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虫
鸣虫(英文名:crickets \u0026 katydids),顾名思义,是指一类能鸣叫发声的昆虫;主要为直翅目中能发出特别响亮与复杂的声音的蟋蟀科和螽斯科的昆虫的统称。因其寿命较短,又称为“百日虫”。
鸣虫的栖息环境多样,有地栖、草栖和灌木栖三种;食性因种不同而不同,可归为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和杂食性四大类。着生于胸部的翅膀,是鸣虫的主要发音器官。在蟋蟀类鸣虫中,鸣叫时右翅摩擦于左翅而发音;而在斯类鸣虫中,鸣叫时左翅摩擦于右翅而发音。鸣叫是鸣虫在特定范围内与同族个体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方式,它们的鸣声复杂多样,被视为一种交际工具,在求偶、交配、自卫警告、警戒、报警、自我表达以及合群迁徙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鸣虫在中国的赏玩,自唐朝天宝始,历经数百年,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清朝康熙帝和爱新觉罗·弘历喜爱鸣虫的记载见于多处史料,他们在宫中与群臣赏玩鸣虫的场景曾被《清宫词·山蛩声》所记录。鸣虫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文字来源、诗词记载、绘画作品等,均有鸣虫的丰富记载。
常见蟋蟀科类鸣虫,据不完全统计,有20余种,其中以迷卡斗蟋、小黄蛉蟋、双带拟蛉蟋和油葫芦最为多见;常见螽斯类鸣虫,则以蝈蝈、纺织娘和悦鸣草螽豢养人数最多。鸣虫因外形美观、色彩多样,具有极高的赏玩价值,在市场上单只常可卖出高价,极具经济价值,因此,人工孵育鸣虫规模逐渐产业化。同时,随鸣虫赏玩发展出的葫芦虫具已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品类,具有较高艺术价值。
命名与分类
命名
鸣虫,顾名思义,是指一类能鸣叫发声的昆虫。因昆虫是通过身体某器官本身的振动或器官之间的摩擦而发声的,所以鸣虫本来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
但民间所说的鸣虫,是指那些久为人们畜养听其鸣声以娱情的种类。作为玩赏的鸣虫约可分为两大类:蟋蟀科类,如油葫芦(Teleogryllus sp.)、迷卡斗蟋(Velarifictorus micado)、梨片金蛉子(Truljalia hibinonis)及各种蛉虫;螽斯科类,如蝈蝈(Gampsocleis gratiosa)、鼓翅鸣螽(Uvarovites inflatus)、纺织娘(Mecopoda elongate)等。蝉类鸣虫虽然历史上曾有人畜以玩乐,但现在一般已经不再作为鸣虫而畜养了。因此,现在的“鸣虫”主要指直翅目中能发出特别响亮与复杂的声音的蟋蟀科和螽斯科的昆虫。
鸣虫的寿命一般都很短,只三四个月的时间,所以民间又称之为“百日虫”。
分类
常见蟋蟀类鸣虫主要包括下表中的种类:
常见螽斯科类鸣虫主要包括下表中的种类:
形态特征
作为昆虫的一类,鸣虫首先具有昆虫的基本特征,即身体由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组成;成虫的头部长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两对翅膀和三对足。常见鸣虫主要是蟋蟀科和螽斯科的昆虫,因此它们还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头部
常见的鸣虫头部通常呈短而圆的形状,生有一对大的球形复眼。复眼之后部分为头顶,在蟋蟀科类中,常有数条被称为“头线”的淡色纵纹。
两个复眼之间通常有三个小的单眼,其中中间的为中单眼,两侧为侧单眼。复眼和单眼都是鸣虫的视觉器官,复眼能形成图像;单眼不能成像,但能感知光的强度和方向。在蟋蟀类鸣虫中,通常在两侧单眼之间存在括弧形的头盖缝。而螽斯科类鸣虫则通常没有单眼。
