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廖仲恺

廖仲恺

廖仲恺(1877-1925年),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笔名屠富、渊实、微尘等,祖籍广东归善(今广东惠阳),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爱国华侨廖竹宾之子,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爱国主义者、政论家、宣传家。

廖仲恺出身于美国华侨家庭。16岁时回国,后入私塾学习经史策论,因受维新思想影响,于1896年前往香港皇仁书院读书。次年与何香凝结婚,1902年底前往日本留学,后受到孙中山影响,加入中国同盟会,走上民主革命道路。辛亥革命爆发后,先后出任广东军政府枢密处参议,财政司副、正司长。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并担任财政部副部长,后协助孙中山进行反袁、护法斗争。1917年9月,被孙中山任命为安国军政府财政部次长,不久后署理财政总长,孙中山辞去大元帅之职后,随同孙中山前往上海市,并创办《建设》《星期评论》杂志,作为宣传革命理论的阵地。1921年孙中山就任中国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后,被任命为财政部次长,后代理部长职务,肩负筹款和整顿广东金融的重任。1923年前往日本苏联代表讨论军事援助及国共合作事宜,回国后致力于中国国民党改组及促进国共合作的事业,积极协助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4年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与共产党人合作,挫败国民党右派反对国共合作的阴谋。参与并支持筹办黄埔军校,担任军校筹备委员会代委员长,黄埔军校成立后,担任军校党代表。孙中山逝世后,坚决捍卫三大政策,坚持新三民主义,支持工农运动,成为国民党左派领袖。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于广州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被刺杀身亡,时年四十八岁。

廖仲恺擅长书法、诗词,编有《廖仲恺集》《双清词草》。廖仲恺去世后,中国共产党发布唁文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廖仲恺先生几十年为国民革命尽力,是中国革命运动的健将,他的牺牲,不仅是国民党的重大损失,也是全国被压迫民众的损失。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1877年4月23日(光绪三年三月初十),廖仲恺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业州旧金山的华侨家庭,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客家人。廖仲恺原籍为广东归善鸭子乡窑前村(今广东惠州陈江镇幸福村),其父廖竹宾为家中长子,早年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精通英语,后进入香港特别行政区汇丰银行工作,并被派往美国,担任汇丰银行旧金山(美国旧金山的旧称)分行副经理等职,便举家前往美国。

廖仲恺从童年懂事起,便从父母口中听说华工华侨遭受歧视和迫害的事情。1885年(光绪十一年),八岁的廖仲恺进入华人学校读书,其父廖竹宾主张“以国学为先”,让廖仲恺学习唐诗和文言文等科目,同时教育儿子爱国爱乡,这对廖仲恺有极大的启蒙和教育作用。1893年(光绪十九年),因廖竹宾病逝,16岁的廖仲恺陪同患病的母亲回国,返回家乡广东归善窑前村,并寄居于叔父廖维杰家,不久后,其母梁氏也病逝。为参加科举入仕,廖仲恺进入私塾读书,攻读“四书五经”,研究经史策论。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因中日甲午战争惨败后,康有为梁启超掀起维新运动,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廖仲恺放弃科举之路,在叔父廖维杰的帮助下,前往香港皇仁书院读书。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10月,经叔父廖维杰的安排与介绍,廖仲恺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地产商何载之女何香凝在广州市结婚,两人虽是媒人介绍,但婚后感情甚笃。1903年1月(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在妻子何香凝的资助下,廖仲恺东渡日本,先后进入早稻田大学预科及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科学习,三个月后,何香凝也赴日留学,就读于女子师范学校。

投身革命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9月,廖仲恺与何香凝前往中国留学生会馆,初次听到孙中山的演讲,深受鼓舞,后廖仲恺多次前去拜访孙中山,走上了民主革命之路。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时,廖仲恺正在香港筹措留学经费,返回东京后,由何香凝与黎仲实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后被任命为同盟会执行部外务部干事,又担任中国留日学生会长,进行联络宣传工作。廖仲恺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上,先后发表其译述《社会主义史大纲》等9篇文章,成为最早介绍与探索社会主义学说的中国人之一。

