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

公元618年,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史称唐高祖。长子李建成被立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与四子李元吉分别被封为秦王、齐王。在统一战争中,秦王李世民东征西伐,胜绩颇多,不仅给自己积累了声望,还囊括了大量人才。其后世民与身为太子的兄长李建成争夺皇位继承权,于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在该事变中,建成、元吉被杀害,李渊被逼立李世民为太子。2个月后,高祖李渊禅位李世民。世民称帝,史称唐太宗。因伏击事件发生于太极宫玄武门遗址,史称玄武门之变。

事件背景

东征西战,力量蓄积

618年,李渊称帝,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虽然已建立政权,但此时的唐朝仅占领渭河平原,大部分地区依然属于各家武装势力。身为太子的李建成,忙于学习各种政务;而齐王李元吉为了防御突厥,常驻太原市。于是李世民承担了大多的东征西伐的军事行动。在跟随李渊推翻隋朝时,李世民的才智谋略已经凸显。随后的统一战争中,他降薛仁杲、讨刘武周、破宋金刚、伐王世充、灭窦建德、征刘黑闼、打击突厥,解决了西、北部主要地方武装集团,以如破竹之势东进。为自己赢得极高声望,还被封为太尉持节陕东道大行台。李世民麾下原有诸多武将,如渭北行军元帅府的邱行恭、邱师利、殷峤刘弘基公孙武达。随着军事行动的胜利,他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政治军事实力,先后接纳了北地名将尉迟敬德;山东豪俊程咬金秦琼张士贵、张亮、张公谨刘师立李孟尝等;渭河平原名将侯君集,庞卿等,元从功臣段志玄长孙顺德温大雅;亡隋猛将屈突通等。另有外戚长孙无忌高士廉。这些人组成了李世民政变时武力策应的核心力量。

除了军事力量,李世民也注重文人的笼络——开设文学馆广泛搜罗文士。《旧唐书·褚亮传》有记载:李世民平息战乱平寇乱,就开始留意儒学,在宫城西起文学馆,以接纳四方文士。到武德四年六月,所谓“秦府十八学士”正式形成。这十八人分别是:大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记室考功郎中房玄龄于志宁,军祭酒苏世长,天策府记室薛收,文学褚亮姚思廉,太学博士陆德明、孔颖达主簿李玄道,天策府仓曹李守素记室参军虞世南参军蔡允恭颜相时,著作佐郎摄记室许敬宗薛元敬,太学助教盖文达,军谘典签苏勖。众人经常一起讨论历史上政治斗争的经验。这是李世民后来掌权的中央官僚班子的核心。除此之外,他还在高祖李渊的嫔妃中争取支持者;又收买了李建成手下,充分发挥内奸的作用。

军功过高,太子嫉恨

在统一大战中,李世民节节胜利,军功逐显,民望也渐升。而太子李建成则因忙于学习治国之道,军功不突出,政治影响也逐渐削弱。李世民日渐高涨的声望引起了李建成的嫉恨。在《资治通鉴》卷187有记载:太子李建成嫉妒秦王李世民军功太高,十分猜忌。李渊对兄弟不和一事早有所知,在《读通鉴论》卷20有记载:“建成、世民之含毒以争久矣。”他却一直采取平衡的办法,这给了李世民和李建成蓄积各自力量的时间,使得双方羽翼渐丰满,实力足以抗衡。武德四年(621年),东都之战胜利,唐朝的统一战争基本结束。因为李世民是实现全国统一的总指挥,东都之战又是唐朝统一全国的关键战役,李世民得到李渊的奖励。李渊认为李世民的军功太大,之前的官职都不足以匹配,特别设置了“天策上将”一职,位置在王公之上。这样的态度侧面激化了兄弟之间的争斗,不仅没能为李建成铺平即位道路,还导致李世民以为凭借功勋可以获得继承权,甚至有李渊私许李世民为太子的传言,兄弟间矛盾逐渐尖锐起来。约从武德五年(622年)起,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矛盾处于公开的状态。李建成为了巩固自己的太子地位,开始采取措施对李世民的势力进行打压。但因其性格敦厚,对待李世民的态度较为克制,他策略是用合法手段逐渐削弱李世民的势力,最后将其除。

