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军,是封建时期直属帝王的军队,也称御林军卫戍军,主要职责是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

中国禁军历史悠久,统治者从军中选拔精锐组成禁军。周代时期将禁军按其任务区分为“腹心之卫”“重兵之卫”和“环列之卫”三部分。秦朝实行皇帝、、京城三级保卫的禁军体系,分由郎中令、中尉卫尉来统领各部禁军。而西汉将中尉统领的京城禁军称为,而统领的护卫禁军称为南军,此时期禁军会出征塞外。东汉在西汉禁军制度基础上加以改进,裁减和南军员额,且禁军中不再称南军,此时期的禁军频繁参与宫廷争斗。东汉末年建立,汉末时期的禁军开始参与割据天下的战斗。曹魏时期,禁卫体制沿袭秦汉,设置宫殿内、皇城、京师三条防线。晋朝时期,朝廷禁军进行调整,中军由“七军”“七”、卫率等部组成,而东晋时期的权臣控制禁军并左右皇室的命运。此外,两晋已形成东宫宿卫体系。刘宋、齐、梁、陈的禁军分为内军(又称台军)和外军,此时期的禁军开始卷入皇权争斗。西魏遵循《》改革官制,将禁军改为禁旅六军,设六柱国作为统军将军。

改革军制,将中央禁军设十二府,各府互不统属。唐代将禁军分为南北两个系统,“”后,置左右神武军,此时期的禁军参与了一系列的宫廷政变活动。五代十国时期,各朝的开国皇帝将亲兵改编为禁军,并多次左右政权的更迭。宋初禁军设置侍卫亲军司与殿前司,后设三卫官和皇城司等部门,分负禁卫的责任,并轮流驻守边城。辽朝时期,禁军分为御帐亲军、斡鲁朵军和金朝的禁军分为殿前都点检军、亲军、,并参与宫廷政变以及皇城战事。元朝成吉思汗设置“怯薛”制度,后孛儿只斤·忽必烈设置,并增设由等人组建的三十卫。明朝的禁军由皇帝创立组建,并任命内侍统领禁军,此时期的禁军既是京城守备力量,又是对外作战的主力军。清朝创建“禁旅八旗”以保卫皇室和首都的安全,后,清廷建立“卫戍军”,后随着这支禁卫军的的消散也宣告了封建帝王“禁军”历史的消亡。

历朝历代的禁军均有不同的变化,其代表人物有李广典韦秦琼等。中国禁军的地位在各朝各代都很重要,除了是重要的军事力量外,还是维持中央朝廷正常运转的基本武装力量且巩固了中央集权。而且王朝和古代越南受中国影响,仿行中国古代的禁军制度,建立起了一支具有禁军性质的队伍以巩固王国政权。

名称由来

中国禁军历史悠久,随着国家的建立,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便建立了强大的军队,并从中选拔精锐,形成一支负责京师、宫廷和皇帝警卫的特殊军队,也就是卫戍军,因其特殊性被称为“禁军”。而禁卫军一般隶属于负责京都安全警卫的警备机构,因此禁卫军和历朝的警备机构都属于禁军的范畴。不同历史时期和朝代有不同的禁卫制度,因此禁军的名称、编制等也不尽相同,通常称为御林军、禁兵、禁旅、卫士、卫兵、宿卫兵、侍官等。

历史沿革

周朝

据《周礼》记载,周朝将禁军按其任务区分为“腹心之卫”“重兵之卫”和“环列之卫”三部分。担负宫廷宿卫的禁军称之为“腹心之卫”,由宫正、宫伯掌领,主要就是负责宫掖内的警卫;担负周王出行时的扈驾亲军称之为“重兵之卫”,由虎贲军、旅贲军两支禁军组成,虎贲军负责担任周王出行和驻时的护卫,也会跟随士大夫出使四方。而旅贲军主要承担周王出行时的仪仗,以壮王室声威;担负王宫外围守卫的禁军称之为“环列之卫”,由司隶统领。司隶每日率下属五隶执兵器守卫在王宫的门外,若周王出外在行宫止宿时,司隶率五隶以行宫为禁区,在外围遮拦道路。

