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友德
傅友德(?-1394年11月29日),汉族,字惟学,原为宿州相城(今安徽淮北)人,后迁居砀山县(今属安徽),是明朝开国名将。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傅友德开始加入红巾军,先后跟随红巾军将领李喜喜、明玉珍及陈友谅等人。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带兵前往小孤山,奉陈友谅命令在此镇守的傅友德率众前来投降。一番交谈后,朱元璋认为傅友德不同寻常,便将其提拔为将领,让其跟随常遇春征战。而后数十年,傅友德都跟随明太祖朱元璋南征北战,协助朱元璋平定天下,建立明朝。明朝建立后,傅友德又被封为了川侯。而后,傅友德又先后征讨巴蜀、大漠和云贵高原地区,战功赫赫,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被封为颍国公,后又加封为太子太师。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傅友德被赐死,葬于宿州市的相城乡。弘光元年(1644年)八月八日,傅友德被追赠为光禄大夫、左柱国、丽江王,谥号武靖,并供奉于功臣庙之中。
傅友德一生南征北战,战功赫赫,朱元璋曾作《平西蜀文》,认为若要论诸将的功劳,傅友德应该位列第一。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傅友德原先是宿州相城人,汉族,后为躲避水患,迁到了颍州的横涧村。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三日,红巾军领袖刘福通在颍州起义。颍州陷入战乱,傅友德便回到宿州,加入了红巾军首领李二的队伍。李二军队被元朝丞相脱脱击溃后,傅友德又迁居到了砀山。到山后,傅友德当上了雇工,并入赘到了枣庄市程氏。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刘福通到砀山县迎接韩林儿,打算立他为帝,称小明王。此时,在砀山县居住的傅友德便顺势投靠了红巾军,成为起义军中的一名士卒,跟随北方红巾军将领李喜喜。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四月,李喜喜进军巩昌,兵败后傅友德跟随他进入蜀地。此时,红巾军领袖徐寿辉的部将明玉珍已经占据了重庆市,傅友德便前去归顺明玉珍。但因为不被明玉珍重用,傅友德又转而到武昌投奔起义军将领陈友谅。陈友谅便让他协助丁普郎驻守小孤山(位于江西彭泽县北长江中)。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八月,朱元璋收复安庆市,进攻江州(今江西九江),驱兵至小孤山,傅友德便率众前来投降。与傅友德交谈后,朱元璋认为他不同寻常,便将其提拔为将领,跟随常遇春征战。
跟随太祖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傅友德随常遇春救援安丰,夺取了庐江县。此时,朱元璋和陈友谅发生了鄱阳湖之战,傅友德便又跟随朱元璋一同作战。期间,傅友德驾轻舟挫败陈友谅军前锋,多处受伤,却越战越猛,在泾江口拦击住了敌军。陈友谅战败而死后,傅友德又随征武昌。次年(1364年)二月十七日,朱元璋以因武昌久攻不下,亲自前往视察军队。朱元璋到武昌后,对攻城很关心,从城东南的高冠山上可以俯视城中,但高冠山却是被汉军占据。于是朱元璋便询问众将,谁可以夺取高冠山。诸将互相观望,却都不愿前进。此时,傅友德站出,请求前去夺取此山。而后,傅友德便率数百人,打算一鼓作气进行夺取。途中,傅友德面颊中了一箭,却也并未因此而退却,拔箭再战,继而肋下又中一箭,仍旧不为所动,故而,傅友德最终夺取了高冠山。武昌平定后,傅友德凭借军功被封为“雄武卫指挥使”。而后,傅友德又先后于九月和十二月跟随徐达攻克了夷陵和衡州。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五月十八日,傅友德又跟随常遇春攻克了安陆,并擒获了敌将任亮。期间,傅友德身上有九处都受了伤。而后,傅友德又随军接连攻克了襄阳市和泰州。次年(1366年)四月四日,傅友德跟随徐达下淮东,攻取张士诚江北辖区,在马骡港打败张士诚的援兵,缴获敌军战船千余艘。而后,傅友德又在安丰打败了元将竹贞,同参政陆聚一起驻守在徐州市。吴元年(1367年)二月一日,蒙元扩廓帖木儿派左丞李二前来攻打徐州。李二将军队驻扎在了陵子村,而傅友德则奉命抵抗。刚开始,傅友德感觉寡不敌众,便打算坚守不战。而后,当探知敌军正到处散开去抢掠时,傅友德便改变策略,带领二千多人泛舟逆流而上,到达吕梁。上岸后,傅友德独自骑着战马,拿武器奋力刺向了敌将韩乙,大败敌军。傅友德认为敌军还会再来,便迅速返回,在野外布置了军队,约定闻鼓而战。不久之后,李二果然又率军前来攻打。于是傅友德便下令鸣鼓,士兵们奋勇搏击,抓获李二。而后,傅友德应召回京。由于军功卓著,傅友德被升为江淮行省参知政事,颇受朱元璋优待。