触角是鸣虫的感觉器官,呈丝状,生长在复眼之间,着生于触角窝内。触角的基部第一节(基节)和第二节(梗节)一般较其他各节(鞭节)为长。复眼以下部分被称为颜面,长有典型的咀嚼式口器,适应于摄取固体食物。口器由一个上唇、一对上颚、一对下颚以及一对下唇组成。下颚和下唇分别长有一对下颚须和一对下唇须,具有嗅觉和味觉功能。
胸部
昆虫的胸部是其运动器官的生长区域,分为前胸、中胸和后胸三部分。常见鸣虫的整个胸部被呈马鞍形的前胸背板所遮蔽。在蟋蟀科类中,前胸背板通常呈横宽或狭长型,侧板相对较短;而在螽斯科类中,前胸背板向后延伸,侧板相对较长。
前翅和后翅分别生长于中胸和后胸上,在雄性鸣虫中,前翅基部的翅脉经特化形成摩擦发音器官。蟋蟀类鸣虫中,右前翅的内侧基部有搓板状的音齿,而左前翅的内侧基部则有粗硬的刮器,鸣叫时右翅摩擦于左翅而发音;而在螽斯类鸣虫中,音齿位于左前翅,刮器位于右前翅,因此鸣叫时左翅摩擦于右翅而发音。前翅的透明镜膜是特化的翅室,在摩擦发音时发挥共鸣作用。后翅通常发达而宽大,有助于飞翔。
三对足分别生长于前胸、中胸和后胸上,每只足都包括腿(股)节、胫节、三节跗节和一对爪。前足的胫节基部配有一对听器,每个听器都有两个具有鼓膜的开口,有的为圆形,属于开口式,有的为裂缝状,为封闭式。后足则是典型的跳跃足,具备发达的肌肉,胫节内侧通常带有锐刺。
腹部
昆虫的腹部通常由10个腹节组成,腹端长有一对具有触觉功能的尾须。在雌性昆虫的腹端,常见有长而显著的产卵瓣,这种结构适应于插入土壤或植物组织中进行产卵。
体色
鸣虫的体色五颜六色,均与它们所处的生长环境的背景密切相关。夜行的蟋蟀类鸣虫通常体呈黑色,这有利于在夜色中隐蔽身影,避免被天敌发觉。螽斯科类鸣虫生长在野地里,又是白天活动,故体色为绿色。但不同生长环境中,同物种的体色也会表现出不同,如生活在山上的蝈蝈,通常生长在环境色彩较暗的灌木丛中,与山石枯草为伴,体色就比主要生活在田野等绿色环境中的优雅蝈螽暗得多。此外,鸣虫通常呈现嫩时色浅、老时色重的趋势,以适应不同季节的自然环境。
常见种类
蟋蟀类鸣虫
迷卡斗蟋
迷卡斗蟋(Velarifictorus micado),俗名蟋蟀、蛐蛐、促织、财积、斗蟋。迷卡斗蟋是活跃在各地斗蟋场所的主要蟋蟀类鸣虫,尽管民间命名有多达七八十种不同的斗蟋,实际大多数均属于该物种,不同种类往往是个体差异或人工选育的不同品系。
迷卡斗蟋分布于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和美国东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纽约、宾夕法尼亚州等地,中国分布于北京、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和海南省等省份。其体长约13~18mm,通体黑褐色。头大,顶部宽圆,颜面圆凸饱满,后头有6条黄色短纵纹,两侧单眼之间具一条中间狭两端宽的形似大括号的黄色横带,中单眼处具一小黄斑点。前胸背板横长方形,具淡黄色斑纹。喜夜间鸣叫,声如“句,句,句,句(ju)……”,鸣声清澈嘹亮。
栖息于野外的迷卡斗蟋以植物的根或嫩芽为食,种群数量多时对农作物有危害。雄虫具极强的领地占有习性,一个洞穴往往只能容纳一只雄虫或其单只雌性配偶。
作为斗蟋,该物种在中国已有非常丰富和完善的饲养经验;作为鸣虫观赏,则只需喂以米饭和瓜果蔬菜即可。
小黄蛉蟋
小黄蛉蟋(Anaxipha pallidula),俗称小黄蛉、麦秆蛉、苏州市黄蛉、麦杆黄蛉,是一种在野外出现时间较长、抗逆性强、易于饲养的常见鸣虫之一。
小黄蛉蟋分布于日本的琉球群岛以及中国江苏各地和台湾省。其体长约5~6mm,通体呈金黄色或麦秆色,具有光泽,随着虫龄增长,体色逐渐变暗。外观娇小玲珑,前胸背板呈近方形,表面密布细毛,雄虫前翅较狭长,半透明,带有不规则的褐色斑点。小黄蛉蟋常栖息于茅草丛中,经常出现在落叶下,也可见于芦苇丛中。其鸣声轻柔悠扬,如“齐、齐、齐、齐(Qi)......”,节奏缓慢,鸣声连续不间断。