秦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巩固中央集权便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其中便有禁卫制度。秦朝实行皇帝、皇宫、京城三级保卫体系,一为由郎中令统领郎官等贴身侍卫部队形成的皇帝的核心警卫,负责在殿内贴身守卫皇帝,若皇帝外出则充任随员,要分担护卫皇帝车驾的任务;二为卫尉率领卫士部队构成的第二道环绕皇帝的防线,负责守护皇宫殿外和宫墙之内的安全以及担负皇宫徼巡和宫门守卫;三为中尉率领的禁军形成的保护皇帝的外围防线,负责皇宫外京城的戒备以及充任仪仗队。关于秦朝的禁军,史书记载不够丰富,但秦朝发生的荆轲刺秦王案、赵高废始皇遗诏案、赵高杀秦二世案等,都与禁军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

两汉

西汉

西汉在秦朝制定的皇帝、皇宫、京城三级保卫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备。汉初时期,西汉设置郎中令负责皇帝的核心警卫;设置卫尉负责皇宫殿门之外、宫门之内的皇宫禁卫;设置中尉掌管京城禁军,负责京城治安保卫。其中卫尉统领的护卫禁军称为南军,中尉统领的京城禁军称为北军吕雉吕雉当政时,将南军与北军都掌握在吕姓手中。刘恒即位后,任命汉将宋昌卫将军,镇抚南、北军。次年汉文帝废除卫将军,重新让卫尉、中尉分统南、北军。

刘彻时期,为确保皇室的安全和出征匈奴的需要,汉武帝加强了贴身侍卫以及增强了南、北军的力量,而且汉武帝会派遣禁军将领率军出征塞外。同时,汉武帝对禁卫制度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一,汉武帝改郎中令为光禄勋,并先后组建期门、羽林军两支侍卫亲军;其二,汉武帝改中尉为执金吾,将警备范围从京城扩大到整个三辅王地区,并增置左、右京辅都尉,还改组北军;其三,汉武帝设置了“侍从三都尉”。此时期,禁军的地位较高,汉武帝多次派遣李广所属军队北征匈奴并取得佳绩,让禁军的职责发生变化。

东汉

东汉基本上沿用了西汉时期的禁军制度,但又有所变化。东汉初期,朝廷裁减了郎卫和南军员额,禁军中不再称为南军。而北军也从京师禁军的总称,变为专指由北军中候监管的北军五校。其禁军体系可分为宫中和宫外两部分。宫中由宦官、光禄勋和卫尉统领的禁军组织负责,而京城由执金吾、城门校尉和北军中候统领的禁军负责守卫。该时期禁军的职能和设官变得更加分散,光禄勋、卫尉、执金吾等官员的权力相比西汉时有所减退和缩小,禁军系统基本上是由一群平级的武官分别统领各自的人马。而且东汉刘秀时期开始,朝政动荡,外戚势力强盛,宦官势力突显,此时期的禁军在频繁的宫廷争斗中也充当了重要角色。

东汉末年曹操掌握了实权,并建立由外军、中军组成的中央军,中军便是驻守在京师的禁军。该时期中军的兵力约有10万以上,曹操便是中军的最高统帅。其中虎豹骑是曹操的护卫亲军,后称武卫营。东汉中晚期,宫廷事变几乎贯穿了整个时期。例如,宦官孙程等人杀害外戚并立顺帝,刘志与宦官单超合力诛杀梁冀。到了汉末,禁军还参与了割据天下的战斗。

三国两晋

三国时期

曹魏时期,禁卫体制基本沿袭秦汉模式,设置宫殿内、皇城、京师三条防线。曹丕曹丕对禁军进行改编,在保留武卫营和东汉以来设置的五校的前提下,又设置中坚营、中垒营,曹叡时又增置骁骑、游击二营。此外,曹魏时期实际负责宫殿内警卫的是武卫将军和殿中将军。内廷中的一些宦官也兼有警卫任务,且曹魏时期新建了宿卫军。三国时期蜀、吴两国与魏的禁军体系类似。

