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粉虫
黄粉虫(学名:Tenebrio molitor),是拟步行虫科粉甲属昆虫。别名:面包虫、大黄粉虫、黄粉甲。
黄粉虫为内生翅类,一生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黄粉虫的卵为乳白色,长圆形,长径1~1.5毫米;卵薄脆,卵外会分泌粘液起保护作用。成熟的黄粉虫幼虫普通体长为25~40毫米,背板黄褐色。黄粉虫的蛹体长12~20毫米,乳白色或黄褐色。成虫体长为12~30毫米,体色呈黑褐色。
在中国普遍认为黄粉虫原产于南美洲,但国外也有学者认为黄粉虫可能起源于地中海地区,由于人类活动传播至世界各地,作为著名的仓库和贮藏害虫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世界性分布,主要分布在森林的落叶层以及岩石和原木下面,后随黄粉虫养殖业发展,人工养殖的黄粉虫在世界范围内也广泛分布。
黄粉虫营养价值极高;可以直接作为饲料;具有提高动物生长速度、提高产品品质、调节代谢能力、提高动物的免疫力等作用。黄粉虫可做人类食品,和营养物质的提取;黄粉虫能用做教学、科研的实验材料。黄粉虫还有药用价值,美国白灯蛾可入药。黄粉虫还能降解塑料,改善土壤生态。是生态系统中的“清道夫”。
形态特征
黄粉虫为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
卵
黄粉虫的卵为乳白色,长圆形,长径1~1.5毫米。卵壳较薄,易破裂,卵外分泌有黏液,常黏附有虫粪和饲料,对卵有保护作用,卵常常会粘成团或散于饲料中。
幼虫
黄粉虫的幼虫刚刚孵化出来的时候,长度仅有2~3毫米,体色为乳白色,随后体色逐渐加深,变为棕色;随着龄别增加,体长增加;刚蜕皮的黄粉虫幼虫为白色透明,随着生长,体色加深逐渐变为黄白、黄浅褐色。成熟的幼虫普通体长为25~40毫米,长圆筒形,体径约5~7mm,体壁较硬;无大毛,有光泽,节间和腹面为黄白色,头壳较硬,为深褐色。每节连接处有黄褐色横纹。种群密度越低,黄粉虫幼虫的个体就越大。各足节腹面近端部有2根粗刺,触角第2节长3倍于宽,内唇两近边处各有刚毛约6根,前足转节内近未端各有刺2根,第9节之宽过于长,尾钩的长轴和背面形成几乎不钝的直角。
蛹
黄粉虫的蛹体长约12~30毫米,初化蛹时为乳白色,1天后开始变为黄褐色,体壁开始变硬,羽化前体色会加深。体无毛,有光泽,鞘翅目芽仅伸达腹部腹面的第3腹节。腹面弯曲明显,腹部侧面有乳状突,雌蛹的乳状突比雄蛹乳状突较大且更加明显,且雌蛹乳状突的端部扁平,稍角质化,有分叉,显著外弯;而雄蛹乳状突的端部呈圆形,不弯曲,基部合并,以此可区分雌雄。胸节大、侧面有雏形翅和附肢,头大尾小,头部有一对黑眼点。各腹节背面两侧着生有1个较硬的侧刺突;腹部末端有1对较尖的弯刺,呈“八”字形。
成虫
成虫体长为12~30毫米,体宽约4~6毫米;体色呈黑赤褐色,长椭圆形。刚羽化时体色为白色,甲壳薄而软;1~2天后逐渐变为黄褐色,4~5天后变为黑色,甲壳变硬。体背生有三对体面密布黑色刻点,行列没有大而扁的刻点;无毛,有光泽,复眼红褐色,触角短,为念珠状,有11节,触角末节长大于宽,第1节和第2节长度之和大于第3节的长度,第3节的长度约为第2节的2倍。黄粉虫的后肢只有四个跗节,而不是大多数地面甲虫拥有的五个跗节,所以黄粉虫粉虫无法像其他地面甲虫一样快速移动。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自然分布
在中国普遍认为黄粉虫原产于南美洲,,在自然界世界性分布,是著名的仓库和贮藏害虫。但国外也有学者认为黄粉虫可能起源于地中海地区,由于人类活动传播至世界各地,因为最古老的考古记录可以追溯到青铜时代的土耳其,其次是来自不列颠群岛和北欧的记录,但在古埃及的害虫考古记录中没有黄粉虫的记录。
人工养殖
后随黄粉虫养殖业发展,人工养殖的黄粉虫在世界范围内也广泛分布,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由北京动物园从前苏联引进驯养。
栖息环境
黄粉虫在自然界中主要分布在森林的落叶层以及岩石和原木下面,因为黄粉虫喜欢在自然条件下在昏暗的环境下生活,落叶层有丰富的覆盖物和丰富的养分资源。人工养殖时,一般情况下黄粉虫栖息于装有饲料的光滑容器内,黄粉虫偏好在浅层饲料中活动,故饲料的厚度不宜过厚,同时要调节合适的温度、湿度、磁场等条件,要有适当的光照。
生活习性
活动习性
活动能力
