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夏
明夏( 英语:Xia Country,公元1363年-公元1371年),是元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
元朝末年,红巾军统军元帅明玉珍领兵西征,由巫峡入蜀,占领重庆城,并接着击败川内元朝官军,基本上平定了川蜀。1363年,明玉珍称帝,建都重庆城,国号“大夏”。1366年,明玉珍驾崩,其子明升年幼登基。1371年,明太祖派兵攻蜀,夏兵不敌,明升投降,明夏灭亡,四川归明朝统治。
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明升全家被流放朝鲜半岛,后被朝鲜王朝开国国王李成桂封为华蜀君,享受“忠勋世禄”,定居开城的兴国寺。彭皇后去世后,安葬在松都的万寿山,号“肃陵”,并建有祠宇。
国号
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夏,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明玉珍不服,不与相通,自称陇蜀王。之后,受刘桢等人拥立称帝,国号大夏,定都重庆城。
历史
元朝末民变
明玉珍,随州城(今湖北省随县)人,生于元朝天历二年(1329年),世代务农为业,“身长八尺余,目重瞳子,素有大志”,“以信义为乡党所服”。
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寿辉起兵,明玉珍集乡兵千余人屯青山,结栅自固。
元朝至正十三年(1353年)冬,徐寿辉称帝,使人招降明玉珍曰:“来则共富贵,不来举兵屠之”,明玉珍引众归降徐寿辉,任统兵征虏大元帅,隶属于倪文俊部,驻守阳城。与元将哈麻秃战湖中,右眼被流矢射中,伤愈后右眼失明,因此又被称为“明眼子”。
元朝至正十五年(1355年),倪文俊再次攻占沔阳城,沔阳连年遭受洪涝灾害,军粮不济,于是命明玉珍率领万余人,船50艘,朔江而上,到巫峡一带筹粮。明玉珍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以军功升奉国上将军、统兵都元帅。
建国称帝
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明玉珍与陈友谅断绝关系,命部将莫仁寿驻守门,不与相通,自称陇蜀王,以刘为参谋,立徐寿辉庙于重庆城城南,四时致祭,并追尊他为应天启运献武皇帝,庙号明夏世宗。
疆域
元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正式称帝,国号大夏,改元天统,都城重庆城,建立了大夏政权。疆域最盛时,东至夷陵城(今湖北省宜昌市),西至云南中庆城(今云南省昆明市),南至播州城(今遵义市),北至兴元城(今陕西省汉中市)。
新置有州和綦江县、石羊县。复置有资州和、江源、永康市、保宁镇、江油市、安岳县、井研县、昌宁、大足区、垫江县、乐温等县及永宁镇边都元帅府。省并的县有:省小溪县入遂宁州,省石照县入合州,省荥经县入严道县,省佛乡洞长官司入邑梅沿边溪洞军民府等。改动的县有:改乐温县为长寿县,改龙州为龙州宣慰司,改永宁路为永宁镇边都元帅府,改泸州市为泸州路都元帅府等。明升降时,明王朝所得的大夏的地方政区,据文献记载尚有“总督府七,元帅府八,宣慰司、宣抚司二十五,州三十七,县六十七。
政治经济
其官制设六卿,分属地为八道,颁布历法为先天历,奉弥勒教为国教,并铸铜钱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