该物种的若虫和成虫均易于人工喂养,且寿命较长。一般只需喂以稀饭,偶尔补充些南瓜、苹果即可。食料需要每天更换,并保持足够的水分。饲养得当的情况下,可从10月初饲养到翌年8月初。
双带拟蛉蟋
双带拟蛉蟋(Paratrigonidium bifasciatum) ,俗称金蛉子、唧铃子,在中国有悠久的喂养历史,是三大鸣蛉之首。
双带拟蛉蟋分布于日本的琉球群岛、越南,以及中国的江苏省、浙江省、安徽、湖南省、上海市等地。其体长约6~8mm,呈淡茶褐色。头部在两复眼之间具有一条黑褐色横条纹。前胸背板近似方形,盘区有褐斑,生有灰白色毛并间有褐色刚毛。雄虫的前翅较宽,呈半透明膜质,四周具有深褐色条纹,延伸至腹端。
双带拟蛉蟋主要栖息于芦苇和灌木丛中,常在路边行道树枝的叶下爬行。雌虫会选择树皮下产卵。它们倾向于在白天鸣叫,鸣声清脆悠扬,如“铃,铃,铃,铃(Ling)……”,节奏短促,连续鸣叫,但会有短暂的间断,通常每次鸣叫持续6秒,稍事休息2秒。该物种通常以米粥、菱肉、瓜果等为食。需要及时更换食物,以保持足够的水分。
油葫芦
油葫芦,是蟋蟀亚科(Gryllinae)油葫芦属(Teleogryllus)一类鸣虫的统称,包括北京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南方油葫芦(Teleogryllus mitratus)、银川油葫芦(Teleogryllus infernalis)、黄褐油葫芦(Telcogryllus derelictus)、拟京油葫芦(Teleogryllus occipitalis)等大中型蟋蟀科类鸣虫,又有草蟋、竹蟋、黑蟋蟀等俗称。
该属鸣虫广泛分布于非洲、亚洲和大洋洲,主要栖息于农田、湿地和林下等各种环境。北京油葫芦的鸣声委婉动听,带有颤音,声如“唧吕吕吕(Ji-Lu-Lu-Lu)……唧吕吕吕……”。在夜间和清晨时,鸣叫更为欢快,呈现出连续不间断的节奏。其鸣声可能类似于油从葫芦中倾注而出的声音,故得“油葫芦”这一绰号,并因此成为该属的命名来源。
油葫芦食性杂,除饭粒、新鲜蔬菜外,还可喂活的毛毛豆虫和新鲜肉末。
螽斯类鸣虫
优雅蝈螽
优雅蝈螽(Gampsocleis gratiosa) ,俗称蝈蝈、叫哥哥、秋蝈蝈、斑胸短翅蝗莺蝈蝈,是最常饲养的螽斯类鸣虫之一。
优雅蝈螽仅分布于中国,已知的省份有福建省、江苏省、山东省、河北省、陕西省、甘肃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等。其体长3.5~4cm,体型粗壮,通常呈草绿或褐绿色。头部较大,前胸背板宽大,形状近似马鞍,侧板下缘和后缘带有白边。前翅较短,仅延伸至腹部一半处,翅端呈宽圆形;后翅较小,呈翅芽状。早现的虫体色一般较绿,晚现的虫体色一般较暗。它们主要栖息于田野、向阳的山坡、干燥地带,常见于草丛、灌木、矮林或庄稼地,经常栖息在高枝条上。鸣声清脆、响亮,节奏较快,类似于“极-极,极-极……”,可长时间鸣叫。其鸣声随温度在节奏上和音调上有所变化。
饲养时,夏季可供应新鲜毛毛豆、瓜果和米饭作为食物,冬季需要适量增加动物性蛋白,如黄粉虫等。此外,在寒冷的冬季,还需提供适当的加温措施以保持虫体温暖。
纺织娘
纺织娘(Mecopoda elongate),别名络纬螽、络丝娘、筒管娘、络纱婆,是中国南方著名的赏玩鸣虫。
纺织娘主要分布于东亚,以及中国华南、华东地区。其体长约50~70mm,体色有绿色或枯黄色两种。头部较小呈顶圆状,复眼之间有一对长须,呈黄褐色,触角丝状30节以上,超过体长。 前胸背板前窄后宽,背面有3条明显的横沟,前翅宽阔,形状类似一片扁豆荚,前胸侧面具深色斑块。它们常见于农田或林地环境,喜欢栖息于瓜藤枝叶或灌丛下部。在黄昏和夜晚时鸣叫,其声音类似于“织,织,织,织(zi)……”,音调高低变化,时而轻缓,时而有力。
饲喂时用嫩叶、瓜果肉,最好喂丝瓜、南瓜花瓣或嫩菜花,且要注意保持湿润。
悦鸣草螽
悦鸣草螽(Conocephalus melas) ,俗称草螽、柳叶娘。分布于东南亚各国和中国的华东、华南及中国西南地区。
该种鸣虫体形小,头顶狭,稍侧扁,顶端较钝,头部复眼后方具1条较宽的黑褐色纵带,向后延至后顶端。前胸背板侧片长宽几乎相等,下缘向后弯曲,后缘具有弱的肩凹。其体色艳丽,深绿色或黄绿色;头部背面、复眼、前胸背板及侧板上部、整个前翅以及后翅端部、后足腿节端和胫节基部均为黑色,三对足的胫节呈褐色。