1906年初(光绪三十二年),廖仲恺暂时中止学业潜身回国,担任同盟会天津市主盟人,同时与法国驻军布加卑少校等人联络,欲前往各地开展革命活动,因法国政府干涉未能成行,最终返回日本东京,后考入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科攻读经济学。1909年(宣统元年)6月,廖仲恺从日本中央大学毕业后,决定通过进入清廷掌握权力的迂回方式参与革命,于是前往北京参加留学生科举考试,考取政法科举人的身份,随后被清政府派往东北地区,担任吉林市巡抚公署译员,并以此为掩护,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在东北期间,廖仲恺协助吉林省巡抚陈昭常和边务会办大臣吴禄贞办理延吉市地区回归中国的事宜;此外他还结识时任吉林省劝学总办、提学司科长的林伯渠,二人成为好友。

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后,11月9日广东省军政府建立,廖仲恺被任命为广东军政府财政部副部长、枢密院总参议,兼国税厅长等职,主要协助财政司长李煜堂致力于恢复和稳定广东财政、筹措新政权急需的致饷费用。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廖仲恺以广东军政府专使的身份前往南京,迎接将解职的孙中山返回广东,后于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他与孙中山等人返回广州市。5月,廖仲恺接任广东都督府财政司司长后,着手整顿机关的工作,并举办考试税务专员,分别前往各县掌管县财政,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维持广东纸币的信用与流通,在廖仲恺努力整顿下,广东财政状况得到好转,收支基本平衡。此外,廖仲恺在这一时期着重推行了“更换土地契约法案”,逐步使土地国有化,并借机增加财政收入。

1913年3月,廖仲恺前往上海与黄兴宋教仁等人,商讨支持宋教仁组织责任内阁的计划,宋教仁遇刺后,他奉命进京策动国会反袁,险些遭到袁世凯的逮捕。“二次革命”失败后,广东省革命政权瓦解,廖仲恺携妻儿逃往香港特别行政区,后跟随孙中山前往日本东京。1914年5月,廖仲恺支持创建理论刊物《民国》,并参与撰写文章与译稿加强理论宣传。7月,廖仲恺参与筹组中国革命党,后出任中国革命党财政部副部长,并代理部长工作。09月到12月,廖仲恺参与《中华革命党方略》的制定,后筹组革命军,帮助孙中山筹集经费、购买枪械等物资。1917年9与1日,孙中山就任安国军政府大元帅之职,发动护法运动,廖仲恺坚定支持,担负起理财以支持护法斗争的重任,后出任中华民国军政府财政部次长,署理财政总长之职,费尽心力,筹募财政经费。1918年5月,孙中山被迫辞去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之职,6月26日,廖仲恺追随孙中山来到上海,开始对三民主义的理论进行新的思考与探索。“五四运动”后,廖仲恺等人创办《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研讨和宣传三民主义理论,作为宣传民主革命理论的阵地,廖仲恺连续发表《三大民权》等十多篇政论文章,同时“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让廖仲恺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并委任廖仲恺担任财政部部长,当时孙中山指望进行革命的军事力量,为驻守福建漳州市,由孙中山出任护法军政府大元帅后改编的援闽粤军,陈炯明统率援闽粤军在闽西、闽南地区建成一块根据地,孙中山派遣廖仲恺等人前往漳州对粤军进行军事、政治训练。1920年4月,廖仲恺前往漳州策划援闽粤军回师广东省;8月,在廖仲恺和朱执信的劝说下,陈炯明率部攻打桂军,两个多月后攻占广东。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廖仲恺被任命为财政部次长,掌握政府财政,后在廖仲恺及广大群众支持下,广州市革命政府各路军队攻占广西壮族自治区。12月,孙中山于桂林设立北伐大本营,准备出师北伐,廖仲恺坚定拥护孙中山的北伐决策,并积极筹措粮饷。

