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朱棡

朱棡

朱棡[gāng](1358年12月18日-1398年3月30日),朱元璋第三子,其母为孝慈高皇后马氏(一说为李淑妃所生),明朝第一任晋王,史称“晋恭王”。

朱棡生于元至正十八年十一月十八日(1358年12月18日),自幼便跟随翰林学士宋濂学习经史,后又随录事杜环学习书法,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晋王,洪武八年(1375年)至洪武十年(1377年)多次前往中都凤阳讲武、练兵等。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棡就藩途中因贬斥膳夫遭到朱元璋斥责,到封国后朱元璋又频繁给予书信指导,后又有人告其谋反惹怒朱元璋,得太子朱标求情才免于一难,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随朱标归朝谢罪后返回封国,自此后行事恭谦。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党案”爆发后,奉命逮捕诛杀了大批明朝开国功臣,并担当起保卫明朝北方防线的军事任务。洪武三十一年三月十二日(1398年3月30日),朱棡因病去世,谥号为“恭”,葬于太原城郊陀山(今小店区黄陵乡老峰村黑驼山)。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朱棡生于元至正十八年十一月十八日(1358年12月18日),他是朱元璋的第三个儿子。自幼便跟随翰林学士宋濂学习经史,后又随录事杜环学习书法,受到良好的教育。洪武三年(1370年),他受封为晋王,由于封国太原因战火而残破不堪,新城又未筑成,朱棡仍在南京生活学习。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册封太原卫都指挥使谢成之女为朱棡王妃。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朱棡迎来自己的嫡长子朱济熺[zhū jì xī],同年十月朱棡及其兄弟太子朱标等人随朱元璋前往中都凤阳讲武。洪武九年(1376年)二月,为了让年岁渐长即将之国的朱棡、朱樉朱樉[zhū shǎng]、朱棣三人了解如何治国,朱元璋命他们前往凤阳县“观祖宗肇基之地”,五月的时候朱棡的王妃谢氏去世了,九月朱棡回到了京师,休息一个月之后,十月朱棡再次前往凤阳练兵,接受了近一年的军事训练,直至洪武十年(1377年)九月才返回京师。

就藩太原

洪武十一年(1378年)三月,朱棡率领王府护卫军及其属官杂役开赴封国太原,朱元璋对他寄予厚望,任命太子正字桂彦良为其王府右傅,希望朱棡能在他的辅佐下成为一个贤王。途中因为鞭笞膳夫受到朱元璋的斥责,朱元璋还拿自己举例告诫朱棡,他征战多年对属下的过失从不姑息,但唯独从未折辱过伺候自己二十三年的膳夫徐兴祖,因为膳夫掌握着他的饮食安全,让朱棡不要随意与人结怨。不久后,朱元璋再次下诏给朱棡,让他善待封国百姓。在朱元璋的教诲和桂彦良的劝导下,初到封国的朱棡尚能做到不扰百姓。

明朝初年,蒙古势力虽退至塞外,但仍有残余势力企图卷土重来,成为明朝边患,朱棡初至太原市,尚不能独立担负起守边重任。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逃跑到岚山做盗匪的故元四大王,明军屡次抓捕都被其逃脱,因部众思乡而溃散导致穷途末路,朱棡奉命将其招降后送往京师。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朱棡被任命为宗人府左宗正。《太祖皇帝钦录》中所记载的朱元璋给朱棡的诏令,事无巨细,大事如筑城修墙,小事如养羊养马,朱元璋对朱棡都有明确的指示,对于朱棡的错误,朱元璋也会给予严厉的批评,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棡就因治理封国不力被弹劾后还写信告状,而受到朱元璋的告诫。同年,朱棡与燕王朱棣奉命率师远征蒙古大获全胜,北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投降,但朱棡在此次战役中无所作为。

改邪归正

《明史》载朱棡在封国内行事骄纵,多有不法行为,据《罪惟录》记载,他曾用奔马将人分尸,《明史》载有人告其意图谋反而获罪,后经太子朱标求情后才被赦免,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太子朱标结束巡抚陕西回京之时,朱棡随朱标一起归朝谢罪后才被敕命返回藩国,《姜氏秘史》记载得则更为详细,朱棡藏兵五台山准备造反,被告发后朱元璋欲发兵讨伐朱棡,经朱标劝说后,由他亲自前往太原市劝说朱棡并将朱棡带回京师,朱元璋欲处死朱棡,但朱标竭力求情后才免除一死但被贬为庶人,又经朱标感化后朱棡才改邪归正,才被朱元璋恢复王爵放回藩国。

