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利县
勃利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的下辖县。勃利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是七台河市唯一管辖县,东邻宝清县,南与鸡东县、林口县毗连,西与依兰县为邻,北接桦南县。截至2023年4月,全县总面积2390平方千米,下辖5个镇、5个乡,常住人口199583人。
勃利县地势由东南往西北依次为山地、丘陵、平原、河谷,呈阶梯形逐渐低下,整体属于温寒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秋短促,夏冬分明县内降水量由北部平原向山区递增,年降水量一般在500毫米~600毫米。两千多年以前,勃利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盛唐时期渤海国曾设勃利州于此,辽朝属女真五国部,清代属三姓副都统管辖。1918年改设治局为勃利县;1934年12月划归三江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合江省管辖;1983年11月,勃利县划归七台河市管辖。
勃利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一百个产粮大县之一、一百个产煤大县之一、人工林重点县。勃利县实施“中草药、大健康”强县战略,截至2022年末,勃利县有中草药种植基地30余个,中草药种植面积达到20余万亩。寒地中草药已成为勃利县乡村振兴的“特色名片”。2022年,勃利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4.2:27.5:38.3。
勃利县历史悠久,是古代肃慎国的发祥地,是东北亚丝绸之路的必经地。此外,勃利县在抗联时期是中共吉东省委节点城市,在1934年连珠岗民众为反对日伪缴收地照与枪支举行暴动,北大荒文化和红色文化在勃利县传承至今。
名称来历
勃利县以境内勃利河(今西北楞河)得名。勃利,满语,“幸福、吉利”之意。勃利之称的由来大致有三种说法。其一,勃利县因据古代勃利州而得名;其二,当时建置县治时,依兰道尹以“勃发、顺利”之意而命名;第三种说法,此地远于辽代,是五国部之地,称五国部城首为博和里国博和利,“勃利”则为“博和利”之转音。
历史沿革
先秦至南北朝
罗泉乡新发村古代房群遗址表明,在两千年前,有肃慎人、挹娄人在此劳动生息。北魏时(386~536年)三姓(今依兰)是勿吉国中心,至北朝末,勃利仍为三姓属地,即努业勒(卢姓)、葛依克勒(葛姓)、胡什哈里(胡姓)。
隋唐至宋元
隋朝时,勿吉改称靺鞨,圣历元年(698年)创立震国。唐开元元年(713年)成立渤海国,册封首领大祚荣为渤海群王,此时的东北亚丝绸之路自都护府东北,经古盖牟、新城,又经渤海长岭府,途径一千五百千米至渤海王城,再向北行进至黑水靺鞨诸部所在之地。这六条交通道多为渤海国首次开辟,涉及朝贡、贸易、交流等多项内容,有效地加强了渤海同东北亚诸政权、民族的联系。大和年间(827—836年间),全境划为5京,15府,62州,130县,勃利属德里府德里镇。
辽灭渤海后,废除州县建置,将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5个大的靺鞨集团,分别设立5个国(部)统辖,其中的越里吉国(今依兰五国城遗址),居其它四国之首,史称三姓五国头城。
金灭辽之战以后,行政设路,三姓称胡里改路,首府于今依兰镇五国城遗址。勃利为胡里改路领辖。元朝建立后,三姓属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开元路,后归合兰府水达达路。下设5个军民万户府,抚镇北边。
明清
明永乐七年(1409年),属奴尔干都司指挥使司,下设384卫,三姓地方设25卫,勃利属呕罕河(今倭肯河)卫统辖。清代。勃利境一直在三姓辖区之内,先后归三姓副都院、依兰府及东北路道管辖。
清康熙四年(1665年)初,建三姓城。雍正九年(1731年)。设三姓副都统,勃利境为三姓副都统所管辖。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依兰府,勃利境为依兰府所辖。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革东北行政制度,划分三省,依兰辖于吉林省。同年东三省总督上奏朝廷欲增设勃利县,因新设置县份较多,财力困难,暂行缓设。宣统元年(1909年),于依兰设东北路道。勃利为东北路道所辖。
中华民国
民国5年(1916年)11月,地方绅士胡子清、张华新等20余人联名呈请吉林省长公署设县,与依兰县分治。民国7年(1918年)9月15日一年期满,将设治局改为勃利县公署,定为三等县,仍属依兰道。民国18年(1929年)废除道治,勃利县直隶吉林省管辖。
1933年2月28日,日军部队和伪军入侵县城,从此勃利人民遭受一场浩劫。
1934年2月26日勃利县连珠岗一带民众,为反对日伪缴收地照与枪支举行暴动,该事件被称为连珠岗暴动。同年12月。勃利县划归三江省。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合江省管辖。1949年5月,撤销合江省,改属松江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保家卫国”的口号鼓舞下,全县动员兵源619人,两批担架队和全部由地方抽调人员组建东北地区后勤部第28后方医院。为抗美援朝全县人民捐献133118万元(东北币)购买飞机大炮支援战争。
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划归合江专区。1957年1月,鸡西县兴农、平安河和哈达子3个乡划入。1966年2月,将密山县境内国营兴北农场划归勃利县,9月,茄子河区、中心河2公社划归七台河市特区。1968年,属合江地区。
1983年11月,勃利县划归七台河市管辖。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勃利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地处完达山山脉西麓半山区,介于东经130°06′~31°44′,北纬45°16′~46°37′之间。东邻七台河市和宝清县,南连鸡东县和林口县,北与桦南县接壤,西北与依兰县为邻。东西相距100千米,南北宽约44千米,边界线长494千米,全县总面积4455平方千米。
气候
勃利属于温寒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秋短促,夏冬分明,气温和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1月份平均气温零下17.5℃,7月份平均气温22.2℃。勃利县降水量由北部平原向山区递增,年降水量一般在500毫米~600毫米,西部山区为700毫米以上。降水量随季节变化,差异悬殊,70%集中在6月至9月份,7至8月是水热同季的峰值月,年平均降水量528毫米。1月平均降水量2.9毫米。7月平均降水量22.3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647.4小时。
地质
地层