两晋时期

晋朝建立后,朝廷对中央禁军体系进行了调整。中军由“七军”“七校尉”、东宫卫率等部分组成,中军将军统领,主要负责宫廷宿卫以及京师警备,司马炎在“七校尉”的基础上增置军、积弩二校尉。晋武帝在宰相尚书省的机构内,下设五兵尚书,该要职是由皇亲国戚或皇帝的心腹将军充任,而且卫戍军将领的任命由皇帝下旨,五兵尚书负责执行。此外晋朝设都督中外诸军事一职,可以代表皇帝统领全国兵马和亲领京师禁军。而且此职的重要性在西晋晚期和东晋时期超过五兵尚书。

晋朝时期,中卫军作为司马昭的亲军,在晋武帝建立政权后,中卫军得到了扩大,并分设两位将领统率左卫军、右卫军,全面负责宫殿内警卫。而且在京城城门之外,晋朝还专设了一支拱卫京师的牙门军。另外,晋朝注重皇太子的安全保卫,形成了东宫宿卫体系,东宫禁军的加强,使其在宫廷政治与军事斗争中具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东晋时期,禁军体制上基本沿袭了西晋,由皇帝掌管中央军。但因东晋的皇帝被权臣架空,一些权臣担任都督中外诸军事,控制着禁军和天下兵马,威胁皇权并左右皇室的命运,由中央控制的禁军数量很少。此时期的禁军参与的事件有“八王之乱”“王敦之乱”等。

南北朝

刘宋、齐、梁、陈的禁军分为内军(又称台军)和外军。在官职的设置上虽沿袭前朝的光禄勋等职,但成为不统领禁军的闲职,能直接掌管禁军的官员均由皇帝任命的亲信将领负责。刘宋时期设领军将军掌内军,全面负责台城内警卫。刘骏时,因皇室内部互相残杀,其对禁军制度进行了改革并恢复卫尉一职。同时,宋孝武帝削减东宫禁军兵力,直接派将领控制东宫卫士。建元元年(479年),南齐建立,南齐皇帝萧道成为维护皇位安全,采用了“典签”制度,派遣禁军亲信将领前往担任宗室诸王出镇地方的“典签”,以便监视他们的行动。这个时期的禁军将领已经卷入了皇权争斗中,且皇帝开始忌惮驻守京师与皇宫的禁军将领,又让亲随近侍和心腹武将以钦使的身份亲领禁军,后造成禁军指挥体系混乱。

太延五年(439年),北魏统一北方之战,与南梁形成对立。拓跋珪拓跋称帝后,便设置八部帅分驻京城外围八个方位,京城内置宿卫军护卫皇宫,此时皇宫禁苑禁军称扈从武士。拓跋宏拓跋宏对禁军有所改革,其中央禁军沿袭魏晋称中军,人数达三四十万。中军分由领军将军、护军将军统帅,中军的核心专称羽林军虎贲。同时,孝文帝筛选拓跋姓宗族子弟组建的宗子、庶子两军作为皇帝身边的卫士。东魏北齐的禁军体系大多遵循北魏的做法。其驻屯于京师的中央军又称京畿军。东魏时设京畿府,置京畿大都督总领京师禁军。北齐后期,取消京畿府并设立领军府,并设领军大将军,禁军大权集于领军大将军。

西魏北周的统治者远循西周的典章《周礼》改革官制,禁军制度有较大的改变。西魏借用周代天子有六军之制,将禁军5万余人改为禁旅六军,设六柱国作为统军将军分领。并设二十四开府将军;每开府将军领一军,每军二千人,自此即成为禁军的代称。六军实行府兵制,军士自立军籍,不编户贯,不承担其他赋役。北周时期,宇文邕对中央禁军进一步扩充和加强,先后设置大司武、大司卫、左右司武、左右司卫、武侯等职。