备受器重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初,凉国公蓝玉谋反案爆发,大批开国功臣被处死,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杨永康认为朱棡在“蓝玉党案”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依据《太祖皇帝钦录》相关记载,被朱棡直接诛杀的公侯有会宁侯张温、安庆侯仇正、徽先伯桑敬(另有三候待考);被朱棡押送或监视至京的公侯有东莞伯何荣、凤翔侯张龙、永平侯谢成、安陆侯吴杰、西凉侯玙[yú];另外还有许多被朱棡抓捕的都督、指挥使等,还有大量被其诛杀的蓝党公侯家人、侍从等。此后,朱元璋确立了以朱樉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为首的诸王守边制度,并尤为器重朱棡、朱棣二人。同年,朱棡奉命率领山西省河南省诸军出塞,并节制同时带兵出塞的代王朱桂,后朱元璋又下诏冯胜冯胜、傅友德傅友德等大将都归朱棡、朱棣节制,并给予二人极大自主权,军中大事才需要禀告他,其他小事可直接处理。朱棡的权利获得了极大的增强,特别是在老将傅友德、冯胜接连故去之后,他担当起了保卫明朝北方防线的军事重任,多次出塞筑城屯田、训练将士,朱元璋也多次在书信中传授其备边策略和兵法。洪武三十年(1397年),朱棡还与朱棣率领边军在长达四千五百里的边塞上建立峰二百七十座,巩固明朝北方防线。

因病去世

洪武三十一年三月十二日(1398年3月30日),朱棡因病去世,据《罪惟录》载,朱棡因被朱棣诬陷,忧愤而亡,朱元璋停朝三日以示哀痛,赐谥号为“恭”,后葬于太原城郊驼山(今小店区黄陵乡老峰村黑驼山)。

相关争议

《明史》和《明太祖实录》中均记载太子朱标朱樉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zhū sù]的生母为马皇后,但根据《南京太常寺志》所载,太子朱标、秦王朱、晋王朱棡为李淑妃所生,燕王朱棣为碽妃[gōng fēi]所生,因此朱棡生母具体是谁未有明确说法。

山西大学杨永康教授认为,无论五人生母具体是谁,但朱标、朱樉、朱棡为同母兄弟,朱棣、朱橚为一母所生。因此朱棡与朱标及其儿子朱允炆朱允炆[zhū yǔn wén]的关系比较亲密,且《太祖皇帝钦录》中记载的事迹说明,朱棡与朱棣关系本就不睦,故朱棣靖难成功后,在官修《奉天靖难记》中大肆抹黑朱棡,同时修改了《明实录》中朱棡的一些事迹来贬低朱棡(如出征塞外无功而返之事等),而后明代中叶姜清所修《姜氏秘史》受到《奉天靖难记》影响,将朱棡“不法之事”放大为藏兵五台山意图谋反,后被朱标感化后才弃恶从善,清人所修《明史》受前书影响也记载了朱棡“谋反”一事。因此他认为《明史》《明实录》等书中描述的朱棡形象并不真实,是故意丑化后的结果。

人物评价

《明史》《明太祖实录》皆载:“(朱棡)顾盼有威,多智数。”,但《明史》也载其“性骄”,后以“恭慎闻”,历史学家张海鹏主编的《中国历代皇子》对其的评价也是“始则骄纵,终则恭谨”,认为他是“多智少勇的守边主帅”,明史学家王崇武曾说:“然则使非早,成祖之能否起事殊未可定。”,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杨永康认为:“(朱棡)他既非贤王,却也不是不法之徒;虽然会犯一些错误,但也没有太大的罪过。他在朱元璋设计的藩王守边制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随时受到朱元璋的严格约束。这样的形象应该最接近他的本来面目。”

相关人物

家庭关系

晋王世系

朱元璋为晋藩定的辈分字为“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名字第三个字则取带五行偏旁的字,以“火土金水木”为序,这是明朝晋王一脉的字辈传承序列。

陵寝与遗址

朱棡墓

朱棡墓陵园位于小店区黄陵乡老峰村黑驼山上,其占地面积颇大,目前北墙保存完整,内有明显月台痕迹。封土呈长条形,墓前原有牌坊、献殿等但均已损毁。该墓在清代康熙已被盗掘,20世纪60年代又遭到破坏,现墓道中50米处,东西均有盗洞存在,随处可见盗掘痕迹。1972年,黄岭村农民在此取土时,曾发掘出两枚金锭,后交由山西博物院保存。该墓于2000年被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崇善寺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棡为纪念其母马皇后,请求朱元璋批准后,在白马寺旧址上扩建新寺,历时8年,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竣工,后改名崇善寺。重建后的崇善寺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沿中轴线由南往北,建有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大悲殿、金灵殿等6座正殿。每个正殿两旁均配建左右对称的偏殿、画廊和方丈院。清同治三年(1864年)遭遇火灾后,只剩下大悲殿一组建筑。清光绪八年(1882年),时任山西省巡抚张之洞在崇善寺的废墟上建立了一座文庙将崇善寺一分为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次对该寺进行保护和修葺。现存的崇善寺以原大悲殿为主体建筑,还有有山门、钟楼、东西厢房和西小院等建筑,占地3000平方米。该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山西省佛教协会所在地。其大悲殿是研究明初木构建筑的实物资料,为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太原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151处).太原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3-04-17

太原崇善寺.中国佛教协会官网.2023-04-16

山西省文物局门户网站.山西省文物局.2023-04-16

穿越时空的爱恋 (2002).豆瓣电影.2023-03-20

洪武三十二 (2011).豆瓣电影.2023-04-16

山河月明 (2022).豆瓣电影.2023-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