勃利境内,分布着下元古界,中生界的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第四系地层。下元古界地层分布在南北山区,中、新生界地层分布于北部平原。
下元古界麻山群,以西麻山组为主,并有少量建堂组。西麻山组岩性,为云母石英片岩,石墨片岩。大理岩、混合岩、变粒岩,厚度4000多米。出露于西南山区的通天一林场、红旗林场、吉兴河林场、罗泉乡东山。建堂组岩性。为云母石英岩。变粒岩夹大理岩,混合岩,厚度2000多米,只有福兴林场西山有出露。
侏罗系中统万隆组,主要分布于种马场(现省种畜场)一带。岩性为英安岩,安山岩,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粗、中、细、粉砾岩夹一层可采煤层。厚度1000多米,与下伏元古界花岗石呈不整合接触。
上侏罗系城子河组,主要分布于青龙山、大义、鬣羚地、罗泉一带,马鞍山以东,北兴农场27连以南也有零星分布。其岩性为各种粒级砂岩,粉砂岩,炭质泥岩夹泞大理石,下部黑色泥岩含海象动物化石。可采煤层10~30层,可采厚度10~25米,是七台河主要勘探和开发区。
上侏罗系穆棱组,岩性为粉细砂岩。砾岩夹数层泞灰岩,含可采煤5层,厚度600~1000米,与下伏城子河组为整合接触。地层沿新民、保安、新兴一带,呈北西方向伸展。
下白垩系桦山群东山组,由一套安山质火山集块岩,角砾岩夹薄层泞灰岩,厚度70多米,与下伏元古界麻山群,呈不整合接触。在青山乡东和杏树乡南有分布,地面没有出露。
白垩系下统桦山群猴石沟组,岩性下部为各种粒级的砂岩、砾岩、含砾砂岩夹少量泞砂岩,上部为粉砂岩、砂岩、玻屑晶屑泞大理石,厚度约1000多米,与下伏东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分布在小五站、青山、大四站、双河、恒太一带,一般于山岗的顶部或冲沟,河流两侧有出露。两大部分被第四系表土所覆盖。
第四系主要分布在北部河谷,平原地区,岩性为砂、砾石、粘土、亚粘土等。
构造
勃利地质构造处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穆棱河凹陷的中部,煤田是向南凸出的弧形构造。新兴、青龙山一带,新生界地层走向呈北西,向南倾斜为主,夹有少量褶曲。倾角一般为10°~30°。县城北、东地层大部呈北西方向伸展。
大六站、小五站、勃利镇、大四站、双河、恒太以南山区与平原交界处是勃利、依兰县弧形压性大断裂,断裂北东盘为中生界地层,断裂南西盘是元古界麻山群地层或元古界花岗岩。大义、牧羊地一带基本上是一个褶皱和断裂复杂化的大倾斜。勃利镇至双河一带山区的主要断裂呈北西走向。
马场(省种畜场)至北兴一带的侏罗白垩系地层,走向都呈北东,倾角一般为30°~60°。罗泉一带地层呈南北走向,基本上是一个南北向背斜。
勃利境内火成岩,有元古代花岗石,中生代燕山期中酸性喷发岩,侵入岩及第三系玄武岩。元古代花岗岩为粗、中、细粒混合花岗岩占主要成份,钾长石占30—60%,斜长石占20%,石英为20—30%,其次为云母及角闪石,呈大小不等的岩体分布。红旗林场岩体和双河岩体有数百平方千米。元古代花岗岩,分布于小五站、大四站、双河一带南山及罗泉东山。
中生界燕山期火成岩,有花岗斑岩及中酸性火成岩。花岗斑岩为斑状结构,部分为花岗闪长玢岩及石英闪长玢岩。主要分布在小五站、吉兴河、双河镇南部山区,呈小岩体产出。中酸性火成岩有英安岩、流纹岩、安山岩、闪长玢岩等。分布在大义南山,种马场南部的倭肯河北岸,马鞍山一带。根据地质勘探剖面证实,英安岩或安山岩基本平行煤系地层侵入。
第三系玄武岩,主要分布在种马场北部地区。玄武岩为深灰至灰绿色致密块状,局部有紫色块状,部分地区较多小气孔。一般厚度几十米,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地形地貌
勃利县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丘陵,北部平原,地势由东南往西北依次为山地、丘陵、平原、河谷,呈阶梯形逐渐低下。在勃利县实际使用面积中,海拔280米以上的山地157万亩,占总面积的40.5%,海拔160~280米的丘陵漫岗面积153万亩,占39.5%,海拔160米以下的平原面积77万亩,占20%。勃利县西部山区属老爷岭山系,东部山区属完达山系,中部丘陵区为完达山向三江平原的过渡型地貌,北部平原是松花江水系倭肯河两岸的冲积平原。境内海拔在123~1008米之间,最高山峰是段家岭李木营界山,海拔1008米。勃利县地处长白山北部完达山老爷岭的交接处,地势复杂,地形起伏,最高点在县城南部段家岭李木营界山。西部低山区属于西老爷岭山脉,主山脉南北走向,山势陡斜,起伏较大。
水文水利
水文
勃利县有大小河流23条,主要河流有倭肯河,由东向西贯穿境内,经依兰县流入松花江,流域面积5004.7平方千米,在境内的支流有头道河、二道河、双河、吉兴河、连珠河、碾子河、小五站河、柳毛河及罗泉河,全县河流均系松花江水系。其中,倭肯河在境内的支流碾子河是倭肯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通天屯西9千米外的段家岭,由小碾子河、来呆河等五条小河汇成。全长40千米,流域面积327.3平方千米。历年平均径流量1831万立方米;历年平均径流深为128.95毫米。河水自西南向东北流向,经由勃利镇、镇郊、抢垦、青山4个乡(镇)的23个村。最后在抢垦乡东北2.7千米处汇入倭肯河。
水利
全县有水库14座。其中:中型水库有吉兴河水库和互助水库这2座。小型水库有小型(Ⅰ)水库8座,小型(Ⅱ)水库4座,工程都是在1958年水利化高潮中,群众自办的。虽然质量低,但对发展农田水利灌溉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吉兴河水库位于大四站境内,距县城25千米。地址建在倭肯河一级支流的吉兴河上,水资源丰富,森林植被完好。林地面积2万亩,总库容1500万平方米。可灌溉面积2.6万亩,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养鱼的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1956年开始清理地基,1958年施工,1965年末,水库各项工程全部竣工,受益乡(镇)有大四站、吉兴、倭肯镇。水库有养鱼面积1000亩,其中鱼种池57亩,新鱼池3亩,越冬池15亩。有果园、鹿场、木耳营、石场、炸药厂、运输、种植业、造林等多种经营项目。
互助水库位于距县城东北12千米青山乡境内互助村。积水面积184.5平方千米。总库容1500万立方米,是灌溉、防洪兼养鱼的综合性的中型水库。1958年经合江水利局设计批准,3月破土动工。在小五站、青山、抢垦和杏树等受益乡中,抽调600名民工参加施工。共投工143.74万工日。投资447.64万元。最大受益能灌水田9000亩,水库有2处53亩养鱼越冬池和孵化池,每年可养鱼繁育200万尾鱼苗。
土壤