悦鸣草螽常见于稻田和杂草丛中,以植物茎叶为食,同时也捕食虫和小蛾类美国白灯蛾。雄虫喜欢白天鸣叫,声音低幽,如“齐……,齐(Qi)…….”,能够连续鸣叫。
饲养悦鸣草螽宜选择间隙较小的竹编虫笼,以防逃逸。虫笼底部最好垫上一些新鲜青草,既可以作为食料,又有助于防止足爪的损伤。也可适当喂些小的毛毛豆虫。
栖息环境
常见的鸣虫栖息场所可分为三类:地栖、草栖和灌木栖。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鸣虫的食性通常可归为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和杂食性四大类。
鸣叫行为
鸣叫是鸣虫在特定范围内与同族个体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方式。它们的鸣声被视为一种交际工具,在求偶、交配、自卫警告、警戒、报警、自我表达以及合群迁徙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鸣声作用
鸣声分为11种类型,归属于4种行为:
发声机制
蟋蟀科类和螽斯类的各种玩赏鸣虫都属于摩擦发声的昆虫,它们的发音器官由复翅上的音、刮器和鼓膜三部分组成。
鸣虫的鸣声主要是通过两前翅的摩擦而产生的。蟋蟀类的发音过程是右翅摩擦于左翅而发音,而螽斯类则相反。在鸣叫时,鸣虫的双翅与虫体呈一定角度升起,通过前翅的张开和闭合,进行往返的摩擦运动。当双翅闭合时,音锉与刮器相互刮击产生摩擦作用,这迅速的振动经过共鸣室便形成了蟋蟀类和螽斯科类昆虫的鸣叫声。一般来说,音锉对刮器的刮击越强烈,复翅振动的强度就越大,鸣叫声也就越响亮。
影响因素
各类鸣虫的鸣叫受到温度影响,高温下单位时间内产生的脉冲数量较多,而在低温下则较少,导致产生不同音节的鸣声在时域和频域上表现出特定的特征。
光照条件也对鸣虫的鸣叫产生影响,例如,尽管蟋蟀科类在白天和夜晚都能鸣叫,但其鸣叫时间主要集中在黄昏和黎明前。此外,白天和夜晚的鸣叫节律明显不同,对应的行为也存在差异。
除了温度和光照,湿度也对鸣虫的鸣叫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种类的鸣虫对最适鸣叫湿度的需求存在差异。
节律行为
鸣虫的各种活动,包括取食、交配、产卵、飞翔和鸣叫等,呈现一定的规律,通常与自然界昼夜变化的规律相一致,形成了鸣虫活动的昼夜规律。一般分为昼行型和夜行型两类。
昼行鸣虫主要在白天活动,进行取食和鸣叫等活动,民间俗称为“阳虫”。如螽斯科类鸣虫属于昼行夜伏的昆虫,它们更倾向于在白天进行鸣叫、取食和交配等活动。夜行鸣虫则主要在夜间活动,进行取食和鸣叫等活动,民间俗称为“阴虫”。如蟋蟀类鸣虫主要在夜晚活动,仅在夜幕降临后才会进行觅食、鸣叫、交配和产卵等活动,而在白天几乎不容易观察到它们的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鸣虫的活动规律可以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改变。例如,蟋蟀科类鸣虫虽然更倾向于在晚上较为凉爽的时候活动。但如果为它们创造了适宜的温度和阴暗的环境,它们也可能在白天鸣叫。对于螽斯科类鸣虫而言,如果夜晚温度较高,它们也可能在晚上不停地鸣叫。
穴居行为
鸣虫中的一部分,如蟋蟀类,表现出穴居的行为。它们通常选择在潮湿而背阴的地方自行挖掘洞穴,竖向深度约为4~10cm,有的呈U字形,设有两个洞口,以备在一个洞口发现危险时能够从另一个洞口逃脱。这些洞穴口很小,只能容纳蟋蟀科自身通过,有的在洞口甚至堆积了一些松土,仅留下小孔作为气孔。洞内较为宽敞,有的还设置了类似“套间”的空间,内部铺有从洞外拉进来的枯草,提供了相对舒适的居住环境。蟋蟀的洞穴多集中在靠近水源的地方,可能与这些地方的土壤更容易挖掘,且能提供饮水需求有关。
蟋蟀成虫通常独居一室,但在若虫期却展现出群居的特性,常可见三四只小蟋蟀合住在一个较大的洞穴内。