高祖李渊,态度转变

李渊对李世民和建成的矛盾一直是中立的态度,《读通鉴论》卷20有记载:建成是嫡长子,世民有军功,二人均有立为太子的资格。他既不放弃“立嫡以长”的原则,又设所谓“天策上将”的头衔,力图使他们各安其所。在李世民战功累累、声望日增时,李渊为了平衡,准奏李建成前去讨伐来犯的窦建德余部,以缩小二人之间的军功差距,提高李建成作为太子的声望和地位。他还默许两兄弟招兵买马,组建各自的私属武装。

但在武德八年(625)以后,李渊开始采取措施打击李世民的政治野心。因为与突厥的军事关系,李世民长期掌握军权,对军队的影响和控制力也紧握在手。但当突厥大举入侵,李渊一反往常派李世民出征的惯例,选择李元吉出征,李世民手下的得力干将秦琼程咬金尉迟敬德、段志弦也被调至李元吉帐下。而且明秦王府城墙遗址好多文官也因“王朝初建,人才匮乏”为由,被调到别处为官。李世民心腹谋士房玄龄杜如晦被罢免驱逐,高祖对李世民态度的迅速转变,令李世民感到恐慌不安。

太白经天,矛盾显化

玄武门之变的最终导火索,是“太白经天”。金星即太白星,是中国古人对金星的称呼。由于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不够,也不能科学解释其变化,于是统治阶级就利用自然界的异常变化制造舆论。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一和初三连续两天太白星在白天出现。六月三日当天,傅奕密奏“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李渊将这封密奏展示给李世民看,为转移矛盾,李世民说建成、元吉淫乱后宫。李渊让李世民第二天早朝时三兄弟当面对质。

事件准备

密谋策划,抓住时机

与李建成的矛盾及父亲态度的转变,再加“太白经天”的异象,使得李世民与其心腹,加紧密谋策划夺权一事。《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有记载:武德九年(626年),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想要谋害李世民,长孙无忌就跟李世民说要先发制人。于是他们喊来房玄龄、杜如晦等一起筹划。房玄龄、杜如晦穿着道士服乔装进入秦府,与长孙无忌尉迟敬德商议。最后定下靠突袭、武装夺取政权的行动方案。于是他们约定傅奕上奏的第二天,即六月四日动手。

窃取兵权,筹集武力

李世民一方于六月三日就做好了发动政变的具体布署。将突袭点选在太极宫玄武门遗址。玄武门是初唐宫城太极宫的北门,是皇亲国戚和诸大臣入宫奏事的必经之路。六月四日建成、李元吉将奉命去宫中与世民辩解,也必将经过玄武门。但玄武门北面,驻扎着专门守卫宫城的三万禁军,称为“左右屯营”。李世民事先争取到了左右屯营将军敬君弘及吕世衡的支持,获取了左右屯营的兵权。这使伏兵玄武门袭杀李建成、李元吉一事变得可行。

事件经过

世民设伏,围剿建成

为了计划顺利实施,李世民提前收买了北军将领常何。常何本是李建成的人,负责掌勘验官城出入证。他被收买是玄武门之变成功的关键。六月四日早晨,李世民率领八百勇士悄然通过太极宫玄武门遗址。在常何率领的禁军配合下,李世民集团迅速控制了宫城其他诸门,袭杀高祖卫士数百人,并伏兵于临湖殿。

不久,李建成、李元吉兄弟由玄武门进宫。他们西行至临湖殿时,发现李世民全副戎装,才觉情况有异。二人掉头想逃,李世民在其后紧追不舍,并大声呼喊召唤伏兵。尉迟敬德听到世民声音,率70余伏兵前来支援。元吉试图射杀世民,因慌张拉不开弓。世民张弓,将建成射杀。元吉被伏兵射中从马上坠落。世民因战马受惊,也从马上坠落,被树枝挂住。元吉赶来,用弓弦想要勒世民,此时尉迟敬德再次出现,元吉逃跑,被敬德射杀。

