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巾军是元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等以宗教组织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起义军以红布为旗,红巾裹头,故称红巾军或红军,又因烧香礼拜弥勒佛被称作香军。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问题日益加剧。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和刘福通率先在颍上县起义。因起义军都以红巾包头,所以被称作红巾军。与此同时,白莲教徒彭莹玉等人在蕲州起义;淮北市地区的芝麻李等人攻占徐州市;布王三建立“北琐红巾军”和孟海马建立“南琐红巾军”,在南阳市襄阳市荆门市一带活动;江淮平原郭子兴孙德崖等五人统称元帅,在凤阳县(今凤阳县西北)起事。各路起义军都以红巾为标识,统称红巾军,但彼此独立、互不统辖。北方红巾军以刘福通为首,建立龙凤政权,在进攻元朝的过程中,义军将领张士诚叛投元军,导致北方红巾军被元军和蒙汉地主武装击败。南方红巾军中,徐寿辉在蕲水称帝,建立徐宋。后来起义军发生内讧,徐寿辉的部将陈友谅将其谋害,在武昌称帝,改国号为汉。布王三的“北琐红巾军”和孟海马的“南琐红巾军”,均被地主武装击溃。州红巾军首领郭兴死后,部下朱元璋取代其地位,并与陈友谅、张士诚的政权互相兼并。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击败张士诚,方国珍也向朱元璋投降,至此红巾军彻底覆灭。朱元璋统一东南地区,随后在应天府称帝,建立明朝。

红巾军撼动了元政府的腐朽统治,推行“摧富益贫”政策,实践了农民平均主义思想,并缓和了土地问题,及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融合。历史学家邱树森认为,北方红巾军虽然失败了,但是最有力地打击了元朝的有生力量,为后来朱元璋最后灭亡元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学者刘孔伏、潘良炽都认为,以红巾军为主的红巾军起义,具有积极的历史作用。对朱元璋在吏治、恢复和发展生产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名称由来

白莲教首领韩山童,自称是宋徽宗第八世孙,宣扬“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与刘福通等在颍上县组织农民起义。起义军均以红巾包扎头部和红布为旗,故被时人称为红巾军或红军。又因烧香礼拜弥勒佛被称作香军。历史学教授胡阿祥认为,红色既有象征赵宋火德之意,又符合“弥勒佛属红色”的宗教信仰。

历史背景

元朝统治者为了便于控制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在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民族分化和民族压迫。到元朝中后期,政治腐败,政府征收各类苛捐杂税,官员贪污成风。元顺帝时,为解决财政困难,朝廷滥发钞币,造成了经济混乱。土地则高度集中,被皇帝赐给蒙古贵族、色目、汉人官僚及寺院,地主阶级也从中巧取豪夺,再加上灾荒不断,粮食歉收,各地出现大量饥民,逐渐形成反抗元朝统治的民间力量。

此外,自南宋时期,民间开始兴起白莲教。进入元朝以后,民间松散的宗教形式得到元朝统治者的默认和支持而发展迅速,演变成白莲教、明教、弥勒教的混合宗教。在教义方面,白莲教信奉弥勒佛,宣扬人间的苦难和黑暗即将过去,因此得到众多教徒的信仰和尊奉。元朝初年,白莲教徒杜万一、高仙道等人利用传教的名义组织教徒反元,均被朝廷镇压并被明令禁止,由此也导致一些白莲教组织对于官府的敌对态度。元朝末年,社会矛盾更加激化,赵州栾城区人(今河北栾城区)韩山童利用白莲教结社,借机宣言“天下当大乱,弥勒下生,明王出世”,在河南省江淮平原颇受百姓的推崇,为后来韩山童等人利用白莲教聚众起义奠定基础。

历史沿革

起义爆发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丞相脱脱派工部尚书贾鲁出任河防使治理黄河,征用汴梁、大名县等地十五万民工,同时调派两万军队负责监工。治河官员克扣民工钱财,引起民工极度不满。适逢民间流传民俗音乐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于是韩山童借势开凿独眼石人,并刻“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预埋在黄陵冈。等到民工挖出石人后大受鼓舞,纷纷跟从韩山童、刘福通杜遵道等人在颍州(今阜阳市颍上县密谋起义,以红巾为标志,韩山童被推拥为明王。不料韩山童因消息泄漏被捕杀,其妻及儿子韩林儿逃到武安山。同年五月,刘福通带领起义军占领州,因其头裹红巾为标识,被时人称为红巾军。与此同时,徐寿辉、彭莹玉、倪文俊在蕲州起义;芝麻李彭大赵均用攻占徐州市;布王三建立“北琐红巾军”和孟海马建立“南琐红巾军”,在南阳郡襄阳市、荆门一带活动;以及濠州(今凤阳县西北)的郭子兴孙德崖等五人统称元帅起事。这些起义军都以红巾为标志,但各自为政,互不统辖。

