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李绅

李绅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州谯县(今),后徙家润州无锡(今属江苏省),乌程令李晤之子。唐代诗人、宰相。

李绅六岁时丧父,由母亲卢氏教他经义,早年因身材矮小精悍得了“短李”的称号。元和元年(806年)李绅进士及第,任国子助教,后升右拾遗。早年的李绅敢于打破常规,他曾写了《乐府新题》20首送给元稹,这是第一位以“新乐府”来标注自己乐府诗的诗人。元和十五年(820年)李恒任李绅为翰林学士,与李德裕、元同任职于宫中,因志趣相投,当时被称为“三俊”,亦因此卷入“牛李党争”,成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长庆元年(821年)改任司勋员外郎、知制诰,次年迁中书舍人,充承旨学士。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肇庆市司马。大和七年(833年)任检校左散骑常侍,兼越州刺史,充浙东地区观察使。开成元年(836年)初任太子宾客,后任河南郡,同年六月,任为检校户部尚书开封市刺史等职。开成四年(839年)任宣武军节度使,加检校兵部尚书李炎即位后,李绅于会昌元年(841年)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担任宰相,后被封为上柱国、赵国公。会昌四年(844年)李绅因病辞去宰相职位,再次担任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846年),李绅因病逝世,终年七十五岁,后因“吴湘案”被追削三次官职,子孙不得仕。

李绅在思想上推崇儒家礼义教化,淳正民风民俗。在政治上主张轻敛薄赋,去除苛政,恢复正常的赋税摇役,使得百姓发展。其作为诗人一生著有《乐府新题》20首,原作失传。现存诗歌140首,分《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收录于《》。另有散文现存十多篇,存于《全唐文》。其创作中,近体诗紧守官韵,古体诗贴合实际,散文应用文较多。其还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首创者,早期的代表作《悯农二首》,在民间及文学史上都有一定的影响。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绅于大历七年(772年)出生于湖州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的一个官宦之家,其曾祖父李敬玄曾担任过则天朝的中书令,被封赵国文宪公,祖父李守一成都郫县令,父亲李晤历任金坛区、乌程、(今)等三地县令。大历八年(773年),李绅乳病暴作,七日之后痊愈。李绅六岁时丧父,由母亲教他经义。早年李绅家境贫寒,身材矮小精悍,得了个“短李”的称号,15岁时常在润州无锡的慧山寺读书。李绅能写诗歌,他目睹了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的悲惨生活,便写出了《悯农二首》,后被人们口头传诵,名声开始传出去,时任韦夏卿经常夸奖李绅的才华。之后李绅前往长安参加科举,受到了当时文人的赏识,并向考官推荐了李绅。在推荐之后,李绅结识了当时才子吕温,吕温评价李绅以后必定会拜为丞相。随后,李绅依旧落第,于是便开始在苏州游玩,不久后,韦夏卿之女与结婚,李绅受邀参加,并在婚礼上结识了文人,随后又通过结识了当时还在任官的白居易,并与二人结为好友。

初入官场

元年(806年),李绅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被任命为国子助教,但这并不是他的志向,便回到金陵,做了观察使李锜的从事。李锜欣赏李绅的才能并任用他,但李绅认为李锜行事专横狂妄,便拒绝聘书和礼物,因此惹怒李锜。李锜曾想要杀死李绅,李绅及时逃跑躲过一劫。之后,李锜造反失败被杀,朝廷表彰李绅,并任命他为右拾遗。

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发生于元和四年(809年),李绅充当了运动的先锋,运动诞生的直接推动者当属元稹白居易。12首唱和诗成为元白新乐府运动的开端。自此以后,启功于乐府诗多有创作,统以《新乐府》为题,李绅也有20首《乐府新题》,但皆以失传。至元和十二年(817年)之前,元稹、白居易、李绅多专注于新乐府的创作,遂不再写古题乐府。

