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常遇春

常遇春

常遇春(1330-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怀远(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汉族(一说为回族),元末时期红巾军将领、明朝著名军事将领,明朝开国六王之一。

常遇春早年跟随刘聚以抢劫偷盗为生,后通过自荐投靠朱元璋。先后参与指挥了灭元之战、安丰之战、明朝统一战争、明攻取甘陕之战等决定性的重大开国战役,为明朝的建立立下诸多功劳。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因常遇春自称能带兵十万横扫天下,而有“常十万”的美誉。

明洪武二年(1369年),常遇春攻克开平(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后在班师回朝途中暴病身亡,终年四十岁。朱元璋将常遇春灵柩赐葬钟山原(现南京市紫金山),追封为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人物生平

草寇投主

常遇春身形高大,双臂修长,臂力绝伦,擅长射箭。二十三岁时,他落草为寇,跟随盗贼刘聚打家劫舍为生,刘聚看重常遇春骁勇善战,将他看作左膀右臂。后来常遇春发现刘聚没有远大志向,并不能成大事,因此,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四月,他在和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主动归附朱元璋。

当时朱元璋作为红巾军将领,正处于南渡长江的关键节点,常遇春主动请缨要做前锋,朱元璋认为他只是为填饱肚子才来投靠,不愿将其留在军队,常遇春十分坚持。于是朱元璋答应常遇春,成功渡江之后才能投靠。

五月,朱元璋的红巾军进逼元军占领的采石矶(又名牛渚矶,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的翠螺山麓),船离岸边三丈多远,因为元军列阵无法上岸。常遇春驾快船,挥戈向前并乘势一跃上岸杀入敌阵,元军溃散。朱元璋麾下的其他将士借机登陆并顺势追击,成功攻占了牛渚矶,进而攻取太平(今当涂县)。常遇春因此受封为总管府先锋,晋升为总管都督,正式投身朱元璋的军中。

再战采石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元朝将领、中丞蛮子海牙再次率领船队攻占采石江面,阻断朱元璋军队回到和县(今安徽省巢湖市和县)的去路。当时朱元璋的妻儿、重、军士都还在和州,因此派常遇春多方布阵掩护、迷惑敌人。常遇春操纵轻舟,把蛮子海牙的船队一分为二,两面猛攻,大胜海牙,并缴获全部敌船。

攻取衢州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七月,朱元璋派遣大将军常遇春进兵攻取衢州市。常遇春率领骑兵、步兵、水兵三军到州城下,从陆上、水上包围衢州城。常遇春制造了吕公车、仙人桥、长木梯、懒龙爪等各类攻城军械,想靠工具登上城门;又尝试挖掘地道攻城。元将领伯颜不花的斤死守城门,用各种工具和手段应对常遇春的攻击,双方交战激烈,常遇春久攻不克。

后来,常遇春以奇兵出其不意地突入南门,损毁了对方架设的炮台,同时紧急围攻。元军遣使密约投降,衢州路院判张斌夜出小西门迎常遇春大军入城,一举俘虏了元军甲士万人。

龙湾之战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陈友谅率领水军数十万占领应天(今南京),在城西北的龙湾与朱元璋军遭遇。朱元璋计划用伏兵诱敌深入,常遇春奉命与冯胜率领三万人布阵埋伏。陈友谅在龙湾登陆后,遭到常遇春、冯国胜伏兵的冲杀,死伤惨重。恰逢江水退潮,龙湾水浅,陈友谅一百多艘巨舰全部搁浅,大败而逃。常遇春在此次大捷中重创陈友谅。

血战鄱阳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陈友谅率领六十万军队大举进兵包围南昌市(今江西省南昌市),朱元璋率军来救,陈友谅在鄱阳湖迎战。交战中,陈友谅部将张定边直冲向指挥船,而朱元璋的船在沙中搁浅,此时常遇春用箭射中张定边,并借助船只在水中的活动带动水流,搁浅的船只因此解困,朱元璋得以脱险。