趋性
螽斯科类鸣虫表现出强烈的趋光和趋热性。在野外,它们倾向于爬到植物的最高处鸣叫,即便天气再炎热也毫不畏惧。在人工饲养的情况下,若将螽斯类鸣虫靠近窗户,会观察到它们白天朝向窗外,而夜晚则会转身面向窗内的灯光。古代称螽斯类鸣虫为“阳虫”,正是基于它的趋光、趋热性。
蟋蟀科类鸣虫与螽斯类鸣虫相反,喜欢在阴凉、潮湿的地方栖身;但在若虫期,也喜欢在向阳的地方活动和取食,尤其是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梨片金蛉子的趋暗性最为明显,总是寻找最暗的地方藏身,连鸣叫也必须在黑暗中进行。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鸣虫的趋性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超出这个范围则可能引发相反的趋向。虽然将军虫类鸣虫喜欢阴凉,但并非越凉越好;如果阴凉转变为寒冷,蟋蟀类鸣虫可能会产生相反的趋热性。
斗性
很多雄性鸣虫都表现出好斗的特质,比如迷卡斗蟋、油葫芦等,它们为了维护领地和争取雌性配偶,会展开相互搏斗。这些搏斗在竞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它们生存策略的一部分。
生长繁殖
鸣虫属于不内生翅类,其发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卵、若虫和成虫。若虫在形态上与成虫相近,区别仅在于翅膀未完全发育成熟,以及生殖器官未完全发育。
常见的鸣虫一般经历一年一代的生命周期。成虫在秋季产卵,以卵越冬,随着春季的到来孵化为若虫,然后在夏秋季节逐渐发育成为完全的成虫。但蟋蟀科类少数种类也可一年两代。
交配产卵
求偶
鸣虫开始鸣叫,说明已具备了交配的能力。一般来说,雄性鸣虫在羽化3~5天后即开始鸣叫,最初鸣声低沉嘶哑,几天后才变得响亮起来;而雌性鸣虫则利用其发达的听觉器官,辨别雄虫发出的求偶信息,通过声音的引导追踪寻找雄虫。
穴居鸣虫,例如迷卡斗蟋、油葫芦、花生大蟋(Tarbinskiellus portentosus)等,通常雌雄各自占据一个洞穴。雄虫在性成熟后会在洞口发出鸣叫,等待雌虫的到来;而性成熟的雌虫则通过辨别同种的鸣声来寻找雄虫。当雄虫见到雌虫时,鸣声会发生变化,例如迷卡斗蟋的“句,句”会变成“滴铃”声,俗称“弹琴”或“接铃”。求偶鸣声通常持续数十分钟,直到雌虫爬上雄虫背部为止。部分鸣虫除了鸣声外,还释放一种被称为性信息素的化学物质,以增强对雌虫的吸引力。如竹蛉(Oecanthus 中华缺翅虫),雄虫鸣叫时,两前翅几乎成直角,竖立于胸背,位于前胸背部的腺体同时释放化学物质,当雌虫闻声接近雄虫并被这种物质吸引而爬上雄虫背时,雄虫便趁机与之交配。
交配
蟋蟀科类和螽斯科类鸣虫的交配姿势,通常是雌虫在上,雄虫在下。交配时,雌虫爬上雄虫背部,将产卵管的根部接近雄虫外生殖器。雄虫则将尾尖高高翘起,伸出钩状交配器紧紧贴住雌性生殖孔。几秒钟后,雄虫排出一粒黄米粒大小的球状物,随即粘连雌虫的生殖孔上。雌虫生殖孔接受精囊以后,便很快吸入体内,与卵结合,形成受精卵。因雌虫腹内的卵是分期成熟的,所以要不断交配才能保证所有的卵受精。螽斯类鸣虫一生可交配2~4次,蟋蟀类鸣虫则一天就会有3~4次。
交配后几天的时间里,雌虫便开始产卵。
产卵
雌性鸣虫在受精后,腹部逐渐膨胀,腹节拉长,当卵成熟后便开始产卵。鸣虫的卵一般都是散产,不成卵块。部分鸣虫将卵产在植物的叶片或茎杆内,如小黄蛉蟋;部分将卵产在泥土中,如迷卡斗蟋、油葫芦;还有一些将卵产在腐殖质中,如日本钟蟋(Homoeogryllus japonicus)。雌虫的产卵瓣弯曲或端部呈锯齿状,一般适应于在植物组织内产卵;较为直的产卵瓣则一般适应于在土中产卵。
雌虫产卵量较多,螽斯科类鸣虫一生约可产卵 260 粒左右,每次10~20粒。蟋蟀科类鸣虫中,油葫芦一生产卵500粒左右;迷卡斗蟋则可多达约1000粒。鸣虫卵的大小、色泽因品种不同而有异,其大小一般与母体的大小成正比例关系。蟋蟀类鸣虫的卵很小,中间粗两头细,略成梭形,如迷卡斗蟋的卵长约2.5mm,粗约0.5mm;螽斯类鸣虫的卵则要大得多,如蝈蝈的卵长约6~7mm,粗约2mm,呈长圆形。