各自为政

龙凤政权

红巾军起义爆发后,元廷立即派出枢密院同知赫斯虎赤率精兵前去颍州镇压,但元军见到红巾军却不战自退。而后红巾军在刘福通的带领下,攻下朱皋(今属固始县)、罗山县确山县和光州、息县等地。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二月,刘福通等人在亳州市(今安徽毫县)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政权。国名为宋,年号龙凤,史称韩宋。刘福通奉韩林儿为帝,韩林儿母亲为皇太后。韩宋政权建立后,以杜遵道盛文郁丞相,刘福通、罗文素为平章政事,刘六为知枢密院事。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六月,刘福通率军逼退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答失八都鲁中牟县,而后攻下邓、许、嵩等郡县。同年十二月,答失八都鲁又将刘福通击溃,使其退守安丰镇(今安徽寿县)。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刘福通兵分三路北伐元军,东路由毛贵率领,一路向北进攻。接连攻克东昌(今聊城市)、济南市青州市蓟州(今河北县),逼近大都。中路由关铎等率领,转战于山西省河北省,接连攻下左权县(今山西昔阳)、冀宁路(治所在今山西太原)、保定市,十二月,攻陷上都,两度攻入高丽。西路由大刀敖等率领,由湖北进军渭河平原,相继攻下商州区、兴元、巩昌等地。同时刘福通也将首都迁至汴梁(今河南开封),巴蜀、荆楚、江淮、甘肃省等地红巾军都归其指挥作战。

而三路参与北伐的红巾军因各自为战,军事力量分散,被元军和地主武装逐个击破。元廷派察罕帖木儿在关陕、荆襄、河洛、等地驻兵,尤以太行山地区调重兵把守,毛贵带领的东路军在柳林遭到元军袭击,只得带军返回济南市。之后毛贵被其部将赵均用谋害,察罕帖木儿趁机占领了山东省各地。中路军被高丽军击溃,损失惨重。西路军在凤翔遭到察罕帖木儿夹击,数万人被斩首。察罕帖木儿还联合关中地主武装围攻汴梁,四个月后,城内粮尽援绝,刘福通只得弃城撤至安丰镇(今安徽寿县)。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三月,叛投元军的武装首领张士诚带兵攻占安丰,刘福通阵亡,韩山童出逃,以韩山童、刘福通为首的北方红巾军起义失败。

天完政权

白莲教徒彭莹玉,以符水治病传教,早年在宜春市领导农民起义失败,转战淮南西路继续布道。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后,彭莹玉联合徐寿辉倪文俊等人在蕲州镇发动起义。两个月后,攻占了浠水县(今湖北水)和黄州路,推拥徐寿辉称帝,建立徐宋。并效仿元廷,设置中书省和六部等机构,彭莹玉任军师,邹普胜太师,倪文俊任元帅。之后红巾军向江西省浙江省湖南省、湖北发展,相继占领了江州(今江西九江市)、杭州市常德市仙桃市(今湖北阳西南沔城)各地。红巾军所到之处,推行“摧富益贫”政策,将没收财物救济贫民,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上万人纷纷加入,军队继续壮大。

其后红巾军与地主武装和元军频繁交战,红巾军相继失陷饶州、安陆,又被阿鲁辉接连攻克武昌及汉阳。彭莹玉在元军围攻下,退军江西瑞州(今江西高安)被杀,到年底时,蕲水也不敌元军失守。起义军接连失利,只得退守沔阳湖和蕲春。后元军与武装首领张士诚的军队在高邮交战,徐寿辉率红巾军趁机再起,夺回沔阳州襄阳市、武昌、汉阳、饶州。迁都汉阳后,继续向四川省陕西省进军,取得湖广、江西省大部。此时却发生内讧,倪文俊谋杀徐寿辉未遂,被陈友谅火并,陈友谅又谋杀了徐寿辉,在武昌称帝,改国号为汉。徐寿辉部下明玉珍对陈友谅表示不服,遂在重庆自立为陇蜀王,建国大夏。

