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元稹

元稹

元(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代文学家。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拓跋什翼犍[shí yì jiān]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元稹,于李豫代历十四年(779年)生于河南府河南省(今洛阳市)。元和元年(806)年正月,二十八岁的元稹应制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名列第一。后诏元稹就担任右拾遗一职,颇受皇帝看重。当时的执政宰相因此忌恨元稹,元稹便被贬出任河南县尉,之后又担任监察御史、江陵府士曹参军等职。李恒即位(820年)后,元稹为调为祠部郎中、知制诰[gào]。过了不久,元稹被召入翰林,担任中书舍人、承旨学士等职位。后有人诬陷元稹,穆宗顾及朝内外舆论,便罢免元稹朝内职务,让元稹担任工部侍郎一职。但是皇上还是十分看重元稹,于长庆二年(822年),让元稹执掌平章事一职。后元稹又被诬陷弹劾,于是皇帝让其出任大荔县刺史。在同州的两年,改授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地区观察使。大和初年,元稹被就地加授检校礼部尚书。大和三年(829年)九月,入朝为尚书左丞。然而因元稹素无操行,人心不服。大和四年(830年)正月,检校户部尚书,元稹担任鄂州市刺史、御史大夫、武昌区军节度使。大和五年(831年年)七月二十二日暴病,一日后便在镇署去世,时年五十三,追赠尚书右仆射。

元稹代表作有《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元稹据自身经历为素材,写成唐代传奇小说中的爱情名篇《莺莺传》,文字优美,刻画细腻,为后世戏曲《西厢记》所本,系唐代传奇小说中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元稹,于代宗代历十四年(779年)生于河南府河南县(今河南省洛阳市)。父元宽,母郑氏。元稹八岁丧父,其母郑氏因家贫便自己教元稹读书和写字。元稹九岁能写文章;十五岁应两经科试及第;二十四岁吏部判试入第四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年正月,二十八岁的元稹应制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名列第一。后诏书下,元稹担任右拾遗一职。

元稹担任右拾遗一职后不想碌碌无为自阻宦路,受命后当天即上疏论奏履行谏官职责。又因先前王叔文王伾[wáng pī]以下流之品行谋求要职,蒙蔽太子而获宠幸,永贞之际,大大扰乱朝政。因而主张训导太子的宫官,应遴[lín]选方正之士,于是呈献《教本书》上疏皇上,李纯阅览后心悦诚服。元稹又论奏西北边防之事,均为朝政要事,宪宗召入应对,询问方针策略,颇为看重元稹。

遭恨被贬

执政宰相很是忌恨元稹,于是就让元稹出任河南县尉。后元稹的母亲去世,元稹的服丧期满了过后,就被授予监察御史一职。元和四年(809年),元稹奉命出使东蜀,启奏弹劾故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违制擅征赋税,又籍没涂山甫等吏民八十八户、田宅一百一十一亩、奴婢二十七人、草一千五百束、钱七千贯。此时严砺已死,所辖七州刺史皆遭责罚。元稹虽尽职,而执政宰相中有同严砺交情深厚者却嫉恨他。元稹出使还朝,便令他分管门下省浙江省观察使韩皋对湖州安吉县令孙施以杖刑,孙于四日内死亡。徐州监军使孟升去世,节度使王绍运送孟升丧柩回京,持牒文乘坐驿车,便在驿站停放丧柩。上述两事,元稹一并据法启奏弹劾。河南尹房式做了违法之事,元稹欲加追究,擅自令其停职。元稹飞表上奏之后,朝廷罚房式一月俸禄,便召元稹回京。途中在驿站休息之时,元稹与后来的内官刘士元发生了矛盾,刘士元就用马鞭击伤元稹面部。执政官反认为元稹年轻属于后辈,却一味作威作福,便将他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

颇受重用

李恒812年被立为皇太子, 820年继位。穆宗皇帝在东宫时,有妃嫔及左右侍从曾诵唱元稹歌诗谱成的乐曲,穆宗闻知为元稹所做,曾加称赞,宫中称呼元才子。荆南监军崔潭峻接待元稹礼节很是周到,不把他当作一般属吏看待,常求其诗篇诵读。长庆初(820年),崔潭峻归朝,出示元稹《连昌宫词》等百余篇禀奏皇上,穆宗大悦,当天便调任元稹为祠部郎中、知制诰。过了不久,元稹被召入翰林,担任中书舍人、承旨学士等职位。中官因崔潭峻看重元稹,争相与他交往,而知枢密魏弘简尤与元稹相友善,李恒越发深加敬重。后河东节度使裴度再三上疏,说元稹与魏弘简结成刎颈之交,图谋扰乱朝政,其言辞十分激烈。穆宗顾及朝内外舆论,便罢免元稹朝内职务,让元稹担任工部侍郎一职。但是皇上还是十分看重元稹,于长庆二年(822年),让元稹执掌平章事一职。