深得宠信

召李绅入宫任翰林学士,与文人李德裕同在宫中任职,三人被称为“三俊”。不久后,李绅改任右补阙。元年(821年)三月,李绅改任司勋员外郎、知制诰。次年二月,李绅升任为中书舍人,兼任翰林学士。元稹成为宰相后,因时任宰相李逢吉诬告元稹有不可告人之事被罢相,李绅调任。此时朝廷“”渐显。长庆二年(822年)九月,李逢吉派李德裕出京任浙西观察使,任命牛李党争中的牛僧孺为,派李绅任御史中丞,随后便故意挑拨李绅与韩愈的关系,随后二人纷纷被贬。同时,李绅深得李恒喜爱,虽被贬官外地,但仍派宦官慰问,随后,李绅汇报了被李逢吉陷害一事,唐穆宗了解实情后将李绅改授为户部侍郎一职。

宦官王守澄掌权后,李逢吉命令门生通过讨好王守澄以此排挤李绅,同时商讨策略如何打压李绅。恰逢隐居于华阳的李绅之侄李虞来到京城看望李绅。李虞来到京城后,将李绅辱骂李逢吉之言告诉了李逢吉,李逢吉大怒。向门人张又新、李续之征询计策,他们建议发展门下,伺机而动来对付李绅,李逢吉同意了此法并提拔了李虞等人为官,以此发展势力打压李绅

失势被贬

长庆四年(公元824年)逝世,即位。敬宗即位后,李绅失势。李逢吉再次与门下张又新、苏遇等人密谋驱逐李绅。随后王守澄对敬宗提起了当初立太子之事,并提出李逢吉曾坚决拥护敬宗为太子,但李绅却拥立深王为太子。敬宗听闻后对立太子之事产生疑虑,紧接着李逢吉上书弹劾李绅,提出李绅在就任翰林学士之时曾对敬宗有不利之举,并请求将李绅贬为端州司马,敬宗听从了其建议,随后李绅被贬。

晚年拜相

李绅被贬后,翰林学士韦处厚上奏敬宗,并辩称李逢吉为奸邪之徒,李绅而是无故被牵连,同时呈递了李逢吉诬陷李绅的罪状。逐渐意识到李绅受冤,同时,恰逢宫中检寻旧事,敬宗看到了中书令、李绅等人请求李恒立敬宗为太子的奏疏,敬宗看后便下令焚毁李逢吉党徒递上的所有诽谤奏疏,诬言逐渐平息,李绅及其党派得以保全。宝历元年(825年)四月敬宗大赦天下,李逢吉因与李绅互有仇怨,便在内移官员的起草赦书中,未有提及李绅。韦处厚再次上奏议论此事。下令追回赦书,并命李逢吉在增添条文添加“对被降职的官员酌情内移”之事。五月,李绅被内移为江州长史。后经两次升迁,任为太子宾客,东都任职。自宝历元年(825年)至太和四年(830年),李绅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市刺史、寿州刺史。

大和七年(833年)七月,李绅被任命为检校左常侍、越州浙东地区观察使。三年后,李党领袖郑覃成为宰相,李德裕被任命为浙西观察使,李绅任河南郡。同年六月,李绅被任命为检校户部尚书刺史、宣武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等职务。开成二年(837年),夏秋干旱,出现大量蝗虫,李绅所辖的汴、宋地区却未有灾害发生,因此李湛下诏书对李绅表示嘉奖。在李绅六十七岁时,自编其诗集为《追昔游诗》,用各种体裁追叙平生的遭遇和游历,抒发怀旧之情与盛衰之感,其中有很多是回忆当年漫游各地的写景之作。不久后,李绅被任命为检校李炎即位后,李绅被任命为检校尚书右僕射、杨州大都督府长史,负责淮南节度使的事务。元年(841年),李绅从淮南节度使升任宰相职,入西京居住,并担任平章事,后改任中书侍郎,逐渐升迁至右仆射、门下侍郎、监修国史、被封为上柱国、赵国公,并享有二千户食邑。会昌四年(844年),李绅患上风痹病,行动不便无法上朝,便递交表章请求辞去宰相职位,武宗肯允。同年十一月,李绅再任淮南节度使一职。