勃利县土壤类型繁多,因受地貌、气候、水文、地质等自然生态的影响,形成规律性不同的分布区。可分为暗棕壤、白浆土、黑土、草甸土、沼泽土、泥炭土和水稻土等23个亚类,8个土属和50个土种。勃利县土壤构成,是以暗棕壤和黑土为主体,土壤分布与地形变化、等高线的高低有直接关系,暗棕壤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上,黑土与白浆土在150米到200米之间,草甸土、泥炭土、沼泽土与水稻土,则分布在100米到150米的低洼地上,形成勃利半山丘陵区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勃利县土地总面积668万亩。其中桦南森工局和国营北兴农场占用186万亩;省种畜场占用74.8万亩;林口森工局占用17.5万亩;七台河市新兴矿、桦南种牛场、依兰安兴水库占用2.9万亩。本县实用面积386.8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7.9%。本县经济以农业为主,平均每个农业人口占有耕地5.6亩。土地利用状况是:耕地160万亩。占实用面积的41.4%;林地145.2万亩,占37.5%;牧地30.5万亩,占7.9%;园地1.89万亩,占0.5%;荒山荒地24.2万亩,占6.3%;水域3.2万亩,占0.8%;建设用地19.7万亩,占5.1%;其它用地2.01万亩,占0.5%。
林业资源
勃利县山地系完达山脉,森林面积辽阔。全县有11个国有林场,林地面积960平方千米,林木总蓄积量941.6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4.8%。林下药用植物300余种,中药材种植面积23万亩(含林下)。勃利山区树种较多,林业普查记录,有松、云杉、赤松、樟子松、水曲柳、野核桃、落叶松、黄波、蒙古栎、白桦、黑桦、色木、榆树、椴树、山杨、柳树等20余种,另外还有下木胡榛子、忍冬、杜鹃等25种,其它草木植物约1100余种。
矿产资源
截至2020年12月底,勃利县共发现各类矿产20种,含亚种。包含能源矿产2种,为煤和地热;金属矿产4种,为铜、铍、金和钒;非金属矿产13种,分别为石墨、磷、沸石、膨润土、云母、建筑用砂岩、泥炭、石棉、建筑用玄武岩、建筑用花岗石、建筑用安山岩、水泥用大理石、砖瓦用粘土;水气矿产1种,为矿泉水。其中已查明资源量的有煤、金、铍、石墨、沸石、膨润土、水泥用大理岩这7种矿产。其中,勃利县的煤炭资源以煤层薄、煤质优良,煤种齐全为特点。煤种有焦煤、1/3焦煤、肥煤、气煤、气肥煤、瘦煤、贫瘦煤、无烟煤、不粘结煤、弱粘结煤、贫煤等。含硫、磷低,发热量大。其中被列为稀缺煤种的主焦煤和其它优质炼焦用煤占70%。勃利县石墨矿主要分布在佛岭矿区和双河矿区,石墨矿物资源量3271.7万吨。截至2020年底,勃利县已开发利用的矿种5种(煤炭、石墨、建筑用玄武岩、建筑用花岗石、建筑用安山岩)。已经停止开发利用的主要为金、沸石、矿泉水、砖瓦用粘土、砂岩等矿产。
生物多样性
动物
勃利县境内野生动物有300余种,有野猪、熊瞎子、东方狍、狼、松鼠、刺猬亚科、原麝、狐属、山狸、鹿等野生动物,还有紫貂、水獭亚科等珍贵皮毛动物以及鹿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植物
勃利县植被类型比较复杂,主要木本植物有果子松、云杉、樟子松、黄波椤、水曲柳、胡桃、柞树、白桦、黑桦、色木、杨属、榆木、山杨等20多种;下灌木胡榛子、忍冬、杜鹃等25种;草木植物有1100多种。此外,勃利县野生植物资源丰富,野生资源面积有169.1万亩。有食用的野生植物100余种,药用野生植物近300种,野生酒料10余种,还有野生蜜源植物面积约20.2万亩。
自然保护区
西大圈森林公园
西大圈森林公园地处勃利县西南部,距县城25千米,始建于2003年,公园辖区面积9200公顷,1992年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2003年8月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其中西大圈原始森林被列为地级自然保护区。 西大圈森林公园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特点突出。属于完达山老爷岭的主脉,地势复杂,山势陡峭,最高峰为段家岭,海拔1008米,植被随着海拔的变化而变化,在山涧沟谷中,沼泽湿地溪水川流,多生有连生植物群;海拔100—200米为沼泽植物群,草甸植物群和草原植物群;240—380米为白桦林和阔叶混交林;380—600米为杨桦林和阔叶混交林;600—800米为柞树和针阔混交林;800米以上的部分边缘山脊以红松、云杉、冷杉为主的针叶混交林与原生地带性植被。
自然灾害
勃利县发育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水土侵蚀等多种,尤以崩塌、地面塌陷突发性地质灾害居首位。勃利县有地质灾害点隐患点共计43处。其中,滑坡3处、崩塌10处、泥石流6处、地面塌陷10处、水土侵蚀12处、不稳定斜坡2处。其规模:大型8处,其中4处地面塌陷4处崩塌;中型的9处其中4处地面塌陷,5处崩塌;小型的26处。2014年,勃利县遭受洪涝灾害致使全县水利、交通等设施受到了不同程度损坏,冲毁桥梁5座,路基1800余米,路肩470余米,涵洞9处;倒塌房屋6户;农作物受灾面积20.89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达8000多万元。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勃利县共辖5个镇(勃利镇、大四站镇、双河镇、倭肯镇、小五站镇),5个乡(永恒乡、吉兴朝鲜族满族乡、杏树朝鲜族乡、青山乡、抢垦乡)。勃利县人民政府位于勃利县友谊东街338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3年,全县户籍人口27.3万人,常住人口199583人,出生人口784人,死亡人口1488人,全年人口出生率2.9‰,人口死亡率5.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
民族
勃利县有19个民族,汉族人口数居于首位,占总人口的92.55%;少数民族中以满族、朝鲜族人数最多,其中满族占5%,2021年,吉兴朝鲜族满族乡有全乡总人口14980人。朝鲜族占2%;其它民族有回族、蒙古族、锡伯族、壮族、茁族、白族、瑶族、侗族、赫哲族、布依族、维吾尔族、达斡尔族、彝族,其中回族占0.2%,蒙古族占0.2%,苗族、白族、壮族、彝族、侗族、瑶族、维吾尔族、达斡尔族、锡伯族、布依族、赫哲族等占0.05%。
宗教信仰
勃利县宗教有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有宗教活动场所14个。基督教活动场所分布在勃利镇、倭肯镇、小五站镇、双河镇、大四站镇、吉兴乡、杏树乡、永顺乡、恒太乡、罗泉乡、青山乡、种马场。佛教有坐落在杏树乡的静修寺1座。伊斯兰教有位于勃利镇的清真寺1座。
佛教
佛教在勃利县最早记录起于1913年(民国2年)3月,本地商人宗明林出家为僧,在县城南(现林业局院内)以化缘集资建筑“庆云宫”。庙内有土地1000余亩,房屋十余间,佛像、神像16尊,乐器7件,经典30余卷。1918年(民国7年)4月11日,张静斋在大四站建立关帝庙。1919年4月3日,吴兴武、赵焕文在小五站建立“娘娘庙”。1926年(民国15年)7月1日,由宋明立主持,在连珠岗建立“朝阳宫”。1933年(伪大同2年)3月5日,由迟至义主持,于小五站建立“三义堂”。1935年(伪伊曼努尔·康德2年),桦南释真寺尼姑在杏树乡建立“静真寺”。由于庙宇的兴建,加之人们的传统迷信心理,信仰者在家摆桌供奉十八罗汉,如来佛、观音菩萨等佛像、佛牌,其数不可统计。解放后,经过政府教育,神职人员还俗,仅杏树乡“静真寺”尚有三个尼姑坚持为尼。人民政府为尊重信仰自由,其生活费用由当地行政村按五保户标准供给,政府并给其必要的补助。