被诬遭贬

长庆二年(822年),此时王廷凑、朱克融合兵围困牛元翼于深州,朝廷对二人俱赦罪,赐节,令其罢兵,二人俱不奉诏。元稹因己身受天子破格提拔,希望有机会立功以报圣恩。有个任和王傅的名叫于方,是故司空于由页之子,到元稹处谋事,说有奇士王昭、王友明二人,曾客居燕赵间,颇与贼党来往相熟,可利用他们行反间之计救出牛元翼,并拿出自己的家财作为行动费用,还贿赂兵部、吏部令史出具委任文书二十份,以便伺机赏赐,元稹全都同意了。有个叫李赏的,得知于方的计谋,利用元稹同裴度有怨隙,就向裴度密报,说于方为元稹所支使,企图结交刺客王昭等人刺杀裴度。裴度记在心中不动声色。及至神军中尉禀奏于方之事,皇上命三司使韩皋等人进行审理,于是二人俱罢免平章事,元稹出任同州刺史,裴度任仆射。谏官上疏,说裴度处罚太重,元稹太轻,皇上心中怜惜元稹,只削去长春宫使一职。元稹初罢相,三司审理此案尚未奏报,京兆尹刘遵古令坊署属吏秘密探察元稹居宅。元稹奏诉此事,皇上发怒,处罚刘遵古,派中官抚慰元稹。

被贬生活

在同州的两年,改授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地区观察使。元稹所聘师爷,皆为当时文士。元稹所咏诵诗作,往往写满卷。副使窦巩,海内有诗名,与元稹互相酬唱最多,至今号称兰亭绝唱。元稹即纵情娱乐游玩,在越州八年之久。 

晚年结局

大和初年,元稹被就地加授检校礼部尚书。大和三年(829年)九月,入朝为尚书左丞。振兴纲纪,将郎官中颇遭公众舆论指责的七人贬出京。然而因元稹素无操行,人心不服。时值宰相王播突然去世,元稹大受挫折,多方努力谋居相位。大和四年(830)正月,检校户部尚书,元稹担任鄂州市刺史、御史大夫、武昌军节度使。大和五年(831年)七月二十二日暴病,一日后便在镇署去世,时年五十三,追赠尚书右仆射。

主要作品

元稹所著诗赋、诏册、铭、论议等各类作品共一百卷,取名为《元氏长庆集》。又著古今刑政书三百卷,书名为《类集》,与诗文集并行于世。

代表作品

诗歌

现存元稹诗歌九百多首,人们经常提及的只是《连昌宫词》《行宫》《遣悲怀三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等少数篇章。

散文

元稹散文众体兼备,在当时享有盛誉,《旧唐书》称其“元和主盟,微之、乐天而已。”作为文坛主盟之一,在中唐产生极广泛影响的元稹散文却衰落至今渐渐少有人提及。元稹散文作品为其诗名所掩,为其官名所累而长久地被人忽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遗憾。为此,笔者在本论文中挖掘元稹散文中的特色和价值,希冀能对其作出公允的评判。

元稹散文体裁广泛,涉及到序、书、记、碑铭、祭文、制、表、奏、判等文体,根据元稹适用范围,将其分为三类;一是事务性散文,二是哀祭性散文,三是公务性散文。事务性散文包括序文、书文和杂记文。从写作对象上可分为与亲人书、与友人书、与长官书三类。元稹杂记现存仅《翰林承旨学士记》《永福寺石壁法华经记》《还珠留书记》《重修桐柏观记》四篇。

传奇

莺莺传》是唐代文学家元稹创作的一篇传奇。《莺莺传》原名《传奇》,后被收入《太平广记》时改作《莺莺传》,因为文中有《会真诗》,又称《会真记》。

艺术特色

诗歌

作为通俗诗派的主要代表,元稹的诗歌,尤其是其绝大多数短什,主要特色是语言通俗,揭露黑暗现实;韵律优美等。例如元稹早期写了许多现实主义诗篇。《田家词》《织妇词》和《新题乐府》十二首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生疾苦,抨击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奢侈和对人民的残酷掠夺,是较好的作品。元稹的《连昌宫词》是和白易的《长恨歌》并称的长篇叙事诗。诗中通过“宫边老人”之口,揭露安史之乱以前朝政的腐化,反映乱后社会的衰败,并追溯招致祸乱的原因。诗人运用盛衰对照的手法,描写细腻,是元稹的代表作。元稹又有《遣悲怀》三首,是悼念亡妻的,写得很沉痛,如其中的一首: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诗人随手遮取某些印象最深刻的回忆与断想,塑造了亡妻的贤淑形象,表达了对亡妻的沉痛哀思,语言平易,毫不矫饰,真切感人。在诗歌韵律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

