学, 核科学与技术, 生物工程, 光电技术及材料科学等新兴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的内容。被《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生物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长期列为指定的收录对象;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的《中国科学引文索引》从创刊起就将本学报列为自然科学综合类及数学类的源刊之一;被美国《数学评论》,《最新数学出版物》及《化学文摘》, 德国的《数学文摘》和俄《文摘杂志》等收录和评论. 还被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自然博物馆, 康乃尔大学, 英国大英图书馆, 英国大英科技图书馆, 日本名古屋大学, 堪培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 法国巴黎大学等国家和地区的图书馆和大学列为馆藏期刊。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创刊于1984年,由中国物理学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 四川省物理学会和四川大学联合主办。主要内容: 报道中国国内外原子分子物理及其交叉学科领域的理论, 实验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理论和实验), 发表研究论文, 快报及综合述评等三种类型的中文或英文学术论文。 所涉及的领域包括: 原子分子结构和光谱, 原子分子碰撞, 电磁场中的原子分子, 生物分子, 团簇的结构、光谱及热力学性质, 原子分子及团簇的反应动力学, 材料表面的团簇和纳米结构, 富勒烯和碳团簇等; 同时还包括凝聚态物理, 激光物理, 等离子体物理, 光学, 化学物理, 非线性动力学及其它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1992年, 全国共有129种物理学类专业期刊,《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排名为第十四位; 1996年定出26种为核心期刊,《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排名为第十四位; 2000年定出30种为核心期刊,《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列纯粹物理类核心期刊第5位。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化学研究与应用》,月刊,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四川省化学化工学会和四川大学主办。

四川动物

《四川动物》杂志创刊于1981年,主要报道和交流动物学及其分支学科和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的成果、理论、经验和动态。已连续5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和2017年版)。

工程科学类期刊

《工程科学与技术》

工程科学与技术》(CN 51-1773/TB,ISSN 2096-3246)于1957年创刊,双月刊,英文刊名Advanced Engineering Sciences,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主办。被多个数据库收录,如《工程索引(EI)》、《Scopus》、《EBSCO》、《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INSPEC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等。

《皮革科学与工程》

皮革科学与工程》创刊于1988年,为双月刊,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及中国皮革协会主办、四川大学生物质与皮革工程系及四川大学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承办、多家企事业单位组成的理事会协会,由《皮革科学与工程》杂志社编辑出版的科技刊物。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北图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文版、英文版)源期刊;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摘录。

《皮革科学与工程》(英文版)

《皮革科学与工程》(英文版),英文名为Journal of Leath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JLSE),创刊于2019年,季刊,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和中国皮革协会主办。主要出版报道对皮革科学和制革工业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具有实用前景的创新性应用技术,以及可能应用于皮革领域的相关基础研究成果和新技术。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创刊于1985年,月刊,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的首批A类学术期刊。《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长期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 、俄罗斯文摘杂志》(A.J.)、北京大学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化学化工文摘》等检索系统摘引和收录。曾被评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精品奖、首批《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油田化学

《油田化学》期刊创刊于1984年,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主管、四川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和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首批进入并一直保持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选美国《石油文摘(PA)》、美国《化学文摘(C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中国科学引文数据核心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收录、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

医学类期刊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创刊于1959年,以报道医学各专业以及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为主,设有前沿医学、专题、论著、技术与方法、研究报告、临床医学及罕见病报告等栏目。已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30余次。如,80年代曾获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优秀编辑质量一等奖、90年代获首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00年代曾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曾连续四届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中国高校编辑出版质量优秀科技期刊等荣誉称号。

《癫痫学报》

Acta Epileptologica(《癫痫学报》)创办于2018年,季刊,纸质版于2018年3月创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出资、四川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

《癫痫杂志》

《癫痫杂志》 创刊于2015年7月,为双月刊,主管单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单位为四川大学,出版单位为四川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主要栏目有论著、综述、专家共识、病例分析、Epilepsia专栏、世界舞台·中国好声音、会议纪要等。

《华西医学》

华西医学》创刊于1986年,月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主办。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四川省卫生系统A类期刊,被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FJ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等收录。

《精准临床医学》(英文版)

《精准临床医学(英文版)》(Precision Clinical Medicine)于2018年6月创刊,季刊,由四川大学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牛津大学出版社(OUP)合作出版