基督教
基督教自1928年从呼兰教区传入勃利,由英籍牧师路士德和传教士刘子静创办。1931年(民国20年),教会执事张文耀捐献出太平街宅地号,由100余信徒捐款建起二层小木楼一座,为基督教会礼拜堂。1934年(伪康德元年),呼兰教区派左灵五为传教士,美籍牧师兰马丁和日籍牧师山下永幸、先后来勃利传教。1943年(伪康德11年),牧师韩荫章从沈阳市到勃利。传达全满洲基督教会精神,统一组织系统,改称北满基督会。1945年日本投降后,韩荫章任中国国民党县党部宣传科长,向信徒灌输反共反人民思想,被人民政府逮捕。解放初期,全县有5座教堂。1957年,勃利县基督教经过整顿,重新建立基督教会,教徒390余人。1981年全面落实宗教政策,省宗教事务委员会拨款5000元,在元明街购置了教堂,至1985年有教徒605人。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在勃利县最早起于1928年(民国17年),回族民众来勃利定居,1933年(伪大同市2年)设清真寺,清真寺内设阿訇、掌故、掌刀各一人,教民40人。1955年李成文代阿訇,1958年阿訇由沙恩锡担任并被选为县政协委员。清真寺有砖瓦房5间、羊50只、地7亩。1980年由7人组成清真教管理委员会,1985年,阿訇赵彦林当选为县政协委员,有伊斯兰教徒503人。
经济
综述
勃利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盛产大豆、玉米、水稻等粮油食品加工原料。勃利县矿产资源丰富,有煤炭、石墨、沸石、膨润土等。因此,勃利县是黑龙江省东部重点煤电化基地县、全省农畜绿色食品生产重点县。工业已形成门类较齐全、竞争力较强的工业体系,走在全省市县前列。2019年11月勃利工业园区晋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设定绿色食品产业园、化工及新材料产业园和双创服务产业园三个板块,入驻企业26户。此外,勃利县旅游资源前景广阔,有西大圈国家级自然森林公园、首批“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勃利密塞及洪峡谷等自然景观。县域经济综合指标排名从2015年的全省58位上升到2019年的全省20位,2022年,勃利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5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1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18.5亿元,增长5.6%;第三产业增加值25.8亿元,增长6.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4.2:27.5:38.3。
第一产业
勃利县第一产业主要有农业和畜牧业,其中,全县有高标准农田43.23万亩,“两品一标”认证总数37个,绿色食品认证面积72.58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228家,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13家,家庭农场867家。勃利县积极发展寒地中草药产业,建成了全省最大的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中药材种植、仓储、加工、观光、药膳、质量追溯和线上交易全产业链初步形成。截至2022年9月,勃利县有中草药种植基地30余个,中草药种植面积达到20余万亩。寒地中草药已成为勃利县乡村振兴的“特色名片”。在畜牧业方面,勃利县打造畜牧产业园生猪养殖、肉牛养殖、肉鸡养殖、屠宰加工和冷链物流五个基地,推动畜牧业向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转变,其中,勃利梅花鹿已成为该县的重要经济物种。
2022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3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8.3亿元;林业产值2.2亿元;牧业产值12.3亿元;渔业产值0.6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8亿元。
勃利县森林覆盖面积大,四季分明,为梅花鹿提供了良好生活环境。勃利梅花鹿属东北梅花鹿。分布于9个鹿场,分别为吉星河鹿场、河口鹿场、顺天鹿场、吉兴乡长胜梅花鹿养殖场、抢垦乡福利梅花鹿养殖场、小五站镇东方红鹿场、种羊场鹿场、种畜场第一鹿场和种畜场第三鹿场。地域保护范围面积为40公顷,梅花鹿3500头,年产量145吨,地理坐标位置为东经130°06′~131°44′,北纬45°16′~46°37′之间。
第二产业
勃利县第二产业以煤炭产业为主,主要以勃盛清洁能源、鑫泰洗选煤、天圣煤矿等企业带动第二产业发展。该县的荒煤气综合利用项目主要原料来自150万吨焦炉的40000立方米/小时焦炉煤气,主要包括预处理单元、气柜、往复压缩机、脱硫净化、深冷液化等装置。其中,泰昇矿区估算资源储量的煤层为6、7、9、10、11、12、13共七个煤层,建设规模为30万吨/年。截至2023年,该县拥有有机生产基地2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1个、绿色食品认证面积79.9万亩。县域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7家,绿色食品认证个数28个,有机食品认证个数6个。在化工及清洁能源新材料污水处理的11个项目中,已建成9个,均出地面正负零,其中2个已经已经主体建设,占地面积2.3677公顷,总投资4801万元。
2022年,第二产业增加值18.5亿元,增长5.6%;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6.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48.2亿元。其中,煤炭工业35亿元,非煤工业13.2亿元,规模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增长的有洗精煤98.5万吨,增长40.4%,变压器32.2万千伏安,增长188.7%,精播机5897台,增长11.7%;下降的有焦炭70.7万吨,下降15.4%,甲醇3.7万吨,下降32.6%,水泥22.1万吨,下降20.5%。
第三产业
勃利县第三产业以零售业、餐饮业、金融业和旅游业为主,如开展“百业蓬勃·百姓惠利”等系列促销活动,开展两大特色小吃“金牌商铺”和“招牌名菜”评选活动,将消费群体向“线下”引流,将消费留在本地。同时,人民银行勃利县支行牵头县内金融保险企业,主要负责优化金融供给、降低融资成本、提高配置效率,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精准对接。勃利县研发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除县内拥有的自然景区外,大力发展冰雪经济,组织开展冰雪嘉年华系列活动和冬季文体活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勃利县奋斗村是乡村振兴重点村、中央和省财政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村,每年游客流量累计10万余人次,拉动增收500余万元。