元稹作为中唐政治讽刺诗的代表诗人,其选入《又玄集》的诗有《连昌宫词》《望云马歌》两首,均为政治讽喻诗,语言清丽、感情真挚。例如,《连昌宫词》是元稹所作新题乐府和宫词的代表,是一首政治讽喻诗。该诗吸取唐传奇的移植技巧与虚构手法,将李隆基杨贵妃、端正楼、华清宫遗址尽入连昌宫,以连昌宫中景物的盛衰喻王朝治乱,在今昔对比、一问一答中对君主进行讽谏,用讽刺诗干预教化,寄托了诗人忠君爱国、为国为民的儒家思想。读诗语言上韵律多变、平仄[zè]相间、清丽浅近。

散文

元稹文序集中阐述了对制、表奏、公文等文体的文学观念,有较强理论性。诗序以64篇创唐代诗序创作数量之最,具有种类繁多、形式灵活、内容丰富、描写生动、通俗平易等特点。元稹书牍文现存数量仅五篇,但种类涵盖不少,内容上抒情叙志,感情充沛,极具个人特色。元稹杂记文表达丰富,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常常加入个人人生体悟,具有理性思辨的哲学意味。哀祭性散文包括碑志文和祭文。碑志文抛开碑志既定模式,常常在墓主事迹上加大笔墨,增加碑志叙事成分,以求最大化地凸显墓主个人特色,同时人物描写明显受到传记文学和传奇小说的影响,并以事件亲历者、第一人称视角介入到叙述中,独具个人特色。祭文包括祷告山川神鬼的祭神文和祭莫亲友的祭亡文,骈[pián]散结合,感情真挚,注重个人独特情感的表达。虽然仍没有完全摆脱骈体文的形式,但是己经有散体化倾向。元公务性散文“变诏书体,务纯厚明切”,对中唐散文产生深远影响,其公务性散文有直言敢谏、指言美恶、不饰繁藻、追用古道、文各有长等特点。

传奇

元稹创作的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珙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

主要成就

文学成就

元稹、白居易等人所创立的“元和体”,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元和体诗是主张叙事,主张诗歌通俗化及韵律优美和谐,并且体行力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点。

最突出的体现是叙事诗的崛起。“千言律”是叙事诗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叙事诗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元稹、白居易不仅以他们的创作实践,给中国文学宝库增添了鸿篇巨制的叙事诗,而且,以他们的理论探讨,为叙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诗歌形式的通俗化,就是“思深语近”。这“思深”指的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开掘要深,从而表现在诗歌的思想内容上,要深刻;“语近”指的是诗的语言要明白晓畅,为读者所易于理解记忆。诗歌的通俗化、大众化,形成了元和体的独特风格。

注意了诗歌与音乐的结合,主张韵律的优美和谐,便于诵唱。元、白注意了当文人诗作逐渐从唱奏中分离出来之后,往往只宜吟诵的这种倾向,提倡 “新乐府”,这又是一种推陈出新,为诗歌的广泛流传、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修复了道路。因而,构成元和诗体又一新的特点。

新乐府运动发生于元和四年( 809) ,李绅充当了运动的先锋,运动诞生的直接推动者当属元稹和白居易。12 首唱和诗成为启功新乐府运动的开端。自此以后,元白于乐府诗多有创作,白居易将 12 首广而为 50 首之巨,统以《新乐府》为题。《新乐府》50 首是一组有着严密组织建构的系统化诗作,内容广泛,涉及统治、国策的诸多方面,逻辑严谨,秩序井然。

新乐府运动的产生缘于唱和的开启,运动的深入与开拓与唱和之关系亦十分密切。直到元和十二年( 817) 之前,元稹、白居易、李绅倾心于新乐府的创作,遂不再写古题乐府。元和十二年,元稹在梁州见到进士刘猛、李馀各赋古题乐府数十首,其间有新意者再次触动元稹,遂和之。新乐府运动的产生、发展均与唱和有着极为密切之关系,是唱和开启了运动,也是唱和推动了运动的深化。得益于唱和的传播之功,新乐府运动在现实中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张籍王建、唐衢[táng qú]、刘猛、李馀、马逢皆支持此运动,以古题、新题乐府的创作以及相互唱和等形式加入到运动中来。