两府援军,宫内混战

建成、元吉部下得知建成死讯,在冯立、谢叔方的率领下,2000余骑精兵从东宫玄德门出发沿宫墙逼近太极宫玄武门遗址。与敬君弘、吕世衡率领的北门禁军相遇。在两军混战中,敬君弘及吕世衡被杀。世民方士气大大受挫。为震慑太子援军,尉迟敬德下令割下建成、李元吉首级向建成的援军展示。加上秦府的增援部队以及高士廉率领的数百囚徒赶至,两府援军才被击退。

控制宫城,逼诏高祖

当李世民伏兵玄武门时,高祖李渊泛舟湖上,与大臣商讨审问三兄弟的事宜。听闻内乱,高祖仓促登岸,却被尉迟敬德率领的70名精兵软禁临湖殿,诸议事大臣也一同被软禁。伏兵请求改立世民为太子,高祖拒绝。于是李世民方利用高祖的大臣劝说高祖交权。当日参加议事大臣有七位,分别是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宇文士及窦诞颜师古。其中萧、陈叔达、封伦、宇文士及四位是降唐的隋官,而且宇文士及本就有负责配合尉迟敬德逼诏的任务。在武力逼迫下,除李渊心腹裴寂外六位大臣都站在世民一方。高祖无奈下诏:“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军权转交至李世民。

增强势力,劳握大权

李世民虽然名义上掌管军权了,但其在京城的嫡系部队力量单薄。高祖旧部及太子余党,随时会带来军事威胁。培育自己力量十分重要。因此他让张士贵与将军刘师立招募壮士,很快组建了一支万人部队。这支新军成为世民掌控京城及登基帝位的保障。李世民还派亲信屈突通接管虎牢关之战,以取得洛阳地方势力的支持、稳固自己争夺天下的根据地。此举震慑了其他地区潜在反对势力。在突厥南下之际,李世民还利用这次机会拉拢军事重臣李靖。他一方面向李靖展示了突厥是自己强有力的外援;一方面让李靖了解了重大军事机密,表示对李靖的信任,促使李靖效忠自己。通过以上操作,李世民实现了控制全国军政大权的最终目标。

事件结果

玄武门之变以秦王李世民为一方,以高祖李渊及太子建成、朱榑李元吉为另一方。六月四日喋血太极宫玄武门遗址,建成、元吉被杀;两个月后高祖禅让皇位,世民称帝。玄武门之变以李世民达到目的而告终。

在世民杀害兄弟后,李渊没有追究李世民的责任,而是把既成事实合法化。在手写诏书给了李世民兵权后,他招李世民前来,说自己“几有投杼之惑”。李世民“跪而吮上乳",悲伤痛哭。此举看似父子情深,但清人赵翼有说:“高祖尚在帝位,而坐视其孙以反律伏诛而不能一救,高祖亦危极矣。”

事变结束,建成的五个儿子以及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全都被杀害,并且从宗室名册除名。二人部下及门下的僧、尼、道士、女冠被遣散。

事件影响

武德年间,由于李渊对其子的矛盾长期采取缓和的做法,导致政局混乱。世民发动政变,一举结束混乱局面,这是政变的积极影响之一。得位不正还给了世民很大的政治压力,迫使他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他主动学习并借鉴李建成执政时的有益之处,克己复礼、轻徭薄赋、去奢省刑、调整统治政策及政治人员构成,这些举措对唐初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唐初繁荣局面的形成。其后又采取一系列切合时宜的政策,造成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玄武门之变挑战了封建宗法的“嫡长子继承制”,对唐朝社会的开放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封建宗法要人们安于天生的地位,束缚了人们的积极进取精神。玄武门之变后,皇位继承者的筛选标准成了“立功不立长,立贤不立愚”,这也是玄武门之变的积极影响之一。但这也导致李世民之后的储君地位不太稳定,在唐代二百九十年历史中,新旧君主接续之际常有政变发生。