《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

《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英文名为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简称:STTT)。2016年1月正式创刊,2019年,STTT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项目,是全国5000多种科技期刊中遴选的22种领军期刊之一。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创刊于2001年,月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主办,中国循证医学中心/The Chinese Cochrane Center 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承办。《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3年4月成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4年改为月刊并创办网络版;同年5月,被俄罗斯文摘杂志》(AJ)收录; 11月,与《英国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和《Statistics in Medicine》一起被Cochrane Methodology Register收录;2005年1月被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收录;2008年1月率先在中国开始使用在线投稿与审稿系统(www.cjebm.com);2018年9月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由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主办。曾先后获得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中国高校医学期刊最佳实践奖、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网站奖、中国医药卫生媒体最佳实践创新奖、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等多项荣誉。

《骨研究》

《骨研究》(Bone Research)于2013年创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主办。2016-2019年连续4次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是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WAJCI)Q1区期刊,2016年入选第二期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C类)项目;先后获得“中国最美期刊”“中国高校杰出科技期刊”“中国高校优秀英文期刊”“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等称号,入选教育部第二批“高校科技期刊精品工程”“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和“中国优秀原创期刊走出去项目库”等。

《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版)

《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简称IJOS),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主办。2013至2019年连续7次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3年、2015年和2017年三次入选“百强报刊”;2013和2016年连续两次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资助(A类);2016年和2018年两次获得“中国高校杰出科技期刊”;2018年获得“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纸质制作精良,于2014年和2016年荣获“中国最美期刊”;入选首届“四川省品牌报刊”“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精品期刊展”等。2019年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1974年5月创刊,双月刊,由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主办,2014年被收录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7版)核心期刊。多年来《国际口腔医学杂志》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CSA)、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数据库)、美国《剑桥科学文摘(自然科学)》(CSA)、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 PD)等数据库收录。2006—2014年蝉联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2013年获第3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2016、2018年被评为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并入选“2016、2018年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

《华西药学杂志》

《华西药学杂志》为双月刊,由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和四川省药学会联合主办。期刊主要内容有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学、药剂学与生物药剂学、临床药学、药理与毒理、药物分析、生化药物、药事管理及部分边缘学科。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2年创刊,双月刊,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主办。常设栏目:述评、专题笔谈、论著、短篇论著、经验交流、病例报告、临床病理讨论、争鸣、新技术、综述、讲座。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于1995年1月创刊,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办。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ATPCD)、RCCSE 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先后被以下数据库收录: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 PD)、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WHO 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来源期刊,被《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国科技论文引文分析数据库(CSTY)、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China Info)、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 系列数据库等收录。杂志在2000年四川省第二届优秀期刊评比中荣获“优秀期刊二等奖”,在2009年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三优”评选活动中被评为“编辑质量优秀期刊”; 杂志连续两届被评为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杂志在2014年荣获了“第二届四川省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于1987年创刊,月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主办。期刊自1996年持续被国际权威医学数据库MEDLINE收录,也是中国国内三大核心期刊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来源期刊;期刊于2011年、2014年和2017年连续入选第2届、第3届以及第4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1978年9月创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共同主办。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B525-2017-0568]、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及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s,CA)等多家数据库所收录。2019、2014和2010年,分别荣获第四届四川省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第二届四川省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和第一届四川省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

现代预防医学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创刊于1974年,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共同主办。杂志已连续5届被《北大核心期刊目录要览》收录,持续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西部地区该学科领域连续被 “中文核心”与“科技核心”收录的唯一期刊,2017年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17.10-2020.10)即“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项目来源期刊。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于1984年创刊,双月刊,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办。主要栏目有述评、专家论坛、论著、新技术与新方法、综述等。该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Ei Compendex、美国《医学索引》(IM/ MEDLINE)、美国《Chemical Abstract》(CA)、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学研究评价中心(RCCSE)、《中国学术期刊文摘》(CSAC)、《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系列数据库等检索系统收录。2008年获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首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系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编号:2005DKA43504)。2014年又获评“第三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同时入选“2013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官网数据显示,四川大学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5个(含共建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产业创新中心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2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2个、工程研究中心8个,教育部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点实验室4个、监管科学研究基地1个,国家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1个,中央网信办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室基地1个,省级科研基地等76个;国家高端智库培育单位1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4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官网数据显示,四川大学拥有“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2018~2024年,学校共牵头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11项(2023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3年,学校科研经费达38.2亿元。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学校先后编撰出版了《甲骨文字典》《汉语大字典》《全宋文》《中国道教史》《儒藏》《巴蜀全书》等大型文化建设成果。