随后的战斗中,常遇春积极组织火攻,发挥小船灵活的优势,乘风纵火,“风烈火炽,烟焰涨天,湖水尽赤”。陈友谅军大乱,常遇春和其他将领一起乘势攻击,斩杀二千多人,敌军被烧死淹死者不计其数。相持多日后,陈友谅粮尽,向湖口县突围,被常遇春率部拦截,会同诸将全歼了陈友谅的六十万军队。此后不久,陈友谅的陈汉政权覆灭。

围取赣州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正月,元将领熊天瑞固守赣州市(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常遇春久攻不下。朱元璋建议常遇春不要多杀人,否则城池中没有百姓,就算战胜了也毫无意义。于是常遇春在城外深挖战壕、树立栅栏,围困城内的熊天瑞。六个月后,熊天瑞投降,常遇春听从建议没有杀人,朱元璋因此大喜,特地赐了书信奖励他。

灭亡东吴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到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进攻张士诚。第一年先取淮东,后占浙西。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徐达、常遇春二人统兵二十万,再次讨伐张士诚,一路连克湖州市杭州市绍兴市等地,在苏州市(今苏州)俘虏张士诚及其将士二十五万。次年,方国珍向朱元璋乞降,浙东地区为朱元璋所占,常遇春因此升任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

进攻北元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任命徐达、常遇春为正副大将军,后又命常遇春兼任太子少保,率兵二十五万北伐中原,开始了对元朝的大规模作战。

北伐期间,常遇春军队在洛阳塔儿湾(今河南省洛阳渡河回乡塔西村)与元军遭遇,常遇春单骑冲入敌阵,一箭射死前锋大将,麾下士气大振,在南洛河之北击溃元军五万,俘获无数,史称塔儿湾大捷。洪武元年(1368年)在夺取大都后西进与元猛将王保保(即王保保)军搏战,平定山西省陕西省

北伐至进攻太原市时,王保保前来援敌。常遇春与徐达商议,如果贸然开战一定损失惨重,可以调用骑兵夜袭。于是请对方的降将豁鼻马做内应,选精骑部队偷袭。王保保不备,光脚骑一匹病马,带十八人逃到大同市。此次偷袭不费一兵一卒,得到四万披甲部队,常遇春改封为左副将军,继续攻克大同。

元军反扑北京市徐达、常遇春再次回救大都,并将其改为北平府,向北追击敌军千余里。为了解除元军对北平的威胁,常遇春又率军径取元上都开平(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西北),顺帝逃奔和林(今蒙古国哈拉和林)。常遇春夺取开平,全歼留守元军,缴获车万辆、马三万匹、牛五万头。

猝然离世

明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常遇春进攻大兴州、攻克开平,班师回朝途中在柳河川(今河北宣化县东北盘常河)暴病,猝然身亡,终年四十岁。朱元璋亲自参加常遇春的葬礼,并采用赵光义时期发丧韩王赵普的丧葬规制,将常遇春灵柩赐葬钟山原(现南京紫金山),追封他为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和功臣庙,位次都在第二位。

后嗣治罪

常遇春三个儿子常茂常升都是朱元璋赐名,长子常茂荫父功,继承郑国公爵位。常茂是宋国公冯胜的女婿,翁婿长期不和。洪武二十年(1387年),常茂砍伤了已经投降的元将纳哈出,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冯胜因此上奏,两人互相推诿。常茂被削去爵位安置到龙州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改封常遇春次子常升为钦承父业推诚宣力武臣、右柱国、开国公,常升数次奉旨外出练兵,加任太子太保,之后事迹不详。另有说法是常升牵涉进了蓝玉党案,被诛死。《逆臣录》中也有供词涉及常升。另有记载是,建文末,靖难时期,常升徐辉祖徐辉祖力战浦子口,死于永乐初年(1403年)。

人物成就

常遇春在南征时期,先后参与了对元的抗击,在溧阳市(今江苏省阳市,县级市)、集庆之战(今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市(今江苏省镇江市)、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宁国市(今安徽省宁国市,县级市)、马驮沙(今江苏靖江市)、池州(今安徽省池州市)、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市)、衢州(今浙江省衢州市)等地分别参与军事行动;以及参与了对于陈友谅建立的陈汉政权和张士诚建立的东吴政权的灭亡之战;北征时期参与了对北元朝廷的追击和决战、攻取元大都和元上都等,对于明朝的建立功勋卓著,因此被封为明朝开国六公爵之一。