隋唐时期

隋定都长安后,杨坚继承并改革北周军制,将中央禁军设十二府,各府互不统属。分别设大将军或将军,统领内、外府兵。太子东宫禁军设东宫十率,听从太子指挥,负责护卫东宫太子。隋炀帝即位后,变十二府为十二卫,进而扩建为十六卫。隋炀帝统治后期,增置折冲、果毅、武勇、雄武等郎将,并招募军士组建“骁果”(意为骁勇果敢),担负侍从护驾。隋朝灭亡后,唐朝以洛阳市为东都。唐代的禁军规模远超汉代,其中央禁军分为南北牙军两个系统,职守各有侧重,共同担负皇帝、皇宫和京师长安的警卫任务。在唐初的禁军系统中,其军力部署内重外轻,除南北衙兵外,东宫太子也有一支禁军负责东宫的安全保卫。“安史之乱”后,李亨重整北衙兵,置左右神武军,与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合称“北衙六军”。为加强宫中保卫力量,唐肃宗又置殿前射声左右厢,后扩充为左右英武军,李适时改称左右神威军。

中晚唐时期,北衙兵中最重要的力量是左右神策军李豫广德年间神策军成为皇帝信赖的禁军。后神策军兵归禁中后,由宦官统领,分为神策左右厢,唐德宗贞元年间,改称左右神策军。因神策军被宦官统领,导致了唐朝后期宦官以卫戍军为利器、控制朝政的局面。而且天宝的禁军参与了一系列的宫廷政变活动,例如唐初的玄武门之变;唐中期的杀李贤、废中宗事件;唐晚期的马嵬兵变等。

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后,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此时期各朝的开国皇帝将亲兵改编为朝廷的禁军。后梁创设侍卫马步军司,以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统领禁卫亲军,侍卫皇帝及戍卫京城,此制为五代各王朝沿用。后晋改置侍卫亲军司,以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出任禁军统帅。后周建立后,对禁卫体系进行了改造,将侍卫亲军中的马军命名为龙捷军,将侍卫亲军中的步军命名为虎捷军。

因五代十国的开国皇帝大多都是唐末的军事将领,所以五代的禁卫军制度与以往朝代不同。在这个时期,侍卫亲军成为禁军的主力,而以往沿用的以“卫”为单位的禁军体制在这个时期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了。五代十国各朝廷虽然还设有左右卫、左右武卫等十六卫将军,但只是一个官职,却无兵力,也不负责具体的宿卫任务。而且此时期因战乱频繁,禁军成为强大的军事力量,禁军不满意于将领,往往哗变而杀之,而另立一人,一些人也会杀军帅而拥戴自己,多次左右了政权的更迭。例如朱温拥兵胁迫李柷禅位并建立后梁称帝,而朱温又死于禁军政变后唐皇帝李存勖死于禁军叛乱等。

宋朝

建隆元年(960年),后周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其继位后,禁军体制沿后周旧制,设侍卫亲军司,统领马步禁军;设殿前司,统领殿前诸班直及马步诸军。侍卫亲军司与殿前司并称二司。赵匡登基后,决定改变中央与地方部队事力量对比上的内轻外重局面,通过“杯酒释兵权”,将禁军兵权收到皇帝手中,并让文臣分领原来的地方武将权力。同时,为防止边镇将领拥兵自重,废除藩镇,将其军队中的精兵编入禁军,这些禁军不仅担负守卫京城和出外征战的任务,而且轮流驻守边城。随着禁军队伍的不断扩大,殿前司与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并称三衙,统辖殿前诸班直及全国的禁军。此外,宋朝还有三卫官和皇城司、御前忠佐军头司等部门,分负禁卫的责任。南宋时期,禁军体系沿袭北宋,但驻扎在各地的禁军改称屯驻大军。宋朝的禁军也参与一系列的政变事件,如北宋“杯酒释兵权”、明州卫士之乱等。

辽朝

辽朝是北方少数民族契丹统治者建立的王朝,该王朝负责皇室警卫的机构称御帐官。辽朝的禁军分为御帐亲军、宫卫骑军和侍卫亲军。御帐亲军是由皇帝、皇后亲自率领的中央禁军,一为皇帝统领的皮室军,一为皇后统领的属珊军;宫卫骑军又称斡鲁朵军,是属于皇帝、皇后的私人宿卫军。斡鲁朵军平时负责禁卫宫室,护卫皇帝、皇后;战时扈从圣驾,是作战中的主力精兵之一;皇帝、皇后去世时,其扈从的斡鲁朵军依旧护卫原主,在陵墓边驻扎守陵。而新上任的皇帝和皇后需要重新组建自己的斡鲁朵军;侍卫亲军是由汉族组成的禁军,仿照五代十国军制而设立的,名称有羽林军、控鹤、神武、雄捷、骁武等。