病逝追削

会昌五年(845年),县尉吴湘被人举报受赂和强抢民女,时任淮南节度使的李绅审讯之后判处吴湘死刑。这个案子引起了很大争议,因为吴家是牛党的忠实支持者,有人认为李绅是公事私办。六年(846年),李绅因病逝世,终年七十五岁,赠太尉,谥文肃。即位后,李德裕失势被罢免宰相,吴湘的哥哥吴汝纳到京城上诉冤枉,称李绅在淮南时依仗李德裕的势力冤杀了自己的弟弟,后李紳被追削三次官职,子孙不得仕。

主要作品

李绅一生著有《乐府新题》20首,原作已失传。目前收录于《》的《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流传于世,现存诗歌140首,其中近体诗118首,古体诗22首。散文现存十多篇,存于《全唐文》中。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新乐府诗

李绅是“”的倡导者之一,他所写的《乐府新题》20首虽然已失传,不过李绅写的《悯农二首》被铸为格言,传诵不衰。同时也是新乐府运动中的杰作。

长篇叙事诗

李绅的诗对唐朝长篇叙事诗的发展也有贡献。李绅《莺莺歌》《悲善才》等叙事诗是中唐时期长篇叙事诗中的代表作品,比如《莺莺歌》,该作品以长诗铺排故事,故事情节曲折动人,人物描写细致传神,是后来《》的创作依据之一。

散文

《寒松赋》是李绅的一篇咏物抒情小赋,表达了作者逆境中的坚定决心和忠贞本性。全文篇幅短小,采用汉赋形式,多使用骈俪句,语言通俗平淡,极少使用典故,可谓一代绝赋。

文学特点

诗歌

李绅是的创始人和主要参与者,早期他的诗歌通俗易懂,反映现实,而政治功利性较强,因而形式简单,语言通俗易懂,表现出浅切的风格特征;后期则更重在抒发个人情感,追求艺术技巧,形式工整、音韵谐畅,意境深晦,表现出典雅繁艳的风格特征。李绅的诗歌形式包括近体诗和古体诗,两者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近体诗紧守官韵,而古体诗则更多反映了当时的实际语音。通过分析李绅的诗歌用韵,可以考察中晚唐过渡时期韵部变化分合的情况。如其早期所作《悯农二首》,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的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而如李绅后期所作《却过淮阴吊韩信庙》诗歌风格从外拓到内敛,重在个人情感的抒发,内容雍容典雅,形式工整,情致纤婉,呈现雅化倾向。

散文

李绅的散文皆篇幅短小、言辞简洁。其赋句式富于变化,以散行之气书骈俪之词,展现骈文散化的特点,其《寒松赋》受古文运动影响,摆脱了声律辞藻拘束,情感流露自然,语言无有赘述;其公文多涉典故,运用得当,不偏僻,不晦涩;其杂记工于描写但无深厚情感,纯粹记事写景之作,不能打动人心;其碑铭强烈渗透个人情感,娓娓道来,拉家常一般;其序仅《追昔游集序》一篇,情感外露,在写情感方面较为客观。如:在《追昔游集》中,李绅回顾了自己近二十年的情感与心理变化:悲怆、屈辱、怨恨、愤懑、忧虑、痛苦、欣喜、激动、荣耀、平淡、闲适、满足等,百感杂陈,不一而足。其抚今追昔,无限感慨。

思想主张

推崇儒教

李绅的家族中非常重视儒家传统教育,李绅也从小就接受他母亲对他严格、认真的儒家经义教育。由此李绅一生信奉儒教,自比鲁儒。 “直”“清”“贞”“真”是李绅人格追求的理想, “奋”与“谦”是李绅对自我人身修养的要求 。由于自小受儒家经义的熏陶,李绅在治理地方时也认为要以仁治民,在实施各种政令刑罚的同时应当大力宣扬儒家礼义教化,淳正民风民俗。