新乐府运动从政治运动的角度看,遭受了失败的厄运,元稹、白居易难逃贬谪的命运。但文学属性的新乐府运动成功了,元白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实绩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晚唐的皮日休陆龟蒙的正乐府创作即受之影响,也为后人留下了闪烁着抗争意志光辉的佳作。同时,元白手中的新乐府运动因唱和而发,缘唱和而进,以唱和这种形式发扬新乐府抗争精神,将两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精神更好地凝聚起来,以合力将新乐府斗争的锋芒刺向黑暗的社会现实。

元稹的制诰改革,内容优先于形式,其内容可分为训导职业与指言美恶两部分。前者是训示官职的责任、意义以及指导如何履行职责,后者是直接叙述受官者的功过得失,两者属于制诰的制度属性。对制语进行改革,元镇首先寻求的是权力的支持,而其改革也受制于制度运行的过程,由此导致其制诰展现出浅近的文风与语体改革的不彻底性。经过元稹的努力,制诰形成了新的不成文制度,为后来者所仿效。元稹对唐前期制诰持批判态度,但并非绝对排斥,而是吸收了符合其理念的某些成分,因此其制诰与唐前期存在共通性。他的制诰措辞、风格以《尚书》为典范,但对其模仿也并非亦步亦趋。元稹意在改革制诰的程式化措辞,在文本中贯彻其追求事实的文学思想,以此实现制诰褒贬美恶的制度功能。与古文运动及新乐府等试图自下而上地以文学影响政教的方式不同,元稹制诰改革是自上而下的,代表着文学改革的新变。

政治成就

元稹在政治上主张积极敢为,在其位就要以其权为民众谋福祉。元稹元和四年(810年)二月授任监察御史,于是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到东川视察。元稹在出使东川时,有效发挥利用自身职务优势,能够十分主动地了解下层民间的状况,严格执行御史职责,秉公访察不法官吏,在处理案件时,雷厉风行,公正严明。元稹如此行事,自然不免得罪许多权贵,在他从东川回到长安后不久,就被黜出分务东台。但是,元稹并没有因此而走向明哲保身的道路。在分务东台期间,他依旧直言进谏,以匡纠积弊为己任。元稹在《文稿自叙》中记载他在分务东台的短短九个月中,所举奏弹劾的事情就多达数十,且范围极为广泛。

人物评价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元稹在翰林任职时,李恒让元稹所作诗歌数百篇,宫中称呼元才子。

五代十国时政治家、文学家刘昫: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太原市白居易相友善。工于做诗,善于描绘歌咏事物之风姿特色,一时谈诗者以元、白并称。

宋朝诗人谢迈:稹与白居易同时,俱以诗名天下,然多纤艳无实之语,其不足论明矣。

北宋文学家苏轼:元稹诗轻佻[tiāo],白居易诗俚俗。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陈寅恪:微之以绝代之才华,抒写男女生死离别悲欢之感情,其哀艳缠绵不仅在华人诗中不多见而影响及于后来之文学者尤巨。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元稹以张珙自寓,述其亲历之境,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固亦可观,惟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学者吴伟斌:元稹是中国唐代著名的历史人物,他曾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学作出过重要贡献,在唐代及以后都有着不容否认的积极影响。

家族成员

人物争议

人品

学者王斌认为薄情郎这一对元稹的评价是不恰当的。才子、情圣,天资聪颖的元稹十五岁参加朝廷举办的“礼记、尚书”考试,便明两经第。他一生引白居易为知己,共同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对后世影响较大。其作诗词言浅意哀,扣人心扉,动人肺腑。政治生涯虽多次遭贬,但情事上却屡有精彩。元稹先后与表妹崔双文、京兆尹之女儿韦从、薛涛裴淑四人相恋,但结局都不是以圆满结尾,至于每段情都未能有更好的结局,或许是因为他对于爱情的境界要求太高,对情感生活的期待过于理想化,而现实的残酷又迫使他不得不一次次的面临抉择与转身。