学校排行

QS

在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四川大学排名第355名。

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四川大学位列第336名

上海软科

在2023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四川大学位列第101-150名。

在2024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四川大学位居全球第98名。

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四川大学位列第15名。

在2025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四川大学位列第15名。

苏门小豪猪

在2025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四川大学位列第201-250名。

校园文化

校名

释义:四川大学校名中文标准字体是邓小平同志题写的“四川大学”,中文名简称“川大”;英文名“SICHUAN UNIVERSITY”的标准字体是AdobeHebrew-Bold字体。

校徽

释义:四川大学徽志是双圆套圆形徽标,以锦绣红为标准色。双圆之间上方是邓小平同志校名题字“四川大学”、下方是学校英文名“SICHUAN UNIVERSITY”(AdobeHebrew-Bold字体)。内圆正中是“凤钟楼”图像标志,该图像标志下方是“1896”字样,代表学校最初创建年份。

校训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释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首先体现了学校发展历史和现实的统一。它反映了原四川大学、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三强合并”前三校不断融合、改革、发展的历史以及相互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也直接反映了新川大“三强合并”的现实。其次,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统一。再次,体现了科学与民主精神的统一。同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是民主精神的体现。

校歌

四川大学的校歌名为《四川大学校歌》,采自于学校历史上张澜担任校长期间的校歌,由张澜等作词、佚名作曲。

歌词:

岷山峨峨开天府,

江水泱泱流今古。

聚精会神生大禹,

近文教远奋武。

桓桓熊羆起西土,

锵锵鸣凤叶东鲁。

和神人,歌且舞,

领袖群英吾与汝。

标识色

释义:四川大学标识色为锦绣红(C:12 M:92 Y:95 K:20)和优雅灰(C:47 M:37 Y:37 K:0)。

红檐青砖是四川大学老建筑的形象特征。作为四川大学标准色的锦绣红和优雅灰萃取于这些老建筑的色彩运用元素。

锦绣红,具有阳光和朝霞的气质,既给人以激情热烈、朝气蓬勃的活力,又不乏典雅沉稳、古色古香的朴实,透露出中国名校当有的文化气质。

优雅灰,具有青砖与银色的品格,既给人严谨沉稳、求真务实的传统韵味,又因其坚毅执着、洗尽铅华的特质,寓意着百年老校坚守的文化追求。

校旗

释义:四川大学校旗为红、灰双色旗帜。

根据旗帜对色质运用的特定要求,四川大学校旗采用了学校标识色锦绣红的衍伸色中国红(C:0 M:100 Y:100 K:10)与标识色优雅灰搭配,中国红在上,优雅灰在下,其高度比为71:29。旗帜上的校徽和中英文校名(中文名字体为邓小平同志题名书体;英文名字体为AdobeHebrew-Bold体)均以白色印制。四川大学校旗上,“四川大学”中英文校名标准字样和校徽标识居中,分布于具有川大标识特征的中国红与优雅灰色块上。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原四川大学

以上来自参考资料(数据统计时间2024年5月)

原成都科技大学

以上来自参考资料(数据统计时间2024年5月)

原华西医科大学

以上来自参考资料(数据统计时间2024年5月)

四川联合大学

以上来自参考资料(数据统计时间2024年5月)

四川大学

以上来自参考资料(数据统计时间2024年5月)

校友情况

校区情况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官网数据显示,学校拥有望江、华西和江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7050亩,校舍建筑面积281.66万平方米。

望江校区

望江校区位于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分设东西南北四个门,因紧邻望江楼公园(该公园曾经是过去四川大学校园的一部分)而得名。是原四川大学与原成都科技大学的所在地,占地3000多亩,主要为四川大学大三、大四及研究生、博士生同学学习的地方,是四川大学的“总部”。

华西校区

华西校区位于成都市人民南路三段17号,校区最早起源于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校区内坐落着以成都市著名老地标——钟楼为代表的一批中西合璧的老建筑,2001年2月,华西坝8座建筑被成都市政府批准列为成都市首批文物建筑。