生长发育
孵化
鸣虫将要孵化的卵比刚产下时体积约膨胀一倍左右,卵壳内已经发育完全的美国白灯蛾蜷缩其中。孵化时若虫先从顶部冲裂卵壳,露出头和前肢,然后不断蠕动身躯往外爬,并将已变得十分柔软的卵壳蜕下来。约30分钟后,若虫才爬出地表。
蟋蟀类鸣虫的若虫,初孵出时呈乳白色,如蚂蚁大小,约一小时后,体色慢慢变为深褐色,再变为黑色,并开始觅食、跳跃,寻找栖息场所。螽斯科类鸣虫的若虫初孵出时为翠绿色,其后体色变化不大。
蜕皮
刚孵化的若虫为一龄若虫,以后每蜕一次皮便增长一龄虫期。在野生状态下,鸣虫的蜕皮一般在夜间或清晨进行。蜕下旧皮也常常被鸣虫自己吃掉。两次蜕皮之间的时间间隔根据食物及温度等环境条件不同而不同。如取食充足,营养丰富,温度适宜,约6~7天即可蜕皮;否则,时间甚至可长达半个月之久。
鸣虫一生中龄期的多少和每一龄期的长短依鸣虫种类的不同而不同。螽斯类鸣虫通常有6~10龄虫期,蟋蟀科类鸣虫则有7~13龄虫期,每一龄期持续时间6~15天不等。即使同一种鸣虫,由于营养和温度、湿度条件不同,龄期多少和龄期持续长短也有差异。
鸣虫种类不同,寿命差异也较大。野生状态下,油葫芦平均寿命约为64.2天,石首棺头蟋属平均约为52天,蝈蝈的寿命较长,一般为3~4个月。人工繁殖畜养的鸣虫,调理得当的情况下,蟋蟀类的寿命约为3~4个月,螽斯科类则可达5~6个月。
饲养
人工孵育
玩赏鸣虫的基本来源除野生鸣虫种群外,也可进行人工孵育。鸣虫的人工孵育,包括卵的孵化和美国白灯蛾的饲养两大步骤。
卵的孵化
鸣虫的种源可以利用野外采集的自然资源作为初始种源或虫源。以蟋蟀科类鸣虫为例,将自然采集到的蟋蟀类鸣虫移到饲养笼中喂养,每笼可投放相同数量的雄虫和雌虫。为使交配和产卵顺利,除了在笼中种植鲜活植物作为食物外,还可以添加麦麸、豆饼渣和蔬菜等作为补充饲料。成虫完成交配和产卵后,不需要去除笼内植物秸秆,它们可以作为地面的遮盖物,有助于卵在寒冬期间存活。翌年气温上升至20℃以上时,大量若虫即可孵出。
幼虫饲养
饲养新出的幼虫需用一种烧制的陶罐,俗称为“瓮”,但随着人工繁育鸣虫的规模越来越大,已发展出在暖房四周的墙壁上,以木板或纸板做成一个个方格,一格内养一只幼虫的方法。
幼虫对温度的要求非常高,一般来说,保持在28℃的温度即可适于各类鸣虫幼虫的生长发育。但对湿度的要求因品种不同而有别,蟋蟀科类鸣虫喜阴,应定时向容器内喷水保持湿度,螽斯科类鸣虫喜干燥,除降温外,正常温度不必喷水。
喂养幼虫的饲料主要有:黄豆(或青豆)、羊肝、胡萝卜。喂时以新鲜白菜帮子切成块状,将绞好的饲料抹在上面,置于容器内。每天的食料都要保持新鲜,最好现做现喂,不可喂隔日食。
畜养
虫具选择
常用的以畜养鸣虫为目的的虫具大致可分为四类:
饲料选择
人工饲养鸣虫的饲料有花、果、瓜、茎、菜、米、豆等。花常用丝瓜和南瓜的花蕾;果常用梨和苹果,以及菱肉;瓜通常为南瓜和丝瓜;茎主要指荸荠;菜通常是结球白菜和卷心菜;米指米饭,其营养成分优于鲜果;豆常用毛毛豆,是鸣虫最理想的饲料。
在饲养过程中,可以根据鸣虫的习性和各类饲料的营养成分,选用一种饲料,或选择多种饲料加以交替搭配使用。食料应每天更换,夏季可一天两换,以保持食物中有足够的水分。
但有研究显示,无论蟋蟀科类鸣虫还是螽斯科类鸣虫,都应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尤以米饭、水果为佳。食用太多的动物性饲料,鸣虫容易变老。
因饲料中均含有水分,一般不需要再给鸣虫供水,但迷卡斗蟋和油葫芦除外。
日常管理
与食料相比,科学管理相对于鸣虫更加重要。虫具的清洁对鸣虫的畜养十分重要,除每次喂食时清洗食斗外,还应对整个虫具进行定期清洁。
温度也是畜养鸣虫中至关重要的因素。15~30℃是鸣虫活动的适宜温度范围,夏天虫具应避免阳光直射,可挂于阴凉通风处;冬季则需采取保暖措施,白天将虫具置于衣袋,夜间可置于枕边;也可将虫具置于装有灯泡或热水袋的容器中保暖。
鸣声的调理
鸣虫的鸣声可分为开膀、初叫、旺叫、老叫四个阶段。