随着粤军返回广东,陈炯明身兼中华民国军政部长、内务部长、广东省长和粤军总司令四大要职,成为广东军政大权的实际控制者。他以“保境安民”为口号,反对孙中山北伐,并阻挠和破坏北伐行动。为争取陈炯明支持,廖仲恺多次劝说、动员陈炯明,但未见效果。1922年6月14日,陈炯明认为要阻止孙中山北伐,首先要斩断财源,因此廖仲恺是他必须要逮捕的核心人员,于是以“领款”和“有要事相商”为名,电邀廖仲恺前往惠州。次日又派人以前往兵工厂商议要事为由,将廖仲恺带往石龙扣留,后将其囚禁于广州石井兵工厂,并于次日凌晨派人袭击南京总统府,孙中山因提前得到消息幸免于难,指挥海陆军警抵抗50多天,直到被大军回援失败后返回上海市。8月19日,经何香凝等人的积极营救,廖仲恺终于获释,后离开广州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前往上海与孙中山会合。

改组国民党

1922年8月,孙中山返回上海后,与亨德利库斯·约瑟夫斯·弗朗西乌斯·玛丽·斯内夫利特及李大钊等人进行会谈,确立同中国共产党合作改组中国国民党。10月,廖仲恺奉命谐何香凝前往日本,欲与苏联代表越飞会谈,但因故未能进行。1923年1月26日,《孙文越飞联合宣言》发表,为落实宣言内容及商讨具体细节,廖仲恺谐女儿廖梦醒以治病为由前往日本,在伊豆山海滨的“热海饭店”与越飞秘书谢瓦尔沙龙、田口运藏会谈,对苏联给予国民党军事援助及国共合作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当时,留驻广西壮族自治区滇军杨希闵桂军刘震寰以拥护孙中山为名,将陈炯明逐出广州市。2月,孙中山回到广州,复任陆海军大元帅,后建立大本营,并任命廖仲恺为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财政部部长,此后兼任广东财政委员及大本营筹饷总局总办等职。5月7日,廖仲恺担任广东省省长,以加强广东革命根据地和改组中国国民党工作的领导。

10月10日,廖仲恺参加中国国民党恳亲大会,发表演讲强调改组国民党的重要意义。25日,廖仲恺受孙中山委派,在广州主持国民党特别会议,讨论国民党改组的问题,并选举廖仲恺等九人组成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全权负责筹备国民党改组问题。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在廖仲恺的主持下,在“国民党一大”召开前,共开会28次,决议案件400余件。11月,廖仲恺以国民党临终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名义,先后公布《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国国民党党纲草案》和《中国国民党章程草案》。同时廖仲恺还亲自负责广州地区党员登记及基层组织重建工作,在广州建立12个区党部,登记党员达到3000余人。后廖仲恺与共产党人谭平山前往上海,完成上海的国民党各区分部改组工作。

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由廖仲恺等人起草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主张,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廖仲恺与中国共产党人合作,挫败国民党右派反对国共合作的阴谋,否决方瑞麟等人的提案,允许中国共产党跨党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

筹建军校

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宣布筹办黄埔军校蒋介石被任命为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后因蒋介石提出辞呈,擅自返回原籍浙江省,廖仲恺代理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之职,负责筹建军校及办理招生工作。廖仲恺在人力、财力十分贫乏的条件下开展工作,先后开会32次,主持决议如订定校章、修校舍、聘请教职员、招考学生、训练计划等方面的问题,保证军校各项筹备工作顺利进行。