2022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4亿元。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2.7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7亿元。分行业看,批发业销售额6.3亿元;零售业销售额6.4亿元;住宿业营业额1.4亿元;餐饮业营业额3.3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8.4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42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109.7亿元。
经济功能区
2014年勃利县成立了经济开发区,2019年获省政府批复晋升省级开发区,规划总面积528.1401公顷,预调扩区后规划总面积672.47公顷,入驻企业27家,涵盖煤化工及新材料、绿色食品、现代畜牧、综合物流等产业。
2019年11月勃利工业园区晋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位于县城北部,规划面积814.06公顷,设定绿色食品产业园、化工及新材料产业园和双创服务产业园三个板块。2020年11月获批国家博士后工作站,成为全省唯一建设博士后工作站的县域经济开发区。截至2021年10月,有12户企业进驻绿色食品综合物流产业园,有9户企业进驻化工及新材料产业园,有3户企业进驻双创服务产业园。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全县共有中学18所,小学15所。中小学在校学生16750人,其中,高中生4280人,初中生5376人,小学生7094人。中小学教职员工1997人,其中,专任教师1893人,行政人员60人,教辅人员18人。
卫生事业
截至2022年末,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8个。其中,人民医院1个,中医院1个,卫生疾控中心1个,妇幼卫生机构1个。年末拥有床位860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921人,其中执业医师298人、注册护士371人、药剂人员67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70人。
勃利县人民医院是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急诊急救为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始建于1949年,现占地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医院从整体上体现了环境整洁化、信息网络化、质量标准化、管理现代化的医疗理念。医院开设科室42个,编制床位500张,职工600余人,卫生技术人员412人,高级职称116人,中级职称100人,硕士研究生5人,人才结构基本实现了阶梯式的优化组合。医院开通了急诊、急救绿色通道,120配备救护车6台,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治疗提供了有力保障。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末,全县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现有藏书16万册。农村文化站10个,村屯文化室133个。广播电台节目9套,电视台节目5套。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末,全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总人数22.3万人。其中,企业职工参保总人数6.3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参保总人数1.2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总人数14.8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0.7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17.8万人。年末全县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总数为4760户7726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3249万元。为促进小微企业发展,进一步减轻用人单位负担,自2023年1月1日起至2027年12月31日,黑龙江省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比例达到1%(含)以上,但未达到1.5%的,按规定应缴费额的50%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比例在1%以下的,按规定应缴费额的90%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在职职工人数在30人(含)以下的企业免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符合规定减免条件但缴费人已缴费的,可按规定办理退费。
交通
综述
勃利县地缘区位优势突出,地处佳木斯市、牡丹江市、七台河市、鸡西市四地市“一个半小时经济圈”,牡佳客运高铁建成通车融入省城哈尔滨市“两小时经济圈”。牡佳铁路、勃七铁路、鹤大高速、G201国道、G229国道、依七高速、同汪公路贯通全境。与牡丹江、佳木斯、鸡西空港相邻,构成了公路、铁路、航空立体式交通网络。还有勃利至七台河、牡丹江经勃利到佳木斯两条铁路干线,有通往哈尔滨、七台河、鸡西、桦南县、依兰县等市县及县内各乡镇多条公路。
公路
勃利县有县级沙石公路5条,分别为依勃线、鸡勃线、勃密线、勃桦线、勃宝线,总长194千米。其中依勃线经大四站、双河、恒太、永顺至依兰县城,全程110千米(境内全长50.9千米),路宽8.5米;鸡勃线经小五站至鸡西,境内全长32.3千米,路宽8.5米;勃密线从小五站起,经大个岭至密山,境内全长6.8千米,路宽8.5米;勃桦线经抢垦、罗泉至桦南,境内全长35.4千米,路宽8.5米;勃宝线经北兴农场出境,全程186千米,路宽8.5米。全县有乡级公路8条,全长153.9千米。另有县林局自1964年起修建了176.2千米的林业专用路,北兴农场、省种畜场修筑公路434.9千米。
铁路