产业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鸣虫赏玩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民众的喜好。每年入秋以后,中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蟋蟀科爱好者云集于山东省以宁阳县、宁津为中心的蟋蟀交易市场,设摊收购,根据2003年记录,一头好的蟋蟀能卖到数百元至上千元,甚至有万元以上的天价。
同时,鸣虫产业也已成为中国不少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以2012年安徽渭桥乡的数据为例,当地将鸣虫分为将军虫和冬虫两季,秋虫季为7~9月份,冬虫季为10~11月份。当地农民一旦捕捉到鸣虫,就进行分级归类并进行养殖。这些鸣虫主要销售到上海市、杭州市、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北京等大城市的鸣虫市场。渭桥乡每年鸣虫的收入在300万元左右,常年从事捕虫的人平均每年捕虫收入在2~3万元之间,约占家庭总收入的70%。有些年收入最高的捕虫者可达5万元。专门从事鸣虫买卖的专业户平均每年售卖鸣虫数在100万~200万只之间,年交易额达50多万元。
主要价值
赏玩价值
在中国,自唐天宝开始,鸣虫赏玩已成为一项受到广泛欢迎的娱乐活动。蟋蟀科类鸣虫因其外形美观、趣味性强、生性好斗以及悦耳的鸣声等特点,最早引起人们的关注。螽斯科类鸣虫色彩多样,同样具有极高的赏玩价值。
螽斯振振,瓜绵绵,被赋予了美好寓意的鸣虫,已成为中国的民俗文化的一部分,玩蝈蝈是老北京的民俗,冬天的老北京人,喜欢吃着火锅,听着蝈蝈;江南一带也自有鸣虫畜养特色,上海花鸟市场中除老玩家外,还有80后群体因为觉得鸣虫的鸣声可以清心,逐渐成为鸣虫玩家。
经济价值
鸣虫因其独特的赏玩价值和单只个体的稀缺性,在市场上常可卖出高价。其经济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鸣虫的买卖直接获取收益;二是通过制作鸣虫盒、器皿等间接获利。
北京十里河文化市场,是北京最大的鸣虫市场,2013年数据显示,该市场每周能卖出至少三万只鸣虫,佼佼者身价近千元,有养殖者甚至卖出过一只6000元的价格。与之相配套的是,天津市至少有130余户饲养鸣虫,大型养殖户每年能售出十三四万只鸣虫。饲养器具葫芦的价格也随之上涨,雕花精美的葫芦虫具几乎都是近千元,文玩级别的则可售价数万到数十万。
艺术价值
随着鸣虫赏玩的兴盛,葫芦虫具在初始的实用价值基础上逐渐发展出独特的艺术价值,形成了一门独特的艺术品类。特别是那些材质出色、年代久远、由名家之手制作的鸣虫葫芦,如爱新觉罗·旻宁、咸丰年间的官模子,以及“三河刘”、安肃模等名家创作的,或者是中华民国的陈锦堂等名家做的葫芦,已经被视为珍贵的文物。
2006年一场拍卖会上,清道光年间官模子花卉螽斯科葫芦罐,拍卖成交价格达到人民币6.6万元。
相关文化
文字渊源
由于昆虫的鸣声较其他生物行为更易于被人们所察觉,鸣虫成了最敏感的物候指示生物之一。蝉声噪噪,指示着夏天的来到;蟋蟀科声声,则表明秋日已至。因此,中国古代不少关于季节气候的文字的来源与鸣虫有关,如古代金文中的“夏”,是一只蝉的样子;甲骨文中的“秋”字,则是蟋蟀的样子。
文学
中国人对鸣虫观察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公元前11~6世纪)和《尔雅》(公元前5~2世纪)。《诗经》中的《豳风·七月》,是一篇描写农事的作品,其中写道:“五月蚣蝑动股,六月纺织娘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句中的斯螽、莎鸡、蟋蟀科都是善鸣之虫;“动股”“振羽”都是鸣叫的意思。另一篇《召南·草虫》则形象地描绘了鸣虫的叫声:“喓草虫,趯趯阜螽。”“四月秀,五月鸣蜩。”