军校筹办之初,武器缺乏,经费窘困,面对桂军杨希闵等人的刁难与掣肘,廖仲恺东奔西跑,筹措军费。为解决军校干部配备问题,廖仲恺通电蒋介石,催促其速来广州市参加军校工作,同时聘请苏联军事顾问前往军校工作,积极招募国共两党优秀军政人才。在廖仲恺的努力下,最终黄埔军校成立,蒋介石被任命为军校校长,廖仲恺担任军校党代表。1924年9月,黄埔军官教导员组建完成,命名为第一团,12月,又成立了第二团,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为骨干,中国中国国民党正式建立了革命队伍,后逐步发展成为国民革命军,成为统一广东省和北伐的基本力量。

左派领袖

1924年5月1日,廖仲恺在广州主持召开全市工人代表大会,庆祝“国际劳动节”,同时担任工人代表会主席。6月13日,廖仲恺被孙中山任命为广东省省长,7月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成立,廖仲恺出任政治委员会委员,后受孙中山指派,出任军事委员会委员。7月24日,廖仲恺以广东省省长的名义,下发给各县引发农民协会的章程及宣言,后各地成立农民协会及农团军。8月,廖仲恺又以广东省省长的名义,下令禁止成立商团联防总部,并致电各大商会和商团,认为广州商团团长陈廉伯私运军火,包藏祸心,同时提醒广大商民,不要被煽动诱惑,后因其严办商团叛乱的主张受到中国国民党右派阻扰,辞去广东省长之职。8月27日,在廖仲恺的支持下,广州工团军正式建立。9月12日,孙中山下达大元帅令,廖仲恺出任中央军需总监、财政部长及广东财政厅长。

10月10日,商团发动武装动乱,袭击庆祝武昌起义十三周年的游行队伍,并杀害20余名群众,封锁市区,实行罢市。后孙中山下令成立革命委员会,廖仲恺被孙中山任命为革命委员会全权委员,负责处理商团事件。10月15日,廖仲恺、蒋介石率领黄埔学生军,协同粤军张民达师、警卫军吴铁城部及工团军、农民自卫军等,兵分五路围攻商团军总部,彻底将商团军歼灭,后廖仲恺被任命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11月10日,孙中山发表了《北上宣言》,次日任命廖仲恺担任所有党军、各个军官学校和讲武堂党代表,大元帅大本营参议和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长,不久后,廖仲恺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部长的身份,要求中央直辖第三军,释放被逮捕的农会会员徐基等三人。

继承遗志

1925年1月26日,陈炯明自称“救粤军总司令”,趁孙中山北上之际,率部进犯虎门镇,大举攻打广州市。廖仲恺在广州召开主要将领参加的军事会议,讨论防御陈炯明进攻及国民革命军东征问题,会上成立廖仲恺、胡汉民蒋介石组成的军事委员会,掌握全军总指挥权。2月1日,廖仲恺等人以黄埔军校教导团和广大学生及铁甲车队为主力,包括滇、桂、粤各军展开第一次东征,廖仲恺担党代表,领导和参与征讨陈炯明的战争,并亲赴虎门巡视部队。1925年2月,廖仲恺得知孙中山病情加重后,发电致意,要求入京侍病,后被孙中山阻止,认为广东省不可以没有廖仲恺。3月5日,廖仲恺以大元帅大本营参议的身份奔赴东江前线,在农民群众支持下,东征军连续攻克石龙、西莞、淡水、潮安区汕头市等地。正在东征军节节胜利之时,孙中山于3月12日病逝于北京。

3月22日,廖仲恺与胡汉民、蒋介石、许崇智、谭延闿联名发表通电,声明“谨遵总理遗志,继续努力革命”。3月底,东征军彻底打垮陈炯明部队的主力。4月6日,廖仲恺主持召开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七十三次会议,通过其提出的建立党军案,随后以黄埔军团教导第一、二团为基础,正式建立一支国民党党军,廖仲恺担任党代表。6月3日,滇、桂军阀杨希闵和刘震寰趁广州市城内兵力空虚之际发动叛乱,占领广东电报局、车站、省长公署等地方,廖仲恺与蒋介石谐同苏联顾问加伦赶赴汕头,与许崇智举行军事会议,决定调集东征军平叛,同时廖仲恺以工人部长的身份,策动铁路、船舶工人罢工,动员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参战,最终于6月12日收复广州,平息叛乱。