江安校区

江安校区位于成都市双流区川大路,始建于2002年5月。该校区主要服务对象是川大本科大一大二的同学。

校园风貌

明德楼

下图为明德楼,于1954年基本完成,于2013年初被正式命名为“明德楼”,取意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川大明德楼是四川省最具有中西文化合璧特色的城市标志性建筑之一,具有浓烈的传统复兴式建筑色彩,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高校建筑之精品。

钟楼

下图为钟楼,于1926年竣工。钟楼里现存半人高的大钟是由美国梅尼利制钟公司于1924年专门为华西坝钟楼铸造。大钟的心脏由两部分机械组成,一部份是走时钟,用钟楼外面的四个钟面来显示时间;另一部份是鸣钟,用大锤敲击楼里的大钟来报时。2013年5月,钟楼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获荣誉

2011年,四川大学获得“2001—2010年四川省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17年,四川大学获得“四川省脱贫攻坚‘五个一’驻村帮扶先进集体”称号。

2018年,四川大学获得中国全国“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称号;获得“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机构”称号。

2020年,四川大学获得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2023年,四川大学获得ACCA“2022年度优秀高校”称号;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先进依托单位”称号。

参考资料

关于发布《四川大学章程》的公告.四川大学.2023-05-27

最新!我省132所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公布!.四川教育发布.2024-05-29

学校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4

四川大学.爱企查.2024-05-27

四川大学.爱企查.2024-05-15

四川大学2022年普通类本科招生章程.四川大学.2023-05-27

权威发布 | 四川大学2023年普通类本科招生章程.四川大学.2024-05-27

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教育部网站.2024-05-27

QS世界大学排名 2025.QS TOP UNIVERSITIES .2024-06-06

2025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发布,清华北大浙大居前三.大众日报-百家号.2025-04-15

【四川在线】2024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发布,四川大学首次进入全球百强.四川大学.2025-03-14

校训.四川大学.2023-05-24

标识色.四川大学.2023-05-24

学科建设情况.四川大学.2024-05-15

川大新获批9个,总数达48个!.四川大学.2024-05-28

法学院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9

外国语学院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9

学院设置.四川大学.2024-05-27

招生宣传辅助平台.四川大学本科招生网.2024-05-27

喜报!我校首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四川大学.2024-05-15

领导架构.四川大学.2023-05-25

2023年“英才计划”工作实施方案.英才计划.2025-03-14

【母校,再见!】四川大学发来录取通知书.微信公众平台.2025-03-14

【新华网】川大积极落实双计划.四川大学.2023-06-03

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 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育部.2023-06-03

125特辑 | 小友带你回顾川大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四川大学.2023-05-29

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关于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 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教育部.2023-06-03

四川大学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揭牌.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2024-01-20

四川大学历史沿革.四川大学.2023-06-12

四川中西学堂档案(1896—1902).四川大学.2023-05-28

四川省城高等学堂档案(1902—1916).四川大学.2023-05-28

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档案(1916—1927).四川大学.2023-05-28

四川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档案(1914—1927).四川大学.2023-05-28

公立四川大学档案(1927—1931).四川大学.2023-05-28

国立成都大学档案(1926—1931).四川大学.2023-05-28

国立四川大学档案(1931—1949).四川大学.2023-05-28

国立成都理学院档案(1940—1950).四川大学.2023-05-28

四川大学档案(1950—1994).四川大学.2023-05-28

四川大学工学院档案(1945—1954).四川大学.2023-05-28

四川大学工学院档案(1945—1954).四川大学.2023-05-28

四川化工学院档案(1952—1954).四川大学.2023-05-28

成都科技大学档案(1954—1993).四川大学.2023-05-28

华西协合大学档案(1910—1951).四川大学.2023-05-28

华西医科大学档案(1951—2000).四川大学.2023-05-28

四川联合大学档案(1994—1998).四川大学.2023-05-28

川大的40年,大事顺着看.四川大学.2023-05-29

2019年4月大事记.四川大学.2023-05-29

2019年3月大事记.四川大学.2023-05-29

重磅!全球首次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直接电解制氢在福建海试成功.百家号.2024-01-12