江南政权

郭子兴孙德崖等五人聚集上千人,在濠州组建红巾军起义。不久后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因屡立战功,受到郭兴的重用。淮北红巾军彭大赵均用脱脱击败,带领余部前来与其会合。但因其内部不和,朱元璋回家乡招募兵马并占领了滁州市,后郭子兴带兵加入。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接受韩林儿的任命,充任左副元帅,然而他并不效忠龙凤,而是暗中独立发展。朱元璋利用巢湖红巾军水师渡江后,郭子兴的次子郭天叙和郭子兴的妻弟张天祐战死,郭子兴的军队都归朱元璋接管。朱元璋攻下集庆路(今江苏南京),将其改名应天府,在此设立江南行中书省,并建枢密院、理问所、提刑按察司、营田司等机构。此后三年,朱元璋先后攻克江阴、常熟市池州市徽州扬州市战略要地,占领江、浙两省大部分地区。同时朱元璋采纳名士朱升的建议,整肃军纪,实行屯田制,起义军迅速发展到十余万人。

相互兼并

陈友谅想要联合张士诚,灭掉在江南势头正旺的朱元璋。朱元璋先发制人,派陈友谅的老友康茂才向陈友谅诈降,陈友谅中计,独自率军攻打应天府。朱元璋待陈友谅的军队进入埋伏圈后内外夹击,陈友谅的士兵死伤无数,两万余人被俘,陈友谅逃走。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四月,朱元璋前去安庆市营救被张士诚围攻的韩林儿,陈友谅趁机攻打洪都。七月朱元璋率水军二十万驰援,与陈友谅在鄱阳湖交战。陈友谅中箭而亡,其部将张定边在武昌立陈友谅之子陈理为帝。次年正月,朱元璋自立为吴王,二月陈理投降,汉政权灭亡。

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五月,朱元璋在讨伐张士诚的檄文中称白莲教是“妖术”,与红巾军正式决裂。同年十二月,小明王韩林儿溺死瓜步江,韩宋灭亡。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张士诚被朱元璋的军队俘获,方国珍也向朱元璋投降,至此红巾军彻底覆灭,朱元璋统一了东南地区。次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

组织结构

人员构成

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密谋起义时,参加人员都是信奉白莲教的教徒,其后是治理黄河民工。起义爆发后,广大的农民群众纷纷加入。在《元史·魏中立传》中记载,遍野都是身着短衣草鞋,手持竹枪,头包红布的人。

口号

北方红巾军领袖刘福通起义时,针对元朝贫富不均的现实,提出“贫极江南,富称塞北”的口号。

起义军民歌

天遣魔军杀不平,“不平人”杀不平者。不平人杀不平者,杀尽不平方太平。

滿城都是火,官府四散躲。城里无一人,中国工农红军“府”上坐。

天雨线,民起怨。中原地,事必变。

货币

韩林儿建立龙凤政权后,即铸带有年号“龙凤通宝”铜钱。建立徐宋徐寿辉将年号改为天启后,铸造铜钱“天启通宝”。后陈友谅替代徐寿辉称帝,改年号为天义,铸造铜钱“天义通宝”。

主要人物

影响与评价

历史学家谢天佑、简修炜在《中国农民战争简史》中认为,经过刘福通领导的红巾起义军扫荡后,元王朝名存实亡。红巾军是元末农民大起义的主力和中坚力量,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元朝建立后虽实行“汉法”,却未实现真正的蒙汉两族融合。以蒙古贵族为首的统治阶级,对汉及其他民族实行了严格的打击和压迫,激起了尖锐的民族矛盾。红巾军起义结束了蒙古族的压迫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而历史学家邱树森认为,北方红巾军虽然失败了,但是最有力地打击了元朝的有生力量,为后来朱元璋最后灭亡元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元朝末期,由于王公贵族、官僚地主等造成的土地高度集中问题被红巾军起义瓦解。针对元朝“财富不均”的现象,南方红巾军的领袖彭莹玉,提出了“摧富益贫”政策,实践了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学者刘孔伏、潘良炽也认为,以红巾军为主的红巾军起义,对朱元璋在吏治、恢复和发展生产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初朱元璋对地主豪强进行了打击,并将其编为《大浩》等昭告天下,使得明初政治政策相对清明。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