南梁诗人沈约有诗写道:“远林响咆兽,近树聒鸣虫。”这里说的“鸣虫”是指蝉。唐代诗人郑谷所写“晚带鸣虫急,寒藏宿鹭愁”的诗句,则以鸣虫指秋后的蟋蟀之类。宋代诗人张耒《卷帘》诗中有“卷帘新月上,林影散微茫。庭草鸣虫近,风灯秋幌凉”,其中的“鸣虫”是泛指蟋蟀、螽斯科等能够鸣叫的昆虫。
杜甫有一篇以蟋蟀科为题的诗作《促织》,其中写道:“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这首诗是中国鸣虫文化的代表作,被翻译成英文介绍到世界各国。
绘画
中国绘画作品中,关于鸣虫的作品相当丰富,以下仅列出部分:如五代十国时期刁光胤的《写生花卉图》、宋代林椿的《葡萄草虫图》、元代钱选的《草虫图》、明代朱先的《螽斯图》、清代袁耀的《螽斯图》、近现代齐白石的《螽斯图》等。
赏玩历史
在中国,人工畜养鸣虫以作娱玩的做法起自唐代宫中。具体而言应该是天宝,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二“金笼蟋蟀科”条有记载道:“每至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也。”
除了宫中养蟋蟀,唐代的长安里还有人养鸣蝉娱乐。据宋陶谷《清异录》:“唐世京城游手,夏月采蝉货之,唱曰:‘只卖青林乐!’妇妾小儿争买,以笼悬窗户间。亦有验其声长短为胜负者,谓之仙虫社。”当时的长安,还有人以蝉鸣的长短进行比赛,决定输赢;甚至成立了一个“仙虫社”,从资料上来看,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鸣虫组织。
宋代斗蟋蟀非常有名,南宋贾似道因斗蟋蟀入迷而误国事,被后人戏称为“蟋蟀宰相”;他的《促织经》,更是被后人视作中国最早的一部蟋蟀科专著。据西湖老人《繁胜录》载,当时的杭州市人极喜养斗蟋蟀,“将军虫盛出,都民好养”。而且街上专有蟋蟀市场,供爱好者选购:“每日早晨,多于官巷南北作市,常有三五十火斗者。”
明清时期,鸣虫畜养活动十分活跃,京城尤甚。上自宫中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以畜养鸣虫为乐,可以说是中国虫文化斗蟋史中的鼎盛时期。
从明代始,可供娱乐的鸣虫品种大大增加,除以前的蟋蟀和纺织娘,还有蝈蝈、金钟、油葫芦、梆子头、老米嘴,而且还发明了人工繁殖鸣虫的方法,品玩技巧也有明显的提高。清朝的康熙帝和爱新觉罗·弘历都很喜欢鸣虫,康熙皇帝养的蝈蝈甚至能活到春末。《清宫词·鳌山蛩声》中描述了清代宫廷豢养赏玩鸣虫的场景:“元宵节乾清宴近臣,唐花列与几筵平。将军虫忽向鳌山底,相和宫嫔笑语声。”
事实上,赏玩鸣虫的活动并未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而消失,二十世纪上半叶,尽管社会动荡不安,鸣虫玩赏活动仍然如火如荼。著名戏剧家翁偶虹先生《冬日话秋虫》中曾有记载:“冬日养秋虫,以蝈蝈儿、油葫芦、蟋蟀科、金钟儿、咂嘴儿为主,不只听叫,兼喜其形。”
参考资料
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 - Report.ITIS.2023-12-15
Tettigoniidae.ITIS.2023-12-15
鸣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资源保护.中国知网.2023-12-15
浙江省螽亚目鸣虫多样性研究及条形码基因库构建.中国知网.2023-12-15
蟋蟀鸣声及其行为研究.中国知网.2023-12-15
中国油葫芦属Teleogryllus Chopard分类并记外来物种澳洲油葫芦Teleogryllus commodus (Walker)(蟋蟀科,蟋蟀亚科).中国知网.2023-12-15
新疆螽斯总科昆虫鸣声及区系研究.中国知网.2023-12-15
上海80后“虫师”:养虫听音,俗耳为之一清.澎湃新闻.2023-12-15
北京最大鸣虫市场日售蝈蝈数千条 少数身价超千元.中国新闻网.2023-12-15
清官模鸣虫葫芦罐的收藏价值.域鉴.202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