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罪惟录

罪惟录

《罪惟录》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原名《明书》,作者为明末清初的史学家查继佐。该书记录了明朝至南明的历史事件,共分为《帝纪》、《志》和《列传》三部分,共计九十卷。该书在修成后一直未公开,一直保存在夹壁墙里,直到辛亥革命后才公之于世。该书所记载的人物和事件大多未被收录在清廷官修正史中,因此具有独特的历史学价值和收藏价值。目前,该书传世唯一,齐鲁书社对其进行了点校。

《罪惟录》概述

统记明代史事的纪传体史书。明末清初史学家查继佐(1601~1676)撰。查氏字伊,一字敬修,号兴斋,人称东山先生或朴园先生。海宁市人。明末举人。明亡后更名省,又隐姓名为左尹非人,坚持反清立场,谓必明室再兴之后,始恢复原姓名。曾参加南浔庄廷修《明史》。崇祯十七年(1644)起作明史,到清康熙十一年(1672)易稿数十次,毕一生之力成书。原名《明书》,后因遭庄氏史狱(见文字狱)牵连,以“获罪惟录书”而署书名,故名《罪惟录》(注:一说取孔子“罪我者其惟春秋”之意)。原书分帝纪二十二卷,志三十二卷,列传三十六卷,次序纷乱,后由张宗祥、姜佐禹等人整理,分别部居,编次前后,写成目录,定为一百零二卷。与《明史》相比,该书多南明诸帝纪;志的部分也较细,设有《土田志》、《贡赋志》、《屯田志》等;传的部分为以事立传,不以人立传,与传统写法不同。另外还列有台湾专目。该书所记,始于洪武迄于南明弘光隆武永历、鲁王朱以海、韩本各代,记农民起义之事尤较他书为详。是研究明代,包括南明历史的比较有系统的资料。

该书写成后,即复壁深藏,秘不示人,冀以免祸。原稿涂抹遍,不可卒读。辛亥革命后,始见于世,藏于吴兴刘氏嘉业堂。1936年,商务印书馆据该藏本影印出版,收于《四部丛刊》三编中。

内容简介

《罪惟录》是一部纪传体的明史。原名《明书》,后来改名《罪惟录》,取孔子“罪我者其惟春秋”(知我罪我,其惟春秋)之义。查继佐在《罪惟录》中坚持反清立场。他在《自序》中明确表示,自己是明朝人,不是清朝百姓。书中都用明朝年号,直到清康熙三年,仍称永历十八年。南明各主,均列本纪。弘光帝称安宗简皇帝。建文崇祯两帝谥号,皆从弘光朝所定,不用清政府所谥。对清朝或称“满族”,或称“后金”,或称“建夷”、“建虏”或称“东师”、“北师”,绝不称“大清”。书中对抗清人物立传特别多。并随处发抒对满人和投降派的愤恨。如书中引张煌言的《报韩论》说:“自古称张良始终为韩,先儒论之详矣。今世仕虏庭者多借此为口实,以泽州固常驱贼,遂以沛公亡秦,子房事汉为拟。噫!何其不犹之甚也!”

《罪惟录》的撰写时间,据自序说,从甲申年(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开始,壬子年(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写成,用了29年的时间。南浔区庄廷鑨购得朱国祯《列朝诸臣传》稿本,补以崇祯朝事,定名《明书》,用自己的名字刊刻。因为书中称努尔哈赤为后金都督,不用清朝年号,康熙元年被入告发,结果庄氏全族和为此书写序、校阅、刻字、印刷以至卖书、买书的人和地方官,都被处死,死者70余人。查继佐列名参校,亦被逮捕入狱,却终以证人身份得免,甚是蹊跷。

其实,告发庄廷龙的正是查继佐。庄书私自将查继佐列入作者名单以壮声势,且不知查继佐也在编写明史,二人发生了竞争。两件事引起了查继佐的警觉,最终向官方举报了庄廷龙。

《罪惟录》的材料来源,关于明末史事,一部分是作者自身所经历,尤其关于鲁王政府的历史,作者就是当事人。许多人的传里都有关于他的记载。一部分是调查访问得来的.这在许多篇章中都有所说明。他在《自序》中所谓“耳采经数千人”,就指的是调查研究。关于崇祯以前的史料,一部分采自庄廷鑨明书》,一部分采自明纂国史和实录。明黄尊素著有《时略》,记嘉靖、隆庆时事及诸臣奏疏,其子宗羲著《续时略》,记万历至崇祯朝事及奏疏。王平与继佐在鲁王政府同事,因此《罪惟录》部分史料可能得之于宗羲。

《罪惟录》是一部未定稿。书中常有“某卷颠倒错乱,当重为排定”一类的批语和“当入某目”的眉注,可以概见。原稿在作者当时已经“水溢火焦,泥涂鼠啮,零落破损”,收藏者惧祸,又将“建虏”、“满兵”等字样都涂改成“大清”,在南明各主及年号上加一“伪”字,所以稿本已非完璧。1931年,张宗祥借得浙江吴兴刘氏嘉业堂所藏原稿加以校补,厘订为本纪22卷、志32卷、传36卷(皆为类传),并子目合共102卷。 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嘉业堂原稿,将涂易可辨的字恢复原样,加注张姓校补文字,影印行世。历经沧桑,沉埋了二百多年的《罪惟录》,至此才得与世人见面。

《罪惟录》最注意“靖难”(指朱棣夺取皇位的事)以及明清易代之际的记载。 《荒节传》中人物都是“靖难”迎降诸臣。《播匿传》所记孙镇以下44人都是“靖难”时反对成祖的,田时震以下40人都是明末抗清的。《抗运》、《致命》两传,亦大多为“靖难”和易代之际的人物。王鸿绪的《明史稿》、傅维麟的《明书》和清代官修的《明史》,对于“靖难”的记载,往往把真实情况湮没。牵涉到清入关以前的事和易代之际的事,更是讳莫如深,略而不详。查氏《罪惟录》翔实过于三书,尤其是关于清入关以前的历史和易代之际的历史,可以补正三史的缺失。此书也有一些缺点:记事间有自相牴处,取材间有道听途说,失于考核处,列传分类,亦有不尽允当处,外志一篇,简直是小说,不是历史。但总起来说,此书大醇小,终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史书。

作者简介

查继佐(1601年-1676年),初名 继佑,初字 三秀,更字 友三,号 伊璜,又号 与斋,别号 东山钓史、钓玉。海宁市人。

父查尔翰,家贫多病,崇祯六年(1633年)举人。明朝亡后,随鲁王监国绍兴,授兵部职方。在浙东地区亲自率军抗击清军。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攻占绍兴市,隐居海宁石东山万石窝,改名为 左尹非人。顺治帝九年(1652年)于西湖觉觉堂讲学,旋至杭州铁冶岭之敬修堂讲学,从学者众,人称 查继佐康熙元年(1661年),罹南浔庄廷鑨私刻《明史》案,列名参校,下狱论死,后获救。晚年喜写梅。著有《 罪惟录》、《国寿录》、《鲁春秋》、《东山国语》、《班汉史沦》、《续西厢》等。

一说,查继左是当代著名武侠小说作家 金庸的宗族先祖,被写入其小说《鹿鼎记》中。

参考资料

金庸先祖査继佐在明史案中的作用.今日头条.2023-12-20

查继佐及其《翠蔼消夏图》 - 咸宁网.咸宁新闻网.202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