开国功绩
吴元年(1367年),傅友德随徐达挥师北上,破沂州,下青州,攻莱阳,并于次年取东昌,很快便平定了山东省。随后,傅友德随军南下,平定汴洛。闰七月,会师河阴。傅友德为先锋,北渡黄河,克卫辉、安阳、磁州及广安,集结临清,分兵北进,攻占陵州、沧州,直逼元大都(今北京),迫使元朝降明。十二月,傅友德又进军山西省,攻占榆次区,进攻太原市,元守将王保保来援,万骑突至,傅友德率领五十名骑兵将敌军冲退,并趁机夜袭敌营。扩廓帖木儿仓皇逃走,傅友德便率军追到士门关,俘获数以万计的兵马。随后,傅友德又先后在石州、宣府击败了贺宗哲和脱列伯。次年,傅友德向西进军和徐达会合,进军陕西省。三月,傅友德又接连攻克了凤州(今陕西凤县)、巩昌(今陇西县)及临洮(今甘肃临洮县),平定了陕西。而后,傅友德又向进军甘肃省,围攻庆阳,令一支军队驻扎在灵州,抵制敌军的援兵。最终,傅友德攻克了庆阳。回京后,傅友德也因战功受到了朱元璋的赏赐,赐白金、文绮。洪武三年(1370),傅友德跟随徐达直捣定西,大败王保保。随后,傅友德又调兵伐蜀,率领前锋夺取了略阳关(今陕西略阳县),进入了州,攻克了汉中。但因粮饷不足,傅友德又率领军队回到了西安。七月,蜀将吴友仁入侵汉中,傅友德便率领三千骑兵前去救援,攻入了斗山(城固县斗山)。随后,傅友德便命军中士兵在山上点燃火把。见此情景,蜀兵大惊,连夜溃逃。这年冬天,朱元璋大封功臣,傅友德被授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事,封为颍川侯,年禄一千五百石,并被授予世袭凭证。
征讨巴蜀
明洪武四年(1371年),傅友德被任命为征虏前将军,同征西将军汤和分道伐蜀。汤和率廖永忠等人乘舟从水路进攻瞿塘,而傅友德则带领步兵和骑兵由秦陇出发。临行前,朱元璋特意嘱咐傅友德要出兵勇猛,声东击西,出其不意。故而,在接受命令后,傅友德快速赶往陕西省,召集诸军,表面上宣扬要出兵攻打金牛,暗地里却率领军队攀援岩石,日夜兼程,抵达阶州(今甘肃武都),并于四月四日击败蜀将丁世珍,攻克了阶州。而后,傅友德又领军前往文州。在军队距离文州三十里的时候,蜀人弄断了白龙江桥来阻止傅友德的军队。于是傅友德便命令士兵修建桥梁用以渡江,到达五里关,最终攻克了文州。随后,傅友德又率军进攻汉州,并在城下打败了其守将向大亨。向大亨战败后,明夏政权的丞相戴寿才带领援兵姗姗来迟。于是傅友德便亲自领军作战,大败戴寿军队,攻克汉州,并向成都市进军。七月十日,傅友德包围成都。夏丞相戴寿和知院向大亨等带再次领军迎战,他们令士兵骑着大象,列于阵前。于是傅友德便下令以强弩火器冲击大象,大象中箭后便调头逃跑,反而踩死了许多蜀人,但傅友德也身中数箭。此时戴寿等人听闻重庆市已降,没了斗志,于是便登记府库仓,前去投降,傅友德也因此平定了成都。而后,傅友德又分派士兵去巡行川蜀未依附大明的州县。八月二十日,傅友德攻克保宁,将吴友仁捉拿押送京城。自此,蜀地全部被平定。故而,朱元璋写作《平西蜀文》,盛赞傅友德功劳第一。而回师之后,傅友德也受到皇帝的赏赐。
出兵北漠
明洪武五年(1372年),傅友德跟随征西将军冯胜北征大漠,先后在武威郡和永昌大败元将失刺罕和元朝太尉朵儿只巴,俘获马牛羊十万余匹。而后,傅友德又攻占了甘肃省,射杀了平章政事不花,降服了太尉锁纳儿等人。等到了瓜沙州,傅友德又获的了金银印及各种牲畜二万余匹。当时,朱元璋共派出三路大军北伐,只有傅友德大获全胜,立下赫赫战功。次年(1373年),傅友德再次出征,担任大军前锋,俘获了平章政事邓孛罗帖木儿。同年,傅友德又率领军队前去镇守北平市。而被朱元璋召回后,傅友德便在荆山陪太子讲武,俸禄也每年都增加了一千石。明洪武九年(1376年),傅友德再次率兵明成祖北伐,在延安生擒了明朝瓦剌贵族伯颜帖木儿。而后,傅友德有奉命巡行川、蜀、雅、播之境,修补城墙关卡,并降服了金筑、普定等山寨。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傅友德又跟随大将军徐达出塞,征讨元朝太尉乃儿不花,向北渡过了黄河,袭击了灰山,斩杀并俘获了众多敌军。