金朝

金朝是北方少数民族女真统治者建立的王朝,其主要禁军分为殿前都点检军、亲军、武卫军。殿前都点检是宋朝卫戍军殿前司首领的称谓,殿前都点检军是专门用来保卫皇宫的一支禁军,是金朝一个重要的禁军机构,但不是金朝的禁军总部。亲军是专门用来保卫皇帝的一支禁卫部队。金朝早期,禁军称为合扎谋克,是由皇帝亲领。完颜亮完颜亮对禁军体系进行改革,将完颜阿骨打、辽王、秦王原统领的合扎谋克合并为合扎猛安,叫做侍卫亲军。武卫军是中都主管京师巡逻防盗的军队,其前身是京城防城军。金朝的禁军同样会参与宫廷政变以及皇城战事,比如蒙古军进攻中都之战、胡沙虎政变等。

元朝

元朝入主中原后,禁军体系不够完善,管理上存在许多疏漏。自成吉思汗蒙古国后,从蒙古各千户中征召1万名精锐之士组成“怯薛”(蒙古语为番直宿卫意)。孛儿只斤·忽必烈即位后,改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其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禁军体系,以保卫皇帝、宫廷和京都的安全。中统四年(1263年),忽必烈设枢密院掌全国军事机要,负责宫禁宿卫。在沿袭成吉思汗“怯薛”制的同时,另建侍卫亲军,侍卫亲军初称武卫军,后改称侍卫亲军,后又增设了由汉族色目人蒙古族等分别组建的三十卫,各卫设亲军都指挥使司领率,统军万余人左右,直隶于枢密院管辖。此外,还有东宫、后宫侍卫亲军、左右都威卫、左右卫率府、卫侯司等,专门担负东宫太子和皇太后隆福宫的警卫。随着禁军数量的增加,元廷又创建围宿军、仪仗军、扈从军、看守军、巡逻军等,分别担负不同的任务。元朝的禁军参与的宫廷之事有王著刺杀阿合马、“南坡之变”、帝党后党之战等。

明朝

明朝的禁军是由皇帝亲手创立、组建,通过皇帝的心腹直接指挥的皇家御用军。其职责为禁卫宫室;护从皇帝;护驾亲征。且明宫禁军系统是由御中军、保卫皇城的上二十六卫、锦衣卫、镇抚司、东厂、西厂、内行厂、豹房亲军、外四家军以及内廷四十内侍卫戍军构成。而且明代的禁军不同于历史上其他时期的禁军,它既是京城的守备力量,又是对外作战的主力军。后因明代皇帝倚重和信任内侍,往往任命心腹内侍统领禁军,导致宦官势力强大,最终让明王朝走向衰败。

明朝的禁军在此时期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自洪武十三年起(1380年),朱元璋侍卫亲军便奉旨进行了四次清洗政敌运动,巩固了朱元璋的皇权。朱棣执政期间,曾五次率禁军部队北征蒙古,致使蒙古势力进一步削弱,维护明朝边境的安宁。正统十四年(1449年),朱祁镇带着50万禁军亲征蒙古瓦剌部落,后50万禁军惨败土木堡。此外,明朝的“壬寅宫变”“夺门之变”以及“抵抗李自成进攻北京之战”等事件中均有禁军的身影。

清朝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最高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利益,创建了约十余万人的“禁旅八旗”,以保卫皇室和首都的安全。“禁旅八旗”之中的镶黄、正黄、正白旗称为上三旗为皇帝亲军,是清朝禁军的核心力量;而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称为下五旗,由诸王、贝勒、贝子分领。除八旗外,清朝设立“领侍卫府”,后改称“侍卫处”,而亲军营作为禁军中皇帝最贴身的侍卫部队,便附属于侍卫处。侍卫处的主要任务就是选拔八旗兵组为亲军,由领侍卫内大臣统领,内大臣、散秩大臣翊卫扈从。