四川大学公示拟撤销31个专业,部分专业已停招.澎湃新闻.2024-07-12

柯召.四川大学.2023-05-28

徐僖.四川大学.2023-05-28

刘应明.四川大学.2023-05-28

赵尔宓.四川大学.2023-05-28

两院院士.四川大学.2023-05-28

涂铭旌.四川大学.2023-05-28

林祥棣.四川大学.2023-05-28

国家级教学名师.四川大学.2023-05-28

卿希泰.四川大学.2023-05-28

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四川大学.2023-05-28

四川大学双一流学科名单有哪些(6个).大学生必备网.2024-05-15

四川大学学科评估结果排名.大学生必备网.2024-05-15

经济学院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9

数学学院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9

化学学院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9

生命科学学院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9

电子信息学院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9

机械工程学院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9

电气工程学院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9

计算机学院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9

建筑与环境学院学科概况.四川大学.2023-05-29

水利水电学院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9

化学工程学院介绍.四川大学.2023-05-29

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沿革.四川大学.2023-05-29

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四川大学.2023-05-29

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公示 四川3所大学入选.四川省人民政府.2023-05-29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9

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9

四川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国家级示范中心新闻与传播分中心.四川大学.2023-05-29

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四川大学生物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开放创新实验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四川大学.2023-05-29

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四川大学.2023-05-29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大事记.四川大学.2023-05-29

我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22年企业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启动.四川大学.2023-05-29

第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3-05-29

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3-05-29

“十二五”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3-05-29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9

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3-05-29

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3-05-29

2017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3-05-29

交流合作概况.四川大学.2024-05-15

图书馆概况.四川大学.2023-05-25

馆藏资源概况.四川大学.2023-05-25

高校博物馆:象牙塔里稀奇多——中国口腔医学博物馆.四川大学.2023-05-25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展览馆.四川大学.2023-05-25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7

《宗教学研究》期刊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7

《南亚研究季刊》期刊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7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7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7

《化学研究与应用》.四川大学.2023-05-29

《四川动物》期刊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7

《工程科学与技术》期刊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7

《皮革科学与工程》期刊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7

皮革科学与工程(英文版)期刊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7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7

《油田化学》期刊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7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7

《癫痫学报》期刊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7

《癫痫杂志》期刊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7

《华西医学》期刊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7

《精准临床医学(英文)》期刊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7

《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期刊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7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期刊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7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期刊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7

《骨研究》期刊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7

《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版)》期刊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7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期刊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7

《华西药学杂志》期刊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7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期刊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7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期刊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7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7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期刊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7

《现代预防医学》期刊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7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期刊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7

科研平台.四川大学.2023-05-28

QS世界大学排名 2024.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2024-04-03

四川大学.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2024-05-04

2025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2024-10-15

校名.四川大学.2023-05-25

校徽.四川大学.2023-05-24

校歌.四川大学.2023-05-24

校旗.四川大学.2023-05-25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简介.四川大学.2023-05-29

【校友风采】姜华:逐浪时代 · 做踏破荆棘耕耘的第一垄麦浪.四川大学.2023-05-29

张自力教授.四川大学.2023-05-29

陈永川院士.四川大学.2023-05-29

王方定院士.四川大学.2023-05-29

傅依备院士.四川大学.2023-05-29

【校友风采】陈先德:以德悟道得大成 时代担当展情怀.四川大学.2023-05-29

带你逛川大!——望江篇.四川大学.2023-05-31

带你逛川大!——华西篇.四川大学.2023-05-31

带你逛川大!——江安篇.四川大学.2023-05-31

【大川校园】明德楼:开风气之先的中国传统复兴式建筑.四川大学.2023-05-31

120年,川大老建筑中凝固的事与情.四川大学.2023-05-28

四川大学荣获“2001—2010年四川省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四川大学.2023-05-28

四川大学荣获“四川省脱贫攻坚‘五个一’驻村帮扶先进集体”称号.四川大学.2023-05-28

我校荣获全国“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称号.四川大学.2023-05-28

四川大学荣获“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机构”称号.四川大学.2023-05-28

喜报!四川大学荣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四川大学.2023-05-28

我校获ACCA“2022年度优秀高校”荣誉称号.四川大学.2023-05-28

我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先进依托单位”荣誉称号.四川大学.2023-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