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傅友德跟随朱棡和燕王再次征讨大漠,擒获了乃儿不花。在率领军队驻扎在元上都开平(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之后,傅友德便再次前去征讨宁夏回族自治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傅友德担任征虏将军,备边北平市,再次跟随燕王征讨哈者舍利,追杀元朝辽王军队。此役,傅友德施以诈计。追杀时,傅友德忽然命令大军班师回朝,敌军得知后便放松了警惕和防备。这时,傅友德却又命令大军悄悄潜至黑岭,大破敌军。得胜后,傅友德出任了练兵山陕总屯田事,加封为太子太师。
平定云贵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秋,傅友德担任征南将军,分派都督胡海等率军五万由永宁直趋乌撒,而自己则亲自率领三十万步兵和骑兵前去征讨云南省。到达湖广地区后,傅友德率领大军攻克普定和普安,并降服了诸苗蛮。而后,傅友德又进攻云南曲靖。见此情景,元梁王编派遣司徒、平章达理麻率领十余万精兵驻守曲靖来抵抗明军。傅友德则趁大雾率军逼近白石江边,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沿江摆开阵势,做出强行渡江的样子。达理麻也集中全部精锐把守白石江另一边,准备迎战。此时傅友德却又暗中另派数十人从白石江下游偷偷渡江,进到理麻军后,鸣金击鼓,摇旗呐喊,达理麻便急忙调来将士抵御。这时,傅友德又乘机挥师渡江,让勇猛且善于游泳的兵士作先锋,攻破了达理麻的前军。而后,傅友德又令沐英率铁骑直捣达理麻中坚,元军大败,傅友德也活捉了达理麻,平定了曲靖市。接着,傅友德又率领数万兵马奔赴乌撒,驰援胡海等部。经过多次征讨,乌撒诸蛮全部投降。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论功行赏,晋封傅友德为颍国公,食禄三千石,再次授予免死和世袭铁券。而后数年,傅友德也数次带兵征讨并平定蛮族的叛乱。
晚年经历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傅友德请求获得千亩怀远民田。明太祖对此较为不满,认为他已经给了傅友德较多的俸禄和赏赐,傅友德不应该再去侵犯百姓的利益。闰十二月二十二日,傅友德奉命协助冯胜冯胜,前往山西省和河南省训练军马,并在大同、东胜一带屯田,设立十六卫。次年,傅友德应召回京。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傅友德被赐死,葬于宿州市的相城乡。明嘉靖元年(1522年),云南巡抚都御史何孟春请求立祠祭祀傅友德,祠名为“报功”。弘光元年(1644年)八月八日,傅友德被追赠为光禄大夫、左柱国、丽江王,谥号武靖,并供奉于功臣庙之中。
重大争议
死因争议
据《明史》记载,傅友德于洪武二十七年被赐死。但也有说法认为傅友德是自杀。根据张岱的《石匮书》记载,蓝玉案发后,傅友德因功高而害怕,朱元璋听闻此事后,恰逢傅友德在冬宴上有一道菜没吃完。朱元璋便趁机指责傅友德大不敬,让他把两个儿子带来,结果傅友德出门带回两个儿子的人头。朱元璋大惊,又指责傅友德如何忍心,结果傅友德指责朱元璋想要自己父子人头,旋即自刎。
但关于其中的具体缘由,后世史学界也颇有争议。一部分学者认为是傅友德自己贪得无厌,想要侵犯百姓利益而导致的杀身之祸。但也有学者对此进行反驳,认为前一个观点完全忽视了皇家内部的争权,他们认为傅友德之死是朱元璋为即将继位的皇太孙朱允炆谋划的结果。同时,还有一部分学者则将傅友德之死置于朱元璋和开国功臣的君臣关系这一维度进行分析,认为明开国功臣群体的覆灭是握有生杀大权而心态不全的朱元璋所主导的一场悲剧。
人物评价
傅友德在世时南征北战,战功赫赫,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明太祖朱元璋就曾作《平西蜀文》,认为若要论诸将的功劳,傅友德应该位列第一。同时,对于傅友德,后世也多有赞誉。明朝官员袁袠便认为傅友德是一员猛将,骁勇善战,仅次于开平王常遇春。明朝查继佐在《罪惟录》 也对傅友德的赫赫战功颇为赞叹。
家族成员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傅友德----傅友德的人物介绍.中华网.2024-10-24
奢香夫人 (2011).豆瓣电影.2023-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