此外,清朝还设有步军营,负责守卫京师城门以及抓捕逃犯,同时它也有一套分汛防守皇城内外的系统;皇帝出行时,步军营也承担扈驾任务。步军营归步军统领衙门管辖,顺治初建步军时,其首领全称为“提督九门步军统领”,所以步军统领又被称为“九门提督”,因此该机构也称九门提督衙门,是一个具有实权的警备机构,其首领相当于汉朝的执金吾和司隶校尉。另外,清朝还设了一些特殊职能的禁军部门,分别是火器营健锐营神机营。此时期的禁军也阻止了一些行刺事件,例如“顺贞门行刺爱新觉罗·颙琰”“谋刺摄政王爱新觉罗·载沣”等;在一些战事和政变中也有禁军的身影,例如“康熙驾崩前后帝位争夺”“抵御太平军”“辛酉政变”等。

清朝末年,“禁旅八旗”走向衰落。后因“禁旅八旗”无用,清廷被迫改用新建陆军担负宫廷警卫,初调袁世凯统领的定武军入值宿卫。中日甲午战争后,清廷改革军制,按新式陆军营制编练宫廷警卫部队,由摄政王统领,称为卫戍军,但训练还没有结束,清王朝已告灭亡。这支禁卫军的消散也宣告了封建帝王“禁军”历史的消亡。

北洋政府时期

1912年(民国元年),因袁世凯及皖、直、奉系军阀在北京部署大量自己派系的部队,任命亲信统辖北京的军警机构,并发生多次军阀混战。北洋政府相继成立了禁卫军、拱卫军、京卫军、步军等警卫部队,担负公府警卫和京城警备。北洋政府时期,紫禁城内仍旧驻守着禁军,保卫着清王室的安全。而原担负清皇宫警卫的护军改编为护军队,1915年改编为护军警察队,分别驻守在神武门和武英殿瓷器库,隶属于护军管理处。北洋政府也派兵对清皇宫进行警卫,最初北洋禁军步兵由一个标负责,后来改由中央陆军第16师第31旅第62团负责,部队分别驻守在清宫及万岁山内。后来,陆军第16师在直奉战争中失败被解散,警卫工作改由步军统领衙门统辖。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下令将末代皇帝溥仪驱赶出紫禁城,清宫的警卫部队也被改编。

北洋政府为加强北京的安全警卫,将京畿陆军警察队改为京畿宪兵营,隶属于陆军部,驻守在旧刑部街。并在拱卫军中设立拱卫宪兵营,后改称京师宪兵营。冯国璋执政期间,京师宪兵营又扩充为京师宪兵司令部,宪兵增编至8个连。因五四运动的爆发,8连被改编为5个营,1924年缩编至3个营,并于1926年扩编为6个营。北洋宪兵部队存在的十多年里,他们几乎都参与了镇压革命群众运动。

运作方式

周朝

秦朝

两汉

西汉

西汉卫尉、郎中令、中尉的人选都是经过皇帝慎密考虑,选择与自己关系密切或者私谊很好的人来担任。特别是在汉代初期,皇帝倾向于任命同乡故旧担任这三个禁军官职。

东汉

三国两晋

曹魏

两晋

南北朝

南朝

北朝

隋唐时期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辽朝

金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北洋政府时期

影响与评价

影响

中国

中国禁军的地位在各朝各代都很重要。其一,禁军是重要的军事力量。唐朝时期,北军与南衙禁军并行发展,是唐代前期重要的军事力量,安史之乱后北衙禁军成为唐廷唯一直属的武力来源;宋朝时期的禁军是维持中央朝廷正常运转的基本武装力量。而且禁军还能左右政权的更迭,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皇帝朱温便死于禁军政变、后唐皇帝李存勖死于禁军叛乱等;明朝时期,一些宦官势力强大,统领禁军,最终导致明朝走向衰败。

其二,禁军是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力量。南宋前期,三衙禁军在与金朝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镇压地方叛乱,维护了国家稳定。而且此时期的禁军作为地方驻扎镇守防御的主要力量,与其他地方军承担起了维护地方稳定的重任,是地方维护治安,捕捉盗贼平定叛乱的重要力量。