勃利县境内铁路83千米,牡佳铁路和勃七铁路成“丁”字形,在境内中部地区穿过,勃七铁路在25千米480米处与七台河市分界。牡佳铁路和勃七铁路联接线在勃利至大西站间。其中,牡佳线铁路全长580千米,在勃利境内56千米。勃七铁路在勃利境内全长36千米。勃利县境内有铁路车站10个,线路所2个,在牡佳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是:佛岭站、通天站、勃利站、勃北线路所、大西站、杏树站、倭肯站。在勃七线上自西向东依次有:勃东线路所、东岗站、互助站、水库站、小五站。
公共交通
公交
2002年9月,勃利县通过招商引资,由佳木斯市客商筹资500万元投人中巴车23台,成立广达公交公司。一次性首开公交线路3条,第一条线路由亚麻厂至铁路苗圃,第二条线路由水泥厂至飞机场,第三条由大修厂至通天水库,实行一票制起价1元。公交车开通后,曾遭受个体流动出租车的阻挠,经县政府协调治理平息。2005年公交车增加到32台,第一条线路由亚麻厂至铁路苗圃改由铁路苗圃至勃利县办公中心,6月票价由1元降至0.5元,仍实行-票制。截至2015年,勃利县运营的公交线路共有10条,分别为1路、2路、3路、4路、5路、6路、7路、8路、9路和西大圈。
出租车
1986年,勃利县出租车以柴油安乐牌后三轮车为主,1994年以后,港田和小康等三轮摩托车逐渐增多。后又发展为以方向盘式三三轮摩托车和天津夏利小轿车为主。2002年,全县有吉祥、通达、新利3个出租车公司,共有出租轿车157台,有港田615台,人力三轮车(倒骑驴)35辆。2005年,经过资质评定,全县出租车公司只剩通达公司1家,有夏利、奇瑞等出租轿车100台,有港田三轮车1000多台。截至2023年,勃利县主要有三家出租车公司,分别为勃利县通达客运有限公司、勃利县臻信出租车有限公司、勃利县中旭出租车有限公司。
人文
综述
勃利县历史悠久,是古代肃慎国的发祥地,是东北亚丝绸之路的必经地,抗联时期为中共吉东省委节点城市,还有众多红色革命文化的旧址。
文物古迹
勃利县有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1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鸡冠砬子抗联密营位于七台河市勃利县小五站镇大义村西南东方红林场场部西南约5700米鸡冠砬子沟西北侧山坡上,南临山路,遗址分布在山坡密林中。在大山深处的一道大山谷里,连绵200余米山谷北侧朝向东南的山坡上,分布半地穴式宿营址18个,呈不规则长方形,长约6—8米,宽约3—4米,深约2.5米。山脚下有马厩1个,依山脚切3米高断面搭建,长条形,东西长25米,南北宽3.5米。营址总分布面积约41500平方米。
非物质文化遗产
釉陶
釉陶诞生于西汉,盛于隋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勃利釉陶—是北方肃慎、靺鞨文化与中原陶瓷文化相融合的结晶。勃利地处完达山脉,碾子河畔,物产丰富。依山傍水的优越地理环境促成了勃利“釉陶制作技艺”的形成与发展。是具有浓郁北方地域特色的陶瓷艺术品类。勃利釉陶精品采用手工拉坯成型,多气氛、多梯次温度烧成的独特技法,利用不同釉料具有不同熔融温度的原理渐次烧成。釉料在高温熔融时与坯体结合,出现变幻莫测的自然的发色肌理与窑变艺术装饰效果,达到“虽为人做,宛若天成”的北大荒特色的艺术作品。2016年,勃利“釉陶制作技艺”被列为七台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9年列入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公示名录。
勃利剪纸
勃利剪纸通过设计,绘制,剪刻,粘贴,装裱等工序来完成作品,多以彩纸、宣纸为原材料,剪刀为工具。以人物,花鸟,生活故事等为表现内容。2015年勃利剪纸被列入勃利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7年,勃利剪纸被列入七台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饮食
勃利县的大部分为山东省移民的后代,山东人带来了齐鲁文化,也带来了鲁菜,它与土着的满洲饮食文化交汇、融合,逐步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勃利饮食。饮食主要以酸菜、炖菜、黄豆酱、烧烤、热面为主要特点。在少数民族饮食上,勃利朝鲜族饮食以大米为主食,喜欢吃冷面。菜食主要是各种类型的辣椒咸菜,喜吃狗肉和狗肉汤(也有许多汉人,以到狗肉馆饱餐为快)。
勃利县冬季漫长严寒,人们想出很多办法来贮藏、保存蔬菜。酸菜是勃利的一种特色食物。常采用当地盛产的结球白菜腌制而成,极具东北地方特色。勃利几乎每家秋天都要挖一座地窖,将青萝卜、白菜、胡萝卜、阳芋放到地窖里,冬天随吃随拿。此外,勃利人腌的酸菜、腌咸菜(用盐渍白菜、萝卜、黄瓜)甚是美味。
炖菜也是勃利的一大特色,受满族的影响,勃利人喜好炖菜。勃利炖菜做法简单,味道鲜美,经济实惠,雅俗共赏。对付严寒气候,来一大锅热气腾腾既有汤又有菜的炖菜,既热乎又解馋。
勃利热面上个世纪90年代的产物,是一种便宜实惠的小吃。原名为“冷面热做”,刚刚开始出现的时候是因为冬天天气寒冷,于是冷面馆就将冷面做成热汤面,久而久之,这种“冷面热做”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以卤汁为底汤,加入各种香料调料,面条煮1分钟之内即熟,盛入碗中,在面汤里加入茶叶蛋,火腿等。
特产
葡萄
2022年勃利葡萄获批了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勃利“黑甜甜”葡萄外形美观,穗形整齐,果粒着生紧密,成熟时果皮呈蓝黑色,有光泽,果粉厚,着色一致;一串儿寒香蜜葡萄最大果穗重1000克,平均穗重550克,平均单粒重6克;果汁紫红色,含糖量高达24%,这在同类果品中是最高的。勃利“黑甜甜”是全省葡萄品种当中集各种优点于一身的无核优良葡萄,全程不施肥,不喷洒一滴农药,称为“免洗葡萄”。
蓝靛果
勃利县素有“中国蓝靛果之乡”美誉,截至2023年8月,勃利县蓝果在田面积已达到1296.31公顷,其中天然野生375.06公顷,人工种植921.25公顷,形成庞大的集群经营规模,每年可集中提供产量1050吨。在持续扩大规模同时,充分注重科技创新,营林单位与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积极合作,广泛收集引种、改良选育,推广蓝精灵、乌兰、蓓蕾、老山茄子等20多个品种,乡土特色种质资源储备丰富。
红松果仁
勃利县红松果仁是地方特色产品。黑龙江宏泰松果有限公司坐落在勃利县城北外贸出口工业园区,是集果子松系列产品综合开发、农副产品深加工、外贸出口为一体的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企业规模及加工能力居全国同行业先进行列。公司现有红松林基地25万亩,现代化红松苗圃200亩,年处理红松果6000吨,生产红松果仁1500吨。
习俗
传统仪式
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这是众所周知名的东北地区三大怪。而勃利县历史上拥有各式各样的传统仪式,后世称之为“勃利十八怪”,分别为窗户纸糊在外、草苫土房篱寨、烟囱贴在山墙外、除病驱邪萨满舞、火盆上炕烤爷太、百褶皮鞋脚上踹、双腿没有单腿快、冰上钓鱼单线拽、大姑娘上树比猴快、大碗白酒轮着喝、嘎啦哈姑娘爱、女人叼个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春节喜庆吃豆包、家家户户有酱缸、不吃鲜菜吃酸菜、上贴饼子下炖菜和南北大炕对脑袋,这是一些鲜为人知的民俗风情。