成虫不善飞行,擅长爬行。大多在夜间活动,但白天也会在黑暗环境中活动。蛹期只能靠扭动腹部运动,不能爬行前进。黄粉虫幼虫和成虫遇敌都有假死性,成虫会翻过头,采取防御姿势,然后从它们的后部气味腺喷洒化学物质。
负趋光性
黄粉虫幼虫复眼完全退化,仅有单眼6对,怕光而趋黑,主要以触角及感觉器官作为导向,呈负趋光性;黄粉虫成虫也具有负趋光性。
群集性
黄粉虫幼虫和成虫都喜群集活动,群体生活比散居更有利于生长,因为运动时候会互相摩擦可以促进虫体的血液循环,增加活性。个体间相互摩擦还会引起温度升高。
自相残杀性
黄粉虫群体中存在一定的自相残杀现象,各虫态均有被同类咬伤或食掉的危险。黄粉虫在食物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容易自相残杀,刚羽化的成虫、新化的蛹体、正在蜕皮的幼虫和卵期等,这时候的黄粉虫虫体都比较柔软且活动能力弱,容易被同类取食。在食物相对缺乏的情况下,黄粉虫幼虫的自相残杀性比成虫严重。
取食习性
黄粉虫成虫和美国白灯蛾的食性都较杂,幼虫比成虫更复杂,在自然界多发生于各类农林产品仓库中,可取食各种农林产品,以及药材等,一切有营养价值的都可食用。在食物缺乏时,黄粉虫也取食同类。不同的食物会直接影响到黄粉虫幼虫的生长发育,如:以麦麸、黄豆粉、麦与术薯渣或黄豆渣混台料为食料的黄粉虫幼虫生长发育快,幼虫期短,成虫的寿命较长。黄粉虫幼虫的耐饥力较强,耐饥饿可达6个月以上。
生长繁殖
繁殖习性
黄粉虫繁殖快,生长迅速。成虫一生可交配多次,多次产卵。羽化后2天开始交配,雌虫产卵高峰一般集中在羽化后10~30天,每条雌虫产卵量50~680粒,平均260粒,若生存条件合适,每条平均产卵量可达880粒以上。黄粉虫成虫在产卵时会分泌大量粘液用于吸附外物,起到保护卵的作用。
生活史
黄粉虫生活史在自然界,一般1年发生1代,少数个体可以1年2代,有的个体甚至2年1代。温度较低时以幼虫越冬,3月中下旬到4月上旬开始活动,幼虫逐渐成熟后化蛹;5月中下旬开始羽化成成虫;性成熟后即产卵交配;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只要温度合适,可周年生长繁殖,1年可发生3~4代,最多可以叠到6代,但个体变态不整齐,会出现卵、幼虫、蛹和成虫世代重叠的现象。
黄粉虫每个阶段的生长周期会受到空气的湿度、温度影响。黄粉虫的卵在19~23℃条件下需12~23天孵化,在25~30℃为最适温度,只需5~8天孵化;同时卵孵化期环境湿度不宜过高,空气相对湿度以65%~75%比较合适。黄粉虫幼虫生长为成虫需要生长期80~130天,且具有周期性蜕皮的习性,幼虫每蜕皮1次增加1龄,幼虫一般为10~15龄,幼虫蜕皮次数最少8次,最多可蜕皮20次以上,通常9~14次。蜕皮时幼虫常爬于饲料表面,呈静状态,头部脱裂线裂开,幼虫蜕出。刚刚蜕皮的幼虫乳白色,十分脆弱,容易受到伤害,20小时后天后逐渐变为黄褐色,体壁逐渐变硬。每次蜕皮的间隔时间受到虫龄和温度、营养条件影响。空气过于干燥或潮湿时,黄粉虫会打不开蜕裂线,而无法蜕皮。同时黄粉虫对硒的富集能力强,在饲养过程中应免有元素的存在。
黄粉虫幼虫成熟后会化蛹,在化蛹前会爬行到幼虫较少的场所和食物表面,停止取食。经一段时间后蛹从幼虫表皮中蜕出,初为乳白色,隔日后变为黄白色,体壁也变得坚硬。由于蛹时相对静止的,黄粉虫成虫和幼虫随时都可以将蛹作为食物,尤其是在蛹的初期,只要蛹稍有损伤,就会死亡或羽化出畸形成虫。蛹期对温、湿度要求也较严格,温度、湿度不适会造成蛹患病,成虫蜕壳困难甚至死亡。蛹的越冬低温线为20℃。成虫寿命50~160天,一般寿命为60~90天。
人工养殖
养殖史
由于黄粉虫随着人类史上的生产劳作和贮藏粮食的开始,就长期生活在仓库中,美国白灯蛾复眼退化,成虫后翅退化,不善飞,食性杂繁殖量大,对温、湿度及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所以特别适宜人工喂养。19世纪初就有了人们关于养殖和利用黄粉虫的记录。后面黄粉虫已逐渐发展为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高级营养饲料。黄粉虫的人工饲养方法比较容易掌握,一般的养殖户经过短期培训即可养殖。养殖条件要求不高,饲料来源丰富,较省人工,繁殖快,养殖成本低。
养殖方式
在中国按养殖规模来分有三种,第一种小规模散养:黄粉虫的利用初期仅是作为活体饵料,大多数是家庭小规模饲养,直接混杂于一个饲养容器中饲养。第二种大规模饲养:1989年山东省农业厅组织了《黄粉虫新品种选育、繁育、工厂化生产及产业化开发 》 项目鉴定,为大规模饲养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种是工厂化 的生产养殖:采用设施条件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与设备的应用。提高了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