其三,禁军是统治者加强集权的重要力量。辽朝时期,耶律阿保机加强个人集权称帝建国的过程中,禁军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不仅为他顺利登上皇位铺平了道路,而且在历次平定国内反叛、抵抗外族入侵的斗争中,禁军力战抗敌;明朝禁军对皇权的巩固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其禁军制度庞杂多变,管理上混乱腐败且战斗力下降,是明王朝衰败的原因之一。

其他国家

受中国文化影响,高句丽王朝结合本国实际,仿行中国古代的禁军制度,建立起了一支具有禁军性质的队伍以巩固王国政权。据唐朝使臣陈大德的《高丽记》记载,此时期的高句丽已有“卫将军”“中郎将”,学者华阳据此推断当时高句丽存在着类似于唐朝十二卫、具有禁军性质的军队,且这支军队由数支军队组成,各军之长官称为大模达,是一支建制完备、整齐划一的军队。另外,这支军队的规模很大,据记载高句丽的禁军应有大模达级将领至少数人,他们之下又各有数位“中郎将”,而其下一级仍统领千人。也因为禁军的设立,结束了高句丽内乱,加强了王国对地方的控制能力。

此外,古代越南也受中国影响,建立禁军,例如李朝在兵制上效仿唐朝的“府卫”和宋朝的“禁厢”兵事制度,其禁军是主要的常备军事力量,也是最为精锐的部队。平时,禁军负责保卫首都;战时,他们是出征击敌的主力。因此,禁军不仅是君主政权的主要暴力工具,也是维护封建国家国防安宁的核心力量。

评价

南宋史学家李心传评价:“今禁兵但供厮役,大抵如昔之厢军。将官虽存,亦无职事,但以为武臣差遣而已。愚谓不若并禁军于厢籍,而改御前军为禁军,所在以帅臣节制之,而都统制之官为之副贰,庶几兵民权出于一,而缓急可以责成,则合祖宗制兵之意矣。”他认为南宋禁军虽有禁军名号,但职能与禁军并不相符,可以将禁军并入厢军,并将御前诸军改为禁军。

学者纪红建评价:“禁军”只不过是统治者的一种工具,是他们永无休止的争斗和杀戮的武器,他们替专制皇帝警惕地监视着皇室、臣僚、宦官们,以及监视着数千万平民百姓的一举一动。

学者张瑞评价:禁军是两宋时期最重要的兵种之一,是抵御外敌、镇压内乱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力量,在南宋的政治和军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者刘雄评价:禁军是辽中央正规军中的主力部队。在平定叛乱、保卫皇室安全及巩固新生政权方面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是辽初一支不可小视的武装力量。

史学家陈寅恪评价:禁军在唐代前期的宫廷政变和中枢集团的政治斗争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而且对隋唐政局的重要影响。

代表人物

李广

李广(?~前119年),出自陇西县武将世家,其先人李信秦国的将军,李家世代研练射艺。文帝十四年(前168年)为返击匈奴入侵,李广作为良家子从征,后被留在宫中,当了一名侍卫郎官,称骑常侍,负责皇帝出行或狩猎中骑马时的护卫。刘启时期,李广仍在宫中任骑郎的首领,后被调任边郡太守。汉武帝时期,因李广在边郡的优异表现,便将其调入宫中担任未央宫卫尉,李广在担任卫尉期间,参加了多次进攻匈奴的战役,但元光六年(前129年)因抵御匈奴不济,被匈奴生擒,后李广逃回朝中。几年之后,武帝重又起用李广,任其为右北平市知府。在太守职位上李广重声名远播,被匈奴人称之为“飞将军”。此后,李广常与匈奴作战,但多次失利,不过李广想立大功的志向未改,后参与元狩四年(前119年)的征战,但此次因迷路贻误战机,后引刀自于将军幕府

典韦

典韦(?-197年),作为曹操身边的一员猛将,其勇猛无畏。曹操任命其为都尉,平时的职责是率领亲兵守护、巡逻在曹操的营帐外;征战时则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后升任校尉。曹操征伐荆州时,荆州市统帅张绣迎降。后张绣反目,袭击曹营。典韦为保护曹操撤退,率领卫士与敌人苦战,后寡不敌众身受数十处刀创,但他依旧冲向敌阵,又杀死数名敌兵,最后痛骂敌人而死。