6月14日,廖仲恺和汪精卫、胡汉民、米哈伊尔·鲍罗廷等人举行会议,决定将海陆军大元帅大本营改组为国民政府,采取委员会领导的合议体制,并废除滇、湘、粤等军队名称,所有军队统一改称国民革命军。7月1日,国民政府于广州正式成立,廖仲恺担任财政部长兼广东省财政厅长,同时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五惨案”爆发后,6月23日,广州各界和从香港特别行政区返回广州的罢工工人,举行援助沪案示威运动大会,游行队伍路过沙面岛对岸的沙基时,遭到水兵和租界巡捕的极强扫射,制造了“沙基惨案”,揭开了省港大罢工的序幕。廖仲恺领导各界对外协会对香港实行经济封锁,并出任7月3日成立的省港罢工委员会顾问,为解决罢工工友食宿问题,廖仲恺以工人部的名义,封闭全市赌馆、烟管等地作为宿舍,并以财政部名义,每日发给罢工委员会一万元经费,全力支持省港大罢工。

遇刺身亡

8月20日,廖仲恺谐同将去中央妇女部工作的何香凝,驱车前往中央党部(原惠州会馆旧址)参加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零六次会议,途中遇到国民政府监察委员陈秋霖,便同车而行。抵达中央党部大门前,廖仲恺与陈秋霖率先下车,在门前登至第三级石阶时,突然枪声大作,子弹从会馆楼梯骑楼底下射出,侧边也有子弹射出,廖仲恺应声倒地,陈秋霖也中弹受伤。这时廖仲恺的卫士举枪射击,击伤一人,其余十余人全部逃走,廖仲恺身中四枪,俱中要害,何香凝将其送往医院的途中便与世长辞,终年四十八岁。

人物作品

文章、诗词

廖仲恺的文论作品编为《廖仲恺集》,另有诗词集《双清词草》,主要诗歌作品有《吉林岁暮杂感》《菩萨蛮·吉林除夕》《幽禁中感赋》《留诀内子》二首、《诀醒女、承儿》《壬戌六月禁锢中闻变有感》《一剪梅·题五层楼图》《如此江山·题白云远眺图》《金缕曲·题八大山人松壑图》《迈陂塘·题北郭秧针图》《渔家傲·题画》《卖花声·题画》《刘君一苇不见垂十年,闻予被禁锢,托人将折扇来乞题诗,为口占三绝以应之》《虞美人》《千秋岁》《黄金缕·抵海安感赋》《青玉案·泉州道中纪见》等。

书法

廖仲恺的书法,师承二王,走的是遒劲雄健和飘逸潇洒并举的路子。现有行书《一剪梅·题五层楼阁》等作品。

人物思想

经济思想

廖仲恺认为民国初期的中国,大地主还未产生,绝大部分低价都是原始价格,小地主的地租十分有限,如果交通设备增强,大地主一定会产生。为防止“大地主”产生,提出要将建设新城市和铁路、运河经过的,经济上有重大价值的地方收归国有或公有,其余土地征收土地增价税。

同时廖仲恺也认为,金银“本体价值”和它们作为货币时的购买力无关,而纸币、银行券等“信用货币”符合便于携带和容易分割的特性,并假定了金银铜铁煤等12种货物作为“钱币本位”,但实际上不作为交易媒介,政府能够掌控多少作为“钱币本位”的货物,便发行多少购买力与之相当的纸币。他又认为钱币革命不是万能的,对货币流通制度也进行了思考,并做出设计,但受到传统货币制度的影响,不能完全摆脱金属本位制度的束缚,而“货物本位”的名称也混淆了价值尺度与货币购买力保证的区别。