后世纪念

陵墓现状

常遇春墓属于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现南京市太平门外钟山之阴,即紫金山第三峰西麓白马村,其墓址原为六朝古刹草堂寺。元朝末年,草堂寺毁于战火,朱元璋赐其遗址作为常遇春墓址。

常遇春墓现存封土高2.4米、周长约29米,封土前有清同治十年(1871)二月重修常遇春墓之迹,由常遇春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世裔孙同立的石墓碑,墓碑上镌“明故世祖开平王遇春常公之墓”碑身宽0.52米、厚0.15米,露出地面部分高0.77米。

纪念馆祠

遇春园位于安徽省怀远县常坟镇常坟村内,是常遇春纪念馆,现有面积约两万平方米。遇春园内主要有常氏三王墓陵园区;常遇春纪念馆;明、清时期较为著名的常氏后裔陵墓组成。其中“常氏三王墓”为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常遇春纪念馆建筑面积约一千平方米,内有常遇春遗像、常氏后裔捐赠的塑像,有关常遇春生平事迹介绍的文献、图片、数据,古今名人题字等。地下室内还保留被损坏的碑碣、翁仲、赑屃等石器的残件。

人物争议

民族争议

学界对于常遇春民族的争论一直持续且比较激烈。一部分认为,从常遇春长辈的姓名组成方式与普通汉族庶民无异、家族行为方式并不反对陪葬、后代没有杜绝偶像崇拜、家庭出身地位较低等四大方面来看,常遇春不可能是在当时相对地位较高的“回族”人,而更可能是出身于地位低下的底层汉族家庭。

另一部分支持常遇春是“回回”人的学者则从以上四大方面分别举证驳斥了上述观点,认为上述内容“概念错误、缺乏回族常识”,并通过常遇春后裔的联络、后世家谱等论据证明常遇春为“回回”人无疑。

家族成员

人物评价

《明史》中评价常遇春作战勇猛、所向披靡、智勇双全,可与徐达齐名:“遇春沉鸷果敢,出则摧锋,入则殿后,未尝败北。”“摧锋陷阵,所向必克,其智勇不在中山(指徐达)下,而公忠谦逊,善持其功名,永为元勋之冠。身衣日月剖符锡土若王者,可谓极盛矣!”朱元璋:“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无如副将军遇春。”明代大学士焦竑:“明兴猛将云从,数倍云台、凌烟,而六王最著,其以骁勇称者莫如常开平,次则傅国耳。”明代学者尹守衡:“当时持重善将将无如中山王,至暗鸣跳汤独开平王。”

清朝初年史学家谈迁在《国榷》中认为常遇春的缺点是“稍好淫杀”,也就是稍有些过度滥杀的倾向:“鄂国公常遇春......奉令进止毋敢失,性稍好淫杀。”

个人作品

常遇春代表诗词作品为五言律诗《龙游道中》。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七月,朱元璋派常遇春进兵攻取衢州。常遇春一路杀伐而来,进攻衢州前首先攻取了龙游城,作了此诗。

《龙游道中》[明]常遇春

策蹇龙游道,西风妒旅袍。

红添秋树血,绿长旱池毛。

比屋豪华歇,平原杀气高。

越山青入眼,回首鬓须搔。

影视形象

文学形象

参考资料

遇春园_怀远县人民政府.怀远县人民政府.2022-10-19

乞丐皇帝传奇.豆瓣电影.2022-10-19

朱元璋.豆瓣电影.2022-10-19

传奇皇帝朱元璋.豆瓣电影.2022-10-19

倚天屠龙记.豆瓣电影.2022-10-19

真命天子.豆瓣电影.2022-10-19

倚天屠龙记.豆瓣电影.2022-10-19

朱元璋传.豆瓣读书.2022-10-19

草根皇帝·朱元璋 (豆瓣).豆瓣读书.2022-10-19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豆瓣读书.2022-10-19

朱元璋大传.豆瓣读书.2022-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