窗户纸糊在外
过去勃利人家因地制宜的一种冬季御寒措施。冬季温度普遍在零下三四十度,经常刮西北风,下“大烟儿泡”雪。为了取暖,保持室内的温度,又不能让风把窗户纸刮掉,或者因为屋内外的巨大温差将窗户纸弄湿而掉了,一般都把窗户纸糊在木制的小格子窗外面。不论平民百姓的破旧房屋还是富豪大臣的深宅大院,都是如此。窗户用纸是当地人就地取材自己制作的,耐用,结实,亮堂,保暖,一般都能用一两年。
草苫土房篱笆寨
草苫土房篱笆寨是对昔日勃利人家的住房和院落的普遍描述。用从山上或者草甸子割来的草苫房;先是找那些耐腐烂的草,后来也有用稻草等代替的。用黄土与轧碎的草和泥做成坯,晒干之后垒墙盖房,然后在坯垒的房墙外面再抹上混杂着碎草的泥;从附近的山林中砍来细木头截成一人左右高,将房子和空地围起来,形成一个院落。草都是耐雨抗腐烂的,房屋和墙保暖性能好。现在这样的房屋很少见,土房早换成砖瓦房,墙也是红砖砌成。
烟囱贴在山墙外
老勃利汉族房屋一般都把烟囱贴在山墙外。为了让保持热度的烟火给房间内带来更多的热量,一般都把烟囱紧贴着山墙修筑,也有的把烟囱的大部分直接裸露在室内,还把烟囱安上“插板”(通常用铁片)。冬季晚上睡觉前,还要烧一遍炕,生烟出的差不多了,关上“插板”,这样火炕能一直热到天亮。风大的天气,为防止从烟囱里夹带出的火星儿引燃苫房草,一般不烧火,等风停了再烧。烟囱一般都是泥坯垒起来的。
除病驱邪萨满舞
萨满信仰是满族民间信仰中最重要的信仰形式。萨满沟通人神两界,有着非同一般的神秘色彩。满族的萨满分为两种,一种是氏族萨满,也叫家萨满;一种是职业萨满,也称野萨满。为崇信者除病驱邪主要是野萨满,萨满行祭时要跳太平神或家神,俗称跳大神。野萨满除病驱邪时也跳神,而且法衣、法器俱全,身带腰铃,手持神鼓敲击。舞蹈模拟各种动物跑动飞翔的姿态,以示各种神灵附体。
民族服饰
朝鲜族民族服饰
勃利县的朝鲜族民族服饰具有男外套多为白、灰、黑、古铜色,多穿坎肩、上衣短小以布带打扣,下裤肥大,紧裤脚,头戴礼帽,喜穿草鞋或船式胶鞋。青年妇女喜穿鲜艳的红、绿、粉、白色带各种小花朵的绸缎料衣裙。短上衣斜襟,用彩带打扣,飘长带的特点,鞋多是各种颜色的船式胶鞋。此类服装多在年节假日和探亲访友时穿戴,平时和汉族无大区别。
满族民族服饰
旗袍起源于十六世纪中期清朝满族妇女的民族服装,因为清朝有八旗,故满人又被称为旗人,他们的服饰就被称为了旗袍。妇女穿着的旗袍、男人穿的马褂或马夹儿,就是满族服装。满族旗袍讲究装饰,旗袍线条清晰自然。后来流行的“脚蹬裤”,也是满族服饰。“脚蹬裤”的发明者可追溯到800年前的女真人。1988年5月16日在黑龙江省阿城区巨源乡城子村发现了金朝的其国王夫妇墓,在女主人穿着的9层16件衣服中,有一件就是标准的“脚蹬裤”。
特殊节日
美食文化节
勃利县的美食文化节从6月10日至10月10日,为期4个月。多点布局,在美食文化街、冠军美食广场、哈里牛业广场、七小勃农业生态园以及10个乡镇同步进行。美食文化节内容丰富,以“特色、健康、传承”为主线,将陆续举办“啤酒节”、文艺汇演、篮球表演等系列活动,勃利县政府与银行共计补贴资金60万元。
风景名胜
综述
勃利县有丰富的历史资源与自然资源,乌斯浑河国家森林公园为3A级景区,勃利密塞有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一处,还有其它如西大圈森林公园、吉兴湖水库、青松岭森林公园等特色旅游景点。
主要景点
勃利密塞
勃利密塞位于七台河市勃利县城西侧3000米处的山坳里,是日军侵华时期的一个重要空军军火库群,始建于1940年,占地面积7.4平方千米。共有洞库12个,按遗址原样修复了8个洞库。每个洞库长约50米,宽8米左右,高4米。配有电线、排水沟、通风设备。密塞四周建有一圈被称为“野库”的水泥平房,隐蔽性极强(共有17个野库)。还修了很多纵横交错的盘陀路(俗称:迷糊路)。当年,在勃利密塞的四周围绕着一圈电网,在电网的里外各有一圈铁丝网,四周是岗楼和探照灯。现在密塞周围的群山草木均保持原始状态,炮弹坑、炮弹、炮弹皮及子弹壳随处可见。勃利密塞被评为国家级国防教育基地、黑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黑龙江省“重走抗联路”重点线路。
西大圈森林公园
西大圈森林公园地处勃利县西南部,距县城25千米,始建于2003年,公园辖区面积9200公顷,1992年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2003年8月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其中西大圈原始森林被列为地级自然保护区。
青松岭森林公园
青松岭位于通天一林场施业区内,面积4.5万亩,距勃利县城15千米,林场总面积约为8000公顷,青松岭面积约为4600公顷。1992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园内有一水库,在一林场范围内,面积为16公顷。一林场内种植有13万亩的人工林。树种基本上是樟子松、落叶松一类的红松林。在青松岭制高点上建有一座32米高的防火瞭望塔——通天塔。塔下建有一栋150平方米的接待厅。现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有:苗圃、山中花园、水库景区、常绿风景林、人工落叶松林区等。
乌斯浑河国家森林公园
勃利国家森林公园乌斯浑河景区1992年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2003年8月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05年被评为国家AA级森林公园,2012年被评为AAA级国家森林公园,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乌斯浑河景区拥有六大景区,58个景点。被称为“天然氧吧”。地处勃利县西南部,距县城25千米,始建于2003年,公园辖区面积9200公顷,乌斯浑河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特点突出。山中有多树种天然混交林和原始生态林,沟谷中有沼泽湿地、原生地带性植被、奔流不息的乌斯浑河,有特色野生蓝靛果及上百种中草药、有八十多种野生动物、有鲜为人知的抗联秘营遗址和土匪头子谢文东盘踞地等。
重要人物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欢度国庆 勃利和您同乐】体验勃利的风景美食盛宴.勃利文旅微信公众平台.2024-11-30
15 die in Heilongjiang traffic accident.中国日报网.2023-09-22
勃利县情.勃利县人民政府.2023-08-05
勃利县志.中共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2023-08-05
勃利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勃利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2021-2025年)的通知 .勃利县人民政府.2023-08-12
