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亚科
蟋蟀亚科(Gryllinae),又称田蟋,是直翅目蟋蟀科的一个亚科,属于节肢动物门、有颚类、六足亚门、昆虫纲、有翅亚纲、直翅目、蟋蟀总科、蟋蟀科。它们在春季孵化,幼虫(称为若虫)食物丰富,生长迅速。在成为成虫之前,它们会蜕皮(蜕变)八次或更多次。田蟋的食物范围广泛,包括种子、植物或昆虫(死或活)。它们以蚱蜢的卵、鳞翅目(蛾和蝴蝶)和双翅目(苍蝇)的蛹为食。偶尔,它们可能会抢走蜘蛛的猎物。田蟋也会吃草。
形态特征
田间蟋蟀的大小通常为 15-25 毫米(0.6-1.0 英寸),头圆大,跗节纵扁,后胫节有刺,但刺间无小锯齿。具体取决于物种,颜色可以是黑色、红色或褐色。虽然男性和女性的基本身体结构非常相似,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显着特征。
雌性可以通过产卵器来识别,产卵器是一种长约 0.75 英寸(19 毫米)的尖刺状附属物,位于腹部后部两个尾叶之间。这个产卵器允许雌性将其受精卵埋入地下以进行保护和发育。在一些雌性田蟋蟀科中,可以通过比较产卵器的长度与身体的长度来区分物种(例如,G. rubens的产卵器比G. texensis更长)。
雄性与雌性的区别在于没有产卵器。腹部末端只有两个尾叶。然而,与雌性不同的是,雄性能够发出声音或鸣叫。因此,可以通过声音识别男性,而女性则不能。
生活习性
在 80 °F (27 °C) 至 90 °F (32 °C) 的环境温度下,性成熟的雄性会发出鸣叫声,其鸣叫声的声学特性可提供过去和当前健康状况的指标。雌性会评估这些歌曲,并转向那些预示着雄性健康的歌曲。当雄性感觉到雌性的存在时,他会发出一首更柔和的求爱歌曲。交配后,雌性会寻找产卵的地方,最好是在温暖、潮湿(但不潮湿)的土壤中。
田间蟋蟀科喜欢生活在湿度高、温度高、土壤湿润、食物充足的室外环境中,但当室外环境条件变得不利凉爽时,它们就会迁移到人体结构中。他们经常通过敞开的门窗以及安装不当的窗户、地基或壁板的裂缝进入建筑物。
与能够适应室内条件的家蟋蟀不同,生活在人类结构和建筑物中且无法接触温暖潮湿的土壤来产卵的田间蟋蟀往往会在几个月内灭绝。因此,温带地区的蟋蟀会出现滞育。
中国主要种类
斗蟋
从北京到广东省、台湾以及国外日本均广分布。体中型,雄长13~16毫米,雌长14~19毫米。黑褐色。后头有3对黄色纵纹。前翅雄虫长达腹端;雌虫短,仅到腹部中央。雄雌虫后翅皆不发达。发音镜长方形,中有一横脉,另有2斜脉。端网区与发音镜等长,产卵管与后腿节等长。性好斗,善鸣,中国自古就有斗蟋蟀的游戏,所用的就是斗蟋。
北京油葫芦
广布中国各地和国外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体大型,雄虫长22~24毫米,雌虫长23~25毫米。黑褐色。两眼内方有“八”字形橙黄色纹。发音镜大致为正方形,内有一横脉,另有4~5条斜脉。端网区较长。后翅发达,露出腹端如长尾𫛭。产卵管比后腿节长。
大扁头蟋
分布于北京、陕西省、河北省、安徽、江苏省等省及国外日本。体中等大,长19毫米。黑褐色。雄头顶显著向前凸出,面扁平倾斜,凹凸不平,两侧向外突出。发音镜近正方形。无横断脉,斜脉2~3条。
族和选定的属
在这个亚科中,已经确定了六个族:Cephalogryllini、Eurygryllodini、Gryllini、Modicogryllini、Sciobiini、Turanogryllini,以及其他包括Acheta、Gryllodes、Gryllus和Teleogryllus在内的各种属的成员。家蟋(Acheta domesticus)和双斑蟋(Gryllus bimaculatus)被人工饲养作为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