政治主张

李绅治理地方时,首先在面对苛捐杂税过多而使百姓负担沉重的事实时,主张轻敛薄赋、以民困。针对唐王朝实行的两税法带来的流弊也进行了揭露,思想极为深刻 ,由其 《悯农二首》之一中所描绘的在丰收之年,农民却仍然要忍饥挨饿,甚或饿死的境况中可见一斑。李绅以为赋税应当合量出入、计必平均,过分征收或厚此薄彼,都会使百姓 “ 职劳不来 ”。在其后来的施政中,也一直坚持着这个主张,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减轻百姓的负担 ,让其修养生息 。其次是在面对地方治安混乱的状况,李绅认为应当严刑峻法。李绅主张与民同乐,去除苛政,恢复正常的赋税摇役,认为这样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

人物影响

中唐时期,李绅与白居易、元稹交往甚密,在诗文创作中也相互影响,并一起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在新乐府运动中,李绅按照新乐府理论首次创作出有别于传统古乐府的诗歌,这也奠定了李绅在新乐府运动的首创者地位。李绅在新乐府运动中创作的《新题乐府》20首虽然已经失传,但从元稹在《和李校书乐府新题十二首》的序中对其诗评价,可见其诗言之有物、内容充实,他的《悯农二首》亦流传甚广,至今仍在传诵。

在散文方面,李绅的作品《寒松赋》也被称为一代绝赋。

李绅还是长篇叙事诗的倡导者之一,他创作的《莺莺歌》虽然流传不够广泛,但影响也不小,是后世董解元创作《西厢记诸宫调》时的主要依据之一。

人物评价

明末文学家毛晋称李绅与李文饶、齐名,人号“元和三俊”,他们忆游述怀,抛弃了唐朝一些文人追求柔媚的风尚。

明代胡震亨称李绅“揽笔写兴,曲备一生穷泰之感,亦令披卷者代为怃然”。

清代词人贺裳曾在《载酒园诗话又编》一书中评价李绅:“李绅因擅长诗歌而颇为自负。”

文史学者邱俊霖称李绅是“悯农”的代言人,而且因其《悯农二首》以真挚的情感和通俗的语句被人们口口相传,李绅也被誉为“悯农诗人”。

现代学者吴歌评价李绅为:“被抹黑的悯农诗人。”

现代学者吴正道评价李绅为:“李绅是中唐诗坛上具有一定影响的重要诗人。”

人物关系

重要争议

生年争议

在《》与《》中均未记载李绅的出生年份,而且现代学者对李绅的生年说法不一,比如李长之的《中国文学史略稿》以及1955级集体编著的《中国文学史》认为李绅出生于780年,但未说明依据。学者卞孝萱所著的《李绅年谱》,据李绅所作《墨诏持经大德神异碑铭》考证其生于七年即772年,目前也被学界普遍认可。而学者严正道却认为773年为李绅的出生年,因他不认可《墨诏持经大德神异碑铭》将把“余生”与“未期岁”连读,会使原本非常清晰的意思变得模糊不清,若是断开则为“大历癸丑岁,文忠公领郡,余先人主邑乌程,余生。未期岁”。由此严正道认为李绅出生于773年

“爱吃鸡舌”争议

李绅作为一个荒淫奢侈的高官,尤爱吃鸡舌,每至一地,必宰杀百余只鸡满足口欲。但学者吴歌经过溯源追究,“鸡舌”讹传出自一位中学教师的想象与杜撰,吴歌认为李绅爱吃鸡舌是以讹传讹,没有史实依据。另外唐宋文学研究专家也曾言李绅爱吃鸡舌这件事并未见任何正史,当不可靠不足信。

轶事典故

新乐府运动

李绅与白居易元稹是好友,李绅曾经帮元稹创作的《莺莺传》写了一首《莺莺歌》。早年的李绅敢于打破常规,他曾写了《乐府新题》20首送给元稹,这是第一位以“新乐府”来标注自己乐府诗的诗人。李绅当时创作的《悯农二首》表现出来的悲天悯人正是 “新乐府”的精神内核,李绅的“新乐府”得到了元稹的响应,白居易则直接推广新乐府运动,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李绅与白居易元稹三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诗,针砭流弊,关注民生,咏叹疾苦,通俗易懂,成为当时的风尚。得益于唱和的传播之功,新乐府运动在现实中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当时多数文人如张籍王建唐衢等皆支持此运动,以古题、新题乐府的创作以及相互唱和等形式加入到运动中来。