政治思想

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是廖仲恺政治思想的重要特点,他在留日期间,翻译、接触介绍社会主义的著作及参与讨论社会主义学说,对社会主义有了初步探讨,但此时廖仲恺赞同孙中山“平均地权”的主张,并对资本主义的贫富不均表示强烈不满。“五四运动”后,他的社会主义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开始使用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的现实问题,并对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有了新的见解,主张先完成政治革命,然后从事社会革命。在列宁追悼大会上,廖仲恺赞扬苏俄社会主义革命,主张“以俄为师”,认为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同时指出中国革命的前途是非资本主义。

推翻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实现民族主义,是廖仲恺最初的革命思想,国民党“一大”后,廖仲恺的民族主义有了新发展,认为中国革命不仅要反封建军阀,还要反对帝国主义。同时他认为民权主义的首要目的便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五四运动”后,廖仲恺的民权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认识到革命的目的应是建立“真正之共和国家”,提出直接民权的主张。当然这个时期廖仲对民权主义的思考,还停留在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范围内。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廖仲恺的民权主义发生质的飞跃,加入“扶助农工”思想,他对人民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有了进一步认识,同时认识到工农大众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重要作用,此外他对工农运动提出见解,认为要先从思想上动员,让工农明白为什么要进行革命,号召工农组织协会“自救”。

而在民生主义方面,他主张用“平均地权”以解决土地问题,并对振兴实业、建设国家也提出新的见解。国民党“一大”后,廖仲恺的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他认为要贯彻和实现“节制资本”的纲领,应大力发展合作社经济,同时在“平均地权”基础上增加“耕者有其田”的内容。

人口思想

廖仲恺在《中国人民和领土在新国家建设上之关系》中反对托马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反对中国存在“人满为患”的说法,他认为随着科学的进步,不会出现土地生产的东西不够养人用的情况,而人口的知识水平提升、医疗水平的发展,人类抵抗疾病的力量也会变差,人口增加不会达到可怕的程度。同时认为妨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人民没有移动的自由、生产没有调剂的方便和思想没有传播的效力,这是中国民穷财尽最普遍的原因。

人物评价

廖仲恺去世后,中国共产党发布唁文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廖仲恺先生几十年为国民革命尽力,是中国革命运动的健将,他的牺牲,不仅是中国国民党的重大损失,也是全国被压迫民众的损失。

廖仲恺、何香凝先生一生为中国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建树光辉的业绩,他们坚持原则,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廉洁奉公,不断进步,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邓颖超先生评

廖仲恺作为民主主义革命家,能够顺应时代潮流,时历史上一位大有益于人民的人,他为了国家独立统一和民族解放,无所畏惧,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的业绩作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不可磨灭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尚明轩评

轶事典故

何香凝幼年时,喜欢听太平天国的事迹,尤其喜欢太平天国女兵的战斗故事,后因受到当时维新思想的影响,便决定不缠足,而在家人为其缠足期间,她每晚都会用剪刀剪断缠足布,剪刀被收走后,便设法再找一把,最终经过斗争,也因为何香凝姐妹多,便由她去了。廖仲恺的父亲是客家人,认为客家妇女勤劳刻苦的美德与天足分不开,受到父亲影响,加之在国外受到歧视,让廖仲恺认为小脚是一种耻辱,所以廖仲恺公开宣布要找一个大脚的妻子。当时何家正在为大脚的女儿何香凝难找婆家忧心,听说有人宣扬要找大脚妻子,便满怀高兴没有经过太多手续,便同意了廖仲恺与何香凝的婚姻。二人虽然不是自由恋爱,但婚后感情很好,堪称“巧合天成”。