秦琼

秦琼(?-638年),字叔宝,早年是隋朝禁军将军来护儿的亲兵。隋末群雄纷争的年代,秦琼先后成为张须陀李密王世充的手下骁将。投奔李渊后,被安排在秦王李世民麾下,此后秦琼跟随李世民击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在经历玄武门之变后,秦琼担任禁军左武卫大将军,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秦琼病故。

赵匡胤

赵匡胤(927年-976年),其出身于武将世家,父系世代历任藩镇刺史,其父赵弘殷是一位卫戍军将领。赵匡胤作为赵弘殷的第二个儿子,在朝中与父亲一同典领禁兵。后周世宗柴荣与北汉军队交战,战场上后周将军樊爱能等逃遁了。禁军将军赵匡胤率领将士井陉之战,后北汉军队溃不成军。赵匡胤率军乘胜进攻河东城,火烧城门。回师后,柴荣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虞候,领建德市刺史。之后,赵匡胤再次跟随世宗柴荣征战淮南,并因功升任殿前都指挥使。此后数年间,赵匡胤几乎每年都要随完颜雍柴荣南征。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自此黄袍加身,创立宋朝。

富察·傅恒

富察·傅恒(1722年-1770年),字春和,满洲镶黄旗人。其姐是乾隆孝贤纯皇后。乾隆五年(1740年),傅恒从贵戚选充禁军,授蓝侍卫,迁至头等侍卫。因乾隆宠爱皇后,对其弟傅恒也更加信任和器重。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升任户部尚书,次年被授予太子太保。后傅恒接连平定莎罗奔叛乱、准噶尔汗国内乱,因功入紫光阁并位列第一。之后,缅甸入侵,傅恒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率军出征,经三年苦战,双方议和停战。但富察·傅恒因不服南方水土,身染重病,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去世。

其他禁军

日本禁军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成立了近卫师团,实际上是日本天皇的禁军,长期以来担负皇宫安全护卫工作,长期驻扎在东京。其前身是明治时期为推倒幕府重建皇权而募集的萨摩(今南九州)、长州(今山口县)、土佐市(今高知县)这三藩的御亲兵,1872年改称近卫兵。1891年12月14日,为了加强皇宫的警卫,日本陆军以近卫兵为基础,从其他各部抽调部分精锐,在东京编成近卫师团。近卫师团是日本最早建立的7个师团之一,也是17个二战之前甲种常备师团之一。

英国禁军

英国禁军,也可以称为英国“御林军”。是由由“皇家近卫骑兵”的两个骑兵团、“步兵卫队”的五个步兵团、及“皇家骑马炮兵团”的“国王仪仗队”组成。在英军体制中,御林军编属于伦敦军区,英国君主是御林军的名誉指挥官。其日常职责主要为守卫王宫、担任女王卫队、执行国家礼仪及若干公众服务。

希腊禁军

1868年,希腊成立一支名为“埃夫佐尼”(Evzones)总统卫队,是一支精锐的仪仗部队。事实上,“埃夫佐尼”是希腊陆军历史上前后数支精锐轻步兵部队和山地部队的总称。现在“埃夫佐尼”指的是希腊总统卫队成员,负责保护无名烈士纪念碑以及希腊总统府。

相关影视

参考资料

Oldest regiment serves dual role.BBC.2023-12-21

About The Guards.THE GUARDS MUSEUM.2023-12-21

希腊举行纪念独立战争200周年盛大阅兵式.央视网.2023-12-21

别具一格的服饰、慢节奏动作 揭秘百年历史的希腊仪仗队.百家号.2023-12-21

锦衣卫 (2010).豆瓣电影.2023-12-21

绣春刀 (2014).豆瓣电影.2023-12-21

大宋传奇之赵匡胤 (2015).豆瓣电影.2023-12-21

长安十二时辰 (2019).豆瓣电影.2023-12-21

锦衣之下 (2019).豆瓣电影.2023-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