牛李党争

李绅入官场被李恒赏识,并入职翰林院,此时李德裕也在翰林院任职,两人政见相近,当时朝堂上牛李党争已经拉开,而李绅和李德裕选择加入李党,牛李党争几乎伴随了李绅一生的政治生活。长庆三年(823 年)牛党利用韩愈和李绅脾气火暴的性格弱点,让两人起了争执,最终韩愈被剥夺御史大夫头衔,改任兵部侍郎,李绅被外放到地方担任观察使。

渐次豪奢

李绅成为官员后,逐渐变得奢侈、放纵。唐朝诗人曾在李绅的宴会上看到他家里私妓成群,其中一名歌妓技艺高超。刘禹锡写下了《赠李司空妓》这首诗表达自己对李绅奢侈糜烂生活的不满。李绅随着官职升高,“渐次豪奢”,一餐耗费几百贯乃至上千贯。据称,他爱吃鸡舌,一餐甚至要消耗300百只活鸡。

滥用职权

李绅担任淮南节度使期间,对百姓的苦难漠不关心,“李绅以旧宰相镇一方,恣威权。”普通百姓因此而担心受到不测之灾,大量逃离地区。李绅喜好结派拉帮,追逐权贵,积极参与“”。李绅在任节度使期间,接到举报称扬州府所属县尉吴湘利用职权贪墨款项,并强抢民女为妾,经审理后李绅让扬州府判官当堂判了吴湘死刑,但这件事在朝堂引起风波。御史台派专职御史崔元藻前往复查案情,发现吴湘贪赃受贿属实,但款项不大,强娶民女之事缺乏事实根据,罪不至死,而且崔元藻告诫李绅“刀下留人”。可李绅还是决定杀吴湘,他不等朝廷批复,还未到秋决时便提前诛杀了吴湘,这也直接让朝廷一部分指责李绅滥用职权。李绅去世后,吴湘堂兄向朝廷递交诉状,状告吴湘之死是李绅讨好宰相李德裕而罗织的冤案,后皇帝准奏为吴湘案平反,李绅也被视为酷吏,受到了“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处罚。

“短李”之称

李绅因其短小精悍,便有个“短李”的外号。《新传》中描述李绅“为人短小精悍,於诗最有名,时号‘短李’”;《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卷四百三十九):“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方舆胜览》卷四十八中记载“短李亭,即四望亭,唐李绅分司东都路过州为作记。绅短小,时号短李,因名。”这些书籍都记载了李绅的“短李”之称。

后世纪念

山高328米,周围约20公里。因其山貌风光秀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江南第一山”。曾评价道:“惟有惠山幽雅娴静,江南诸山中独占头。”而在惠山便有李丞相读书台,是唐朝李绅15岁时读书的地方。李绅为无锡历史上第一位宰相,元代学者王仁辅在《》中记载:“李相书堂在惠山,小径萦,有堂三楹,中绘唐李绅像。绅未遇时,常读书惠山。”清光绪七年(1881年)《无锡金匮县志》又记载“李公垂读书惠山,因筑读书台于宫内,岁久湮没。万历间谈修立石重镌李丞相读书台六字”。

艺术形象

在史籍记载中,李绅的外貌形象多为“短小精悍”,在多部史籍均有记载。但到了21世纪初,李绅形象变成了一个荒淫奢侈、尤其爱吃鸡舌的贪官形象。

参考资料

文史 |“悯农”的李绅为何被称为“短李”.今日头条.2023-10-08

悯农的作者是谁(悯农是在哪里写的).环球信息网.2023-12-26

..2023-09-20

李绅.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0-08

说史:李绅“渐次豪奢”.共产党员网.2023-10-08

寻访江南读书台.中国网.2023-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