人物争议

廖仲恺被刺杀案争议。“廖案”发生后,汪精卫、许崇智和蒋介石组成“廖案特别委员会”,查办此案,据凶手陈顺的口供和凶器查明,行刺事件时朱卓如布置的,而后查明还有胡毅生、林直勉梁鸿楷和梁鸿楷等人。此外,邹鲁、林直勉、许崇智、吴铁城中国国民党其他右派,曾在胡汉民家开过数次“倒廖会议”,大部分人赞同暗杀,而出面组织和收买凶手的是胡汉民的堂弟胡毅生和朱卓文、梁鸿楷、梁鸿楷。案情查明后,国民政府搜查胡汉民兄弟的住宅,逮捕胡清瑞、林直勉,而胡毅生、朱卓文潜逃,胡汉民躲藏起来,后与凶犯关系密切的胡汉民、许崇智被逐出广东省。因此有人怀疑廖案主谋者为胡汉民,因为凶手主使人朱卓文和胡毅生,而胡毅生便是胡汉民的堂弟。

学者陶季邑认为,廖案真相是省港大罢工给港英政府带去沉重打击,港英政府花费二百万巨款欲从内部倒廖,而魏邦平等“失意军人”对廖仲恺十分不满,当得知港英政府花费二百万除廖时,便参与进去,同时收买早已经被朱卓文等收买的刺客陈顺等人按照廖仲恺。

家族成员

注:以上信息资料来源于

后世纪念

廖仲恺故居

廖仲恺故居又名“双清楼”,位于广州市同福西路龙溪新街42号,为坐北朝南的老式民居,三进院落式布局,整个故居占地面积约48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00平方米。原为廖仲恺胞兄廖夙舒的产业,1897年廖仲恺与何香凝结婚后搬入此地居住,起先住在楼下神厅后面的房子,后搬到天台自搭的小屋居住,因廖仲恺夫妻赏月作诗有“人月双清”之乐,便将此楼命名为“双清楼”。

廖仲恺何香凝墓

廖仲恺何香凝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西茅峰西南麓,东毗明孝陵,西邻古城垣,面临燕雀湖,背靠天堡城。墓室坐北朝南,墓区地势高旷,其中广植松柏等名木,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筹建,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整个目的占地约20亩,依山就势而筑,布局设置对称,墓道南端分左右两股,北进约30米处各修筑一对岗亭,四个岗亭东西对称,而墓道顶端为一片开阔广场。墓室上半部呈半圆形,高为7.5米,直径为9米,下半部为八角形,四周用24跟水泥圆柱装饰。墓前立有石碑,高为9.5米,宽为2.15米,厚为0.95米,碑面原为林森题写的“廖仲恺先生之墓”,后何香凝先生合葬时,碑文改为“廖仲恺何香凝之墓”,并由其子廖承志题写。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位于广州市纺织路东沙街(今东沙路)24号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内,原址为何香凝于1927年3月创办的仲恺农工学校办事处。整个纪念馆建筑面积704平方米,1982年建立,而在纪念馆周围,有廖仲恺纪念碑、铜像和何香凝汉白玉像。纪念馆分为上下两层,正门向北,以八根方柱顶托二楼露天阳台,首层大厅安置着廖仲恺、何香凝夫妻仅靠一起的半身石膏像,厅内展出一批珍贵文物、史料和照片等。纪念馆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位于海珠区纺织路东沙街24号,前身为1927年何香凝先生为纪念廖仲恺创建的仲恺农工学校。改校占地面积166675平方米,由何香凝先生兼任首任校长,起初由“国民政府”拨付经费,后因何香凝先生反对蒋介石独裁,并辞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职务,被停发经费,由何香凝先生自行筹款办理。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支持下发展壮大,并于1984年升格为仲恺农业技术学院。2008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23-06-13

廖仲恺 廖仲恺 (1984).豆瓣电影.2023-06-12

非常大总统 (1986).豆瓣电影.2023-06-12

第一大总统 (2011).豆瓣电影.2023-06-12

辛亥革命 (2011).豆瓣电影.2023-06-12

辛亥革命 (2011).豆瓣电影.2023-06-12

建党伟业 (2011).豆瓣电影.2023-06-12

热血军旗 (2017).豆瓣电影.2023-06-12

中流击水.猫眼电影.2024-06-13