主要价值
营养价值
黄粉虫富含营养物质,营养价值极高;可以直接作为饲料,饲喂部分珍禽、观赏动物和经济动物;具有提高动物生长速度、提高产品品质、调节代谢能力、提高动物的免疫力等作用。黄粉虫口感好,风味独特,可加工成食品和粉酱料食用;也可加工成脱脂浆用于面包的生产;还可以用于提取蛋白质和氨基酸。
生态价值
黄粉虫能够生物降解聚氯乙稀、聚苯乙烯产品,处理塑料废物;能以厨余垃圾、腐烂的动植物、动物的粪便等物质为食,降低动物粪便中氮、磷等元素的含量,减少臭味;黄粉虫还可以处理养殖场周边污泥,改善土壤生态;黄粉虫也是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的“清道夫”。黄粉虫粪沙可以作为生物有机肥的基料。
药用价值
在中医药中,认为黄粉虫还有药用价值,美国白灯蛾可入药,能祛风健脾,杀虫疗,生津止渴。
科研价值
黄粉虫还被用做检测杀虫药剂的毒性实验;昆虫学界的教学、科研可用黄粉虫做昆虫生理学、生化学、解剖学及生物学方面的实验材料。
主要危害
非人工养殖时,黄粉虫是仓库害虫,取食各种仓储粮食以及加工品、肉制品和药材等。
物种对比
有一种黑粉虫(Tenebrio obscurus Fabricius),又名拟步甲,体型大小基本与黄粉虫相似,两者同属。
相关事件
2021年,欧盟批准黄粉虫用于饼干和意大利面,蟋蟀科粉、蝗虫脆片等也陆续进入欧洲超市。2025年2月,欧盟通过新规定,允许将昆虫粉末作为食品原料添加到面包和蛋糕中,面包最高添加4%,蛋糕为3.5%,且食品标签须明确标注 “含昆虫成分”,以便消费者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是否购买。此举引发广泛讨论与争议。支持者将其视为 “蛋白质革命”。随着全球人口增长,粮食危机加剧,预计2050年蛋白质缺口达60%,而昆虫作为一种可持续的优质蛋白质来源,或能帮着解决这一问题。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研究表明,生产蟋蟀蛋白在碳排放、水资源消耗等方面优于牛肉,法国公司对黄粉虫的研究也证实其安全性。反对者则质疑昆虫食品的安全性与文化接受度。尽管欧盟有严格规定,市场调查显示,仅57%的欧洲消费者能接受,不少人认为昆虫食品更适合宠物。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接受采访时表示,欧盟这一举措是一种前瞻性的膳食环保策略,旨在通过政策引导逐步改变消费者的饮食习惯,拓宽食物来源,让消费者接受资源消耗更少、性价比更高的食物。单从营养角度看,昆虫蛋白确实是公认的优质蛋白质来源,其氨基酸组成接近人体需求,易被消化吸收,生物利用率并不低。从目前公布的情况看,欧盟将“虫粉”纳入食品原料是经过充分安全性评估的,所有被批准的昆虫种类都经过了严格的风险评估,包括致敏性和微生物等,标准甚至比常规食品更高。并且他还表示,“虫粉面包”的口味应该是有保障的,因为虫粉的添加比例仅为4%,对风味的影响微乎其微,甚至因为蛋白质含量高,烘焙后还可能产生香味。此外,他还认为,随着进一步的宣传和普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逐渐接受和认可昆虫蛋白。这其实也符合“大食物观”的理念,即在资源有限的背景下,满足人们对多样化、安全食品的需求。
参考资料
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 - Report.itis.2023-04-20
Mealworm Beetle.macalester.2023-04-20
黄粉虫、康氏粉蚧综合防治技术.中国知网.2024-09-05
甘肃夏菜尾菜现状及黄粉虫养殖技术.中国知网.2024-09-05
黄粉虫的养殖技术.中国知网.2024-09-05
Yellow Mealworm.eol.2023-04-20
黑粉虫.ITIS.2024-08-24
黑粉虫.animalia.2024-08-24
黑粉虫.scientificlib.2024-08-24
黑粉虫室内养殖技术.中国知网.2024-08-24
昆虫蛋白革命?欧盟批准“虫粉”入面包,营养专家看好其前景.腾讯网.2025-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