在文学方面,为消除玄武门之变的影响,太宗迫切需要表现自己的文治武功,于是当时的诗坛,大兴歌功颂德之风,使唐初诗歌走上了宫廷化和台阁化的道路。扼杀了从南北朝后期即已开始孕育催发的诗歌情性,严重干扰诗歌的正常发展。

历史学方面,李世民君臣篡改历史。因为篡夺皇位的过程,违背了封建礼法。所以贞观十六年、十七年(642年、643年),李世民两次要求观史,并在观史之后,对玄武门政变一事发表意见。在他的干扰下,史臣修改了这部分历史。使得人们对于玄武门之变以及李渊、建成、世民之间关系的真相,不得其全貌。

历史评价

在宋《唐会要》一书中,直接将政变发动的原因归于建成、李元吉,而把这次政变中的胜利者李世民所扮演的角色和“周公诛管蔡”相提并论。认为唐太宗作为进步倾向的代表,杀李建成、李元吉,把政权从具有腐朽倾向的李渊手中抢夺过来,对历史,至少对唐朝而言,是有利于大局的行动。

北宋著名的唐史专家范祖禹即在《唐鉴》里批评李世民“不顾亲”、“不知义”。他认为世民袭杀李建成是“无君父”。“太子,君之贰,父之统也,而杀之,是无君父也。”司马光也曾言:李世民“血禁门贻讥千古”。宋大儒朱熹亦说:“(唐)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君臣父子夫妇,盖其源出于太宗。”

事件争议

李渊是否私许世民太子之位

李世民是否被私许为太子,这是关于他和建成之间的矛盾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新旧《旧唐书》的《李建成传》和《资治通鉴》明确记载李渊有过两次私许。第一次私许,是在李渊起兵反隋时,认为全靠世民的谋略,于是跟世民说,“若事成,则呼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但这个记载与事实相矛盾。原因一,李世民首谋之功不存在,没有私许为太子的前提:推翻隋朝建立新王朝,李渊起决定性作用,其他三子都只是辅佐李渊的配角。原因二,既然已许诺世民,为何第二年李渊事成称帝,没有兑现诺言,而是立李建成为太子?第二次私许,是在公元624年派李世民平杨文幹叛乱时,允“还,立汝为太子”。依然不成立。原因一,李渊知道“文幹事连建成”,虽有不满,但不至于轻易废立皇储,因为李渊不是优柔寡断、言行反复的庸人。原因二,自东都之役以后,李世民居功自傲,扩大自己的利益,威胁到了李渊帝位,李渊与李世民间的矛盾产生。这些记载可能是贞观史臣篡改历史的结果。

李世民是否被迫反击

在正史中,对玄武门政变的记载是李世民因为军功太高,引起兄长嫉恨和迫害,不得已才将二人反杀。

然而从史料中可以发现秦王李世民早有取太子而代之的想法。《旧唐书·薛颐传》有记载,薛颐密奏秦王:“德星守秦分,王当有天下,愿王自爱。”同书《王远知传》云:“方作太平天子,愿自惜也。”这两件事都揭露了李世民夺储的决心。

在玄武门政变一事中,也可看出李世民是早有准备。其虽握有一定兵权,但还不能驾驭整个京师。为了这次行动能成功,还探明了握有重兵的李靖等人的态度,确定好才敢断然行事。为了确保这次政变万无一失,李世民还派心腹温大雅“镇虎牢关之战以俟变”。李世民为发动这场政变进行了一系列周密准备,可见不是万不得已的回击。

相关作品

电视剧

开创盛世(2006)

贞观之治(2006)

唐太宗李世民(1994)

决战玄武门(1984)

纪录片

激变玄武门(2014)

百家讲坛:玄武门之变(2006)

参考资料

阎立本步辇图卷.故宫博物馆官网.2023-02-23

开创盛世 (2006).豆瓣电影.2023-02-23

贞观之治 (2006).豆瓣电影.2023-02-23

唐太宗李世民 (1994).豆瓣电影.2023-02-23

决战玄武门 决战玄武门 (1984).豆瓣电影.2023-02-23

激变玄武门 (2014).豆瓣电影.2023-02-23

百家讲坛:玄武门之变 (2006).豆瓣电影.2023-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