官品

学者吴维斌认为元稹官品是勤政廉洁的,并不是所谓的勾结宦官、依附藩镇。

在中央时

长庆二年(822年),此时王廷凑、朱克融合兵围困牛元翼于深州市,朝廷对二人俱赦罪,赐节钺,令其罢兵,二人俱不奉诏。元稹因己身受天子破格提拔,希望有机会立功以报圣恩。有个任和王傅的名叫于方,是故司空于由页之子,到元稹处谋事,说有奇士王昭、王友明二人,曾客居燕赵间,颇与贼党来往相熟,可利用他们行反间之计救出牛元翼,并拿出自己的家财作为行动费用,还贿赂兵部、吏部令史出具委任文书二十份,以便伺机赏赐,元稹全都同意了。有个叫李赏的,得知于方的计谋,利用元稹同裴度有怨隙,就向裴度密报,说于方为元稹所支使,企图结交刺客王昭等人刺杀裴度。裴度记在心中不动声色。及至神军中尉禀奏于方之事,皇上命三司使韩皋等人进行审理,于是二人俱罢免平章事

在地方时

元和四年(809),元稹奉命出使东蜀,启奏弹劾故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违制擅征赋税,又籍没涂山甫等吏民八十八户、田宅一百一十一亩、奴婢二十七人、草一千五百束、钱七千贯。此时严砺已死,所辖七州刺史皆遭责罚。元稹在武昌时勤政廉洁,关心修水利以发展农业,均贫富以定税籍等改善百姓生活的事情。在岳州大水灾期间,元稹察知辖地实情,上奏朝廷,开仓出官米赈灾,救护百姓。后又向朝廷请求捐免当地秋租,解决百姓生活困难。

人物轶事

元白之情

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太原白居易交情特别好。两个人都擅于做诗,擅于描绘歌咏事物之风姿特色,当时两人的诗歌都以元、白并称,并且号称“元和体”。元稹因才华出众、性格豪爽不为朝廷所容,流放荆蛮近十年。随即白居易也贬为江州司马,元稹量移通州司马。虽然通州、江州天远地隔,可两人来往赠答,计所做诗,有自三十韵、五十韵直至百韵者。江南人士,驿舍道途讽诵,一直流传至宫中,里巷之人互相传诵,致使市上纸贵。由诗中可知其流离放逐之心境,无不凄惋。

风流韵事

贞元十六年,元稹二十二岁,旅游过蒲州,借寓永济普救寺旅游区,遇崔莺莺,由侍女红娘的帮助,恩爱了几个月。后来,元稹因去长安参加书判考试,遂与莺莺诀别。元稹不仅写了许多追忆莺莺的诗,还写了《莺莺传》,又写了《会真诗》。元稹与莺莺诀别以后,联姻高门,娶了韦丛为妻。韦氏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幼女,二十岁时嫁与元稹。七年后,即元和四年(809)七月,韦姓去世。元稹所谓的悼亡涛中,多是写悼念亡妻韦丛的。

元和四年(809年),元稹拜监察御史,奉使东川,元稹与薛涛三台县相识,薛涛倾慕元稹,作诗一首《寄旧诗与元微之》寄予元稹,后因元稹官职调动离开后,两人再无见面。

李恒长庆三年(公元823年),元稹被调任浙东地区观察使兼越州刺史。两年后命所属七州筑陂[bēi]塘,兴修水利,发展农业,颇受百姓爱戴。也就是在这里,元稹遇上了人生中最后一个才女——刘采春。但是故事有时候总会有相同的结局,回京后的元稹很快的就忘记了越州的刘采春,刘采春也看破红尘,离开了伤心地越州,更有野史演义说,思念元稹而不得见的刘采春最后选择了投河自尽。

后世纪念

元稹纪念馆

元稹纪念馆位于凤凰山半山腰,面对达城,背靠大山。纪念馆主体建筑为二层仿唐风格,配以2000平方米的广场和青石石梯、浮雕护栏,整个纪念馆简洁而大气,令人耳目一新。

节日

元和十年(815年),元稹贬谪通州(今达州市)任司马,初到任时,“人稀地僻、蛇虫当道”,元稹励精图治,清正廉洁,政绩斐然,为当地百姓干了不少好事。元和十三年(818年)年正月初九,元稹离别达州。相传,当天全城父老倾城出送,元稹沿州河渐行渐远,百姓登临翠屏山向元稹挥泪告别,依依难舍。从此以后,每年正月初九,达城民众便群登翠屏山,以示怀念。因元稹排行第九,称元九,正月又古称元月,初九乃元稹离达日,故亦简称为“元九”登高节。

参考资料

..2023-10-27

..2023-09-20

..2023-09-20

..2023-09-20

..2023-09-20

元稹已远去 达州元九登高节却还在(图).央广网.2023-09-20

四川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州“元九”登高节.四川省体育局.2023-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