查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23-08-07
2022年勃利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勃利县人民政府.2023-08-08
2020年勃利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勃利县人民政府.2023-08-17
【勃利风情】勃利“三宝”.微信公众平台.2023-08-08
勃利县.勃利县人民政府.2023-08-07
勃利:百年芳华里 幸福吉祥城.勃利县人民政府.2023-08-05
百年芳华里幸福吉祥城 .凤凰网黑龙江.2023-08-17
读懂龙江 | 抢抓产业“新风口” 打造富民“大产业”——黑龙江勃利道地中药材产业观察.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2023-08-12
勃利:寒地中草药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2023-08-10
东北抗联大事记.共产党员网.2023-08-17
唐渤海交通网对东北亚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9-22
【勃利史话】勃利建县始末的那些人和事.勃利检察.2023-08-17
综合查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23-08-07
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布.中国政府网.2023-08-19
【勃利风光】勃利西大圈森林公园.勃利检察.2023-08-19
开垦沟壑致灾害 人水和谐需努力. 幸福勃利.2023-08-17
统计用区划代码.国家统计局.2023-08-07
中共勃利县委员会.勃利县人民政府.2023-08-09
勃利县人大常委会.勃利县人民政府.2023-08-10
勃利县人民政府.勃利县人民政府.2023-08-10
政协勃利县委员会.勃利县人民政府.2023-08-10
勃利县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主题系列新闻访谈.幸福勃利.2023-09-22
勃利县开发区概况.勃利县人民政府.2023-08-17
数说幸福吉祥城——勃利县经济社会发展回眸.七台河日报.2023-09-22
勃利梅花鹿.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查询系统.2023-08-19
勃利县经济运行工作方案.勃利县人民政府.2023-08-14
勃利县泰昇煤矿30万t/a煤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信息公开.勃利县人民政府.2023-09-22
总投资21.1亿元,黑龙江新建150万吨煤焦化升级改造项目.幸福勃利.2023-09-22
县农业农村局举办农产品文化节暨品牌推介会.勃利县人民政府.2023-09-22
化工及新材料产业园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勃利县人民政府.2023-09-22
生态宜居产业兴 美丽乡村入画来——勃利县以“产业之笔”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系列报道之三.七河台发布.2023-09-22
医院简介.勃利县人民医院.2023-08-20
黑龙江省继续执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优惠政策.黑龙江省人民政府.2023-08-17
勃利百年沧桑路. 勃利检察.2023-08-12
勃利县公交线路表.幸福勃利.2023-08-17
公安交警大队深入出租车公司开展“畅行中国.交警同行”主题宣传活动.勃利县人民政府.2023-08-17
黑龙江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08-10
七台河的神龙山遗址群在这里!.爱上七台河.2023-08-23
釉陶.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2023-08-10
龙江非遗︱勃利剪纸传承人.微信公众平台.2023-08-12
勃利的衣食住行:(2)饮食.勃利检察.2023-08-23
七台河:“农”墨重彩绘就农业农村新图景.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2023-08-10
【勃利风情】勃利特产知多少?.微信公众平台.2023-08-08
【勃利史话】勃利“十八怪”,逐渐消失的民俗!.勃利检察.2023-09-22
【勃利史话】勃利的衣食住行:(1)服装.勃利检察.2023-09-22
【勃利史话】勃利先民——肃慎文化.勃利监察.2023-09-22
第二届“勃利地摊”美食文化节启幕.七台河发布.2023-09-22
走进勃利密塞——中国人民空军的摇篮之一.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2023-08-12
2020年A级旅游景区名录表.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08-10
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月19日在勃利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勃利县人民政府 .2023-08-12
勃利县旅游景点推介▏百年芳华里 幸福吉祥地.微信公众平台.2023-08-10
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106个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农业农村部.2023-08-05
四部门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四部门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2023-08-05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 区) 名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3-08-09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命名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8-05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的批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3-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